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讀後感2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8W

第一篇:家讀後感2000字

家讀後感2000字

家讀後感

《家》與《紅樓夢》一樣,幾個年輕人的愛情問題貫穿了整部書。

覺新是《家》中最矛盾的人,他自小與梅青梅竹馬,又是親上作親的姨表兄妹,在封建社會他們結婚是正常的事情,但就是被封建社會所應允甚至看好的這樣一樁婚姻,終因錢姨媽與周氏在牌桌上的不愉悦而斷送,到頭來還是封建制度毀了它。然而覺新沒有反抗。他在學堂成績最好,在三兄弟中最年長,但他糊里糊塗地娶了瑞鈺。他健忘,是的,只有健忘才能調和他們新青年與家庭的矛盾。於是他發現瑞鈺也很愛他,但是呢,他怎麼會健忘呢?當梅受屈回來,他淒涼的蕭聲便夜夜迴盪在高公館內。他怎麼忘記那個與他一起長大的她?青年的愛情是難以忘懷的!有人説梅要是再堅持一陣子就可以與覺新結合了,但是,覺民逃婚,五叔鬧劇,高老太爺死去,以及瑞鈺之死,一個接一個其實可以預料,但一個比一個的偶然性更大。身處“我活着就是拖累別人”,“我只有活着回憶中”的梅又如何熬過精神上的空虛!所以正如覺慧所言,大哥是矛盾的,他愛梅卻不反抗,愛瑞鈺卻又念着梅,覺新內心也是高家諸多謎團中的一個。但是我想,即使覺慧後來處在覺新的位置上,他又能如何呢?一開始就錯了的愛情婚姻,最終必以錯誤結尾。封建婚姻制度或許對古代人有部分益處,但一個這樣的制度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必須適合時代的青年,否則必將釀成一場又一場的悲劇。

覺民與琴的愛情在全書中已是最順利的了。是的,琴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她有一個比錢姨媽開明得多的母親,她可以上新學堂,常常能在爭辯中獲得勝利。又如覺民安慰梅時提到:“你從悲觀方面看,所以多愁善感,琴妹從樂觀方面看,便覺得一切都可為了。”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都是見識過新思想的,年齡相當而又是親戚的琴自然容易與他們產生共鳴。難怪覺慧也曾經愛過琴。他們的愛情,在覺民逃婚的日子裏充分展現。然而,覺民的逃婚真的能改變什麼嗎?我認為不能,它只是拖時間。試想,如果高老太爺不一氣之下將要死去,這個專制的大家長怎麼肯屈服?一旦覺民不被承認為高家的人,他怎麼辦?當時大哥覺得無能為力,只有覺慧一人幫他。而覺慧又沒有錢幫他,最多隻是精神上的撫慰。全靠同學救濟?不行的,他不像後來離家的覺慧,他有琴,他不能露面,他在狹小的房間裏終究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感情,他要見琴,假如高老太爺天天派人在街上搜查,他遲早會被發現的。在此,我不得不感到悲哀。那些從舊家庭中走出的新青年們,不得不依靠舊家庭的物質條件,所以新青年們在社會變革中只能起帶頭和宣傳作用,真正重要的是上層社會自身的變革。無論怎麼説,畢竟,高老太爺死了,琴也沒有成為第二個梅表姐,祝福這青春的愛情。

