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合集58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51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8篇《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合集58篇)

篇1:《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一,概念

教學始終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概念的學習,從表面上應該淡化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就是把學生引導到概念教學的核心處,點撥在學習的關鍵處,反而強化概念的教學,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引導學生理解了單位“1”既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力求體現無痕的教育,為“概念教學”打開一扇新“天窗”!從課堂上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上看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二,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應該關注什麼?

“分數不僅可以表示實際數量,也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這是分數的本質所在。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分數表示實際數量,比如張餅等已經接觸。因此在這節課上更強調分數的第二個意義,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而且一些物體作為單位“1”的情況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這樣做恰好實現了“強調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的教學目標。可是已授課班級的學生在“分數與除法”的教學中的反應,讓我感覺到上面的環節有些顧此失彼。是,説沒法填,因為整數表示實際數量,然而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不能用整數表示。

所以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中既要關注“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也不能忘記分數本來就可以表示實際數量,也正是因為分東西時得不到整數的結果才產生了分數。

三,數學是一種文化

在課上我有意識地滲透了和本節課相關的數學家名言,數學史知識和數學的生活意義,一方面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對學生的人格的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學生是人,需要尊重。

《現代校長新思維》裏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自尊心像露珠一樣可貴,碰掉拾都拾不起來。”在課堂上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每當回答問題的同學回答錯誤時,我都會給他一個自我修正的機會,然後真誠地鼓勵他:“從不會到會,你實現了質的飛躍。”這時學生自然會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之中。

五,拓展過多,意義過深的問題

當老師的可能都有一個願望,想把自己會的東西全部給學生,因此我常常有拓展過多,意義過深的缺點,不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只能欲速則不達。

篇2:《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數學源於生活,迴歸生活。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理解書本的知識。因此,上課剛開始我設計了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小棒通過“分一分”去創造分數,而後在“説一説”、“議一議”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分數的意義,最後在“想一想”中讓學生進一步內化、精煉自己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義,最後在練習環節又設計了在猴子分桃、猜一猜老師口袋裏有幾粒糖等遊戲中找分數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中迴歸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應源於生活,迴歸生活”。教學時舉出大量實例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最後,通過讀課本上的定義使學生明確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的認識應為這部分的教學重點,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進行得不夠充分,在下節課時應進一步加強。

鞏固練習:在練習設計上還是體現“數學源與生活,迴歸生活”這一理念,畢竟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因此我設計了“找生活中的分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生活與數學聯繫。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篇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一、充分給學生理解單位“1”的時間。

我在上《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單位“1”,我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看起來簡單,理解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因此在上課中,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在本節課中,我還重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5)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二、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篇4:《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重點。在這部分內容中引入了兩個概念,即單位“1”與分數單位。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為後面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成功之處:

1.緊緊抓住核心概念進行分數意義的教學。在新課的教學中,首先結合具體的實際例子讓學生説一説四分之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學生髮現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實際上就是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學分數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在這裏尤其要重點強調的是平均分的份數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以此來強化分數的具體意義;接着,通過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鋪墊指出,一個整體也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同時指出分數的意義也可以説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説一個整體的另一種説法就是單位“1”。最後,通過做一做的練習來引入分數單位的概念,指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並通過具體的分數進行舉例説明。

2.深入挖掘分數的意義,體會分率。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清楚知道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還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體會分數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也就是我們在後面所要學習的分數應用題中的分率。

不足之處:

雖然也對分數的意義進行了重點的教學,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學受已有知識的影響,根本不看圖示表示的具體意義,還是把總數量作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數作分子,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改進措施:

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後,着重通過具體的例子辨別,可以採用同步練習中容易出錯的例子來進行教學。

篇5:《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合作學習,具體採用小組交流、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等形式,其核心問題注重是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通過為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而體現的合作形式。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是:有一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1/4,取其中2份是2/4,學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躍。那麼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取其中2份是多少?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師立刻説:“下面小組4人討論一下”,學生快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不一會答案就出來了。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1/4,取兩份是2/4,3份的3/4,4份的4/4。老師抓住這一困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探究,很快解決了問題,針對性、實效性很強,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要求:要有明確的任務和問題,而且要有一定難度,問題應有一定挑戰性,處理好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保證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小組研討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實施引進競爭機制及激勵性評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篇6:《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了能緩解降低難度,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的教學活動。課後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分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分數在生活中的體現,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教學時舉出大量實例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認知、感知分數的意義

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的感觀,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

3.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節課我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其次,整個教學中我感到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深入教材,促進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加強學生説的能力和説的過程的訓練,學生才能對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2.巧用生成資源,促進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理解單位“1”的含義上多讓學生説出自己的見解,會較好的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這就是説如果巧妙的運用課堂中有效的生成資源,教師的指導主體作用發揮恰當,再通過師生的互動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會再次強化學生對單位“1”的正確認知,這樣就能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仍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合理情景,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引導,把重點、難點運用合理的方法有效處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篇7:《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得到分數是教學的難點。在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學生動手分許多物體組成整體(小正方體、跳棋、硬幣、糖塊……),在孩子們的手中,分法各異,尤其是張宇洋把一張紙平均分成8份,每份裏放了兩塊糖,他不僅分了,而且考慮得十分周密,當他仰着臉向老師訴説的`時候,那種體驗成功的喜悦溢於言發,實物投影展示着他的傑作,平時不善言談的他竟是一氣所成的描述:“我把16塊糖平均分成8份,每份2塊,每份佔八分之一”其他也得到八分之一的同學爭相舉手,先後到台上演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8份,每份1個,每份佔整體的八分之一,24個硬幣平均分成份,每份3個,每份佔整體的八分之一……我抓住這一時機,“為什麼八分之一可以表示不同的數量呢?”

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思維的火花閃爍不斷:(1)分數只跟分的份數、取得的份數有關,跟取的份數有關;(2)分數跟分的物體個數無關……

篇8:《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同學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章內容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同學們理解單位“1”的含義,並能簡單應用。本章的難點是如何理解這個抽象的單位“1”。在教學中我發現通過具體實例和切身體會使同學們有初步的感受,感性的體驗是形成數學概念的基礎與前提,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是學習的好方法。

在一開始我利用小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舉出帶有數字的成語,比如“一分為二、百裏挑一”,再讓同學們思考這些成語與1/2、1/100之間的聯繫,再讓同學們自己找出“七上八下、十拿九穩”對應的分數,通過舉例合作的遊戲,學生感受了生活中分數的存在,再從一個物體到一個整體的概念上逐漸深入,讓同學理解單位“1”的含義,利用學校同學們作為一個整體,五年級小朋友作為整體的部分這一實例強化同學們的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程順利,重點也突出,難點也得到克服,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但問題也十分明顯,對於五年級的同學,過於低估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在講解上分配的時間過長,給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太少,以至於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完全掌握並自如表達的情況下仍然繼續討論基礎的概念。在學生自己舉例表達時因為時間後面偏緊,不能讓同學們充分自己討論發現錯誤,教師給予的指導過多。

本章教學發現五年級同學已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及理解能力,結合其興趣愛好使用身邊的實例加小組討論形式使授課事半功倍值得繼續發揚,但應進一步改進授課時間分配,更多相信學生,多放手,對已掌握知識點到即可,多培養同學的積極性,避免教師干預過多,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9:《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對於我執教的《分數的意義》這一節課,我主要從自我評價、反思問題、課堂重建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基本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有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這個環節,由於相關視頻因設備原因無法正常播放時,我臨時調整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62頁的小資料來了解分數的產生。知識傳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二、反思問題

1、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2、反思課堂上突發事件及處理情況

在教學分數單位含義後,我發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我及時採取了搶答分數的分數單位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又回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課堂重建

1、我的收穫和感悟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2、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篇10:《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分數的意義。考慮到如果讓我自己概括分數的意義,概念中“一份”我也會把它納入到“幾份”中去,讓學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這一概念幾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各個分數的產生,使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感受、理解、提煉出分數意義的模型,結合教師的板書補充,逐步形成分數的意義。而對於分數單位的教學,我是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之後,讓學生通過看書,再通過嘗試回答,去理解。

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裏面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之後,學生勢必會有一些發現,再請學生概括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的個數與分數分子、分母的關係,使學生在數學技能方面得到發展。在設計練習時,我着重圍繞本課重點既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書本上的習題,也設計了一道綜合性、生活化、滲透數學思想的習題。

前兩道練習分別是書中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一第1題”,第三道“劃分圖形”問題的設計考慮有三:

一是適度綜合了書中練習十一第2、3、4三題。首先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際生活問題中理解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其次是使學生感受到同一個分數,“單位1”的量變化,所對應的數量也隨之變化。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單位1”的量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分數所對應的數量的變化的。

二是發展學生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其實也滲透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三是滲透數學思想,極限的思想。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想象,體會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四是滲透數學文化,通過最後出示莊子書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初步接觸這個數學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藴。學生數感的發展需要專項的訓練,但更需要教師課堂教學進行長期的、適時地滲透進行,數學思想、數學文化更是如此。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篇11:《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教學片斷:

1、理解分數的意義

動手實踐,感知分數的意義

(1)、請每個學生拿出一個圓紙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圓片的幾分之幾?(師把上圖貼在黑扳上,寫上 )

(2)、把8個圓紙片,平均分成4份,用色筆塗其中的1份,師貼,並板書。

(3)師啟:把什麼來分?怎麼分?

分幾份?其中1份是多少?(生講師板書)

一個圓片平均分 4份

8個圓紙片平均分 4份

把什麼看成一個整體?

(4)、做議一議。

2、理解單位“1”的含義

師:我們還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來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師出示書中的兩幅圖。

讓學生看圖後回答:

圖1、圖2把什麼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1份是幾?它佔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生回答。

3、突出“詞”的敍述、理解分數意義。

什麼叫分數?誰能用一句話表述出來?

