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9W

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新版多篇

高二歷史必修三易錯知識點 篇一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於漢代。

2、韓非子主張的“法治”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法治”,韓非子維護的是君主最高權威,其實質是嚴刑峻法下的“人治”。

3、“罷黜百家”不是“禁絕百家”,而是“抑黜百家”,其目的在於確立儒學在官方的正統地位,不許其他學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諸子百家在社會上流傳。

4、漢朝的統治思想並非一直是儒家思想,漢初統治思想為道家思想,推行“無為而治”。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學是經過董仲舒改造後形成的新儒學,不完全是孔子時代的儒學。

6、董仲舒的新儒學是以儒學為主,同時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理學也是一種新儒學,它以儒學為主,同時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

7、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但他們仍是傳統儒學的繼承者,他們的思想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8、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但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9、中國戲曲藝術成熟的標誌為元雜劇的興起,而不是京劇的興起。

10、紙是西漢時期發明的,而東漢蔡倫利用樹皮、麻頭等作原料,改進了造紙術。

11、宋代畢昇最早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而不是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已有雕版印刷術。

12、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此時的中國科技屬於傳統科技。西方文藝復興後科技迅速發展,此時的西方科技屬於近代科技。

13、近代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14、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瞭解不是很深入,只是開學習、研究西方之先河。

15、堅持“中體西用”思想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是從地主階級洋務派分化而來的,由學“器物”逐步上升到學“制度”階段。

16、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是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

I7.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青年雜誌》從第二捲起改名為《新青年》。

18、康有為藉助孔子的權威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新文化運動則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兩者形式不同,本質上都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19、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組織“馬克思學説研究會”,而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20、毛澤東思想不等於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個人正確的思想屬於毛澤東思想這個科學理論範疇。

21、“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衞星,而不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衞星。

22、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在關注人的問題上有相似之處,但他不屬於智者學派。

23、文藝復興在歐洲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僅僅侷限於主流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而廣大羣眾更多的是通過宗教改革加入到思想解放運動中來。

24、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是否定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並沒有否定整個牛頓力學。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

25、現實主義文學強調真實,具體描寫現實生活。現代主義文學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二

※儒家思想小結

一、儒家思想演變小結:

1、形成-先秦。孔子創立儒學,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大宗。對後世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準則(禮);道家: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道、辯證法);法家:變革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思想武器;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獨尊-漢代。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形成了新學體系。儒學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3、發展。宋明理學。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

4、繼續與變異-明清。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規範意識——有利於培養現代公識;②大一統思想——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團結;③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於今天的政治建設;④和為貴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⑤民本思想——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⑥“義利觀”——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現代影響: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儒家思想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

三、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體,它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於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負面作用明顯;它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等更應拋棄。對待儒學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三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舊三民主義

(1)基本內容: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_政府;(核心)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即通過政治革命,_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社會革命,核定地價,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地價歸國家所有,國民共享。

(2)歷史作用:指導了辛亥革命的進行,_清政府,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2、新三民主義

(1)“新”的表現(與舊三民主義的不同):明確提出反帝目標;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等。

(2)歷史作用: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北伐戰爭的勝利。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的論著及思想主張

(1)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論著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論著有:《新民主主義論》

(3)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論著有:《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2、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併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民主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取得了獨立,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內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動的順序來掌握,它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十二大的內容、南方談話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方法二:按“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核心問題來掌握。

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

2、意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併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走上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意與毛澤東思想的意義相比較;理論的意義包括兩方面:實踐活動及活動效果)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彙總 篇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宂官、宂兵、宂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篇五

一、歐洲共同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經濟聯繫加強。

②主要原因:歐洲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發展。

③直接原因:為了擺脱美國控制。

2、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為歐洲共同體。

3、性質: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4、合作內容:關税、農業、貨幣,加強科技合作(其中關税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是歐共體的兩大支柱)

5、影響

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

②美國霸權地位嚴重消弱,不得不改變對歐政策。

③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了多極化的發展。

二、日本

1、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剷除了殘餘的封建因素。

②美國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視科技和教育,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發展。

2、影響

①日本經濟逐漸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②日本改變了戰後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係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出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衝擊了美蘇兩極格局,加速了多極化進程。

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篇六

百家爭鳴

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於大變革時代。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興封建階級正在形成。文化:禮賢下士,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階級代表著書立説,形成“爭鳴”局面。

二、概況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禮”。“仁”反對苛政;調整好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穩定;遵循“忠恕”之道。“禮”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為政以德”。哲學思想,“敬鬼神而遠之”。教育思想,辦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當仁不讓於師”;“温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評價,“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響。

2.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説,被尊為“亞聖”。“仁政”學説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性本善”説。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評價,“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緩和階級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不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是封建統治的一種策略。“重義”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3.荀子。戰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論);“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説。評價,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儒家重視。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4.儒家結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統一;儒家學説倡導“仁”“仁政”,不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故不受重視。

5.老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6.莊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消遙”(對事物變化要採取旁觀、超然的態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兼愛”、“非攻”、“尚賢”、“節儉”。評價:代表了下層勞動羣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結論: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出現大量小生產者,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他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環境來發展生產,故墨家學説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8.韓非。(代表新興地主的利益),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權;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適應戰國後期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為新興地主階級所接受。

三、意義

1.儒家學説: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説: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説:其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4.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篇七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併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係: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裏、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__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