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持久戰》讀後感20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2W

《論持久戰》讀後感2000字精品多篇

論持久戰讀後感 篇一

《論持久戰》讀後感

通讀了毛澤東同志所著的《論持久戰》這篇文章之後,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澤東同志在抗戰初期之所以提出對日作戰要堅持持久戰,其根本原因就是從這場戰爭的性質和中日兩國、兩軍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得出來的,它對於當時國內所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走極端的論調無疑是一副清醒劑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問題的提起是在偉大抗日戰爭的一週年紀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敵人作英勇的戰爭,快一年了。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身受戰爭災難、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箇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説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很多人都説最後勝利,但是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怎樣爭取最後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於是失敗主義的亡國論者跑出來向人們説:中國會亡,最後勝利不是中國的。某些性急的朋友們也跑出來向人們説:中國很快就能戰勝,無需乎費大氣力。這些議論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一向都説:這些議論是不對的。可是我們説的,還沒有為大多數人所瞭解。一半因為我們的宣傳解釋工作還不夠,一半也因為客觀事變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還沒有將其面貌鮮明地擺在人們之前,使人們無從看出其整個的趨勢和前途,因而無從決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針和做法。現在好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儘夠擊破毫無根據的亡國論,也儘夠説服急性朋友們的速勝論了。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個總結性的解釋。尤其是對持久戰,有亡國論和速勝論的反對意見,也有空洞無物的瞭解。“盧溝橋事變⑴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樣一種公式,在廣大的人們中流行着。這個公式是對的,但有加以充實的必要。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於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每一個有良心的人,都應向他們表示敬意。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

可以説,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述説得是相當精闢,相當正確。因為只有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才能最終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充分團結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台兒莊戰役勝利後,國民黨的某些人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只有軍隊對日作戰即可,而無需動員廣大人民參軍參戰,用軍隊打幾個勝仗就能將日寇趕跑,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利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喪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一席話,使速勝論在不少人頭腦中紮下了根。他們認為,這日本鬼子不堪一擊,打幾個勝仗也就勝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了。一時間,速勝論高調頻起,甚囂塵上。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隨着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的這些幻想也隨之迅速破滅。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又傳播開來。而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在共-產-黨內和羣眾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人存在着僥倖心理和輕敵思想,幻想速勝;而有些人則對抗戰信心不足,悲觀失望。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速勝論者,迷信國民黨的正規戰,輕視人民羣眾和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贊成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可以説,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都是走極端的,是不科學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可以説,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席話説得可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辯證和科學地區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制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而有些人卻恰恰辦不到這一點,為此,毛澤東同志及時寫下了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發點,就是為了痛斥亡國論,掃除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堅持必勝信念。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從而預言了戰爭趨勢。毛澤東用他的正確的、科學的思想指導中國走向解放,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只有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持久戰呢?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經歷一帆風順的一生,也不太會有註定失敗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經受過無數困難與挫折的洗禮,不可能不廢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敗,不怕挑戰,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勝論”與“亡國論”都是錯誤的,我們的人生同樣需要持久戰。在一生中,我們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正如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一樣,人生或許有更多的時期,認清每個時期自己的任務,確立不同的目標,我們會過得更加充實。論持久戰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斷,那麼在人生中,自己就是勝利之本,每一個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與命運,選擇怎麼樣的人生道路,最終會有什麼樣的歸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為大學生我們現在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去學習思考論持久戰,去體會革命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賦予它不一樣的含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負我們的使命,不斷的成長與提高。

《論持久戰》讀後感 篇二

作為一箇中國人,毛澤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雖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帶領了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走到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曾經也有過懷疑,毛澤東是怎麼樣讓思想、政治、軍事,這三個方面很有機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個毫不相關的問題在主席身上為什麼沒有一點點副作用呢?畢竟,人無完人,他是怎麼做到的?還記得家裏的爺爺一直把毛澤東作為一個神一樣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當然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已盡遠離了毛主席的時代,他那些曾經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思想已經被我們所淡忘了,也許他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讓我們對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這一次讀了《論持久戰》之後,我對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從書本上,還有各個圖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認識。

