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歷史故事五個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54K

古代歷史故事五個多篇(精品多篇)

經典民間歷史故事 篇一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的民間故事

“天要下(落)雨,娘要嫁人”,這本是中國民間老百姓的一句俗話,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不以他人的意志與想法為轉移。時至今日,此俗語早已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矣!

關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俗話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説。

傳説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時,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

“春風得意馬蹄疾”,循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新貴還鄉。臨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如何從小將他培養成人,母子倆如何相依為命,請求皇上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親樹立貞節牌坊。皇上聞言甚喜,心中更加喜愛此乘龍快婿,即準允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見母親。

當朱耀宗向娘述説了樹立貞節牌坊一事後,原本歡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驚呆了,臉上露出不安的神色來,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朱耀宗大惑不解,驚愕地問:“娘,您老哪兒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麼説痛就痛起來了?”

“兒呀!”朱母大放悲聲,“你不知道做寡婦的痛苦,長夜秉燭,垂淚天明,好不容易將你熬出了頭!娘現在想着有個伴兒安度後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訴你,娘要改嫁,這貞節牌坊我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娘,您要嫁誰?”

“你的恩師張文舉。”

聽了孃的回答,好似晴天一聲炸雷,毫無思想準備的朱耀宗頓時被擊倒了,“撲通”一下跪在了孃的面前:“娘,這千萬使不得。您若改嫁,叫兒的臉面往哪兒擱?再説,這‘欺君之罪’,難免殺身之禍啊!”

朱母一時語塞,在兒子和改嫁之間無法做到兩全其美。

原來,朱耀宗8歲時喪父,朱母陳秀英強忍年輕喪夫的悲痛,她見兒子聰明好學、讀書用功,便特意聘請當地有名的秀才張文舉執教家中。由於張文舉教育有方,朱耀宗學業長進很快。朱母歡喜,對張文舉愈加敬重。朝夕相處,長年累月,張文舉的人品和才華深深打動了陳秀英的芳心,張文舉對温柔賢惠的陳秀英也產生了愛慕之情,兩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業後即正式結婚,白首偕老。殊不料,這樁姻緣卻要被矇在鼓裏的朱耀宗無意中攪黃了,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解鈴還須繫鈴人。正值左右為難之際,朱母不由長歎一聲:“那就聽天由命吧。”她説着隨手解下身上一件羅裙,告訴朱耀宗説,“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乾淨,曬一天一夜。如果裙子曬乾,我便答應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幹,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攔了。”

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這事並不難做,便點頭同意。誰知當夜便陰雲密佈,天明下起了暴雨,裙子始終是濕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陳秀英則認認真真地對兒子説:“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

事已至此,多説無益。朱耀宗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如實報告了皇上,請皇上治罪。皇上連連稱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經典民間歷史故事 篇二

清朝民間故事:冤鬼奇案

清朝雍正年間,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

直隸總督府後院書房中,殘燭搖曳。總督唐執玉仍在執卷讀書。這位康熙年間進士出身的直隸總督,一向為官清正廉明,口碑頗佳。

忽然,紗窗外傳來陣陣悽哀的哭聲,在寂靜的深夜,聽起來令人心裏發毛。唐執玉急喚僮僕開門察看。這小書僮戰戰兢兢開門往後院一看,驚叫一聲,便癱軟在地上。唐執玉抖擻精神,仗劍而出。只見夜色樹影之下,陰森森跪着一人,面綠髮紅,指甲約有兩寸長。這分明是一個厲鬼呀!

唐執玉頓時面色如土,但轉念一想: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況且我乃堂堂欽命大員,怎能懼怕區區一個小鬼呢?於是強作鎮定,朗聲説道:“下跪之鬼,可有冤情?且與本官道來。”那鬼幽幽説道:“我叫馮德生,生前家住武清縣,在經商途中,被強人所殺。武清縣令這個昏官,抓了個無辜的良民,卻任真兇逍遙法外。久仰大人青天之名,今夜打擾,望大人為我伸冤。”唐執玉急忙追問:“請問那真兇是何人?”那鬼一字一頓地説了十六個字:“一口天上,一口土裏,屋後是河,宅邊有柳。”言畢,翻到牆外去。

