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W

目錄

《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第二篇: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第三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第四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第五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大泊中心國小 賀康霖

本學期,學校教導處倡議每位教師自己選擇一本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進行閲讀,由於我這學期初次當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遇到了很多問題,於是我就選擇了《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今日,我用自己粗淺的文筆談談自己在讀了《做最好的班主任》的點滴感受。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必須具備“三心”,即童心、愛心和責任心。

一、童心

工作中常覺得自己和學生之間有一道無形的隔閡,總是不能與學生很好地溝通,換來的只是自己的感歎。每天晚上總在想怎樣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李鎮西老師在關於童心的論述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説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和學生同年齡的一個學生,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更是班主任對學生產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礎。所謂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是指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種意義上儘可能讓自己有同年齡學生般的情感,同年齡般學生的興趣和純真。當我們努力保持這一份童心時,其實我們已經融入到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中去。我們便構建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當學生髮現老師和自己變得“一樣大”時,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老師當作朋友。當老師撕下成人的面具,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學生就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我想當我們懷着魏老師所説的用 “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時,我們就能夠發現學生的可愛。即使學生做錯了事也是如此,因為孩子們總是懷着善良而美好地動機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總是懷着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讚揚、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或許會好心辦壞事,但是我們用童心去衡量時,自己就會變得平易近人,會使學生覺得你親近,具有親和力。

二、愛心

小原國芳説“班主任要具有奉獻精神”。常聽到有的班主任抱怨説:我付出那麼多,我把心都掏給了學生,可我的學生為什麼不領我的情,難道我還不具有愛心嗎?其實他們片面理解了愛心的涵義。李老師告訴我們,愛心應該是日常生活(即常態的條件下)下自然而然的一種情感和行為。對學生的愛,並不一定需要什麼催人淚下的“愛的奉獻”,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實質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李老師的話使我明白,只要我們真心愛學生,從日常教育教學中,把愛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們平常的言行去感動學生,那麼,我們就算成功了。所以讓我們真正做到愛學生吧!愛每一個學生。

三、責任心

常認為責任心就是從早到晚地陪着學生,學生成績好,考上好的學校這就是責任心的表現。李老師讓我明白,所謂真正的責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點點滴滴的工作中,認真細緻和絕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於未來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和行為習慣。

未來社會需要有責任心的人。為國家培養現代人才,是我們每個教育者神聖的使命,更應該是班主任的自覺意識和行為。責任心的背後是我們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現想。現今社會越來越功利化,我們的思想正在漸漸蜕變,更多的人把教師作為一種謀生的職業,把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的標尺,那自然就談不上什麼教育理想,也不會存在所謂教育理想(即責任心)。而我們需要的班主任,是應該有直面現實的勇氣,有超越苦難的精神,有遙望未來的眼睛,有創新教育的理念。

我想當我們真正懂得了“三心”的含義,明白班主任工作是“心”的事業時,我們跟優秀班主任的距離就近在咫尺了。

第二篇: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

《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黃芳

我做班主任已經近二十年了,做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一直是我的追求。近二十年來也積累點兒經驗,但是怎樣才能做得輕鬆?做得更好?也是一直縈繞我,令我時時思考的問題。放暑假前,我在學校借閲了《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真是如獲至寶,書中那真摯的教育情感,那一個個他與學生感人肺腑的教育故事,那精闢的理論分析,那份當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用樸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讓我頓悟,讓我觸動,讓我如沐春風。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與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師,多一些書卷氣,少一些煙酒味;多一些書香氣,少一些銅臭味。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閲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

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是講究民主和平等的,是尊重學生的。讀完這本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是真的把學生放到了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來看的嗎?李老師讓我對“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負責”,是努力實現學生個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愛學生,不

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在教化“後進學生”的過程中,李老師所採取的方法更是獨到,如: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爭等等。李老師用自己的行動佐證: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李鎮西老師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們對學生要做到尊重、理解,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僅靠“真誠”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講究語言技巧;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訴説,因為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請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耐心傾聽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並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進而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平時應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化批評為表揚,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們的心靈有所感動、有所醒悟,使他們在犯錯誤時能夠心悦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我想,以後的工作中我也會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在讀李老師此書的過程中,我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簡直是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那也是隨手拈來。我想,李老師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自然地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閲讀、積累的結果。這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經之路,更值得我們效法和學習。

