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分數的意義》數學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W

《分數的意義》數學教學反思(多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一

《分數的意義》這一節課,在引課上,我把古代人用打結的繩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故事情境圖和課外閲讀“你知道嗎”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放進了課堂導入之中,讓學生在知道分數產生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分數表示數方法的逐步形成,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像這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入新課,在我平時的教學中嘗試的不多,幸好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還不錯。從而激發學生想要進一步研究分數的慾望,同時也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引課上這點做的比較成功。

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在多種學習活動感知分數的意義。

第一環節,理解單位“1”,感知分數意義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首先讓每個學生在老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的4幅圖中有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的圖形,分別表示出1/4,可以塗一塗,圈一圈,之後展示學生是如何表示1/4的,讓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對分數的直觀感受。然後讓學生思考:在表示1/4時,同樣表示的是一份,為什麼對應的,有的是1個,有的是2個,也有的是3個,甚至半個……在討論交流中得出:整體在變化,平均分的份數相同,每一份所表示的數量也不同。進而對這四幅圖進行分類:一個物體的和一些物體的,把他們看成一個整體,從而產生一個新的概念:單位“1”,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找出把誰看作單位“1”,生活中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讓學生舉例,讓學生結合實際找單位“1”,體會生活中的單位“1”。在這整個環節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説理的過程中全面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單位“1”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部分內容,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生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點比較成功。

第二環節:再次操作,領悟分數意義

再次操作,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找到其他的分數,同桌合作找出不同的分數,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這些圖形卻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數,從而讓學生得出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分數也就不同,為概括分數的意義作準備。但在實際教學中,在難點處理解和把握不夠到位,學生找到很多分數,大部分分數還是停留在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這樣的分數,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從多個物體中找到不同的分數,突破難點處沒能想到更多的辦法,我就引導總結了分數的意義,有些牽強,沒能很好的突破難點,同事建議不防可以讓學生在沒有情境下讓其説幾個分數表示什麼,進一步剖析分母表示什麼?(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表示什麼?(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分數線表示什麼?(平均分),這樣突破難點,學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分數的意義,同事的一席話,讓我在難點處不知如何更好的處理分數的意義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動手操作、同伴合作、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方法,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存在的不足: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不夠靈活,教材難點的理解和把握不夠到位,突破難點處沒能想到更多的辦法。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與提升。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篇二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設計淡化形式,注重實質,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性來體現教學的嚴謹性。

整節課中我都沒有將“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嚴密、枯燥、抽象的話語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玩學具的過程中理解單位"1",教學中的説一説、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塗一塗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了樂趣,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感受什麼是分數,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課設計做到均衡學生差異,組建合做學習小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多些成功的體驗,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對所在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負責,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合作中完成任務,沒有把學生當作所謂新教學方式的道具,實現知識在交流中增殖,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當中較好的理解了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不足的是教學過程中由於過於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表達,忽視了時間的調控,教學節奏不夠緊湊,另外課堂生成了多個問題,佔用了一些時間,導致時間的拖延,應該在教學環節的組織與時間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調整。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三

我認為一節有效的數學課,應該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動(觀察、操作、實驗、書寫等),平等的交流(讓學生在平等中參與各種形式的交流,充分表達學習過程中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生成知識、方法和智慧),還要有精當的練習(內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維價值要高),在這些過程中學生還要有積極的參與熱情和良好的情感體驗。我就是尋着這樣的目標努力構建和諧生態的理想課堂的。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六個方面入手組織學生學習分數: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教學活動的平台,有利於激起興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經驗、形成思路策略,引發自主活動。國小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情境,第二種是問題矛盾情境或知識順應情境。課堂上我通過調查數據和實際測量的方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入分數。

二、在觀察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平均分一個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觀察中説出分數喚醒原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創新作準備。

三、在實踐中體驗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國小生的思維是直觀多於形象。採用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藉助直觀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師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本節課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把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通過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數,這是對原有分數的拓展和擴充,這時就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探索與創造活動,在我組織的操作活動中體現了活動、主動、開放的有機融合:分4支粉筆師生共同完成為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方法和經驗,後來的活動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這樣讓學生圍繞重點開展自主性學習。

四、在交流中內化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手和腦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起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操作活動有助於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閲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樣探究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出現了矛盾的衝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閲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我還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是課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 這節課我是把它安排在學生探索活動之後,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用經典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驗,深化。

五、在練習中發展

知識和技能依然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來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課堂上我很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我整合教材內容,優選練習題,採用不同形式練習學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促進積極的情感)

六、在遊戲中延伸

常見的數學遊戲往往是用於調節課堂氣氛,我認為好的數學遊戲還應溶知識性、思維性和創造性於趣味之中,我設計了個遊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四

