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3W

2023年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 篇一

一點素心

作者:黎武靜 來源:《羊城晚報》2013年2月3日

偶然地,被一張照片震撼。拍片現場,紅牆青瓦,演員在拍片之餘執一支毛筆,捧一瓶水,就這樣,在牆上筆走龍蛇,行雲流水。

是什麼讓人感動,在這短暫的瞬間?想起兩個字:素心。“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讀到這樣的句子,只覺得漂亮,卻未必懂得,但是現在突然覺得有一點懂了。

紀曉嵐的老師曾撰一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想想,不過一念之間。當野心只為白雲留,花開花落,山中紅萼。世味有濃淡,素心無嗔喜。

濟慈寫詩時常寫在紙片上,事後夾在書裏做書籤,或者隨手扔在一邊。1818年的春天,夜鶯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從餐桌邊拖過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個上午,他都在寫着。寫完卻將紙片塞到書架裏了事。查爾斯將紙片揀出來,細細謄出,這就是濟慈的《夜鶯頌》。濟慈寫給自己的墓誌銘: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

卡夫卡的遺囑:最親愛的馬克斯,我最後的請求是,我的遺物裏,凡屬日記本、手稿、來往信件、各種草稿等等,請勿閲讀,並一點不剩地全部予以焚燬„„這是一個被米蘭•昆德拉稱為“被背叛的遺囑”,他的朋友將這些整理出版,於是文學史上註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風行水上,原來只是路過。那些不朽的傳奇,在誕生的一刻,並不是為了流傳。

弘一法師 今宵別夢寒

樑衡

這個深秋的黃昏,當我們來到白馬寺,人跡已是蕭然。寺內顯得清靜而空曠,我們幾人散漫行走其間,很自然地便海闊天空地神聊起來,由佛教東傳談到得道高僧,其中一位女編輯和我談起了弘一,並用她柔和的音色淺唱了幾句《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此時,風掠過,白馬寺塔檐上的風鈴咣噹作響,穿透血紅的殘陽,餘音在紫氣繚繞的寺院上空縈迴。寺院的風鈴與其他風鈴所不同的感覺是顯而易見的,既不小巧又不悦人,那種金屬的音質本身就是一種感召,一種意象,尤其在這樣一個深秋薄暮之際,令人聽罷真有必要轉過頭來,把中斷了幾年的弘一書道研究接着做下去。

只是,按弘一之説:“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那好,就先走進弘一吧!

説真的,對於弘一,我一直認為是個謎。我自己是沒有能力進入那個已經逝去的心靈世界中去的,如今只能憑藉他的遺墨,憑藉他的親朋故舊回憶甚至民間傳説來複活此人。幸好,他所行未遠,不至於雪泥鴻爪稍縱即逝。尤其是我的家離他圓寂的開元寺僅百步之遙,這些年又看了不少他的墨跡,便多少有些親和的可能。不過怎麼説,弘一對於生活在現實又忙亂的人來説,在精神方面,已經相隔一道厚厚的屏障了。

未出家時,我們稱他李叔同,出家後則敬稱弘一法師,出家前後的肉身屬同一種物質,只是精神、靈魂已經異化。家世浙西望族,生於天津,年輕又有才氣的李叔同,那時多麼令人歆羨啊。這一點他自己也深有感受,並不失時機地在這人生舞台上充分表現。翩翩裘馬,進出名場,紅氍毹上,舞袖歌弦,什麼都要露一手。演戲,繪畫,書法,篆刻,音樂,沒有不上手的。這時的他的確是一位翩翩美少年,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底子緞帶扎着褲管,眉宇間盡顯英俊灑脱之氣,一舉手一投足,稱得上瀟灑倜儻,光彩照人。可是曾幾何時,收拾鉛華,摒卻絲竹,在我腦海中印下的,卻是清癯枯瘦,古貌古心,一副古之高僧薪火綿延的零餘者形象了。

人生真的是一齣戲。歲月的長風捲走了他青春的容顏,轉瞬間留下平淡和寂寥。

李叔同的出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我先後披閲了諸家之説,有與李叔同過從甚密的夏丏尊、豐子愷,有他的高足廣洽法師,更多的還有文人們從不同層面、角度的闡釋,可惜沒有一説能夠讓我感到若合符契。我只能説:此謎無解。就是讓弘一本人來解,也是無從解開人生的重重繩釦的。這麼一來,我對諸説都不感興趣,有時看到學人在爭論這一話題,內心還感到膩歪。人生是能夠窮盡的麼?沒有窮盡。再説人生本來就沒有什麼正常的軌道可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説話間就成另一種模樣了。至於無序、無規律可循,超常規的狀態是經常有的。蘇東坡當年説過人生如夢,夢就是無常。再説,人生有許多説不清道不明的形而上狀態,如精神、稟賦、情懷、緣分,真正是無法規劃,無從定量。也許世間什麼都可能一樣,但是人 和人,的確無從一樣,這也就使人感到雲譎波詭,無可究詰了。

李叔同終於在很突然的情況下斷絕塵念出家了。説是因為緣也罷,宿命也罷,從滾滾紅塵中義無反顧地遁入空門,李叔同消失了,弘一誕生了。我幾次聽到文人為他這種質變而嗟歎,以為文壇藝苑少了一個大才子,這損失無可彌補,又看到有人為佛門慶幸,説是得一高僧。我弄不清楚這幸與不幸的標準何在。再説,人生的轉變能用幸與不幸二極如此簡單地裁定麼?顯然是文人的偏愛和多情所致。大千世界,行當萬千,彼此消長、互為漲落是很正常的。命數之間並不存在什麼衡量的標準,只是過程耳。李叔同向弘一轉化,高深一點説是一種生命向度的選擇。選擇是相對於不選擇而言的。選擇可以有理有據,也可以無理無據,世事無常,什麼都有可能變。通俗一點説是“換一種活法”,這沒有什麼不正常。你想想,在當今社會鉅變的時空裏,比李叔同驟變弘一更令人拍案驚奇的事還少麼?只不過在當時,李叔同的轉變太突兀和惹眼一些罷了。對於人生方向的選擇,我欽佩的是他對於自我的負責。生命本來無所謂意義,精神也無所謂高尚鄙俗,總是在追求一個目標的時候方顯出它的成色來。弘一成為人們景仰的高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相當長的修煉過程,其中包含沒完沒了的閉關治律、禁語、靜修、寫經,包含幾十年清湯寡味的茹素生活,包含那個時代悽風苦雨帶來的重創。

晨鐘暮鼓、古詩清夢,徹底地磨洗了一個人的靈魂。

弘一的偉大在於他的平常。記得孔夫子曾讓弟子廣開言路“盍各言爾志”,足見志向各有不同。不同道不足語怪,問題在於能夠不改初衷執著而行。今日的佛門,已不再是弘一時代的清冷靜寂,變得熙熙攘攘起來。本是清淨地,如今遊客如織,門票上揚,新時代的思維培養了與之相適應的佛門弟子和佛家行為,這已毋庸贅言。儘管如此,假使我們身邊的某一位親人或好友突然出家當了和尚,恐怕在很長一段時日裏,要成為嘴邊的話題反覆提及。無論怎麼看,出家總是與常人常情相悖的事,是不是有什麼毛病呀!而選擇其他行當,大抵不會如此令人不解,這真是一條非常之路。嚴復當年就坦白地説過:“男兒生不取將相,身後泯泯誰當評。”這種風氣似乎愈演愈烈了。這種人生選擇與出家無異,純屬一己之追求,關鍵在於能否一以貫之。許多失敗者往往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入而不入,離而不離,如三月柳絮飄浮在空中,結果一無所成。弘一的成功在於他把複雜繁縟的人生問題簡化了,他出家後的精神追求,竟是如此簡單平常的承諾:當和尚就要像個和尚的樣子。聽起來素樸之至,做起來尤其難。你耐得住寂寞枯索麼?你吃得起清苦寡淡麼?我不由得想起我做客台灣佛光山寺,餐餐素食,菜餚雖遠遠豐盛於平常僧人,可二日下來已是滿腹虧空,只得下山尋葷解饞。這種佛門生活弘一一過就是二十餘年,甘之如飴,有滋有味。就我想來,弘一不是佛,也離佛境界未遠了。

我是從書法藝術這個視角扯開一個口子接近弘一的世界的。我自知難以深入,卻可以窺探一些超然氣象。李叔同時代,他那渾身充盈張揚的脾性,使他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天發神讖碑》《張猛龍碑》《龍門四品》這類稜角鋭利、轉折剛硬的碑版。就説臨寫《天發神讖碑》吧,學此碑的人極少,緣由是品相不美,如折古刀,如斷金釵,通篇崢嶸拗峭,火氣極盛矣。李叔同偏好這一類風姿,臨寫得鋒芒畢露,利刃森然,簡直是他的心性最如實的寫照。入空門後,弘一的書風漸漸地轉化了,外在的鋒芒逐漸剝蝕,而內在的藴藉、蓄涵卻在不斷地增長,以至於精光四溢,恬淡渾穆。我曾經認為縱筆揮灑有自己的一整套運動機制,並無涉“字如其人”,但在弘一身上,我不能自圓其説了。他立意要當翩翩公子時,字便是公子字;立意要當和尚,當年筆墨中的盎然生氣,遂成《廣陵散》,氤氲通篇則是空門韻致了。

弘一屬清逸之人,書風也必然歸屬逸品。其書作品性之靜,品格之淡,造型之鬆,點線之斂,都是常人不想為也不堪為的。我遍翻書本,委實理不清弘一時代以何種古典碑帖為範,最後只能歸於他按自己的心機縱筆,不再與古碑古帖糾纏瓜葛了。憑心任性,無以為範,也就處處為範,廣採博收。放開了也好。人漸清癯,字型也見枯瘦修長;人漸超然,字型也見清空悠然;與世無爭,字態也日見淡泊和善。我是在三十歲後才向弘一的書法行注目禮的,在此之前,它一直無法進入我的視界裏。它的審美特徵缺乏普泛性,很狹窄。更多的人將一掃而過,視而不見。弘一的書法是不可學也不堪學的。只是心平氣和時,一炷香,一壺茶,細細咀嚼,可以咀嚼出人間世態。這種純乎內心的筆墨情趣,千百年都是至味。