第一次拜讀毛澤東主席的作品,也許只是讀了一篇作品就判斷一個作家的好壞,太武斷了,可是,在我看來,我一個從未經歷過抗日戰爭,不瞭解戰爭真正情況的人,在看了主席寫的這一片文章之後,也對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充滿的信心。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有學習過他的詩,有聽聞主席的文采,這次讀了主席的文章之後才知道毛主席的確是一代文學大師,也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還能夠冷靜下來正確的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並且用一篇文章,簡單明瞭的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不得不讓人佩服,還有不得不驚歎主席對抗日戰爭三個戰爭階段的預判。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未來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萬多個字中,主席將抗日戰爭中,中日交戰的優勢、劣勢都總結了出來。短短38個小段落,從開始國人對這一場戰爭的各種看法開始,引出了持久戰這個主題,接着討論了兩種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國必敗論、二是速戰論,最後在文章最後的幾個自然段(小節)裏,毛澤東主席為中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二十字裏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與國民黨鬥爭中總結出的珍貴的戰爭經驗,是我們贏得抗日戰爭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也給在困苦鬥爭中的中華人民,給與了一個強大的信心。

通讀了整篇文章,感覺到論持久戰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了中日戰爭的優劣勢,特別是在第六段,在於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通過與美國記者的一問一答,主席系統地、詳細地回答了中國會不會亡國;在什麼條件下,中國可以戰爭日本;戰爭前途會怎樣發展;及關於中國東北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整篇文章中,毛主席總共提出了21個問題,前半部分問題主要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最後為什麼中國會贏得勝利,還有總結批評了兩個當事主要存在中國戰敗輪和速勝論。後半部分是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中國如何通過持久戰贏得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和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性。在我個人看來,主席將整篇文章分為了38個小段落,前30個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當時的中日局勢,當時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為一個侵略國家的優勢劣勢(主要見第十分點),中國憑什麼可以贏得這一場戰爭(第十一段)。後八個小段,主席提出了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等等。每一個小點,都能夠看到主席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抗日戰爭的根本問題做出了很正確、精闢的論述,成功的預見到了抗日戰爭未來的發展路線,做出了正確指導抗日戰爭的決策、政策,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論持久戰》,它不僅成為了國內戰爭,乃至世界戰爭中的著名的軍事理論,同時它也是哲學上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現在,世界總體和平的今天,也許不會在發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樣的慘烈的戰爭,但是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從這一篇文章一種學到東西。在此我簡單的談一談我讀完這一篇文章後,我的一點點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須得樂觀,當然並不是盲目的樂觀。樂觀的前提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了情況,才積極地思考,對待事物。第二點,要辯證的分析現有的問題,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統統列出來,對於有利的因素不要過分的誇大,但是對於不利的事情也是認真對待,不能忽視問題的重要性。要學習的是毛澤東主席辯證唯物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第三,就是積極努力去做事,不要因為一些困難就放棄,不努力什麼也沒有。

論持久戰讀後感2000字 篇三

《論持久戰》一書,是毛澤東主席於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這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全文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説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説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着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今日拜讀,果然是真知灼見,見地非凡。雖然是針對國家宏觀大勢的著作,但也可作為指導個人應對當下生活的指南,現將自己的感觸記錄如下。

一、理智認清形勢,準確自我定位

《論持久戰》這篇經典文章,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卻準確地與日後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説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這正體現毛澤東主席對中外我敵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情況準確把握,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的清醒認識。

抗戰初期,日寇來勢洶洶,兩國綜合國力差距極大,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接連戰敗。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種種奇談怪論不脛而走。認為中國經濟、科技、軍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戰必敗的“亡國論”固然很有市場;不切實際地認為依靠外國,可以迅速戰勝日本的“速勝論”也有聽眾。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戰爭是場持久戰,透徹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劣,闡述了“犬牙交錯”的幾種形態:內線與外線,有後方與無後方,大塊與小塊,局部與整體,包圍與反包圍。使人們明白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既駁斥了速勝論,又痛斥了亡國論,使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前途,增強了必勝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認清別人的優劣長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確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領。能夠從紛亂複雜的諸多信息中剝離出正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足見毛澤東主席的才華非同尋常。

有人曾經説過,社會有如一條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魚兒。大多數魚只能隨着河水的流動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爾有一兩條魚兒奮力躍出水面,短短瞥見前路方向,雖短期能獲益匪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智者應當致力做河上的水鳥,河流的走向,魚羣的遊動,均可默然於胸,這樣才能進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計劃具體細緻,切實可行

