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大學聯考歷史的重要知識點梳理(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2W

新版大學聯考歷史的重要知識點梳理(新版多篇)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一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

(一)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必然性)

1、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封建生產關係產生(生產力發展——土地私有制確立——階級關係變動)

2、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壞

3、軍事(戰爭的需要):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內在動力

4、思想文化:百家爭鳴(法家學説成為變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國的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春秋、戰國)

1春秋:管仲改革魯國“初税畝”

2戰國:李悝變法吳起變法

(三)秦國需要改革並具備條件(具體背景)改革可能性

(1)內部有利條件:

1國君權力集中,奴隸主貴族勢力較弱;○

2法家學説容易得到認同○

3民風質樸,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機遇

1三家分晉,遏止秦國發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遊説各國,為秦國招攬賢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發奮圖強、任用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

1、經濟——“以農求富”(富國)

(1)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對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一度量衡

2、軍事———強兵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擊貴族特權)

3、政治

(1)建立嚴密的户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2)普遍推行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

實質:文化高壓政策

影響:壓制人民思想,摧殘了文化。

5、風俗習慣——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變法的結果:“商鞅雖死,秦法猶存”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順應了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徹底,執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貴)

(3)充分的輿論宣傳,取信於民(“南門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評價商鞅變法(性質、積極影響、侷限性)

1、性質: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

2、積極影響: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侷限性:

(1)輕視教化,輕罪重罰

(2)加重剝削與壓迫

(3)改革不完全徹底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 篇二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着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於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鍼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三、明清小説

1、小説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説。

(2)唐朝短篇小説傳奇。

(3)宋朝供説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説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説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説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説最為。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難點 篇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基本標誌

1956年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黨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黨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對於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把中國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剛剛起步,人們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在理論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認識,從而導致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開始出現曲折和失誤。

開展:1958年,在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錯誤思想指導, “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接着全國農村大辦人民公社。

危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氾濫,社會生產力受極大破壞。

(4)“-----”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破壞

① “-----”給中國的經濟建設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使正常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

②從20世紀70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時期,受“-----”的影響,中國不僅沒有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

2、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

主要內容:“包產到户”“包乾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包給各家各户使用,農民分户經營,自負盈虧)

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2)國營企業改革的原則

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

(3)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點

形成:①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②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温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開放區;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④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地區。

到20世紀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

特點: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3、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如何高效複習篇四

一、學會整合知識點

高中歷史的知識點多且雜,為了讓自己的複習更加有效率,考生就要學會整合知識點。考生可以按照歷史發展的階段來整合各章的知識點,把相關的那些零散的內容整合到一起。例如以古代史第一單元的先秦為例,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這幾個階段,考生就可以以歷史發展的時間段來整合知識點,當然整合的時候可以分經濟、文化、政治、民族關係這四大類。分類整合知識點會梳理的更清楚。

二、不要看太多課外書

高中歷史考生最好的複習資料就是教材,考生把教材吃透了,那分數絕對不會低,根本用不着去看課外書。但有些考生偏偏買了很多的課外書,原因是怕自己錯過了重要的知識點。可是盲目的看課外書,考生要記的東西只會越多越雜,從而導致考生漏掉了重點,降低了複習的效率。因而,考生只要把教材吃透即可。

三、要建立知識框架體系

高中歷史的複習,第一輪主要目標是掌握基本知識,而到了後期複習的過程中,考生就要慢慢的建立知識的框架體系,將抽象的知識立體化。畢竟高中歷史的教材採用的是專題式或者是敍事的方式,而並不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的方式。所以,如果考生不建立知識框架體系,那就會造成知識點記憶紊亂,。因而,平時考生就要花時間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記知識點需要講究方法

高中歷史的理論知識很多考生都是死記硬背的,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記憶方法。雖然説死記硬背也有效果,但效果不高,考生還是要講究方法。考生可以試一下感官協調這個方法,就是把自己多種感官協調起來,記知識點的時候,除了用眼睛看、用腦想以外,考生還可以多動口,多動手,來增強自己記憶的效果。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 篇五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

神農氏時代:創制了原始農具耒耜;春秋戰國時期:採用鐵製農具和牛耕技術;漢朝:鐵製農具和牛耕技術逐漸普及,曲柄鋤、大鐮、耦犁、一牛挽犁、鐵鏵犁等得到推廣。

(2)古代中國著名的水利工程

戰國: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工程,關中農民創造“井渠”,現流行於新疆地區;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以小農户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1)漢唐絲織業的主要成就

漢代:在考古出土中發現很多技巧高超、品種繁多的絲綢實物,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素紗禪衣和起絨錦等。絲織品遠銷到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後,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2)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和漢代冶鐵技術的進步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商代青銅器的出土地點分佈廣泛,生產規模相當大。

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由自然通風演進到人力皮囊通風,然後又到畜力馬排鼓風,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創造出以水力為動力的鼓風裝置。

(3)唐宋陶瓷業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並把繪畫和詩文用於瓷器裝飾。唐宋以來,河北定窯、河南鈞窯、江西景德鎮窯、浙江龍泉窯、陝西耀州窯等聞名天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1)“市”在歷代的發展

①秦代規定,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②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③六朝時期,形成了民間集市——“草市”,政府設“草市尉”進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夜市”比較繁榮。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相當繁華。

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這種政策。

影響:積極方面,有利於農業人口的穩定,農業經濟發展,有利於加強對農民的控制,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有利於打擊富商,發展官營商業,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消極方面,這一政策使社會經濟受到了壓抑,阻礙了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響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資本主義萌芽。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 篇六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時間: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建立:為了有效控制大一統的新局面,秦朝統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中央)①帝國的統治者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職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諸卿,分工負責司法、財政等政務。③丞相是百官之長,“助理萬機”,一切軍國大事均由皇帝裁決。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為郡、縣兩級。郡下轄若干縣,縣下還設有鄉、裏等組織。鄉設三老管教化,嗇夫管聽訟、收賦税。②郡縣的長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縣的屬吏則由郡守、縣令自行選用。③秦漢時的基層屬吏職權頗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嗇夫而不知郡縣的。

為了鞏固新建的中央集權體制,秦始皇還①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此外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馳道與直道,以保證政令的暢通;③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的侵擾;④開邊移民,以充實邊地實力;⑤焚書坑儒,以統一思想輿論。

3、意義:秦雖_而亡,但秦創立的中央集權體制,卻成為我國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考點歸納 篇七

一、“開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階級抵抗派)。

(1)林則徐:設立譯館,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成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封閉狀態中走出來,摒棄傳統的夷夏觀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學習。

3.影響: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解放思想。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

2.主張: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統治。

4.概念:封建綱常倫理為國家根本,用西方科學技術來挽救統治。

5.意義:將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主張付諸實踐,邁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早期維新派:

(1)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主張: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4)侷限:沒有形成完整理論;沒有付諸實踐。

2.晚期維新派:

(1)背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民族危機嚴重;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3)主張:

①康有為: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經學外衣,利用孔子來否定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②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

③嚴復:指出封建君主為“大盜竊國”,翻譯《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4)實踐:1898年發動戊戌變法,但最後結果失敗。

(5)影響:是近代中華民族資產階級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