弘一無法成為時代的歌手,而李叔同有些可能,像他填寫的《滿江紅》是那麼的慷慨澎湃:“皎皎崑崙,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就是放入沉鬱的南宋詞中也毫不遜色。出家後儘管他“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説得很藝術,卻無法成為時 代的高頭講章。同樣,弘一的超然書風也無法成為書道主流,只是邊緣的一掬清泉而已。這也註定了弘一一脈書風延續絕少。人們無法從他的筆墨裏感受到視覺的盛宴,總是那麼一汪秋水,沒有大動作。不過,我樂於相信隨着時代發展的喧沸和昂揚,弘一書風將從另一個方面,成為人們精神的棲泊之地,用它那纖塵不染、清遠無雜的情調來給人們以心靈的補償。弘一在他書法上表現了一個相當高明的構想,即簡約,似無技巧可言,卻是最高超的技巧,完全是不動聲色的,不顯山不露水的。讀過古人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吧,會對如此簡約的文字組合不可思議,又會為其中韻味拍案叫絕,弘一的書法也是如此。大凡我看到有人臨摹弘一書法,就以為徒費年月。不是麼,弘一的情懷我們都不能達其萬一,連吃二日素食都承受不了的俗人,又有多大可能得到弘一的藝術真諦?僅得皮毛之相,這又何苦。也許有人説,弘一偏於一隅的呼吸吐納畢竟與時代有些隔膜。是的,和尚就是和尚,和尚不是鬥士,用鬥士的行為來要求和尚,真有些圓榫對方孔的幽默了。在相隔整整六十年的歷史距離後,我們發現了,一腔衷曲滿腹真情投入的意義,並不因時變而陳舊。正是對世間萬物萬事都看淡了的人,才有可能對於一種追求始終不輟,由此更見真摯動人。

有人從佛門歸來,對我説了一通生活是何等的重複和無味,似乎人間樂趣全無。就我的體驗,如果指今日佛門可能不妥,而當年弘一的物質生活大概如此這般。從李叔同到弘一,這種轉變是付出代價的,以至於無論從何處觀之,既可悲又可喜。佛學,與其説是宗教之一種,莫若説是生活哲學之一種,浸淫久了,不僅形容異於常人,靈魂也是別一種。弘一有一次到學生豐子愷家,豐子愷搬出一張舊藤椅請老師坐。弘一不忙着坐下,而是先把藤椅輕輕搖晃了幾下,方才緩緩入座。豐子愷有些納悶,不知箇中緣由。而後一次又是如此。豐子愷便問為何這般,弘一徐徐地説:你的藤椅舊了,易生蟲子,如就這樣坐下去,必壞了它們性命,故搖動以示它們留意。嗚呼!弘一的言行、思維,已寓於至大至深、至細至微了。這樣的境界,何敢贊一辭。以無渣滓之心領悟宇宙生命之一切,甚至憐愛細若蚊蚋的生命。前塵影事,長山遠水,至今撩起,仍令人不勝遙想。這種功德,在於出家後弘一的不棄不執。目標是明確了,過程卻需慢慢地茹涵、吟味、消解。長夜漫漫,木魚篤篤,青燈黃卷,芒鞋布衲,這對於只有三十七歲的年輕人來説,着實是一種艱難的精神苦旅。從個人生命的意義上説,很是需要保守一方心靈的淨地的,惟此,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自我”,隨波逐流、朝秦暮楚地改變自己的情懷,卻只能喪失了。

《論語》中説:“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與狷是兩碼事。狂者常執非常之情意,凡事激進而求速決;狷者多持平常心,有所為有所不為。弘一不能算是狂者,卻可算是狷者。在“兼濟”與“獨善”二極中,他選擇了獨善,漫漫長夜自磋磨,本身就是對自我的一種忠誠和責任。√本站★√如今的紅塵中人,專一事而盡心性者並不太多。更多的如鼓上蚤,今日治學,明日下海;什麼時候才高談修身養性,轉眼倚紅偎翠任五色迷目七音亂耳了。這使有良知者談起弘一,總生出羞愧神色。出家前,他是何等地喜愛名場徵逐啊,可後來,據我翻檢他的年表,就有多處閉關研律的記載。這對於常人不啻於一種精神上的懲罰,只有心甘情願接受者,才有可能專注於佛的跟前。

一種低調的精神生活延續下來,使弘一達到了超常的境界。幾十年滴水穿石般地向着追求的核心進展,平淡無奇又那麼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弘一不過是泱泱人海中的一滴水,這滴水與眾不同的是至柔達到至剛。相比於高調的人生,低調人生更有一種保全完善的可能,就像他的書法小品一樣,不可能成為廊廟的供器,卻完全可以供心緒不寧的人平息躁氣。弘一是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歸屬的,若換成常人不免有些恐慌,可是在弘一重複而遞進的時日裏,除了修善行為,也修善對於彼岸世界的信念。我仔細讀過他用工楷認真寫下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從丙子年三月二十一日起至四月八日書畢,洋洋五千餘字,歷時十餘天,氣韻是那麼和諧,筆調是那麼統一,似乎一氣呵成,不曾間斷過。《老子》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弘一的心性就是一滴澄澈透明的水。有趣的是我們在欣賞李叔同時,看到了他過人的才華,而仰望弘一,似乎他一進佛門,才華就走失了,只留有高僧的情懷。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弘一同樣是才華超凡的。他修的律宗,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手上方得復興,倘無才華,真是不可思議。依我理解,才華在任何領域都可施展,只是佛門與世俗間理應有一面有形或無形的圍牆的,佛門的有形圍牆內應該瀰漫濃郁的宗教氣息,不僅使僧人有感,也讓出入其中的外人警醒,將世俗利益的誘惑、薰染隔絕在外。佛門的無形圍牆更不應沒有,它是一種象徵、一種界定。人有時是很需要用這樣的無形圍牆來封閉自己的,以便安置一片安寧清新的精神棲息住所。如果有朝一日,失去了有 形和無形的圍牆庇護,或被圍牆內外的人視有若無,形同虛設,那麼,崇高與卑瑣、超脱與鄙俗、正義和邪惡也就無界限可言了。不僅對於今日佛門要有圍牆意識,像我等區區文人也需以此為鑑,心中隱祕的琴絃豈能由媚俗之手來撥動!

這就牽涉到生命價值的認定了。今人愛説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卻未必理解生命展開的形式。李叔同時代的生命是那麼有戲劇性,該表現的都表現了,該獲得的也獲得了,讓人眉飛色舞津津樂道,似乎生命需要如此享受方不枉人世一遭。弘一之後,就沒有這許多戲劇性色彩了,生命進程如他的青鞋布衲,素樸而又深沉。歲月的長風捲走了他往昔的風采,生命進入一個新的里程。很難説哪一種生命的進程比較合理合情,好像生活本來就是如此,都會透露出生命在某一個時段的色澤,縱然風中一葉,也可以説春秋消息。只是從我的思索來延伸,是傾向於後者的。李叔同什麼都想露一手,看似熱鬧絢麗之至,卻不免有急切倉促的茫茫然。弘一時代就越發體現了一種經過人生座標定位後的價值生活,兀兀經年中無不滲透着生命、文化的情懷,一種被情懷所浸透的指向。這種純粹的個性被〖jp+2〗鍛打得不可摧毀。不管人們説李叔同是喜劇也罷,弘一是悲劇也罷,弘一畢竟是一種深層的人生遞進,由此也更耐人尋味。做弘一則尤其難,追求超越了生存現實,只能孑然獨行。他感受到的不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曠野中蕭森的八面來風。儘管弘一也知道停下來或轉回去,是許多親朋之所願,但是卻有一種感召在前,使他着魔似的奔向那遙遠又不可知的地方。所以,真要界定的話,弘一的人格還真是悲劇精神的人格呢!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隔代之下,記住這位不必非記住的人物,似乎有着隱約的情緣。如果説弘一的人生也是一部書,那麼,這部書是必定要慢慢翻讀、細細把玩的,且未必就讀得下去。有時候,我們觸動歷史,觸動歷史這株大樹的任何一張葉片,都會令人體味和依戀。春花入夢,秋色經眼,過去的夢影可能就折射着當代人的靈魂,折射着失去精神家園的苦痛。時代之帆很快就要把許多過往人事拋在後面,重新開始一種新的審美和價值體現。可是,我卻有一種預感。也許在今後的許多嘈雜騷動的場景裏,弘一會一次又一次地走進我們的視界,使我們不時有一種心緒怦然的感動。

多元思維

1.他創造了奇蹟

他,“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而不衰;他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他先後培養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給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2.要做就做最好

趙樸初先生評價李先生一生為“無盡珍奇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俞平伯評價他説:“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我們説,又豈止“像”,活脱脱就“是”,樣樣都能從一個“真”(真性情、真學識、真才具)字中抽繹出人之為人的神韻,夠好了,是真公子自翩翩,是真名士自風流,是真高僧自莊重。“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弘一法師所書的偈句,其光風霽月的懷抱歷歷可見。

適用題旨

滴水與海洋、有所為有所不為、胸襟與懷抱、兼濟與獨善、殘缺與完美、窗與門、平淡與富有、“悲欣交集”之祕談、平常與偉大。

多元解讀法

一個材料可用於多個大學聯考作文中,是謂“多元解讀”。試舉幾例。《非常道》選取了弘一法師的一件小事:

{材料}李淑同做了和尚,學生豐子愷仍跟他有來往。每次弘一法師到豐子愷家做客,就座時法師總

悲欣交集。

是先把藤椅輕輕搖動,然後才慢慢坐下去。豐子愷詢問何故,法師答曰:“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動,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要先搖動一下,好讓他們走避。”