師引導學生看板書,把一個圓,一個正方形,一條線段等用單位“1”這個詞表示,再抓住怎麼分,分的份數,取的份數等特點,用關鍵詞“單位1”,“平均分”“若干份”“這樣的”歸納出意義,再指導看書習,把這些詞用曲線劃下來。小結:一個圓、一個正方形、一條線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幾份的數,可以用分數表示。

師: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是這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如45分數單位是 15 的,有4個這樣的單位。

教學反思:

(一)注意教學內容的組合

在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所以本節課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在處理教材時,我認為應加重對一些物體可以平均分得到分數的實踐過程的體驗,通過實際操作這些物體,讓學生充分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

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當概括了“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個概念時,應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説、多練,在運用中體會、理解分數的這個意義,明確——誰是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體會。

(二)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

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過程中,不是教師一味地講授,也不是僅有教師演示給學生觀察,而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孩子們在操作中主動探索,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理解了單位“1”,明白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看作單位“1”,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篇12:《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還是在原來的框框裏出不來,教學整體一時,學生還是認為一個就是單位“一”。而對一些事物等都可以當作單位一時,很疑惑,學習之前,我還是採用學生課前預習自學的方式,但我發現學生並沒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淺顯表象的理解,自學卻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被動,我在講時學生更糊塗了,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

1、自學內容要有所選擇。

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識,讓學生課前預習自學。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對都要學生去自學,這樣不僅起不到自學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2、單位“1”的處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帶學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學生手舉的高高的,躍躍欲試,緊接着問這是幾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頭緊鎖,然後通過引導理解整體一,也就是單位一,通過學生數一數明白,原來單位一可以是20個花生米,也可以是12個,也可以是30個豆子等等,通過學習讓學生紛紛舉例子理解單位“1”。

3、理解單位1,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追問:能説説你是怎樣得到1/2的嗎?

學生很自然的根據自己的操作,説出了1/2的意義。

出示例題:圖中的塗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嗎?為什麼?

生答因為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

師概括:像這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我們都能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這個整體就是單位1,讓生用分數表示例題塗色部分,並説説每個分數的意義,然後概括分數的意義。

課結束了,或許很多學生並沒有完全轉變過來,知識需要時間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這節課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穫的。

篇1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掌握如下兩個內容: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2.理解百分數與分數意義上的區別。對學生而言,百分數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數,但不理解百分數意義。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教材聯繫生活實際的特點設計了教學。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結合生活素材談談每個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理解概括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排除分數與百分數意義非本質上的區別,掌握本質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

3.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進行百分數數據的分析比較中瞭解我國的國情,增強環保的意識以及進行良好衞生習慣的培養等。

總之,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穫頗多,學習興趣盎然。但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蒐集的百分數沒有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只是在上課初讓學生説説你搜集了什麼百分數?是從哪裏蒐集到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蒐集的百分數是最感興趣的,在瞭解百分數的意義後,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手中的百分數的意義並進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卻沒有抓住這一點,失去了這麼好的一個材料。

篇14:《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整理與複習”這是一節複習課,複習課一方面學生比較厭煩,積極性難以調動;另一方面是複習課需要將一單元的零散知識系統起來。針對這兩點,本節課顧老師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經歷系統整理和複習所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內在聯繫和相似內容之間的差異。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方法,集體總結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將知識點重新建構,形成知識網絡。讓他們合作設計,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與合作性。這點做得很好。其次,顧老師很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整理知識的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建議:

最好在整理知識的同時,插進一些練習,讓學生在邊整理邊練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

篇15:《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活動與交流中學習

分數的意義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端,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學過的分數初步知識及及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點撥引導,以圖、數結合,排列整齊的板書,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會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方法,並有利於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要依據,採取啟發引導自主探索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學生已有分數的初步知識,在教學把單個物體看作單位“1”時教師要少講,而採取學生自己邊分學具邊説出相應的分數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去創造學習,而教學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是教學內容是新知識,採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攻克這一難點。首先以生活經驗為突破口,讓學生分4支粉筆,理解分數的意義,以此為認識起點進行大量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包括:分6個學具説分數,分5個桃子説分數,分8個泥人説分數。

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過這一節課和以後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在這一節課中分數的意義內涵較豐富,且比較抽象,這就要通過練習鞏固和發展學生的智能。首先將整節課設計成實踐操作性的練習形式,既使學習新知也是讓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平均分一種物品後總是引導學生説出自己得出的分數。鞏固新知的練習,圍繞重點內容既有基本題、變式題,又有綜合題和發展題,題型新穎而靈活,不僅能提高學生練習興趣,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而且能在練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課程要求新的課堂要具有三個特點:

學習背景化就是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學生熟悉的知識與用語,設計有意義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從集體合作到個別創新;

學習活動化就是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以促進學習;在課堂上設計需要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並用正確的方式指導學生合作。

過程交往化就是通過對話進行教學,通過課程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提高學習者的素質。我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進行教學對話,尊重學生與教師不同的交談互動方式,盡多提供各種機會促進生生、師生交流;確保這種交談學生比教師有更多的發言機會。

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我認為一節有效的數學課,應該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動(觀察、操作、實驗、書寫等),平等的交流(讓學生在平等中參與各種形式的交流,充分表達學習過程中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生成知識、方法和智慧) ,還要有精當的練習(內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維價值要高),在這些過程中學生還要有積極的參與熱情和良好的情感體驗。我就是尋着這樣的目標努力構建和諧生態的理想課堂的。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六個方面入手組織學生學習分數: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教學活動的平台,有利於激起興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經驗、形成思路策略,引發自主活動。國小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情境,第二種是問題矛盾情境或知識順應情境。課堂上我通過調查數據和實際測量的方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入分數。

二、在觀察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平均分一個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觀察中説出分數喚醒原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創新作準備。

三、在實踐中體驗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國小生的思維是直觀多於形象。採用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藉助直觀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師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本節課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把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通過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數,這是對原有分數的拓展和擴充,這時就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探索與創造活動,在我組織的操作活動中體現了活動、主動、開放的有機融合:分4支粉筆師生共同完成為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方法和經驗,後來的活動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這樣讓學生圍繞重點開展自主性學習。

四、在交流中內化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手和腦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起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操作活動有助於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閲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樣探究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出現了矛盾的衝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閲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我還十分重視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是課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 這節課我是把它安排在學生探索活動之後,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用經典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驗,深化。

五、在練習中發展

知識和技能依然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來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課堂上我很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我整合教材內容,優選練習題,採用不同形式練習學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促進積極的情感)

六、在遊戲中延伸

常見的數學遊戲往往是用於調節課堂氣氛,我認為好的數學遊戲還應溶知識性、思維性和創造性於趣味之中,我設計了個遊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篇16:《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已藉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了分數(真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單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我從自然數1引入,讓學生舉出可以表示什麼,學生有的説可以表示1棵數,1朵花,1只兔子,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1可以表示數量是1的物體,還可以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樣學生對於單位1的概念就能比較輕鬆過渡過來。

2.運用類比推理,使學生明晰分數的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個蘋果、四個蘋果、六個蘋果到一堆蘋果,通過學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數,使學生從一個蘋果就知道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通過類推得出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1.對於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個別學生還存在表示的問題。

2.對於分數的表述個別同學有些模糊。

再教設計:

注重學生易混點的辨析,進一步鞏固強化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篇17:《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學期數學第二單元是“分數除法”,其中第一小節是:“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在教學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好辦,因為有分數乘法和小數乘法除法的意義做基礎,在課堂上,只要按課文編排稍做解釋學生就可明白。

對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我對課文編排講解內容作了一下變動。這一小節有3道例題,分別講“分數除以整數” 、“整數除以分數” 、“分數除以分數”。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如何得來,如何向學生講得明白,一直是老師們所苦惱的問題。不講嘛,似乎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講吧,即使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明白,其實學生真正理解嗎?我認為,學分數除法的關鍵是記牢、熟練運用“計算法則”,至於這計算法則是如何得來的,可暫時忽略。我把這3道例題分為兩節課講解。第一課時講“分數除以整數”,通過例1,“把6/7米鐵絲平均分成2段,每段長多少米?”使學生明白,把一個數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説“÷2”=“×1/2”,進而,把一個數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數、1/3是3的倒數……,從而得出“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在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儘管我用的是課本例1的教學素材,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數和除數到底是分數還是整數的問題,只是強調被除數除以除數等於乘除數的倒數。教學完例1,就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強化“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的概念)第二課時,同學生學習例2、例3。課文中例2“一輛車2/5小時行駛18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是詳細地講解了為什麼18÷2/5最後可以表達為18×2/5,而我只是根據題意列出18÷2/5後,讓學生回想例1的學習過程和分數除法計算法則,讓學生自己説出18÷2/5=18×2/5,然後計算得出結果,而省略了中間的講解過程。接着學習例3“小剛3/10小時走了14/15千米,他1小時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這兩道例題是應用題(但在教材安排中,沒有把它放在分數除法應用題範圍內),我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計算法則的推倒過程上,反倒是根據題意為什麼這樣列式花了些時間。

3道例題學習完(還包括相當量的練習),用了兩節課,學生已經掌握了“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乙數的倒數”的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根據學生情況的反饋,學生掌握這一小節的知識是紮實的。

現在我還在想,既然乘法不強調被乘數與乘數,如,一本書5元,買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結果是15元就算對,(但我堅持認為5×3和 3×5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過,現行教材認為結果一樣就行)那麼,在學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計算方法,在教學上應該是允許的。也許我這樣做有點離經叛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教學觀念,但要求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學才算成功,似有點不太實際。學生(包括成人)很多時候知道要這樣做並且做對了,已經是完成學習任務了,又何必強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篇18:《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篇19:《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上了《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以後,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孕伏

在單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對於學生來説,那是最熟悉不過了。一支筆,一個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除了一個物體的數量可以用1來表示, 還有什麼也可以用1來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不難。很多支粉筆裝成的一盒粉筆,很多個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也可以用1來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可以用1來表示,那麼,3個蘋果能看做1嗎?6個、9個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個看做單位1,通常這時的6個蘋果就不再看 做1了,該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6個裏面有2個這樣的單位,9個蘋果裏有3個這樣的單位。引出單位1,有幾個“1”就用幾來表示。這時的“1”就成了一個計量單位。為什麼叫單位“1”呢?對於學生來説,建構就水到渠成。因為有了前面單位“1”的建構,第三環節,整數、分數、單位1的溝通,就顯得輕鬆流暢,容易理解了。

二、體現概念的建構與生成過程

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動手操作等環節建構分數的意義,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從一個個具體感性的單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體意義,讓學生感悟到不同的單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取出的份數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數表示,即不管把什麼看做單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數,進而逐步概括、內化為抽象的分數的意義的概念。在下面的設計中,又創設了相同的單位1,相同的陰影部分,卻是用了不同的分數來表示情境,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一個分數的表示,不僅要關注單位1是什麼,還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分,表示其中的幾分。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又如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讓學生有所憑藉

為突出這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我設計了各種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導學生概括概念的環節,總覺得缺少了什麼。後來與組內老師交流後,才明白上面環節幾個分數意義的概括引導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麼也沒留下,課件像放電影一樣都過去了,最後學生概括起來,沒有憑藉,所以老師只好自己概括。這樣,學生的主體性顯得不夠,教師講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義時,板書留下下面這些意義:

四分之三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觀察這些分數的意義,它們共同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據,有了憑藉,就有話可説了。

篇20: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隨着時間的推移,精品課的打造漸進尾聲。不知道不覺到了複習課打造階段。數學科組長顧羣老師為了做好帶頭榜樣作用。主動承擔了整理和複習(一)的教學任務。此次精品課的打造更是請到了中山市教研室的劉豔老師和李宇濤老師指導,此外還有來自三鄉鎮平嵐國小和載德國小的同仁。

情景引入環節,顧老師以一首優美的詩引入課題。引導學生觀察詩中文字的特點,提問:哪個字出現的最多?“春”字共有幾個?