李老師教給我們的,不是招式,不是如何去應對每一個問題的方法,而是一種理念,一種包含了愛心與智慧的理念,讀他的書,使我尋找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感,明白了要科學民主地管理班級,明白法治優於人治,更加明白瞭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喜歡的好班主任”。

第三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仲曉麗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説過:“為每一個人培養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

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做最好的教師!”是一

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師愛是童心的源泉。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樂於保持

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兒童般的思維;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純真。生活賦予我們成成熟,社會經驗賦予我們練達,文化知識賦予我們修養,人生挫折賦予我們機智??但是對於真善美的執着追求,對假惡醜的毫不妥協,火熱的激情,正直的情懷,永遠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作為社會人,教師也許會有幾副面孔,但面對學生,教育者只能

有唯一的面孔:誠實!須知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

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

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師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

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説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一樣懂事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總是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要幫他們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我想‘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學生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愛孩子要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愛心温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做最好的老師,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

仲曉麗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第四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教師要用心去“懶”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寒假期間,學校開展讀書活動,認真拜讀了魏書生老師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面對書中薈萃的那一個個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聆聽他們從多角度闡述的各自精闢的教育觀點。感歎當一個教師的不容易,感悟修煉教師之賢的道路漫漫其修遠兮。慢慢品讀的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位以前不甚瞭解的魏老師的感言——教師要用心去“懶”。

雖説勤能補拙,但這世界上誰不想“懶”,從某種角度上説,正是“懶”促進了我們社會的不斷進步。古今中外多多少少偉大的發明都和我們需要“偷懶”有關。而我們老師又是那麼的勤快,不管是“春蠶”也好、“蠟燭”也好,都有嘔心瀝血、死而後已,不勤快不是好老師的意思。於是我們看見在不少學生活動當中,老師忙前忙後,反覆訓練學生。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精細化訓練。在最後的活動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完美的過程,大家都非常滿意。這真是我們要的嗎,是“我們”要的還是“學生”要的,決定了對這件事的看法。

記得去年的om全國大賽,我們學生的操作部分得分很高,而即興部分得分很低。認真反思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緣由,這(本文 來自本站)或許正從一個方面折射出我們的學生沒有在我們組織的活動中得到更多的放手鍛鍊機會。我想,有時我們是不是太過於“勤快”了,反而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如果我們想多一點,再放手一點,允許學生犯錯,允許過程有瑕疵,甚至不要太過分在意結果,把主動權真正交到學生手中,這樣的活動過程學生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鍛鍊機會?

有時我在想,什麼是好老師?是現在看到成績的老師是好老師呢,還是20年後有學生説你是好老師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呢?教師現在的“勤快”固然可以立杆見影的看到理想的成績,但老師過度的“勤快”造就的可能是什麼?可能就是學生思維、行動上的“偷懶”,教師的包辦讓學生不需要去想太多、做太多,自然不可能在在遭遇問題時獨立自主的思考解決。我們教師要學會用“心”去“懶”,所謂用“心”即事先充分預設學生學習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為學生創設可以自主研究探索的平台和有效地條件支持,所謂“懶”即在活動中信任學生、放權給學生,呈現一種真實的學習探究過程,讓學生經歷發現、研究、探索等過程,或成功或失敗,經歷過這種種感受的學生才會慢慢“勤快”起來,這樣,我們的教育也許真正成功了。

第五篇: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書心得

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如何成為最好的教師?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説過:“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1)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書中提到:“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説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母親待自己孩子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説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但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該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着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着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着一顆關懷之

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老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發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學期開始,我重新調整自己,平時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比如清掃時整潔的教室、節日時温馨的短信、課外活動時活潑的身影??;儘量和他們成為朋友,多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在學習與生活中,用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標準去對待不同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到老師的關愛。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們課後更加喜歡圍在我的身邊,嘰嘰喳喳地説個不停,有時還脱口而出喊我“媽媽”。這時,我深切的體會到做一名教師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而能做一名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那又將是何等的幸福!

因此,對於懷着“做最好的教師”心願的老師們,為達成所願,還應該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通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因此,只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説做最好的老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麼難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着

“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谷紅瑋

2014年10月

psz小編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如何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如何做最好的家長讀後感

讀《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