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1W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篇一

原文

再別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

軟泥上的青荇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⑶,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⑷;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註釋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

⑵招搖:這裏有“逍遙”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製成的撐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賞析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遊、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雲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脱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鬆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雲一般飄渺在空中。雲,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雲彩”所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鍾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説是快樂並痛苦着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着,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鬱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裏的豔影”,盪漾在詩人心頭,也盪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背景簡介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縣一個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讀商科以繼承父業。但是徐志摩在美國與英國求學期間,卻對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兩次去歐洲漫遊,曾再度到了英國、法國等地。故地重遊,使徐志摩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康橋,即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劍橋,是徐志摩“最心愛的”地方。他專門為劍橋寫過三篇詩文。早期的詩《康橋,再會罷》,是作者熱戀時的留別之作。1925年遊歐發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是闊別後深情地回憶。《再別康橋》則是詩人1928年英國講學歸來後第三次對劍橋傾訴衷腸。

1928年,胡適、徐志摩、張君勵等人組織發起的“新月社”所主辦的《新月》雜誌創刊,由徐志摩任主編。該雜誌主張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進行“純”文學的創作,曾受到魯迅等人的批評。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詩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其中有《再別康橋》、《秋蟲》等41首詩。在該詩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顧自己這一時期的生活和心態:“最近幾年,有時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過去,內心竟可以一無消息,不透一點光,不見一點亮,不見紋絲的動。”“最近這幾年生活不僅是極平凡,簡直是到了枯窘的深處,跟着詩的產量也盡‘向瘦小裏耗’。”這正是徐志摩寫作《再別康橋》時的精神狀態。這種心態與他思想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北伐的凱歌聲中,徐志摩來到上海,曾興奮過一陣。他對蔣介石政權寄以希望,還寫過幾篇非議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詩文。但很快地,他便對蔣介石的專制統治失望了。他長期以來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現代啟蒙主義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時的現代民主政治,與他所目睹的軍閥混戰、封建勢力猖獗、民不聊生的當時中國現狀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摩的內心苦悶與憂傷幹也由此而起。

聞一多曾在詩歌理論方面提出過著名的“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美學主張,並在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中加以探索與求證。作為聞一多的老朋友,徐志摩贊同這一主張。他認為,“一首詩的祕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以此與聞一多的倡導相呼應。他這種詩歌藝術方面的主張與追求,在《再別康橋》中有突出的表現。

內容評述

全詩共寫了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寫康橋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軟泥上的清荇、榆蔭下的一譚,構成了一幅寧靜、秀美的大自然的畫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橋美得如同“西天的雲彩”。事實上,康橋的自然景觀固然美,但並非天下第一、舉世無雙。這種景色在英國、在歐洲、在中國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麼詩人為什麼會有獨鍾、深深眷戀呢?恐怕有兩個原因。第一,康橋之美是與詩人在此生活過的美好青春回憶交融在一起的,並因詩人必須離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價值。第二,康橋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自然景觀因人文氛圍而更顯其美。因此,詩人描畫的自然美的背後有知識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撐。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説,康橋在詩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徵,也是詩人信念與理想的象徵。總之,康橋之美不能單從自然景物的客觀方面去理解,他應該是客觀景物與詩人個人經歷、主觀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種契合。

其次是寫出了詩人的心緒之亂。在平和舒緩的抒情基調中,詩人的內心世界其實是不平靜的,甚至是多種感情因素混合與交織的,難以彌平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衝突。當然,這種紛亂的思緒在詩中的表現是通過意象的象徵和暗示的語言含蓄的表達的。“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的形象是變幻不定的,心頭的感覺是波動盪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靜。“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彩虹是詩人“理想”即“夢”的象徵,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澱”,這是詩人心緒之亂的主要投射的象徵性寫照。結合詩人對中國現狀的不滿、反感與消沉的思想情緒,可以體察到他那種熱情衰退、理想幻滅、愁思欲罷不能、情懷欲舒難展的心緒。

