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13年大學聯考語文寫作素材熱點1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2.6W

大學聯考語文寫作素材熱點

2013年大學聯考語文寫作素材熱點1

素材1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日前,央視報道,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 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在很多地方,寧剩勿“缺”的請客吃飯觀念依然濃厚,食客們點菜時往往不考慮是否吃得完,甚至常常故意多留一些,以示闊氣、有錢;有的公務接待宴會菜吃一半倒一半;在許多酒樓,每桌飯菜一般都會剩下10%,甚至更多。

如果説“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美不勝收,那麼“舌尖上的浪費”則呈現了一種醜陋的飲食觀,是對食物的褻瀆。“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這道出了糧食生產的極為不易。我們雖然逐漸富起來了,但沒有理由浪費,更何況不少人經歷過饑荒年代,對飢餓有過刻骨銘心的痛苦記憶,更應該敬畏糧食、杜絕浪費。我國仍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資源短缺問題依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對於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而言,決不能容忍這樣的浪費。

(一)餐飲浪費

在餐館就餐,剩下的飯菜不打包,這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種浪費。之所以不打包,一是剩菜打包,包裝盒還要另外收費;二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看來,將剩菜打包回家,是個很沒面子的事情。我們不禁要問:一直崇尚節約美德的民族,從什麼時候開始,讓“節約”變成了沒面子的代名詞?這可能不僅僅是少數人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儼然成為了一種社會通病。雖説如今生活富裕些了,但我們把桌上那些美食倒進垃圾桶的時候,地球另一端還有人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這讓人情何以堪?並且,人們不僅僅只在吃飯打包時覺得“面子”很重要,出行時不打的“沒面子”,空調不整天開着“沒面子”,總之,不多花點錢、多消耗點資源,就是“沒面子”的事情。我們不禁想反問一句,是不是你多出點錢、多佔用點資源就有面子了?

餐桌上造成的浪費讓人咋舌。如果沒有親耳聽到,你可能不會相信,中國每年要倒掉約兩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沒有親眼看到,你可能不會相信,整隻甲魚,剩半碗的海鮮,被當做垃圾扔掉。據有關部門調查,中國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費20%左右,一年下來浪費高達上千億,價值相當於全國國小生1年的午餐費用。數目之大,令人心驚。在構建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餐桌浪費這個巨大漏洞正吞噬着國家的財富與資源,同時,對社會風氣和人的精神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餐桌浪費的種種弊端面前,作為生活在城市裏的“食客”,我們沒有理由不行動起來,做點什麼。往大里説,餐桌上厲行節約是對當今提倡環保、低碳社會的最好詮釋,是對中華美德取之有度、勤儉節約的良好傳承,同時也將會提升自身素質和城市文明高度;往小裏説,在餐桌上厲行節約,實行飯前“適量點菜”,能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就“兜”着走,為自己多“節流”,節約開支,何樂而不為呢?

(二)吃不了兜着走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更需要拿公權開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費,不僅糟蹋了公共財政,還會助推浪費食物現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連公職人員都沒有底線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眾儉省節約?如果公職人員浪費公帑,又如何取信於民?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又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中的浪費?還是制度不夠嚴厲。幾年前,芬蘭央行行長在一次公務接待中,因點了一盤20歐元的鵝肝而被迫辭職。如果都照此嚴懲,還有公職人員敢浪費嗎?

減少“舌尖上的浪費”,有人建議吃不了兜着走。其實,與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開始就少點些菜?而對於一些公權浪費,“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演變成了“舌尖上的腐敗”,那就真得讓相關公職人員“吃不了兜着走”,依法依規處理。

(三)杜絕浪費需要制度介入

當然,國內也不乏關於遏制餐飲浪費的聲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特別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羣眾隔開,我們黨就失去根基、失去命脈、失去力量。

重慶市委在勤儉節約集體提案中提到:“勤儉節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形成制度,才能保障長效。否則時間長了,就可能出現淡化。”我們可以借鑑國際經驗,通過制度把浪費行為“裝進籠子”,加大處罰懲戒力度、加強社會監督,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機制,徹底杜絕浪費現象。

2012年兩會,人大代表陳代富就建議,國家急需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浪費法》,制止和防範浪費行為。