抗戰初期,大部分人認為應當用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依靠正面決戰來抗擊日寇。這種觀點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抗戰初期,我國軍民雖英勇作戰,浴血殺敵卻無法取得戰局的主動,原因就在於具體戰術計劃不符合實際。

毛澤東主席認為抗日戰爭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提出並着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人民指明瞭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現代社會信息資訊發達,各種成功“祕籍”比比皆是,初讀起來,滿篇皆為大道理,頭頭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細品之下,才發現都是紙上談兵,最關鍵的執行計劃往往避而不談,還美其名曰:靈活機動。讓人不覺想起,舊日封建王朝,統治者懼怕百姓造反,講授兵法的書籍不但嚴格控制傳播,而且將其中關於軍隊管理的具體措施——士氣的激勵、戰士的訓練、陣法的佈置等內容全部刪去,只留下籠統的大道理,於是造就了大批紙上談兵之徒。

如果將戰略決策比作要攀登山峯,那麼戰術就是登山的具體計劃,例如從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處修整,登頂後是立即下山還是略作調整再撤等等。制定計劃時考慮要周到,計劃越具體,越符合實際情況,成功機率越大。

三、統一思想,堅決落實

再好的計劃也是需要執行者來落實的。計劃越宏大越具體,參與執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讓執行者羣體統一思想,那麼計劃被執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一件事的成功機率與做事的人的執行力度息息相關。《論持久戰》中體現出的戰略思想固然偉大,我黨能夠嚴格按照計劃落實執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視。通過歷次整風運動,高度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在嚴酷的戰爭考驗,鑄就了一批批忠誠的無產階級戰士;根據時代形勢的發展,靈活的調整政策,打造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這些都為我黨領導抗日戰爭乃至全中國解放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人常説:知難行易。其實,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制定計劃固然不易,能夠認真去做,保證計劃能夠不打折扣地執行,在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靈活機動地調整方法,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始終不放棄希望,奮鬥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門。

《論持久戰》讀後感 篇四

為了完成作業我在這段時間看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看了一些別人的真知灼見。《論持久戰》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現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始終,用以説明中日戰爭過程和結局。《論持久戰》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論持久戰》用客觀和全面的哲學方法論分析中日戰爭,辯證地闡述了中日戰爭的形勢,毛澤東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實踐互化的典範,他引用了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對中日戰爭的作如此分析:“(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説,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於擺脱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佔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廣土眾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於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範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係。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説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通過對“盧溝橋事變”以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總結,尤其是“亡國論”和“速勝論”喧囂塵上、四處瀰漫的情況下,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説一頓;或者是隻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他強調指出:“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那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以簡練的語言論述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歲月中,“以民為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於侵略中國,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從而預言了戰爭趨勢。毛澤東用他的正確的、科學的思想指導中國走向解放,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只有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論持久戰》讀後感 篇五

《論持久戰》用客觀和全面的哲學方法論分析中日戰爭,辯證地闡述了中日戰爭的形勢,毛澤東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實踐互化的典範,他引用了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對中日戰爭的作如此分析:“(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説,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毛澤東深刻地洞察出解決中日矛盾的關鍵在於矛盾雙方內部要素的不斷變化,揭示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和性質。他指出:“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

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望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與此同時,中國雖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地位,然而“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這種進步性和正義性會贏得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和支持,從而使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中國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

(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於擺脱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佔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

(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廣土眾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於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範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係;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Dc”指明瞭本質與非本質的辯證關係,也透視出“保存自己 ”和“消滅敵人”是同樣重要的問題的兩個方面;還有,用“戰爭的目的,防禦中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闡述了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係,等等。

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説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毛澤東指明瞭戰爭的客觀規律及其結局:“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那類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之政治異常而發展,……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毛澤東正是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研究中日戰爭發展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本質,考察中日戰爭相互矛盾着基本特點或基本因素的量變和質變的情形,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特別強調抗日戰爭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通過對“盧溝橋事變”以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總結,尤其是“亡國論”和“速勝論”喧囂塵上、四處瀰漫的情況下,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説一頓;或者是隻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他強調指出:“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那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以簡練的語言論述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

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歲月中,“以民為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從而預言了戰爭趨勢。