[片斷一]

一枝一葉一世界(浙江)

一枝見佛性,一葉見禪心,一枝一葉足見豐富的內心世界。

弘一法師是大家,精通詩畫、書法、戲劇,但一枝一葉的平凡小事中足以顯現其真性情。他 到豐子愷家做客,落座前總是先輕搖藤椅,先讓蟄居的小蟲走避,然後才安然落座。法師修佛真是到了至高境界,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心中皆裝着佛,皆裝着大千世界,皆裝着萬千生靈。這一枝一葉的舉動中足見其心胸之博大,這一點一滴的細節中足見其心中的大千世界。

[片斷二]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湖北)

萬事萬物只有“入乎其內”深入探究,弄懂其中藴含的哲理,才能“出乎其外”,表現在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師每次到豐子愷家做客,總是先輕搖藤椅,讓裏面的小蟲走避,然後才安然落座。

大師之所以有這種“出乎其外”的表現,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舉動,全在於它“入乎其內”,參悟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至理。用心靈感知生命,才能用行動尊重生命。大師“出乎其外”的舉動,正是源於他“入乎其內”的不懈參悟。

[片斷三]

留給明天(天津)

弘一法師留給明天的是什麼?他本是出家之人,應該與塵世隔絕,但他心中卻藏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藏了一個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當他到學生豐子愷家中做客時,總是先輕搖藤椅,讓裏面的小蟲躲避,然後才安然落座。這一細節顯現了他的佛心與禪意。其事小,小如一點一滴;其境高,搞過蒼天洪宇。

弘一法師留給明天的是善心與禪意,弘一法師留給後人的是人間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片斷四]

平常心,敏感心(濰坊)平常者,平靜也;敏感者,機敏也。

人生難得有一顆平常心,弘一法師作為方外之人,自然更有一顆平常心。平日的他看庭前花開花落,觀天外雲捲雲舒,生活上保持着“淡有淡的滋味,鹹有鹹的味道”,可謂寵辱不驚,恬淡閒適,但他的心又是敏感的。每次到學生豐子愷家做客,他總是先輕搖藤椅,讓裏面的小蟲走避,然後才安然落座。法師平常心外更有一顆敏感的心,敏感來自何處?來自對天地萬物的尊重,來自對萬物生靈的憐憫。

法師的心可謂平常也,但法師的敏感之心足以光照青史,惠澤萬世。

2013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實用技巧之表達厚重感

表達厚重感,是指文章厚實有分量。或具有思想性,能夠引領讀者思考社會問題,感知未來命脈;或具有思辨性,能夠揭示問題的兩面性,啟發人們獨立思考;或具有智慧性,給讀者心靈深處以啟迪。文章要能夠用辯證的眼光思考問題,透過表層探知素材的根源本質。近幾年很多帶有文化氣息的滿分作文大都具有厚重感,因為關注人生命運、關注社會發展、探究哲思問題而備受閲卷教師青睞。

表達•舊片段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等近二十個領域均有創造性發展。作為高僧書法家,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比之他們,弘一法師皈依自心,超然塵外,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優化•技法提示

選用哲學人物,滲透哲思底藴。建議根據弘一法師的典型事件,精選他富有哲思的詩句,點綴主題,直指內心。哲思人物、哲學思想,更能充實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因而最能被閲卷教師賞識。

提升•新運用

生活中,有時不是缺少寧靜,而是缺少體會;不是缺少詩意,而是缺少發現。做人當如黃藥師,你儘可頑皮,儘可邪氣,但你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桃花島——寧靜與詩意。

“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弘一法師用他自己的方式闡釋了寧靜的深意。閒庭信步,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這是何等的境界!雖有家國之痛,但弘一法師的心中仍然有如蓮花 般的寧靜島嶼。心存蓮花,尋找內心深處的寧靜,又怎會不得其真諦呢?

表達•舊片段

思想的重量,讓真理向他傾斜。惠能,拜禪宗五祖弘忍為師。因作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受到弘忍首肯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後為逃避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過着隱居生活。儀鳳元年,他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因一論風幡的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折服該寺主持,請他升座説法,後來,他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為其後開闢“南宗”奠定了基礎。惠能在寶林寺30餘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

優化•技法提示

同類列舉更顯厚重。文字雖有一定的思想重量,然而因為平鋪直敍,事例單一,厚重感不強,建議用自己語言加以錘鍊,適當列舉同類例子,使文章現實感更強,讀來更有濃厚的思想氣息。

提升•新運用

青燈古卷,掃地小僧,一張口,卻是“本就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曠達智慧,他或不曾長跪於佛祖面前打坐唸經,但他的思想卻最接近佛祖,將智慧壓倒他的身上,他就不負後世尊稱他為“六祖慧能”。又見深山老林,抬手一揮,就是幾百字的《道德經》,人間真理。誰能説得出“上善若水”,誰能説得出“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誰能説得出“高下相生,有無相成”?這些話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史書上記載的,不然千百年來只出了一個老聃?只是思想的重量,讓真理向他傾斜,人一生的思想換得這百字真言。

表達•舊片段

創造是什麼?是袁隆平的天下人皆温飽。袁隆平説:“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在稻田裏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滿載着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穫,創造着一個個奇蹟。

創造是什麼?是愛因斯坦的科學即美感。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科學創造活動中,他形成了自己豐富、深刻的科研藝術思想,並對當時及以後的科學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他眼中,科學就是美感。優化•技法提示

人盡皆知的人物不妨分析得再深入一些。上面兩則素材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對於這樣的例子,如果能結合自己掌握的哲學思想、名言警句等適當包裝、深入剖析,也能寫出思想睿智、表達厚重的文章。

提升•新運用

聖埃克蘇佩裏曾言:“創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換無限的事物。”一個熱愛創造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執著追求某種恆久的價值。這個價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飽,在愛因斯坦那裏便是科學的美感,在喬治•奧威爾那裏便是揭穿一切的謊言。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講述這樣的寓言:“一個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權杖,於是他日夜不息,任時空流轉百年,最終那權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羅在這裏暗示我們:一旦我們認定了某種創造有值得我們付出一切的價值,我們就應完全投入其中,熱愛並堅定地追求。回望歷史長河,又有哪一個偉大成就不是源於創作者的愛?

表達•舊片段

看重他人,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耀華“咚”的一聲,給獲獎者貴州鄉村教師陸永康跪了下來。這個被現場觀眾稱為“史上最感人的頒獎動作”,出現在由cctv-7農業節目主辦的年度“三農人物”頒獎典禮上。陸永康跪着授課38年的事蹟,感動了全場觀眾。出生9個月就因小兒麻痺症導致雙腿膝蓋以下肌肉萎縮的陸永康,20歲時成為一名國小民辦教師,從此開始漫長的跪着教書的生涯。36年裏,陸永康日復一日地跪在講台上傳道授業;年復一年地匍匐前行在山間道路上,走村串寨做家訪,創造了水鄉貧困山區兒童入學率100%的奇蹟。

優化•技法提示

對舉彰顯深厚思想。文章在選取侯耀華和陸永康的事例時,雖然充實,卻給人不夠份量之感。如果能再結合一些正面人物對舉,並且滲透一些哲學思想,寫出的文章就極可能具有厚重感。

提升•新運用

看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認識到你們最重要,才會對別人的困境和需求感同身受,才會推己及人,學會尊重,學會感恩。一滴水珠,融入浩瀚江河中才會永不幹涸;一粒泥土,加入到無比渾重的黃土地才會更顯厚重。此時我們也許會明白,巴金為何要“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温暖的腳印裏”;也才會明白,為了給—位殘疾教師頒獎,侯耀華為何要跪倒在地上。巴爾扎克説得好,“誰自重,誰就會得到尊重”。

看重他人,絕不是輕視自我,而是在找到自身分量的同時認可了他人。將“我”蜕化成了“我們”,不,應該説是進化,那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與提純,是歷經滄桑後的親切與寬厚,超凡脱俗,令人敬仰。

誤區提示

考生在表達厚重感的處理上要張弛有度,有理有據,不偏激不隱晦。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1.引用名言哲理要準確。

2.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宗教人物、宗教事件要慎提或者不提。

3.表達厚重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考生需要多讀多背多練習,要在寫作中反覆揣摩,不斷運用技巧,爭取寫出有自己風格的厚重感文章。

高三作文素材加工技巧

名校思維訓練

1.閲讀下面材料,對材料進行適當的加工。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請以“跟隨自己”為話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提示

以上材料,主要是指弘一法師在多個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內容具有概括性。如果在作文中,只運用這一素材進行寫作,很顯然,素材內容不夠,怎麼辦呢?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加工!

