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小故事:司馬遷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2W

歷史小故事:司馬遷的故事【精品多篇】

司馬遷的故事 篇一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後面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説:“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能夠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立刻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必須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説:“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就應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裏。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就應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着作──《史記》。

原先,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説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狀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超多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閲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着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裏,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之後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緒憂憤的狀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説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向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着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敍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着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之後,最後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司馬遷的故事 篇二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令,是專門負責管理天文曆法、記載史事的官員。

司馬談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他精通天文學、《易》學、黃老學等,以黃老學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陰陽各家學説,家有豐富的藏書,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司馬談很愛兒子,要他勞動,讀書,到各地調查,著書立説,……

司馬談很鍾愛自己的兒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馬遷培養成為一個有志有才之士。司馬遷自幼勤勉好學,年幼時就常聚精會神地聆聽父親講述諸子百家學派的學術觀點和所見所聞的歷史趣事。司馬遷讀書十分用功,也很聰慧,童年時就學會了當時所通行的文字。為了使他更好地體會社會生活,司馬遷10歲前還遵照父命去學習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忙人家做些農活。之後他對兒時這段耕牧生活一向念念不忘,可見感受之深。他10歲開始閲讀古文典籍,什麼《左傳》《國語》《世本》等等,他都廣泛涉獵。

為了開闊眼界,打下學問的基礎,司馬談還要兒子拜有名的學者為師,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尚書》,向董仲舒請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蹟。

司馬遷20歲的時候,父親又安排他到祖國各地去考察遊歷,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有膽識的舉動。因為那時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而司馬談為了兒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觀念的束縛。

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司馬遷離開長安舒適優越的生活環境,踏上漫遊祖國名山大川的艱苦歷程,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説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峯,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後又遊了許多地方,前後20年,行程數萬裏,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所到之處,對當地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軼聞趣事,52article.都作了深入的調查和詳細的記錄,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史料,這對他以後作《史記》,在構思、取材和詞藻、氣勢等諸多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讀了屈原的《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著作,並親自到屈原投水殉節的汨羅江去進行憑弔和實地考察,為他之後寫好《屈原賈生列傳》作了充分的準備。

司馬談早就有心寫一部通史,並作了長期的準備,但由於年老體弱,無法完成這項浩繁的工程,於是便把期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司馬談病危時,拉着兒子的手,深情地説:“我身為國家的史官,卻沒能寫出一部像樣的史書,想起來就痛心。自從孔子以來,已經400多年,由於諸侯兼併,戰火連綿,歷史的記載也放鬆了,甚至能夠説中斷了。此刻,海內一統,國家強盛,是到了續寫這段史書的時候了。我作為漢太史令沒有對這一段歷史作出完備的記載,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繼承父志,千萬不要忘記了著書立説這件大事,千萬不能讓國家史書中斷了,千萬不要忘記我還沒有完成的大事啊!”説到那裏,司馬談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司馬遷伏在父親的牀邊,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難,我也要完成您的囑託,請父親放心!”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後,發憤治史。雖受宮刑,忍辱負重,最後寫成了千古之絕唱——《史記》。

父親死後三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的官職,這使他有了更多的機會閲讀國家收藏的各種書籍,進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國的歷史過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在長期的史料收集和超多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經過五年的準備,司馬遷開始着手《史記》的編纂工作,實現他父親“記載天下之文”的遺志。42歲的司馬遷深深懂得,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榮辱的重要,他牢記父親的期望和臨終教誨,廢寢忘食,全力以赴投入這一偉大而艱苦的工作。

★★

但是,正當司馬遷晝夜為撰寫《史記》緊張工作的時候,一個不幸的事件發生了。前99年,漢朝大將李陵在一次戰鬥中慘敗,投降了匈奴。司馬遷在談到處理此事意見時,只因説了幾句客觀的公道話,便觸怒了漢武帝,被關進牢獄,並被處以宮刑。這對司馬遷是一次極大的侮辱和打擊。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親留給他的事業,又頑強地堅持活下來了。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説道:我受了這樣可恥的腐刑,所以要隱忍苟活,是因為我多年來收集了超多史料,要撰寫一個闡述從古至今發展的歷史書,建立一家之言,不讓國家的歷史斷絕。假如書已寫完,並傳佈於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絕不後悔的。司馬遷寫《史記》不是為了阿世,所以敢於秉筆直書;他是為了“成一家之言”,與經傳比高低,所以竭盡他的才力與心血,以高度嚴肅鄭重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最後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劃時代的光輝鉅著——《史記》。

《史記》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總括了3000餘年的史事,計130篇,52.6萬餘字,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類,語言形象鮮明,史料豐富可靠,被人們作為散文的典範,譽之為“千古之聖文”。魯迅先生以前讚譽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千年來,有無數的中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向他學習。

《史記》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兩代人心血的結晶。由此可見,父親的志趣和品格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多麼重要,何等深刻!父親對孩子從小的誘導、激勵和培養,又是多麼不可缺少啊!