再次是寫離別之悵,康橋曾寄託着詩人多少美好的回憶,多少甜蜜的夢想,多少青春的歲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問中所説的:“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種甜蜜的洗禮,……我敢説的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界是康橋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一句話,康橋是詩人知識啟蒙和精神承認的地方。由此,再別康橋,那種惆悵迷惘之感,那種孤寂悽然之情,油然萌動於其心而難以解脱。所以,“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個曾有過熱血沸騰之時的戰士,曾在“五四”的戰旗下宣傳過西方人道主義原則、主張個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擊過封建軍閥統治、吐露過對勞動大眾的情感和對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詩人,在信仰難以實現、挫折接踵而來的階段,那和布爾喬亞的軟弱性的暴露,那種知識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緒的萌動,人們是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沉浸在惜別、眷戀與追憶之中,歎息着對中國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夢的破碎的悲觀,這正是《再別康橋》中貫穿始終的情調。

藝術賞析

繪畫感與意境美是本詩的最大特色。詩中意象眾多,皆鮮明豔麗。“物”與“我”、情與景和諧互滲,創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謂意境,即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融合而成的藝術境界。詩人為了創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強調了描寫上的形象性與畫面感。詩中的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等突出了光線的明暗感,金柳、雲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強烈的色彩感,招搖、揉碎、盪漾、漫溯等又呈現出意象的動感。詩中每一節都是一幅畫,組合在一起則是整體和諧的藝術空間。詩人在追求繪畫美的同時還出色地把“我”與“康橋”糅合在一起敍寫。“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在這裏,“我”的依依惜別的形象始終在康橋的風姿中佇立。“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康橋的波光豔影也無時無刻不印在“我”的心中。這種將寫景與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無分離造作之感的技巧,營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滲的氛圍,達成含蓄沖淡、柔美婉約的古典式意境。

本詩的比喻奇異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動而富有象徵性和暗示性。徐志摩曾説過;“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沒了你的靈性。”這話道出了詩人為何一再在本詩中運用比喻手法的原委。詩人曾多次託物寄情,自喻為物,以表達自己對康橋的依戀之情,如“我”與康橋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閃閃的康河。這些比喻因緣而起、隨景而生,喻象取之於大眾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來的想象性聯繫又給人新鮮感。此外,“河畔的金柳”與“夕陽中的新娘”,“悄悄”與“別離的笙蕭”,他們之間的比喻關係卻喚起陌生化的新鮮審美感覺,不落俗套且貼切自然。就比喻而言,過有陌生化顯示詩人的創造力,但卻造成喻意晦澀難懂;過於熟悉化固然能明白易懂,但一個好比喻被反覆使用後也會喪失審美的新鮮感。本詩的比喻多處於陌生與熟悉之間,這是最佳的審美臨界點。本詩的象徵性意象也值得注意。所謂“象徵”,通常是指甲事物按時乙事物,甲事物因具有審美的感性特徵而被注意,乙事物則不在文本中出現而須讀者體味、索解。這也就是修辭學上的借喻或隱喻手法。本詩中,“西天中的雲彩”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徵性意象,暗示着西方社會和西方文化的色彩絢麗。“彩虹似的夢”,彩虹處於想象而非眼前實景,夢是含義豐富的意象,整個意象組合的隱喻內涵則是詩人的理想與願望。

聞一多主張的建築美和音樂美在詩中也有獨到的體現。“建築美”其實是比喻性説法,意詩行排列相識的整齊勻稱。本詩共有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六至八字,其中第一、三行都比第二、四行出頭一字,而第二、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着是“建築美”詩歌實驗的一種標本。音樂沒是指詩歌節奏的勻整和韻律的和諧。本詩每行基本上都保持三個音節,即有三個停頓(三個章節之間的小停頓和一行詩結束後的稍長停頓),形成全詩的統一節奏。詩中的第二、四行押韻,每節詩自換一韻,具有一種抒情小調似的旋律感,與全詩輕柔的情感基調相吻合。第一節與最後一節詩在內容上呼應,在形式上對稱,在韻律上合拍,給人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旋律美感。

集評

這首詩籠罩着一種寂靜的氣氛。繪幽靜之景色,狀寧謐之心境。在詩的末尾,詩人想象自己撐一支長篙,向遠方草色深處漫遊,迎着和風,沐着星輝,真是連缺乏音樂靈感的人也會禁不住放聲歌唱,可是詩中的思想隨即逆轉:“但我不能放歌”,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更是特意將“笙簫”和“悄悄”、“夏蟲”和“沉默”這無法調和的事物連接起來,意在表明詩人離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則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孫琴安、戴達《〈再別康橋〉鑑賞》)

作者簡介: 篇二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後改名志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着一個大腦袋,留着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説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再別康橋》基本解讀 篇三

