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精品多篇)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篇一

“ 隨着素質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國小語文教學正在步入一個變革的新時期,這種變革圍繞讓全體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過程操作等提出了尖鋭的挑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已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時代的呼喚。國小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就必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作用,而主體的作用,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發揮最佳教學效益。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定標——指向

學習目標是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習行為和內部需要的中介,在教學活動中有着導向、調節和標準功能。只有幫助學生在自願、自主的基礎上建立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才能產生積極、持久的活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學習目標提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把學習的具體要求和應達到的程度告訴學生,讓他們心中有數,這樣就容易被學生接受。其次,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不僅可以強化教學本身,也是培養學生閲讀定向能力的主要手段。我在教學《鳥的天堂》時,先讓學生圍繞以下思考題預習課文:

1、“鳥的天堂”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2、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分別看到了什麼?

二、讀文——領悟

三、質疑——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教學中,啟發學生質疑問難,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考、答問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如我在教《魚游到了紙上》時,啟發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有什麼疑問?學生會紛紛提出:魚應該在水裏遊,怎麼會游到紙上?是誰使魚游到紙上來的?他是怎樣使魚游到紙上來的?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課文,邊讀邊思,主動地把握了全文內容,體會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在教學中,教師善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抓住疑難問題相機誘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如《窮人》第一自然段着重講漁夫的家境貧窮,生活困難。第一句“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交代了漁夫家的生活狀況,第二句作者把筆鋒引向室外,屋外“寒風呼嘯,海浪洶湧澎湃”,接着作者交錯地把筆鋒回到室內,説室內“温暖而舒適”。教學時,我緊扣“温暖而舒適”,啟發學生質疑,學生認為“温暖而舒適”與漁夫的貧窮家境相矛盾。我緊緊抓住“温暖而舒適”這一矛盾處設問:“温暖”在文中具體指什麼?“舒適”又指什麼?讓學生想一想,讀一讀,找一找,説一説,經過閲讀、思索、討論,學生知道了“温暖”僅僅指爐子裏的火還沒有熄,“舒適”僅僅指地掃得乾淨,依具擦得亮,孩子睡得香,而這一切都是女主人勤勞能幹得來的。通過教師點拔,學生分析,學生理解了這一段的內涵,也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想象——創新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主動求索,把新的信息和已知信息結合起來,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教學活動中,想象 是基礎,是源泉,更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因素。在教學《太陽》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太陽的巨大作用,我引導學生想象沒有太陽會怎麼樣。一學生談到: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光明、温暖,人們終年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黑暗中生活。雖然這個想象並不完全準確,但我不加以反駁或糾正。好多同學要求補充:沒有太陽,就沒有美麗可愛的。世界,根本不會有人。在理解風的形成時,我引導學生選取兩個不同地區吸收熱量的多少來用實例説明。學生紛紛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敍述過程中,創造思維的靈光不斷閃現。

總之,教師必須調動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心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使語文教學的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讀、自解、自悟、自得的過程。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篇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快樂地獲取知識呢?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自主學習

自信心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信心,才可能有興趣;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去追求、探究。尤其是國小生,教師一個讚揚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就會給他們樹立

“我能行”的信心,就會主動參與、主動探究。

1、平等對待,讓學生積極參與。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根據兒童的心理的特點,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作為教師,課堂上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給予他們體驗成功的機會,要讓學生嚐到“跳一下就能摘到蘋果”樂趣。我在教學時,針對課文內容,精心設計不同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讓他們都能通過回答問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體味參與的快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心境,讓他們敢想、敢説、敢質疑。如,我在教學《倔犟的小紅軍》時,設計了幾個不同程度的問題:最易的——找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句子。較難的——“你從小紅軍的外貌看出了什麼?”更難的——“從小紅軍的外貌,你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説明你的理由。”這樣一來,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都能在課堂上活動起來,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2、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説:“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要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認為一堂課的課前導入非常重要,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的“開場白”能產生先聲誘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它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我們幾乎天天同太陽見面。那麼,誰來説説太陽到底有多大?”(學生答:像圓盤那麼大、和月亮一樣大……)我接着問:“我們到太陽上去,如果坐飛機,多長時間能到達?”(學生答:一小時、一天、一個月……)這時候,我恰到好處地激趣:“同學們,看來我們對太陽瞭解的太少,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這篇課文,你一定會從中瞭解許多有關太陽的知識”。這樣巧妙地導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3、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要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一種,其特點是整體的、直覺的,可以從多角度加以詮釋。在教學中,對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中心的理解,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為學生創建一個自由辯論的舞台,讓學生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明辨是非。例如《麻雀》這篇課文,我在指導學生學習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落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的尖叫着。”