《論持久戰》讀後感 篇六

作為一箇中國人,毛澤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雖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帶領了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走到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曾經也有過懷疑,毛澤東是怎麼樣讓思想、政治、軍事,這三個方面很有機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個毫不相關的問題在主席身上為什麼沒有一點點副作用呢?畢竟,人無完人,他是怎麼做到的?還記得家裏的爺爺一直把毛澤東作為一個神一樣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當然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已盡遠離了毛主席的時代,他那些曾經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思想已經被我們所淡忘了,也許他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讓我們對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這一次讀了《論持久戰》之後,我對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從書本上,還有各個圖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認識。

第一次拜讀毛澤東的作品,也許只是讀了一篇作品就判斷一個作家的好壞,太武斷了,可是,在我看來,我一個從未經歷過抗日戰爭,不瞭解戰爭真正情況的人,在看了主席寫的這一片文章之後,也對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充滿的信心。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有學習過他的詩,有聽聞主席的文采,這次讀了主席的文章之後才知道毛主席的確是一代文學大師,也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還能夠冷靜下來正確的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並且用一篇文章,簡單明瞭的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不得不讓人佩服,還有不得不驚歎主席對抗日戰爭三個戰爭階段的預判。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未來的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萬多個字中,主席將抗日戰爭中,中日交戰的優勢、劣勢都總結了出來。短短38個小段落,從開始國人對這一場戰爭的各種看法開始,引出了持久戰這個主題,接着討論了兩種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國必敗論、二是速戰論,最後在文章最後的幾個自然段(小節)裏,毛澤東為中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二十字裏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與國民黨鬥爭中總結出的珍貴的戰爭經驗,是我們贏得抗日戰爭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也給在困苦鬥爭中的中華人民,給與了一個強大的信心。

通讀了整篇文章,感覺到論持久戰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了中日戰爭的優劣勢,特別是在第六段,在於美國記者_的談話中,通過與美國記者的一問一答,主席系統地、詳細地回答了中國會不會亡國;在什麼條件下,中國可以戰爭日本;戰爭前途會怎樣發展;及關於中國東北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整篇文章中,毛主席總共提出了21個問題,前半部分問題主要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最後為什麼中國會贏得勝利,還有總結批評了兩個當事主要存在中國戰敗輪和速勝論。後半部分是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中國如何通過持久戰贏得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和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性。在我個人看來,主席將整篇文章分為了38個小段落,前30個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當時的中日局勢,當時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為一個侵略國家的優勢劣勢(主要見第十分點),中國憑什麼可以贏得這一場戰爭(第十一段)。後八個小段,主席提出了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等等。每一個小點,都能夠看到主席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抗日戰爭的根本問題做出了很正確、精闢的論述,成功的預見到了抗日戰爭未來的發展路線,做出了正確指導抗日戰爭的決策、政策,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論持久戰》,它不僅成為了國內戰爭,乃至世界戰爭中的的軍事理論,同時它也是哲學上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現在,世界總體和平的今天,也許不會在發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樣的慘烈的戰爭,但是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從這一篇文章一種學到東西。在此我簡單的談一談我讀完這一篇文章後,我的一點點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須得樂觀,當然並不是盲目的樂觀。樂觀的前提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了情況,才積極地思考,對待事物。第二點,要辯證的分析現有的問題,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統統列出來,對於有利的因素不要過分的誇大,但是對於不利的事情也是認真對待,不能忽視問題的重要性。要學習的是毛澤東辯證唯物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第三,就是積極努力去做事,不要因為一些困難就放棄,不努力什麼也沒有。

《論持久戰》讀後感 篇七

《論持久戰》讀後感

一代偉人毛澤東有很多令人欽佩的地方,我認為其中之一就是他的邏輯思維、辯證思想,在論持久戰中就發揮的淋漓盡致。

他並不像大多數人一樣,隨便斷言中國的勝敗。他認為既然説勝利,那麼就得有勝利的依據。反而言之,你説失敗,那又為什麼會失敗呢。毛澤東對每一個問題的論證都是嚴謹的,循序漸進句句在理,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推斷出來抗日戰爭在持久中勝利的結論。

《論持久戰》是一篇深刻的文章。之所以認為其深刻就在於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這些體會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個人都是意義非凡的。

