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詠春拳常見基本功訓練教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9W

詠春拳常見基本功訓練教程(新版多篇)

詠春拳基本功的要點七:抓筷子 篇一

練指力、腕力、前臂力。

詠春拳的四門原理 篇二

詠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閃電”及“手法之防護風雨而不透”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護呢?這就需要來研究詠春拳“擋四門”原理了,在這裏且簡稱為“四門”原理。

所謂的“四門”,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在此四方形面積內劃分為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域作為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如右圖所示/本圖為李小龍早年所繪)。此“四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

具體施用標準如下:

一、前手上半側為“高外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攻向已方頭部右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包括拳或掌)向此處攻來時,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將之擋至外側。

二、後手的上半側為“高內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敵方攻向已方頭部左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我方都可用後手迅速將之擋至外,或擋向右側。記住,此時須一手防禦另一手迅即攻擊,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擋的同時,身體儘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側為“低外側門”: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動作,也就是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側要害處的打擊動作,例如可用來防禦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

四、後手的下半側為“低內側門”:主要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身體左側要害處的攻擊,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鋒處),在實戰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雙手同步動作”,也就是左手擋出的同時,右手亦果斷出擊並準確擊中了對手。

詠春拳的注意事項 篇三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鍊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温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詠春拳基本功的要點八:手感練習篇四

1、單圈手:

A(外橋手)與B(內橋手)雙攤手相對,A向裏用圈割手想把B割開再進攻,而此時B則順勢繞過A外側再用伏手壓住A,則A進攻不了了,接着由反方向回到雙攤手。換手練習。

2、雙圈手:是雙手同時做單圈手,一雙手在內(B),一雙手在外(A),以雙攤手相對,處於外橋的A做圈割手把B割開再繞上來壓住B,再逆向回到雙攤手。 3、單蛇形手:A壓在B的上面,停留2秒後或者緊接着繞上去壓在A的上面,接着A又上來,如此反覆。

4、雙蛇形手:兩隻手同時做蛇形手,邊做邊配合步伐移動。

5、單粘手練習。

6、封手練習(在雙粘手練習之前的練習)。

7、雙粘手練習。以上手部感覺練到一定時間後就會產生感覺了,可閉上眼睛對練。

詠春拳基本功的要點六:練馬力 篇五

可獨腳站馬步,練馬力。

詠春拳基本功的要點五:連環拳 篇六

放鬆練,打出速度,練到一定程度勁力就會自然出來了,再配合馬步練。

詠春拳的理論和心法 篇七

(1)中線理論:

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箇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着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

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着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儘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肩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踭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踭緊貼着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踭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為收踭。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儘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衝”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過頭):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着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着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衝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儘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鍊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説,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詠春拳基本功的要點四:蛇形手 篇八

詠春拳的基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