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望廬山瀑布原文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望廬山瀑布原文及賞析(多篇)

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賞析 篇一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詩,全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賞析: 篇二

《詠初日》詩是趙匡胤在靈山寺門前詠的。此詩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首二句寫一輪紅日噴薄欲出,赫赫炎炎,勢盛光豔。“光赫赫”,“如火發”,形如口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龍活現。後二句,詩人以紅日初升自況,以羣星、殘月比喻當時的各個割據勢力,並以紅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徵自己剷平割據、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陳巖肖讚歎説:“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趙匡胤詠初日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三

原文: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羣星與殘月。

《望廬山瀑布》古詩 篇四

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瀑布好似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1.香爐:指香爐峯。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説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帶狀星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賞析

這是作者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景色,反映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似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似一條巨大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瀑布。

詩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高峻。

這樣寫作者覺得還沒把瀑布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與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確是狀物寫景與抒情範例。

《望廬山瀑布》古詩 篇五

《望廬山瀑布》

作者【唐】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篇六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⒀,遙看瀑布掛前川⒁。

飛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銀河落九天⒃。

【注 釋】

⒀香爐:指香爐峯。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⒁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⒂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

⒃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白話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容也有一部分重複,疑非一時之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入長安以前(開元年間)所作。另有人認為第二首七絕作於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李白到廬山的夏秋之交。

【賞析】

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傍鄱陽湖,古稱南障山,相傳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廬居此山,因而得名,瀑布,指香爐峯附近的開先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峯在廬山西北部,因其峯尖圓,狀如博山香爐,加上峯頂終年雲霧如香煙繚繞,頗具香爐之神。這句詩是寫香爐峯的奇麗景色,為瀑布勾勒一幅壯美雋逸的背景圖畫。香爐峯上之山石多為紫褐色,兼有云母頁巖,山頭常年雲霧升騰,·949·《唐詩鑑賞大典》

在陽光的照耀下,雲蒸霞蔚,氣象萬千,因此遠遠望去會有“紫煙”繚繞之感。這裏的“香爐”、“紫煙”無疑是景物名稱的偶然巧合,但是經過詩人似乎漫不經心的一筆巧借、點化,卻增添了動感。這裏的勾勒環境,其實並不單純為了描繪美景,而是藉此來寄情託意,將自己的性格、理想寓於追求香煙縹緲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顯示出“謫仙人”李白那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遙看瀑布掛前川”,把遙望中開先瀑布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裏的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突現了遠望中瀑布的靜態感、其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壯美感。這樣,在雄闊的背景中勾出珠簾垂空、直瀉潤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詩歌景中有聲、以靜顯動的氣韻。

“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詩人扣緊瀑布的`噴湧, 通過“飛流”、“直下”兩個極有氣勢的動詞和“三千尺”這個富於誇張的數量詞,把瀑流之湍急、衝力之猛烈、聲勢之宏大,展現於讀者眼前。在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面前,第四句妙筆的生髮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中,詩人巧借銀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飛動的氣勢。此處的“疑”字分外傳神,它既真切地傳達了詩人仰觀飛瀑時一剎那間的心靈感受,又符合開先瀑布高接雲天的實際。它在青玉峽之上游約二華里處,位於香爐峯之左前側,其正後方沒有峯巒遮擋,瀑流自開先峯脊直瀉而下,遊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來”的感覺。

李白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大師,這首詩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精神、激奮的愛國熱情和橫空飄逸的才氣。詩人積極浪漫地調動想象、誇張、比喻等藝術手法來突現廬山開先瀑布的變幻多姿和雄奇壯觀,把瀑布描繪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

全詩融情於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洋溢着詩人昂揚激進的思想,藴含着他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切感情。詩人豐富獨特的想象,使全詩的字裏行間飄蕩着浪漫主義的色彩。詩人又調動襯托、誇張、比擬等修辭手段,更使全詩神采飛揚,渾然天成。蘇東坡對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詩推崇備至,評贊曰:

帝譴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

作者簡介 篇七

李白(701—762),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才華橫溢,感情恣肆,他的詩被杜甫稱讚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被稱作“詩仙”。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生於中亞的碎葉(今屬吉爾吉斯斯坦),五歲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青蓮鄉。少年時博覽羣書,研習劍術,26歲時出蜀,開始了一個漫遊而兼求仕的時期。後任翰林供奉,報國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視權貴,放蕩不羈的性格,遭到權貴的讒毀。李白對仕途失望後,離開了長安。再次南北漫遊10餘年,這期間結識了杜甫,成為莫逆之交。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柏蒙冤入獄,後遇赦返回。晚年漂泊異鄉,762年,病逝於當塗(今安徽省境內)。