古人説:“惟儉足以養廉。”今天,我們反對鋪張浪費,不僅是因為我們的國力還遠未達到富裕、我們的發展還在艱難爬坡,更因為勤儉節約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傳統,是我們建設國家的根本方針,是任何時候都不可丟棄的傳家寶。一個浪費盛行的國度,不可能涵養真正的現代文明;一個艱苦奮鬥的政黨,必須懂得“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浪費不僅僅表現在“舌尖”上,也不僅僅侷限於官員。抵制浪費人人有責,需要每個人都扛起節約的大旗。當前,勤儉節約漸漸流行,它讓我們迴歸常識、迴歸傳統、迴歸理性。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從少用一張紙、少亮一會燈、少開一天車、少點一道菜這些小事做起,共同聚合崇儉抑奢的正能量,才能使厲行節儉蔚然成風。

【熱點透視】

運用方向一:倡導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餐桌上浪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大操大辦的思想作祟,因為國人盲目認為請客吃飯時只有菜點得多、酒上得足,吃喝不完才會有面子;二是公職人員用公款吃喝,因為吃喝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費起來不心疼。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每一箇中國人都要努力去踐行,普通民眾要克服“好面子”的思想,政府也要有作為,遏制公款吃喝,開展“光盤”行動。

運用方向二:用懲罰制度制約浪費

在德國餐廳,如果桌上剩下1/3的飯菜,那麼顧客就會被罰款。因為在德國人眼中,吃飯花錢雖然是顧客本人的事情,但資源是社會的,誰都沒有理由浪費。“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因此浪費食物絕不是小事,也不是個人私事,而是關係着整個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杜絕浪費,我們不妨向德國人學習,制定一定的懲罰制度。

運用方向三:改變浪費的習慣

無論是公款消費還是個人消費,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浪費都是可恥的。公職人員要明白,所有的公款都是納税人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浪費;普通民眾也要懂得,資源是全人類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浪費;學生們更要意識到,自己所花的錢都來自父母,更沒有資格去浪費。

素材2“火速問責”,意欲何為

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鎮秦集國小發生一起踩踏事件,導致4名學生死亡,十餘人受傷。老河口市市政府有關領導當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稱,初步認定該事件為責任事故,事發原因是值班教師未按時打開臨時宿舍樓的鐵門引發學生擁擠,包括市教育局正副局長在內的8名幹部已被免職撤職,4人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校園踩踏事故被稱為“教學樓裏的礦難”,再添新例令人痛心。查清事故原因、嚴厲問責責任人,是公眾的共同訴求。但踩踏事故上午發生,下午就對幹部免職撤職並移送司法機關,如此“火速問責”,意欲何為?

嚴厲問責責任人,必須以查清事故原因、釐清責任為前提。“火速問責”,雖能給死傷者家屬一個交代,是否合規?是否有“平息輿論”的嫌疑?

以前,也有一些事故發生後當地政府刻意“低調”,不問責、不處理,最終成了“斷頭新聞”的情況。但走到刻意“低調”的另一個極端,一出事就急於“滅火”,匆忙“火速問責”,是否會掩蓋更深層的原因,以致“抓小放大”?

不可否認,在對一些校園安全事故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往往會“拔出蘿蔔帶出泥”。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長期對安全隱患熟視無睹,安全事故何以頻發?

權責明晰,權責相當,應是事故善後的基本原則。負有多少義務,就承擔多少責任,這才符合程序公平和程序正義。否則,將“火速問責”當做給輿論降温的手段,既可能讓被問責者不服,也不不利於相關人士從事故中吸取教訓,不利於我們反思事故背後的問題。

安全事故問責的重要目的,是強化責任重於泰山的理念。將安全意識落實到平時,才不至於在出現事故時方寸大亂。儘快補齊安全教育短板,檢視安全監管疏漏,方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熱點透視】

運用方向一:防患於未然

嚴厲問責是亡羊補牢,雖説為時未晚,但對於安全事故中受到傷害的人來説畢竟已經晚了。對於安全問題,要防患於未然,強化安全意識,消滅安全隱患,將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扼殺於搖籃中,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運用方向二:為嚴厲問責叫好

安全事故的出現是相關人員長期存有僥倖心理、防範意識不強造成的,嚴厲問責值得稱讚。沒有嚴厲問責,就會不斷地發生安全事故;有了嚴厲問責,則會警示安全責任人負起責任,增強憂患意識,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運用方向三:注重監管

