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談國小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精選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87K

第一篇:談國小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談國小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精選多篇)

在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方面應以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為主要目標。美國心理學家赫爾認為:“習慣不鞏固,學習等於零”。葉聖陶先生也曾説過:“閲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這些話充分闡明瞭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重大作用。

什麼是自學習慣呢?它是經過反覆訓練而形成的一種近乎自動化的心理活動過程。良好的自學習慣,則是指那些科學的、規範的、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及學生認識規律的自學習慣,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強化循序漸進的訓練步驟。否則,就不能圓滿完成培養自學能力的改革任務。根據我的教學改革實踐,我們認為,應主要培養學生以下七種自學習慣。

一、認真閲讀的習慣

閲讀,一般是指看或者讀作者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文章。從而獲取各方面知識,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些都要求閲讀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潛心思考,才能領會。那種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的閲讀是根本達不到預期目的的。

認真閲讀必須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以心到為核心,促進對文章正確地理解,深入地領悟,在此基礎上五者協調,共同作用。古人朱熹提到了讀書要“三到”。他説:“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温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這段話深刻地闡明瞭認真閲讀的重要性。我們在這裏加入“手到和耳到”,是強調學生要有動筆批劃和充分運用耳朵的聽力來學習的習慣,這對於閲讀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認真閲讀還必須做到“四讀”,其具體要求為:1.讀通。一篇文章擺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詞通、語句通、內容通,即讀準字音,弄清詞意,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能用自己的話説出大意。這朗讀與理解兩方面的要求是讀書的初步要求。2.讀懂。即在讀通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章結構特點,明確中心,瞭解一些用詞造句、佈局謀篇的方法,這是讀書的根本要求。3.讀熟。它是加強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手段。複述、背誦是讀熟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4.讀活,把這篇文章學到的知識方法運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練地進行分析,甚至得心應手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這就叫書讀活了。這實質是知識的舉一反三,能力的正遷移。讀通是基礎,讀懂是根本,讀熟是深化,讀活是昇華,這四點是對閲讀全過程的各個階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們讀書,不僅要讀通、通懂,還要讀熟、讀活。

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國小生的工具書主要是字典、詞典、參考書,它們是孩子無聲的老師。當學生在閲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就要及時地查閲字典詞典,藉助這些工具書,自己弄懂字詞的意思。養成查字典、詞典的好習慣,能避免讀錯字、寫錯字、望文生義等不良傾向,確保知識掌握的正確性。參考書為學生提示閲讀思路,提供閲讀的有關背景知識、常識性知識及其它小資料,能擴寬知識面,啟迪思維,是學生自學的好幫手。

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應該注意:1.保證“三個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詞典、一本合適的參考書。上課置於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隨時查閲;2.掌握三種方法。查字典的三種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數筆畫查字法,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可通過競賽等形式鞏固強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學活用。有些學生使用參考書,不是“參考”,而是“照搬”。發言照本宣科,做作業照單全抄,這非常不利於思維的發展及自學能力的成長,失去了使用參考書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有些教師不準學生使用參考書,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它完全否定了參考書的積極作用和價值。問題的關鍵不在參考書,而在怎樣使用參考書。我們認為,提倡活學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鼓勵爭論,把參考書上的知識觀點轉化為如己所出,這樣,才真正利用了參考書。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説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範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閲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 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複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有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説,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開掘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

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如人教版國小五年級《燕子》這一課,就抓住“濛濛細雨”、“微風吹拂”等一系列詞語來提問,逐步揭示課文內容。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如《“諾曼底”號遇難記》,課題為什麼要加引號?“為什麼遇難?怎樣遇難的?3.抓事物之間的關係提問。如《白楊》,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疑問,或能幫助理清文章思路,或明瞭寫作特點,或緊扣課文重點,或直撲文章中心,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鍊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着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和鞏固程度,它能促使所獲得的知識通過形成技能而轉化為能力,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意義。因此,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和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儘量在課內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作業收繳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但除此之外,當學生遇到困難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及時複習的習慣

