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登樂遊原》原文及翻譯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登樂遊原》原文及翻譯賞析【精品多篇】

李商隱《樂遊原》古詩賞析 篇一

思想感情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歎;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着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古詩賞析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説:傍晚時分我心情抑鬱,駕着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悦。詩人心情憂鬱,為了解悶,就駕着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説: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歎。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歎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時代所發出的感歎。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幼時讀李商隱這首《樂遊原》,便有一種説不出的感受,卻不知為何。現在回頭想想,應當是因詩的意象使內心產生共鳴,從而由內至外心生出一種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內心又還有所向,有所託。總而言之,是一種複雜的心理。

這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一些專家品讀此詩時,則是説從詩中看到了灰色的朦朧,看到了逐漸黯淡的夕陽。不知李商隱是在哀歎自己的不得意,還是在哀歎唐王朝的日暮途窮。

由此得出的商隱詩境顯然低沉了許多,既沒有初唐時代陳子昂登上幽州台時那樣雄渾慷慨而又意氣風發,也沒有杜甫“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沉鬱頓挫和悲涼…

但我仍是覺得詩中又隱隱留下了美麗的嚮往與希望的影子。

難道此詩儘可使心境不同的讀者讀出不同的感情嗎?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了!

無怪周汝昌先生賞析這首詩時動情地説:“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刻尤為令人驚歎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

李商隱樂遊原古詩 篇二

李商隱樂遊原古詩

【原文】

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註釋】

1.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也就是説,樂遊原本名“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裏,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遊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遊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3.不適:不悦,不快。

【譯文】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遊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今天到了傍晚時,我心中有些不愜意,於是就坐上馬車,到古時的樂遊原上游玩。這時望見將要落山的太陽,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黃昏,不多時就要消滅了。

【思想感情】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歎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説: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鬱,駕着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悦。詩人心情憂鬱,為了解悶,就駕着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説: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歎。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歎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歎。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李商隱《樂遊原》賞析 篇三

李商隱《樂遊原》賞析

【原作】

樂遊原——[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註釋】

樂遊原:西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闕、樂遊苑,亦名樂遊原、鴻固原,是一個遊覽勝地,在今陝西省長安市南八里,居城中最高處。在原上望長安城內瞭若指掌。據《長安志》記載:“在陝西長安南八里,其地居京城最高處,漢唐時每當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鹹就此袚禊(音fúxì,求神拜佛)。”

向晚:傍晚。

不適:不悦,不快。

古原:指樂遊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愛惜光景的意思,和首句的“不適”相應。詩人還有同題七言絕句一首,後二句寫道:“義和自珍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也是對時不再來的感歎。只是,做“正是”、“只有”解。

【古詩今譯】

傍晚十分,覺得心情不大痛快,於是駕車登上樂遊原去看看夕陽,散散心。多麼美好的夕陽啊!只有接近黃昏的時候才能看到。

【賞析】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谿”的),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人。李商隱早年受知於令狐楚,聘為幕僚。開成二年(837),由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薦,舉進士。令狐楚死後,李商隱入經原節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其才,以女妻之。其時因令狐楚與王茂元是政敵,令狐楚的黨羽認為李商隱親近王氏是背恩負德的行為。後來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長期執政,排抑李商隱。因此,李商隱雖對政治很熱心,卻始終不能得志。李商隱從不攀附於某一黨派,先後曾依託在幾個大官的幕下,曾隨桂管觀察使鄭亞到過廣西,又隨劍南、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到過四川。最後客死於滎陽(今屬河南)。

李商隱的'詩善於用典,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裏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很多人認為這首絕句是詩人自傷年老之作,而筆者認為這首詩應該是一首感世昔時之作,表現的應該是詩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

“向晚意不適,”詩人開門見山交代了登臨樂遊原的原因,那是因為天將傍晚的時候,心情有些不痛快。“意”,心裏,心情;“不適”,不悦,不痛快的意思,心情有些抑鬱。

“驅車登古原。”心裏不痛快,於是產生了到郊外走走,散散心,解解心中的不快的想法,詩人駕着車,來到了城南的樂遊原。詩人到樂遊原究竟想幹什麼呢?無非是想要看看夕陽下的風景,排解排解心中的不快。從這個角度,我們不難看出,詩人不是窩在家裏喝悶酒,寫那些傷感的詩,而是走出家門,走出喧囂的長安城,駕車登上郊外高高的樂遊原,積極地去尋找快樂,排解心中的鬱悶。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寫的是詩人登上樂遊原的所見所感,即景生情,與首句的“意不適”相照應。意思是説:晚景之所以如此美好,就是因為他正是在黃昏這個時候。只有黃昏這個時候,才會有這般無限美好的夕陽。

以往人們把這兩句詩理解為“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比喻人到晚年,亦難長久”,當是不確切的。李商隱一生只活了四十六歲,並沒有老態龍鍾、風燭殘年的經歷和苦楚,再者説,詩人原本是“意不適”才“登古原”,不可能是專門為了尋找那種感傷、無奈、和歎息吧。另外,把詩詞中的“只是”理解為今天的“但是”、“可是”等轉折之類的詞語也有失對古典詩詞的正確理解。從詩人的政治經歷和追求,到他的另一首同題詩:“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縱觀一生,詩人李商隱一直是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恰恰應該是詩人積極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若果説無奈,那也是對當時腐敗的朝廷的無奈。

登樂遊原 李商隱賞析 篇四

登樂遊原 李商隱賞析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

登樂遊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隱

原文: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文譯

我在傍晚時分心情鬱悶,於是驅車來到京都長安城東南的樂遊原。只見夕陽放射出迷人的餘暉,然而這一切美景將轉瞬即逝,不久會被那夜幕所籠罩。

對譯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遊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將要結束。

註釋

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長安志》:“昇平坊東北隅,漢樂遊廟。”注云:"漢宣帝所立,因樂遊苑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餘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指掌。

意不適:心情不舒暢。

古原:即樂遊原,是長安附近的名勝,在今陝西省長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賞析

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歎;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着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説: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鬱,駕着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悦。詩人心情憂鬱,為了解悶,就駕着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説: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歎。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歎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歎。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鑑賞

玉溪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看來,樂遊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於何故,玉溪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遊觀消散,命駕驅車,前往樂遊原而去。 樂遊原之名,我們並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玉溪恰恰也説是“樂遊原上有西風”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遊原,創建於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遊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台,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歎,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説“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於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説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歎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閒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可惜,玉溪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溪是感傷哀歎,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於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大約此二語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於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遊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着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溪之詩心句意乎。毫釐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願共探討,以期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