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等教育考察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4K

高等教育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美國、加拿大兩國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美國、加拿大兩國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6月29日至7月14日,校黨委副書記牟思倫帶領黨辦主任甘建青、組織部長姜少華、宣傳部長馬可、統戰部長李恆進、工會副主席兼婦委會主任許豔雯、後勤處黨總支書記張務華、財金學院黨總支書記王昱慧、統計與數學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建香、燕山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陳常森、對外交流合作處副處長王麗娟一行11人,對美國、加拿大兩國的部分高校進行了考察訪問。通過積極誠懇的工作,熱情廣泛的協商,使有關合作交流項目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新的進展,與國外有關高校達成一致,並簽訂了合作協議書和合作意向書,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基本情況

為了避開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和加拿大國慶(7月1日)考察訪問採取了美國——加拿大——美國的路線。

(一)美國高等教育概況及考察情況

1、美國高等教育概況。美國屬於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非常普及,水平也處於世界的前列,共有3300多所大學,其中公立院校1700多所,私立院校1600多所。擁有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其創辦必須獲得州政府頒發的執照,建校章程也要得到政府的批准。

在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方面,屬於分權類型,即國家教育部只負責宏觀調控,各州自行管理教育事務。各州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各成體系,沒有統一模式。

美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兩年制學院、四年制大學(學院)、研究生院和有些大學同時也是研究中心四種類型。高等教育各層次都有相應的學分標準,無論要拿到哪一層次的學位,都必須上滿與其學分標準有關的必修課,並參加規定的考試。各大學之間的學分相互承認。

(1)兩年制學院:約有1200多所,多為技術專科學校和社區學院。開設兩種課程,一種是與職業有關的技能培訓課;另一種是轉學課程,學習一些與人文、自然科學有關的知識,這兩種課程攻讀完畢並取得學分後,可獲取證書或準學士學位,並可轉入四年制大學(學院)攻讀學士學位。

(2)四年制大學(學院):約有2000多所,主要為文理學院,獨立專業學院和綜合性大學,代表着美國科研和教學的最高水平。學生學習4年後可獲得學士學位,有些院校也開設研究生課程,授予碩士學位,並接受外國學生攻讀學位。

(3)研究生院:讀碩士學位需要1-2年,讀博士學位需要2-3年,美國的研究生院不僅招收本國學生,而且招收大量外國學生。

2、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考察情況。代表團於6月29日當地時間22時抵達華盛頓。第二天上午訪問了喬治城大學,該大學語言教育培訓中心主任deanna先生、副主任bennett女士接待了我們,熱情地介紹了該大學語言培訓中心的職能及正在開展的培訓項目。牟思倫副書記介紹了我校的基本情況,表達了與該校合作交流的願望,雙方就合作培訓教師、管理人員及學生等問題進行了協商。喬治城大學成立於1789年,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聲譽最高的綜合性私立大學,位於華盛頓特區中心,該校在全美三千多所大學中,綜合排名第23位,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一起被公認為全美最好的大學。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南非大主教圖圖、德國外長費希爾、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等都是該校著名的校友。該校師資力量雄厚,世界許多著名的教授、專家在此校任教,美國前國務卿奧布利克特曾為該校教授。該校下設喬治成學院、文理研究生院、外事學院、國際學院、法學院、麥克道諾商學院等九個學院和一個職業發展中心。該校畢業生目前在全球各領域佔據着重要位置。

代表團從加拿大返回美國,於7月8日當地時間9時40分,到達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訪問。聖荷西大學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舉世聞名的“硅谷”,是美國西岸第一所高等教育公立學府,具有高質量的教育水準,在理科、工科、商科享有很高的聲譽,最受歡迎的前十大科系由計算機科學、信息管理、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藝術與設計、管理、行銷、會計、幼兒啟發心理學系。該大學國際部國際領導人才培訓中心主任石德祺(peter sterlalli)、中國項目首席顧問王昕接待了代表團,石德祺採用口頭講解與計算機屏幕顯示相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學校的概況及教學、培訓、相關的硬件設施情況。聖荷西大學創建於1857年,是美國西部地區設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校,現有69個學士學位授權點,6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生超過3萬人,學校設有八個專業學院,即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學院、人文科學與藝術學院、社會科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科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該校的國際領導人才培訓中心主要從事對來自各國的高層次管理人員培訓的工作,已經為我國湖南、雲南、貴州、西藏、山東濟南等省市組織了多期高級管理人才培訓,青島大學曾組織29人蔘加了該校進行的為期三個月的培訓。

在美期間,代表團還考察了斯坦福大學、夏威夷州立大學等學校,參觀了學校的校園及部分教學設施,瞭解了這些學校的發展狀況、辦學特色及辦學模式,開闊了眼界。

(二)加拿大高等教育概況及考察情況

1、加拿大高等教育概況。加拿大沒有聯邦教育部或類似機構,高等院校除私人創辦者外,都是省屬大學,各省教育部組成一個協調組織——教育部長理事會,負責溝通和協調各省的教育工作,該理事會在聯邦政府的授權下,具體承辦與其他國家進行教育方面的交流工作。加拿大沒有全國性的統一教育政策和規章制度,各省在學制、課程、考試等方面都不完全相同,大學行政系統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校董事會、學術方面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校評議會。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居世界前列,共有高等院校200多所,可分為大學、社區學院、專科技術學校或私立學校等三種類型。 從性質上看,可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的經費全部由各省負責提供,私立學校除依靠學費和私人捐款外,不足的數額也有省裏支付。

(1)大學:全國共有大學90多所,有的也稱學院,通常指有權授予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全部為省轄公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其中70多所可授予各類專業學位。有十幾所大學無學位授予權,但可委託與其有聯繫的大學授予學位。大學基本上都實行學分制,保持全國統一的高水平。

(2)社區學院:也稱應用藝術與技術學院,是一種兩至三年制大學,全國有200多所,只授文憑,不授學位,社區學院還提供1-3年的職業培訓課程,便於學生直接轉入其他大學繼續學習。

(3)專科技術學校或私立學校:主要進行傳統職業專業和專門技術培訓課程教育。

2、對加拿大高等教育的考察情況。7月3日,考察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參觀了學校的校園及部分教學設施,瞭解了這些學校的專業設置及發展狀況。7月5日,當地時間12點30分,代表團抵達加拿大維多利亞,考察皇家路大學。該校校長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陪同代表團共進午餐。下午雙方就教師、學生培訓等項目舉行會談協商,牟思倫副書記代表我校與皇家路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書。晚上,皇家路大學舉行隆重的晚宴招待代表團,該校校長及宣傳、學生管理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出席晚宴。