覺慧和鳴鳳的愛情呢?的確,他們互相深愛着對方,那麼,鳴鳳的跳湖誰來負責?第一,是這個封建沒有人性的等級制度,是那些封建社會的偽君子們,它們像劊子手般剝奪了一個又一個年輕的生命。第二,我認為,這主要歸咎於覺慧。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鬥爭中,覺慧為鳴鳳做了什麼?實際上,除了安慰,他什麼也沒做。他是有責任的!他自許為“新青年”,是的,他的確新,他有與婢女的愛情,但這害了他。他説過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但他又信了“應該反對戀愛,不可輕惹情絲”的荒唐話,這完完全全是矛盾的。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在最後一夜裏忽視、放棄並失去鳴鳳。鳴鳳不在他那,不在僕婢室,凌晨時分,她能去哪?如此簡單的分析他都沒有做。再者,正如鳴鳳所想:“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業……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一切來救她。”覺慧是新青年,他要到外面參加學生活動,他要寫文章批判,詛咒這一切的不合理,而鳴鳳只是一個奴隸,她所有的文化僅僅來自覺慧教他的那麼一點,他和她在思想上差距太遠,太遠了……所以我認為,這場愛情從開頭就錯了,覺慧就錯了。覺慧太幼稚,他遠沒有覺新、覺民思慮周全,是的,新青年應該打破舊的,不合理的封建禮法,但這並不意味着勿頭緒到處亂撞,不意味着不加思索便貿然行事,我想,這也是這場悲劇帶來的最大教訓了。

我常想,一本書讀到什麼時候才算透?我想啊,想啊,終於得到一個結論:真正的書是讀不透的。當你處於不同的境遇中,感受自然不同。即便環境相同,讀一遍與讀幾遍也完全不同。我向來這樣想,讀後感乃讀者所發之感,感者,因人,因時,因境而變。種種萬千,難以盡述,故讀後感是無所謂主題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俱可書之,每讀一書,種種問題湧上心頭。

按説高老太爺在高傢俱有話語權,為何直到臨死前才有所醒悟?即使從封建衞道士的角度看來,高家四五房已屬於腐濁之至了。

全書在過年之時着墨甚重,喜慶的氛圍下難以隱藏背後的鬥爭,而年後鬥爭加劇,瞬間連遇幾大變故,難道這個家中,只有過年才能有所安寧,只有過年才像一個家?

正如覺新所説,自己從父親那接過照顧幾個弟妹的責任,但結果呢?他一味聽從父親,失去了愛情,被弟弟嘲諷,被各房非議。難道封建家庭這種頹勢真的無法避免嗎?縱然覺新調合,弟弟和封建家庭總是矛盾重重。難道新舊家庭之間的一堵牆厚不可破嗎,一定要完全砸破這個舊家庭嗎?難道不能在牆上打開一扇常開的門嗎?

這些問題困擾着我,引導着我一次一次翻開《家》,但巴金先生對此沒有答案,這或許是我寫這麼長一篇文章的緣故吧。

第二篇:國富論讀後感2000字

今天説的並不是老子,而是有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國富論讀後感2000字。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説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説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説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併考慮,對以後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現象。茅於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君子國裏的故事加以説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説第十一回裏描寫了君子國裏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着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己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説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只聽隸卒又説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説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盤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裏肯依,只説“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路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茅於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地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裏發生的事情,恰恰説明了把關心別人利益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通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裏,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説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老翁來調解矛盾。這裏包含着一個極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於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使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產生了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通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於軾先生有趣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國富論》全書共分為五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點。斯密舉了個制針工廠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分成大約18種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天能製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天製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知道不出來,讀後感《國富論讀後感2000字》。所以,凡是能採用分工的工藝,一經採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國富論》第八頁)

第一篇5章,講的是的勞動價值論。斯密説,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因為金和銀像其它商品一樣,價值是變動的。任何金銀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或所交換到的其它商品數量。取決於已知金銀礦藏的豐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為衡量尺度,自身價值不斷變化的商品,決不能成為其它商品價值的精確尺度。而同等數量的勞動,在所有時間和地點,可以説和勞動者具有同等價值。按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情況和技能熟練程度,他必然總是犧牲相同份額的安逸﹑自由和幸福。無論他得到回報物品的數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價格必然是相同的。誠然,這種勞動所買到的物品的數量有時多些,有時少些;然而,變動的是這些物品的價值,而不是用來購買它們的老動價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費許多勞動的物品價格就昂貴,反之則低廉。因此,只有本身價值絕對不變的勞動,才是最終而真實的標準,一切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勞動來衡量和比較。(《國富》26頁)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為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希望用這筆資產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保留適當的部分維持生活外,可以將資產劃分為兩部分:他所希望用來創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為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