接着引導學生聯繫數學,提出一些用除法做的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説出其意義。這樣是引入,將語文和數學聯合起來,使得數學課堂也詩意化,更富有情趣,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點。學生給出的知識點是凌亂的,無序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製作了對應的貼紙,將學生答道的知識點隨意的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將這些雜亂的知識點整理歸納。這個環節設計的較好,學生通過整理能將知識系統化。集思廣益,通過彙報整理,整個單元的知識點一目瞭然。當學生知識點清洗後,老師給出了一些基礎練習。通過一些形式多樣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複習課看似知識對於知識點的回顧與羅列,但是要做到行之有效,也必須要在課前做好設計,挑選好精心練習題。顧老師的課在各個方面都做得較好,是我們科組老師學習的典範。

篇21: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篇22: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關於媒體的使用。教學中,有的是學生操作,有的是課件演示,還有老師的板書,感覺比較亂如何處理好課件的播放時機?

2、關於如何更有條理。對本節課環節有些不熟練,導致一些話或播放課件迂迴,給人有些錯亂的感覺。

3、如何讓學生能説,會説,想説?概念教學本身比較枯燥,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得到概念,並能歸納出概念,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講求策略。

出現的問題:

整個教學中,沒有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規範的定義,或看書完善。本來是想借助操作,讓學生明的不管分的物體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進而將一個整體的概念擴展到大數目。但是對於操作後的'思考,引導得不得力,導致學生無法説出“核心”。

求同比較:

主要是兩個層面的比較:

①分的東西不一樣,為什麼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②分一個物體和分多個物體的數量明明不一樣多,為什麼每個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兩層比較,突出了四分之一這個分數的本質:與分的東西是什麼無關,與分東西的數量多少也無關,只要將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存異比較:

由於教材在揭示分數意義之前只有一個四分之一這一個例子,所以我想讓學生先完成“做一做”,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是怎樣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份數就不同。

在這種找不同的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之所以表示的個數不同,是因為單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數不同,是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不同――從不同中,更加強調了分數的這幾方面要素,體分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幾份。

正是因為運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運用存異的方法,從反面強調了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我認為才是有效的。

5、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學生,與老師的講授。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説得比較多,學生説得少。有的需要學生多説的地方,學生不説,師就自己包辦了。

儘快在得到本組同伴的幫助、建議後,能有更好的改善。

篇23: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就曾認識過,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説明分數所表示的意義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年級學生,不能像一年級學生那樣每節課以遊戲為主,他們需要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沒有過多的形式,只採用了折一折、説一説、畫一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並加以應用。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從而歸納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從動手操作入手,讓學生通過折圓片,把圓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長方形找到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讓學生鞏固平均分的概念,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密切聯繫,並由此引入例題。再通過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各圖的塗色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在做練習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性地思考,如:題目中的單位“1”指的是什麼,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了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我認為這次的教學設計有幾個比較好的地方: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分數,有的學生説,媽媽買來6個水果,平均分給家裏的3個人,每人的水果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説得很形象,很生動,也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只是時間有限,來不及給更多的學生以發揮的時間。二是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課時考慮到時間關係,我只和學生交流到是單位“1”不同,所以塗的數量不同,沒有進一步交流單位“1”的多少和每份數多少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沒有突破。可能由於前後銜接不好,給學生的問題太突然,以至於學生無法從前面單個表示分數的意義中總結出。後來想想,其實當學生出現無法回答的時候,可以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揮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篇24: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基本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有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這個環節,由於相關視頻因設備原因無法正常播放時,我臨時調整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62頁的小資料來了解分數的產生。知識傳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二、反思問題

1、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

優勢進行教學。

2、反思課堂上突發事件及處理情況

在教學分數單位含義後,我發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我及時採取了搶答分數的分數單位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又回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課堂重建

1、我的收穫和感悟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2、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篇25: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課前讓學生開展找身邊的分數活動。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採來的“果子”也是豐富多彩的,然後回到課堂交流擴大“果子效益”。當然開放策略也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的的開放,課時給學生提供交流與探討的機會和場所。學生便會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學習探究活動。如在學生學會百分號的寫法時,我讓學生試着寫10個百分號,當大部分學生還未寫完,就突然襲擊讓學生停下來,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號的個數説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

生1:我寫了四個百分號,

生2:我寫的百分號的個數佔了老師規定的個數的百分之五十。你們猜猜我寫了幾個?

生3:我寫了7/10。生4:我110%,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既掌握了百分號的寫法和意義,又啟迪了思維。

篇26: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片段:

從教室裏找不同的分數。

生1:教室裏有63個同學,我們男生有34個,是總人數的34/63。

師:那女生呢?

生2:女生有29人,是總人數的29/63。

生3:我看到了1/2,有前後2塊黑板,前面這一塊黑板就是總數的1/2,後面一塊也是總數的1/2。

生4:教室裏一共有25塊窗户玻璃,南邊有6塊,就是總數的6/15。

師:還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你是怎麼想的?

生5:把15塊窗户玻璃平均分成5份,3塊玻璃是1份,6塊玻璃是2份,可以用分數2/5表示。

……

揭示單位“1”的概念

反思: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要經歷三個不同的認知水平。第一,直觀形象水平。第二,形象抽象水平。第三,初步的本質抽象水平。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時,學生的認知基本處於直觀形象水平。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就要將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升到形象抽象水平和初步的本質抽象水平上去。

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去找教室中的分數,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生活,用分數表示各種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使學生感到分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更具體更深刻地理解、把握分數的概念,建立數感。當學生“看到的都是分數”時,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本身的敏感性得到了增強。

篇27: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同學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章內容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同學們理解單位“1”的含義,並能簡單應用。本章的難點是如何理解這個抽象的單位“1”。在教學中我發現通過具體實例和切身體會使同學們有初步的感受,感性的體驗是形成數學概念的基礎與前提,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是學習的好方法。

在一開始我利用小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舉出帶有數字的成語,比如“一分為二、百裏挑一”,再讓同學們思考這些成語與1/2、1/100之間的聯繫,再讓同學們自己找出“七上八下、十拿九穩”對應的分數,通過舉例合作的遊戲,學生感受了生活中分數的存在,再從一個物體到一個整體的概念上逐漸深入,讓同學理解單位“1”的含義,利用學校同學們作為一個整體,五年級小朋友作為整體的部分這一實例強化同學們的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程順利,重點也突出,難點也得到克服,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但問題也十分明顯,對於五年級的同學,過於低估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在講解上分配的時間過長,給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太少,以至於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完全掌握並自如表達的情況下仍然繼續討論基礎的概念。在學生自己舉例表達時因為時間後面偏緊,不能讓同學們充分自己討論發現錯誤,教師給予的指導過多。

本章教學發現五年級同學已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及理解能力,結合其興趣愛好使用身邊的實例加小組討論形式使授課事半功倍值得繼續發揚,但應進一步改進授課時間分配,更多相信學生,多放手,對已掌握知識點到即可,多培養同學的積極性,避免教師干預過多,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篇】

篇28: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新課的教授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力求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教學紮實有效。但由於預設和生成之間的差異,及本人駕馭課堂能力的不足,一定出現了很多可以避免或值得斟酌的問題,敬請大家多多指導!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篇29: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顧教師將本單元學習的主要知識歸納為四個方面的資料。即分數的概念、分數的分類、分數的基本性質及其運用、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經過顧教師的整理和複習教學,幫忙學生鞏固對分數基本概念、基本性質的理解,提高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水平,增強知識的運用本事。

在教學過程中,顧教師力求突破傳統複習課的教學方式,嘗試運用“課堂自主整理——團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經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團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

顧教師還異常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歸納複習與整理的方法。整理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用合理、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藉此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在相互評價整理情景時,引導學生比較歸納總結出根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進行整理的方法,並鼓勵學生今後用這種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識。這樣從整理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

在這節精彩的複習課裏,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性質等資料,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初步學會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整理有關分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本事,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本事。這都源於顧教師別具心裁的教學設計和名師的教學本事,真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篇30: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教學百分數的第一節課,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説出百分比數的意義,會讀寫百分數,並且會區別百分數和分數區別。

上完這一節課,我覺得學生對這一節資料掌握得還是比較紮實的,絕大部分學生對百分數的讀法、寫法和意義都理解的比較透徹,完成後面的練習也很好。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也很高,知識都是學生自我經歷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成功之處:

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讓學生充分收集有關百分數的資料,所以孩子們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能具體談談每個百分數包含的具體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以學生為主體,為孩子們供給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又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以幻燈片新式供給有關百分數時,出現了困難。我意識到此時是他們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時機,我抓住這個機會,給他們合作的空間,這個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學生在總結分數與百分數意義聯繫和區別時,又一次遇到困難,迫切需要交流,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把分數與百分數意義本質上的區別和聯繫總結的十分完成。兩次交流就把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學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學生,全體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多媒體教學作為輔組,鼓勵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不足之處:

1、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

沒有讓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還是覺得很遺憾。雖然也讓學生結助幻燈片,結合現實生活談了百分數的意義,還是覺得學生沒能親自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存在的。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2、本節課還有兩個知識點我沒有講到。

第一個是百分數的分數的單位,在學生會讀寫百分數之後,我也應當把這個資料順勢讓學生理解,我沒有做到。

第二是沒有讓學生明白為何要學習百分數?它的作用是什麼由於備課的不精細,研究的不全面,造成本節課很不完美,僅有利用自習課在進行補救了。

篇31: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資料,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進行了初步的認識,可是,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本節課正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認識分數的意義,重點在於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探究意義,掌握規律,完善分數知識體系。

這節課重點把握好以下兩點: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於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義應當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麼對於分數的意義則完全能夠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説得有理,説得恰當,不必糾纏於標準的定義。

不足之處:

1、關於單位“1”的建立過於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必須的抽象思維本事和知識基礎,應當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本事和進取參與的意識,對於“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明白,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並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對於分數意義的揭示也比較牽強附會,我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操作手中學具,表示出一些分數,然後展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在此基礎上揭示單位“1”的概念。之後,卻拋開這些具體事物表示的分數,另外寫幾個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具體形象依託的情景説個別分數的意義,這樣就直接拔高到了一個抽象的層次,緊之後分別抽象分子、分母的意義,最終完成整個分數意義的構建,這樣做看似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可是卻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當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所以,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於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

3、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異常是教師不能重複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篇32: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緊緊圍繞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關鍵,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以進取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經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具體的認識、深刻的理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的注意問題中,明確指出,數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供給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而課堂上,我讓學生自我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的例子,去發現生活中的百分數,利用學生已有的分數知識的基礎與生活中對百分數的認識,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資料,使學生體驗到現代生活中數學應用的意義,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本事,體現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服務人生的教學。

2、重視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教師的教學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堅持以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來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學生經過看、思、説、試,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本事: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自我創造百分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的個性;教學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和聯繫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本事。

3、留出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自我是個發現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異常強烈。所以這節課主要經過創設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實踐應用的學習過程,留出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應用,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理解。探究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獲得新知識、學會學習是教師共同認同的。但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如何找準教學的起點,如何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在充分地行研究、討論和交流,從而獲得真正的數學知識,同時使本事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和諧的發展仍然是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篇3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今日聽了xx教師的“分數的意義”這一課,“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

從聽這課我發現閆教師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堂中閆教師的“活動系統”,就是組織學生的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

(1)組織學生4人小組,展開合作學習

(2)構築互學的關係而不是互教的關係

(3)組織挑戰性的學習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之後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經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課堂教學基於教師應答學生學習的關係閆教師異常注意:貫穿傾聽、串聯、反芻三種活動,放低聲音的調門,精選課堂話語,基於即興式應對來追求創造性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僅給學生供給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經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並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篇34: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同學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章資料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同學們理解單位“1”的含義,並能簡單應用。本章的難點是如何理解這個抽象的單位“1”。在教學中我發現經過具體實例和切身體會使同學們有初步的感受,感性的體驗是構成數學概念的基礎與前提,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是學習的好方法。

在一開始我利用小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舉出帶有數字的成語,比如“一分為二、百裏挑一”,再讓同學們思考這些成語與12、1100之間的聯繫,再讓同學們自我找出“七上八下、十拿九穩”對應的分數,經過舉例合作的遊戲,學生感受了生活中分數的存在,再從一個物體到一個整體的概念上逐漸深入,讓同學理解單位“1”的含義,利用學校同學們作為一個整體,五年級小朋友作為整體的部分這一實例強化同學們的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程順利,重點也突出,難點也得到克服,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但問題也十分明顯,對於五年級的同學,過於低估學生的抽象理解本事和概括本事,在講解上分配的時間過長,給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太少,以至於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完全掌握並自如表達的情景下仍然繼續討論基礎的概念。在學生自我舉例表達時因為時間後面偏緊,不能讓同學們充分自我討論發現錯誤,教師給予的指導過多。

本章教學發現五年級同學已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及理解本事,結合其興趣愛好使用身邊的實例加小組討論形式使授課事半功倍值得繼續發揚,但應進一步改善授課時間分配,更多相信學生,多放手,對已掌握知識點到即可,多培養同學的進取性,避免教師干預過多,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35: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所以,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古人測量物體長度遇到的疑惑,之後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再讓學生舉出一個自我喜歡的分數,並説説其含義,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經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僅給學生供給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經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教學,讓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並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三、本節課我主要想探索三個問題:

1、作為數學本身應當關注什麼?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比如:圓的認識、面積與面積單位、體積與體積單位、小數的認識等我以前都嘗試過,很多時候,過於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本節課而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力氣去幫忙學生理解“單位1”、“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抽象名次,可是這些真的就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讓學生建立起分數的數感、引導他們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節課淡化定義、強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2、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否適應並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我沒有設計什麼複習題,也沒有對知識的本身創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導學生思考“關於分數我們已經明白了什麼--------我還想明白什麼------書上又能告訴我們什麼?-------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這樣促進學生主動回憶、交流、閲讀、思考,同時也感悟一點學習方法。試想,我們承認的學習是否在很多時候不自覺的也運用過此方法呢?至少我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薦給孩子們。

3、學生的學習能更具有創造性嗎?怎樣的學習才是更有效的?根據自我的思考與探索,我深信:僅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再創造中學習,學生才會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創造力也在不斷的得到培養。設計這節課時,我基本是把所謂的新知與鞏固融為一體的,想辦法讓學生在各種想象、交流、畫圖、猜測、操作中去體驗並創造分數的意義,新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內化到孩子們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創造性。

四、本節課的遺憾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緊後鬆;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板書不夠規範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期望各位教師誠懇的提出您對本節課的提議與意見,以促進我能更快的成長,也同時讓我們一齊打開數學“概念教學”的新“天窗”。

篇36: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步驟主要分為教學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整個過程的展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次恰當。異常是教學策略明確,具體體此刻:

其一,對學生經過自我努力能夠學會的材料,儘量讓學生經過自學、合作、討論、嘗試、自測、總結來完成。即用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反饋,主動總結的辦法來提高學生從課本獲得知識的本事。例如,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

其二,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材料,如“分數的意義”則採用抓住其關鍵要素,採取啟發誘導等方式。如,理解分數意義中的平均分採用的是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觀察理解中調控,在操作理解中調控,在識別理解中調控,最終經過小結來完成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如,正確認識分數意義的單位“1”則採取又一種方式,即先認識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或一個計量單位;再認識單位“1”可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然後進行變式、舉例、總結。

與此同時又緊扣反饋調控,使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另外對新知認知過程的設計,還異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認知過程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本事。

篇37: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資料的重點。在這部分資料中引入了兩個概念,即單位“1”與分數單位。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為後面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一、成功之處:

1、緊緊抓住核心概念進行分數意義的教學。在新課的教學中,首先結合具體的實際例子讓學生説一説四分之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學生髮現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都能夠看作一個整體,實際上就是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學分數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在那裏尤其要重點強調的是平均分的份數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以此來強化分數的具體意義;之後,經過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鋪墊指出,一個整體也能夠用自然數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同時指出分數的意義也能夠説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説一個整體的另一種説法就是單位“1”。最終,經過做一做的練習來引入分數單位的概念,指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並經過具體的分數進行舉例説明。

2、深入挖掘分數的意義,體會分率。在教學中,不僅僅要使學生清楚明白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還要讓學生經過具體的例子體會分數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也就是我們在後面所要學習的分數應用題中的分率。

二、不足之處:

雖然也對分數的意義進行了重點的教學,可是仍然有部分同學受已有知識的影響,根本不看圖示表示的具體意義,還是把總數量作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數作分子,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三、改善措施:

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後,着重經過具體的例子辨別,能夠採用同步練習中容易出錯的例子來進行教學。

篇38: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今日上了《分數的意義》一課。實話實話,很害怕上這種純數理型的課,比較枯燥,也感覺總是説不清。本節課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藉助操作、直觀的方式,初步認識了分數。這節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單位“1”的含義並能認識分數單位。這節課我認為這兩個地方我做的較好:

1.複習導入環節提出問題:我們學過了哪些數,喚醒學生對分數的認識。然後出示課本45頁上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產生的必要性。關於那裏的教學有的教師沒有提及,但我認為很有必要,這一環節的教學能夠讓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進取性,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並受到必須的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2.在新授環節一張圓形紙片,一些正方形紙片,一根繩子,一些磁扣。提問:你能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表示出14這個分數嗎?