7月6日代表團乘船抵達温哥華,當地時間下午4時40分,訪問菲沙河谷大學。該大學是加拿大國家批准的公立大學,創建於1974年,在校生7千多人,外國留學生200多人。該大學副校長魏偉詩(wayne welsh)博士帶領該校計算機信息系統系主任範保羅(paul fanklin),人文學、社會科學、美術學院院長孫文鋭(virginia ),國際教育系主任史定慎(karola stinson)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與代表團進行了誠摯熱烈的會談,魏偉詩副校長簡要介紹了該校的情況,表示,他曾經訪問過山東經濟學院,回來將訪問情況通報後,學校的各系對與山經合作表示了很大的興趣,他希望與山經在教師、學生培訓及其他領域展開全面合作。牟思倫副書記介紹了我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實施開放式辦學的思路,專門提到學校實施“313”成才工程,強調與國外高校的嫁接,為學生接受國際化教育創造機會,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在誠摯友好的氣氛中,牟思倫副書記代表我校與菲沙河谷大學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隨後,代表團參觀了該校的教學設施、體育館、國際教育系辦公場所,辦公場所中擺設着從不同渠道收集的中國工藝品、清朝服飾、書畫作品,體現出該校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二、主要收穫

代表團在14天內,輾轉美、加兩國,考察參觀訪問了7所大學,簽定了兩項合同,增強了與國外高校的交流,開闊了眼界。

(一)簽定了兩項合同。

1、與加拿大皇家路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主要包括本科學位項目、碩士學位項目、學習參觀、文化與學術交流項目四項內容。本科學位項目:兩校共同建立2+2合作模式本科項目,學生前兩年在山經學習,後兩年在皇家路大學完成本科學業的學習。專業包括應用交際學、企業管理、酒店管理、領導與管理科學。山經將於派送20——60名學生進皇家路大學學習。碩士學位項目:兩校共同建立4+2碩士學位合作模式,即學生的本科學習在山經完成,而後在皇家路大學學習兩年取得碩士學位。主要專業包括跨國文化交流、領導與培訓、環境與管理、知識管理等。學習參觀:山經選派管理人員和教師,到皇家路大學參加高級教育管理培訓、英語指導、參觀相關大學。文化與學術交流:兩校共同尋求學術出版和信息交流研究合作。

2、與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意向書。雙方積極開展培訓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合作,並在學術交流等方面探索合作的形式。

【第2篇】美國遠程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美國遠程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温仲端

2003年9月24日至10月14日,中央電大組織財經教學培訓團,到美國參觀、訪問、學習、考察。除了瞭解美國經濟社會現狀、學習美國高等財經教育的經驗以外,我們還把了解美國高校和行業協會開展遠程教育的情況,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一、美國遠程高等教育概況

在被訪問的5所高校中,有4所開展了遠程教育。其中,馬里蘭大學學院最為成功,波士頓大學也做得不錯,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屬一般化,哥倫比亞大學則宣告失敗。

馬里蘭大學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從事遠程教育已有30年曆史,有11個學院、2300名教職員工,在本地及世界各地設160多個教學點。今年學生數將超過10萬。波士頓大學雖然開展遠程教育的時間較晚,規模也較小,但穩紮穩打,效果明顯,畢業率高達90—95%。

根據專家介紹,美國多數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開展遠程教育。例如鳳凰城大學,其遠程教育的知名度超過馬里蘭大學學院;美利堅大學採用網上考試的方式招生,報名者可隨時在網上應試,還可以多次考試,選最好的成績由考試中心寄到學校。

美國的一些行業協會也搞遠程教育。例如美國註冊銀行家協會,便是利用遠程教育手段對會員進行繼續教育的,有所謂“半電子手段”(網上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全電子手段”(完全在網上進行教學活動)兩種模式。前者讓學生集中聽課、網上完成作業,教師在網上批改、評分、答疑、督促學習;後者讓學生自主安排網上閲讀、練習、測驗的時間。

二、馬里蘭大學學院等高校遠程教育主要經驗

1、配備足夠的合格師資。馬里蘭大學學院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網上教學,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都嚴格控制在25人以內。為此,該校在世界範圍內招聘教師,以保證師資隊伍達相應規模。波士頓大學更加嚴格,師生比為1:15—20。在滿足數量需求的同時,馬里蘭還十分注重教師資質。學校對新教師提供5周的密集型培訓,使他們認識網上教學的特殊性,學會應用該校網上教學軟件,提高網上教學質量。

2、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馬里蘭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加面授或者上網學習。全校18個碩士學位、17個本科學位的所有550門課程,都有一一對應的網上學習資料。波士頓大學不但網上教學資源內容豐富,而且注意提高製作技術,以便“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

3、開展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馬里蘭提出:只要學生上網,24小時提供服務。他們的學習支持服務包括教材、信息、教學文件、面授輔導、教學設施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利用網絡,接受入學申請、審查入學資格、收繳學費、舉行畢業典禮、頒發畢業文憑,以及提供選課與課程註冊的方便,提供學習技能的培訓,提供與系主任和教師的溝通渠道,提供求職諮詢等,非常全面、到位。

4、進行學習狀況的跟蹤調查。馬里蘭針對有的學生由於數學基礎不好、工作忙碌、家庭繫累等原因而學不下去的問題,在第三週末、第七週末先後開展作業評估和問卷調查,瞭解、分析學生的實際困難,以便及時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使之順利完成學業。

5、注重教與學的交流互動。馬里蘭建立了這樣一個“互動模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利用雙向視頻會議系統和其他電子手段進行交流;嚴控班額,使教師有足夠的時間指導學生,師生交互動得起來;成立學習小組,使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互助成為可能。波士頓大學在網上實現師生頻繁互動,每7—10分鐘便有一次問答或學習提示等等。而且根據學生在聽覺、視覺上的不同愛好,提供不同媒體裝載的教學輔助材料,讓學生選用,目的也是讓師生都動起來。

6、實行學分互通。馬里蘭允許遠程證書教育取得的學分轉換為學位教育的學分。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允許攻讀學士學位的學生先在本校讀兩年,另外兩年在別校甚至別國讀,把學分“帶走”。這些靈活政策,無疑是對學生參加遠程學習的鼓勵。

