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莊子》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莊子》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生平簡介 篇一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相傳,莊子自幼聰明好學,與惠施為同學、摯友,曾南遊楚越,探訪古風,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被他拒絕, 從此終身不仕,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寓言傳道,著書十餘萬言。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 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説:“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説:“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 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 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

總之,他繼承了老子《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為此,他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鋭的批判,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闢見解。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 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 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他的政 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乾巴巴的説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説,屈原的離騷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鼻祖,那麼,莊子的文章,無疑是中國浪漫主義散文的先河。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篇二

莊子騎着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撲打着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髮。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隻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繫好後,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説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卧。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

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説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後則無此煩累了。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骷髏説:“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遊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莊子不信,問:“如果讓閻王爺使你復生,還你骨肉肌膚,還你父母、妻子、鄉親、朋友,您願意嗎?”骷髏現出愁苦的樣子,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莊子》故事兩則 篇三

近幾十年來,由於環境惡化,我國北方嚴重缺水。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每年都要斷流。河牀龜裂,見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着兩岸的沃土,哺育了中華文明,被稱為神河。《莊子*秋水》中講了一個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湧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神才改變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着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歎説:“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

北海神謙虛地説:“其實我存在於天地間,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而天與地也並不能説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你我又有什麼可誇耀的呢?”

莊子的這個觀點已經被現代物理學所證實。科學向微觀發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發展,有相對論。而它們的適用範圍也有侷限。從莊子的學説中,已顯露出現代科學的萌芽。

莊子二則原文及翻譯 篇四

惠子相樑

惠子相樑,莊子往見之。

【譯文】惠施做了樑國的宰相,莊子前往去拜訪他。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譯文】有的人告訴惠施説:“莊子到樑國來,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譯文】於是惠施害怕了,在國都搜尋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譯文】莊子前往見他説:“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鵮,你知道它嗎?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實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樑國而嚇我邪?” 【譯文】在這時貓頭鷹得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鵮經過它,貓頭鷹抬頭看着鵷鵮,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想用你的樑國來嚇我嗎?”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譯文】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譯文】莊子説:“白鰷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遊動,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譯文】惠施説:“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譯文】莊子説:“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惠施説:“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確定的!”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莊子説:“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説起。你説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等等,説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快樂的。”

貢獻 篇五

文學貢獻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哲學貢獻

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樑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樑;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至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衞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脱。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的哲學 篇六

邯鄲學步

螳臂當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庖丁解牛

運斤成風

視權貴如腐鼠 篇七

出自《莊子·齊物論》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鬆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過一會兒,他醒來了,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別的。這便稱之為物我合一吧。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篇八

一天,莊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時值秋冬之際,萬木凋零,枯草遍野,黃葉漫卷,烏鴉哀號。莊子破帽遮頭,舊衣裹身,腳穿爛麻草鞋,踩着崎嶇的山路,迎着蕭瑟的秋風,望着慘淡的夕陽,不禁仰天長嘯、放聲高歌道: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幹羽,莫之知載;

禍重於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弟子不解,問道:“先生一向樂觀大度,今日為何悲歌哀歎?”莊子道:“天下有至樂的國土嗎?有可以養生全身的訣竅沒有?身處當今亂世,幹什麼正當,不幹什麼無兇?住在哪兒為安,逃向哪兒無險?依就什麼可靠,捨棄什麼無憂?喜歡什麼合理,厭惡什麼無禍?”。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貴、長壽、美麗;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樂;所鄙棄的,是貧賤、病夭、醜陋;所苦惱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樂。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惡避就、養生全身的道理嗎?先生還有何高見?”

莊子道:“倘若不能如願,則大憂而懼,其對待生命的態度,豈不是很愚蠢?想那貪富者,辛苦勞作,積財很多而不能用盡,其養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內;想那求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好壞,其養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呢?其養生之法是知遠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説富貴、長壽等都是外在的東西,都不足以真正地養生。對吧?”

莊子點點頭,又道:“烈士是為天下所稱讚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説烈士是該稱善還是不該稱善?若以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為善,卻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諫不聽,則閉口莫爭。伍子胥忠諫強爭,結果被吳王害了性命;如不爭,伍子胥又難成忠臣之名。你説怎樣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説:名可害生,追求美名並非養生之道?”

莊子未置可否,繼續説:“今世俗之所作與所樂者,我也不知其樂果真是樂,果真不樂?我看世俗之所樂,不過是舉世羣起追趕時髦,蜂湧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為樂,我也不知是否真樂。不過,我視無為恬淡方是真樂,而世俗卻不以為然,以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認為: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莊子道:“對,對!無樂方為至樂,無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過,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有無為可以保命。為何這麼説呢?你想:天無為而自清,地無為而自運。此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萬物紛紜,皆從無為而生。因此,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人誰能體會到無為的益處呢?”

寧做自由之龜 篇九

《惠子相樑》

惠子相樑,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樑國而嚇我邪?”

大意:《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樑國作了宰相,莊子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莊子來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鶵(一種類似與鳳凰的鳥),您可聽説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這時,有隻貓頭鷹剛抓到一隻腐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您也想因為您的樑國來嚇我嗎?”

莊子的詩詞 篇十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