司馬遷的故事 篇三

司馬遷,字子長,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於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縣)。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並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着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着兒子的手,流着眼淚對他説:“。.。.。.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託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着頭,流着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閲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複。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着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的故事 篇四

司馬遷的故事:司馬遷學認字

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個愛靜不愛動的孩子,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們都在外邊玩兒,司馬遷卻搬個小板凳坐到爸爸身邊,聽他讀書,看他寫字、畫畫。“爸爸的大筆可真神奇!”小司馬遷心裏想。晚上,吃過飯,司馬遷蹦着跳着撲到爸爸懷裏,“爸爸,這天講什麼故事呀?”

隨着司馬遷一天一天長大,他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爸爸明白那麼多的事情,會講那麼多的故事呢?”

原先爸爸都是從書上看到的,可司馬遷翻了翻,他一點兒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從那天開始,司馬遷跟着爸爸學認字了。

司馬遷的故事 篇五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的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父親是西漢一個很有學問的史官。司馬遷從小就跟父親來到長安,10歲開始攻讀古文,學習十分刻苦。

20歲後他漫遊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採訪民間傳説,考察文物古蹟,蒐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大大地豐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識,培育了他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司馬遷漫遊回來後,當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親病危,臨去世前,拉着司馬遷的手説:“我家世世代代都當史官,你將來也會接替這個職務。我早就想寫一部通史,但這個願望實現不了啦!你必須要繼承我的事業,千萬不要忘記啊!”司馬遷堅定地回答説:“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我必須實現您的願望!”

之後,司馬遷當了史官,他如飢似渴地閲讀皇家圖書館裏的藏書、檔案,整理和考證歷史資料。那時的文字都刻在木簡上或寫在絲絹上,有時一部書就要堆滿一間屋子,讀書是很不容易的,到41歲那年,他開始寫《史記》。

6年後,司馬遷因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必須要把《史記》寫完!

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他用了14年的時間,最後寫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著作。《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寫了3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惡的文章,也有歌頌奴隸起義故事。這是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寫出的一部永遠閃耀着光輝的偉大著作。

司馬遷的小故事 篇六

司馬遷,字子長,出生於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十歲起就開始讀古文,接受父親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對他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後來司馬遷跟隨父親前往長安,同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了《春秋》和《古文尚書》。十九歲的司馬遷就成為了補博士子弟。二十歲的司馬遷開始遊歷天下。司馬遷的足跡到過夏禹遺蹟、會稽、姑蘇、五湖、淮陰、豐沛、大梁、孔孟之鄉、逐鹿、長城等,遊歷的地方多是歷史名人的故事發生地和家鄉,在遊歷中司馬遷更是開闊了眼界,為之後《史記》的撰寫積累了豐富知識。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等人一同創立了《太初曆》,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擊敗而降敵,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判以死刑。單位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除一死,在獄中司馬遷堅持撰寫着《史記》。司馬遷出獄後擔任中書令一職,繼續發奮寫書,最終得以完成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司馬遷隨後離開了長安,不知所向。

司馬遷自國小習古文,在父親的親身教誨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導下,司馬遷學識更為淵博,他一生為完成《史記》創作而忍辱負重,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給後世巨大的精神財富,而關於司馬遷的故事也必將流芳千古。

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 篇七

漢武帝統治時期吏法非常的嚴酷,加之漢武帝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之所以被處以宮刑,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太耿直。當時李陵因為被單于圍困而導致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為了戰俘。漢武帝為此大怒,牆頭草般的羣臣也來不及繼續恭維李陵,轉而紛紛進言對李陵表示不恥。漢武帝問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卻耿直地説,李陵向來是個勤謹奉上,寬仁待下,忠君愛國的好將士,怎麼可能説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裏還想着,哪日能夠迴歸朝廷,再為國盡忠。司馬遷説的違逆了漢武帝的意思,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打入了鐵牢。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怕漢武帝怪罪,公孫敖誣告李陵正在匈奴練兵,要奉單于之命進攻長安。漢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下令殺死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按律當斬。但是漢朝當時可以以宮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宏偉的理想,背上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得以看見《史記》這部經典的鉅著,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這部著作,是中國人之幸。

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 篇八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這個時候司馬遷就開始寫《太史公書》了,《太史公書》後來被稱為《史記》。

司馬遷早年間就在全國各地遊歷,收集各地的風土人情,從當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舊聞,之後又受學於孔安國和董仲舒。司馬遷具備寫作的能力,又有寫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開始寫作了。

但是誰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司馬遷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出擊匈奴,戰敗被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問司馬遷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司馬遷説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愛國,投降是無奈之舉。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給打入天牢。之後李陵投降匈奴的時候被公孫敖“坐實”了,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被處以宮刑。

受此大辱的司馬遷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奮發圖強,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以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等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自己去當地調查取得的一些資料為材料,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認真的摘選,去掉了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對無法證實的事情保留態度,或者附上多種説法。前後總共經歷了一十四年,司馬遷嘔心瀝血最終完成了這部史學著作《史記》,也留給了後世留下了一份無價的文化瑰寶。