三、幾點體會

1、定位準確才能收到功效。馬里蘭大學學院是1970年才獨立設置的美國二三流學校。該校把目標定在發展成人教育、非全日制教育上,並把目光投向本國和世界各國的在職求學者,在冷戰時期為駐外美軍提供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跨國遠程教育。因此,它能做大做強(其辦學規模已列本州第二),除了政府的經費支持以外,可能與它認準自己該做的事,不與名牌大學爭高低有很大關係。相反,作為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辦學實力絕對優於馬里蘭,但它投入2500萬美元建成一整套遠程教育設施和4000課時的mba網上課程,試圖與斯坦福、芝加哥等幾個同樣是一流的高校及出版商合作搞遠程教育,卻未能成功,最終發現人們對碩士課程遠程教育的需求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這可能既是教育市場預測的失誤,也是學校功能定位的偏差。這一點,對於我國應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注重質量才能樹立品牌。馬里蘭大學學院十分重視網絡遠程教育的質量,致力於使網上教學與課堂教學處於相同的水平線上,建立了包括教師的知識面和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的教學互動、教學計劃安排、教育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支持服務、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及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反饋、學業完成情況在內的網上教學與課堂教學比較評估體系,紮紮實實抓教學過程管理,因而質量得到社會的公認。1997年自願參加網上學習的學生僅佔4%(其餘15%參加其它形式的遠程教育,81%選擇面授教學),而到了2002年,網上教育的參加者已佔63%(其餘形式遠程教育學生佔3%,面授學生佔34%),可見馬里蘭已樹立自己的遠程教育品牌。正因為這樣,他們才可以不花錢做廣告而贏得較大的市場份額。波士頓大學歷來以教學質量著稱,其網絡教育注重維護學術的嚴肅性,把教學效果好、質量不低於面授、學生滿意作為最終目標,因而不僅沒有“砸掉”名校的“老招牌”,而且樹立了名校遠程教育的新品牌,這對我們也是極好的啟示。

3、規模適度才能持續發展。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然而,規模必須適度,“急性膨脹”必然導致教學粗放、管理薄弱、質量低劣。馬里蘭、波士頓兩所大學堅決把住師生比這一關,不讓教師超負荷,沒有那麼多人就不幹那麼多事,增加招生先得增聘教師。這種“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的做法,反映的是規模適度的指導思想。我國有的學校當初開展遠程教育搞的是“跑馬圈地”,到頭來人手緊缺、設施不足,事情沒辦好,落下壞名聲,反而妨礙了自身的發展。這一正一反的經驗,值得我們吸取。

4、估價正確才能學有所得。這次赴美培訓,我們對美國高等學校現代遠程教育的考察只是走馬觀花,來不及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儘管如此,我們覺得還是很有收穫的。將所見所聞與我國的現狀作一比較,我們發現,我國遠程高等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開拓,在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方面、硬件建設方面,總體上已趨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主要是在管理方面、政策方面、軟件方面、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因此,我們一要增強信心,不必妄自菲薄;二要找到差距,取長補短。