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經驗,所以立馬有同學舉手,他選擇把一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圓形紙片的14。

之後吳樂説他把這根繩子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能夠用14表示。

段經偉是個小機靈鬼,他説:“我選擇兩張正方形紙片,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每張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兩張紙片的14。”其他同學被他精彩的發言啟發了,石語晨立馬有了新的想法,她説:“我把12個磁扣,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3個就是這12個磁扣的14。”我認為這樣的設計能鍛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分的能夠是一個物體,也能夠是一些物體,對單位“1”有初步的認識。並且這樣的設計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進取性,比直接讓他們憑空舉例更為具體,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在本節課中,我對分數單位的給出有些倉促,如果先複習已經學習過的計數單位,再給出分數單位的概念,學生會更容易理解,這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總之,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不能是句口號,應當在每節課中落在實處,想學生所想,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篇39: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供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在雙林中心學校教務處組織安排的公開課活動中,我在五(6)班教室展示公開教學——《分數的意義》。

上課開始,我以成語猜謎遊戲導入,請同學們猜一猜一分為二、七上八下、百裏挑一、十拿九穩這些成語能夠寫成什麼分數,讓學生從生動趣味的遊戲當中喚醒對分數的認識。隨後播放一段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滲透數學文化。之後就從學生已經學過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慢慢引導,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經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也能夠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在進行分數的意義教學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當中經過分糖果的方式,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深化自我頭腦中的分數,最終學會分數的意義;而在教學分數單位時,教師適當引導進行學習,再經過練習強化知識。

公開課結束後,在教務處鍾小敏主任的領導下,數學教研組長袁連根教師組織全校數學教師對這堂課進行研討,無論是在上公開課的過程中,還是公開課結束後的評課,既有驚喜,也有意外,總結如下:

1、本節課重視了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由於學生在之前對分數已經有了必須的認識,所以在一開始,利用遊戲對分數的基礎知識進行了全面複習,突出“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之後就從學生已經學過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慢慢引導,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經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能夠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2、做到了以生為本,卻忽略了課本。整節課,都在引導學生説、做、想,可從始到終,書本都沒有打開過。

3、對課本知識專研還不夠透徹。對於分數單位的概念應當詳細講解,而不是一筆帶過,導致學生在練習時不理解“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的問題。

4、對課堂中的一些突發變故沒有進行預測,導致知識講解很尷尬。比如提問題時,學生回答不完全準確時,教師沒有相機進行引導,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時間安排不妥當,以至於設計的精彩練習沒有時間進行。“有缺陷的美才是真實的美”,這些缺點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經過這節公開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僅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篇40: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這一節課,在引課上,我把古代人用打結的繩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故事情境圖和課外閲讀“你明白嗎”有機的融合在一齊,放進了課堂導入之中,讓學生在明白分數產生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分數表示數方法的逐步構成,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像這樣經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入新課,在我平時的教學中嘗試的不多,幸好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還不錯。從而激發學生想要進一步研究分數的慾望,同時也進取傳播了數學文化,引課上這點做的比較成功。

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所以,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在多種學習活動感知分數的意義。

第一環節,理解單位“1”,感知分數意義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首先讓每個學生在教師供給的練習紙上的4幅圖中有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的圖形,分別表示出14,能夠塗一塗,圈一圈,之後展示學生是如何表示14的,讓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我對分數的直觀感受。然後讓學生思考:在表示14時,同樣表示的是一份,為什麼對應的,有的是1個,有的是2個,也有的是3個,甚至半個……在討論交流中得出:整體在變化,平均分的份數相同,每一份所表示的數量也不一樣。進而對這四幅圖進行分類:一個物體的和一些物體的,把他們看成一個整體,從而產生一個新的概念:單位“1”,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找出把誰看作單位“1”,生活中我們還能夠把什麼看作單位“1”讓學生舉例,讓學生結合實際找單位“1”,體會生活中的單位“1”。在這整個環節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説理的過程中全面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單位“1”不僅僅能夠是一個物體,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部分資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生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識的構成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點比較成功。

第二環節:再次操作,領悟分數意義

再次操作,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找到其他的分數,同桌合作找出不一樣的分數,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這些圖形卻表示出了不一樣的分數,從而讓學生得出分的份數不一樣,取的份數不一樣,分數也就不一樣,為概括分數的意義作準備。但在實際教學中,在難點處理解和把握不夠到位,學生找到很多分數,大部分分數還是停留在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這樣的分數,僅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從多個物體中找到不一樣的分數,突破難點處沒能想到更多的辦法,我就引導總結了分數的意義,有些牽強,沒能很好的突破難點,同事提議不防能夠讓學生在沒有情境下讓其説幾個分數表示什麼,進一步剖析分母表示什麼?(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表示什麼?(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分數線表示什麼?(平均分),這樣突破難點,學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分數的意義,同事的一席話,讓我在難點處不知如何更好的處理分數的意義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僅給學生供給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經過動手操作、同伴合作、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方法,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並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存在的不足: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不夠靈活,教材難點的理解和把握不夠到位,突破難點處沒能想到更多的辦法。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與提升。

篇41: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忙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分數。難點是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根據本班實際,我設計了情境導入,動手實踐,收穫交流等教學環節,就本節課教學的得與失,有以下體會。

一、情境教學,喚起活力。

上課一開始,我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彙報學生上網收集“分數的產生”的有關資料,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在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的時,我又讓學生根據本班的學生人數為素材,説分數,又激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熱情,當教師問到前一排的5名學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時,一名學生説是555,而有一名學生十分肯定的説:“是111。”這個答案讓師生十分驚訝。這説明有些孩子的思維已能將具體形象的事物從抽象到“昇華”。對於這樣的答案教師給予肯定,很多學生也表示認同,道理雖説不清,但直覺告訴我們答案准確無誤,為以後學習約分埋下渴望的種子。

二、動手實踐,感悟分數。

在學生已初步感知分數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親自創造分數,對學生提出要求,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得到不一樣的分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用手中的材料表示出不一樣的分數,他們再次感受到單位“1”能夠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着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比如:學生把24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6個小正方體,佔這堆小正方體的14;還能夠把24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4個小正方體,佔這堆小正方體的6;還能夠把24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

三、不應忽視“話外之音”。

教學中學生出現問題,教師“導”的過急,應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決。

例如:學生在彙報分數“14、13”時,師問:佔誰的14、13?學生看幻燈回答:“佔盤子的14”,“佔青蛙的13”。教師急於讓學生明白把誰平均分,告訴學生:“是佔這堆正方體的14”,“佔這堆青蛙的13。”再如,學生演示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2份得到分數後,又想平均分成三份,發現其中的1份不夠,師立刻提示學生在這份中再添上1個小正方體,就到達把9個小正方體平均分的目的,從而得到分數。這些環節,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我解決,多聽聽學生的“話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摒棄自我着力完善的語言細節,相信孩子們的潛能不可限量。

篇42: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的資料,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明白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明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都能夠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能夠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進而理解單位“1”的含義。並引導學生很自然的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能説出一個分數中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讓學生經歷整個概念的構成過程,幫忙他們從中獲得感悟,促使其主動參與建構。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構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進取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上課開始我由《西遊記》中大家感興趣的人物孫悟空和八戒引出簡單的分數,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學生學習數學的進取性更高了。後面練習部分我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塗一塗,表示出自我喜歡的分數,學生參與的熱情更高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枯燥乏味的,學習數學也是很歡樂的。

當然,本節課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由於課堂時間比較緊,所以整節課我的節奏可能稍快一些、給學生髮言、展示的機會不夠充分總結的部分也能夠讓學生自我説一説。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取長補短,在教學上實現創新。

篇4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好處》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我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構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潛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構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為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能夠為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用心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好處,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為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理解得更好,教學才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用心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力求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教學紮實有效。但由於預設和生成之間的差異,及本人駕馭課堂潛力的不足,必須出現了很多能夠避免或值得斟酌的問題,敬請大家多多指導!

篇44: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好處”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好處,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好處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好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好處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好處。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之後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透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好處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好處的理解。本節課不僅僅給學生帶給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透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好處,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好處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好處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能夠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篇45: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20xx年10月舉行的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成果展示交流會好課紛呈,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了這節課,我突然感悟到:儘管我的課與張老師的課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應該有能力讓我今後的課“效”起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完善。

一、認真研讀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

記得張老師在介紹自己備課的過程時説過,為了這節課,他翻閲了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教材,認真琢磨了這個內容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所佔據的位置,特別是國小階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參在上課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瞭解瞭解本單元、本冊的內容。除非要上教研課或比賽課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級的教材看一看。這樣的準備,能上出精彩的課嗎?就在聽完張老師的課之後幾天,教研室陳老師要我組織秀峯區五年級數學老師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內容由我定。於是,我認認真真的翻閲了本冊教參,發現課標版“簡易方程”與以前的大綱版有較大出入,而且,教參詳細的介紹了教材內容改動的原因、教學時應採取什麼方法、重難點知識怎樣處理等等,同時,我又查看了大綱版教材對於這個內容的安排,我猛然間覺得自己對“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教學有了從未有過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諦。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氣氛

《分數的意義》一課,沒有花哨的課件、沒有美麗的童話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數學活動,但從張老師的課堂卻發現,學生的思維始終跟着老師走。是什麼吸引了學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藹的教師,使學生思維敏捷,暢所欲言,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中,教學效果自然不一般。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教學,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學生的朋友、學習的指路人,想方設法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但這個“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時學生瘋過頭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時學生愛理不理,又要連哄帶騙。自己沒能從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面對學生。這也是我今後要努力地方向。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張老師的課非常流暢,讓聽課的老師有一種“享受”的感覺,而靈活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問題的能力,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又一關鍵環節。課堂教學活動面對着不同個性的學生,就決定了它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會自然生成許多我們課前無法預設的資源,張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也是他無法預料的,但我覺得張老師抓住了每一個偶發性的資源,並運用這些資源解決真正的問題。而讀懂學生、讀懂課堂、讀懂教材是靈活運用生成資源的基礎。這也是我要花大力氣學習和練習的方向。

總而言之,張老師的課讓我明白:有實效性的課堂,是對學生負責的課堂,是讓學生獲得知識的課堂,是學生快樂成長的課堂,是老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堂。

篇46: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設計淡化形式,注重實質,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性來體現教學的嚴謹性。

整節課中我都沒有將“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嚴密、枯燥、抽象的話語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玩學具的過程中理解單位“1”,教學中的説一説、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塗一塗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了樂趣,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感受什麼是分數,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課設計做到均衡學生差異,組建合做學習小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多些成功的體驗,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對所在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負責,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合作中完成任務,沒有把學生當作所謂新教學方式的道具,實現知識在交流中增殖,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當中較好的理解了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不足的是教學過程中由於過於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表達,忽視了時間的調控,教學節奏不夠緊湊,另外課堂生成了多個問題,佔用了一些時間,導致時間的拖延,應該在教學環節的組織與時間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調整。

篇47: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1、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創設有利於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繫,促進學生思維的聯想,激活已有的經驗,幫忙學生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教學中,我直接引入新課,提出“三年級對我們已初步認識了分數,你能説出一個分數來嗎?這個分數是怎樣得到的?”複習導入是為了瞭解並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識基礎,然後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資料。