(1)加強人物描寫

原素材對人物的介紹極其概括,沒有展開敍述,那麼,可以通過對這一人物進行加工,如增添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在他歸隱後,親人朋友們對他的勸告及他的迴應,而他卻“跟隨自己”,不肯還俗。

(2)添加故事情節

原素材幾乎沒有故事情節的敍述,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顯然力度不夠!可以加入哪些情節呢?如弘一法師的出生時的環境描寫,學成而回的情景,以及離家歸隱的情節等等。突出他抵制物慾的襲擊,使心不為形役。

(3)突出細節

弘一法師的一個眼神、動作,或是某一局部的表情特寫,都能展現他當時的內心活動,對自己信念的堅持。

重慶大學聯考滿分作文: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鬆聲中屹然不動,年復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面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待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這一舉動曾經引來世人唏噓不已,只有大師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只言

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彷彿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眾目已待,太多的眾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汪洋,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象,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同樣存在着人的空間裏,我們不免發現古人的自我認識相當清醒。太多的文人騷客,彷彿除了寫作與習畫,其他的事顧及很少。李賀説:“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謝如枯蘭。”才二十歲的人,心旌已經襤褸,像他這樣的年齡,正是旁人急於升官進仕,正是他人期望宦達的年代,而他卻不顧暇這些,當後人抽絲剝繭地打開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產物發現,悽美與驚豔——這樣令人驚訝的精神果實,惟獨沒有蒙翳。

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為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但只是在無功利的同時,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裏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擾,在他們心中自己選擇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業家勞心勞神,政治家殫精竭慮,只有有心人才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成功的魚羣,最終他會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整個大海。

閲卷老師點評

該文分別選取了兩組人物,他們面對別人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通過自我認識,有的堅守自我,有的“走向輝煌”,充分地證明了“自我認識”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主旨突出。全文綜合運用了記敍,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生動豐富。

⑦“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炫爛之極,歸於平淡”,弘一法師曾經這樣詮釋過人生。那麼我説,安於平凡是一種人生的最好選擇吧

21.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某位知名歌唱演員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談到自己的變化:過去她出場面對觀眾説的第一句話是“大家好,我來了!”而現在她説的是“謝謝大家,你們來了!”也許類似的變化曾經發生在你的身上或身邊,也許你對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請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記敍文或議論文。

把自己看淡

小泉涓涓,入大海方可不涸;孤鬆傲立,入山林方可不折。泉入乃成其大,鬆入林方成其廣。只有把自己看淡,願與他人匯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請君撥開歷史的風煙,你可聽見戰馬嘶嘶西風長嘯。在這聲響之中,我看見了漢高祖,“吾將軍未若韓信,運籌未若張良,撫軍未若蕭何,微三人,吾不知其可也。”你看你看,那在大風起兮雲飛揚之際威加四海的劉邦此刻竟有如孩童,認為天下之事皆須因人之力。事實真是如此麼?答案是否定的,韓張蕭三人實能將軍,但劉邦能將此三人,他把自己看得很輕很輕,換來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

“總把自己當珍珠,便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不如安心地做泥土,任眾人把你踩成坦途。”詩人魯藜如是説。

把自己看得重極高極者,亦有之。心理學上有一種疾病,名曰“自戀型人格障礙”,這種人有極強的優越心,與之相伴的是極重的妨忌與脆弱的自尊。他們自以為是宇宙的中心,幾乎可稱之為“唯心者”的病態體現。這種人的生活可想而知,眾叛親離而已,醫學上用兩個字概括之——“有病”。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弘一法師如是説。若春天只有華枝一脈,那春天豈非荒蕪,若天心只有夜月一輪,那日夜豈非孤寂。把自己看淡,把眼界放寬,世界和心,便同時大了。冰心奶奶曾説:“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正在此理。

把自己看淡,是因為別人幫助自己太多。那位知名演員若無觀眾的捧場,她如何知名?牛頓若無伽利 略笛卡爾胡克的幫助,他怎能總結出三大定律?開普勒若無第谷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勞,他怎能發現行星運動的規律?

李白十五習劍術,孫策十七立江東。我今年少,亦為十七。我的眼前有無限天地,我的前方乃芳草萋萋,我知道這非我一己之功。若非我的父親如西西弗斯般堅韌地推我日日向上,若非我母親如該亞般時時給予我力量,我今日斷非如此!我愛我家,我們把自己看得極輕,把對方看得極重,所以我們家的愛,很濃很濃。

老子曰:“夫之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朋友,像那知名的演員一樣把自己看淡吧,把自己看淡,讓時間成就你的濃,讓他人成就你的榮!

簡評: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只有把自己看淡,願與他人匯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很好地切合了所給材料藴含的“淡化自我意識”,“尊重他人”和“感恩”等要素。符合題意。

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對中心論證展開論證。首先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把自己看淡,是睿智”。劉邦“把自己看得很輕很輕,換來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而把自己看得極重極高的人,則往往“眾叛親離”。“把自己看淡,把眼界放寬,世界和心,便同時大了。”

接着,文章又用不少的事例對第二個分論點“ 把自己看淡,是因為別人幫助自己太多”進行了論證,指出是“伽利略笛卡爾胡克的幫助”成就了牛頓,是“第谷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勞”成就了開普勒,是父母的幫助成就了今日的我。因此,對幫助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激。

最後得出結論“把自己看淡,讓時間成就你的濃,讓他人成就你的榮”可謂水到渠成。

文章運用了對比、事例、引證等論證方法,説理較透徹,句式靈活,整散結合,有較強表現力。

敬畏生命 張全民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徹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今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藴,我們也才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悦。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駱駝為了使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到夠不着的水潭裏的水而縱身跳進了潭中;老羚羊們為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着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剎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煮時卻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是為了保護腹中的小鱔魚;一隻母狼望着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致駕着飛機裝着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摘自《散文》,有刪改。)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前去拜訪弘一法師。看到他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夏丏尊不忍問:“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弘一法師回答説:“鹹有鹹的味道!”吃完飯後,弘一法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都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法師笑着説:“開水雖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這話很妙,人生鹹淡兩由之,箇中滋味只須人去品味。

弘一法師的話是否能帶給你一些感悟思考,或是激發起你的一些聯想呢?請以“人生鹹淡皆有味”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於800字。寫作指導

一、材料分析:

這是一則包含深刻生活哲理的作文材料

“人生鹹淡皆有味”一句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包含着豐富的生活感悟。“鹹”“淡”這兩種不同的滋味,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甚至是兩種不同的人生。例如:富裕與貧窮,騰達與困窘,出仕與隱居,崇高與平凡,叱吒風雲與默默無聞,成就非凡與普普通通„„。而“皆有味”則是指不管是何種生活、何種人生,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都值得我們去珍惜熱愛。生活豐富多彩,人生也豐富多彩,人生的感悟自然也就豐富多彩。單一的人生枯燥乏味,單一的人生感悟也令人生厭。

有了這些分析,我們自然能得到啟示:面對任何一種生活處境,我們都應該樂觀對待。貧窮時不落魄,富貴時不自傲;失意是不氣餒,騰達時不驕橫;山珍海味吃得,粗茶淡飯也吃得;寶馬坐得,自行車也騎得;成功時開心,挫折時不灰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品味到豐富多彩的人生滋味。

二、可能出現的偏題現象分析

從材料的內涵分析,這個作文題離題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偏題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偏題的最大可能是偷換概念,在材料分析中,不知不覺地偏離了中心。

人生的多樣性不只是體現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之路,更在於同一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生活與人生階段,有時順達,有時曲折;有時富貴,有時潦倒。寫作時應該抓住同一個人的生活多樣性,切不可將一個人的生活單一化,而將多樣性視為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

如:從材料推導出“平淡生活也值得珍惜、值得品味”“從平淡生活中品味出不平凡”這樣的中心,也可以説是“平平淡淡也是真”,但在寫作時有可能偏離成“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樣的觀點。(一個“才”字排斥了其他的生活方式,從而偏離了“鹹淡皆有味”的內涵)。不應講“我們要學會過平淡的生活”,而是講“我們要學會從平淡的生活中品味人生真諦”。

又如:從材料可推導出“順利固然可喜,挫折也並非沒有收穫”這樣的人生感悟,但在寫作時可能偏離成“我們該如何對待的挫折”這樣的觀點,從而既偏離了中心,又使文章缺少了材料固有的生活哲理。

又如:題目是“鹹淡皆有味”,應該包括了不同的人生與感悟,但在寫作時有可能只寫“人生之鹹”或只寫“人生之淡”,這也是一種偏題。

三、例文:

1、人生鹹淡皆有味

人生的鹹淡,是由人品味出來的。平凡也好,偉大也好;貧窮也也,富貴也好。或鹹或淡,都會使人生平添滋味。活着不是為了享受,而是讓你享受活着。

汪涵,在聚光燈下耀眼奪目的名嘴主持,生活在紛繁的娛樂圈中,習慣了喧鬧與奢華。但他仍然保持一顆平淡的內心。休假時,常去一位木匠師傅那兒,學學木刻,學學做小凳子。每一個作品的完成,即使是十分的粗陋,也都能帶給他莫大的快樂。是的,耀眼奪目的日子過得,平淡樸素的生活也是享受。人生鹹淡皆有味。

“跳水皇后”已淡出了我們的視線,郭晶晶的時代也落下了帷幕。她選擇了離開。從一個在媒體面前恐懼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能成熟面對得失的大姑娘。她所經歷的人生有起有落,鹹的苦澀,淡的清香,她都感受過了。習慣了站在最高領獎台上接受眾人的掌聲;習慣了眾多媒體的“圍追堵截”,習慣了各種榮譽與讚美。如今,她卻又如此平靜地選擇離開這個她生活了十幾年的“家”,離開了她為之奮鬥了二十年的跳事業。想必她有一份留戀,但想必她更清楚人生的真諦。未來的路怎樣走,或許她還沒想好,但她肯定清楚:人生鹹淡皆有味。人生百態,各有滋味,都同樣值得品嚐,都同樣能夠過得精彩。

房地產開始遇冷了。自“限購令”頒佈以來,萬科的銷售量迅速下滑。王石沒有坐立不安,而是將萬科交給了下屬打理,自己平靜地選擇出國再深造。對於房地產的回報,坦白一點説,對於金錢的收入,他平淡自適。豐厚的回報固然可喜,低迷的行情也能接受。或許這種低迷導致的出國深造更能使人獲益匪淺。不過分的追求才是生活的最高享受。鹹淡有味,淡亦有味。

回過頭來看看我自己,我現在還只是個平凡的學生,沒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我有自己勤奮的雙手,想信未來會是精彩而美好的。但我更相信,不論我未來的生活狀態如何,會有怎樣的起伏變化,我必定能感受生活的真滋味。人活着就是為了享受活着的過程。得也好,失也罷。年輕就要去闖闖,沒有經歷過又怎麼會有收穫並珍惜呢?