2003年10月21日

【第3篇】歐美高等學校道德教育史考察報告

歐美高等學校道德教育史考察報告

一 在12世紀前,整個西方還沒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但是,從事高等教育的學者與機構早在古希臘就有了,如蘇格拉底、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及其創辦於公元前392年的教授雄辯術的學校,柏拉圖及其阿卡的米學園(Academy)等培養哲學家、統治者的哲學學校;同時,也有為教士與醫生開辦的專業學院或學校,如為希波克拉底及他的醫術開辦的伊斯奇勒斯醫學寺院等。在這些高等教育機構,特別在那些哲學學校或學園中,道德教育從一開始就被作為其重要目標甚至核心目標。在蘇格拉底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學會“應當怎樣做人”,“敦促你(人)們專心向善”以“努力成為有德行的人”;在柏拉圖那裏,“如果你問什麼是教育的用處,答案是簡單的——造就好的人,而好的人就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謂“德行”指的就是中庸、勇敢、自制、公正、守法、友誼、温和等等。 這些雅典的哲學學校,特別是柏拉圖的阿卡的米學園、亞里士多德的學園以及稍後的“類似學校”對於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樣,古希臘高等教育機構中對於道德教育的重視傳統也在中世紀大學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當然,同古希臘哲學學校與學園中學者在道德問題上的非政治性與非宗教性傳統有所區別的是,中世紀大學中的道德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從原先的世俗化慢慢地向宗教化過渡;在其中,羅馬帝國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與教育家奧古斯丁的“原罪説”、“禁慾論”與“靈魂不死説”對於道德教育的進一步被加強及其宗教化過程起了極重要的作用。在以後的文藝復興、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各個時期直至19世紀後期,道德教育在歐洲高等學校中的重要的或核心的地位基本上沒有動搖過,所不同的只是各個歷史時期中高等學校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務與內容中有性質的改變。 在美國,哈佛大學及其他最早建立的大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堅強信念與正直品性的部長與城市領導人”;所謂“道德”或“品性”就是美國化的、世俗化的清教徒道德規範,當然也有一些啟蒙思想混和其中,具體地説有節制、緘默、秩序、真誠、公正、中庸、寧靜、謙遜、貞潔、堅強、節儉、勤奮、惜時、清潔等等道德規範。在18世紀,大學是通過《聖經》的學習與道德哲學課及其他措施來培養具有如傑弗遜所説的“具有才智與美德的優秀人物”的;這些人將成為政治家、律師與法官以及其他專門人才,由於他們具有的才能、特別是高尚的德行從而成為“公共利益與個人幸福得以保障的支柱。”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在那裏,布朗大學的校長弗蘭西斯·威蘭德曾説:“在年輕人的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道德品性的培養”,這句話代表了他那個時代的所有大學校長的共同看法。在具體的教法上,除了學習《聖經》與道德哲學課外,還有一種哲學研究課,由於大學與學院基本上成了教會的侍女或附庸,這種哲學研究的目的首先被規定為把所有知識連接成一個整體以合乎理性要求、調和科學與宗教的矛盾,或至少阻止科學對於宗教信條的削弱。此外,這種哲學研究課也要求教授那些對學生個人生活與專業活動有用的道德誡律,並使之運用於學生行為中。在教材方面,哲學家與教育家們還寫作了許多“道德科學”的讀本或手冊,在其中,從私人道德到公共哲學與公民美德各個方面的誡律與規範都以明瞭、簡潔的教條式組織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要求學生掌握。在當時,大學當局還通過宗教活動、教會服務活動、校長與教授的演講以及其他各種活動去促使學生過虔誠敬神、正直高尚的生活;大學當局也制訂一系列規則支持上述道德教育目標,這些規則又由罰款、記過、甚至在必要時開除學生的方式來強制執行;在其中,教師對於規則的執行起着重要的監督與管理作用,有些大學的校長們甚至在助手的幫助下給學生的道德品性打分數、評等級,並將其與學生的學術成績聯繫起來作為評定學生的主要標準。此外,大學當局十分強調教師的言行在大學生道德教育與道德發展中的“榜樣”作用。許多大學認為,教育者個人的品性是學生道德成長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詹姆斯·麥考什則同每一個申請做大學教師的候選人親自談話以瞭解他們的宗教信仰;稍後的另一位校長則説,他寧願選擇一個紳士而不是一個學者(如果這個學者的道德品性不符合他的要求的話)來做大學教師。在哈佛大學,有名的艾略奧特,校長雖然非常強調學問與研究的自由,但仍然很重視教師個人的道德品性。對於這種情況,教育哲學家威廉·弗蘭肯納在《道德教育的哲學考察》一文中曾作了歸納:“根據傳統的觀點,各種道德規則或價值和由此而來的品性應通過教育的而非法律的途徑灌輸給個人。那些教育途徑不僅訴諸説理,也求助於培養習慣、運用獎懲或褒貶手段、採用規勸、榜樣和問答教學等不同形式的灌輸性方法。”總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最初幾年,高等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這一傳統一直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改變。 二 但是,從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葉起,這種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從表面現象看,首先是19世紀末高等學校中道德教育的開展變得越來越難,然後是20世紀初期逐漸的忽視,最後是在20世紀中期,道德教育在高等學校中的實際消亡。發生這種變化的根源概括地説是:科學、特別是進化論、新物理學與新哲學的發現與發展對於宗教及其道德價值觀的懷疑、批評與否定;工業與經濟的發展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的衝擊;現代城市的興起、擴大及人口的增加與流動對道德價值觀念及高等教育的衝擊;社會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變遷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對於道德與道德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等等。具體地説,在上述社會變化與發展中,原有的宗教教條與道德價值、規範與新的社會狀況的矛盾不斷產生並擴大,新的道德問題不斷產生,而解決上述矛盾與問題的新的道德價值觀念尚未產生,或尚未發展到舊的道德價值觀念體系在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權威性與指導作用那樣的程度。在這種新形勢下,舊式的大學校長與教授的佈道式的説教越來越顯得過於簡單化、教條化並落後於時代,與學術精神相背離;舊的哲學研究課、道德哲學課、倫理研究課等慢慢演變為純理論性的、抽象的道德學課,只講解或澄清倫理概念的含義,分析道德推理的邏輯與結構,比較各種倫理體系而不涉及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不涉及學生的具體生活與日常言行,原先的規範倫理學及道德教育課變成了元倫理學課;同時,因為新時期的理智主義的學科訓練傾向與功利主義的職業定向的課程的興起,公民教育的目標與課程不再被大學師生及社會所重視,大學校長與教授對於學生的言行不再象過去那樣過問;學校對於紀律、規則不再那麼強調;學生的品行不再象過去那樣被評定,甚至在教師的選聘上也不再強調個人的品德與宗教信仰;教授們只對評價學生的學術成績負責,道德與行為問題則被留給系主任與有關的專門管理人員,而後者實際上不再真正關心學生的品行問題,而將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領域的日常事務上,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看,理智訓練與品德培養第一次在高等學校中被分割開來而出現了“兩張皮”的狀況。對此,托夫勒也正確地指出:“由於工業革命的浪濤衝擊了古老的價值結構,新的情況要求新的價值,教育者便對此退避三舍。作為對傳統神學教育的反動,‘教授事實並讓學生們自己做出決定’被看成了進步的東西,文化相對主義和科學中立化取代了傳統價值的主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高等學校完全停止了道德教育)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當然,一些明智的大學校長、教育家與思想家們即使在這個時期也未放棄過復興道德教育的努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45年的《哈佛報告》——《自由社會的普通教育》。論文認為,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接受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大學的重要責任。《哈佛報告》指出:“大學必須停止它對於寓於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與理論科學中的價值問題的忽視,大學應相信蘇格拉底的教導——善的知識將會導向善的德性。”隨着大學重視普遍教育的運動在整個歐美的展開與發展,高等學校對於道德教育又重新給予重視,各種有關人類道德價值的學科被開設、恢復、發展與加強。但是,即使在當時也還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難題:應該在課程中規定多少比例的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的內容?如何將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內容壓縮編制到“核心”課程中去?這些具體而又重要的問題都沒有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人們只是限於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呼籲與匆促地設立許多有關道德教育的課程,卻沒有深入系統地考慮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到了60年代,由於蘇聯人造地球衞星上天及美國頒佈《國防教育法》的影響,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理智主義、科學主義傾向在歐美國家的大學中瀰漫開來。人們認為,民主社會的保障是產品的多少與核武器的數量而不是個人的道德,因此,高等學校中的道德教育又很快從改革的幕前退到了幕後,普通教育運動只給道德教育帶來短暫的光輝,道德教育再一次被人們看作是高等學校中的“軟”領域而備受歧視與冷落。 三 但是,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高等學校中對於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忽視或取消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從60年代起,歐美髮達國家普遍發生了激烈的社會動盪與社會變化。民權運動、婦女權利運動、越戰問題、大學**、環境保護運動不斷髮生,水門事件、賄賂、貧困、墮胎、吸毒、同性戀、安樂死、試管嬰兒、用病人進行醫學試驗及殘疾人權利等直接涉及道德與價值問題的事件與難題,以空前強大的壓力出現在每一個公民與公共機構面前,並要求人們就此作出判斷、選擇與行動。然而,一方面由於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與傳統道德教育在各級教育機構、公共機構中的衰落,另一方面由於在社會上還沒有或者説不可能出現一種可讓人們拿來解決如此眾多複雜的道德與價值問題的靈丹妙藥,即一整套明確、固定與普通的道德價值觀念或道德規範體系。這樣,一方面是社會機構與公眾在這種社會變化與道德困境前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他們的道德素質或水平的迅速下降。正是在這種狀況下,教育界、公眾與公共機構開始意識到道德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並呼籲要加強黨校、特別是高等學校中的道德教育。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曾在1975—1976年度作過一個調查,其結果表明,在美國,有2/3的人認為,學校應在學生的道德發展方面承擔起重任。在歐美髮達國家,幾乎有一半人口受過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本來,這些人在大學受教育的時期也是其發展道德品性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但是,大學生們的道德與價值觀狀況怎麼樣呢?一方面,由於傳統的教會與宗教教義對於高等學校與大學生已失去控制與影響,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不再為大學生們所接受,在道德與價值領域,“上帝死了!”,那麼,在複雜多變的新的社會生活與道德價值問題面前,“青年學生們到何處去尋找諸如關於宇宙、社會關係等難題的答案呢?”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們在道德品性與價值觀問題上的實際狀況是令人擔憂的。有調查材料表明,大學生們承認,在過去的30年中,大學生們在課堂有過作弊與欺騙行為的人數比例在明顯增長,大學生們越來越缺乏利他性,越來越專注於利己目標;在過去的15年至20年中,大學生們越來越希望自己“有很好的經濟狀況並使個人獲得別人的承認”、“擁有支配他人工作的職權”;相反,對於政治事務、參與社團活動計劃與改善環境的活動的興趣越來越低;在最有能力的大學生中,只有5%的人預備將來選擇在政府部門服務,在各項選舉活動中,18—24歲年齡組的學生參加選舉的人數比例持續下降,而且其下降速度比任何其他年齡組要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要求在大學建立一種“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幫助大學生選擇更高的道德標準、對團體與社會具有更大的公民責任心。有人指出,在道德與價值領域,“當我們失去了熟悉的路標,即使是有疑問的路標,我們還是會感到不安。世襲秩序的解體和已有權威的消失只是由不穩定的自願機構的紀律代替了。”這些不安和疑問如何消除呢?“我們必須轉向大學,它們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 於是,從70年代初起,大學又開始了對道德問題與道德教育問題的重視。首先是一些道德哲學家、神學家、法律教授和社會學家發表文章討論各種實踐中的倫理問題;後來,有關個人生活與專業行為的倫理問題的課程出現在大學與專業學院的課程體系中,如醫學院中設置醫學倫理學以討論墮胎、安樂死、病人醫學試驗與試管嬰兒等問題,在行政管理學院討論政治界的醜聞及其涉及的道德問題,在商學院討論商業中的欺詐等問題,在工程學院中討論工程帶來的災難問題,在新聞學院中討論新聞中的虛假報道問題,在法學院討論水門事件等問題;美國律師協會曾要求法學院系的主任們將專業責任心的教育作為律師資格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大學與學院中,實踐倫理學與道德推理課程已逐漸滲入本科生的課程體系。以美國為例,在70年代後期,全美大學中這類應用倫理學課程已超過1000種。在德國大學的醫學院、法學院等專業學院中也普遍設立了各種專業倫理學或應用倫理學課程。從性質上看,這種課程同20世紀初葉前的道德哲學課、哲學研究課的目的與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與此同時,大學還採用或創造了一系列道德與公民教育的措施與活動,如指導學生制訂行為規則並公正地執行規則、指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服務)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改善與創造大學的道德環境及其道德標準與道德氣氛等等。這些措施與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結果,但也引起了如倫理相對論與灌輸等重要問題;而且,從學生道德發展的角度看,其結果也不十分理想,1986年的美國教育部長貝內特在哈佛大學的演説中甚至説:“在形成學生的道德辨別力的責任方面,我們的大學與學院做得怎麼樣呢?除了極少數學院——大多數宗教與軍事學院外,高等學校在這個問題上是沒有什麼作為的”。1989年,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則指出:“在美國高等教育的幾個目標中,‘培養公民的普通教育’顯然是最不成功的目標”。