2、在操作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此刻向學生帶給必須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透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教學時,我先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讓學生透過回憶想象,來説明1/4的含義,這也是對三年級學習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得到1/4的複習,同時也為學生創新學習作準備。新知識的生長點就是讓學生感知也能夠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後也能夠得到1/4。教學時,我讓學生幫我分蘋果,用這種方式對剛才各個小組的操作和彙報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學生驚奇地發現1/4能夠是一個物體的1/4,也能夠是一些物體的1/4。我就順勢告訴學生這上面例子中的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能夠看作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用分數1/4表示。這也是對教材中小精靈提出的説明1/4的含義的一個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內化

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資料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透過溝通實現的,課堂上,我重視學生將自己觀察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在合作交流,觀察思考的過程中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化,內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較為透徹之後,我引導孩子的思維繼續深化,這個整體在數學上我們一般用自然數1來表示,叫“單位1”,板書之後我提示:“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暗示它和自然數1的不同。果然,孩子們敏感的發現了這個問題,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對單位“1”的理解。僅僅深化到這個程度還是不夠的,我繼續引導,“剛才你們得到的這個四分之一的過程,我們平均分了一個物體或者多個物體,既然它們都能夠看做單位“1”,我們就結合單位“1”來描述一下四分之一這個分數吧。”孩子們開始嘗試,從生澀到熟練,我們看到孩子們對分數好處的理解越來越好。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和思維邏輯智能。霍華德加德納的“智能多元論”對我影響很大,只要有機會,我必須把它努力滲透進教學的角角落落。

我結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讓學生把對“一個整體”的認識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們身邊還能夠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後,能夠表示哪一個分數?”我開始引導孩子們做這件事,從四分之一到幾分之一,從分子是1到分子是幾,引導他們嘗試用單位1來表達這些分數的好處。這讓學生感受到分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到了生活的數學,也為理解分數好處奠定了基礎。我把孩子從身邊找的分數一一記錄在黑板上,這是課堂寶貴的生成資源,必須要充分利用。板書孩子自主生成的這些分數,有兩種用意:一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歸納分數的好處,二是為以後學習分數單位帶給了實例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數學得以產生的基本前提,離開了抽象概括,就不會產生數學的概念,更不會有抽象的數學思維,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潛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教學中,分數好處是分3個層次來抽象概括的:前面學生已認識到了能夠把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能夠用分數表示,又認識到單位“1”的含義。有了前面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單位“1”來表達黑板上這些分數的好處,從而脱離原先具體分物的例子。這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孩子們腦子裏已經初步建立了分數的模型,説這些分數的好處的過程,就是在應用這個數學模型來解讀原先較低層次的“分物”,這是對原先的認識的一個抽象化過程,我覺得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和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根據學生的認識順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數好處,完整建立了分數概念。理解到這步還遠遠還不夠,之後我引導學生:“請你讀一讀,讓人一聽就明白這句話裏什麼詞語最關鍵,最重要?”對單位“1”、“平均分”等關鍵詞語的強化,加深了分數好處理解,較好突破了難點。如何讓層次差一點思維慢一點的學生也透徹的理解分數的好處?我採用了“舉個例子説説”的方法,把前面同學們自主生成的分數納入

分數的概念之中“像………這樣,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我結合“塗一塗”這道題,仍舊在“做中學”,引導學生理解3/6裏面有3個1/6,並告訴他們1/6就叫3/6的分數單位。並讓孩子們猜測黑板上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是什麼,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幾份”的基礎上,給出分數單位的概念。教學分數單位時,很多老師採用讓孩子自學的方法,避免講授。很大程度上,“講授”“灌輸”成了同義詞,尤其在公開課上,老師們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覺得老師的價值、老師的主導作用就就應體此刻“該出手時就出手”。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我讓同學們找竅門兒,“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它的分數單位呢?”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了!“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我繼續追問:“怎樣就能一眼看出分數有幾個分數單位呢”仔細觀察思考之後,一個學生説“分子是幾就有幾個分數單位!”多麼好的方法啊!所以我體會到,老師必須要善於追問。

5、在練習中發展

概念的構成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概念的運用則是一個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透過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加深、豐富、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在設計練習時我也是分層次、有梯度來設計練習。“搶答練習”是基本練習,從分一個物體到分多個物體,從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於鞏固對分數好處的理解;“辯一辯”透過辨析來加深對分數和分數單位概念的理解。“畫一畫”設計的理念是從部分到整體,和分數的好處正好相反,分數的好處是從整體到部分,明白整體來描述部分,這個題目則是明白部分來推知整體。同時還讓孩子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創造出了很多種美麗的圖案,真正讓我們體驗到數學是美的。“玩一玩”這個遊戲,不僅僅僅是讓學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對分數的理解。孩子們思考“為什麼同樣是取出1/3,個數卻不同”這個問題的同時,頓悟,原先單位“1”不同,即使是同樣的分數,每一份的數量也是不同的。最後得到的2/2這個分數,其實就是單位“1”,它同時又等於自然數1,後面會逐漸學到,那裏只作滲透。因為前應對單位“1”和自然數1做了區別,所以我怕給孩子造成思維混亂,所以沒板書。課的最後,我用寫信的方式作課堂小結,有兩種用意,一是和語文學

科的整合,二是教給孩子這種善於反思的學習方法,幫忙孩子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總之,學生只有親身經歷知識產生過程,才能真正做到記憶深刻、理解到位、靈活運用。在數學教育界享有盛名的荷蘭數學家費賴登塔爾所倡導的“做中學”“再創造”理論,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樸素的理念之下。不要以為專家的理論高高在上,其實如果能和我們的日常教學結合起來,就能很好的解讀專家,更重要的我們的教學有了理論來指導方向。

篇48: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就曾認識過,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使學生透過學習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好處。使學生在説明分數所表示的好處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潛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年級學生,不能像一年級學生那樣每節課以遊戲為主,他們需要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沒有過多的形式,只採用了折一折、説一説、畫一畫的形式,幫忙學生理解並加以應用。

分數的好處對於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從而歸納分數的好處是本節課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從動手操作入手,讓學生透過折圓片,把圓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長方形找到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讓學生鞏固平均分的概念,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密切聯繫,並由此引入例題。再透過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各圖的塗色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單位“1”不僅僅能夠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能夠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在做練習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性地思考,如:題目中的單位“1”指的是什麼,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了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我認為這次的教學設計有幾個比較好的地方: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分數,有的學生説,媽媽買來6個水果,平均分給家裏的3個人,每人的水果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説得很形象,很生動,也對這樣的活動十分感興趣,只是時間有限,來不及給更多的學生以發揮的時間。二是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課時思考到時間關係,我只和學生交流到是單位“1”不同,所以塗的數量不同,沒有進一步交流單位“1”的多少和每份數多少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概括出分數的好處”沒有突破。可能由於前後銜接不好,給學生的問題太突然,以至於學生無法從前面單個表示分數的好處中總結出。之後想想,其實當學生出現無法回答的時候,能夠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揮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篇49: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步驟主要分為教學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分數的讀和寫。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其一,對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學會的材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學、合作、討論、嘗試、自測、總結來完成。即用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反饋,主動總結的辦法來提高學生從課本獲得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分數的讀和寫等就是這樣做的。其二,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地方,如“分數的意義”則採用抓住其關鍵要素,採取啟發誘導等方式。譬如,理解分數意義中的平均分採用的是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觀察理解中調控,在操作理解中調控,在識別理解中調控,最後通過小結來完成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確認識分數意義的單位“1”則採取又一種方式,即先認識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再認識單位“1”可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然後進行變式、舉例、總結。與此同時又緊扣反饋調控,使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另外對新知認知過程的設計,還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認知過程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能力。

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為時間把握得不準確,所以還有些部分所運用的時間不夠充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找準重點,更加有力的把握好教學。

篇50: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這部分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四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之前,我通過對個別學生進行談話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還是在原來的框框裏出不來,只停留在“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這樣的認識中。學生僅認為一個就是單位“一”。對什麼是分數並沒有過深入理解,而只是淺顯表象的理解,而對一些事物等都可以當作單位一時,很疑惑,而這也讓我對本堂課的教學感到十分困惑。這堂課我應該教個孩子些什麼?本堂課的重點究竟是什麼,我要如何突破重點?……

帶着一系列的困惑,我再次認真閲讀了教學參考,並通過各種渠道搜索有關本節課的課堂實錄和案例設計及分析。最終明確了“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分數的產生學生都知道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1、遊戲導入,突破單位“1”的認識。

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原有認知的禁錮,理解可以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認識單位“1”。我在教學開始設計了“説一不二”的遊戲。(遊戲規則:“用適當的數學語言描述所給的情境,描述時只允許用數“1”,不允許用除了1以外的其它數。)

具體操作環節如下:

“師:這是幾?(一個手指)這是幾?(5個手指)錯,遊戲規則,只能用“1”來描述,換個説法!1隻手。這是?(一雙手)

請1名同學起立。(1個人,1名同學)(請第1名同學的同桌也起立)此時呢?(1桌同學,1組同學)

咱們班24名同學(1班同學)

……”

藉助“説一不二”這個遊戲,在課前活躍了課堂緊張的氣氛同時,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了,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也可以用“1”來表示,學生們對自然數1就有了新的認識,此時順勢讓學生説説:通過我們今天的小遊戲,你對1有了什麼新的認識?得出“今天我們認識的1很特殊,所以要給它加上引號,稱它為:單位“1”“。從而,對單位“1”的認識這一教學難點,就這樣很輕鬆的突破了。

2、親身體驗,在活動中認識分數

《數學課程標準》將實踐活動作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要求是: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時,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了“分糖”的活動。

具體操作環節如下:

師:這12塊糖可以怎樣平均分,請你們利用手中的12顆棋子代表12塊糖平均分一分,好嗎?

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創造分數:

(1)把12顆棋子平均分一分、擺一擺。

(2)填寫記錄單。

(3)同桌互相説説記錄單中的內容。

②思考提示:(學習記錄單)

我把()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是單位“1”的',有()個棋子,()份是單位“1”的,有()個。

在這個數學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充分體驗、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在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能夠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可以看出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分糖反饋,在歡樂中拓展延伸

具體操作環節如下:

師:今天同學的表現都很出色,老師決定把這12塊糖分給大家?請同學根據老師説出的分數來取糖,拿對了把糖帶走。

請一名女同學,拿出這些糖的1/4(3塊)

師:老師很公平,這名同學拿了3塊,這名男同學也只能拿3塊,他應該拿剩下這些糖的幾分之幾?1/3(3塊)一個人拿了1/4,一個人拿了1/3,為什麼都是3塊呢?