時提出:“‘絕望’的老麻雀為什麼還要不停地尖叫?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此後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此時的教師,應該肯定每一個學生的見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了。

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促進自主學習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可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知識僅為對知識膚淺的理解,而掌握方法,學會知識,才能挖掘潛能,創新發展,最終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變“學會”為“會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訓練能力,更應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方法是鑰匙,學生有了這把金鑰匙,自然就會信心百倍、輕鬆愉快地接受知識了。

在國小階段,理解課文內容是學習課文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課文的難點。怎樣培養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呢?我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方法:首先以一個片段為例,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字、詞、句、段及朗讀方面的訓練,講清該部分內容的知識點和難點,然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學習方法,最後讓學生按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其餘部分。如教《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學習步驟是這樣安排的:

1、預習。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順序,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小興安嶺美麗景色的。

2、看錄像,聽課文錄音。請學生觀賞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如畫的錄像,再配上課文錄音。讓學生用感官來感受自然之美,用耳朵來傾聽如濤的詞句。

3、和學生共同學習春天的自然段。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找畫出表現小興安嶺春天美景的詞和句。

4、同桌互議,指名口述。

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6、教師總結。分析完這部分內容後,我即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讀、找、議、述、再讀。接着根據學習方法讓學生學習其餘部分。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的方法,學生就會積極參與,這樣,必然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自主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説:“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見,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深遠的影響。在積極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新大綱強調

“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還強調“學會朗讀、默讀、複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這種強化讀的訓練,以讀為本的方法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要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並進行了如下嘗試:

①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

②擴大學生的閲讀面,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

③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讓學生每讀一次有一次收穫。

④讓學生做讀書筆記,把自己的讀書感悟隨時記錄下來。

2、學生要養成一邊讀,一邊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法國著名思想家布豐説過:“讀書不做記號等於不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應該要求學生養成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想一想的好習慣。在通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出並分類摘錄課文關鍵的字、詞及精彩的句、段,並加以理解和記憶。以這樣的要求進行長期的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3、學生要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國小生以學習間接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除了課堂上師生的交流,他們更多的時間是與書本打交道。因此,讓學生藉助教材預先學習,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就會變被動為主動。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

①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內容。

②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根據課後的思考題)

③自己去查找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的資料。總之,語文學習中的預習,實質是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手中轉到學生的那兒的過程,學生掌握了預習的規律,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悉心指導,必然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點燃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火花,使他們嚐到追求真知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篇三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隨着競爭的日益激烈,失敗的人也愈來愈多了。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想成為成功者。那麼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知識的修養,才能做到着一點。要獲得知識必須通過學習,而大多數知識需要我們自學。學習需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凡是隻要掌握了方法,那麼做起來就簡單得多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自學的方法有那些呢?

對於我們剛脱離學校的學生來説,對於自學還比較的陌生。並且自學的能力也遠遠不足。據我的親身經歷,發現這學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當我們拿到一本新書時,我們也許在心中抱怨:這麼厚的書。把我看死了都看不完。如果你有這種心裏的話,那麼請你先不要抱怨。我們樹立信心,對自己説,我一定會學會它。在學校中,老師會把每一個知識點詳細地對我們講解。那時。我們會感到知識點很簡單。然而,那時老師對我們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自學就與老師的講課不與樣了。自學只能靠自己。我們不要急着看書中的知識點,應該瀏覽書的目錄,分析全書主要講的是什麼。這樣就可以把握書中的總體內容,從而做到心中有數。這是自學的第一步。重新閲讀,這時,就要參考自考書後的。在自考的書中有許多很長的內容,其實在這些長的內容中只有一句重要的話(即中心思想)。我們要把這句話找出並用筆重點標出做為看的重點。參考自考書後的《自學考試大綱》,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儘快的找出它。當然並不是説所有的長內容都是無關緊要的話,對於其他的話我們也不要忽視,因為這些話是對這個知識點的解説,這些話有助於我們理解知識點。這是自學的。第二步找出重點。

在精讀重點時進行理解並進行記憶,記憶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好比吃飯一樣,只有經過咬琢才能消化。對於知識點的記憶也是重要的環節。我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用知識。而用知識必須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上。在記憶知識時應抓住自己的記憶規律。有的人早上的記憶力最好,有的人在晚上的記憶力最好。每個人的記憶規律是不同的,我們要因人而異。這是自學的第三步,記憶知識。