【第4篇】陝西民辦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陝西民辦高等教育考察報告

雷 克 嘯

(國家教育部 《中國高教研究》雜誌社,北京 1008

6)

摘 要:陝西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切切實實成為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在教育創新方面成果豐碩。同時,陝西民辦高校仍積極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新思路。作者最後就教育創新問題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陝西民辦高等教育;教育創新;政策性建議

2002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我們調研小組一行4人,對陝西民辦高等教育進行了考察。先在省城西安聽取了省教育廳的情況彙報,而後實地考察了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西安外事職業學院、西安歐亞職業學院、西京職業學院、西安翻譯職業學院、西安石油學院東方亞太分院。我們一共召開了十幾次座談會、調查會,每到一所學院,都深入到學生宿舍、食堂、課堂,仔細察看學院的辦學條件,與學院的領導、教師、學生交談、討論。考察時間不長,但所得材料不少。許多新鮮事物為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確實使我們耳目為之一新。總的印象是:陝西省從事民辦高等教育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省情出發,不斷進行教育創新,使全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很快,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切切實實成為了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省裏的規劃,到,要努力使民辦高校在校生達到公辦高校在校生規模的50%。從陝西看全國,可以估計,在我國“十五”期間,在新世紀頭十年、二十年,民辦高等教育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在這一新生事物的前頭,我們應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以教育創新和深化改革為動力,構建與經濟建設、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我們必須不斷推進民辦高等教育創新。因為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

教育創新的有益嘗試

陝西省共轄107個縣(市、區),1739個鄉鎮(街道辦),3605萬人口,20.58萬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1660.92億元,財政收入18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陝西民辦高等教育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1984年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成立,標誌着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民辦高等教育的開始。經過18年來的艱難歷程,全省在教育創新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目前已有民辦高校及高等教育機構66所,在校生15萬人。

全省民辦高校辦學模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類學校共有10所,在校生2.7萬人。這類學校按照國家計劃,學生入學需經過大學聯考統一錄取,畢業生由學校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二是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以這類考試為主體的學校共有42所,在校生5.4萬人。這類學校由省教育廳組織考試錄取學生,學生所學課程分別由國家、省、學校各按1/3比例組織考試。畢業生由省自考委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三是高教自考助學類型。學生入學不限,寬進嚴出,參加全國統一的自學考試,在校生6.9萬人。

