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創新性思維論文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7W

創新性思維論文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創新性思維論文 篇一

語文教學中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人教版教學論文)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學發生着巨大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也不適應培養新世紀創新性人才。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將語言知識傳授和培養創新思維相結合,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能,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

1 。教師應有廣博的知識和創新性精神

要培養創新性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育自身獨特的規律和方法。還必須有廣泛的知識做基礎。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説過:“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們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養創新性人才,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勇於創新,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發展自己的創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質去影響學生,這樣在教師的教育薰陶下,學生增強了創新意識,他們積極探索,積極思維,形成了勃勃生機,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2、創造民主寬鬆開放的教育氛圍

創新性教學需要民主和諧合作的教育氛圍的支持。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要熱情,不是板着面孔傳授知識,而是作為一名導演情感豐富地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裏去遨遊去探索去發現。

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在創新性教育活動中進行計劃組織,與學生一起討論,相互影響,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敢於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及問題,並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當教師走進課堂,不是帶着一本教科書走向學生,而是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鬆氛圍,為具有差異性發展性的學生提供發揮潛能的領域,讓他們展現各自的才能智慧,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在寬鬆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裏,師生平等,和睦相處,在這種關係中,學生感到教師在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興趣愛好,尊重自己的自由發展,他們才敢於並積極活躍的進行創新立意,釋放無限的創造能力。

3、語文教學中開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方式

(1)教師設置問題語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要激起學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善於設計一些新穎別緻妙趣橫生喚起學生的求和欲的問題,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去思考去探求新知如在教《聽潮》一課時,教師在平靜高昂的音樂氛圍中,充滿激情的朗讀全文,學生們用聽覺視覺感覺體會潮起潮落的壯美,他們彷彿置身於大海邊,與作者一起感受大海的美。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及時提問:A.朗讀時的速度是如何變化的?B.朗讀者情緒的變化怎樣?C.文中哪些段落體現了用文字塑造聲音的形象?D.作者對大海有什麼樣的感情?E你對大海的感情呢?學生們在語感中感悟到了作品的神韻。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懷。回答這樣的問答他們熱烈討論積極發言。然後教師讓學生們感情投入的朗讀這篇文章,讓他們再次同作者一起領略海潮的美。教師提問:“‘欣幸’前後兩次出現,作者的感情變化是怎樣的?能不能用什麼聲音把海潮音模擬出來?”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教師適時設置問題,學生積極思考,並能創造性的回答一些問題,教師給予鼓舞。這樣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激發了學生無限的創新激情。

(2)學生質疑討論。

質疑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橋樑。宋代學者朱熹説過:“學貴有疑,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了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會進一步思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如在教學《賣炭翁》這首詩,學生弄清詩意,然後讓他們去尋找問題。其中針對“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黑”兩句詩,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A.賣炭翁為什麼是滿面塵灰呢?B.煙火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C.十個指頭為什麼都是黑的?D.他這副模樣是怎樣造成的?針對學生提出的種種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解決問題。在回答第四個問題,同學們議論紛紛,他們分析了多種原因,教師都給予了肯定。並表揚了他們。學生們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在思維中提問,在提問中思維,發揮了他們的潛能,展現了各自的才能智慧,創新得到了培養。正如波利亞所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比教師提問學生答更能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3)利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語文教師要拓展教學內容的形式與渠道,使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故事會,朗誦會,課本劇。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閲覽室,網絡等查閲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多種感官參加了活動,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進行了創造,甚至有許多新的發現,新的創造,這樣就會鑄造學生的創造素質。

1)。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傳統的教學手段單調,枯燥,落後,嚴重窒息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隨着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傳播信息的媒體已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語文教師要積極將錄音,錄像,投影,幻燈,電腦等多媒體引進教室,利用聲光電構成的立體畫面和色彩紛呈的視覺效果,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時,可利用錄像展現早春花草爛漫燕鶯歡唱的場面,讓學生感悟“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詩的意境,領會作者熱愛大自然,歌頌春天萬物的感情。由這些畫面引導學生想一想,春天景色就只有這些嗎?還有哪些景色可以歌詠春天的。作者為什麼只寫這些景物。通過錄像展現的畫面促進了學生的語言思維,開拓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有書本已有的知識形象聯想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學到了語言知識,積極的進行了探索,進行了創造。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故事會,朗誦會和課本劇。

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可適當讓學生開展故事會朗誦會和課本劇。通過這些活動可大大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語言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離開課本思考創造,要求學生只要講得清楚合理就行。

