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一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古人測量物體長度遇到的疑惑,接着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再讓學生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説説其含義,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

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教學,讓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三、本節課我主要想探索三個問題:

1、作為數學本身應該關注什麼?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比如:圓的認識、面積與面積單位、體積與體積單位、小數的認識等我以前都嘗試過,很多時候,過於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本節課而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力氣去幫助學生理解“單位1”、“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抽象名次,可是這些真的就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讓學生建立起分數的數感、引導他們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節課淡化定義、強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2、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否適應並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我沒有設計什麼複習題,也沒有對知識的本身創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導學生思考“關於分數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我還想知道什麼------書上又能告訴我們什麼?-------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這樣促進學生主動回憶、交流、閲讀、思考,同時也感悟一點學習方法。試想,我們承認的學習是否在很多時候不自覺的也運用過此方法呢?至少我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薦給孩子們。

3、學生的學習能更具有創造性嗎?怎樣的學習才是更有效的?根據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我深信: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再創造中學習,學生才會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創造力也在不斷的得到培養。設計這節課時,我基本是把所謂的新知與鞏固融為一體的,想辦法讓學生在各種想象、交流、畫圖、猜測、操作中去體驗並創造分數的意義,新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內化到孩子們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創造性。

四、本節課的遺憾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緊後鬆;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板書不夠規範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希望各位老師誠懇的提出您對本節課的建議與意見,以促進我能更快的成長,也同時讓我們一起打開數學“概念教學”的新“天窗”。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二

《分數的好處》這一課,上課時,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分下面四步抽象出分數的好處:

1、藉助直觀圖,喚起學生對分數的已有經驗,

2、抽象出什麼是單位“1”,

3、結合直觀圖,用單位“1”表示分數的好處,

4、最後抽象出分數的好處。在教學的時候,教學環節清楚,學生對單位“1”理解也比較清晰,分數的好處理解也到位。但是有幸聆聽了名師張齊華老師的《分數的好處》一課,我震撼很大,同樣的教學資料,在張老師嚴謹的設計下,精心的構思中,讓學生對單位“1”以及分數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教學充滿了魅力,我決定把他的教學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於是有了我這天全新的一節課《分數的好處》。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思維突破,從生活中的1指引到生活中“1”,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1既能夠表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也能夠表示有很多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二是揭示單位“1”這樣的“1”在數學上能夠用來計量大小,因此這樣的“1”,我們叫它單位“1”。三是溝通分數、“1”和整數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真分數、1、整數在數軸上的位置。四概括分數的好處,真正幫學生實現對分數好處的抽象與建構。這樣的教學,有如下的優勢:

一、突破難點,正確理解單位“1”。我們平時在教學單位“1”的時候,直接介紹單位“1”,至於為什麼叫單位“1”,卻沒有進行深究,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是一帶而過。這樣的教學從自然數1表示一個個體,到過渡到一個整體,再到過渡到一個抽象的“1”,而且過渡到2個“1”是2,4個“1”是4,此時的“1”已經變成了一個計量單位,故我們幫它取名字叫單位“1”。這樣的教學比較直觀和自然。

二、利用數軸,培養數感。

每次教學一類數後,教材都會有這樣的練習資料:在數軸上正確表示數的位置。分數在數軸上表示,教材一向以來讓學生透過數軸上的把“1”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體的分數。我先透過把單位“1”平均分填上分數後,再讓學生再去找2,找3,透過一個自然數學1把分數和整數有機的聯繫在一齊,讓學生潛意識中構成了分數與整數關係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設計、建構新知。教材把分數的好處直接總結歸納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而在這一節課上我透過豐富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正確用分數來表示,既要關注單位“1”,也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以及表示的份數,在此基礎上順勢畫了一條分數線就得出了分數的好處。這樣避免了學生的機械記憶,又使學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也發現有很多不足之處:

