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88K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新版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學習方法 篇一

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對於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因此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例題:帝王諡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於諡號的是

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試題的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理解考試要求的能力。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從唐開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用年號。試題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諡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然後調動所學知識,知道漢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個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為威強睿德,即可得知本題答案為B。

要把教材的句號變問號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徵、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於“兩税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兩税法”?與以前的賦税制度相比有什麼特點?這些變化説明了什麼?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繫和規律

八年級下冊歷史學習技巧 篇二

史料分析題是一種提供材料,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與提煉進行論證的題型,具有考查閲讀、分析、知識遷移等能力的功能,是近幾年歷史測試中出現的一個新題型,正類似於語文教學中常見的閲讀理解題。

解答此類問題時,一般方法是先讀懂材料,閲讀材料時要捕捉文中信息,所謂信息是指材料中包含或隱藏的時間、地點、提示語、人物、引文出處等,充分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斷每段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有助於準確地理解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相結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內容定位於歷史的某個階段。每一段材料都會與教材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相聯繫。其次,讀懂材料後應知道材料所反映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內容或歷史長河中的哪一階段歷史,這樣運用平時所學的知識、觀點去分析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的內容結合起來,就有助於理解材料,更好地總結答案。最後,審準提問,總結答案,根據材料的設問要求,概括材料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後回答,回答要緊扣題意。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1課知識點 篇三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內容:①通過了《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以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②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④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舉行開國大典。54門禮炮齊鳴28響。(54代表當時全國54個民族,28代表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鬥爭取得勝利。)

2、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2)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1概況:1951年,西藏獲得和平解放。

★2意義: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2課知識點 篇四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原因:①美國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②朝鮮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性質:反侵略的正義戰爭。

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邱少雲

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3課知識點 篇五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強烈要求獲得土地。

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內容:1950底,中央人民政府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瞭解放。

意義: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篇六

篇一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一、成立1949.10.1

1、籌備: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內容:(通過-選舉-決定-建立)①通過“共同綱領”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其主席③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紀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標誌:開國大典1949.10.13、意義

(1)國內: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注意理解)

①對國家的影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②對人民的影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外(國際):

①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二、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代表:1951、阿沛阿旺晉美

(2)意義: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大陸統一,民族團結。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國入侵朝鮮和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安全

(2)時間:1950.10——1953.7

(3)司令員和軍隊:彭德懷和中國人民志願軍

(4)意義:

①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②志願軍戰士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③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時間: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基本完成土改)

(3)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義(祥見課本13頁)

①對地主和農民的影響:消滅地主,農民成為土地主人;

②鞏固人民政權

③推動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計劃”(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

(2)基本任務:(一個重點,兩個相應)

重點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及商業,相應地培養人才;

(3)成就①工業方面:

A、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個飛機制造廠、瀋陽第一機牀廠

B、形成東北工業基地、加強了沿海工業基地、在華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②交通運輸業方面:武漢長建大橋、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工業化開始起步。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頒佈:1954.9第一屆全國人大

(2)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3)意義: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4、中共八大1956

(1)內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務(要知道具體內容)(2)意義:良好開端(詳見課本27頁)

二、探索中的失誤

1、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會運動1958年開始評價:

(1)積極:反映了人民羣眾迫切要求建成社會主義的美好願望

(2)消極: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嚴重失誤,那時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三、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雷鋒)

第三單元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改革開放

1、改革

(1)農村改革(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

(2)城市改革(1985年開始,重點是國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②管理: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開放

(1)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目的(也是意義):引進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民主建設的加強: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平反劉少奇案)

2、法制建設的加強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工作,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民族團結

1、處理民族關係的政策:民族區域自治

(1)背景、原因:

①民族關係:相互依存、不可分離②民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提出:籌建新中國時

(3)含義: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民族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我國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要知道是哪五個)

(4)意義:

①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發展:各民族共同發展

(1)西藏:重要牧區

(2)內蒙古自治區:商品糧基地

(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我國第二大橡膠基地

二、祖國統一

1、港澳迴歸(香港-1997澳門-1999)

(1)政策(構想):一國兩制

①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

②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意義:洗雪百年國恥,在祖國統一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海峽兩岸的交往(閲讀本節課課文了解即可)

篇二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的,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

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發動。

①原因:黨和人民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②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標誌“左傾”錯誤氾濫。

③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_1966~1976年)

1966年毛澤東發動,被__個反革命集團利用,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至死,1976年,_革命集團被粉碎,“_結束。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

(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

於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

(1)內容:

①思想: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②政治: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對內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

(1)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①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户農民首先將田地包乾到户,自負盈虧。

②影響: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③意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中國農業發展。

※説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包地包產後,家家生活大變樣。—〈鳳陽花鼓詞〉

(2)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內容:

①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②政企分開;

③以按勞分配為主;

④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2、對外開放

(1)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被稱為“一夜城”。

作用: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經濟特區的“特”的含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

(2)擴大:1984年,我國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後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發區;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經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3)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區已由沿海向內地發展。

(4)對改革開放的感想、啟示:改革開放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發展才是硬道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

(5)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79年那個““春天”的到來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相關;“春天”指改革開放;“中國的南海邊”指東南沿海;畫了一個“圈”指經濟特區。

建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黨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各行各業的支援;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

篇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開國大典、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主要內容:

①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④採用公元紀年;

⑤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_場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三年以來”指解放戰爭時期以來,“三十年以來”指五四愛國運動;“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的爆發。

※禮炮齊鳴28響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國內意義: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晉美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除台灣、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它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村生產力大大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於戰國時期,消亡於1952年。

篇四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民族區域自治

⑴背景: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係,並逐漸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籌建新中國時提出的。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國內少數民族實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⑶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

⑷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隻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一國兩制”科學構想

1、一國兩制

(1)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最早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適用的範圍是台灣、香港、澳門地區;

(2)含義: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原因:“一國兩制”正是從歷史和現實考慮,一要實現香港、澳門、台灣的主權迴歸,二要維持香港,澳門,台灣經濟的繁榮。

(4)我們對台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港澳迴歸

(1)前提條件: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香港和澳門的迴歸做出巨大的貢獻。中國國力日益強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

(2)香港迴歸:1997年7月1日迴歸。

※英國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權交還給中國説明了: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香港的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1997年7月1日香港的迴歸,説明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3)澳門的迴歸:1999年12月20日迴歸。

◎《七子之歌•澳門》:“你可知‘(媽港)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聞一多

(4)意義:香港、澳門迴歸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成功實踐,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提供了範例。中國人民洗刷了百年國恥,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進改革開放,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5)香港、澳門迴歸説明: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有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中國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中國才可能真正地實現香港和澳門的迴歸;最終實現台灣的迴歸。

祖國統—(台灣、西藏、新疆)

1、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⑴古代史:

①三國時,東吳孫權派大將衞温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繫;

②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灣);

③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④1684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繫,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簽署投降書,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個世紀的台灣也回到祖國懷抱。

2、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世紀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8世紀中期,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漢藏“和同為一家”;

(2)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域。

(3)清朝順治帝正式賜予西藏佛教首領_五世“_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後,歷世_和**,都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4)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與_、**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5)1951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除台灣、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

3、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漢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展了絲綢之路;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73年設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大大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3)清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

(4)1955年設立新疆自治區。

4、談談對祖國統一大業的認識

實現祖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