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4.63K

第一篇:《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讀書筆記

《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在近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中,我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行為,逐步學會了沉下心來,深入幼兒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遇到了難題和困惑。這時我讀了陳嚮明博士所寫的《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這本書,它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它讓我瞭解了一些行動研究的方法,通過一個個行動研究的案例,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從生活中入手,忠實真實教學情境,並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更切實的研究方法。在這裏願與各位教師一起分享。

這本書是專門為我們這些普通的中國小、幼兒園教師,教育專業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對教育研究感興趣的人們所寫的。該書捨棄了高深的理論探討,晦澀的哲學思辯和沉重的歷史陳述。採用了大量鮮活詳實的教育案例,向讀者具體介紹每一質的研究,如故事般娓娓道來。它最大特點便是實用性,可以説這是一本研究方向的操作手冊,每章節的"如何"具體解答了現實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及採取的行動步驟,也便於初學者的跳躍閲讀。

質的研究在我國教育領域日益受到關注。作為一種不同於量的研究的研究範式,質的研究的最大特點是: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瞭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其目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的解釋。“質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並隨着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質的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研究方法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1)方法論,既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包括基本的理論假設、原則和思路等;

(2)方法或方式,即貫穿於研究全過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風格;

(3)操作技術,即在研究中具體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學作質的研究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可能是確定研究問題,陳老師書中提到研究問題有“概括性問題”與“特殊性問題”,那我應該對我自己進行研究,既屬於行動研究,又屬於特殊性問題研究。也便於操作;對,不能將問題泛化;要抓住每一次跟同學交流的機會,將行動與研究與班主任工作結合;《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一書中一段文字:“從日常繁雜的教學工作中脱身出來,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

帶給我的幾點啟示:

1、知道“質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相對應的關係。

“量的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羣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等,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而“質的研究”則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研究對象)進行長期深入細緻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有一個比較整體(敬請期待好文網更好文章)性的、解釋性的理解。“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各有優勢和弱點,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補的。

2、瞭解“質的研究“與”行動研究“的關係及不同。

“行動研究”是通過實踐者自身的實踐進行的一種研究方式,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於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視為“質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認為,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強調情境性、具體性。但“行動研究”也採用量的方法,如用問卷方法調查有關問題,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它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總的來説,“行動研究”更傾向於求真,而“質的研究”則傾向於求善求美。

第二篇:《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考查方案

江蘇師範大學、南京曉莊學院

連雲港師專函授站國小教育本科

《質的研究與行動研究》考試試卷

一、名詞解釋(每題5,共15分)

1.質的研究

2.量的研究

3.實物收集法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50分)

1.質的研究有哪些特點?

2.質的研究理論基礎是什麼?

3.如何實施觀察法?

4.如何進行訪談?

5.那些研究關係對質的研究有影響?有哪些影響?

三、實踐題(35分)

根據教材提供的案例,選擇一個研究主題,做一個質的研究的方案。要求如下:

(一)包括以下內容:

引言部分

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現狀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過程

研究保障條件

參考文獻

上述項目不能隨意缺失

(二)格式及書寫要求

1.字跡清楚,節次明顯;

3.正確使用序號、標點符號等;

4.表達要明晰。

第三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書筆記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書筆記

曹正春 讀着這本《如何做最好的老師》,亦是愛不釋手。細細品讀,我覺得做最好的老師,首先要做一個 幸福的老師。教師職業也是現代社會中人們謀生的職業一種。教師也是常人,有常人的需要,有常人的幸福觀,或者説也追求常人的幸福。既然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一樣具有共同的謀生的性質,那麼就應當給教師以常人所有的幸福。

但是,教師職業又的確非同一般。作為一種最為古老、如今全球有數千萬人從事的職業,教師職業對於人類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意義,對於人類社會新生一代成長的意義有着特殊的價值。教師在這種活動中可以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遨遊,從而獲得精神世界的幸福。這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帶給教師的特殊的幸福。 常人的幸福感,總是在職業的參照中感受到的,譬如收入多寡的比較,勞動量的比較,等等。但是教師特有的幸福感,來自於教師職業的特有價值,如果一位教師能夠得到教師職業的特有價值感,那麼所產生的幸福是無以比較的。這種幸福感不會因為某一時代或某一時期人們對教師職業價值觀上的“俗見”而改變,不會因為教師的收入、勞動工作量與其他社會職業的比較而改變。

如果以教師收入的多寡,勞動負擔的輕重,作為一種幸福感的尺度,其實並沒有真正找到教師職業的幸福所在。或者説此種幸福感並非教師職業特有價值給人帶來的。用常人的幸福感作為尺度,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教師職業所能夠給人帶來的特殊幸福。