對於一朵花而言,骨朵兒有新生的靈氣,這是美麗的;而凋零之時的滿地芬芳也是一種美麗。對於一幅畫而言,濃墨重彩的渲染讓人感歎;但是工筆水染的細心勾畫,也讓人驚歎。

對於一段人生而言,富裕奢華的生活讓人感動,平凡普遍的温情也同樣動人;蕩氣迴腸的奮鬥史讓人感懷,但是胼手胝足的艱辛勞作也讓人動容。

人生鹹淡兩由之,箇中滋味由自己體味。

2、人生鹹淡皆有味(選自博文)

有一種風格叫做古典,有一面旗幟是藍白相間,有一羣人叫潘帕斯雄鷹,有一種味道叫做低調的華麗,有一種情感叫做此生不換。

贏球了,她是阿根廷:輸球了,她還是阿根廷。幾十年來,新老交替,變的是一張張從陌生到熟悉的面孔:是贏球后的欣喜和輸球后的悲傷„„唯一不變的,是阿根廷人低調的華麗。

淡,那是平凡的味道,是綠草地上默默無聞的訓練,是更衣室裏失利後的無語。這是一羣平凡的人。他們儘自己的努力讓人生變得不平凡,他們始終保持着低調的本色。在金錢至上的今天,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品質啊,阿根廷人低調的本色讓他們成為世界足壇不朽的傳奇。忠誠如“戰神”巴蒂;低調如裏克爾梅;純真如梅西;真實如特維斯„„如果説巴西將藝術足球發揮到極致;荷蘭將攻勢足球的理念帶向了世界;德意志將團隊足球的風格帶到了巔峯,那麼阿根廷就是集三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阿根廷人總是以其純真的心靈感動着一代又一代足球擁躉。

而成呢,那是眼淚的味道。眼淚是給阿根廷壯士受傷的心靈的最好的療藥,是捏合阿根廷這個整體最好的溶劑,是給千千萬萬藍白球迷最豐厚的禮物,是阿根廷人活躍在世界足壇最強大的動力。1978年,我們記住了肯佩斯的哭泣;1986年,我們記住了馬拉多納奪冠後的狂喜。然而,藍白色的淚水注定是成澀的,1990年,我們記住了卡吉尼亞的落寞;1998年我們記住了“戰神”巴蒂的無語:2002年我們記住了貝隆的老淚;2006年,我們記住了裏克爾梅的無悔;2010年,我們更是記住了梅西的淚水。可是,成,不只是眼淚的味道,更是舞台中央的炫目璀璨,是綠茵場上的叱吒風雲。阿根廷人是站着離開的,沒有什麼可以將他們打垮,請記住,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此時,我們耳際響起了《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四年的時間可以改變許多,四年的磨鍊可以讓這支年輕的隊伍更加成熟。是啊,阿根廷是堅強的。阿根廷球迷從不會去抱怨,從不必去羨慕,因為他們所忠於的球隊是世界上最好的。阿根廷球迷只會默默地支持,只會靜靜地陪着他們的壯士一起哭泣。

鹹淡皆有味,沉浮是平生。藍,是海的容顏;白,是雲的膚色。鹹,是海的味道:淡,是雲的品性。藍白相間,海雲相生,鹹淡相融——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滋味。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 篇二

衡水二中 劉維萌

【素材回放】

人類航天史將記下這樣一個瞬間: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從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

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翟志剛抓住出艙扶手,緩緩轉身,徐徐揮動着同伴劉伯明遞上來的一面五星紅旗。在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中,翟志剛飛過了9165公里,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一材多用】

一、以“腳踏實地”和“無私奉獻”為話題

舉世矚目的神舟七號載人宇宙飛船升入太空。和前兩次載人飛行不同的是,這次將要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也就是“太空漫步”。很多人都曾經浪漫地想象過那個畫面:浩瀚的星空與蔚藍的地球作為背景,我們中國的航天員“走”出船艙,向着宇宙招手„„

這確實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它的背後卻並不一定就是浪漫。從各種報道中可以看到,航天員們事先都要經過層層篩選,要進行多年的、非常艱苦的訓練。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了克服失重造成的影響,他們曾經頭下腳上地“睡”在傾斜的牀上達5天之久,就算簡單的開關艙門的動作,也要一絲不苟,經過無數次訓練。這些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這就是為了“太空漫步”那個浪漫時刻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是極小的一部分。我們目前還無法知道航天員們為了訓練做出了多大的犧牲,還無法確切統計,有多少人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着默默無聞的奉獻。幾乎可以肯定地説,在楊利偉升空之前,神舟之行還是寂寞的,是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但如果沒有之前數十年的艱辛努力,就不可能換來今天的萬眾矚目。這樣的工作效率與成果,正是多年來的“腳踏實地”精神的體現。

中國的航天人,不僅僅給人們帶來驚喜與自豪,也不僅僅是帶來一次又一次人類的飛躍、科技的突破,他們最可貴的是勤懇踏實,忍住寂寞。航天員是他們之中最為耀眼的代表,是標誌,是代言人。但沒有千千萬萬沉默的星星,又如何能組成瑰麗浩瀚的星空呢?

現在社會普遍浮躁,某些人熱衷包裝與炒作,追求急功近利,期盼一步登天。在這樣喧囂的環境中,神舟七號或許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冷靜和思考。積跬步而行千里,要做成大事,有大成就,要實現自由的漫步,必須始於一點一滴,必須不怕寂寞。

二、以“期待”和“關注”為話題

神舟每一次發射都帶給我們很多喜悦和期待,因為每一次發射都是全新的、都有我們關注的閃光點,就拿神七來説,很多人之所以更加關注她,就是因為神七航天員將進行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太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我們關注“太空行走”,就是因為這見證了中國航天的進步。我們不但能發射火箭,還要能進行太空行走,這是數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夢想。人類的進步是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關注中國首次“太空行走”,就是關注我們中國航天的未來。“太空行走”並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將來還要實現建設太空站、實現探月的計劃„„中國的航天之路還很長,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不管前面的路遇到多大的困難,但通過這次太空行走,我們對未來會更加充滿期望,世界會對中國會更加充滿信心。

我們關注首次“太空行走”,就是關注中國,關注世界,關注航天。關注也是一種凝聚力和號召力。有了這種凝聚力和號召力,中國、世界和航天,一定會在關注中不斷進步,有着更多的輝煌!

三、以“發展”和“創新”為話題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造層出不窮,不僅給世界生產力發展帶來巨大推動,而且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面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我們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6年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16年間,在自主創新的旗幟下,神舟飛船7次飛天,中國航天員3上太空。速度震驚世界,成就輝耀太空。歷史將永遠銘記中華民族在實施推進載人航天工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創新能力,這強大的力量定將創造出新的中國奇蹟!

四、以“探索”和“改革”為話題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在外太空的第一步。改革開放30年來,“第一步”成為中國人自我變革和超越的標誌,也成為民族勇氣和智慧的象徵。因為對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年代來説,中國人沒有任何經驗可循,正如我們對外太空的探索從來就沒有教科書一樣。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滿了挑戰,也帶有巨大的風險。但是對中國人來説,同樣意識到邁出這樣的第一步,讓我們擁有了無限的可能。如果沒有1978年的改革律動,或許我們會有航天事業的突破,卻不可能讓如此之多的國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讓航天事業和中國人的生活變革一樣精彩。

這樣的第一步,也在這30年中成為每一箇中國人學習現代文明的標誌。從經濟特區、土地承包這樣羣體性的第一步,到個性解放、權利保護這些帶有強烈個人意識的第一步,改革開放的成果,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步”體現的。

有的時候,第一步面臨着巨大的考驗。科技上的第一步,有着巨大的技術風險;社會變革的第一步,也會面臨各種挑戰。正如翟志剛出艙後的工作環境一樣,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人既走出第一步,又面對第一次:小到培育出第一顆太空中的種子,大到第一次面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這種考驗,我們寧願再聽一聽楊利偉、翟志剛們出征前的聲音,用航天科技的決心、細心和信心,邁出改革30年之後新的每一步。

翟志剛的太空第一步,無疑將載入史冊,而對國家未來的探索,也需要有航天探索的勇氣;每一次探索式的邁步,又都可能意味着是最精彩的第一步。

五、以“品質”和“質量”為話題

據報道,神七飛船由12萬個零部件、元器件組裝而成,是當代“中國製造”——“尖端製造”的經典之作。既然我國的“尖端製造”能做到如此美輪美奐,那麼把我國的“普通製造”做成更加盡善盡美,當不在話下。但凡國人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得出這個結論,應該不存疑義。

然而,當代“中國製造”的水平並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結構,越是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簡單的產品譬如奶粉和奶製品,時不時“拆爛污”很“正常”,搞得傷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組成神七飛行團隊公開亮相的同一時刻,由新華社發佈的一則消息説:“截至24日晚9時,全國各級工商部門出動執法人員278萬人(次),下架退市問題奶7899噸„„”

能造出質量過硬的飛船,卻生產不了讓消費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國人無能的問題,而是某些國人“無心”的難題;不是廠家和機構檢控技術不過關的問題,而是想不想認真檢控的難題;不是法紀有無的問題,而是法紀廢弛,形同擺設的難題;不是品質控制工藝規範不完備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對產品品質及浸潤其中的品質文化缺乏敬畏的難題„„

六、以“夢想”和“成功”為話題

當視線就此移向純淨星空,我們總會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裏、似塵繁星中作為家園的這個藍色星球,想到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便與“天”所結下的不解之緣: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國際博物館裏掛着的一塊牌子提醒着我們,中國人對飛天的嚮往絕不僅僅止於神話與想象:“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座名為“萬户”的環形山,更可以説是為這位古代的中國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飛行的先驅者樹起的紀念碑。

這一次,我們是在用自己的力量邁開腳步走向太空。從飛船的船艙中走出來,在萬籟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祕與奇妙、勇氣與未知,用那短短的時間與距離丈量科學技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七、以“偉大”和“渺小”作話題