故事會可據圖講故事,續講故事,根據劇本改講故事,也可擬一主題講故事,鼓勵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利用語態,表情和動作使故事生動形象有趣,並具有個性。同一故事不同的學生講會有不同藝術效果。

朗誦會由一人朗誦,二人小組或全班進行,朗誦內容學生可以自選,詩歌散文古詩詞小説都可以朗誦。

通過朗誦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在優美的語境中,學生領會作品的精華,沉浸在作品的美感裏時,學生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課本劇可根據課文內容來編劇,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孔乙己》,《最後一課》《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都可以改為課本劇。鼓勵學生嘗試着用編寫的課本劇進行簡單的舞台表演。通過學生言行舉止的表演,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可充分體現他們對作品的領會程度。

3)。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創新人格和創新思維。

作為語文工作者,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我們還要育人。在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下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我們要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工廠,走進科研單位,走進圖書館,閲覽室,走向農村,走向大自然。學生通過耳聞目睹,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了,並從中獲得思考,創造的新知識,獲得了寫作的豐富素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應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多層次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我們在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上去探索,去奉獻,去成功吧!

創新性思維論文 篇二

大四的學生們常常苦惱:論文的創新性怎樣建構?誠然,缺乏創新的畢業論文或抄或引或摘或拼,往往陷入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或亦步亦趨、咀人涕唾的尷尬之中。這樣的論文很難得到教授們的嘉許,因此也就很難為自己為之奮鬥四年的大學生涯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怎樣建構論文的新?必需創新性思維。怎樣培養論文寫代寫畢業論文作的創新性思維?核心一點:懷疑的精神。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言:“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雖然,我們並不認定古史辨派“疑古學淺論”絕對正確,但是其在學術研究上的這種勇敢的、大膽的、懷疑的精神絕對值得提倡。

怎樣才能具備懷疑的精神呢?怎樣才能具備創新性思維呢?

一、懷疑與創新講究“有理有據”

“有理有據”務須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為懷疑的精神和創新性思維作鋪墊和準備的。我們這裏講知識的積累主要指兩個積累:一個積累是多閲讀文學文本,多閲讀前人論著,多閲讀前沿論文;一個積累是多瞭解批評理論,多掌握批評方法,多熟悉批評技巧。為什麼要講究這兩個積累呢?很簡單。第一個積累中:只有多閲讀文學文本,我們才能對別人的評説論述予以明辨;只有多閲讀前人論著,我們才能瞭解別人批評理論的淵源出處;只有多閲讀前沿論文,我們才能準確把握當前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這個積累,是讓我們的懷疑“有據”。而第二個積累中:只有多瞭解批評理論,我們才能在與別人理論爭辯時認清別家理論的特點與功用、源流與優長;只有多掌握批評方法,我們才能在理論爭辯時處變不驚,遊刃有餘地進行“招數”的拆解;只有多熟悉批評技巧,我們才能“蛇打七寸”,處處擊中要害。這個積累,是讓我們的創新“有理”。如此,有理有據地進行懷疑與創新,“何敵不摧,何功不克”?

二、懷疑與創新講究“不破不立”

“不破不立”,破,是對舊觀點的顛覆;立,是對新思想的倡導。怎樣破、怎樣顛覆?怎樣立、怎樣倡導?破(對舊觀點的顛覆)的根源即是懷疑的精神。面對前人的結論,甚至是定論,敢於以懷疑的目光打量、審視其內容、思想,繼而研究、發掘其基礎、來源,洞察、發現其缺陷、不足。立(對新思想的倡導)核心即是思辨的思想。如果前人的結論中缺陷很小,屬於白璧微瑕一類,那麼我們的論文就可以在“瑕疵”上審慎地論述、周密地論證、嚴格地論真。如:在“隨着時代的變化發展,‘十七年文學’在幾經肯定、否定” 之後,鄭祥安先生重新審視,從而做出了既肯定其成就又指出其也存在不足的創新性文字:《革命戰爭小説的價值及侷限》[1],文章的創新性自不待言。如果前人的結論或者該結論説理論述、證明過程等與我們的審美思考、知識建構等大相徑庭,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我們的知識體系予以大膽顛覆,“立”起我們的新思維新理論。如:圍繞電視講壇文化傳播模式,葛紅兵先生曾撰文《我為什麼要批評品三國》[2]對其進行了尖鋭的批評。而楊曾憲先生則按照新的審美觀照從“權術與歷史、故事與人文、文學與史學”三方面對葛文逐條論述、批駁[3],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新觀點:“講壇文化是有理性的狂熱”,創新性不言而喻。