教師職業有它特有的趣味,特有的幸福。不過這種趣味和幸福,必須在教育的本真意義上實施教師職業活動才能體驗到。如果一個教師,迫於外力,不能在教育的本真意義上開展教育活動,因而不能體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這就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如果一個教師被某種力量驅使,開展的所謂教育不過是在摧殘青少年,更不可能能獲得教師職業的幸福。

這裏的問題就是,一個教師怎樣活得像一個“真正的教師”。應試的壓力仍然在扭曲着我們的教育,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教育從來就不可能在一種完全純淨的環境中進行。生活從來都是在悖論中前進的。如果一個教師是真正的教育者,他應當能夠在教育的悖論中,找到教育的正確前進方向。這樣,他就不僅能夠自己得到真正的教師幸福,他也會給別人的教育活動指示一個方向。因為他能夠在教育中起開路的作用,他就能在教師職業中感受到更為強烈的幸福!

幸福着的教師都有着強烈的主動精神。從在學校中遇到的成功教師以及在文本、電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師來看,教師的主動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於創造性地執行,不讓自己陷入被動和瑣碎;第二,善於人生規劃或生涯設計,為自己爭取發展的機會;第三,像螞蟻一樣自強不息,遇到任何障礙都不斷尋找新的出路,學會樂觀的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

樂觀其實很簡單:停止抱怨。

樂觀的第二個指標是“賞識”。

樂觀的第三個指標是內心“寧靜”、有“激情”、能快樂地生活。人總是喜歡和那些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人在一起。快樂是一種能力。能夠把笑聲帶給別人的人,有一種能力,叫感染。喜歡把痛苦帶給別人的人,也有一種能力叫傳染。萬一教師不能擁有完整的快樂與幸福,那他至少要讓自己過得有希望。如果教師的生活沒有了希望和夢想,教育就會發生危機。

第四篇:《今天如何做老師》讀書筆記

《今天如何做老師》讀書筆記

克拉瑪依市實驗國小 王雪

從小到大,我一直夢想着當一名老師,那會沒有概念,只是覺得當老師可以管着別人,還可以給別人講知識,是很棒的差事。一路走來,轉眼間我已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老師,只有當上了老師,才發覺這個職業並不像我當初想象的那麼簡單。

法國大文豪雨果説: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薰染自己和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寒假在學校的要求下,拜讀了鄭傑校長寫的《今天如何做老師》,雖然上班期間,已經看了很多本關於教育的着作,但這本書還是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鄭傑校長説,人要有點靜氣,教師更應該要有靜氣,只有靜下心來,才能使學生受益,才能體會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番景緻,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十分正確的,上班五年,已經不像剛踏入崗位那般新鮮,有激情,剩下的卻是被工作消耗掉的只剩下的疲憊,對學生也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耐心,只要一在教室,心就靜不下來,對學生稍一犯錯,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朝他們發脾氣,久而久之,我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學生很害怕我,怕我動不動的和他們發脾氣,長此以往,我開始迷茫,這是我當老師的初衷嗎?鄭校長説得對,我們要有點靜氣,把心放平和,不去和他人攀比,要相信他們,如書中所説:“教師要有的是靜氣,就要靜下心來備每一節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只有這樣,我才能領悟到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處在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上,不是嗎?就如海子所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教師這麼久,每逢一開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累,感覺有批不完的作業,交不完的資料,講不完的課……有時候甚至產生了,如果自己是千手觀音,那該有多好的荒謬念頭,看了鄭校長説,我們要學會做減法,減掉多餘的勞動,減掉不必要的勞動,減掉無益於學生和自己的勞動,我想,也許我可以科學合理的佈置作業,這樣減輕學生壓力,也減輕自己的壓力,當然鄭校長説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了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行為。”我想,鄭校長是告訴我們,想減輕壓力,就得要多補充能量,平時閒暇時間應多看看書,武裝自己的理論知識,這樣無論以後是上交論文還是任何比賽,豈不是都要輕鬆的很多?這樣想着,我突然覺得當老師也不是一件這麼累的事了。

老師,一個抽象而又具體的名詞,可是工作起來卻又是那麼繁瑣,我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可我堅信:我在向這個目標努力着,一直努力着。

第五篇:如何做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的好處: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學們介紹的一條寶貴的治學經驗。“動筆墨”就是讀書一定要記筆記。

記讀書筆記的好處是:

(1)做讀書筆記可以加強記憶。學習的成功,絕不是一個早晨就能實現的,必須要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必須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思想積累。為實現這種積累和準備,光靠記憶是不行的。人的記憶力總是有限的,過目成誦者雖有,但時間久了他也會忘記的。“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筆記使人精確”。