《分數的好處》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我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構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潛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構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為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能夠為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用心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好處,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為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理解得更好,教學才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用心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力求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教學紮實有效。但由於預設和生成之間的差異,及本人駕馭課堂潛力的不足,必須出現了很多能夠避免或值得斟酌的問題,敬請大家多多指導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五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掌握如下兩個內容:

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理解百分數與分數意義上的區別。對學生而言,百分數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數,但不理解百分數意義。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教材聯繫生活實際的特點設計了教學。

特點設計了教學。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結合生活素材談談每個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理解概括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排除分數與百分數意義非本質上的區別,掌握本質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

3、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進行百分數數據的分析比較中瞭解我國的國情,增強環保的意識以及進行良好衞生習慣的培養等。

總之,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穫頗多,學習興趣盎然。但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蒐集的百分數沒有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只是在上課初讓學生説説你搜集了什麼百分數?是從哪裏蒐集到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蒐集的百分數是最感興趣的,在瞭解百分數的意義後,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手中的百分數的意義並進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卻沒有抓住這一點,失去了這麼好的一個材料。

"百分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理解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切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也用於生活。

下面就根據我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情況進行反思: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根據統計表提出"誰投籃比較準"引發學生思考,在交流後認識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進行比較,並將分數改寫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體會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接下去的一個環節,主要解決百分數的讀寫問題。根據調查,大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大致會讀寫百分數,所以隨後由學生來把轉化為百分數的形式,並介紹百分數中各部分與原來分數的聯繫,以及讀寫方法。既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較能吸引其他學生的興趣。最後請學生交流88%(百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6%)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會用"誰佔誰的幾分之幾"來表述,也進一步理解和88%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在欣賞書中作品裏,主要指導學生通過欣賞其作品,從書中得到啟發。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創意時,這時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呀,學生的想法很多,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的交流,提高互學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提出問題時,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研究,這樣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本課的課堂練習設計一隻具有實用、美觀的多功能筆。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體會設計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的理念,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對幾種筆的重點部位進行觀察,既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的能力。學生在進行設計練習的時候,能夠針對某個特定的人,設計具有不同功能的筆。如給老師設計的筆,不僅能自動檢索錯誤,還能自動修改,還能播放音樂讓老師放鬆休息;給商人設計的筆,具有衞星定位系統,MP4功能;設計的航天飛機造型,表達了對科學的展望。學生的作業設計很成功,我真的沒想到學生會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品。

語文教師,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説寫讀的知識能力,還能通過實踐,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培養學生解剖社會,解剖世界的能力,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六

1、關於媒體的使用。教學中,有的是學生操作,有的是課件演示,還有老師的板書,感覺比較亂如何處理好課件的播放時機?

2、關於如何更有條理。對本節課環節有些不熟練,導致一些話或播放課件迂迴,給人有些錯亂的感覺。

3、如何讓學生能説,會説,想説?概念教學本身比較枯燥,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得到概念,並能歸納出概念,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講求策略。

出現的問題:

整個教學中,沒有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規範的定義,或看書完善。本來是想借助操作,讓學生明的不管分的物體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進而將一個整體的概念擴展到大數目。但是對於操作後的思考,引導得不得力,導致學生無法説出“核心”。

求同比較:

主要是兩個層面的比較:

① 分的東西不一樣,為什麼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② 分一個物體和分多個物體的數量明明不一樣多,為什麼每個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兩層比較,突出了四分之一這個分數的本質:與分的東西是什麼無關,與分東西的數量多少也無關,只要將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存異比較:

由於教材在揭示分數意義之前只有一個四分之一這一個例子,所以我想讓學生先完成“做一做”,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是怎樣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份數就不同。

在這種找不同的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之所以表示的個數不同,是因為單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數不同,是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不同――從不同中,更加強調了分數的這幾方面要素,體分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幾份。

正是因為運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運用存異的方法,從反面強調了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我認為才是有效的。

5、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學生,與老師的講授。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説得比較多,學生説得少。有的需要學生多説的地方,學生不説,師就自己包辦了。

儘快在得到本組同伴的幫助、建議後,能有更好的改善。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七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重點。在這部分內容中引入了兩個概念,即單位“1”與分數單位。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為後面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成功之處:

1、緊緊抓住核心概念進行分數意義的教學。在新課的教學中,首先結合具體的實際例子讓學生説一説四分之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學生髮現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實際上就是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學分數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在這裏尤其要重點強調的是平均分的份數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以此來強化分數的具體意義;接着,通過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鋪墊指出,一個整體也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同時指出分數的意義也可以説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説一個整體的另一種説法就是單位“1”。最後,通過做一做的練習來引入分數單位的概念,指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並通過具體的分數進行舉例説明。