綜上,創新性思維是從積累中來,是從懷疑中來,是從思辨中來。只要大家多積累,善懷疑,巧思辨,論文寫作的創新是不難實現的。

創新性思維論文 篇三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直接面對並且已經直接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考察人類古今中外的創新活動就會發現,沒有創新思維,就沒有創新活動。創新思維活動是人的創新活動的核心和靈魂。換言之,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擬從創新思維的含義和特徵、創新思維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等方面進行粗淺的闡述。

一、創新思維的特徵和本質

創新思維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是相對於常規的思維而言的一種思維方式。一般認為,創新思維是指在創新過程中發揮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維活動的總稱。創新思維,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除了具有一般思維所具有的特點外,還具有自己的特點,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歸納了創新思維的特點。筆者認為:創新思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新穎性[1]:創新思維實乃一種超常規的思維方法,求新、求異是它的一大特點。對事物的認識不停留在原有的認識範疇而是進行重新認識,一般會產生新的見解、新的發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獨特性[1]:創新思維的獨特性在於它能獨具卓識,敢於對人們司空見慣或完美無缺的事物提出懷疑,勇於向舊的傳統和習慣開戰,也能夠主動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選擇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 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具有一定範圍內的首創性和開拓性。三是多向性:創新思維的多向性體現在它善於從不同角度想問題,在一個問題面前能儘量提出多種設想、多種方案,以擴大選擇餘地,能靈活地變換影響事物質和量的某種因素,從而產生新的思路。思維在一個地方受到阻礙時,能馬上轉到另一個方向,能用心尋找最優答案。保證問題的最佳解決[2]。

從本質上説,創新思維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方式,它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也是多種思維方式的互補和有機組合。

1、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3]

邏輯思維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邏輯要求的思維。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邏輯方法[4]。簡而言之,邏輯思維就是按照邏輯規律建立概念和命題之間推理關係的形式化思維。非邏輯思維則是諸如直覺、聯想、幻想、猜想以及靈感等不服從邏輯規律的思維。

創新思維是非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一般來説,在創新過程中,邏輯思維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因為發明創造問題的發現與提出,主要是邏輯思維在起作用。對發明創造對象的觀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邏輯思維。即使是非邏輯思維的結果,最後也必定要求被補充、解釋、完善成符合邏輯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為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科學理論。實際上,在任何創新活動中,創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識所鋪就的邏輯大道上繼續往前探索的,在邏輯方法還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邏輯方法開闢新的道路;而當非邏輯方法已打開通路後,又必須及時地在從舊認識到新認識之間的“深淵”上架起“邏輯的橋樑”。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覺和靈感,其認識成果也必須經過邏輯的加工,找到其邏輯的根據。否則,它們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科學知識。所以一個足以完成科學創造過程的完整的創新思維方法,必須是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的辨證統一和綜合應用。本文出自點子創意網

2、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互補[3]

發散思維也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放射思維等。它是指圍繞某一問題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問題的多個答案的思維方法[4]。發散思維是一種立體式的多向性的思維方法,它具有空間上的廣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層次上的多樣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點。一般來説,思維延伸越遠,思路越開闊,獲得新發現的機率越高。

收斂思維是一種與發散思維相反的思維方式。又稱輻合思維、聚合思維、求同思維、集中思維等。收斂思維要求將多路思維指向某個中心點,以問題為中心,圍繞中心組織信息。從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斂,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説發散思維是從一點向四周輻射的話,那麼收斂思維就是從四周向某點集中,收斂、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內核。

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互補。換言之,發散和收斂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散是為了收斂,收斂是發散的必然結果。發散是收斂的基礎,收斂是發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廢,它們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其交互發展、有機結合,便構成了個體創新思維的基礎。如果只注重收斂,而忽視發散,可能會造成思維的貧乏,不利於創新思維的活動進行。同樣,如果只注重發散,而忽視收斂,就不能將眾多的思維集中起來,思維過程就會失去控制,而陷入無序狀態,變成混亂的思維,而不利於創新活動的實現。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數創造性發現都是收斂、發散兩種思維互補的結果。即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是人的思維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發散,然後又運用收斂思維,綜合發散結果,敏鋭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線索。使發散性結果去粗取精、昇華發展,最後促成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所以,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互補。

