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歷史下冊重要知識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七年級歷史下冊重要知識點新版多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篇一

西夏與北宋的並立

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1、契丹族

(1)生活區域:遊牧在我國北方的民族。

(2)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3)統治:阿保機建國後,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

2、党項族

(1)生活區域: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後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

(2)建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

(3)統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

二、遼、北宋、西夏的和戰

1、北宋與遼──澶淵之盟

(1)背景: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

(2)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

(3)評價:

①“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②對於北宋來説,“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

③對遼來説,“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脱險,還得到了歲幣。

④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2、西夏與北宋的關係

(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損失亦很大。

(2)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邊境貿易興旺。

3、如何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係發展的主流。

(2)遼宋、宋夏之間的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説。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4、“澶淵之盟”與宋夏和約的異同點有哪些?

異: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夏向宋稱臣。

同:宋遼、宋夏議和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客觀上有利於雙方和平相處;宋王朝都要交納歲幣。

歷史學習方法 篇二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不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會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繫,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繫。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迴歸”時,我們應聯繫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繫,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複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複習鞏固,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複習的習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篇三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建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

2、統一:宋太祖和他的後繼者,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措施

(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採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置相當於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②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並頻繁調動,三年一輪換;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3)財政上:取消節度使收税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2、措施

(1)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採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範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3、辨證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

(1)積極影響:

①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及經濟的發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2)消極影響: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於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宂多,人浮於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篇四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後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

(1)納諫: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徵敢於直言,前後進諫200多次。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

(3)政治:

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4)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5)軍事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5、評價唐太宗: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

B、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羣眾的辛勤勞動。

D、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現實意義:

(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

(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

(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並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社會。

三、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後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製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開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後,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

(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宂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篇五

元朝的統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後,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

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2)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裏”,直屬於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3、影響: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以後繼續沿用。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1、原則: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根據各地區情況,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2)對西藏的管轄

①蒙古貴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歸附蒙古,開始在西藏調查户口,設置驛站。

②元朝建立後,將西藏劃為單獨的行政區,由宣政院直接管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

③設置地方機構,徵收賦税,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義: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簡述元朝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貢獻。

(1)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和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大江南北的統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設立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後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

(3)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台灣。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實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標誌。

(5)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主管全國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軍政要務。從元朝開始,西藏地區已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篇六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

①南方戰亂較少;

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

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④統治者的措施;

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區域拓展: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

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水稻:

①品種: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②區域:由於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廣。

③結果: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2)經濟作物:

①茶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

②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

(1)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

(2)南宋後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地的瓷器,給人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製造的海船,配備了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商業

(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草市;城鄉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2、外貿

(1)港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範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經濟重心南移

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

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思考:

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

(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

(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從而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並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我國經濟重心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南移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東漢後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

(2)南朝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3)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 篇七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科學技術

1、趙州橋設計者:隋朝李春,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的城市。

3、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唐朝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二、醫學“藥王”孫思邈《千金方》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詩人代表作特點李白

《早發白帝城》

《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象豐富。詩仙杜甫

“三吏”“三別”

反映社會現實詩聖白居易

《秦中吟》《新樂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1、書法書體書法家代表作顏體顔真卿

《多寶塔碑》柳體柳宗元

《玄祕塔碑》2、繪畫閻立本

《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畫聖四、藝術寶庫莫高窟世界上的藝術寶庫之一。

五、盛大歡騰的樂舞

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歷史學習方法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

俗話説:“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礎尤為重要,更何況學習。若能將基礎知識全面地,系統的熟練掌握,並能有機地、靈活地結合起來,任何難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我們應腳踏實地地學,決不要心浮氣躁。

二、講求效率

每一位成功人士在介紹他們的成功祕訣時,都無一例外地提到要“講求效率”,我們不妨也學一學。即上課一定要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儘量做到當堂吸收消化。若能真真切切地達到此境界,那麼偶爾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雖佔用時間,但不是浪費時間,而且還會促成你更高的學習效率。

三、擴展知識面

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而要挑戰會考及以後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考驗,就應有厚實的知識作為盾牌。所以我們要“擠”出時間閲讀歷史名著;瀏覽信息,觀看歷史性節目。只要堅持不懈,必有收穫。

四、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學習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適時適度地給自己放假,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緊張的模擬考之後給自己輕鬆半天。與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溜一會兒旱冰,或是戴上久違的“walkman”,或是對着藍天白雲高喊一聲,舒心愜意,好不自在。不過,別忘了輕鬆之後又該崩緊那根弦了。

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温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繫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