陝西省民辦高校從無到有,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現已形成固定資產15.3億元,其中儀器設備價值2.61億元。實驗室918個,計算機16810台,語音室251個,圖書252.1萬冊。學校佔地面積9906畝,校舍建築面積238.6萬平方米,佔地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民辦高校4所,佔地面積在150—1000畝的民辦高校11所。1997年以來,全省共有37所學校因辦學指導思想端正、辦學條件良好、辦學規模大、管理科學嚴格、教育質量高,社會信譽好,被省教委評為“明星學校”。西安翻譯職業學院等5所民辦高校在校學生人數每所都超過萬人,有的已近3萬人,佔全國萬人以上民辦高校總數的50%。西安翻譯職業學院、西安外事職業學院、西安歐亞職業學院、西京職業學院、西安思源學院等民辦高校已成為全國民辦高等學校中的“超級大校”。

面臨全國普通高校連續三年擴招的壓力,全省民辦高校生源不但沒有萎縮,反而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在校生1998年為5.82萬人,1999年增加到7.99萬人,2000年達到10.74萬人,2001年增加到13.70萬人,2002年增加到15萬人。2002年比1998年增長157.7%。

陝西民辦高等教育之所以發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各級領導重視支持,省內高教資源豐富。陝西是高教大省,有42所普通公辦高校,在職教師2萬多人,退休教師1萬多人。省內和周邊省市區每年有近百萬大學聯考落榜生可以為民辦高校發展提供充足的生源。而一些熱心教育事業的民辦教育家、實幹家,大膽進行教育創新,不斷研究和解決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則是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

陝西省107個縣(市、區)中國家級貧困縣有50個,省級貧困縣27個。國營企業比重大,軍工企業也多,經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艱鉅。有人提出,在陝西這樣一個經濟不太發達的西部省份,何以民辦高校這樣迅速發展?似乎成為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陝西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開發中利用省內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鼓勵支持一些民辦高校創辦者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中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教育資源的重組、創新,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如西安翻譯職業學院利用西安鐘錶元件廠搬遷機會,以200萬元低價買下位於終南山下的土地和廠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建起了一座大學城。西安外事學院則是在魚化寨農民投資修建的遊樂場無法擺脱困境的時機,先和農村聯合,逐步發展與企業聯合,與全日制普通高校聯合,與國外大學聯合,將學校建成為一所環境優美的學府,被譽為“西部教育傳奇”。西安歐亞職業學院是利用一家養雞廠的廠房發展起來的,如今成為景色宜人、環境優雅的花園式學校。一批民辦教育家、實幹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加上有膽有識,在經濟環境並不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教育創新的嘗試,終於闖出了新路,開闢了民辦高校的新天地。

教育創新的豐碩成果

1.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創新成果顯著。

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決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規律,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陝西民辦高校積極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新路。

1996年,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所,接着西安歐亞職業學院成立了素質教育研究所,2000年10月西京職業學院召開了第二階段發展模式研討會。

西安外事學院董事長、院長黃藤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民辦教育是在民辦教育理論準備不足、條件不夠成熟的歷史條件下,憑着辦學者的熱情、勇氣和歷史責任感,順應歷史需求和教育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開拓出來的一條新路。但是,當民辦教育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進入到更高發展階段的時候,就迫切需要系統、深入的理論支持,迫切需要教育理論的科學指導。針對民辦教育的發展現實,他們提出了“校無大小,教無高下,學無長幼,育無國界”的教育理念。他們把七方教育研究所建設得更加開放,分別在西安、上海、北京設立了三個分所,吸納了一批高層次的研究人員協同進行學術研究。七方教育研究所計劃每年出版一套開放性的七方教育研究叢書,每年定期編輯《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目前,已有《外國私立教育》、《中國民辦教育政策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國外私立教育評估研究》、《中國民辦教育史》、《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中國民辦教育導論》等7部著作定稿,今年正式出版發行。他們還設立了“七方教育研究基金”,創辦了《民辦教育研究》雜誌。

陝西幾所著名的民辦高校幾乎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發展思路。西安翻譯職業學院院長丁祖詒提出並堅持“第二希望工程”的民辦教育理念,在校生已達2.9萬人,積累資產5億元。西安外事職業學院院長黃藤提出了“多元集納、綜合創新”的校訓,運用現代企業的經營策略,學校已擁有固定資產3個億,校園上千畝。西安歐亞職業學院院長鬍建波提出了“辦學以人為本,育人以德為本”的教育理念,學校更新教育觀念,積極開拓進取,堅持與公辦院校、企業和國外合作辦學,全面推行科學化管理。西京職業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任萬鈞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理念,倡導以“奉獻、無畏、創新、高效”為主要特徵的“西京精神”,校園佔地1320畝,校舍30萬平方米,校產超過3.5億元。

2.在教育體制與運行機制上的創新成果突出。

進行教育創新,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要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

陝西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民辦高教發展的新體制。在省一級成立了民辦教育管理中心,有專門機構,有編制,有計劃,有活動,使民辦教育發展有專門領導機構來抓,有力地促進了全省

民辦教育的發展。

在民辦高校已經逐步形成管理體制多元化和辦學機制多樣化的格局。目前,民辦高校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多數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也有部分民辦高校實行校(院)委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少數民辦高校實行主辦單位(含企業、社會團體、民主黨派等)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陝西民辦高校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2000年先後在5所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正式組建了黨委,並在其他民辦高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達到100%。制多元化和辦學機制多樣化的格局。目前,民辦高校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多數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也有部分民辦高校實行校(院)委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少數民辦高校實行主辦單位(含企業、社會團體、民主黨派等)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陝西民辦高校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2000年先後在5所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正式組建了黨委,並在其他民辦高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達到100%。

許多民辦高校結合自身實際,積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其中包括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快速決策機制,自籌資金的資本運作機制,自主辦學、自我約束的管理機制,引進人才的自主聘任機制,按勞分配的激勵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等等。

陝西通過民辦高等教育體制創新與運行機制的創新,使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得到較為合理的開發。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是為高等教育拓寬了籌資渠道。受教育者每年投入教育直接費用已達15億元。另外銀行也給予積極的貸款支持,僅農行就已給予30億元信貸額度,西安翻譯職業學院已和農行簽訂合同,一次貸款就達5億元。二是為大批大學聯考落榜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18年來,全省民辦高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出各類專業人才7萬餘人,培養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5萬餘人。三是帶動了當地建築、飲食、商業、郵電、通訊等行業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僅2002年新增校舍建築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投資達4億多元。民辦高校每年學生間接消費超過6億多元,為7500多名勞動者提供了從事後勤服務管理的就業機會。

