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生必讀的歷史小故事五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7W

國小生必讀的歷史小故事五則精品多篇

國小生經典歷史故事 篇一

龍圖騰形象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龍已經成為了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皇權標誌。龍形象成為了皇帝的專屬標誌。皇帝就是“真龍天子下凡”。所以説,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服飾上面也是以龍為主要的裝飾物。那麼,這種崇拜龍的習俗是什麼形成的呢?

其實,在中國的這種龍並不是自然界中的動物,而是認為創造出來的一種圖騰形象。大家都知道,中國這種龍的形態是長着一副像豬頭和馬臉的龍首,頭頂長着一副似鹿子角一樣的龍角,嘴上長着一對長長的龍鬚,身子如巨蛇一般,長着一片片的魚鱗一般的龍身,腹部下面長着四隻如鷹爪一樣的爪子,尾巴如魚尾一樣。這樣的奇形怪狀的東西就是我們崇拜的龍形象。

這種奇形怪狀的龍是怎麼演變出來的呢?其實,對於龍圖騰的演變來説,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們中華祖先就生息繁殖在這塊土地上了。當時的祖先們都是以族羣生活在一起的。每個族羣當時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在這些圖騰形象中,有的崇拜牛,有的崇拜馬,有的崇拜虎,有的崇拜蛇,有的崇拜鳥……這些圖騰成為了這些族羣們敬奉的神。並且作為了本族羣的標誌。當時,在我們的華夏土地上生活的夏氏族就崇拜蛇。所以,他們將蛇作為了自己族羣的圖騰;而商氏族羣就崇拜鷹,他們便將鳥作為了自己族羣的圖騰……這些族羣的圖騰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當時由於生產力的落後,所以往往因為爭奪食物和地盤相互進行爭鬥。爭鬥中,一些弱小的族羣便被強大的族羣吞併。被吞併的族羣的圖騰便被強族羣佔有。比如説當時的夏氏族羣在吞併了商氏族羣以後,夏氏族羣的蛇圖騰上面便增加了一副鷹爪。後來,當他們吞併了以鹿為圖騰的族羣以後,這個蛇身上便多了一副鹿角。就這樣,中國的龍圖騰產生了。

龍圖騰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最後才形成為我們知道的這種龍圖騰形象。而在我國的歷,這種龍圖騰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我們知道的這種龍,而另外還有一種龍便是蟠龍。當時,我們所知道這種龍是可以騰雲駕霧的天龍。而另外一種龍便是蟄伏凡世的蟠龍。最早記載天龍的《封神書》中説:“四千多年前,黃帝在荊山下(今天河南省閿鄉縣南)鑄大鼎,鼎成,遂騎龍昇天。”以後,逐代相傳,及至唐宋則建龍王朝,以祈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這種求龍王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其實,人們所説的“蟠龍”就是禹王。當時,由於大禹治水深得民心,就被人們認為他是龍的後裔。從此,龍就成為了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喩為“真龍”“天子”。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清朝國旗上面也是繡上了龍,作為皇權的標誌。這樣,龍就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威代表。

在龍被皇權佔用以後,民間就不能夠使用龍這種皇權的標誌形象。皇帝的服飾稱為“龍袍”,皇帝的座椅稱為:“龍椅”,皇帝的宮殿稱為“龍宮”。以此類推,凡是皇帝享用的東西都打上了“龍”的烙印。自從龍圖騰被皇權獨霸以後,老百姓就不能夠隨便使用龍圖騰的標誌了。在封建社會中,凡是私下製作龍袍者,使用龍作為自己的服飾者,都是死罪。

當然,敬奉龍就成為了一種流傳下來的民俗了。比如説,我們在每年農曆的“二月二”這天,就要進行祭祀活動。這就是民間所説的“春龍節”≤≥。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説法。其實,二月二這天正是我國農曆二十四何節氣中的驚蟄前後,據民間説法是:“龍睡了一整個冬天,從驚蟄這天開始就開始甦醒了。這個時候的龍就要怒吼、要甩尾巴了,所以天上就開始響雷了。”

東塗西抹 篇二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説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後以“塗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國小生經典歷史故事 篇三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説:“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説:“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説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説:“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説:“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眾大臣,大聲説:“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説話,因為説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説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説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説法,對皇上説,“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沆瀣一氣 篇四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名落孫山 篇五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託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説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國小生經典歷史故事 篇六

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説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説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説:“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説:“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説:“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説:“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説:“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説:“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説:“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説:“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説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説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説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説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説:“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説自己正確而別人説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説:“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説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眾人笑了起來。

國小生經典歷史故事 篇七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遊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羣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羣,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帶着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户營村。廟户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裏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裏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裏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裏跟着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範。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説:“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儘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説:“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着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着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東鄒城市北20裏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

國小生經典歷史故事 篇八

買櫝還珠: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薰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説:“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着頭一邊欣賞着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國小生經典歷史故事 篇九

1、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説,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2、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歎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3、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

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