“康橋”是徐志摩精神上的故鄉,與康橋匆匆作別,那種心情自然是依依難捨的。以悄然的惜別,抒寫無盡的眷戀之意,是這首詩的特點。夕陽下的康河,波光瀲灩;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輕紗的新娘,那璀璨的豔影,令詩人的心湖盪漾;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裏招搖,讓人心醉——詩人寧願做一根水草,永遠植根於康河的柔波里;榆蔭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間的夢,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間。

儘管這一切都被揉碎了,詩人依然撐着長篙在尋夢。在青草的深處,他寧願滿載一船星輝,放歌而歸。但在現實中,詩人卻不願驚醒他心中的夢,千萬縷惜別之情,只化作心底裏纏綿的笙簫、夜空中沉默的夏蟲,在“悄悄”之中告別,在“悄悄”中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 篇四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落日的餘暉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橋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盪漾,我靜靜地站在橋頭,深情地凝望這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來時一樣,輕輕地,踮着腳尖。

夕陽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熱的目光,扯一方輕紗遮面,卻掩不住那抹紅暈。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憶往昔時光。不經意間,我瞧見波光粼粼中,那個婀娜搖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輕輕一彈,彈起一絲絲灰塵,盪開一圈圈漣漪。於是,向前張望——柳兒,是披着餘暉的垂柳,在微風中輕輕飄漾,莫不是想當今夕的新娘?微風調皮地輕吻水的面頰,我連忙俯身,想看柳兒的倩影,是否妖嬈依舊。卻發現在那軟軟的河泥裏,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隨波招搖。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願做一條永遠在水裏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橋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蔭下一潭似夢的清泉,漾漾地承載着彩虹似的顏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間閃爍的是不是我曾經揉碎沉澱的夢?什麼是我的夢?剝去人心最後一點偽裝,我想,康橋,只有康橋才是我夢的歸宿。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這樣物慾膨脹的金錢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物質上的豐裕又能拯救什麼呢,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們那逝去的靈魂,那麻痺的思想。是的,是康橋給了我這樣一方純潔的心靈之地。

撐一支長篙吧,蕩着一隻尋夢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再親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遊一便我的康橋。

夕陽漸漸隱去,夜帶着帷幕降臨。此時星光燦爛,河面灑散着點點幽藍。看着如此美景,我滿心歡喜,不禁想要放聲歌唱,但笑容卻在我嘴角凝固,一點音符,被風兒撥扯玩弄,帶向遠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記起,滿腹興致一點點被漸漸瀰漫而來的愁緒佔據了。不知何時,夏蟲停止了私語,遠方斷續地傳來一聲聲悽愴的笙簫。這簫聲,猶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斷了我的愁腸,周圍是一片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精華鑑賞 篇五

《再別康橋》的惆悵之情深藏於飄逸、灑脱的抒寫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雲,無形無跡,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橋也如夢似幻,美好而易碎。詩中用“金柳”、“青荇”、“星輝”、“笙簫”等意象來描寫康橋景觀之美和自己對康橋的眷戀。這些意象往往既是寫景同時又是抒情,景與情難分難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種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戀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舊情的流露——情與景已互為一體。在金柳之間,在青荇之上,“我”固執地尋找着“彩虹似的夢”,“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而事實上,“我”又不能縱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離去。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落詩人用與情人纏綿惜別的心情和筆調與“康橋”道別,寫出了一種包含淡淡的惆悵和酸楚的不捨之情。應該説,這首詩,是詩人在與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別,那份深情和靜謐,似乎唯恐驚破心中之夢。它微妙地展露了詩人因“康橋”理想的破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志摩的詩單純、輕盈、柔婉而又深含憂鬱之情。他善於將氣氛、情感和景象融為一體,寫夢幻般的景象的同時也充溢着一種夢幻般的情調。而且情緒迴環反覆,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別康橋)讀起來特別舒緩、悦耳,有一種和諧、優雅的音樂美。

《再別康橋》詩歌欣賞 篇六

《再別康橋》最初發表於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號上,後收入詩集《猛虎集》。是詩人重遊康橋之後,在歸國途中寫下的一首絕版之作。

徐志摩在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有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裏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着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豔影投入微波盪漾的康河。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對康橋是那麼痴迷,以至於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彷彿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徐志摩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離去,他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裏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後一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着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再別康橋》就是一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豔影,就構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這首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這一首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於變化,使這首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