(單位“1”不同,即使分數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可能相同)

(3)請一名同學拿剩下這些糖的1/3,問:他拿的對嗎?為什麼她剛剛拿了1/3是3塊,他拿了1/3卻是2塊?

(單位“1”不同,即使分數相同,所表示的數量也不一定相同。)

師:老師這裏還有糖,關於分數呢還有很多知識等着我們去發現去學習,希望大家能夠主動去探究,老師這些糖就留着你找我交流時在送給你!”

數學教學並不應只是只停留在一課時的教學,應是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的慾望的激發、誘發的過程,為此在本堂課即將結束之時,我通過這一分糖的環節,再次激起學生們的熱情,滲透了分數中“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的認識,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分數的積極性。

以上是自己對這節課收穫的一些感觸,同時不可忽略的,這節課我還有許多不足應加以改進,比如: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在學生説分數的含義説不準確不夠不完整時,教師表現比較急躁,對於第一個學生彙報時,對其語言表述沒有進行糾正,導致多個學生在表述語言都不夠準確;平日教學中教師表述問題説半截話,對於學生回答問題語言要完整的要求不嚴格,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要改進的地方。

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讓學生運用手中材料分別表示1/4的含義(小組合作:分一分、圈一圈,塗一塗,畫一畫)。通過動手操作、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把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揭示分數的意義,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

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每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2人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看了劉全祥老師的文章,我汗流浹背。自己在上完《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根本沒有認真地去梳理。還是劉老師精闢的分析與拔高地“解讀”讓我受益匪淺。現在,我鼓起勇氣,談談自己在上這節課時的一些想法。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典型的概念課,一直以來備受專家和教師的關注,信手翻閲各種雜誌、點擊國小數學教學網站,有關本節課的案例設計和分析各有特色。特別是看了《國小教學》2010年第一期張殿宙先生關於《“分數”教學中需要澄清的幾個數學問題》有一些感悟,產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分數怎樣定義?

首先,我們要問,分數怎樣定義?一般地有以下四種:

定義1(份數定義):分數是一個單位平均分之後中的一份或幾份。

定義2(商定義):分數是兩個數相除的商。

定義3(比定義):分數是q與p之比。

定義4(公理化定義):有序的整數對:(p,q),其中p≠0。

在我們現有的教材中的定義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這樣定義的好處是直觀,明白易懂,強調了“平均分”,特別是對“幾分之幾”做了貼切説明,對理解以後的分數運算也有重要的價值。

但是,用份數定義分數,也有一些問題。首先,一份或幾份的説法,仍然和自然數靠得很近,沒有顯示出這是一種新的數。其次,平均分一個月餅之後的的一份或幾份的説法,常常會誤解為分數總小於1(比一個月餅小)。最後,由於份月餅或其它直觀圖的思維定勢,不能適當選擇單位,形成思維上的僵化。

分數的真正來源,在於自然數除法的推廣。一個月餅,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確定大小的一塊。對於這個客觀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義,應該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這種除數大,被除數小的的除法,如果運用以前的知識就成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分數”這個新朋友就閃亮登場了。這樣,就突出了數系擴張的本質。因此,分數的份數定義可作為教學起點,但是,不宜過分強調,應該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數定義轉移。

在備課之初,我努力想擺脱“份數”的定義,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義靠攏,但這樣做似乎在行進的過程中竟然“忘記了當初出發的目的是什麼了”(魏彬評價),因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比的認識在五、六年級都安排了專題進行學習。於是,我又把教學目的進行適度迴歸,重新回到“份數”的定義上來,只不過突出強調學生藉助直觀的操作和數線模型,溝通分數和整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加深對單位“1”的理解,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

其次,分數的定義怎樣演繹?

分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在數學教育家史寧中教授的《數學與數學教育》一書中,有一節專門討論了“如何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數,它代表一件事物的一部分,其本質意義是它的無量綱性。分數無量綱性的意義在於,可以把事物許多不可比的狀態變為可比的狀態。

在過渡到分數的本質意義時,張殿宙先生指出:“分數是相對於整體‘1’而言的。在數射線上的0和1之間,標出、、等,乃是認識分數關鍵的一步,及早進行,十分重要。”這是因為數線是一個半抽象模型,它是“圓模型”和其它平面模型的“再抽象”,可以充當分數的“份數模型”像“除法的商”定義過度的幾何載體。用線段的長度表示分數的大小。無論是一個,還是一些,都是單位“1”。這樣表示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它的單位是抽象的“1”。雖然與圓片、三角、長方形等幾何圖形相比,較抽象,但任然是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感知分數的含義。其次,這是數軸的雛形,學生早在學習自然數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這樣就很好地溝通了分數與自然數之間的聯繫。

在本節課中,我先從一個月餅(自然數1)到,再從一組月餅(單位“1”)到,突出分數意義的相對性。然後以此為起點抽象到數線上表示,體現分數意義的無量綱性――僅僅是一個新數而已。

最後,效果如何?

至於最終的教學效果,要通過學生來檢驗。上完本節課從學生的反映來看,也許是因為蘇教版教材學生在前面已經安排了兩次學習,對於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其實已經出現過,所以在涉及分數的“份數”意義理解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用數線表示分數的優越性(譬如分數的性質、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數的抽象性、以及0到1之間分數個數的無限性)沒有讓學生很好地體會,特別是最後一個環節,在數線上出示整節課所學的分數後,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深為遺憾。

今天完成了《分數的意義》的一課的教學,本來是作為考核課,由於要進行課題研究,供大家參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時間,從備課到課件的製作、學具都要到位。由於本身心裏還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備課、製作課件時,總是很猶豫,一些地方不知該怎麼處理,雖然在集備時大家給了許多意見,但意見也不太統一,只有等上課後,大家才能根據實際出現的問題,給予解決方案。

首先談談課前的主要困惑:

1、知識之間如何串聯?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多,包括: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單位“1”、分數單位、分數的發展史,這些知識有的是互相牽扯,有的是互有聯繫,如何過渡?

2、學生動手操作是否必要?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有過一些經驗,從圖中也可直觀看出平均分後的結果,那麼還要不要動手操作?

3、如何順利導入?是從難點單位“1”入手,還是從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還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對於分數的意義中的重點詞如“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幾份”?

5、如何引導學生看課本?課本中規範的概念也應讓學生有所瞭解,看書是很有必要的,怎樣引導呢?

6、提供學生什麼樣的材料?是隻給一些物體的,還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的材料都給學生?

7、對知識的拓展到什麼程度?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需要從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麼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這個度?

數學不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僅僅使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並不能保證數學學習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為,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

試教後的自我反思:

1、關於媒體的使用。教學中,有的是學生操作,有的是課件演示,還有老師的板書,感覺比較亂如何處理好課件的播放時機?

2、關於如何更有條理。對本節課環節有些不熟練,導致一些話或播放課件迂迴,給人有些錯亂的感覺。

3、如何讓學生能説,會説,想説?概念教學本身比較枯燥,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得到概念,並能歸納出概念,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講求策略。

出現的問題:

整個教學中,沒有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規範的定義,或看書完善。本來是想借助操作,讓學生明的不管分的物體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進而將一個整體的概念擴展到大數目。但是對於操作後的思考,引導得不得力,導致學生無法説出“核心”。

求同比較:

主要是兩個層面的比較:

①分的東西不一樣,為什麼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②分一個物體和分多個物體的數量明明不一樣多,為什麼每個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兩層比較,突出了四分之一這個分數的本質:與分的東西是什麼無關,與分東西的數量多少也無關,只要將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存異比較:

由於教材在揭示分數意義之前只有一個四分之一這一個例子,所以我想讓學生先完成“做一做”,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是怎樣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份數就不同。

在這種找不同的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之所以表示的個數不同,是因為單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數不同,是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不同�D�D從不同中,更加強調了分數的這幾方面要素,體分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幾份。

正是因為運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運用存異的方法,從反面強調了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我認為才是有效的。

5、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學生,與老師的講授。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説得比較多,學生説得少。有的需要學生多説的地方,學生不説,師就自己包辦了。

儘快在得到本組同伴的幫助、建議後,能有更好的改善。

篇51: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步驟主要分為教學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整個過程的'展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次恰當。特別是教學策略明確,具體體現在:

其一,對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學會的材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學、合作、討論、嘗試、自測、總結來完成。即用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反饋,主動總結的辦法來提高學生從課本獲得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

其二,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材料,如“分數的意義”則採用抓住其關鍵要素,採取啟發誘導等方式。如,理解分數意義中的平均分採用的是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觀察理解中調控,在操作理解中調控,在識別理解中調控,最後通過小結來完成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如,正確認識分數意義的單位“1”則採取又一種方式,即先認識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或一個計量單位;再認識單位“1”可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然後進行變式、舉例、總結。

與此同時又緊扣反饋調控,使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另外對新知認知過程的設計,還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認知過程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能力。

篇52: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在三年級雖然已經學習了分數的認識,但是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都是處於感性層面,都是與直觀形象的具體圖形、整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

分數的意義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前提,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從而能夠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我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

我讓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分數,並説出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此環節讓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學生在説某一個分數表示的意義的時候,發現同一個分數,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從而對分數的意義提出疑問,對知識產生好奇,學生帶着問題學習,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我隨即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重點。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我大膽地交給學生自主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上的學具(圓形紙、正方形紙、一條線段圖片、一把香蕉(4根)圖片、一盤面包(8個)圖片)創造出?,並用陰影表示出來。這一環節中,學生在三年級分數認識的基礎上,藉助學具自由地表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與交流中加深對?的意義的理解,感受分數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整體既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都大概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分數的意義,再由我來小結得出分數的意義,接着引出單位“1”,學習單位“1”。

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一堆圓片代替書本的一堆糖,根據書本的要求將圓片分一分,然後完成書本的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讓他們自己在“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意義,在分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分的份數與分數的分母有關,所取的分數與分數的分子有關,順而引出分數單位和分數單位的個數。

