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多篇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一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的,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

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發動。

①原因:黨和人民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②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標誌“左傾”錯誤氾濫。

③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1966~1976年)

1966年毛澤東發動,被和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至死,1976年,反革命集團被粉碎,“”結束。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

(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

於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

(1)內容:

①思想: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②政治: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對內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

(1)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①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户農民首先將田地包乾到户,自負盈虧。

②影響: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③意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中國農業發展。

※説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包地包產後,家家生活大變樣。—〈鳳陽花鼓詞〉

(2)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內容:

①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②政企分開;

③以按勞分配為主;

④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2、對外開放

(1)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被稱為“一夜城”。

作用: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經濟特區的“特”的含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

(2)擴大:1984年,我國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後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發區;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經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3)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區已由沿海向內地發展。

(4)對改革開放的感想、啟示:改革開放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發展才是硬道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

(5)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79年那個““春天”的到來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相關;“春天”指改革開放;“中國的南海邊”指東南沿海;畫了一個“圈”指經濟特區。

建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黨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各行各業的支援;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開國大典、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主要內容:

①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④採用公元紀年;

⑤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廣場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三年以來”指解放戰爭時期以來,“三十年以來”指五四愛國運動;“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的爆發。

※禮炮齊鳴28響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國內意義: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晉美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除台灣、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它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村生產力大大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於戰國時期,消亡於1952年。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三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一、成立1949.10.1

1 、籌備: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內容:(通過-選舉-決定-建立)①通過“共同綱領”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其主席③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紀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標誌:開國大典1949.10.13、意義

(1)國內: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注意理解)

①對國家的影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②對人民的影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外(國際):

①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二、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代表:1951、阿沛阿旺晉美

(2)意義: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大陸統一,民族團結。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國入侵朝鮮和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安全

(2)時間:1950.10——1953.7

(3)司令員和軍隊:彭德懷和中國人民志願軍

(4)意義:

①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②志願軍戰士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③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時間: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基本完成土改)

(3)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義(祥見課本13頁)

①對地主和農民的影響:消滅地主,農民成為土地主人;

②鞏固人民政權

③推動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計劃”(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

(2)基本任務:(一個重點,兩個相應)

重點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及商業,相應地培養人才;

(3)成就①工業方面:

A、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個飛機制造廠、瀋陽第一機牀廠

B、形成東北工業基地、加強了沿海工業基地、在華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②交通運輸業方面:武漢長建大橋、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工業化開始起步。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頒佈:1954.9第一屆全國人大

(2)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3)意義: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4、中共八大1956

(1)內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務(要知道具體內容)(2)意義:良好開端(詳見課本27頁)

二、探索中的失誤

1、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會運動1958年開始評價:

(1)積極:反映了人民羣眾迫切要求建成社會主義的美好願望

(2)消極: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嚴重失誤,那時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三、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雷鋒)

第三單元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改革開放

1、改革

(1)農村改革(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

(2)城市改革(1985年開始,重點是國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②管理: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開放

(1)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目的(也是意義):引進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民主建設的加強: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平反劉少奇案)

2、法制建設的加強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工作,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民族團結

1、處理民族關係的政策:民族區域自治

(1)背景、原因:

①民族關係:相互依存、不可分離②民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提出:籌建新中國時

(3)含義: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民族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我國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要知道是哪五個)

(4)意義:

①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發展:各民族共同發展

(1)西藏:重要牧區

(2)內蒙古自治區:商品糧基地

(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我國第二大橡膠基地

二、祖國統一

1、港澳迴歸(香港-1997澳門-1999)

(1)政策(構想):一國兩制

①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

②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意義:洗雪百年國恥,在祖國統一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海峽兩岸的交往(閲讀本節課課文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