第一、對於“持久”二字的領悟。

先就企業而言,比如説我們的汽車後市場。市場還未成熟,切勿有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和行動。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要妄想一朝一夕成就偉大的業績。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根據實際慢慢推進。

當年的抗日戰爭,是要通過武力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的土地。現在的汽車後市場品牌戰,則是要通過謀略將潛在消費者的意識收歸旗下。儘管兩者的目的和手段都不一樣,本質卻是相同的,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要打贏這場戰爭我認為可以分為五步:首先是要有做品牌的想法,其次是有系統的規劃,接下來就是品牌推廣、品牌維護,最後則是品牌回饋。

就個人而言,尤其是剛剛進入公司的新人,不要腦子裏總想着晉升,想着自己為什麼沒有好的發展。職場新人總是跳來跳去,到頭來一事無成的例子比比皆是。選對了企業,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踏踏實實做事,在學習中成長,堅持下來的才是成功的。

金恆德是一個有着巨大發展前途的企業,記得面試的時候段總説過一句話“公司給了你機會,怎麼發展就看你自己了。”這句話對於金恆德的每一個員工都是一樣的,發展靠個人,成功靠堅持。

第二、嚴謹的態度。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很多人都會犯一個錯誤——説閒話,尤其是無憑無據的閒話。且不説公司制度,就談根據。我們議論的問題往往都是無憑無據。記得有一個經典的遊戲“傳話筒”,就是第一個人看題板,之後用動作傳遞給下一個人,一個接一個的。往往到了最後一個人那裏,答案跟題板上的已經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同樣的事情傳到自己的耳朵裏已經不再是事情的本來面目了,那我們又何須在意、何須八卦呢?

還有我們無意中傳的一句話也許對於別人來説是很大的困擾,那麼我們為何不把時間用在別的事情上呢?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非正式組織,這個組織發展好了對於公司能夠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發展不好可以會對企業造成危害甚至是威脅。所以希望金恆德的企業文化能夠深入人心,成為非正式組織茶餘飯後討論的重點。那麼我們這個企業就會慢慢的成為一個有凝聚力、有發展的企業。

第三、經驗之談。

毛澤東的一生都是不斷的在總結經驗,這一點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那成功的背後又能給你我什麼啟示呢?我認為凡事都要總結經驗,事情做過了之後要知道回顧,做好了想想怎麼才能做到更好,做不好的要檢討哪裏出了問題,怎麼樣才能在以後避免同樣的問題發生。

第四、謙虛的態度。

論持久戰中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説的“我所説的只是一個概論,希望諸位研究討論,給以指正和補充。”在一個企業中,無論你是領導還是職員,都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當然謙虛並不是不自信,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身上都有亮點,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難免會有想不到疏忽的地方,為什麼不去爭取一下別人的意見呢?

第五、遠見與預測能力。

很多年輕人,包括我在內,看問題並不是很長遠。只是看到眼前的狀況就輕易的下決定,結果一無所有。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以前的公司的一個同事,他很有能力,剛來公司的時候,公司給的職位只是一個最低職位——營業員,他看的很長遠,看中的是公司的氛圍和前景。而且他綜合分析了當前的局勢:部門沒有領班。他認為自己努力、踏實做事就一會會得到晉升。結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成為了部門的領班。最後,就是他的腳踏實地、遠見還有能力,使他成為了公司唯一一個從普通員工成為經理的傳奇人物。

第六、速戰速決,切勿優柔寡斷。

毛澤東總結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持久中速決。我們生活中、工作中會面臨很多決斷的時候,我們就要權衡利弊速戰速決。我前兩天學車就對這點深有體會。前幾天練路的時候,前面有車的時候我總是一邊想變道,一邊又想減速停車,結果想來想去變道停車都來不及了。當我們認為一件事情有兩個或幾個解決方法的時候,就要果斷的選擇其一,不要錯過了最佳時機。

第七、發揮主觀能動性。 創新,在這個超速發展的時代一直被人們掛在嘴邊。那麼創新的源頭是什麼呢?主觀能動性。我們要有改變現狀、改變事物的想法,然後付諸行動,這樣才會產生新事物、創造新傳奇。金恆德是一個大舞台,給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同樣的機會,如何在台上翩翩起舞只能在你我了。

上面是本人的拙見,希望大家對我的感想提供寶貴意見。

招商四部胡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