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歷史小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4K

古代歷史小故事多篇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一

據傳説,有一天,張良在圯上(即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説:“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

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説:“孺子可教也,5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説:“讀此書則為王者師。後10年天下會大亂。

13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説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

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10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13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蘇軾在《留侯論》中曾對張良的涵養評論道“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二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説:“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説:“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説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説:“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説:“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説:“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説:“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乾了杯,説:“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説,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説:“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説:“陛下為什麼説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古代寓言小故事 篇三

【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太慢,心裏很着急。

這天,他乾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裏的人説:“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裏去看。田裏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幹,就必然受到懲罰。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四

春秋時候,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他在山裏偶然發現一塊璞玉,馬上去奉獻給楚厲王,經玉匠辨認,説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楚厲王心中十分惱火,命令將卞和的左腳用刀砍去。當楚武王即位後,卞和又捧着那塊璞玉去奉獻,楚武王召來的玉匠還説這是石頭。於是楚武王命令將卞和的右腳砍下。

楚武王死後,楚文王即位。卞和聽到了這個消息,就抱着那塊璞玉,在荊山腳下號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有的官員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楚文王,文王就將卞和請進宮中,又找來玉匠把那塊璞玉進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於是就給它起了個名字,稱作“和氏璧”。從此以後,和氏璧便成了極其名貴的珍寶。

“隋珠”也是一件寶物,傳説古時候有個“漢東之國”,國內有位姓姬的諸侯,叫做“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見一條大蛇,這條大蛇受了重傷,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斷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來藥,給蛇敷在傷處,又用布帶為它包紮好,蛇便鑽進樹叢離去了。

過了好些天以後,有一次隋侯在江邊搭船,忽然一條大蛇從江中浮起,昂着頭向他游過來了。隋侯嚇得驚慌失措,魂不附體。可是那條蛇卻沒有傷害他,反倒從嘴裏吐出一顆碩大的珍珠。這時,隋侯定神一看,才看清楚這條蛇正是從前他救過的那條受傷的大蛇。他心裏頓時明白了:“啊,原來這是蛇從江中銜了一顆珍珠送給我,報答我的救命之恩呀!”於是,他高興地接過那顆珍珠。

後來,人們便把這顆神奇的珍珠,稱作“隋珠”。後人根據以上的兩則故事,詞語,合併出“和璧隋珠”的成語。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五

春秋時,魏國(今山西芮城)的國君贈送給楚國的國君一個美婦,楚王很喜歡她。誰知沒過多久,就遭到了楚王的劓刑——被割掉鼻子。

原來,這是楚王的夫人鄭袖搞的鬼。

開始,鄭袖知道楚王喜歡這個美女,就處處表現出她比楚王更喜歡。美女喜歡穿什麼衣服,她就千方百計地讓美女穿;美女愛玩什麼遊戲,她就想方設法儘量讓美女玩。楚王説:“夫人知道我喜歡新人,她比我更喜歡這位新人。這真是忠貞對待國君的美好品德啊!”

鄭袖見楚王沒有懷疑她對美女的嫉妒,就心生一計。一天,她假惺惺地對美女説:“大王真喜歡你啊,常在我面前誇你長得美,就是覺得你的鼻子長得不好。你以後見到大王,最好用手擋住鼻子,這樣大王就永遠寵愛你了!”

美女聽信了鄭袖的話,從此面見楚王,總要用手捂住鼻子。

時間長了,楚王很奇怪,就問鄭袖:“夫人,新人見我為什麼總是捂着鼻子呢?”

鄭袖支吾着回答:“我不知道。”

楚王一個勁兒地追問,鄭袖裝做很不情願地説:“剛才,新人説大王的身上有臭味,就討厭聞。”

楚王一聽勃然大怒,下令説:“割了她的鼻子。”楚王一句話,正中了鄭袖的奸計。她早就告訴侍從:“大王若有命令,必須遵照執行,不得怠慢。”侍從們聽到楚王要動“劓刑”,立刻抽刀把美女的鼻子割下來了。

美人啊,你外表雖美,卻真的很愚蠢。你要分清敵友,鄭袖她是你是可信賴的朋友嗎?你要辨明善惡,什麼才是朋友善意的幫助?你要明曉是非,你該怎麼做呢?一定要吸取教訓啊!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六

孔子以禮名揚天下。清朝第一才子紀曉嵐在參拜孔子墓時,為孔府題寫了一副楹聯,上聯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此聯對仗工穩,意藴不凡,書法自然流暢,文字讀來非常大氣。孔家主人在欣賞之餘,卻又發現這副出自天下第一才子的聯語中有兩處明顯的“硬傷”。一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中的“富”字上面缺一點;二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中的“章”字一豎直通“立”字。

紀曉嵐從旁人讀對聯時的表情中,懷疑剛才所寫的字裏面可能出了點問題,低頭仔細一看,果然有兩個字筆誤。他想,自己乃是全國知名大學士,又是當今聖上最寵的才子,無論如何也要將眼前這難堪的局面應付過去。紀曉嵐不愧是大名士,腦筋一轉,便伶牙利齒地主動向人們講了起來。