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曾有着:“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裏,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複習鞏固。

培養學生及時複習的習慣。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複習、多次複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複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複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已經遺忘了的知識,就要花費很大力氣。如生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複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複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複習方法。複習並不等於單純重複。機械重複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複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複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辯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複習鞏固了知識。

七、閲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閲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鍊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敍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上路後,可少評不評。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讓這七種良好的自學習慣相互交融、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強化反覆訓練,形成新時期國小教育的新風尚。

第二篇:談國小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談國小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友好區第三國小高晶

前幾天在上英語課下,一個叫姜一鳴的學生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他問我説:?我要是上大學老師就不管了都是自學,是麼老師??,當時他的這個問題對我觸動很大,是的,在大學裏的確大部分時間是自學,如果從小就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將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國小生自學能力。 我們都深知,?未來的文盲,並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現代教學論也認為:學校教育科學家的任務之一:主要在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學會學習就是要有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的綜合能力,一般包括一些要素:自學態度的形式、自學方法與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與自學習慣的形式等等。簡單地説:自學能力是指一個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從戰略眼光來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特別是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這種能力、除學生學習的思想漳礙,啟發學生學習動機是不可缺少的。

一、消除心理障礙,調動學習能力。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我們現代化教育年代,同時也面向我們九年義務教育,是一項重任。可是,不少國小生卻對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視不夠,他們認為,現在可以不考試升學,

我們也不必那麼辛苦地學習了,有的則認為:學的東西、考的東西太多了,因而產生了各種思想負擔和厭煩情緒。由此可見,掃除學生的思想障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藉助操作啟動思維,使學生自覺獲得學習方法。

二.教育教學中,教師給予自學提示。

掃除了學生學習的思想障礙,啟發了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但並不是等於就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僅僅是解決了自學能力的學習態度問題。如果教學只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就不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國小生的自學能力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導和帶,教師的導和帶的重要方式就是幫助學生設立自學提示。自學提示就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對自學的範圍,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提出要求。 三、學生自立自學,學會自我反饋信息。

獨立自主學習,這是學生按照教師的?自學提示?主動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學習活動。獨立自學要有三個保證:一是時間保證。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讓學生不僅知道?是什麼?,還要探索?為什麼?,多問幾個?為什麼?;二是參與保證。要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自學,積極地參與在探索之中,從探索中獲取知識,發展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輔導保證。雖

然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所提高了,但學生在自學時,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巡迴檢查指導,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讓他們及時調整過來,這就是所謂的學生自我反饋。其實學生具有自我反饋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培養學生自我運用信息反饋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看,應加強學生的自我反饋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具有了自我反饋信息的能力,就能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也就是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才標誌自學能力的最終形成。

四、提供平台,爭星加分,激發自學的興趣。

國小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在自學中適當的採用競賽‘大王’與‘自學之星’的形式,可以激發他們的自學興趣。如,凡是在家每晚有聽錄音自學單詞或課文(有家長簽名作證),在課堂上老師或小組檢查時能在小組長處讀出新單詞的獎勵‘單詞自學大王’;能讀課文的獎勵‘英語自學大王’;一個月都能自學好的評為‘第幾月份英語自學之星’;凡是寒假或暑假在家認真聽錄音自學,在回校的第一週能讀出二個單元的評為‘寒/暑假英語自學之星’,能讀一半以上的評為‘寒/暑假英語超級自學之星’。能評為‘月份英語自學之星’,‘寒/暑假英語自學之星’或‘超級之星’的學生們照一個照片,貼在教室門外,給同學們和家長們看看,使表揚學生們受到更多學生的認同、更多家長的賞識。同時,我也會把照片打印出來,獎勵每個得獎者一張,併發信息給家長表揚和鼓勵孩子,以此激發自學熱情。學