1、對學情估計不足。我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分數,雖然不能正確地來表達每個分數的好處,但根據塗色部分用分數表達就應是能夠的,但在課中缺發現一部分學生對於如何用分數正確地來表示塗色部分,還是一知半解,在課前還是要進行適當的練習,給學生一個預熱分數的過程。

2、分數單位的教學比較單薄。分數單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數,表達形式就是幾分之一。我自認為這個資料比較簡單,因此在教學時比較忽視,設計相應的練習也比較少。但是在教學時發現,有部分學生從整數的計數單位轉換到分數的計數單位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相應的練習還是需要的,讓學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數,它的單位也是不同的。

總之,透過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材是我們的教學之源,我們的教學之本,只要我們合理地利用教材,並適當大膽地跨躍教材,我們就會發現另一片更大的天空。這天我在課堂上做了大膽的嘗試,雖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的效果。但是豐富自己的數學內涵,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深入淺出讀懂數學教材,是我今後的追求。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三

“百分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理解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切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也用於生活。

下面就根據我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情況進行反思:

一、“初步認識百分數”。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根據統計表提出“誰投籃比較準”引發學生思考,在交流後認識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進行比較,並將分數改寫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體會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接下去的一個環節,主要解決百分數的讀寫問題。根據調查,大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大致會讀寫百分數,所以隨後由學生來把轉化為百分數的形式,並介紹百分數中各部分與原來分數的聯繫,以及讀寫方法。既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較能吸引其他學生的興趣。最後請學生交流88%(90%、86%)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會用“誰佔誰的幾分之幾”來表述,也進一步理解和88%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二、“生活中的百分數”。

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先由教師根據最貼近學生學習的事例進行舉例。通過交流一些百分數的意義,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不過從課上效果來看,這裏舉的例子還存在問題。都是部分佔總數的百分之幾,考慮還不夠周詳,所以對學生後面小結百分數意義造成了錯誤影響。除了體育達標率佔100%外,其餘兩個都可改掉,比如改成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等等。

三、“百分數的意義”。

由於前面兩個部分處理不是很好,出現了問題,使得學生小結“百分數意義”產生困難,最後只能由老師進行揭示。百分比和百分率也是一帶而過。

四、“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這是一個重組題,主要想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繫。當分數表示一個具體數量時,是有單位的;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時,即兩個數的關係時,是沒有單位的。而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所以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最後讓學生通過“10月1日前,已經完成了計劃的95/100(95%)。説明還有(生:5%沒有完成)”等兩個問題,認識到百分數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中的部分與這個整體的關係。不過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處理的還不到位,有點輕描淡寫的感覺。

五、“小知識”。

這一部分主要是想讓學生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統計和比較的功能。預想呢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比較,例如日本森林覆蓋率比俄羅斯多27%等等。但是上課時提出的“你有什麼想説的嗎?”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適合,如果改成“從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麼?”也許學生能從預想的方向思考了。當然這部分也想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環境保護教育。

六、“小遊戲”。

通過遊戲的形式,把數學與語文知識相整合。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四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掌握如下兩個內容: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2.理解百分數與分數意義上的區別。對學生而言,百分數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數,但不理解百分數意義。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教材聯繫生活實際的特點設計了教學。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結合生活素材談談每個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理解概括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排除分數與百分數意義非本質上的區別,掌握本質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

3、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進行百分數數據的分析比較中瞭解我國的國情,增強環保的意識以及進行良好衞生習慣的培養等。

總之,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穫頗多,學習興趣盎然。但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蒐集的百分數沒有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只是在上課初讓學生説説你搜集了什麼百分數?是從哪裏蒐集到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蒐集的百分數是最感興趣的,在瞭解百分數的意義後,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手中的百分數的意義並進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卻沒有抓住這一點,失去了這麼好的一個材料。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與總結 篇五