他説是自己是有意這樣寫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寓意是“富貴無頭”,盼望孔府家的後人,沾了聖人的靈氣,日子越過越好;“章”字一豎直通到上面,寓意孔老夫子的“文章通天”、無與倫比,永遠是天下第一位的。

紀曉嵐的這番解釋,抬高了孔子的地位,表達了對孔子後人的祝福和對“聖人”文章道德的崇敬之情,孔家人當然十分高興。隨即請人將這副楹聯刻成吊牌,與嚴嵩的墨跡匾額“聖府”一起,掛在孔府的大門前。

紀曉嵐的“筆誤”,使得那副“無頭富貴、通天文章”的楹聯從此譽滿天下,並號稱“天下第一奇聯”。“富貴無頭,文章通天”,多麼醒目;“與國鹹休”、“同天並老”,多麼貼切!讓人不得不佩服紀曉嵐的文才。

也有人説,紀曉嵐是故意“筆誤”,因為兩處“筆誤”都剛好在第6個字,目的是想讓後人在祭奠至聖先師的同時,也記住歷史上還有一個紀大才子。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七

西漢景帝時,吳王劉濞府中的一個郎中叫枚乘。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

吳國是當時諸侯國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恨,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頗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認識到了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説:“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樑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並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諸侯王也落得自殺和被殺。這個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識而名聲大振。

後來,皇帝派人徵召枚乘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就死在了途中。

古代寓言小故事 篇八

衞人嫁女

衞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白頭到老),幸也。”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衞國有個人,當他的女兒出嫁時,教導她説:“(到了婆家),一定要多積攢些私房,做人家的媳婦被遺棄回孃家,是常有的事。不被遺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這是僥倖的。”

他的女兒到了婆家後,果然拼命積攢私房。婆婆嫌她私心太重,於是把她趕回孃家了。這個女兒帶回的錢財比出嫁時帶的嫁粧還要多一倍。她的父親不責怪自己教女不當,反而自以為聰明,認為這樣可以使家裏更富有。

如今做官的人當中那種貪贓枉法聚斂錢財的,正是和這類行徑一樣呀。

《韓非子。説林上》的這篇寓言,主要要説明,人性自利,過度的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於是就忘了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從而揭露貪污官污吏惟利是圖、寡廉鮮恥的醜惡面目和內心世界。

它也説明另外一層意思。寓言裏的這位父親,如果真的為女兒幸福,就應該考慮,怎樣讓女兒婚姻幸福,閤家美滿;而不是讓女兒多聚攢錢財,防止被休。由於衞人教導女兒的出發點自私、錯誤,導致女兒“一直偷偷地積攢私房錢”,最終真的被休掉了。這則寓言也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期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影響極大。

古代歷史小故事 篇九

第二天一早,康旺財就帶着一鶴髮童顏的老道來到井邊。老道拿着個羅盤測了半天,這才對眾人説:“井下住着一隻百年蟾蜍,如今它已修煉成精,凡從井口過往生物,都會被它攝入井中吸去元神,助其練成毒魔大法。如不及早封住井口,再用靈符鎮住,一旦蟾蜍精練成大法,必將給全城之人帶來滅頂之災。”

村民們聽罷,忙跪在地上求法師趕快施法。老道指揮村民們用貼了靈符的石頭把井填了,又在井邊做了場法事,這才離去。

一連兩日,劉家莊倒平安無事,距劉家莊十餘里的陳家溝卻又出事了。當天早上,有幾個村民到一口井裏打水,還沒走到井邊,村民們就看見幾十隻老鼠不知從哪躥了出來,一個個瘋了一般跑到井邊就爭先恐後地跳了井。聯想到前兩日劉家莊出的事,村民們扔下水桶就都跑回家去,扶老攜幼逃出了村子。全村人無處可去,一商量大家就都跑到府衙裏來找劉德正了。

劉德正也想不出辦法,只好派人找來康旺財讓他快去請上次的法師。有了法師壯膽,劉德正才在孫威、康旺財的陪同下率領一班衙役與村民們來到陳家溝。眾人來到井邊,老道背上背的那口桃木劍就突然離奇地自己在劍鞘裏來回出入。老道拔出劍,掐指一算面現驚懼之色:“看來,我低估了怪物,它已練成大法,現在我只有憑死一戰,或許能降服它。”老道以井為中心劃出一個大圈後,告誡眾人千萬不可進入圈中後,就一個人手持桃木劍緩緩地向井口挪去。來到井口,老道就揮舞着劍朝井底砍了起來。每次劍落下後,井底就會傳來一聲聲比哭還難聽的怪叫。突然,老道的劍似乎被什麼東西控制住了,強拖着他的身體隨劍而動。老道忙用雙手握住劍柄,仍是無法控制住劍,只聽“啊——”的一聲大叫,老道就被劍拽着跌進了井裏。

古代寓言小故事 篇十

探驪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説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裏住着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

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現在這樣一天干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説幹就幹,於是,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脱了衣服,一頭扎進了冰冷的河水裏面。

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游來游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到了最後,他什麼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慢慢地,他心裏有點害怕,不知道該往哪兒遊才好。就在這個時候,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馬上憋足一口氣游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裏。然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説: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沒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