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離騷》全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5W

《離騷》全文精品多篇

離騷賞析 篇一

《綱要》全詩以敍事為脈絡,分為五大章。就情節結構上來説

第一章(被貶)從家世和出生寫起,詩人回顧了有生以來的奮鬥及其不幸遭遇,

第二章(反思)之後應對自我的失敗,進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經過反思,堅定了信念,

第三章(再試)又進取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後卻沒有結果,

第四章(徘徊)詩人又陷入苦悶與徘徊之中,

第五章(他投)最終雖然在經過審慎思慮後決定西去,但充滿憧憬的西去還是因為“眷顧楚國”而決然中途放棄。結果只能選擇“以死殉國”。

在五大章的基礎上,全詩也能夠分為份量相當的前後兩部分,即第一、二章共91行為前半部分,寫詩人有生以來的不懈追求與奮鬥,以及遭致失敗之後所引發的檢視與思考,第三、四、五章共97行為後半部分,寫詩人矢志不渝地繼續努力,以及努力無果之後所產生的矛盾與苦悶。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説:“《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説,《離騷》不僅僅開闢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並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離騷》作於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後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日門、應城、京山、雲夢縣地,即漢北雲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夥陷害,而去左徒之職。之後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於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於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離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後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一首充滿活力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着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僅運用了神話、傳説材料,也很多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託情意,“以情為裏,以物為表,抑鬱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採用的比喻象徵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於傳統文化的底藴,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於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活力,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可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思上説,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 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一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樣一事無成。這同《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一個世界,而《離騷》中則是自由來往於天地之間。這種構思更適宜於表現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活力。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説中的神山崑崙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構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後世文學作品中經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所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異常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尚書中候》佚文中説,帝堯繼位,“龍馬銜甲”。中國古代傳説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駿馬。《周禮》中説“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説“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在人間為馬,一升空即為

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於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詩人藉助自我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變化,構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鬥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於空泛的弊病。

從外部結構言之,全詩分三大部分和一個禮辭。第一部分從開頭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自敍生平,並回顧了詩人在為現實崇高的政治夢想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同環境鬥爭的心靈歷程,以及慘遭失敗後的情緒變化。這是他的思想處於最激烈的動盪之時的真實流露。從“女嬃之嬋嬡兮,申申其詈予”至“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與此終古”為第二部分。其中寫女嬃對他的指責説明連親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引發出向重華陳辭的情節。這是由現實社會向幻想世界的一個過渡(重華為已死一千餘年的古聖賢,故向他陳辭便顯得“虛”;但詩人又設想是在其葬處蒼梧之地,故又有些“實”)。然後是巡行天上。入天宮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掙扎與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為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鬥爭,表現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之令人悲愴!末尾一小節為禮辭。“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雖文字不多,但證明詩人的愛國之情是與他的美政夢想聯繫在一齊的。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後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湧情感,顯示出更為明

確的流向。詩的第一部分用接近於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和自我的歷程。而後兩部分則以色彩繽紛、波譎雲詭的描述把讀者帶入一個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現出無比廣闊、無比神奇的場面。如果僅有第一部分,雖然不能不説是一首飽含血淚的傑作,但還不能成為浪漫主義的不朽之作;而如僅有後兩部分而沒有第一部分,那麼詩的政治思想的底藴就會薄一些,其主題之表現也不會像此刻這樣既含蓄,又明確;既朦朧,又深刻。

離騷賞析 篇二

《離騷》是《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註》中指出:“蓋後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説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説。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關於《離騷》的寫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説:“屈原放逐,著《離騷》。”則當作於放逐以後。今人對此説法不一,有説作於懷王世被疏以後,有説作於頃襄王世被放以後,有説作於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説始作於懷王時而作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關於《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説:“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説:“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繫在一齊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我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所以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敍傳。

《離騷》作為長篇鉅著,所表現的思想資料是極其豐富的。關於它的資料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大致説來,詩的前面部分是從自我的世系、品質、修養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我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鬥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證明了自我決不一樣流合污的政治態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中間部分是借女勸告、陳詞重華,總結歷史上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闡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並從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了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最終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後,轉而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騰遠遊之中,“忽臨睨夫舊鄉”,最終不忍心離開自我的祖國,最終決心以死來殉自我的夢想。前一部分作為對往事的追憶,偏重於敍寫現實;後兩部分作為對未來的探求,偏重於馳騁想象,最終則以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經過這樣的抒寫,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夢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夢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離騷》的創作,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詩中很多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説,經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並採取鋪陳描敍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齊,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此刻交織在一齊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很多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離騷賞析 篇三

一、文化背景。

《離騷》的形式來源於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其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資料。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從構思上説,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一個補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説中的神山崑崙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構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後世文學作品中經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構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鬥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於空泛的弊病。

二、創新價值。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夢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離騷》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統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則往往配以“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也有全句不用虛字的。這種新的詩歌表現形式,為《詩經》以後興起的騷體文學奠定了基礎。

三、藝術價值。

《離騷》不僅僅是中國文學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屈原用他的夢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這標誌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一個新時代。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後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能夠溯源於屈原。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那種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簡短樸素的體制,創造出句式可長可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複雜的“騷體詩”,這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四、韻味之妙。

《離騷》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其中的比喻,以物喻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於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可謂引喻之妙,因而又包含整體上的象徵意義。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着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僅運用了神話、傳説材料,也很多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託情意,“以情為裏,以物為表,抑鬱沉怨”。而詩人採用的比喻象徵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於傳統文化的底藴,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