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可被用來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然後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第二,資本可以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改變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創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國富》205頁)

第二篇3章,主要是論資本的積累。斯密説,有一種勞動投入到勞動對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因為可以生產價值,所以稱為生產性勞動。後者稱為非生產性勞動。但有些非生產性勞動者又非常必要,例如:軍隊﹑律師﹑醫生﹑牧師,等等。如果要缺少這些非生產性人士,社會將不穩定﹒﹒﹒﹒與窮國比較,富國僱傭生產性勞動的基金當然要大的多﹒﹒﹒(《國富》242-246頁)

斯密認為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沒有節儉以前必須先有勤勞,節儉所需的東西都是由勤勞得來。但只有勤勞,而沒有節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資本則不能增加。

第三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認為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的再生產(實話實説,斯密這點可能有問題,但驢又不敢確定)。所以,鄉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資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鄉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為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這裏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它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同行業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為鄉村的剩餘產品提供市場;鄉村用剩餘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越多,為鄉村居民提供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説,通過分工合作,然後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

第三篇4章,斯密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商業和製造業的發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自由和安全。因為,在一個沒有商業與製造業的國家裏,大地主的剩餘產物沒什麼可以交換,他就會將其全部用在款待賓客上。斯密説,如果這種剩餘產物足以維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沒有其它的用途。因此會被許多人依附與圍繞,只能靠地主的恩惠來生活,就必然服從他,如同士兵服從支付響銀的君主一樣﹒﹒﹒﹒因此,導致貴族勢力的強大,上弱下強,國王無法約束大貴族的暴力行為﹒﹒﹒最終會導致一幅暴力﹑搶劫和混亂的畫面。

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強制力量絕對辦不到的事情(阻止貴族勢力與戰爭),卻由對外商業和製造業做到了。它們漸漸為大地主提供了可以用自己剩餘產物來交換的東西,他們自己可以消費這些東西,不必與其它人分享,一切都歸自己所有,這在世界的每個時代似乎都是人類主子們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於地主生活的人員就會脱離他們,地主的勢力也會被消弱,最終暴力﹑混亂也會停止。(《國富》297-299頁)

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説道,社會每一個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而他管理產業的目的在於使其產品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隻“無形的手”引導着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並不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國富》327頁 )

關於把資本用在哪裏能夠生產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一問題,斯密認為,顯然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判斷;

斯密在貿易方面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商業上的壟斷與限制(包括退税與出口獎金).斯密認為,享有這種國內市場壟斷權的各種產業,往往受到極大鼓勵,並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並引導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發展,也許並不十分明顯。

由於壟斷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的利潤,取決於土地的現實產量和投入一定資本後可能產量之間的差額。如果這一差額提供的利潤,大於等量資本從任何商業取得的利潤,土地改良就能從商業抽取資本。反之,商業從土地改良業抽取資本。無論什麼原因提高了商業利潤,都會減少土地改良相對高的利潤。所以,壟斷阻礙了土地改良﹒﹒﹒﹒﹒﹒

第三篇:簡愛讀後感2000字

文/餘雪蓮

第一次翻開《簡·愛》是在中學時代,那時候學校沒有圖書館,想看點什麼書,就只能找同學借,要麼自己買,也就是那個時間買了不少書,大學後每次想看點什麼就去圖書館,因為有時間限定,每次只能草草看過。自己買的就不一樣了,可以有時間精讀細讀。《簡?愛》是我最早買的一本書,也是讀的時間最長最用心的一本。從那裏我看到了很多,關於男女平等,關於愛情。