生得到這張表揚、賞識的照片,往家裏一貼,光榮感、自豪感更加促使他更積極、更自覺地自學。

在學校裏,在老師教這一頁之前,學生在課間或課堂上檢查自學環節時,每位組員要到下一個小組的小組長處讀出新單詞或課文的分別能在小組裏加1分;在老師教之前能背出單詞或課文的能加2分。這些分數是非常大的吸引力!因為我們學校都是非常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非常注重小組的加分,每天或每週贏的小組班主任有獎勵的,輸的小組班主任要他們寫簡單説明書和下週的努力方向,或背一篇語文或別的。所以每一天,總有幾個小組為了爭贏而在課前努力自學和在課堂上努力發言和表現,也總有幾個小組為了爭不輸而更加註重輔導組裏的後進同學自學好新單詞和課文、在課堂上更加努力表現和課後努力背書。

長此以往,就這樣,通過競爭‘大王’和‘星’,通過小組競爭、自學加分,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興趣,自學習慣隨之逐步養成。

五、指導方法,提高能力,強化自學的有效性。

學生課前預習的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上?學?與?教?的效率。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會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才會提高。

六、增強信心,培養習慣,促進自學的持久性。

維護學生的自專心等於對他學習上的一種鼓舞。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鼓舞和肯定,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又一手段。學生的成就感是推動學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動力,而學生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進步,都應給予及時、真誠的鼓舞和表揚,尤其是對中下生,要讓他們的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強,要讓這種教學藝術既能鼓舞他們的學習,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一開始就要保護學生自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長久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好的成效。 總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並努力促進學生學會學習,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絲毫也不能忘記和放鬆。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前提。自學能力必須建立在對學習自學性、堅持性,注意的專一性,集中性,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質的基礎上。所以,在教學中應轉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致力於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教學質量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第三篇:談國小生自學能力培養的幾個做法

談國小生自學能力培養的幾個做法

雞公山管理區李家寨中心國小姜顯勇

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學生的主體作用來體現,由學生來完成教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樂觀性,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以此來實現教學的目的,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談談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的一些做法: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學願望

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得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對於教學而言,枯燥的數字計算,使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作為數學老師需要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

1.激發學生求知慾,培養學習興趣。教師的講課方式、講課設計決定着學生的接受知識程度。運用形象生動、富有情趣的課堂設計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慾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後,我拿出一張相片問學生:“這是一個長方形嗎?”學生説“是”。我又問:“這是一個長方體嗎?”有的學生説“不知道”,有的學生説不是。我接着問:“長方體應具備哪些要素?”學生回答長方體應具備長、寬、高三個要素。接下來我告訴學生,相片有長、有寬、也有高,一張相片的高量不出來,把一百張相片疊到一起就量出一百張相片的高,當然就能求出一張相片的高。既然相片有長、有寬、有高,那麼相片當然也是一個長方體。這樣一來,學生恍然大悟,對學習數學便產生濃厚的興趣。

2.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培養學習興趣。在參與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一好方法。讓學生搞一些簡單的、有趣味的知識活動,使他們從中產生一種自己掌握知識後的舒暢感,從而激起全心全意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讓學生自己準備一把剪刀和一些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紙板當作學具,啟發學生怎樣把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剪下,再拼成一個長方形,把長方形剪掉一個角拼成平行四邊形,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們動手動腦後體驗成功的樂趣時,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數學興趣。

二、鍛鍊學生的學習意志,增強學生的自學信心

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猶如温室裏的鮮花,稍有陰冷雨雪,就過早地凋謝了。應經常告訴學生,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許多困難和挫折,在自學時碰到困難和挫折應勇敢面對,頑強自信。同時,幫助學生分析原因、認真總結,把困難、挫折看作一次磨鍊意志的機會,把困難、挫折轉化為前進的動機。

1.學生要有對自學意義的深刻理解。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學 意義——具備了自學能力,就會自己去辯析、自己去探索,獨立地獲取知識。經過鍛鍊將來自己的工作能力一定會強。工作成績一定會突出。另外,教師要根據國小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在好範 文 網搜索更多的文章:)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幫助其確立長期的學習目標。目標的確立,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否則會影響學生堅持自學 信心。