李白現存詩篇900多首,內容豐富,有的批判黑暗現實,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報國之志,有的表達壯志難酬的痛苦和憤懣,有的。吟詠自然景物。追求身心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昂揚向上的精神是他的詩歌中的主旋律。

在藝術上,李白繼承和發揚了浪漫主義精神與創作手法,運用神話傳説,馳騁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自己的這兩句詩是他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望廬山瀑布》詩意 篇八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望廬山瀑布》譯文及賞析 篇九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着雲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説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層。

名家點評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然餘謂太白前篇古詩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於絕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詩云:“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或謂樂天有賽不得之語,獨未見李白詩耳。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故東坡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以餘觀之,銀河一派,猶涉比類,未若白前篇雲:“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為可喜也。

元代韋居安《梅磵詩話》:李太白《廬山瀑布》詩有“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二句“語簡意足,優於絕句,真古今絕唱”,“非歷覽此景,不足以見詩之妙”。……有“疑是銀河落九天”句,東坡嘗稱美之。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奇夐不復可道。又云:以為銀河,猶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蘇軾曰:僕初入廬山,有陳令舉《廬山記》見示者,且行且讀,見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詩,不覺失笑。開元寺主求詩,為作一絕,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為徐凝洗惡詩。”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非身歷其境者不能道。

《望廬山瀑布》意境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高高的香爐峯,瀰漫着淡淡的雲煙,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頂天的大香爐,焚燒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煙;遠遠看去,氣勢壯闊的瀑布好像一條大河豎掛在香爐峯的絕壁上。〕

第一層,緊扣題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點出瀑布。

香爐峯,為廬山七峯之一,高聳入雲,孤峯獨秀,狀似香爐。詩人憑藉豐富的想象,取“香爐峯”前二字入詩,格外精妙:一方面暗點了題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處;一方面給香爐峯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一座頂天立地的大香爐,冒着裊裊“紫煙”,簡直要燒到天宮仙界裏去了,令人遐想。“香爐”喚出“紫煙”,“香爐”的高大,“紫煙”的升騰,使香爐峯愈加神奇了。句中的“生”字,使“紫煙”源源不斷地上升,而整個的香爐峯也在時隱時現飄飄忽忽的“紫煙”中動起來。“生”承“日照”,“日照”為“紫”之源,全句盡是動態的描寫。作者是把香爐峯放進天地間的大景觀中“望”的,可見詩人胸懷的博大。詩的開篇就寫出了香爐峯峭拔雄奇直入雲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氣勢,這為後文寫瀑布提供了自然條件。

“遙看”扣題中的“望”字,把題目明點了出來。“遙看”,遠遠地看,但“遙”不僅含遠的意思,從“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詩句中,可以想見瀑布洶湧澎湃的氣勢,和撼山嶽吞谷壑的氣概,可知“遙”既寫遠景,又襯托出瀑布的壯闊氣勢。“瀑布”承“香爐”,“香爐”為“瀑布”提供了一個高遠闊大的背景。“香爐”高聳雲天,可見瀑布來勢之大,遠遠看去宛若掛在香爐峯巔依壁而下的大河。“掛”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掛”即“豎”,讓大河豎掛起來流,而且是豎掛在香爐峯的絕壁上。試想,其狀態其氣勢滿可驚天動地的。“掛”字,使全句呈現出一種宏偉的景象。“掛”為靜態。但“掛”中藏動,而且動得很有氣魄,使“瀑布掛前川”的視覺形象逼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首句“香爐”“紫煙”是靜景,一個“生”字,成了動態景觀;次句的“瀑布”本是動景,一個“掛”字,則成了靜態景觀,可見詩人藝術技法的精妙。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爐峯上的瀑布,從三千多尺的高處直瀉而下,簡直令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落到人間來了。〕

第二層,寫瀑布懸掛之高,水流之長。

形容“流”用“飛”,極言水流凌空而瀉的壯觀氣勢。形容“下”用“直”,極言山勢的陡峭挺拔。“飛流直下”,是對上句“掛”的具體化形象化的描繪。“掛”是遠看,“飛流直下”是近觀。“飛”“直”,極言“流”“下”的湍急迅猛。“飛”和“直”字把香爐峯瀑布的形象寫活,氣勢寫絕。“三千尺”,極言“飛流”的高長。“三千尺”又緊扣上聯的“掛”,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見詩人在構思上,無不緊緊地圍繞着“瀑布”這個主體展開。