3.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陝西民辦高校數量大、類型多、差異大,發展極不平衡。省教育廳為了促進它的健康發展,採取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原則。一是對民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要求按照教育部頒佈的高職院校教學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設,並定於2003年由省上按指標體系進行評估。一年多來,各院校的質量意識普遍增強,分別召開了建校以來的第一次教學工作會議,把提高教育質量擺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各校紛紛對照指標體系,加強教學管理,加大教學投入力度。兩年來,10所民辦高職院校分別投入購置教學設備的資金近千萬元。二是對高教學歷文憑試點院校,結合實際制定了評估指標體系,決定從2002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試點院校進行評估;同時組織專家對校考課程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進行了審定,更換和修訂了教材。三是對高教自考助學機構,要求在完成規定考試科目教學計劃的同時,增加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在專業設置上,他們充分考慮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扶持各校開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專業;根據各校條件,在現階段儘量不設和少設需要昂貴教學設備和儀器的專業;結合全省公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開設發展基礎較好的專業。在審批專業時,他們既考慮各校的人員構成和現有實力,又考慮避免重複設置,合理劃分專業布點,着重在扶持高校辦出特色上下功夫。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利於學生就業為前提,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為特色,以充分體現各校特色為目標,以外語類、電子類、管理類、經濟類、醫學類為主體的民辦高校專業設置格局。現在全省民辦高校共設置專業174個,其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57個,高教學歷文憑考試試點專業31個,高教自考大專層次的專業69個,本科層次的專業17個。由於各民辦高校質量意識的增強,加之這些學校的學生擇業觀念比較現實,吃苦精神較強,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相對較高。學生畢業後一部分自謀職業、不需學校推薦,大部分由學校召開人才交流大會,利用人才市場推薦就業,就業率可達90%以上。

4.在隊伍建設方面進行創新。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離不開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辛勤工作。陝西省按照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的幹部任用標準,着重加強民辦高校領導班子建設。目前全省民辦高校領導班子成員的學歷基本達到本科以上,有一批年齡在35歲—45歲左右的博士、碩士生成為辦學的骨幹。5所萬人以上民辦高校院長的平均年齡為48歲。高學歷、年輕化的領導班子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民辦教育實幹家,思維敏捷,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改變民辦高校師資隊伍薄弱的狀況,他們提出了建設一支專兼結合以專職教師為骨幹,以兼職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的目標。近年來,各民辦高校對專職教師的招聘、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力度明顯加大。民辦高校現共有教職工11585餘人,其中專職教師1650人,兼職教師6115人,行政人員3820人。在不斷擴大教師數量的同時,各校加大了教師培訓提高的力度,僅今年接受短期培訓的專職教師就多達900人次,還有百餘名專職教師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5.在加大對外開放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力度。要密切關注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借鑑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堅持面向國外、面向沿海、面向涉外企業的外事特色,非常重視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交流。1999年與澳大利tafe南悉尼學院聯合建立tafe教育中心,按照tafe的教學模式組織、實施全英語教學。主幹課程均由澳方教師承擔。學生畢業考試合格、願赴澳深造者由tafe南悉尼學院推薦到高一級大學續讀學士、碩士學位;今年與馬來西亞英迪學院集團(inti group of colleges)開設聯合教育項目。學生可通過雙聯課程及學分轉移,進入英國赫特福得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進行更高層次的深造並獲取學士、碩士學位。2002年4月,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向該校授權籌備開展普通教育課程,成立西安劍橋教育中心。

西安歐亞職業學院面向世界廣泛進行國際交流,已與法國、美國多所大學聯合,互派學生。

西京職業學院在擴大國際交往中,目前已與加州人文大學、悉尼大學、加拿大列治文大學、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新加坡商業學院、香港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係,並與美國塞樂文考試中心合辦國際工程師認證培訓,與美國cisco公司思科網絡學院合辦國際網絡工程師認證培訓,與美國微軟公司合辦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認證培訓,與荷蘭adobe公司合辦中國認證平面、視頻、網頁設計師培訓,與君悦酒店管理集團合作開設國際酒店管理專業,同時正在與比利時世界知名企業楊森公司磋商開辦醫藥學院。

西安翻譯職業學院積極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先後已與美國等幾十所社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2001年9月,美國20所社區大學的45位校長、教授和英國3所大學校長來到這所學院進行交流,集中籤約建立了院際關係。

6.在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我們在所到的幾所民辦高校中,實地看到這些學校都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在西京職業學院,我們看到,它的教學設施齊全。擁有標準教室276個,聯合教室20個,多媒體教室28個,語音室18個,計算機2100台,教學設備、儀器總價值3600萬元,圖書館藏書71.5萬冊,其中電子圖書21萬冊,並與各大圖書館聯網,資源共享。計算機中心、網絡中心、實驗中心、語音中心、技能培訓中心等多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承擔學校多學科的教學、實驗任務。

在西安外事職業學院,我們看到這所學院建有電教中心,計算機中心。擁有微機1500餘台,語音教學設施800餘台(套),駕訓教練車50餘輛,電化教室5個,多媒體教室13個,語言、語音實驗室9個。電視新聞演播、會計模擬、電力拖動、電子線路、汽車原理與維修、計算機應用與維護等實驗室11個,校內外實訓基地13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920萬元。

7.在為當地經濟和社會進步服務方面進行創新。

最典型的是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學院設有五系、一部、一校、一中心,服裝系、藝術系、經濟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社會科學系、培訓部、中專學校、自學考試輔導中心。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以服裝藝術設計為主幹專業,並根據國家對人才的急需開設廣告設計、藝術設計、室內裝飾工程、電子商務、計算機信息管理、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法律、財經、文祕等本科、專科、大專預科、中等專業40餘門類。學院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高、中級職稱以上者佔80%。

學院重視並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已與美國洛杉磯國際服裝學院、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服裝藝術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紡織學院聯合辦學,互派師資和留學

生,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陝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辦學特色鮮明,專業設置貼近社會需求,已與全國8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養就業協議,畢業生連年供不應求,多數已成為企業和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幹及領導幹部。

學院地處秦漢古都咸陽,咸陽是我國重要的棉紡織基地。咸陽市委、政府將辦好陝西藝術職業學院納入經濟結構調整計劃,要將辦好這所學院為龍頭,進行產業改造,創造品牌的中心環節,除了撥地700多畝以外,還貸款3.7億元,幫助該院引進最先進的製衣工藝和設備,以改變過去有布無衣的現狀。這所學院開始為振興經濟做出貢獻。