另外,創新思維還是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的綜合;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輝映;點式、線式、面式甚至體式思維的整合等等。

二、創新思維的影響因素

1、創新精神是創新思維產生的前提:創新精神指的是創新主體在對創新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創新態度和追求。它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創新精神是個體產生創新思維的首要前提。創新精神來自後天的培養與鍛鍊,也受多種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例如:好奇心、求知慾、懷疑精神、興趣、愛好、意志、激情、思維獨立性等。這些因素在促成創新精神產生時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創新精神。

2、知識和經驗是創新思維產生的基礎:創新,總而言之,是對前人工作的一種“否定”和超越,創新思維過程實際上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因此,知識和經驗是創新思維產生的基礎,同時也決定創新思維的水平和質量,知識和經驗越豐富,觀察問題越敏鋭,越容易開闢創新思維活動的新領域;知識經驗的層次越高,創新思維的水平和層次也越高。

應該強調的是,知識和經驗有時也會使人們形成思維的慣性,甚至形成一種習慣性思維定勢。從而導致人們思維的教條和僵化,影響限制人們的創新思維,對創新思維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要辯證地認識知識經驗對創新思維的雙重作用,注意弱化習慣性思維定勢的影響。對現有知識經驗批判地繼承,在借鑑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使現有的知識經驗都能在創新活動中發揮正面的作用。

創新性思維論文 篇四

創新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具體的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 創新是人類生命體內自我更新、自我進化的自然天性。創新是人類心理特有的天性。創新是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客觀要求。創新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誌。創新是人類與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我們為何要創新?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商湯王就喊出了響徹環宇的創新之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資源匱乏、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疾病叢生;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人口壓力、經濟壓力、安全壓力、資源壓力、技術壓力、分配壓力、創新壓力、文化教育壓力、國民素質壓力、民主與法制的壓力;以創新為特徵的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紀:從生產率看,日本是中國40倍,美國是中國50倍,中等發達國家是中國10倍;從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國25倍,美國是中國50倍;從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國250倍,美國是中國300倍。98年全國專利35960件,外國人佔61.3% 無論是縱觀歷史,還是橫閲當今,民族之間或國家之間的所有進步和落後的差異,都是由創新所致。

一切競爭歸根結底都是創新人才及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創新能力的競爭,是創新速度與效率的競爭,而適宜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制度安排與環境營造是創新的根本。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創新精神和創造型思維的能力。我們應該有堅定的信念,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人,應該有這種信心、有這種信念,要堅持弘揚創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創新意識,在新的世紀裏,我們一定能夠重現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加需要的就是創新精神,但是創新不是憑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想要進行創新,我們就要對已經存在的產品進行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

創新性思維論文 篇五

結合日語專業如何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現代社會極具競爭性、挑戰性和開拓性,只有富有創造能力的人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而創造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作為一個即將面對社會的日語專業學生,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一是積極參加各種創造性活動。

思維一般是在問題情境中發生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創造性思維亦如是。積極參加創造性活動,或者在活動中進行積極的創造,自然會遇到種種常規思維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將迫使你動腦筋,想辦法,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因此,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特別是那些富有創新性的並與日本語言相關的實踐活動,是培養自己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是積極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創造性思維雖然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統一,但發散思維更集中體現了創造性的特點。因此,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有意識地進行發散思維訓練,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做一件事,可以設計兩個甚至三個、四個方案;遇到一個問題,不要侷限於一個維

度的思考,不能滿足一個答案,而應進行二維甚至多維思考,敢於走出常規,廣思多慮,標新立異。長期有意識地進行發散思維訓練,久而成習,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

三是學會捕捉靈感。

靈感是人腦以最優勢功能加工處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狀態,它常給人一種豁然開朗,妙思突發的體驗,使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頓釋。對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的調查表明,在他們的發明創造和創作過程中,大多出現過靈感。靈感具有突發性、瞬間性,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易捕捉,使人感到非常神祕,可欲而不可求。其實,靈感的出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第一,靈感是深思熟慮的產物。靈感出現的基本條件是,個體必須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了一個長時間的思考,達到了深思熟慮甚至思維飽和的程度。這時從表面上看,已經走到了“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但由於窮思竭慮,已諳熟了問題的方方面面,所有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導致的結果都爛熟於心。此時,一旦外界某種刺激忽然與所要研究的問題契合,靈感就一觸即發。

第二、靈感往往出現在個體緊張思維後精神鬆弛的狀態中。當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走投無路的時候,人們往往暫時把問題放下,從事別的活動或思考別的問題,使自己從該問題的緊張狀態中解脱出來。這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無為的鬆弛、消遣,如下棋、看電視、閒