而在這部小説中主要表現是男女在愛情上的平等地位。女主人公簡·愛是一個孤兒身世平凡無奇,而男主人公剛開始是個貴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説的高富帥,就身份而言兩人完全不是同一層級的,就像灰姑娘與王子,當王子與公主相愛,我們永遠只會羨慕灰姑娘的幸運,看一個最下層的普通姑娘,被英俊、智慧、多金的王子看上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啊!就像中了鉅額彩票一樣,灰姑娘睡夢中也是笑着的吧。也有人會鄙夷王子的眼光,明明有那麼多和他身份、地位、容貌相匹配的女孩兒,為什麼他卻挑中了平凡的灰姑娘。那又有誰會説,其實王子才是那個應該感激上天賜予他幸福的人,幸好他遇到的是善良淳樸的灰姑娘,要是令他傾心的是灰姑娘的那兩個外表美麗高貴卻內心歹毒的姐姐,那麼他就要向上天祈禱,他們的那些隱於表皮下的罪惡手段不會用到他的身上。

簡·愛和羅切斯特起初的相愛,就像世人所理解的灰姑娘似的完全不登對的戀愛模式。而簡又豈是一般的灰姑娘,就如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説的,簡的外貌是矮小丑陋的,但她卻能和別人塑造的任何一個漂亮的女郎相媲美。真的是這樣,她雖然只是一個出生貧苦的孤兒和一個家庭女教師,但她卻有着自己內心高尚的道德與追求。就如她對愛情的態度,要求男女平等,堅決扞衞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當她明白了對羅切斯特的感情是愛時,她大膽地愛上了他,並沒有顧及什麼身份與地位的差異,只是憑着內心的感覺走,愛了就愛了。但她的理智並沒有被愛情衝昏頭腦,當兩人之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阻隔時,她還是毅然地抽身,這就體現在當兩人已經踏上了婚姻的殿堂時,得知羅切斯特已有妻子後,她斷然的離開了。並且對羅切斯特説出了,這樣一段經典且耐人尋味的話“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您難以離開我,就象此刻我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跟你説話,不是通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通過凡人的肉體--而是我的靈魂同您的靈魂在對話,彷彿我們都經過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是的,如此平等!”當簡得知羅切斯特雙目失明變殘,失去妻子之時,她卻回來,找到了他並主動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因為這時的他們不僅在靈魂上平等了,身份地位上也相差無幾。雖然,這不是簡所期待的,但他們最後的在一起,既融合了世俗的眼光,也符合了他們內心的要求。

人們常説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缺失愛情的人生是永遠也無法完美的,當然這無關乎愛情的圓滿不圓滿。不同的人關於愛情有着他們各自的看法,而我對於愛情的見解,基本來源於夏洛蒂的這部《簡·愛》。大部分人都未經歷過所謂的刻骨銘心似的愛情,就我看來,很多戀人都僅僅停留在對對方的喜歡或是好感,一時的心動,互訴衷腸,然後順理成章地在一起,但這不是真的愛情,因為這種種感覺絕大多數不會維持恆久。各自的方方面面,會在時間的刷洗下逐步顯露在對方面前,這些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陷。人是追求美的生物,對美的事物,我們會欣賞,有能力時也會盡可能佔有,而對於不足,往往是敬而遠之。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包容你的缺點,只有這樣的人,對你有所求,想要從你這得到些什麼;還有就是無私愛你的人,這就是那些真心愛你的人,有父母或許還有真心愛你的人。

羅切斯特對簡的愛開始有點自私,因為有些事對簡沒有坦白,比如他把自己已婚並擁有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妻子的事掩蓋了,如果不是他妻子的弟弟公佈了這件事,簡可能會被矇蔽很久,然後就這樣成了他的妻子。真正相愛的兩人,會在對方面前勇敢地坦白對方理所應當知道的一切,然後是會在包容對方缺陷同時,彌補自身的不足。兩人相處,本就需要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有些情侶總會為了些小問題爭吵不休,然後分分合合,雖然説沒有問題的感情是不存在,但矛盾發生後,總是把分手長提嘴邊的,這本身就是對這份感情的不負責,這絕對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愛情。真愛,一個人一生能遇到幾回,茫茫人海,誰才是你的另一半呢?就算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真感情,那麼最後又真的能毫無阻礙肯定確定的在一起嗎?真的愛人能輕易説分手嗎?