2、深入挖掘分數的意義,體會分率。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清楚知道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還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體會分數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也就是我們在後面所要學習的分數應用題中的分率。

不足之處:

雖然也對分數的意義進行了重點的教學,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學受已有知識的影響,根本不看圖示表示的具體意義,還是把總數量作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數作分子,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改進措施:

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後,着重通過具體的例子辨別,可以採用同步練習中容易出錯的例子來進行教學。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八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進行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本節課正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認識分數的意義,重點在於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探究意義,掌握規律,完善分數知識體系。這節課重點把握好以下兩點: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於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義應該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麼對於分數的意義則完全可以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説得有理,説得恰當,不必糾纏於標準的定義。

不足之處:

1、關於單位“1”的建立過於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應該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對於“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知道,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而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對於分數意義的揭示也比較牽強附會,我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操作手中學具,表示出一些分數,然後展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在此基礎上揭示單位“1”的概念。之後,卻拋開這些具體事物表示的分數,另外寫幾個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具體形象依託的情況説個別分數的意義,這樣就直接拔高到了一個抽象的層次,緊接着分別抽象分子、分母的意義,最後完成整個分數意義的構建,這樣做看似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但是卻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因此,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於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

3、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複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九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1)談話:老師為每個學習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學具,請你選擇一種學具,每人創造一個分數,並説出你創造的分數的含義。

(2)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巡視。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1)集體交流,小組彙報。提問:你創造了怎樣的分數?你是怎樣操作的?每個分數表示什麼意義?

(2)點撥、引導:剛才我們把一塊餅乾、一張紙、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同樣我們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單位“1”。

(3)設疑啟思:剛才通過操作,我們得到了許多分數,這些分數含義雖然不相同,但本質是否相同呢?為什麼?

(4)歸納小結:這些分數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義。

(1)議一議: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來概括一下分數的意義?

(2)想一想:這裏的單位“1”是指什麼?

追問: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小結:這裏的單位“1”表示的整體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教學反思:

1、源於生活,迴歸生活。

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課本,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同時數學又迴歸於生活,數學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本課設計注意到數學的教與學的緊密聯繫生活,對課本內容進行重組,實現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主根據提供的材料創造一個分數,直觀感知分數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自主探究,誘發思維。

在小組學習、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自主創造的分數的意義,滿足了學生自我探索和自我表現的學習願望,培養了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思維主要是靠啟迪而不是靠傳授,越是傳授得一清二楚,學生就越不需要思維。要使教學過程成為思維活動的過程,就要充分展開知識的發展過程,讓數學思維在這種展開了的過程放飛。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十

“百分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理解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切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也用於生活。

下面就根據我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情況進行反思:

一、“初步認識百分數”。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根據統計表提出“誰投籃比較準”引發學生思考,在交流後認識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進行比較,並將分數改寫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體會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接下去的一個環節,主要解決百分數的讀寫問題。根據調查,大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大致會讀寫百分數,所以隨後由學生來把轉化為百分數的形式,並介紹百分數中各部分與原來分數的聯繫,以及讀寫方法。既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較能吸引其他學生的興趣。最後請學生交流88%(90%、86%)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會用“誰佔誰的幾分之幾”來表述,也進一步理解和88%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二、“生活中的百分數”。

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先由教師根據最貼近學生學習的事例進行舉例。通過交流一些百分數的意義,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不過從課上效果來看,這裏舉的例子還存在問題。都是部分佔總數的百分之幾,考慮還不夠周詳,所以對學生後面小結百分數意義造成了錯誤影響。除了體育達標率佔100%外,其餘兩個都可改掉,比如改成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等等。

三、“百分數的意義”。

由於前面兩個部分處理不是很好,出現了問題,使得學生小結“百分數意義”產生困難,最後只能由老師進行揭示。百分比和百分率也是一帶而過。

四、“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這是一個重組題,主要想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繫。當分數表示一個具體數量時,是有單位的;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時,即兩個數的關係時,是沒有單位的。而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所以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最後讓學生通過“10月1日前,已經完成了計劃的95/100(95%)。説明還有(生:5%沒有完成)”等兩個問題,認識到百分數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中的部分與這個整體的關係。不過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處理的還不到位,有點輕描淡寫的感覺。

五、“小知識”。

這一部分主要是想讓學生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統計和比較的功能。預想呢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比較,例如日本森林覆蓋率比俄羅斯多27%等等。但是上課時提出的“你有什麼想説的嗎?”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適合,如果改成“從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麼?”也許學生能從預想的方向思考了。當然這部分也想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環境保護教育。

六、“小遊戲”。

通過遊戲的形式,把數學與語文知識相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