教育創新中若干政策性建議

教育創新是個動態的進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陝西民辦高等教育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社會及有關部門對民辦高校地位作用認識不到位,國家現行政策對其支持力度不夠,民辦高校發展極不平衡。一些學校的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學科建設有待加強。

為了促進民辦高等教育進一步創新、發展,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在考察後我們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認識。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公辦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辦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增加盤活了教育資源,擴大了教育規模,培養了大批社會急需人才,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當前要從“三個代表”的高度,進一步認識民辦高等教育在科教興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會上現在對民辦高等教育存在相當不瞭解,包括家長、學生、用人單位。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加強輿論宣傳。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要靠決策層,要靠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要引導各界人士用寬廣的眼界來觀察和認識民辦高等教育。所謂寬廣的眼界,一是要有歷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國際的眼光。從歷史的發展上,我國民辦教育有着悠久的傳統,隨着經濟、政治、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它必將進一步發展。從國際範圍來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世界高等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些國家政府將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做為緩解財政困難、社會壓力和市場需求的一項國策;因而積極擴充和引入私立高等教育機制,如哥倫比亞、日本、菲律賓、比利時、巴西、孟加拉、荷蘭等國在私立大學或院校就讀學生人數均達50%以上。日本原有高等院校(包括短期大學)525所(1960年),到1980年增至863所,在新增加的438所院校中,337所為私立高等院校。世界各國的經驗應該為我們所借鑑。

2.實行優惠扶持政策,強化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議各級政府要將民辦高等教育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給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以同等待遇。積極鼓勵社會各界投資民辦高等教育。民辦高校可通過社會贊助、捐資、投資等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對向民辦高校捐款的單位或個人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税收減免;民辦高校享受同公辦高校同等的國家統一規定的税收優惠政策。建議對民辦高校分為非盈利與盈利兩種類型。對非盈利民辦高校實行免税、對盈利類型的民辦高校按政策規定交税。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民辦高校的信貸支持,根據民辦高校的實際,加大商業信用融資力度,適當放寬貸款期限,允許民辦高校用校產進行抵押或相應提供信譽擔保。民辦高校後勤服務實體享受國家和省市關於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有關優惠政策。對民辦高校建設用地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按照公益事業用地辦理。土地徵用享受國家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優惠政策。

建議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資助民辦高校的發展,對招收計劃內國家統招學生的民辦高校,政府在經費許可情況下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3.依法保障民辦高校舉辦者、校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切實加強民辦高校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社會保險、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面應與公辦高校同類、同層次教職工同等對待。教職工在民辦高校工作期間,連續計算教齡和工齡。民辦高校教職工的各類專業技術職務,參照公辦同類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按照公辦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的標準條件、申報程序和評審辦法組織評審。民辦高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評選先進、乘車購票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同類、同層次學生同等對待。民辦高校的貧困學生可獲得國家所實施的助學貸款。

切實加強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民辦高校可以面向社會自主聘用教職工。符合任職條件的人員到學校任教或從事其他工作,由學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實行人事代理,公安部門負責審批落户。也可按“户口不遷,身份不變,來去自由”的原則進行管理。民辦高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可以相互流動。公辦高校的教師和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辦高校兼職。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民辦教育人才培養基地。依託公辦大學建立培訓學院,加大對民辦高校管理者、教師的培訓力

度,加強學校的人力資源開發。

要鼓勵民辦高校引進外籍教師,採取優惠政策吸引留學人員到民辦高校任教。

要鼓勵民辦高校引進外籍教師,採取優惠政策吸引留學人員到民辦高校任教。

4.要經過考核按條件支持民辦高校“專升本”。

支持民辦高校申報創建重點學科、試點專業、名牌專業、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項目。

我們所調查的幾所民辦高校,都強烈要求“專升本”。我們認為要從實際出發,有關領導部門要考慮並批准他們的申請要求。因為這有利於他們的招生、有利於師資隊伍建設、有利於企業家到民辦高校投資。

5.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是調整、鞏固和提高,創建一批能帶動整個民辦教育發展的名牌民辦高校。

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優化佈局結構,擴大辦學規模。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引導民辦高校進行優化組合,適度壓縮學校校數,集中力量把已具有一定規模和社會影響的民辦高校做大做強做優,形成集中優勢和特色,打造知名的教育品牌。陝西省教育廳計劃經過引導和支持,到,使陝西形成10所萬人以上規模和10多所具有自主頒發學歷資格的民辦高校。這對全國其他省市也可以作為借鑑。

6.民辦高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特別要提高質量意識,將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做為進一步發展的生命線。

要不斷進行管理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建立並完善內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考核、獎勵等規章制度,加強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不斷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7.大力改革自學考試內容、方法,完善自學考試製度。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中的“自學考試”和“學歷文憑考試”佔很大的比重。如西安翻譯職業學院70%是自考生和學歷文憑考生,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則佔73%。全國民辦高校中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很大比例。“自學考試”和“學歷文憑考試”一方面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為學生提供了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它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利於實施素質教育。另外,陝西民辦高校的教師反映,自學考試中出題、評卷中的問題很多。如出題的範圍和難度的波動很大。在一門英語自考中,同一個學校的考生2001年的通過率為90%,2002年的通過率只有7%。有的學校反映,有一份英語試卷,把對研究生的試題,原封不動地搬到自考的考卷上。另外有些自考科目指定的教材,如計算機教材,已經非常陳舊,可至今照常在用。建議對自學考試製度、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等等做進一步改革,使它切合學校學生、教師的實際。

8.建議加強民辦高校管理機構的建設。

目前全國不少省市對民辦高等教育管理機構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機構設置的。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管理民辦高等學校設置,高教司管民辦高等學校教學,相當多的人認為需要進一步理順。而陝西則不然,在教育廳下成立了“社會力量辦學管理中心”。這一“中心”有專門編制(9人),它是事業單位,同時根據教育廳的授權又有行政職能。我們走訪的六所民辦高校,對這個機構反映很好。這一機構辦事效率高,為陝西民辦高校發展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我們認為,為了促進全國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民辦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重要問題,建議認真研究。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切實解決領導體制中轉換的障礙,以利於民辦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劉永剛]

收稿日期:2002-12-

作者簡介:雷克嘯(1936- ),男,湖北荊州人,《中國高教研究》雜誌社副社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科學興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