其實我也不太贊成簡在知道羅切斯特有妻室後,過於堅決的態度,難道這之後就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嗎?簡是瀟灑的走了,內心即使有了苦痛,有不得不離開的理由,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脱呢,將這攤亂麻扔給了羅切斯特。男女主人公最後是真的走到了一起,故事結局也是幸福的隱喻,那場火災奪走的只是羅切斯特部分身體的健康,如果是他的整個生命呢?這樣下去結局還會是圓滿的嗎?生命中充滿了太多的不可知,可能前一秒還活生生在你身邊的人,下一刻可能就去了另一個,你永遠也無法知曉的世界。我只想説,珍惜這一份難得的感情,更珍視那個給你這樣感情的人,不要輕易説放棄,説分手,這麼大的世界,獨獨讓我們遇見並且相知,然後相愛,是多麼的不容易,不管結局怎麼,擁有時,就要學會擁有的態度。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喜歡是一個人的事,愛才是兩個人事。兩人相愛,在某些方面一定得達到某種平衡,是兩個靈魂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而不是兩人的家世,外表的相契合。愛需要擺在對等的位置,真正相愛的兩人,雙方付出的愛應該是相當的,就像天平的兩邊,一重一輕是永遠也無法達到平衡的,愛情要正常發展,而不是畸形的對立,平衡的愛情天平才有可能維持恆久。

簡愛讀後感xx字

文/陶春玲

三天多的時間終於讀完了《簡愛》,我知道這是一個十分艱鉅的過程。這連住的幾日,我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一切時間都耗費在這本來自遙遠國度的小説裏。然而我還得在抱怨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它的傑出與迷人。很少見到這樣迷人的異國風情。這充滿着英國十九世紀趣味的故事裏,讓我感慨了很多。其實我應該早些接觸這本書,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紹它了。可惜,我擁有着一點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現在去欣賞它,實在有些相見恨晚。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英國人的思維和宗教信仰有點難以適應。不過呢,人世間的真情多數是相通的。每當我讀到小簡愛因為無親無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視時,心中頓起的憐憫之情真讓人難忘;每當簡愛一次次化險為夷讓我多麼興奮;當她勇敢地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而堅持自己心中的真愛時,多麼令鼓舞和震撼;特別在文章最後,她拋棄一切去照顧那位可憐的愛德華時,我的心中欣慰與感動迸發而出。

關於這本小説,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它在很多藝術方面的傑出融合。我敢確信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繪風景時,是以一個畫家的審美角度去鑑賞,以一個畫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諧。讀中國的小説很少見到這樣細膩的風景描寫的詞彙。應該要感謝這本書的譯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國文功底,使譯本文采熠熠,令原着生輝。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語言學上的造詣也很深厚,作為一名英國人,作者可以説至少精通三種以上的外國語言。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可以通過它感受到整個歐洲的文化氛圍。比方説英國人的自豪感和紳士風味,德國的大國氣氛以及法國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還讀出了英國人那種殖民主義的歧視東方人的心理,比如他們稱印度是個野蠻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對感情戲的處理上,可以稱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見鍾情,這比較現實,但是她賦予的愛情總是在默無聲息深入到讀者的心田裏。如此巧妙的感情戲,讓我很意外,很驚喜。

《簡愛》的作者如果和中國的曹雪芹相比,毫無疑問,後者的文化底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國和英國人拼比歷史,中國人可以無愧地説: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學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廣博的多,畢竟中國的文化底藴要豐盛的多。中肯的説,簡愛的確比不上中國的《紅樓夢》。不管是人物豐富還是物致的描繪上,《紅樓夢》都是更為傑出的。但是,《簡愛》中也有值得中國人去學習和欣賞的地方。比方説,《簡愛》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方面,可以説淋漓盡致。這點在很多中國人的文學作品中做的都不夠。

讀這本書我彷彿讀了一遍《聖經》,西方人對宗教篤深的感情與真誠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在讀《簡愛》時候,讓我感受到在擁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純美,在現在的中國這真的很難得。其實,很多聖經裏的教誨與中國的孔儒的經典思想是相通互補,而現在國人卻往往忽視了祖先的睿智。比如聖經裏勸人從善,勸人寬忍,勸人感恩,與孔老夫子勸國人禮義仁,兩者是相同的。在讀《簡愛》的時候,我時常被聖經裏的美好的思想啟迪着,讓我聯想到中國的現狀,心中似乎收穫許多。讓我堅信,對於中國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審視。

第四篇:讀後感2000字

《細節決定成敗》粗一看這題目,似乎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可是仔細一讀這本書,卻是深有感觸,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寓偉大於平凡的真理.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這段話指出了我們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細土堆積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細流匯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須從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順利完成.