我們還應利用一些小時間進行思考知識(如:吃飯`走路的時間。)。思考其中深奧的道理。想想它對於我們的工作`做人有何啟示?從而使這些知識不斷地使自己走向完美。會使自己的水平漸漸的提高。這是自學的第四步,反思知識為我所用。

理論來源於生活實踐,相反,從生活實踐也可以推出理論。對於那些不理解的知識,要多進行聯繫生活,儘量要能從生活的現象發現相應的理論。這也是對學習知識的最高要求。如果還有不理解的知識的話,那麼就應去查閲有關資料,如果經過查閲有關資料,仍有不理解的知識話,你們就應去請教比自己知識修養更高的人。在請教的過程中要遵循”請教無類“原則。不一定大學生的知識修養比農民的知識修養高。不一定大學生的知識修養比技術工人的知識修養高。在請教時應做到”不恥下問"。儘量向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人請教因為他們是最好的人。這是自學的第五步,請教與聯繫。

長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筆記是學習任何知識的必經之路,做筆記使知識更加明確。做筆記使我們所學的知識更有條理。做筆記可以加深我們對知識的印象。這是自學的第六步,做筆記。

在學完一本書後我們就應找與此書相配的教輔書,並進行大量的做題。這樣對於知識的鞏固有巨大的幫助。對於知識要進行回憶。這時就應翻閲曾經所做的筆記。晚上睡在牀上進行回憶。這樣可使所學的知識終生不忘。這是自學的第七步,做題回憶知識。

在做題時要歸納題型(從眾多的題型中找),從而在考試時做到胸有成竹,在學習完後要要複習知識,在很長時間後也要複習知識。因為複習是戰勝遺忘的唯一方法。這是自學的第八步,複習知識。

以上就是我對自學方法的一些看法。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朋友們,讓我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吧!這樣會使我們輕鬆的面對學習。

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篇四

對國小生來説,工具書主要是字典和詞典。要使國小生掌握按音序和部首兩種方法查字典,並能用數筆畫的方法查難檢字。每查一個字、詞,能説出這個字、詞的意思,能根據上下文從字典中選擇詞義。能夠熟練使用工具書,就必備了閲讀和自學的前提。

如今不少學生因為沒有養成使用字典和詞典的良好習慣,對常見字或詞也往往不明其意,如不懂“的”“似”“着”等常見多音字的讀音、意思和用法。不會用漢語拼音查閲字典的也為數很多;不能熟練地運用部首檢字的更習以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學生查到了字不會看註釋,只會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着重講字的結構,給學生一把鑰匙,培養學生自覺地、熟練地查閲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勤查字典詞典是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自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

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篇五

讀書是國小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閲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1、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説,國小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內容,經過自己消化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基本意思,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

國小生經常閲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抄,寫點心得。

2、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鍊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國小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難問題和主動尋求解答。學貴有疑,讀書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等於不會讀書。教師應培養學生愛提問題、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讀書善疑,還要教給學生從教科書或參考書中尋求答案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篇六

1. 制訂學習計劃

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制訂學習計劃。計劃有許多種,可按時間、學科、目標等分,也得有隨想、預計、應變等備選方案。計劃並非必須寫在紙上,有時只需要心中有數即可。比如,每個小組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每個小組成員也要有個性的目標,每節課、每個時間段也要任務明確、目標清楚。每個同學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該幹什麼,每個小組要對成員的計劃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激勵。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感到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2. 加強時間管理

沒有學習主體對自己學習過程所進行的自我觀察、自我審視和自我評價,沒有學習主體根據這種自我監控所做出的反饋、調整及強化,就談不到“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關鍵就是時間的合理分配與精心安排。那種眉毛鬍子一把抓、分不清輕重緩急的“自主”,是懶漢放羊式的漫無邊際,有可能造成撿芝麻丟西瓜的得不償失。加強時間管理,需要有計劃做先導、自律為後盾、充實為宗旨,達到勞逸結合、寓學於樂的理想狀態。

3. 整合利用資源

網絡時代,學習的制高點則是整合利用資源。這裏的資源不僅包括自身的知識積澱,還暗含着學習的工具、途徑與方法策略。整合則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以知識的重點為“圓心”,以自己的學習能力為“半徑”畫圓,能較為系統梳理整合所學的知識。比如,請六年級的學生説説簡便運算有幾種方法?有心的學生就把國小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簡便運算全部歸類弄清楚了。這就是找到了一個知識點,以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半徑,將知識系統化。