神舟七號飛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偉大的太空之旅圓滿完成,許多個屬於中國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寫。那歷史性的太空一步,讓中國站在了科學探索宇宙奧妙的新高點。無論使用怎樣的激動話語或許都無法恰當形容我們此時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無論使用怎樣的溢美之詞同樣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歷史一步的偉大意義。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會夢想着體驗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們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進入太空的永遠只能是少數幸運者。“神七”的成功除了會讓很多青少年從小樹立當航天員的理想,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它的意義更在於讓我們通過電視屏幕實現了一次對頭頂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許會同意我這樣的表述:翟志剛獨步寰宇的出艙一刻,不僅顯示着人類的偉大,同時更顯示着人類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們永遠不要妄言“征服”;我們漫步太空不是為了征服星空,而是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八、以“進取”和“追求”為話題

從“嫦娥奔月”的傳説到明代萬户乘坐47支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太空的悲壯嘗試,中華民族遠征太空的道路漫長而又曲折。一個堅守着千年夢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夠創造奇蹟的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發展,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空前迸發。

大到載人航天計劃的戰略籌劃,小到火箭、飛船的設計生產„„這一系列“中國創造”和“中國製造”的誕生,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據應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強不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憑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中國航天人僅用16年時間,就跨越了發達國家幾十年走過的路程,把只有極少數大國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載人航天系統變成現實;憑着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中國航天人5年之內3度飛天成功,把中華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強託舉到新的高度。

39年前,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時説: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剛同樣在太空中邁出了中華民族歷史性的一大步——這預示着中華民族在太空探索與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上,必將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 篇三

積累是活水的吸納,梳理是思想的沉澱

——課本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袁隆平)

課文教材是同學們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米倉”。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從文本教材裏收集積累素材,並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學會分類梳理----歸納文化知識、寫作素材,積澱文化、思想和情感。使學生既能根據話題或題目收集、歸納多個素材(一題多材),又能從一篇文章中輻射、生髮、概括出若干話題或主題(一材多用)。現舉兩例按“一材多用”方式梳理課本寫作素材的例子。

一、《蘭亭集序》課文素材積累梳理:

1、生命永恆。“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於困境中。其實,生命的消逝和誕生都帶着聖潔的意味,終結和開始都是一種哲學,需要人們思考和正視。王羲之“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絕對需要一種勇氣。他敢於正視人生之痛,表現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對人生無比的熱愛和眷戀。是啊,我們只有正視生死,才能熱愛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工作和創業中去,在奮鬥和奉獻中增加生命的長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們處偏遠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樸素簡潔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敍自然真摯之情。他們通體洋溢着一種平淡的人生真味:從從容容、平平淡淡、瀟瀟灑灑、坦坦蕩蕩、真真切切。這是他們淡雅人格性情的體現,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狀態、“原生態”的生命情調。這顯然是古代文人學士及當今知識分子追崇的一種“雅而不俗、素而不豔“的人生理想和樂境。

3、務實求真。誠如《古文觀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作者生活在東晉時代,當時統治者編安江東,不思進取;士大夫崇尚玄學,清淡之風很盛。作者公開批評“虛談廢務,浮文妨要”的世風,頗有想作為。有憂國憂民渴望救國“倒懸之急”的大志和曠達進取的人生態度。

4、“悲歎”與“悲觀”。悲歎不等於悲觀,王羲之的人生觀並不消極。漢末魏晉時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風貌上有一個鮮明的特徵,就是他們強烈的生命意識的覺醒。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鮮明地表現在他們對人事無常、生命短暫的悲慨上。可是,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卻往往是一些富有創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歎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着執着,面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5、熱愛自然。動盪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美的自然環境卻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鬆弛,自然景觀一躍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此時此地,風景秀麗,山輝川媚,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仰觀俯察,感萬物盎然,宇宙博大,歡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於言表。王羲之從自然山水中體味人生宇宙,撥動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強勁之音,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

6、美的真諦。萬物靜觀皆自得,自然景觀對人類來説是純客觀的,可謂之“美”,亦可謂之“醜”;但在尋美者的眼睛裏,細膩的情懷裏,一切變得靈動、豐盈、鮮活,獲得了一種闡釋美的生命。遠山淡霧過濾後的清泉,疏朗簡淨的竹風竹韻,朗月般清涼的詩文,如綰秋蛇的魅力書法,至美至雅的高尚情趣……,蘭亭的一切都是美的極致。

7、人是最美的風景。蘭亭集會,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與會者是倜儻俊逸、詩才出眾、品德高尚之士,為清幽的大自然增添了幾多風流。自然是美好的,人類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為美好,人是自然界中一道最美的風景!沒有王羲之的深情深思,沒有《蘭亭集序》的詩文和書法,哪裏會有永遠的蘭亭這一文明的蹤跡?

8、率真自然。《王羲之傳》裏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太尉都鑑讓人到王家選快婿,王家許多子弟都顯得拘謹不自然,惟獨王羲之在東牀上坦然自若,結果被選上。這反映了王羲之率真自然的性情。“信可樂也”的歡呼,“死生亦大矣”的慨歎,“豈不痛哉!”的悲鳴,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他對生死問題不掩飾,不做作,不逃避,這正是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生的透徹感悟。

9、精神本源。一個人的精神既來自漬透心計的書林,也來自大自然這本更為廣漠的書卷。蘭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們現代人也要尋找到一處供心靈憩息的精神後花園。這是一個能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瑩剔透的世界,這是一個可以讓你變得出神入化、靈魂如翼、自由飛翔的世界。

10、我思故我在。蘭亭讓人難忘,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讓人難忘,他衣袂飄飄、仙風道骨;王羲之的“曠古之歎”更是令人難忘,作者能超越當時的遊目騁懷之樂,意識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悵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説是一種生命價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聯想,充斥着樂痛相依、陰陽相伴的人生辯證思想,閃現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蘭亭不朽,王羲之不朽,能冥心奇想、獨立開放的思想更是不朽!

11、如何傳播經典文化。當今學術界,文化傳播太過“通俗化”,有“媚俗”之嫌。有人寫了這樣一首歌曲:“蘭亭臨帖,行書如行雲流水。月下門推,心細如你腳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又難拓你的美。真跡絕,真心難能給誰。牧笛橫吹,黃酒小菜有幾碟。夕陽餘暉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寫而墨香不退,印泥都有餘味。”借用古詩詞意境來寫歌,是一種常見的創作手法,本無可厚非;但歌曲偏偏取名為《蘭亭序》,就有“篡改”和“塗鴉”之嫌了,這可不是對經典文化精義的積極傳承。

13、個性與人生。王羲之在魏晉名流中不算是另類,但個性絕對鮮明,可以稱得上卓爾不羣、特立獨行:他不雲裏霧裏地“清談”,他很務實很深情;他自愛不自戕、率真不誇張,他自信不沉淪、曠達不怪誕;他有責任感,有才情,有憂患意識,有獨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堅強意志。個性成就未來,獨立的個性和優秀的品質,成就了王羲之輝煌的業績和千古風流的英名。

二、《歸去來兮辭》素材積累梳理:

1、堅守精神家園。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歸宿。田園是詩人的歸宿,那裏有雞鳴狗吠的祥和幽靜,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飄香,有村落炊煙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實,更有纖塵不染的心靈和自由美好的生活。他堅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與清淨。那份出於自然、迴歸自然、纖塵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詩人真正的精神家園啊!

2、放棄的智慧。陶淵明由於受傳統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環境的影響,因而有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兩種截然不同的志趣。可惜,在那混亂的時代、黑暗的社會當中,他始終沒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當社會的現實真的不容他的理想時,剛直坦率的性情,使他不甘“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他只好辭官而去。詩人迴歸自然,迴歸性情,保持了真我思想。

3、崇尚自然。陶淵明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他長期隱居農村,心平靜氣地接受田園和田園生活作為自己的生存環境。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樂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麼和諧美好。他擺脱了人間世俗的種種羈絆煩擾,在精神上真正達到了與自然“和一”的境界。

4、高昂的頭顱。公元405年冬天,彭澤縣令陶淵明的上司來視察,別人勸陶淵明穿着整齊,態度謙恭地去參見這位官員。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説:“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的小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踏入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

5、享受親情。揹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陶淵明好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的小船。全新的生活隨着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着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嚐着粗茶淡飯,享受着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儘管有時有勞累、彷徨、塊壘和長嘯,但親情為他療傷,給他希冀和撫慰,給他激勵和温暖……

6、讓心靈遠行。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鬱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陶淵明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讓思想在南野田園中自由飄蕩,在水面輕輕搖盪;與寂寞高潔的菊鬆傾心交談,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讓知識的甘泉湧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那時,我們也像陶淵明那樣實實在在是一隻“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小鳥!