在今天的課上,依然是用導學案,在上課過程中我們發現課本上的一盤面包是金黃色的,只是在導學案上黑白打印出來以後,圖片就變得不太清楚,我順勢給學生説,這是一盤黑麪包,於是學生也笑了,還在下面嚷嚷着説麪包烤糊了,哈哈哈,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頓時就把課堂氣氛活起來了。從這個角度來説,數學老師的幽默可能是一種別樣的風格。這種幽默是融合了數學知識的,是一種有意義的幽默。

對於國小高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經不再像低年級的小朋友那樣滿足於教師的一味的誇獎,作文吧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價值判斷,他們也能及時捕捉到來自教師的淡淡的灰色幽默。

同時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逐漸對張齊華老師所説的給學生教方法和訓練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被學生的各種行為氣的不行,主要原因是我們對學生的心理把握的不準確,繼而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

在《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我們對於分數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分數是(平均)分出來的數,這句簡單的話就是分數的本質體現。課本上説“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表示。”“測量”、“分物”、“計算”是分數必然產生的客觀原因,但是在這節課的練習中,側重點好像更多的是放在了“分物”上,對“測量”的體現更多的是在數軸上找出相應的分數,對“計算”在這節課中沒有得到體現,但是分數在計算中的體現對數學本質意義的解讀有很大的貢獻,即有了分數以後,除法運算對整數是封閉的。

在這節課中,“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這就説明,“一個整體”和“單位‘1’”在此處的意義是等同的。到六年級接觸到分數除法以後,一個關鍵點·就是找準“單位‘1’的量”,其實就是在找“這個整體”。

這節課的一個難題是説説具體分數的含義,在導學案上有這樣一道題目的設計,非常好!

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我引導着學生把上面題目中各分數表示的意義寫出來,在寫的過程中加深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是對分數本質意義的一次挖掘,或者説是對分數的數學本質的挖掘。我們不再一個一個的認識數學概念,而是從它的數學本質去發掘、去理解。這樣的一種理解,既高度考察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執教能力,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分數的意義優秀教學反思 篇六

分數的意義是解答生活中分數知識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分數的兩種形式(帶單位和不帶單位)在具體情景的靈活運用,更是學習的難點。為幫助學生理解具體情境中的分數意義,我們常用畫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與體驗,雖然畫圖時,有時要畫精確,有時並不需要畫得十分精確,但任何一種不精確的畫法,都是建立在能精確畫的基礎上的,基於這認識,才有了以上動態生成的一幕,本片斷體現了:

(1)教師要善於捕捉信息,增強對信息的敏感性。學生不僅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學習的指導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信息的重組者。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學生的每一個信息,及時、準確地判斷它的有效性、可利用性,對有價值的信息要組織學生“拾柴、澆油、扇風”把火燒旺。生4的質疑是生成探討空間,形成思維碰撞的生長元,教師及時細心地捕捉,以啟發性的評價“這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才生成了生6、7、8精彩的思維火花。生4的質疑出乎教師的意料,對此,教師不加輕易的評判與解釋,而是將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探究、展示,使學生在經歷學習過程的同時,又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尊重個體差異。同一問題由於各人的。思考深度,廣度及原有經驗基礎的差異構成不同的體驗與認識,這種不同的體驗與認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提升。生6、7、8的奇思妙想在寬鬆的氛圍中得到生成。一部分學生在衝突中不斷創造自己的精確畫法,使這部分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演繹着他們對這些分數的獨特理解,另一部分學生也從同學創造的畫法中,不斷加深着自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而達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開放評價主體,增強互動。關注評價活動的多邊性,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片斷中,教師在關鍵處,能即時評價,給學生以啟發性的引導(如面對學生的質疑),更注重留給學生相互評價的空間和時間。如面對不同的畫法,讓學生自由討論,再作評價。所以也才有了學生大膽的質疑、尖鋭的反問、由衷的讚歎。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七

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就曾認識過,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使學生透過學習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好處。使學生在説明分數所表示的好處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潛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年級學生,不能像一年級學生那樣每節課以遊戲為主,他們需要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沒有過多的形式,只採用了折一折、説一説、畫一畫的形式,幫忙學生理解並加以應用。

