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新版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13K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新版多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一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原因: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

②隋朝國家統一。

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9、評價:

⑴積極:

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

⑵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並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

1、過程:

①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2、概況:山東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

3、滅亡: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後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

(1)納諫: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徵敢於直言,前後進諫200多次。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

(3)政治:

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4)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5)軍事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5、評價唐太宗: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

B、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羣眾的辛勤勞動。

D、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現實意義:

(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

(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

(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並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社會。

三、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後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製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開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後,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

(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宂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二

“和同為一家”

一、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西南--吐蕃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1、7 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3、8 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4、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遊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意義?

① 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5、金城公主入吐蕃

北方--回紇的勃興:8 世紀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

東北--靺鞨(“車書本一家”):7 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8 世紀前期,唐玄宗封他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

西南--蒼山洱海見的南詔:六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民族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係

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藏族回紇西北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靺鞨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車書本一家” 。滿族南詔西南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盛唐氣象

1、在唐朝發明並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

2、唐朝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聞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

知識點二 民族交往與交融

3、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

4、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

知識點三 開放的社會風氣

5、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幷蓄,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知識點四 多彩的文學藝術

6、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最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唐朝書法名家最著名的是 顏真卿和歐陽詢。

8、唐朝的繪畫題材和類型廣泛,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以及宗教畫,著名的畫家有閻立本、吳道子等。

9、李白、杜甫在詩壇上享有怎樣的讚譽?

李白被譽為“詩仙”;杜甫被譽為“詩聖”,他的詩有“詩史”之稱。

第04課唐朝的中外交流

1、為了學習中國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多達十幾批,當時稱為“遣唐使”。跟隨使節來華的,還有很多的留學生和留學僧等。

2、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曆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鑑真。他百折不撓,第 6 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

4、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5、唐朝與天竺有頻繁的交往。

6、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難,歷經磨難。他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遊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

7、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遊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四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1、開元末年以後,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各地的節度使勢力膨脹。

2.755年,安祿山藉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

3、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鋭。地方上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知識點二 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4、唐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

5、人民生活困苦,爆發了大規模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並攻入長安,建立政權。

6.907年,朱温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知識點三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7、唐朝滅亡後,北方黃河流域與南方地區先後出現了一系列政權,史稱 “五代十國”,這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8、這一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繫,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藩鎮割據

材料一 “……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敵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税自私,不朝獻於廷,……以土地傳授子孫。……”

——《新唐書·方鎮表序》

材料二 “……唐自中世以後,收功弭亂,雖常倚鎮兵,而其亡也亦終以此,……”

——《新唐書·方鎮表序》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什麼社會弊病?這種弊病是如何形成的?

反映了唐朝藩鎮割據的社會弊病。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後,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不少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這就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2)材料一中的劃線部分説明了什麼?

説明藩鎮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納賦税,職位傳子或部將[],不受中央節制。

(3)材料二中的“而其亡也亦終以此”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

唐朝被藩鎮勢力——朱温所滅。發生了公元907年。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五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方農業的發展

(1)、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安定。② 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有利於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④引進新品種──從越南引進佔城稻。

(2)、表現:①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闢許多茶園。

2、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紡織業和棉織業: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絲綢產量高;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紙的冰裂紋瓷器,給人別緻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也發達。

3、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其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而且還出現有早市、夜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4、結論: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六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 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 年秋天,明軍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司

三司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獄

都指揮使司(都司)--掌軍政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

錦衣衞成立於洪武年間,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衞皇帝安全,偵緝官員 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可直接實行緝捕。

3、八股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八股取士,考試命題只能在四書五經範圍,考生不許有自己的見解,嚴重束縛了人們 的思想。

命題範圍:四書五經。

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

文體: “八股文” 。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強統治:

①1421 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②強化君權,進行削藩;

③增設特務機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廠衞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七年級歷史學習難點與對策 篇七

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鬥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2007年太原市會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1927:領導南昌起義;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敍述要簡單、準確 ②材料解析: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鑑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紀最後30年的時代特徵?(4分)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係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難在複習——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文明史,歷史複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重現實,適度結合熱點命題。 實用舉例:①2007年大學聯考的一道選擇題引發的爭議;諡號、廟號、帝號、年號的差別——文科更注重積累。 ②《大國崛起》熱映引發的出題熱;從整體設問:共同原因、經驗、共同目標、啟示等;從單個國家設問: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響(啟示);關係:個別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觀在命題中的體現和做題的要求。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命題更關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如生產工具變革、三次工業革命等。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