2.教師要教育學生從每一件小事做起,養成堅忍不撥的毅力。適當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感人事蹟,以此來鼓勵學生具備頑強的毅

力。比如,華羅庚少年時期就樹立崇高理想,刻苦自學數學,最終在數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3.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促取其形成堅強的自學能力。激發、鼓勵學生自學,既能調動他們的自學主動性,又能增強他們自學的信心、毅力。有這樣一個例子,我班裏有個學生,學習成績差,平時不敢舉手回答問題。那次他對一個問題想舉手回答,但又不敢,最後還是偷偷地舉了一下。我不失時機地點了他的名,讓他回答,雖然他沒有回答正確,但我還是表揚他説:“能自覺地去思考問題就是自學能力的一種表現,並且能勇敢地舉手回答就是一種進步。”這個學生在我的鼓勵下,舉手的數次多了,回答問題也準備確了,學習成績上升到班級前十名,看來激勵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自學能力得到加強。

三、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學生對自學有了興趣,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學毅力,只能説明他們具備了自學的基礎條件,但更重要的是還要具備學習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自學素質,必須教會他們有關的科學方法和自學方法。

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教師就必須從國小一年級起,逐漸地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自覺地去自學,形成自學習慣。例如,我教學“二十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先引導學生動手擺學具,感知“9加幾”的計算思路,再引導學生口述“湊十法”的計算過程,接着把知識彙編成順口溜,“湊十法,算得快,只把小數來分開,見9借1湊成十,小數分成1和幾,見8借2湊

成十,小數分成2和幾??最後得數是十幾。”後面幾句引導學生順着編出來。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了自學 的目的,掌握了學習方法。

在教學法中,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古人説的好: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只有學生學會了打魚的本領,才能保證自己永遠有飯吃。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到鍛鍊學生的學習意志,再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最終實現教育出人才的目的。

第四篇:談國小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

談國小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

531413廣西平果縣海城鄉中心國小韋鳳嬌

【摘要】: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要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關鍵詞】: 國小數學 自學 能力培養

國小階段是基礎教育,我們不但要給學生從小打好堅實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學會自己去探取知識。

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要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葉聖陶先生曾今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自學能力是不可能自發的、自然而然地形成起來的,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把教學的時間與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去獲得知識,同時又獲得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經過不斷實踐,總結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掌握學生認知規律,分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應該循序漸進,不同的學段採取相應的自學指導方式。

第一種:“扶着走”。在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剛開始自學,如果讓學生獨立去自學,困難較大。這時,要立足於“扶”。教師要結合課程要求,事先設置好學習要解決的問題,帶着學生一起看書,指導學生按設置好的問題逐一解決,增強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學的成就感,瞭解自學的基本過程,激發自學的內在動力。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啟蒙階段。

第二種:“領着走”。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領着學生走在自學課本前,教師要先作指導,看課本時要着重看什麼,解決什麼問題,也可以作適當的講解,掃除學生自學中的障礙。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自學任務。這個階段中,要使學生逐步掌握自學的方法.

第三種:“自己走”。經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走。教師佈置思考題後,讓學生自己看書分析,自己查閲資料,或者自由交流討論;也可邊看書,邊嘗試解決問題,也可從問題出發,一面思考,一面查找相差知識,把學生自學的解決問題結合起來。

因此,剛開始引導學生自學時,應以自學書本內容為主,只要求學生能自學課本中一些容易自學的片段,以獲取自學帶來的愉悦。隨着年齡的增加和知識的積累,逐漸要求學生自學整課內容,甚至整節內容,逐漸培養起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歸納整理,調查研究的能力。

二、選擇合適的內容引導學生自學。

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學生去自學完成,還要考慮到學習效率的問題。教師應該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引導學生自學,培養自學能力。

1.學生一看就會的內容因讓學生自學。如三年級教學認識分數,有關分

數的讀法、分數各部分名稱以及小知識,讓學生看看書,讀一讀就會了,像這樣的內容因該讓學生自學。

2.學生學習的內容只是對前面內容的延續和深化,這樣的內容適合學生自學。如學習了分數的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接下去學簡單的異分母加法,像這樣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一般也能學會,應鼓勵學生去自學。