4. 重視反饋信息

自主學習不是漫無目標的自由學習,它需要重視學習過程的優化與方向的修正,及時查漏補缺,針對出現的問題交流研討,能夠自評學習效果,學會反思並調整方式策略。信息反饋的方式多種多樣,可同學之間互相監控,也可依據導學案做好自我測評,還可對照學習目標檢查任務完成情況。教師不能一味地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自己的特長展示給同伴以得到讚賞,嚐到成功的喜悦。自主學習要讓學生有選擇參與評價的權利,讓學生對自己、對同學的學習,對老師的教學作出評價,再用這種評價完善自己。

5. 養成良好習慣

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充分説明了習慣的重要。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有:做事有主見,學習講方法;珍惜時間,擅長統籌安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會蒐集和處理信息,善於交流與合作;能自覺地制訂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自我監控學習過程;能主動選擇學習策略,自我評價學習結果,積極創設最優化的學習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等等。

6.堅持學以致用

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學生就學得越苦、越累、越煩。長時間地灌輸,學生不能“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就會“被動接受、難以消化、無動於衷”。自主學習推崇“學以致用”,而不是“學以備用”,如果“學”與“用”之間隔着一段時空,甚至擋着一堵高牆或橫着一條鴻溝,讓學生看不到應用的前景,體會不到應用的樂趣,更無法在應用過程中探索學習,所以,真知就無法從實踐中產生。“要求兒童在今天就過着豐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為明天掌握知識做準備”,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教育名言,其實就是強調學以致用。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篇七

國小生的學習要建立在活動的基礎上,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只有通過活動才能讓學生在觀察中建立表象,在操作中獲得技能,在交流中感悟方法,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的成長,在活動中健康穩步的發展。教師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呢?我長期從事國小數學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這對學生自己來説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極容易掌握問題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教師應培養學生這種自主探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如:在複習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飼養場買來黑兔9只,白兔36只,並鼓勵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想法,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後學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幾分之幾?白兔是黑兔的幾倍?黑兔比白兔少幾分之幾?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幾?白兔佔買來兔子總數的幾分之幾?黑兔佔買來兔子總數的幾分之幾?”短短几分鐘,沒有經過老師任何提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得出了6個問題。這樣做學生既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

二、讓學生大膽猜想,思考

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索過程,將學生學習由“吸收——儲存——再現”轉化為“探索——研討——創造”,將教師的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過程,是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如教學“圓面積計算”,我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自己提出問題思考:

(1)圓可轉化成什麼圖形來計算面積?

(2)轉化前後圖形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自己發現了圓的面積公式。整個教學過程,教會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本領:

(1)可以應用知識間的轉化和聯繫;

(2)動手操作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3)認真觀察、比較,有序地思考問題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等。

三、讓學生想説就説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國小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説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説、愛説,怎樣想就怎樣説,説錯了再重説,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説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鍊學生去説。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時針指在2、3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2時55分還是3時55分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鐘錶模型分組討論、探索,最終得出了統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鍛鍊。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由學生模仿老師到講台上給大家講解,説説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麼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放手讓學生去做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國小生共有的特徵。對於什麼事他們都願意自己去試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他們的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在製作七板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7種圖形的大小、位置,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在進行拼圖練習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圖要領後,照着書中圖形拼圖,繼而讓學生大膽創新,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在活動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創新意識。又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以後,我問學生:取一根16釐米長細繩可以圍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學生根據已學得的知識討論得出:16釐米就是所要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周長÷2就是長方形的一個長與一個寬之和。然後藉助釘子板,實際動手操作,積極思考,並結合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大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

交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學生一旦科學地掌握了數學思維的方法,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便大大增強,他們就可以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因此交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在國小數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最現實的目標和具體途徑。

總之,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從而獲得發展的基礎。所以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和創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篇八

由於孩子在國小教育階段已經習慣了在家長和老師的監視下學習,所以剛剛升進國中時不可能馬上適應自主學習、有獨立意識,這就需要老師在學校進行輔導,家長在家裏進行督促,共同幫助孩子儘快適應中學生活。

(1)應該培養孩子預習、温習的習慣

但是在適應階段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可以適當參加一下輔導班,幫助孩子在過渡階段能跟得上課程進度。

(2)可以給孩子預備一個錯題本,及時糾正錯題

孩子做錯題是經常發生的事,從糾正錯誤進手也是輔導孩子的好方式。

給孩子一個專用的本子。

孩子每次作業或考試出現錯誤,就讓孩子在專用的本子上將題目抄下,然後按正確的方法重做一遍。

之後分析錯誤原因,是不會審題,還是粗心大意;是沒有把握這部分內容,還是不會正確分析。

用紅筆將錯誤的內容標出。

過一段時間,與孩子一起整理錯題,將錯誤的類型彙總,看一看哪部分錯的最多,哪種錯誤原因最為常見。

這樣就對孩子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楚的瞭解,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輔導孩子了。