7、寂寞與詩意。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實利益和神聖價值發生衝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問題。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現代人,要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8、張揚個性。陶淵明個性張揚的旗幟在飄揚。他是菊,有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和傲然脱俗的高尚人格。他更是鬆,是孤獨的、寂寞的、挺拔的、傲岸的。人生最可貴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鬆的貧瘠、菊的悽美,如果沒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挺立一生的主體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見高枝”呢?陶潛的選擇恰好代表了人們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

9、角色與本色。自然的人在社會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時,“心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隸,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們的內心又時時刻刻渴望着能擺脱俗世的羈絆,能自由輕鬆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潛那要敢於放棄角色,迴歸本色,按照自己內心真實去生活。這是一種智慧和勇氣。

附 [ 袁隆平解讀]

一項惠澤世界人民的發明,一位贏得全世界尊重的農學家,歷經坎坷時,他矢志不渝;功成名就時,他依然奮鬥不止。

他就是2004年感動了中國的74歲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若問他的形象,他,比那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像農民——常常穿着舊式短袖襯衣,灰色的褲,沾滿泥巴的皮鞋,戴着老式玩具般的手錶;他,身子瘦小,顴骨高高,後背微駝,烈日的炎曬、稻田裏的跋涉,給他以古銅色的臉龐,黝黑的雙臂和佈滿傷痕的雙手:他,比田間的勞動者更像勞動者……

他1930年生於北平,生長在武漢,就讀教會學校,1949年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長達19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開始走上了作物育種之路。

也許你不解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為什麼在風華正茂之時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學?那源於他小時一次郊遊,他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鬱鬱葱葱,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串串鮮豔的果實。他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他當時就想,將來一定要去學農。”

也許你不解那個時代農意味着落後、貧瘠、艱辛,為什麼袁隆平矢志不移?那是因為席捲全國的飢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藴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捱餓”奉為了終生的追求。

你今天的欣羨袁隆平成為“雜交水稻之父”,你可知道耕耘探索時的艱辛?為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 知識、汗水、靈感、心血。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説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

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着“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祕,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按照經典的理論,以及當時國際上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對這些學説產生了懷疑,進行了大膽地探索。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裏,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敍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羣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着,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

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

不久前年75歲的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峯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幼苗長成參天古木是因為它安於土壤;石礫化為玲瓏卵石,是因為它安於河底,袁隆平的成果今天為世界震驚是因為他安於那分平凡艱苦的工作矢志不渝,袁隆平的成果為世界震驚,源於他在科學研究上不迷學習不盲從不斷探究求實的精神。

今天的你也許還無法估量他研究成果的重量與價值。自1976—2004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水稻達60億畝,累計增稻穀約6000億公斤。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深遠的貢獻!他是當代“神農”。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

中國農民説,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

以色列授予他“沃爾夫獎”、美國授予他“世界糧食獎”、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

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他當選感動中國大傑出人物,今天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麗登場。

當有的人在估算袁隆平個人持股的市值時,當有的人在盤算着二級市場“隆平高科”的價值幾何,當有人説爆出 “袁隆平”名字品牌價值1008.9億元的特大新聞時,袁隆平卻心靜如水,身價千億元悄悄地戴上草帽來到在實驗田。

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時,已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時,卻仍專注于田疇。探索研究科學心,淡泊名利袁隆平!

普米修斯被縛綁懸崖之上,身體被巨鷹啄食,是為給人間帶來光明,李時珍踏遍千山萬水採集中藥,為了醫治人民的疾病。袁隆平一生探究耕耘是為了人們能遠離飢餓。他用行動詮釋着個人對人民、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應該擔當起的責任;他的恩澤遍佈大江南北、遍佈南亞國家,傳向美國正傳向世界。他的精神感動了我、感動了你、感動了中國。

多少人見陰而悲?多少人見日暮而傷感?多少人在沉溺在金錢與地位的旋渦中不能自拔?多少人在生命還在延續時停止了前進的腳步?袁隆平75歲的高齡,已功成名就,但仍不斷前行,因為他心中還兩個夢想“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徹底解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二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志不已”。實驗室裏有他的身影,稻田地裏有他的足跡。他的火熱的精神正幻紅西邊一片絢麗的彩霞,他用自己的工作表明生命恰如豹尾堅挺有力。

一個晚霞出現必然帶來美好的一天,一個豹尾的結束應當伴隨着一個鳳頭的出現,不,應該是一羣。袁隆平的生命色彩如日如霞,生命之歌執著高亢,解讀袁隆平,給人至深的心靈衝擊。我們的心靈感動了,我們的責任感被喚醒了,我們將托起明天的太陽,感動中國!

話題:1、找準位置,需要認清自我,安於位置,寵辱不驚。2、銘記、忘記3説“安”4、袁隆平把一個充滿愛、真理和富強的世界留給明天5、袁隆平才是真正應該駐入我們心田的人。(審視文化生活)6、“跑”是袁隆平一生不斷追求,不斷超越,不斷創新的多麼形象的寫照(跑的體驗)7、他像是一朵長開不敗的鮮花,“今年花盛去年紅”8、他不僅是值得得農民塑像紀念,而且值得整個人類紀念。9、袁隆平是個智勇者,他衝破了“關於自花授粉水稻雜交無優勢”的經典理論這個科研的圈(圓形與星形)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素材 篇四

作文素材應用之一材多用學案

作文素材應用之一材多用學案桃源八中

劉興文【學習目標】讓學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義,初步掌握該種寫作的思路和方法。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學習方法】通過講評、討論、練習,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和寫作的能力。【學習難點】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橋樑,讓觀點和例子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習過程】一·材料的敍述思路手中的材料怎樣才能多個角度地活用呢?我們知道,素材如同未經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雕琢”、“改造”本身就有表達與敍述的問題。如:《三國演義》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適用主題1:理智戰勝情感

敍述的角度:

街亭之役前,馬謖誇下海口,説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結果關鍵一役由於他的粗心大意,使街亭這一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隘口痛失。面對蜀國將領缺乏的現狀,羣臣的竭力勸阻,諸葛武侯深知軍令如山,不能憑私人感情行事,於是揮淚斬馬謖,這是理智戰勝情感的義舉,千百年來,廣為傳誦。適用主題2:偏信自己

敍述的角度:

帶着幾分僥倖的心理,他(馬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料敵軍卻輕易打敗了他。是因為他不懂兵法嗎?不,是因為他偏信自己,認為自己才華蓋過軍中上下,不能讓別人牽着鼻子走。適用主題3: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

敍述的角度:

馬謖自告奮勇,願守街亭,並立下軍命狀,可見得勝券在握,然而面對魏軍卻不堪一擊,痛失要塞,這實在出人意料;可是隻要看一看馬謖紙上談兵、驕傲輕敵、一意孤行的所作所為,其失敗自在情理之中了。小結:一材多用材料與觀點的結合思路:

二·材料的分析方法例如:材料:《貞觀政要》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

“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一則“太宗吃蝗蟲”的材料,可以生髮出多少個角度,又可以論證多少個話題與觀點呢?請看:[角度1一一“忘記和銘記”]《貞觀政要》中有記載,唐太宗視察莊稼的長勢,卻看到蝗蟲帶來的災害。太宗遂向上蒼祈求,希望將百姓面臨的災難轉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換取百姓的安居樂業。太宗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銘記着百姓的哀樂。在這種“忘記和銘記”之間,唐朝日益興盛,太宗終成一代明君。思考:太宗忘記的是什麼?銘記的是什麼?

他的忘記和銘記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貞觀政要》中記載:“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杖而咒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於吞食蝗蟲確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議。但這看似出人意料的舉動細細想來卻又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國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糧食與百姓、人民與國家的密切聯繫,更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這樣賢明的君主成就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興亦實屬必然。思考:太宗的什麼舉動出人意料?什麼舉動又在情理之中?太宗為什麼吃蝗蟲?太宗吃蝗蟲怎麼樣(作用和意義)?

[角度3-——“説‘安’”]《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視察農田時,見蝗蟲蝕苗,不顧自身安全吞食蝗蟲,讓其蝕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禱告和希冀令人感動。歲乃民之根本,民乃國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萬家之“安”,可敬可佩。農業乃國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穩,方可享百年之盛世、萬代之榮光。“貞觀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思考:唐太宗心中的“安”是什麼?為什麼要求這樣的“安”?追求這樣的“安”有何意義和作用? 小結:材料一材多用的具體分析方法:

三·拓展訓練1:(任選一個)1.援用“太宗吃蝗蟲”的素材,以“責任”、為話題,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文字。2.援用“失街亭”的素材,以 “位置”為話題,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文字。

四·拓展訓練2:(分組討論)

任意選擇一個素材,看看你能從哪些角度分析出自己的觀點。“5.12汶川大地震”

“三鹿奶粉”事件

神七上天

五·(課後閲讀)作文一例多用範例:以蘇軾的事蹟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斷論點1:走出圈子

經歷了烏台詩案,繼而被流放到黃州,一個偏僻荒涼之處,蘇軾陷入了痛苦的圈子,不能自拔。此時,莊子棄相不做的選擇提醒了蘇軾,他開始換個眼光看世界。於是,一切豁然開朗。(為什麼)“不經歷風雨,怎見得彩虹”,面對人生的風雨,蘇子吟誦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笑看人生風雲,因着樂觀,因這豁達,(怎麼樣?)蘇軾瀟灑地走出了個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場黑暗的圈子。(是什麼)如果蘇軾只是沉浸在貶謫的痛苦之中,不能走出痛苦的圈子,那麼,他還能夠潛心於詩文的創作,還能寫下“兩賦一詞”等千古佳作,成為中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星嗎?!(意義、作用)論點2:安於位置,創造價值

上天給蘇軾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昔日的朝廷重臣,轉眼便成了階下囚,之後又流放到了黃州這窮鄉僻壤,蘇軾的人生位置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面對造化的弄人,樂觀的蘇子坦然相對。他認為;“既來之,則安之”,與其悲苦萬分,以淚洗臉,不如安於現在的位置,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東方不亮西方亮”。心中懷着這樣堅定的信念,(為什麼)蘇軾忘記了貶謫之痛,潛心於詩文的創作,“兩賦一詞”等橫空出世,轟動了當時的北宋文壇,蘇軾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巨匠!(意義、作用)論點3:不敢忘記

東坡不敢忘記肩上的責任,因為投身報國,為民請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是什麼)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黃州,他也能忘卻貶謫之痛,心繫百姓,造福於民。為此,他成立了救兒會,捐出節衣縮食的錢物,幫助貧窮的百姓脱離困境。(怎麼樣)人民因此感激他,紀念他,銘記他的大恩大德。如果東坡的眼中沒有百姓的温飽,心中只有他的前途命運,那麼,他就可能只會沉浸於個人的傷痛之中,也就不可能胸懷天下,得到人民的擁護了。正是因為東坡不敢忘記肩上的責任,牢記要為百姓造福,才贏得了後人的尊重和愛戴,美名揚天下。(作用、意義)

自我補充 :

以“李白故事和李白名詩名句”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斷論點一:正確處理他人期望與自我認識關係