第二天一大早,武清縣兩名差役解送來一名囚犯,到總督府報告兇案。唐執玉聽罷案情,不由一驚,原來這正是馮德山遇害案。想起昨夜冤鬼之辭,唐執玉忙問差役:“死者在何處被殺?”差役回答説:“是在武清縣柳家莊附近。”唐執玉又問:“這柳家莊後可有一條河?”差役回答:“正是。”唐執玉一拍驚堂木,傳令道:“速將柳家莊名叫吳吉的人拿來!”書僮在一旁聽了暗想:“一口天上,一口土裏,不正是吳吉二字嗎?心中對唐執玉的才智暗自佩服。”且説抓來吳吉,帶上堂來,一番審問,唐執玉隨即命將他押進死牢。唐執玉又把差役原先押解來的那個殺人兇犯提到堂上,對他説道:“本官一向秉公斷案,你的冤情現已昭雪。我今天已燒化紙符一張,讓那為你訴冤的馮德山的亡魂於三天之內送來訴狀。你可暫給家人捎信,報個平安,待本官得了訴狀,即可放你?”三天後的夜裏,果然冤鬼又出現了。唐執玉接過那鬼遞上的訴狀,忽然將它一把撕碎,大喝一聲:“給我將這廝拿下!”四下裏埋伏的衙役一擁而上,當場把這鬼生擒。

經過審訊,真相大白:其實,這“鬼”是人裝來騙唐執玉的。那兇犯殺死馮德山後被捉拿歸案,為求生路,和家人商議,花重金收買了一個善於飛檐走壁的賊人,扮作冤魂,嫁禍於人。

眾衙役和小書僮又驚又佩服,問唐執玉是如何識出這“冤鬼”是假扮的。唐執玉笑道:“本官從不信世上真有鬼存在。況且我觀察後院牆上有明顯腳蹬過的印痕,鬼的來去,會有這麼笨拙嗎?於是,我將計就計,引出此‘鬼’,昭明實情。”

無辜的吳吉被送回柳家莊,殺人兇犯和裝鬼飛賊被依法嚴懲。這一段唐執玉計破“冤鬼”奇案的故事,在民間被傳為佳話。

古代歷史故事 篇三

司馬遷寫《史記》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後面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説:“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説:“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裏。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説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閲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着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説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敍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古代歷史故事 篇四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説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徵。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着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説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説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説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説:“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説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着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裏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衞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税。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着漢朝的旌節,帶着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着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着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經典民間歷史故事 篇五

西湖民間故事:金牛

那時候,這湖裏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田地。周圍的老百姓都在地裏種着莊稼,用湖水來灌溉。稻穗兒長得沉,穀粒兒長得圓,象一串一串的珍珠,真叫人喜歡。農閒了,大家就到湖上打魚撈蝦。人們和睦相親,過着安樂的日子。

在這湖底,住着一頭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淺下去,湖裏的金牛就會出現了:老遠老遠的就能看見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頭和翹起的雙角,它嘴裏吐出一口口清水,這樣,湖水立刻又漲得滿滿的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來已經九九八十一天沒有下雨啦,直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都硬得象石頭,縫裂得有幾寸寬,嫩綠的秧苗都枯黃了。老百姓乾渴得眼睛凹進去,渾身沒勁。他們天天盼望有金牛出現。

這天早晨,大家正在湖邊盼望,突然傳來“哞”的一聲,哈,果然看見金牛從湖底破水而出。它搖搖頭,擺擺尾大口吐水,霎時間湖水又漲滿起來。老百姓見了,個個喜得拍手叫好,流出了淚水,感激金牛。又見那頭金牛抬起頭閃着亮晶晶的眼睛,“哞”的一聲,慢慢地,又沒人湖中去了。

這樣的情景很快就傳開了。錢塘縣官聽到後,捧着肚子笑呵呵他説:“這真是件活寶貝呵,要是把它拿來獻給皇帝一定能升官發財!”當下就吩咐手下人,趕緊去把金牛捉來。那些衙役、地保一個個都急匆匆地跑到湖邊,抬頭望望,眼前卻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兒還有金牛呵?問問附近百姓,大家見是衙門裏的人,不是説沒見着,就是悄悄地避開啦。衙役們只得回報了縣官。縣官心裏生氣,拈着八字鬍鬚,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條絕辦法。

他對手下人説:“既然金牛不見了,沉人湖底,那你們就把老百姓都叫去,把湖水車幹。誰不去,就斬誰!”