3.收集資料、簡單的調查、整理歸納等內容適合學生自學。如調查學校每個班男女生人數,並製成統計表。像這樣的內容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去調查,收集資料,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三、激發自學動機,提高自學興趣

學生獲得知識的途經無非有兩個,一是在別人的傳授中獲得,二是在自己學習中獲得,而通過自學獲得的知識往往會記得更牢。並且,學生通過自學獲得新知時,會產生一種愉悦的心情,這在一般學習中是不可能體會到的。所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興趣是非常鍵的。可通過一些科學家的例子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如給學生講述曾被人稱“低能兒”的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終於成為發明大師的故事;著名數學大師華羅庚,出身貧寒,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卻憑着超人的意志,通過自學登上數學的高峯的實例。使學生受到啟發和鼓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學的興趣和信心。教師在實施時不可操之過急,特別是我們面對的是國小生,剛開始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消除他們的疑慮,增強他們的信心。

教師還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注意這方面的引導和鼓勵,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讓學生都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傳倡導自學的重要意義,介紹自學經驗,強調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對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提高成績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自學,讓他們產生自學的願望,以便形成

正確的自學動機。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學數學能力時,一方面要對學生説明進行自學數學的意義,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增強自學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成功後有了學習興趣,在失敗時能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強化學習動機。使學生從教師“指路”學習,變成自己“找路”學習。

四、引導學生學會自學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會學”。在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如果只佈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指導,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甚至不知道應該看哪裏,記哪裏。我認為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麼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為什麼?”並反覆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啟發性的自學提示。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也就可以將課堂上的自學轉移到課前的自學,從而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識經驗準備,提供更充分的探究體驗時間。例如自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佈置學生思考:(1)怎樣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割補後拼成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為什麼?(3)你還能有其他割補的方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對於啟發學生的思路很有益處。

五、運用各種途徑,激發自學興趣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直接關係到自學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於現實,也紮根於現實,並且廣泛應用於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

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簡潔美、對稱美、辯證美等,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另外,適當地組織學生把自學的心得和方法進行交流,使好的做法,學法得以在同學中分享,強化自學能力較強學生的成就感,開闢自學能力較弱學生進步的途徑,也可以增強學生自學的興趣。

六、優化自主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具有導向、反饋、矯正、激勵、評判、驅動等功能,正確的學習評價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評價觀念,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努力做到:1、評價目標多元化;2、評價內容具體化;3、評價形式多樣化。自主學習評價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評價的全面性、適應性和創造性。評價要從師生兩個方面入手:

1、從教師評價角度看,應重視探索激勵性評價。首先,制約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主要有:與學習新知識經驗水平;學習新知識所需要以認知能力為核心的心理髮展水平;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及對學習成敗的歸因方式。由於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的學習分化現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要承認學生學習的差異,應對每個不同起點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允許他們在一定時間內,逐步到位;其次,評價應及時準確,褒貶有度。對學生的創見,大力表揚;對學生的異見,充分理解;對學生的誤見,寬容引導。切不可採用如“對”、“錯了!”“坐下”等

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評價,更不可採用冷嘲熱諷式的評價來“摧殘學生的感情、誠實和自信,挫傷學生的自尊。”

2、從學生評價角度看,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進行自我調控的過程。開展自我評價,能使學生從多向信息交流中開拓思路,自我調控學習方法、學習行為、學習習慣,進而調動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判斷能力,拾遺補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指導學生自我評價?至少可從以下四方面把握:①提出學習目標,學生依據目標進行自我評價;②把握自我評價時機,如複習鋪墊、嘗試練習、鞏固練習環節;③教給學生自評、互評方法,如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習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結論評價,根據問題的不同條件、性質進行條件評價等;④提供自我評價形式,如個人發言、小組討論、小組對辯、師生對辯、互查等。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數學教育學導論》,張奠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解月光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3、《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陳旭遠 主編