是荒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麼?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遊者麼?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悦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認定自己不能折腰摧眉事權貴,認識到只有自由的靈魂才能讓自己快樂,於是你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你享受孤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你傲然高歌:“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我們看見的不是至高無上的帝王,而是卓然站立的你。李白,我們感謝你,是你清醒的自我認識為中華文學史成就了一座後人無法超越的高峯。論點二:正確對待挫折和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面對挫折,他傲然一笑,面對痛苦,他瀟灑揮袖,遍訪名山,歌詠自然,是他對挫折和痛苦的正確態度最終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論點三:找準人生位置

李白灑脱,不寄託於高堂的莊嚴,不豔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難道能説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找準了自己的位置,大唐的江山史冊上才多了幾分厚重,中華的文明史冊才更光輝燦爛。論點四:人生需會辨

人生需會辨,會辨才能讓人在紛擾的人世中認清方向,在縱橫的歧路中找對自己的路。詩仙李白,在歌吟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的同時,始終保有一雙明辨的眼睛,在歌舞昇平的宴飲中,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他清楚地辨出了皇帝的昏聵,朝政的污濁,也辨清了自己不能折腰摧眉事權貴的皓皓心志,因而他正確地選擇了一條“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人生路,瀟灑地走向自然,走向山水,也走向了自己詩歌創作的輝煌之路。假如李白沒有一雙會辨的眼睛,沒有選準自己的人生路,他就會在官場上虛度一生,無法成就自己詩仙的美名。自我補充 :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訓練寫議論文,同學們大多苦於無材料可用。其實,大家頭腦中已經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為什麼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愁呢?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些同學不會高效率地利用自己佔有的材料,不善於一材多用。由於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運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則好的材料多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例如:鄧亞萍,1米5的身高,除了體操教練舉重教練,沒人會看得上。也正是這個原因,打球出色的鄧亞萍曾多次被省隊國家隊拒絕,直到1989年國家隊才給她機會。鄧亞萍不相信命運,她的邏輯是:勝利,勝利,不斷的勝利。1989年首次參加世乒賽便奪得冠軍,從此鄧亞萍稱霸乒壇,連續8年世界第一,4枚奧運金牌,14個世界冠軍頭銜。賽場上的鄧亞萍是一個傳奇,退役後的鄧亞萍更是讓人驚詫,她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學士、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從不被人看好,到成為一代乒壇女皇,再到成為北京申奧形象大使,一路走來,鄧亞萍永不言敗。鄧亞萍説:我不比別人聰明,但我一旦設定了目標,絕不輕易放棄,因為我沒有輸的理由。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觀點:①信念

②先天條件與後天努力

③永不言敗

④拼搏

⑤不輕易放棄甚至國家榮譽等。

二、依照論點使用素材議論文中論點與論據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魚因水而彰顯生命活力,水因魚而具有生機色彩。一篇好的議論文,議論文論點與論據要一致統一,論點統帥論據,論據要為論點服務。首先,在證明論點時,引用材料時可針對不同論點有意識的選擇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適當渲染擴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計。其次,事例轉述的側重點也要因論點而異。根據論點的需要,對轉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轉述符合論證需要的內容,巧妙地轉換敍述重心,突出某個側面。能證明中心、圍繞話題的部分要詳寫,和中心、話題無關的,要略寫或不寫。最後,要對事例進行引申與拓展。緊扣道理寫好事例以後,要不失時機地對事例進行分析引申強調,使事例與所要證明的道理緊密關聯,讓閲卷者更明確的知道事例恰當、有力地證明了道理。【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準確選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點”,不能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範例展示[蘇軾解讀]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鉅子。他長於散文創作,他的詩,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於史有徵;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例文1]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後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着風雨,歎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麼,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後見陽光,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着,心情漸漸的輕鬆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雲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豔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餘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場風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穫。——全國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2]

在這裏,再次被迫遠離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運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麗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間就少了一分難得的美景。他義賣字畫,發動募捐,調動民眾疏浚清淤。挖出來的淤泥如何處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築一道大堤,豈不一舉兩得?

於是,五里長堤,六座石橋,為西子湖再添兩道亮麗的風景:“蘇堤春曉”、“六橋煙柳”並稱“西湖十景之首”。當春日晴朗,柳條低垂,微風過處,萬枝婀娜;遇細雨濛濛,煙波浩淼,柳披紗縵,水被雲吞……

這本是一道“不為遊觀為民耳”的大堤,卻無意間成了世間最美的風景。這是一道為民謀福的堤,一道中國文人的社會良心築成的堤。有了無數絕美的詩文,再築一道實在的長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復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巔。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左右人生的順逆,如不繫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隻要有一顆不屈的心,一顆愛人的心,那麼,何必在乎站在哪裏呢?站在哪裏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全國乙卷《位置和價值》[例文3]“烏台詩案”被陷之後,蘇軾被拋到這荒涼凋敝的黃州。

在這裏,他以小舟夜泊絕壁下,探究石鐘山的得名,毫無顧忌的歎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夢;他與朋友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感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都不能讓他那高傲的頭顱低下。

歷史的紀念碑上,鐫刻着兩個字:不屈。——廣東卷《紀念》[例文4]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麼?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麼?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麼?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讚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着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所以,我們應該忘記別人的嘲諷,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樣;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如原諒天有晴有陰一樣。我們要記住初生嬰兒的第一次笑容,我們要記住八旬老人沒牙的掩笑……

那陣風吹過,吹走了,吹走了失敗痛苦;那陣風吹過,吹過後,銘記住,銘記住了美好快樂!——全國丙卷 《忘記與銘記》[例文5]蘇軾被貶官黃州之後,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在眾人的湊趣中,蘇軾欣然題詩一首,他嘻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惟願孩兒愚且魯”,那麼東坡居士自己呢?他真的欣賞這種能保人“無災無難到公卿”的“愚且魯”麼?他甘心做麼?他做得到麼?雖然明知“我被聰明誤一生”但是他願意就此歸於塵芥,閉上眼睛堵住嘴巴麼?

是的,這只是蘇軾的一種自嘲,一種泄憤似的自嘲,一種無奈中的達觀。如果説“愚且魯”可以“到公卿”,那麼,現實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麼貨色呢?蘇軾的人生當然不是以成為這樣的“公卿”為目的的。

在戲謔玩笑中,東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釋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無奈的葉子,心中的風暴成就了它的舞動,恣意,隨後化作豁達樂觀的潤土,滋潤着生命的大樹,讓你摘到心中的太陽。——重慶卷《自嘲》【實戰演練】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於證明哪些觀點。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茨正式宣佈從微軟退休,轉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因為他意識到,人生在世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留下多少。在告別會上,他説:“我不能再擋道了,我離開後,會有人填補我留下的空白。”談及微軟的未來,他説:“如果我們不求改變,不吸引優秀人才,這對我們將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分析:這段新聞內涵豐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1)比爾·蓋茨退休一事,可以論證:

(2)他給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間,可以用來論述:

(3)他捐出財產,從事慈善事業可以論述:

(4)他對微軟未來的看法,可以用來論證:

【參考答案】比爾·蓋茨退休一事————————可以論證“人生需要放下”,開闢生活的新空問等話題他給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間——————可以用來論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長江後浪推前浪等他捐出財產,從事慈善事業—————可以論述“如何正確看待金錢財富”也可以論述“從‘留下’什麼,看人生的價值”等話題他對微軟未來的看法————————可以用來論及“創新求變”的重要性等 2.試運用下面的材料,根據給定的話題,分別寫一段文字,證明觀點。(此題寫在作文稿紙上)【材料】《燭之武退秦師》(課本第1冊)【話題1】

①金子總會發光的。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③顧全大局,國家利益高於一切。④責已恕人,寬容待人。⑤燭之武善於辭令,值得我們學習。【參考答案示例】參考答案①金子總會發光燭子武是塊“金子”,年輕時精力旺盛,才華橫溢,但被埋沒幾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國難當頭,才被委於重任,出使秦國,挽救了國家的危難。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千里馬就是燭之武,伯樂就是佚之孤。如果沒有佚之孤對燭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極力舉薦,燭之武縱有多大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③顧全大局燭之武年輕時未被重用,難免產生委屈和不滿,但國難當頭,他不計個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國。④責已恕人,寬容待人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而是深深自責,連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⑤燭之武善於辭令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一樣,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剛,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中,人際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辭令的人,將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3.下面這段文字在論據敍述方面存在哪些問題?請指出並加以修改。細小的事,決定成敗。古代征戰連綿,士兵死傷無數,可是歷史上也有不費一兵一卒卻將四萬大兵逼退的事例。這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諸葛亮城內只有寥寥幾千兵力,但卻因為他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於是大開城門,並親自帶上書童上城樓撫琴,使得司馬懿在城外不敢進入,並草草收兵,恐有埋伏。諸葛亮因早早摸清對方性格,才能如此佈局,從而不難看出,細小的事卻決定了成敗啊!論據的選取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a、b、c、d、修改:a、論據沒有緊扣論點b、敍例時沒有針對論點c、缺少感染力d、捨棄觀點關鍵詞,細小≠細節修改答案示例:

細節決定成敗,空城計中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卻將司馬懿的四萬大兵逼退,諸葛亮之所以成功,除了超常的智慧和膽識,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注重了細節:藏起旗幟,大開城門,每扇門派二十個軍士灑水掃地;自己穿上鶴氅,戴上綸巾,攜兩小書童到城樓上彈琴;甚至還不忘點起檀香。如果諸葛亮不是抓住了司馬懿生性多疑的特點,如果他不是將每一個細節都佈置得天衣無縫,又怎能騙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又怎能留下戰爭史上的奇蹟?試想,有一個掃地的士兵露出了慌亂的神色,試想他自己的綸巾系得不端正……任何一個細節露出了蛛絲馬跡都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我們不得不讚歎諸葛亮的膽大,更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細,實在是細節決定了成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