聊、散步、聽音樂或舒適地躺在草地上,望着白雲從蔚藍色的天空中飄過,等等。其實,這種放鬆不知不覺地敞開了人的思維的大門,使人的思維更加開闊,思維因無任何限制而自由奔放,靈感不期而至。阿基米德在沐浴時,從池水外溢想到了物體的浮力原理髮現了金冠攙假的祕密;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華萊士因發瘧疾卧牀時想到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觀點;凱庫勒在瞌睡小憩時解開苯的化學結構之謎等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事例,都充分印證了一張一弛是靈感產生的道理。

我們知道靈感是怎麼產生的,也就懂得了怎樣去捕捉靈感。這就是:一要對問題深思熟慮,對問題本身以及有關資料要進行長時間的、反覆深入地研究探索,直至把問題的方方面面都搞清楚,為靈感的捕捉鋪平道路。二是對問題達到一種專注沉迷的程度,要全身的投入問題的思考,不達目的絕不罷手。三要適時放鬆精神,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可以轉移注意力,做點別的事情或休閒一下,給思維留足發散的空間。

四是培養想象力,敢於大膽猜想

想象是人腦對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過程,它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在想象過程中產生的新形象,叫做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可以是人自己未曾親身感受過的事物,也可以是現時生活中尚不存在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物形象。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不囿於成見的標新立異的大膽猜想,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標誌。魯班發明了鋸,是他被絲茅草劃破手指聯想的結果;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是他們觀察飛鳥和看到一架有螺旋槳的玩具而聯想的結果。 培養自己的想象力、聯想能力和猜想能力,一要博覽羣書,豐富記憶表象;二要重視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的所有經歷,處處留心,深入觀察,細心體會,增強感悟能力;三要有膽量,不畏攝權威與定律,敢於提出超常的想法。人生不能沒有夢想,沒有夢想的人生是黑暗的。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創造思維的潛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現程度上有高低,對於一般人來講,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自我實現”或稱“自我開發”的能力。只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解決了本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表現。

大自然對於我們人類有着許多的啟示。就在現代,偉大的科學家根據青蛙眼睛的構造,經過無數次的不停努力試驗,終於發明了電子蛙眼。

青蛙那兩顆閃閃發光的大眼睛為什麼會在夜裏也能看清那些極小的害蟲呢?有人認為,因為青蛙的眼睛特別大,能看清很多事物,所以青蛙能在夜裏捕捉那些極小的害蟲。其實,青蛙的眼睛與我們人類的眼睛結構一點都不一樣,青蛙的眼睛特別特殊,它的兩眼都有一個非常複雜的構造,它的裏面有四種神經細胞,它們的形狀,大小和樹狀突分枝各不相同,每種細胞接受範圍的大小和傳導信號的速度也不同。 通過放大鏡對蒼蠅、蜻蜓或螳螂的大眼睛進行觀察,你就會發現它們是由許許多多小眼睛組成的,因此昆蟲的眼睛叫做複眼。組成複眼的小眼非常之多,蜻蜓的一隻複眼竟然由28000只小眼組成。因此,由這些小眼組成的複眼有很高的分辨率,而且還是極為靈敏的速度計。

為了弄清楚為什麼青蛙一定要等飛蛾起飛才發動攻擊,仿生學家對青蛙進行了特殊的實驗研究。原來,蛙眼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分成五類,一類只對顏色起反應,另外四類只對運動目標的某個特徵起反應,並能把分解出的特徵信號輸送到大腦視覺中樞——視頂蓋。視頂蓋上有四層神經細胞,第一層對運動目標的反差起反應;第二層能把目標的凸邊抽取出來;第三層只看見目標的四周邊緣;第四層則只管目標暗前緣的明暗變化。這四層特徵就好像在四張透明紙上的畫圖,迭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圖像。因此,在迅速飛動的各種形狀的小動物裏,青蛙可立即識別出它最喜歡吃的蒼蠅和飛蛾,而對其他飛動着的東西

和靜止不動景物都毫無反應。

科學家就根據青蛙特殊的眼睛造出電子蛙眼,電子蛙眼非常實用,它可以隨時監視任何一架不同的飛機的起飛或者下降,還可以跟蹤人造衞星,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能監視人造衞星有沒有出問題,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系統大大提高了抗干擾能力,這種雷達系統能準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導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