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7W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精品多篇)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一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詞類活用: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生生:前“生”,維持;後“生”,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眄庭柯以怡顏(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樂琴書以消憂(琴,書: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棹:槳,這裏用作動詞,用槳劃)

一詞多義:

心--因事順心(心願)既自以心為形役(內心)

夫--問征夫以前路(名詞)樂夫天命復奚疑(助詞)

故--故便求之(所以)親故多勸餘為長吏(故交,朋友)

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動詞)

求之靡途(代“為長吏”,代詞)

四方之事(助詞“的”)

奚--奚惆悵而獨悲(為什麼)

樂夫天命復奚疑(什麼)

而--門雖設而常關(錶轉折)

覺今是而昨非(表並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邊承接)

古今異義:

(1)於時**未靜**

古義:指戰亂。今義:風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

(2)嘗從人事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罰等工作。

(3)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

古義:不久。今義: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4)悦親戚之情話親戚

古義:內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於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的成員。

(5)幼稚盈室幼稚

古義:小孩。今義:指不成熟的做法。

(6)於是悵然慷慨慷慨

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二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説》)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説》)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三

1.古希臘:

①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作家。著有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②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臘戲劇家,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2.意大利:

①但丁,意大利偉大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代表作敍事長詩《神曲》

②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重要作家,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短篇小説集《十日談》。

3.西班牙:

塞萬提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堂·吉訶德》是歐洲最早的優秀現實主義長篇小説,它諷刺了滅亡的騎士制度和騎士文學。

4.英國:

①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詩人。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和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後四部合稱為四大悲劇)。

②拜倫,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代表作品長篇政治諷刺詩《唐璜》。

③狄更斯,十七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傑出代表。長篇小説《大衞·科波菲爾》《雙城記》

5.法國:

①莫里哀,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代表作《慳吝人》《偽君子》均為諷刺喜劇。

②司湯達,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描寫於連野心勃勃的長篇小説《紅與黑》。

③巴爾扎克,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創作的主要小説總稱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有《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

④雨果,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和代表作家。長篇小説《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⑤莫泊桑,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説《羊脂球》《項鍊》和長篇小説《漂亮朋友》等。

6.德國:

歌德,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

7.蘇俄:

①普希金,俄國詩人、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之始祖。詩《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和詩體小説《葉甫蓋尼奧涅金》、長篇小説《上尉的女兒》。

②果戈理,十九世紀俄國秀的諷刺作家。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和長篇小説《死魂靈》。

③屠格涅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説《父與子》、散文故事集有《獵人筆記》。

④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⑤契訶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説大師。短篇小説《變色龍》《裝在套子裏的人》。

⑥高爾基,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長篇小説《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⑦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代表作是自傳體長篇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8.美國:

①惠特曼,民主詩人,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傑出的代表。《草葉集》創立了自由詩體。

②歐·亨利,美國作家,短篇小説《麥祺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③海明威,美國現代小説家,《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

9.印度:

泰戈爾,近代印度詩人。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説《沉船》和詩集《吉檀迦利》《飛鳥集》等。

10.日本: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伊豆的舞女》《雪國》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四

高三語文複習知識點:常考多音字

A 部

1、阿 ①ā 阿羅漢 阿姨 ②ē 阿附 阿膠

2、醃 ①ā 腌臢 ② yān 醃菜

3、挨 ①āi 挨個 挨近②ái 捱打 挨説

4、拗 ①ào 拗口令 ②niǜ 執拗 拗不過 ③ǎo 拗斷

5、熬 ①āo 熬菜 ②áo 熬粥 煎熬

B 部

1、扒 ①bā 扒開 扒拉 扒牆頭 ②pá 扒手 扒草 扒雞

2、把 ①bǎ 把握 把持 把柄 ②bà 印把 刀把 話把兒

3、蚌 ①bàng 蛤蚌 ②bèng 蚌埠

4、薄 ①báo (口語單用) 紙薄 ②bó (書面組詞) 單薄 稀薄

5、堡 ①bǎo 碉堡 堡壘 ②bǔ 瓦窯堡 吳堡 ③pù 十里堡

6、暴 ①bào 暴露 暴躁 ②pù 一暴十寒

7、背 ①bèi 脊背 背景 ②bēi 揹包 背槍

8、奔 ①bēn 奔跑 奔波 ②bèn 投奔

9、臂 ①bì 手臂 臂膀 ②bei 胳臂

10、闢 ①bì 復辟 辟邪 ②pì 開闢 精闢 闢謠6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五

