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4W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精品多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點 篇一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1、契丹的興起:

(1)時間:10世紀初

(2)人物: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

(3)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時間:11世紀前期

(2)人物:党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

(3)都城:在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時間:960年

(2)人物: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4、北宋與遼之間訂立著名的澶淵之盟。結束戰爭,雙方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6、岳飛班師後,宋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2、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南宋時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3、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6、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9、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二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統一南北,同一全國。

3、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4、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的國家糧庫。

5、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6、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7、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12345)

8、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

9、隋文帝鞏固統治的措施:a發展經濟,編訂户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B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C意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10、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考知識點 篇三

1)隋的興亡

一、隋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統一:589年;

意義: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繼秦漢之後,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

二、隋朝的繁榮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1、改革前朝制度,加強中央集權;2、分科考試。

影響:形成了“開皇之治”的盛世景象。

三、開通大運河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概況: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作用:貫通南北動脈,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的紐帶,促進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

四、科舉制(隋朝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隋文帝時期:初步建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隋煬帝時期:進士科的建立,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建立。

影響: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重要標準,逐漸成為後世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五、隋朝的滅亡

隋煬帝的暴政引起農民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2)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義:唐朝時,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

2、概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同行的還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3、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曆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鑑真東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

2、過程:754年,鑑真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

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玄奘西行

1、時間:貞觀初年。

2、過程:玄奘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遊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思考: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帶給我們的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原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於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3)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戰亂較少;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區域拓展: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

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水稻:①品種: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②區域:由於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廣。③結果: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2)經濟作物:①茶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②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1)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2)南宋後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地的瓷器,給人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製造的海船,配備了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商業

(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草市;城鄉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2、外貿

(1)港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範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經濟重心南移

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

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思考: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

(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

(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從而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並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我國經濟重心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南移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東漢後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

(2)南朝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3)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

4)明清兩代知識點

1、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衞、朱棣設立東廠進行對臣民的監查、偵查。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2、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3、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瀋陽,後改稱盛京。

4、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5、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遷都北京,對國的統治。

6、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誌着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 篇四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裏,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9、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篇五

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繁榮與開放是隋唐社會的時代特徵。

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

統一: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滅亡:618年(隋煬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諸多方面創規立制,是一個創新的朝代,開創了中國歷史新局面。具體表現在:選官制度上開始實行科舉制;在經濟方面開通了連接南北的大運河。

1、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

①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②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③長度和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④四個組成部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⑤連接五條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⑥開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隋煬帝)

①創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最為重要。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③發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舉制的積極影響: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革,加強皇帝選官和用人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範圍。2)推動教育發展。3)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1300多年。

三、隋朝的滅亡

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時間:618年

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統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都城,李淵就是唐高祖,並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

(1)主觀原因:他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他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2)客觀措施:①任用賢能。唐太宗廣納賢才,有敢於直言的魏徵;知人善任,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敢於決斷(房謀杜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創於隋朝);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③經濟方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④邊疆管理。唐太宗時期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三、女皇武則天

我國曆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科舉考試方面創立了殿試製度和武舉,親自面試考生,後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唐玄宗與“開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時期)

(1)措施:①任用賢能。任用賢相姚崇和宋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頓吏治,裁減宂員。③經濟方面。發展經濟,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第3課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出現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業:長安城人口百萬,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有市:商業區和坊:居民區)。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1、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松贊干布。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

4、唐玄宗時,將金城公主嫁尺帶珠丹。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特點: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幷蓄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①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②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聖”。③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唱,深受大眾歡迎。

2、書法:唐朝最的書法家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3、畫家:唐朝最的畫家是閻立本和吳道子。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六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2000多公里。

2、開鑿的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②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曆的女皇帝。

歷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