三、概念的鞏固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

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所以我精選了兩道練習題。第一是教材第47頁的第5題,此題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數學來自生活用於生活。第二題是教材第48頁的第7題,此題緊扣分數單位的知識,更好的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練習反饋出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對分數的意義、單位“1”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這點達到了預計的效果。

四、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所以,我設計了有挑戰性的擴展練習“圍牆後面的祕密”,院子裏種有一排果樹,只有幾棵是伸出牆外,若伸出部分樹是這排樹的六分之一讓學生説出這排樹共有多少棵。此題昇華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於個別學生來説會有點難度,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説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機會。

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然而,本節課也有好的地方。這是一節概念課,但本節課並不會顯得枯燥,因為我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學具,讓學生自主創造出?這一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小組合

作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討、質疑、創造,並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我深信,只有教師做到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老師。在往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我的教學觀念,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思維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篇5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好處》這一課,上課時,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分下面四步抽象出分數的好處:

1、藉助直觀圖,喚起學生對分數的已有經驗,

2、抽象出什麼是單位“1”,

3、結合直觀圖,用單位“1”表示分數的好處,

4、最後抽象出分數的好處。在教學的時候,教學環節清楚,學生對單位“1”理解也比較清晰,分數的好處理解也到位。但是有幸聆聽了名師張齊華老師的《分數的好處》一課,我震撼很大,同樣的教學資料,在張老師嚴謹的設計下,精心的構思中,讓學生對單位“1”以及分數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教學充滿了魅力,我決定把他的教學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於是有了我這天全新的一節課《分數的好處》。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思維突破,從生活中的1指引到生活中“1”,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1既能夠表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也能夠表示有很多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二是揭示單位“1”這樣的“1”在數學上能夠用來計量大小,因此這樣的“1”,我們叫它單位“1”。三是溝通分數、“1”和整數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真分數、1、整數在數軸上的位置。四概括分數的好處,真正幫學生實現對分數好處的抽象與建構。這樣的教學,有如下的優勢:

一、突破難點,正確理解單位“1”。我們平時在教學單位“1”的時候,直接介紹單位“1”,至於為什麼叫單位“1”,卻沒有進行深究,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是一帶而過。這樣的教學從自然數1表示一個個體,到過渡到一個整體,再到過渡到一個抽象的“1”,而且過渡到2個“1”是2,4個“1”是4,此時的“1”已經變成了一個計量單位,故我們幫它取名字叫單位“1”。這樣的教學比較直觀和自然。

二、利用數軸,培養數感。

每次教學一類數後,教材都會有這樣的練習資料:在數軸上正確表示數的位置。分數在數軸上表示,教材一向以來讓學生透過數軸上的把“1”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體的分數。我先透過把單位“1”平均分填上分數後,再讓學生再去找2,找3,透過一個自然數學1把分數和整數有機的聯繫在一齊,讓學生潛意識中構成了分數與整數關係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設計、建構新知。教材把分數的好處直接總結歸納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而在這一節課上我透過豐富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正確用分數來表示,既要關注單位“1”,也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以及表示的份數,在此基礎上順勢畫了一條分數線就得出了分數的好處。這樣避免了學生的機械記憶,又使學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也發現有很多不足之處:

1、對學情估計不足。我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分數,雖然不能正確地來表達每個分數的好處,但根據塗色部分用分數表達就應是能夠的,但在課中缺發現一部分學生對於如何用分數正確地來表示塗色部分,還是一知半解,在課前還是要進行適當的練習,給學生一個預熱分數的過程。

2、分數單位的教學比較單薄。分數單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數,表達形式就是幾分之一。我自認為這個資料比較簡單,因此在教學時比較忽視,設計相應的練習也比較少。但是在教學時發現,有部分學生從整數的計數單位轉換到分數的計數單位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相應的練習還是需要的,讓學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數,它的單位也是不同的。

總之,透過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材是我們的教學之源,我們的教學之本,只要我們合理地利用教材,並適當大膽地跨躍教材,我們就會發現另一片更大的天空。這天我在課堂上做了大膽的嘗試,雖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的效果。但是豐富自己的數學內涵,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深入淺出讀懂數學教材,是我今後的追求。

篇54: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知道一個分數是由幾個分數單位組成的,並且能夠運用分數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抓住本課的重點,通過分月餅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充分體驗、理解分數的意義,並通過分小圓片和分小棒小組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已的親身體驗,理解由於單位”1“即整體的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時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進行彙報時,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沒能順利地引導學生自已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時,也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在課堂中也關注不夠。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篇55: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蘇教版安排在五年級數學(下)的“認識分數”,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好處,理解單位“1”及其分數單位的含義。

每一堂課都要有側重點,本堂課我認為應側重理解單位“1”及其分數單位,而分數的好處則是次重點,但是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過程離不開分數好處的支撐。

課堂上,我引領學生經歷單位“1”和分數好處的抽象概括過程。“例1”教材帶給了一塊餅、一個長方形、一根1米的直條和6個圓組成的集合。先讓學生用分數表示每個圖形的塗色部分,再説説每個分數各表示什麼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構成以下板書:

3/4表示把一個餅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

5/8表示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8份,表示這樣的5份。

3/5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5份,表示這樣的3份。

1/3表示把由6個圓圈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1份。

之後教師指出:一個餅代表一個物體、一個長方形代表一個圖形、一米代表一個計量單位、6個圓圈組成的是一個整體,都能夠用自然數1來表示,因此我們通常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叫做單位“1”。在初步認識單位“1”的基礎上,提問:上面的分數分別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根據學生的回答,修改板書如下:

3/4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

5/8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表示這樣的5份。

3/5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這樣的3份。

1/3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1份。

之後要求學生觀察,發現共性的方面,概括分數的好處,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書上的這些素材有利於激活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使學生感受被平均分的對象是十分廣泛的,為建立單位“1”的概念和概括分數的好處積累豐富的感知。在那裏板書發揮了它獨特的功能。

分數單位的認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指出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之後,讓學生説説上面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以及有多少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並在媒體上數數,數一數的過程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分數單位的應用價值,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分數單位;最後讓學生完成練一練”,讓學生説明每一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以及該分數內含多少個這樣的分數單位。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其能夠讓學生在理解分數好處的同時,不斷鞏固對分數單位的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要面向每一個學生。而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最難的,通常的做法是以最後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為起點,因此,課堂學習的資料也不能參照教學用書上的進度了。我的本堂課,到“練一練”結束,課堂作業是練習六的第一題,讓學生讀分數,説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使學生明確一個分數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全班53人,有5人有錯,其中有一人漏寫了分數單位的“單位”二字,需要進一步的鞏固。同時,也説明還需要一堂練習課,幫忙學生內化、拓展對分數的認識。

篇56: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教學在一個小故事中拉開,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還在學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況中評價學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價值,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這似乎與數學教學無關,但教育與教學是不該分的,而我認為教學遠沒有教育對學生的意義更大。

在教學單位“1”的概念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字1引入,讓學生説説1可以表示什麼,從而歸納不但可以表示1個物體,1個圖形、1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1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得出1如此多的實際意義是數字1的外延,並在1上加引號,由此定義單位“1”。然後讓學生説説手邊什麼可以看作單位“1”練習內容有些少,特別是對一個計量單位如1分米1釐米1千克等學生説得少,引導也沒有跟上。

在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基礎上,我通過對摺圓形的紙片引導學生依次得到分數21,41,81這些是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然後我通過問: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這樣的1份是81,那麼這樣的3份呢?學生很容易得出83這個分數,然後問5份呢?7份呢?引導學生分別得出分數,於是我質疑:81,83,85,87這些分數,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學生髮現分母都是8,引導學生髮現這是因為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數不同。我並沒有急着肯定學生的發現,而是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來表示一個分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引導學生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敍述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分數的,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內容中得到不同的學習情況,並通過充分的交流讓學生髮現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此處應該再通過比較,發現把單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或表示不同的份數,所得的分數都是不同的。此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表示的什麼意思。

關於分數單位,我選擇讓學生在閲讀課本的分數意義概念後提出。本來設計時計劃讓學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單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數的,因為前面學生都提到了,而且時間剩下的也不多了,於是只有作罷,教學反思《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然後趕緊練習説一説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和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練一練的習題效果不錯,於是我對練習中的相似習題省略,但數軸上的單位“1”和如何正確得出各分數相對應的點是比較難的,於是僅剩的時間我留着處理了這個習題。

篇57: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一、概念教學始終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概念的學習,從表面上就應淡化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就是把學生引導到概念教學的核心處,點撥在學習的關鍵處,反而強化概念的教學,教師成了真正好處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引導學生理解了單位“1”既能夠表示一個物體,也能夠表示一些物體。力求體現無痕的教育,為“概念教學”打開一扇新“天窗”!從課堂上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上看到達了預設的效果。

二、分數的好處這節課就應關注什麼?

“分數不僅僅能夠表示實際數量,也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這是分數的本質所在。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分數表示實際數量,比如張餅等已經接觸。因此在這節課上更強調分數的第二個好處,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而且一些物體作為單位“1”的狀況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這樣做恰好實現了“強調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的教學目標。但是已授課班級的學生在“分數與除法”的教學中的反應,讓我感覺到上面的環節有些顧此失彼。是,説沒法填,因為整數表示實際數量,然而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不能用整數表示。

所以分數的好處一課的教學中既要關注“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也不能忘記分數本來就能夠表示實際數量,也正是因為分東西時得不到整數的結果才產生了分數。

三、數學是一種文化

在課上我有意識地滲透了和本節課相關的數學家名言,數學史知識和數學的生活好處,一方面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應對學生的人格的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學生是人,需要尊重。

《現代校長新思維》裏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自尊心像露珠一樣可貴,碰掉拾都拾不起來。”在課堂上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每當回答問題的同學回答錯誤時,我都會給他一個自我修正的機會,然後真誠地鼓勵他:“從不會到會,你實現了質的飛躍。”這時學生自然會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之中。

五、拓展過多,好處過深的問題

當老師的可能都有一個願望,想把自己會的東西全部給學生,因此我常常有拓展過多,好處過深的缺點,不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只能欲速則不達。

篇58: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形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為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可以為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意義,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為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接受得更好,教學才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