(1)通假字: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通“非”)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通“籲”)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通“脱”)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通“畔”)

豈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通“暮”)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通“彰”)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通“措”)

忳鬱邑餘垞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通“鬱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通“圓”)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通“罹”,遭受)

終老不復取(通“娶”)

槌牀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盛物之器)

蒲葦紉如絲(通“韌”,柔軟而結實)

府吏見丁寧(“叮嚀”,囑咐)

雖與府吏要(通“邀”)

摧藏馬悲哀(同“髒”,臟腑)

(2)古今異義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修長的樣子/形容色彩繁雜)

便可白公姥(告訴/常指一種顏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憐憫)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不受拘束)

槌牀便大怒(坐具/睡覺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無教訓(教養/訓斥或從錯誤得到認識)

自可斷來信(使者,指媒人/書信)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置/對有錯之人作出處罰決定)

躡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們)

奄奄黃昏後(暗沉沉的;形容氣息微弱)

葉葉相交通(交錯相通/為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3)詞義:

修姱:修潔而美好。羈:喻指束縛、約束。

誶:諫諍。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為“遺憾”義)

浩蕩:多義詞,這裏為“荒唐”義。再拜還入户(第二次/下一次)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釋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長逝”中的“溘”即為此義。)

忍尤:忍受強加的罪過;尤:這裏作“罪過”講。(“以儆效尤”中“尤”即此義;“怨天尤人”中的“尤”為“歸咎”義;“無恥之尤”中的“尤”為“特異”、“突出”義。)

岌岌:高聳的樣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險。)

渠會永無緣(他/常指人工開鑿的河道)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這裏專指婆婆)

晝夜勤作息(工作和休息/這裏專指勞作)

我有親父母(這裏指母)逼迫兼弟兄(這裏指兄)

徒留無所施:用堂上啟阿母:稟告

何意致不厚:招致伶俜縈苦辛:纏繞

君既若見錄: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錄,記。逆以煎我懷:逆想,想到將來

齎錢三百萬:贈送否泰:壞運氣;好運氣

奄奄黃昏後:晚上7點到9點

寂寂人定初:夜裏9點到11點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六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罷:通“疲”;疲勞。形容詞。“罷夫贏老易於而咬其骨。”

頒:通“班”;“斑”;頭髮花白。形容詞。“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忠義暴於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詞。“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違背。動詞。“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頂。動詞。“被明月兮佩寶璐。”

被:同“披”;穿着。動詞“聞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詞。“見其客朱亥,俾倪。”

闢:通“避”;躲避。動詞。“其北陵,文王所闢風雨也。”

闢:通“僻”;行為不正。形容詞。“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高三複習知識點語文 篇七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舉辦成年禮,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現實主義的源頭。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另有“賦比興”三種手法。賦:直抒胸臆,比:比喻,興:氣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詠之物。例如: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講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但是先講孔雀東南飛,為了引出下文。

3、四書五經,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四書指《大學》--曾子、《中庸》--子思、《論語》和《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長官名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於九卿之列,其副官為“大理寺少卿”,從四品。光祿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長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這一帶,因此後世詩文常以五陵為富豪人家聚居長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6、六藝:多指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科目。但在《師説》中的“六藝”指的`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

《詩經》的“六藝”指“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賦:平鋪直敍,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比:類比,比喻。興:託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於如今的象徵。

7、《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辭》收錄了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漢劉向彙編。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後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9、博士: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10、童生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可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後取得“秀才”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備註】進身:指被錄用或提升。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wéi)”。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11、會試,又稱“春闈”或“春試”或“禮闈”,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在鄉試次年三月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考試。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