住在湖邊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趕到湖邊。他們在縣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車車湖水。車啊車的,一連車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到了最後那一天,終於把湖水車幹。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明地亮。

縣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連眼睛都張不開,但他還吆喝着衙沒們趕快下湖去搶金牛。説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了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動。老百姓都暗暗打從心裏高興。

縣官一看搬不動,就對百姓説:“誰能抬起金牛,賞白銀三百兩!”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動,氣呼呼地不睬他。縣官見老百姓不理,就大聲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將你們統統殺頭!”這縣官的話則説完,只聽那頭金牛大叫了一聲,真象晴天炸了個霹靂。但見飛沙走石,地動山搖,那縣官嚇得面如土色,雙腿發軟,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挪不動。這時,那金牛轉着圓溜溜的眼睛,站了起來,又仰天長叫一聲,從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衝縣官、衙役,一下子把他們全都捲入巨浪中去啦。立刻,湖水又滿了起來。

從此以後,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現了,湖水再也沒幹過。人們忘不了金牛,就在湖的旁邊城牆上築起了一座高高的城樓,天夭爬上城樓去盼望金牛。

這座城樓,就是後來的叫“湧金門”。

古代歷史故事 篇六

衞青和霍去病

衞青出身低微,他的父親是平陽侯曹壽家裏當差的。衞青長大以後,在平陽侯家當了一名騎奴。後來,因為衞青的姐姐衞子夫進宮,受到漢武帝的寵幸,衞青的地位才漸漸顯貴起來。

就在李廣在戰鬥中被匈奴兵俘虜後又逃回的那年,漢軍四路人馬,三路都失敗了,只有衞青打了個勝仗,被封為關內侯;以後,又接二連三地打敗匈奴兵,立了戰功。

公元前124年,衞青率領騎兵三萬,追到長城外。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還離開很遠,一點也沒防備,在兵營裏喝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

衞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軍六七百里,包圍了右賢王。漢兵從四面八方衝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右賢王的酒剛剛驚醒,要抵抗已來不及了,只好帶着他的幾百個親信脱身逃走。

這一仗,衞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賢王,只比單于低一級。這次戰爭,右賢王全軍覆沒,對匈奴單于是一個很大打擊。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着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佈衞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

衞青推辭説:“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麼事都沒幹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麼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

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衞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衞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

衞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十八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着衞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後逃走。衞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衞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兵士,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着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夥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里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

他們偷偷地繞道抄過去,瞅準一個最大的帳篷,猛然衝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一個。

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衞青在大營正等得着急,只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後面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于的叔叔,一個是單于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還是單于爺爺一輩的王。

十八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這功勞可真不小。戰鬥結束,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跟匈奴接連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擋不住,向後敗退。霍去病和他的騎兵越過了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縣西),追擊了一千多裏地。那邊還有不少是匈奴的屬國,像渾邪(在今甘肅省境)、休屠(在今甘肅武威縣北,屠音tú)。漢兵到了那裏,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種銅像)也拿來了。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辭了。他説:“匈奴還沒消滅,哪兒顧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次派衞青、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

衞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一千多裏,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單于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激戰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上突然颳起一陣狂風,夾着砂礫,吹得天昏地黑。衞青頂着狂風,冒着撲面的砂礫,命令騎兵分左右兩翼夾攻。伊穉邪單于招架不了,帶了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去。衞青一直追到寘顏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趙信城,匈奴兵已經逃空,城裏貯存了不少糧草。衞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餘的積糧燒了,才勝利回師。

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兩千多裏,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西北黃河北岸;一説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在那裏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

這是漢朝規模最大、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打那以後,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古代歷史故事 篇七

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給衞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着旌節,帶着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黴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衞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衞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衞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衞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衞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説:“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説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裏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説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衞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衞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衞律叫他投降,就説:“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衞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衞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甦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衞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着。衞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着,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衞律對蘇武説:“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説:“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衞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衞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説:“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説:“衞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説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衞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着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着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説:“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説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裏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説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説:“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着一條綢子,上面寫着蘇武還活着,你怎麼説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説:“蘇武確實是活着,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裏拿着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説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