司馬遷的故事 篇九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忙家裏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必須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閲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之後,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着一本書説:“孩子,近幾個月,你一向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此刻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説:“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説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十分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説中的神人點化。但是,司馬遷是怎樣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着羊羣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着。羊羣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羣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看着這一切,父親

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説:“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為他日後編寫史書帶給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又蒐集了超多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閲讀宮廷收藏的超多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

候,為李陵説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最後寫成了《史記》。這部鉅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的故事 篇十

領項統治天下的時候,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堯和虞舜的時候,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天文地理,一直到商朝。周宣王的時候,重黎氏因為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的時候,司馬氏離開周的都城,去了晉國,後來又遷居少樑。

自從司馬氏到了晉國以後,族人分居各地。在秦國和張儀辯論的司馬錯,就是司馬氏的後代,而司馬談是司馬錯的後代。司馬談擔任漢朝的太史公,他有個兒子,叫做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龍門,10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和背誦古文。20歲的時候,就去了南方,遊歷江淮地區。登上會稽山,探察大禹留下的遺蹟;還觀覽了九疑山,在沉水湘水上泛舟。此外,他還渡過了議水、泅水,去齊國和魯國的都城遊歷;考察孔子故鄉的風俗,在鄒縣、峯山行鄉射之禮;經過都、薛、彭城,再經過樑、楚,回到了家鄉。回到家鄉以後,司馬遷又擔任郎中,奉命西征巴蜀,經略鄧、窄、昆明。

元封元年,漢朝天子開始舉行封禪典禮,而太史公司馬談卻被留在洛陽,不能參與這件事。他心中憤慧憂鬱,最後得了一場重病,奄奄一息。此時,恰好司馬遷從巴蜀回來,拜見了父親。

奄奄一息的太史公握着司馬遷的手,哭着説:“我們司馬家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和夏朝的時候,就負責掌管天文曆法,而且聲名遠揚,但是後來卻越來越衰落,一直到現在。難道我們司馬家擔任史官的傳統會斷絕在我的手裏嗎?”看着父親瘦削的臉龐,聽見父親傷心欲絕的話,司馬遷心中感慨萬千。司馬談緊抓着司馬遷的手不放,説:“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你能夠接替我的職位,繼續做太史,延續我們司馬家的傳統,繼承祖先的事業。那樣的話,我就是死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了。”

司馬遷便嚥着,看着父親,點了點頭。司馬談繼續吃力地説:“兒啊,現在夭子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作為史官,卻不能隨行,這是我的命啊,是命啊!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替我的任務,繼續做太史;你做了太史以後,千萬不能忘記我想要完成的論著啊。孝道從孝順父母親開始,然後是侍奉君主,最後就是名揚後世。通過楊名後世來給父母爭光,這就是最大的孝道。”停了一停,司馬談接着説:“天下的人之所以都稱頌周公,是因為他宜揚文王、武王的美德,在天下倡導周族的淳厚風尚,講論太王和王季的深謀遠慮,並且追述始祖後櫻的功績。周幽王、厲王以後,周朝王道衰落,禮樂敗壞,孔子研究和整理原來的典籍,振興禮樂,論述《詩經》、《書經》,寫出了《春秋》,天下學者至今還以孔子所述為淮則。近400年來,諸侯各國相互兼併,史書遺失殆盡。現在漢朝興起,天下已經得到了統一,但是我作為太史,卻不能夠對以往的明主賢君和忠臣義士進行評論和記述,斷絕了自古以來天下修史書的傳統。這一點,我感到非常惶恐,你一定要牢牢地記在心上啊!”聽了父親的這些話,司馬遷低下頭,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他看着父親,堅定地説:“父親,兒子我雖然笨拙,但是我一定會牢記您的教導。我當上太史以後,一定會詳細記述先人所整理過的歷史舊聞,不敢有什麼遺漏。”

司馬談去世3年後,司馬遷接替了父親的職位,擔任太史令。他牢記父親的教導,認真整理收集以往的書籍和史料,立志完成父親的遺願。

7年後,司馬遷因仗義替兵敗的李陵辯護,被施以宮刑,還被囚禁起來。在牢裏,司馬遷感慨萬分,隨後深思道:“《詩》、《書》之所以含義隱微、言辭簡約,那是因為作者想要言辭簡約,那是因為作者想要表達們的心志和情緒。從前周文王被拘禁在羨裏,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困在陳蔡,寫下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在外,著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編寫了《國語》;孫子受了殯刑,著述《兵法》;呂不韋被貶到蜀郡,世上才有了傳世之作《呂覽》;韓非被囚禁在奏國,才寫下了《説難》和《孤憤》;而且《詩》300篇,基本上都是聖賢抒發憤怒而作的。這些人,都是心中鬱悶積結,思想不能通暢地表達出來,所以才追述往事,思考未來。”想到此,司馬遷下定決心編寫史書,記述陶唐以來直到武帝時的歷史,此書從黃帝開始。這就是《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