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是一人一時一地的問題。學校的安全問題,涉及學生乘車、飲食、體育、實驗、學習、心理等方方面面,保障學生安全,完備的安全制度是前提,而監管的力度則是保證。學校的主管部門,除了要關心學生的成績外,還要注重學校的安全問題,要不斷地、全方位地監管相關的安全事項。

素材3“藝考”熱與科學家崇拜式微

春節長假結束後,中央戲劇學院的“藝考”迎來了全國各地的23000餘考生,其中表演系就有9700餘人報名,而該系的實際招收人數僅50人,錄取比例為194:1。節後全國各地的主要藝術院校都有類似情況上演,有些考生為了能圓未來的演藝“明星”夢,在家長陪同下,全家坐飛機輾轉各省市藝校,輪番趕考。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初試放榜,一名女生得知自己落榜後,竟情緒失控哭泣倒在地上。

“藝考”熱近年來一直持續攀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會對藝術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的因素,由此催生了一部分考生朝高等藝術院校流動,另外也有因“藝考”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希望藉此“曲線”進高校的因素。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情況是,由於受目前社會上的思潮影響,有些考生認為,讀了藝術院校後,將來能當演藝“明星”,能上電視和銀幕,拿高片酬,有名有

利,於是對藝校考試趨之若鶩。

我們不能一概批評所謂的“藝考”熱,但前不久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佈的一項“少年兒童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研究”調查卻讓人深思。這項調查顯示:目前,有近七成的孩子最崇拜的偶像是文藝體育明星,而把科學家作為偶像的孩子只有2.3%,這一結果讓課題組頗感意外。

這次調查研究抽取的對象為6省市的國小三年級到高中二年級的在校學生。參與調查的6466名孩子共提名偶像10919人次,涉及2584人。其中,在國中生最崇拜的前10位偶像中,歌星多達7人,偶像崇拜高度娛樂化的特徵顯露無遺。而和明星們紅得發紫相比,科學家的景況卻相當窘迫,其中,排行榜排名最靠前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僅居第31位,被眾多演藝明星遠遠甩在身後,其次是第45位的錢學森、第47位的愛迪生和第80位的袁隆平。

“藝考”熱與科學家崇拜式微,為何有這樣的差異?不容忽視的是,一個時期以來,銀幕熒屏,星光炫目,明星片酬,動輒百萬,演藝明星們名利雙收;而一些長期為國家科技工作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卻默默無聞,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影響到一些處於做夢期的孩子甚至他們的家長,而這樣的社會現實,對現在越辦越多的藝術院校固然是幸事,卻非整個社會之幸,更是我們科技事業的不幸。

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固然可以多元化,但“藝考”熱與科學家崇拜式微內在的聯繫所反映出的問題,這一冷一熱卻引人深思,其中對青少年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價值觀,從而激勵年輕人積極為國家社會奉獻的精神;以及引導青少年對崇尚的偶像與事業是發之於信仰,還是僅僅在個人名聲和金錢上的獲得,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去細細琢磨,因為對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眼下缺少的恐怕不是更多的演藝“明星”,而是能張揚“第一生產力”的科技力量的不斷壯大!

【熱點透視】

運用方向一:培養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社會價值觀應該是多元化的,但“藝考”熱與科學家崇拜式微的內在聯繫所反映出的問題應該引人深思,其中包括青少年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激勵年輕人積極為國家社會做貢獻,以及引導青少年分清對崇拜的偶像是發之於信仰,還是僅僅在個人名聲和金錢上的獲得,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去細細琢磨,

運用方向二:媒體宣傳要有偏重

一個時期以來,銀幕熒屏,星光炫目,明星片酬,動輒百萬,演藝明星們名利雙收;而一些長期為國家科技工作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卻默默無聞,很少見諸媒體。所以媒體選修的重點應該偏向科技而不是娛樂。

運用方向三:把握自己的興趣

作為考生,要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是關乎自己一輩子的事情,所以思考的重點應是自己的興趣,而不只是能否出名、將來能掙多少錢。一個人做沒有興趣的事情可以堅持一段時間,但很難堅持一輩子,而搞藝術是需要一個人一輩子孜孜以求的,憑一時的熱血沸騰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所以,考生在選擇專業時應立足興趣,着眼未來。

運用方向四:注重學校教育

“藝考”熱、“明星崇拜熱潮”與學生、家長的追求有極大的關係,但也與學校的教育密切相關。學校的思想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少年兒童的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研究”的調查結果凸顯出學校教育在引導學校思想良性發展方面的失誤。所以,學校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偶像觀、榜樣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