(3)把握閲讀步驟和方法,會閲讀的一般步驟

當孩子把握一定量漢字時,可以逐步培養他們把握閲讀的一般步驟:初讀,瞭解全文大意,劃出生字、新詞;運用工具書並採用聯繫上下文語言環境的方法認字、釋詞、疏通文意,用鉛筆標出自然段的數碼,瞭解各自然段的內容。

再讀,帶着文章“寫的什麼”和“怎樣寫的”兩個題目熟讀,讀後分段寫出段意,然後把幾段的意思聯繫起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精讀,捉住重點段落和重點詞語細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熟讀,按課後“作業與練習”的要求,進行寫和練,達到讀好一文章的目的。

(4)做讀書筆記和摘要

讀書時筆記和摘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①記下書名、作者;②採摘生字、新詞及佳句;③記錄主要人物和主要內容;④在書上批註;⑤列提綱;⑥寫讀後感。

開始時父母與孩子一起,共同閲讀一文章,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漸就可以讓孩子獨立完成。

對孩子的閲讀內容,不必限制太死。

讓孩子憑他的愛好自己選擇,父母可以進行推薦。

只要孩子堅持下往,你會發現孩子的資料積累、閲讀能力、回納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會有明顯的進步,而且孩子還學會了自己學習,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地輔導孩子學習了。

(5)家長可以拿出一定的時間

在輔導孩子完成作業之餘,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趣味練習或者益智題,培養孩子的學習愛好,同時又可以防止無停止的家庭作業讓孩子產生反感的情緒。

(6)學會使用工具書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學習中,工具書就是學生的“利器”。

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對於國中生來説,最主要的是學會。

要有運用部首、音序等查字法迅速、正確地從字典中查出生字詞的能力,還要有聯繫上下文語言環境選擇恰當的義項解釋詞語的能力。

要具備這樣能力,就必須要求孩子勤,並進而養成習慣。

(7)具備多種思維方法

發展思維能力是進行方法指導的一項重要內容。

教給孩子思維方法除了讓他們學會將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比較、分析、綜合、回納等一些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外,還應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等思維方法的培養,使孩子的思維能夠靈活運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篇九

一、自主學習具有行為的創新性

自主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求知道路。學生或結合成組,或“各自為陣”,他們的學習可在課,可在課外;可在校內,可在校外;可在圖書室,可在實驗室,可在電腦房;學生共研共討,師生零距離接觸,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了起來。

二、自主學習具有發展的可行性

學生要把學習的需求調動起來,根本還在於激發自身的內因,自主學習就能在看似沒壓力中感受壓力。中學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于思考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種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民主的空間,他們會在這種學習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學得深透,學得紮實,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三、自主學習具有科學的實踐性

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人性化教學的過程,和諧型教學的過程。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思想活躍,積極上進是學生羣體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個羣體也有着可塑性的弱點,自主學習中他們就會自覺地比學超,鍥而不捨追求理想效果,不滿足既有成績,奮力而前行。學生們在前進中正確看待差異,正確解決差異,雖差異永遠存在,但變數也大,爭先恐後情況的出現,就會以挑戰者姿態挑戰別人,挑戰自我,爭上游,上台階。在自主學習中教師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胸中有數,瞭如指掌,這樣就能拿出具體的切合實際的指導方案,學生就會認準方向,制定目標,學習就有緊迫感,責任感,自我提高。要使學生在複習中,學得精深,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自主學習當是良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會學得輕鬆,學得靈活。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十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併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專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自學活動,本身就包含有嘗試、探索、創造的因素,是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過程,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完成一定學習任務並掌握自學方法。如在講《蛇與莊稼》一課時,讓學生對是否要保護蛇展開辯論。甲方觀點是:要保護蛇,乙方觀點是:不要保護蛇。在激烈的辯論中,甲方同學總結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讓莊稼獲得好收成並保護糧食,所以要保護。乙方的理由是:蛇雖然能保護莊稼和糧食,但是它有毒,人類不小心也會受到它的傷害,為了保護人類的安全,不應保護它,人類可以保護和繁殖貓和貓頭鷹來除鼠害。在這一辯論中,甲乙雙方各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和評價蛇,各説各有理。通過辯論,既培養了學生辯論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的歡樂,而且讓學生體驗到掌握學習方法的歡樂。另外,在教學時,還可充分利用掛圖、多媒體等展現書中的情境,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