分數的好處對於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從而歸納分數的好處是本節課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從動手操作入手,讓學生透過折圓片,把圓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長方形找到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讓學生鞏固平均分的概念,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密切聯繫,並由此引入例題。再透過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各圖的塗色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單位“1”不僅僅能夠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能夠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在做練習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性地思考,如:題目中的單位“1”指的是什麼,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了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我認為這次的教學設計有幾個比較好的地方: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分數,有的學生説,媽媽買來6個水果,平均分給家裏的3個人,每人的水果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説得很形象,很生動,也對這樣的活動十分感興趣,只是時間有限,來不及給更多的學生以發揮的時間。二是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課時思考到時間關係,我只和學生交流到是單位“1”不同,所以塗的數量不同,沒有進一步交流單位“1”的多少和每份數多少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概括出分數的好處”沒有突破。可能由於前後銜接不好,給學生的問題太突然,以至於學生無法從前面單個表示分數的好處中總結出。之後想想,其實當學生出現無法回答的時候,能夠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揮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八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地認識了分數,對分數有了一定完整的認識。這個單元,學生學習了比較長的時間,這麼多知識可以整理一下。從分數的意義到分數與除法關係,再把分數進行分類,然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學習了約分和通分,最後學習了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些內容的安排是有邏輯順序的,而且又是相互關聯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和的作業情況,總感覺有幾個問題很難處理。

第一、學生的技能訓練有點不太到位。

按照教材內容的進度,其中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也要6課時,那麼整個分數的內容,連練習課在內也只有17課時的時間。而其中通分、約分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時間就更少。時間少了,那麼對於學生的各個知識點的基本技能訓練好像不太紮實,特別是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因為在學生的練習中經常反映出約分不約或約分沒有約盡,還有就是約得很慢。這些現象又導致了小數化分數時,出現“部分學生把小數寫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時,卻不能進行很好地約分,或者約錯”的現象。“温故而知新”,只有鞏固了有聯繫的舊知,那麼學習與舊知有關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並掌握。這也是教育學中所説的鞏固性原則。因此,對於這些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技能的熟練掌握,對後面的約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連貫作用,而對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又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識點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練,那麼勢必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這一點在這一單元中感覺比較深。因此,在平時的練習時,除了一些作業本上的題目(綜合性的)以外,還是要適當增加一些基礎性的練習:如小數與分數的互化,通分和約分,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假分數化整數或帶分數的練習。通過這些少而精的練習,讓中下學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鞏固。

第二、有些知識點到底學不學?這一單元的好多知識在老教材裏是有的,但是在新課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嗎?”中,很難取捨。學,就要再花很多的時間;不學,感覺這些知識又很重要。如:分解質因數,如果不學,後面的一些用分解質因數的知識,就不能後續地學習“你知道嗎?”,特別是判斷能不能化有限小數的方法。學了,又不是讓學生看一下書就行,有些內容還得上一節課的時間。這一點,在教學中真的很難適應,特別是像“分解質因數“這些比較重要的知識,該如何對待?

第三、難度降低,那麼要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在教師用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對學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那麼要求降低了,練習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個數最小公倍數,部分學生就難以解決,當然這也跟學生的差異和老師的滲透有關。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樣的程度,對不同的學生要求如何?真的很難把握。再如分數的比較大小,在練習中早已有滲透,雖然比較的方法有很多,有約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箇中間數等等方法,但是對於學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對所有的學生要掌握。個人的理解是:難度降低,不是等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應對學生更高的要求,關注課堂,關注知識與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充分地理解知識,這樣才能對形成熟練的技能有很大的幫助。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九

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知道一個分數是由幾個分數單位組成的,並且能夠運用分數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抓住本課的重點,通過分月餅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充分體驗、理解分數的意義,並通過分小圓片和分小棒小組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已的親身體驗,理解由於單位”1“即整體的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時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進行彙報時,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沒能順利地引導學生自已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時,也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在課堂中也關注不夠。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