詩的前三句,無論是從立意上看,還是從結構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聯,字字相通,層層相扣,步步深入的。首句雖未直寫瀑布,也是準備寫瀑布,否則“瀑布”便無處着落;二、三句:“遙看——掛——。飛——直——三千尺”,對瀑布的描寫可謂氣勢貫通,一氣呵成。詩人揮毫馳騁,運用誇張的手法,形象生動的'語言,濃彩重抹,發揮了豐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詩眼,是對詩的意境深化的關鍵一字。“三千尺”,自然是詩人的想象,誇張的描寫。由於香爐峯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壯觀,詩人在驚歎“壯哉造化功”之際,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銀河了。“銀河”,是宇宙中的一個星系,由於星羣密集而白光閃爍,宛若河流。詩人將香爐峯上的瀑布與天上的銀河聯繫起來,實在是奇特而又大膽的想象,使人倍感親切。“落”字,極言流勢急驟迅猛,似閃電橫空,使境界更高遠。“九天”,極言天之高,與首句照應。“紫煙”昇天外,而瀑布卻從天外來,收到了逆向反襯的藝術效果。這樣,首尾呼應自然。通過以上分析,可從中概括出詩的思路脈絡:自然景觀——浪漫的想象——誇張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現,達到了如此高超的藝術境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成為千古之絕唱。

【望廬山瀑布綜述】

詩人熱情讚美了廬山瀑布的雄奇壯觀,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詩人以“香爐生紫煙”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誇張,以“銀河落九天”的兼有誇張的比喻,描繪出了瀑布從香爐峯巔傾瀉而下的雄偉氣勢,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

首句不直寫瀑布而先寫香爐峯,採用映襯手法,借這形如香爐、經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煙繚繞的高大山峯,為壯美的瀑布製造闊大而神奇的背景。次句“遙看”,既關合詩題之“望”,又補足首句文意,引出以下兩句,使得詩句簡潔凝鍊,有力地突出了瀑布這一主要景觀。瀑布自“前川”奔瀉而下,近看自然極有動感;然而詩人卻在“遙看”,着一“掛”字,便化動為靜,使得整個瀑流如玉簾垂空,又如白練高懸。這種景象,正是“遙看”的結果,如果近在咫尺,翹首仰視,便斷難獲得這種感覺。

第三句由靜轉動,極寫瀑布懸空飛注、勢不可當的氣勢。“流”而謂之“飛”,“飛流”而曰“直下”,“直下”竟達“三千尺”,則山之高、瀑之急、流之長、力之大,皆不須費詞而已躍然紙上。然而,此句雖奇,尚屬寫實範圍;到了末句,則純屬心理感受。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揉合在一起,使得景物描寫帶上了濃郁的神奇色彩,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何等雄奇壯美的景象!以天上的銀河比擬飛懸的瀑布,以銀河從九天的猛然瀉落比擬瀑流從高山之巔的直下,真是想落天外!這樣一來,不僅所寫景象及其氣勢都已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而且貼切的比喻使得誇大之景在更高的程度上傳達了原景的神韻,從而既給人以力的震撼,又給人以美的感染;既給人留下了獨特、逼真的深刻印象,又給人造成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同時,一個“疑”字,更令人於景物欣賞之中見出詩人驚奇而又讚歎的神態,獲得實、虛交融,景、情合一的藝術感受。無怪乎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對此詩擊節稱賞,作出了“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戲徐凝瀑布詩》)的高度評價。

《望廬山瀑布》古詩提要及詩中地名

古詩提要: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宋蘇軾以此為古今詠瀑布之最佳詩篇,有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戲徐凝瀑布詩》)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空中落筆,直撮瀑布之神,兼傳“望”字之理,驚心動魄,為傳誦人口之名句。

詩中地名: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山、南障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廬山謠寄盧竺御虛舟》有“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好為廬山謠,興與廬山發”。《別東林寺僧》有“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望廬山五老峯》有“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為宋中丞自薦表》雲:“避地廬山”。另有《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廣陵立馬贈別》、《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望廬山瀑布》、《廬山東林寺夜懷》、《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秋於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

香爐:指香爐烽,廬山山峯名,因其形狀象香爐,峯頂常煙霧繚繞,故名。廬山有四香爐峯:一在東林寺南,曰北香爐峯。一在秀峯寺後,曰南香爐峯。一在吳障嶺東,曰小香爐峯。另還有在凌霄峯西南原太平寺後的一座山峯,也曰香爐峯。李白詩寫香爐峯為秀峯寺後的南香爐峯。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一)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望廬山瀑布》(其二)有“西登香爐峯,南見瀑布水”。《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有“僕卧香爐頂,餐霞漱瑤泉”。《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有“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有“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留別金陵諸公》有“香爐紫煙滅,瀑布落太清”。

賞析 篇十

《望廬山瀑布水》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的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