4、《國小數學教學大綱》

5、《國小數學教育評價》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馬雲鵬張春莉王麗傑編著

第五篇:談如何培養國小生數學自學能力

談如何培養國小生數學自學能力

雙龍營鎮仙人洞國小刁星

摘要: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自主探索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數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固我們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和認識規律,對孩子的教育放鬆一些;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去自學和探究。

關鍵詞:激發自學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國小階段是學好其他學段的基礎階段。在國小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老子裏面有這樣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又説:“授人以漁,終身受用”。 説的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提出 “教是為了不用教”。所以,我們要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數學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運用多種途徑來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學生有了這種能力,不僅可以使自己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地獲得各種知識,而且可以使自己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不斷豐富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國小生學習數學的自學能力。

一、激發自學興趣,強化學習動機。

有人説:“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也有人説:“興趣是引發學習的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使學生輕鬆、愉快、有效地學習,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

俗話説得好:“萬事開頭難”。老師在上課的前一兩分鐘內要想辦法牽住學生的心,一開頭就把學生引到學習中來,那麼這一節課學生很有可能人和心都在教室內。這樣不僅能迅速安定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造成學生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從而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地學習基礎。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大小”時,我先講了一個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馬和小豬約好,一起到森林裏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車,它們一大早就到車站,買好車票,小馬是27,小豬是26。過了一會兒,司機開車來對它們説:“誰的座位號數小誰就在後上車。”小馬和小豬都沒有學過比較兩位數的大小,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們能幫幫它們嗎?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忙。我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再如: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時,我沒有進行筆算,先引導激趣,複習舊知,

用一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把兩次得數相加可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結果。例:43×2,40×2=80,3×2=6,80+6=86。還是沒有筆算,這時可出示豎式。教師激趣:“奇蹟將要出現了”。個位3乘2得6寫在個位上,十位4乘2得8寫在十位上,就是86。學生學會了,獲得了知識,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還想試試其它乘法題。由此看來,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成敗。

二、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自主探索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

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數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們應該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機會。同時我們也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做、去説、去論。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讓學生自主的進行分析判斷,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具體有:個體自學、分組學習的方式。個體自學就是學生獨自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獨立完成探索過程。這種方式適合於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探索。對學生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講解,可以採用分組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充分的討論、交流意見。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還要了解教學內容的容量和深度,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教學9加幾的時候,如:9+4,我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算法,有的學生説是用接着數的方法,就是在9的後面接着往後數4個數,10、11、12、13,第四個是13,所以得數就是13。有的説是通過擺小棒數出得數的。聽了學生所講的方法,我肯定地説:“你們的方法都很好,但除了你們説出的方法,還有一種更快更好的方法,你們想不想知道呀?”同學們立刻睜大眼睛,求知的慾望很旺盛,在這種情形下,我趁熱打鐵把“湊十法”教給學生,並反覆訓練,讓學生領悟到這種方法的簡便快捷,學生很快掌握了這種方法。總之,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多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讓學生在數學課上自由自在地玩,自由自在地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

效果。

雖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提倡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可這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説卻只是一句空話。就比如説吧,孩子放學回到家,父母看見孩子都只會問:“今天在學校學寫什麼字???考試考得怎麼樣?”根本不會問:“你和同學關係怎麼樣?”或者“你覺得在學校最有趣的是什麼?”也就是説,大多數家長都

只關心學生在學校的成績怎麼樣。如果學生回家以後説老師沒有佈置作業,家長

就會認為他的老師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師,甚至還會到學校和老師理論。由於這種“傳統”的家庭教育,現在大多數靈敏的孩子都產生了厭學甚至不學,不少孩子還出現了高分低能,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合作意識淡泊等現象。

現代教育理念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所以,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的傳統教育觀念都應該更新了,不能只是一味地強調孩子讀書寫字,這樣會扼殺了孩子學習的天性。我們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和認識規律,對孩子的教育放鬆一些;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去自學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