(2)做讀書筆記能促進大腦的思維。大腦是信息處理機,筆記本相當於信息儲存器。在記筆記時,大腦和筆記相聯繫,這就像處理機與儲存器的接通。它們相互作用,有時會使思維活躍起來,產生特殊的效果。在記筆記過程中,可以使頭腦裏原來模糊的思想清晰化、條理化。有時,還能迸發出新的思想的火花,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3)做讀書筆記有利於積累資料,日積月累,筆記本就能成為包羅萬象的腦外倉庫,用時,打開它,豐富的詞彙、名言警句、疑難題解等都會湧現出來,使人思路開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4)做讀書筆記可以節省查找資料的時間。在知識不斷更新的現代社會,別人的成功經驗、科技信息,在閲讀時花上點時間記上幾筆,存儲起來,用時會很快查找到,避免把很多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搜尋之中。

許多名家學者的經驗早已證實,堅持做讀書筆記是提高讀書效率的最好方法。據説,馬克思為了寫作《資本論》,閲讀和做札記的書就有1500本以上。列寧讀過的書上,常常寫有眉批,還寫了讀書心得、內容摘要。毛澤東青年時代讀書時,一直堅持做筆記,僅一本不很厚的《倫理學原理》上就寫了萬餘言的評語。至於一些作家、編輯、記者,幾乎都有自己的讀書筆記本、資料卡片等。同學們應從中受到啟發,注重培養讀書做筆記的習慣,找到一條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的捷徑。

如何做讀書筆記

積累資料的方法人各有異。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過於做筆記。筆記可不拘體例。不限長短,內容龐雜,形式多樣。然而主要是這樣四種方式:

摘錄式。這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主要摘錄書籍、報刊、雜記、調查報告、文書檔案中,與自己學習鑽研內容有關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錄有關的學習資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詞語典故等。 還要註明出處,包括書名、作者、版本、頁數和日期,以後引用的時候便於查找核對如果學理工科,就得摘錄有關文獻、重要的結論與證明、獨特的技巧,等等。這樣便可備你不時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對文中的某一觀點、事件、情節或某一章節、定理等,進行分析、歸納,用自己的話把其內容、要點寫出來。這不僅可備忘、備查,而且可訓練你的綜合、概括能力。列寧的哲學筆記,有很多就是採用的這種形式。如《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一書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對摘錄內容,還往往寫出自己的意見、批評或註釋,以及自己獨創的符號和評註。比如“注意”“説得對”“辯證的精華”等提示性簡明字樣。明確地表明瞭列寧對某段論述的意見或批評。提要應力求簡明扼要、脈絡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線展開。如,歷奧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響。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內容一目瞭然。

心得式。記下的是對某一問題思考的心得。如李賀的《史綱評要》,脂硯齋的《重評石頭記》,皆是這樣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札記、體會。札記多為旁徵博引,辯證考訂;體會多為引申闡發、借題發揮。沈括的《夢溪筆談》,茅盾的《讀書札記》,馬克思的《數學手稿》,

就是用的這種方式。這是寫筆記的一種高級形式,要求有更多的個人創見,難度也較大。但它卻是創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製短篇,一旦需要時,就可組織起來,使之成為有價值的作品。寫這類筆記,要特別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則應注意抓住學習研究中所碰到的難點和問題。有些重大發現,往往是由一個簡單的疑問開始,經過冥思苦想或從某一點上受到啟示的。對任何一點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點都不應放過,並把它及時記下來,很可能成為你作出成就的關鍵。一要注意聯繫實際,這個實際可以是當前的社會實際,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學習、工作的實際;二要有真情實感,不要只做檢查、表決心、發誓言;三要緊扣原文,突出重點,不要脱離文章的內容空發議論或者不分主次,面面俱到。

索引式、即寫下有關的論文題目或書名等。在練習中可能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看到某些東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內容卻太多,上述三種筆記法又都不易採用.或者是這個內容,你本身就有這本書,所以也不必採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這個內容時,你卻忘記了或找不到了。諸如此類問題,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順手拈來。自學成名的史學家陳垣曾説:“教學和研究要從目錄學入手”,“目錄學就好象一個賬本,打開賬本,前人留給我們的歷史著作概況,可以瞭然”。所以,平時應把所有的資料,按照內容本身的性質搞出一個索引來,以備查用之便。

上述四種做筆記的方法,可視各人的愛好、條件而定。至於書寫格式,記在筆記本、活頁張、卡片、紙條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課本、書刊,那麼寫在天頭、地腳、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書中作些符號或標記。總之,各種方式均有所長。但從使用價值來看,採取做資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請你注意幾點:

一是每張卡片最好只寫一個問題,一個事例。這樣既靈活,又不亂,便於分類整理裝訂成冊。

二是每張卡片須註明資料來源、書名、篇名、版本、卷首、頁碼等,便於查找。

三是隨着學習水平的提高,應注意積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統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養成定期整理的習慣,按性質或需要把卡片編上頁碼,分類插放。既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過程中使自己平時分散、零碎的知識系統、條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