一個細節的忽略往往可以鑄成人生大錯,可以造成事業顛峯之危,而一個細節的講究,可以讓企業鹹魚翻身,可以在談判中力挽狂瀾於既倒.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説:"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鑑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所説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着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説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個員工做好每一個細節.

就我們培訓中心而言,如果管理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中心的總體工作的正常運行就不能得到保證;教研培訓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就不可能保證教研培訓工作的質量.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利普·克勞斯比説:"一個由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公司行為經不起其中1%或2%的行動偏離正軌".如我國前些年澳星發射失敗導致澳星爆炸,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一個單位若想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繫,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細節,從小事做起.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

".已故總理周恩來就一貫提倡注重細節,他自己也是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範.

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為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為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穫.細節的文化底藴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瞭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接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醖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對照自己的工作,確實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中急待提高,在細節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斷進步提高.

第五篇:高老頭讀後感2000字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人間喜劇》的基本主題在此得到體現,其藝術風格最能代表巴爾扎克的特點。在這篇小説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創造的“人物再現法”—讓一個人物不僅在一部作品中出現,而且在以後的作品中連續不斷地出現,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階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人間喜劇》的有機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鮑賽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紛紛登場亮相,《人間喜劇》拉開了序幕。

主人公高利奧老頭出身微寒,年輕時以販賣掛麪為業,後來當上供應軍隊糧食的承包商而發了大財。他疼愛他的兩個女兒,讓她們打扮得珠光寶氣,花枝招展,最後以價值鉅萬的賠嫁把她們嫁給了貴族子弟,使麪粉商的女兒成了伯爵夫人;然而兩個女兒揮金如土,象吸血鬼似地榨取父親的錢財,當老人一貧如洗時,再也不許父親登門,使之窮困地死在一間破爛的小閣樓上,女兒們連葬禮都不參加。通過高老頭的悲劇,作者批判了建築在金錢基礎上的“父愛”和“親情”,對人慾橫流、道德淪喪的社會給予了有力的抨擊。

《高老頭》還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沒落貴夫人鮑賽昂的形象。前者原為一個外省貴族青年,想來巴黎進大學重振家業,但目睹上流社會的揮金如土、燈紅酒綠,他往上爬的慾望倍增,他在鮑賽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喪失正直的良心,開始為金錢而出賣正直,特別見證了高老頭的兩個女兒對待父親象榨乾的檸檬一般以後,更堅定了向資產階級的道路走去的決心。《高老頭》中主要描寫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過程,在以後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發不可收拾,靠出賣道德和良心竟當上了副國務祕書和貴族院議員,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賴於極端利己主義原則。鮑賽昂子爵夫人是巴爾扎克為貴族階級唱的一曲無盡的輓歌,她出身名門貴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錢而被情人拋棄,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會,高貴的門第再也敵不過金錢的勢力,她在後來的小説中因為同樣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錢出賣。她的遭遇告訴人們,貴族階級除了失敗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運,金錢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高老頭》在藝術上很嚴謹,作者設置了典型環境,讓典型人物活動於其中,使人與人的金錢關係與環境相契合,書中安排了四條情節線索,以拉斯蒂涅的墮落為主線,其它幾條起輔助作用,縱橫交錯又脈胳分明;典型人物的刻劃是巴爾扎克的最大特色,不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心理刻劃,甚至一個細節,如高老頭每吃一塊麪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更鮮明生動;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作者一大功力,貴族沙龍中的語言與逃犯的語言絕不一樣。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