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整理(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整理(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8-14課 篇一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2、背景:①人們要求糾正““””的錯誤。②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3、時間:1978年底

4、內容:①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5、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使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1980年為劉少奇平反,使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頒佈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6年,又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這樣,基本上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逐漸向依法治國的道路邁進。

第9課 改革開放

一、對農村的改革

1、目的: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典型:安徽鳳陽小崗村

3、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影響:農村開始富裕起來,隨着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二、對外開放的措施

(1)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

(2)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

(3)增設了海南經濟特區;

(4)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5)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三、對城市的改革

1、時間:從1985年起

2、重點:國有企業

3、主要內容。

(1)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4)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4、簡要概述我國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的概況。你從中能得出什麼結論?

(1)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的得到大發展;隨着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2)城市: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1992年後,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大中型企業向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

(3)認識:改革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從而證明了改革的正確性。

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還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1987年,鄧小平為黨的十三大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

4、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設想,做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

6、鄧小平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的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大會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8、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以世紀》。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9、為什麼説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0、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1)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992年,黨的十四大高度評價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3)1997年,黨的十五大通過的黨章規定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1、鄧小平理論是怎樣逐步形成和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期會考試)

(1)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2)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1987年,他又為黨的第十三大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4)1992年,黨在十四大高度評價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5)1997年,十五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第11課 民族團結

1、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什麼政策,有什麼意義?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對於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政治制度。

2、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在我國共有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3、漢族為主的各民族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籌建新中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政策。

4、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5、新中國成立後, 我國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得到迅速發展。內蒙古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為商品糧基地,西雙版納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國第二橡膠基地。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出現了新氣象。

第12課 香港和澳的門的迴歸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1、人物:鄧小平

2、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意義:①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瞭前景,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好評。②“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開闢了途徑。

二、香港和澳門迴歸

1、1984年底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1987年4月中葡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意義香港、澳門迴歸祖國,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誌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簡述中國政府對台灣政策的發展變化

①新中國成立後,明確提出解放台灣。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③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④在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⑤1995年初,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係的八項主張,成為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指導思想。

2、1987年台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海峽兩岸的民間團體為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結果怎樣?

(1)努力:①1990年台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②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達成共識。③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並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

(2)結果: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3、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為什麼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繫。

(2)元朝時,加強了對琉球的管轄。

(3)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4)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6)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7)1949年,國民黨退台灣。

(8)1950年,美軍第七航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解放台灣。

第14課 鋼鐵長城

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是怎樣建立起一支現代化軍隊的?

①海軍: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建立了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此後我國陸續研製了多種艦隊。1971年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後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製造的核潛艇。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海軍現代化進一步提高,海軍已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逐步擴大。

②空軍: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三強多架。1956年我國仿製成功殲5型殲擊機。後來又製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製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

③導彈部隊:1966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還有其他型號的導彈。

2、1974年,我國研製出第一艘核潛艇。

3、導彈部隊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

課鋼鐵長城 篇二

1、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1971年自行研製導彈驅逐艦,1974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進入20世紀90年代,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

2、空軍建立: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的,20世紀50年代已擁有各種飛機三千多架。誕生後面臨着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從蘇聯買——國產化——自己研製。

3、導彈部隊:1957年開始組建,擔任核反擊的特殊任務,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還有其他多種型號的導彈。

課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篇三

1、一國兩制的含義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為解決台灣問題,恢復行使香港、澳門主權,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

2、迴歸祖國:記時間,説明了中國綜合國力提高是勝利的根本原因,與清政府腐敗落後導致失地相比較。識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開國大典、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主要內容:

①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④採用公元紀年;

⑤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廣場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三年以來”指解放戰爭時期以來,“三十年以來”指五四愛國運動;“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的爆發。

※禮炮齊鳴28響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國內意義: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晉美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除台灣、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它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村生產力大大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於戰國時期,消亡於1952年。

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五

1、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內容、意義。

1978年底,重點: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段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民主與法制建設:劉少奇案平反,八二憲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頒佈。

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篇六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理論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和指導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因為第一次系統的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指導黨制定了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篇七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分為建國後(解放台灣)、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灣)、改革開放後(一國兩制,統一祖國)三個時期,最終在“一國兩制”基礎上形成。

2、海峽兩岸的交流:1987年,兩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絕狀態;1990年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兩個民間團體通過對話達成九二共識(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