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持久戰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論持久戰讀後感

論持久戰讀後感(一)

《論持久戰》一書,是毛澤東主席於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這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全文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説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説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着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今日拜讀,果然是真知灼見,見地非凡。雖然是針對國家宏觀大勢的著作,但也可作為指導個人應對當下生活的指南,現將自己的感觸記錄如下。

一、理智認清形勢,準確自我定位

《論持久戰》這篇經典文章,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卻準確地與日後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説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這正體現毛澤東主席對中外我敵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情況準確把握,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的清醒認識。

抗戰初期,日寇來勢洶洶,兩國綜合國力差距極大,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接連戰敗。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種種奇談怪論不脛而走。認為中國經濟、科技、軍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戰必敗的“亡國論”固然很有市場;不切實際地認為依靠外國,可以迅速戰勝日本的“速勝論”也有聽眾。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戰爭是場持久戰,透徹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劣,闡述了“犬牙交錯”的幾種形態:內線與外線,有後方與無後方,大塊與小塊,局部與整體,包圍與反包圍。使人們明白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既駁斥了速勝論,又痛斥了亡國論,使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前途,增強了必勝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認清別人的優劣長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確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領。能夠從紛亂複雜的諸多信息中剝離出正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足見毛澤東主席的才華非同尋常。

有人曾經説過,社會有如一條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魚兒。大多數魚只能隨着河水的流動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爾有一兩條魚兒奮力躍出水面,短短瞥見前路方向,雖短期能獲益匪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智者應當致力做河上的水鳥,河流的走向,魚羣的遊動,均可默然於胸,這樣才能進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計劃具體細緻,切實可行

抗戰初期,大部分人認為應當用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依靠正面決戰來抗擊日寇。這種觀點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抗戰初期,我國軍民雖英勇作戰,浴血殺敵卻無法取得戰局的主動,原因就在於具體戰術計劃不符合實際。

毛澤東主席認為抗日戰爭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提出並着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人民指明瞭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現代社會信息資訊發達,各種成功“祕籍”比比皆是,初讀起來,滿篇皆為大道理,頭頭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細品之下,才發現都是紙上談兵,最關鍵的執行計劃往往避而不談,還美其名曰:靈活機動。讓人不覺想起,舊日封建王朝,統治者懼怕百姓造反,講授兵法的書籍不但嚴格控制傳播,而且將其中關於軍隊管理的具體措施——士氣的激勵、戰士的訓練、陣法的佈置等內容全部刪去,只留下籠統的大道理,於是造就了大批紙上談兵之徒。

如果將戰略決策比作要攀登山峯,那麼戰術就是登山的具體計劃,例如從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處修整,登頂後是立即下山還是略作調整再撤等等。制定計劃時考慮要周到,計劃越具體,越符合實際情況,成功機率越大。

三、統一思想,堅決落實

再好的計劃也是需要執行者來落實的。計劃越宏大越具體,參與執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讓執行者羣體統一思想,那麼計劃被執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一件事的成功機率與做事的人的執行力度息息相關。《論持久戰》中體現出的戰略思想固然偉大,我黨能夠嚴格按照計劃落實執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視。通過歷次整風運動,高度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在嚴酷的戰爭考驗,鑄就了一批批忠誠的無產階級戰士;根據時代形勢的發展,靈活的調整政策,打造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這些都為我黨領導抗日戰爭乃至全中國解放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人常説:知難行易。其實,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制定計劃固然不易,能夠認真去做,保證計劃能夠不打折扣地執行,在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靈活機動地調整方法,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始終不放棄希望,奮鬥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門。

論持久戰讀後感(二)

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於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但是,抗戰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瞭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毛澤東在其著名的《論持久戰》一文中,把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喻為“犬牙交錯”的戰爭。他透徹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劣,闡述了“犬牙交錯”的幾種形態:內線與外線,有後方與無後方,大塊與小塊,局部與整體,包圍與反包圍。毛澤東同志精當地運用了“犬牙交錯”這一成語,以富有辯證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動地巧抒胸臆,使人們明白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既駁斥了速勝論,又痛斥了亡國論,使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前途,增強了必勝信心。(以上內容節選自《應用寫作》雜誌1998年第11期《軍事成語與軍事應用文寫作》)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着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最後他得出結論:“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從而有利地批判了當時國內存在的速勝論與亡國論,為人民指明瞭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還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着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説:“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論持久戰》一書,是毛澤東於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這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説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説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着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懈可擊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賂的現代局部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於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論持久戰讀後感(三)

毛澤東是偉大的軍事家,在這一點上不得不令人十分佩服!論持久戰是在抗日戰爭極其艱難,亡國論和速勝論在民眾中廣為流傳時候做的一篇報告,有人認為再戰必亡,有人認為馬上可以勝利,將日本驅逐出中國。這兩種都是錯誤的觀點,都將給中國的抗日事業造成巨大的危害,於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橫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

論持久戰本身的內容暫且不談,就其中反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哲學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分析一二,現在不成系統的羅列幾點:

1.事物的矛盾雙方都是在不短的發展變化的,並且在不斷的向對方轉化。我們的勝利和成功就孕育在這不斷的變化和轉化中。

有時候我們可能暫時的處於劣勢,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的調查瞭解雙方的實際情況,優點缺點,雙方彼此的矛盾情況,着手於擴大對方的缺點,削弱對方的優點,於此同時擴大自己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不足,時間長了,我們就可能相對來説慢慢的扭轉劣勢被動地位,進而變成優勢方,主動方。這裏麪人的主觀能動性很重要,要充分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2.遇到事情要全面的分析問題,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優點,而忽略其劣勢,這樣就會造成盲目自大或者對對方估計不足;也不能只看到事情的缺點而忽視我方的優勢,否則就會造成悲觀的情緒,看什麼都是一片陰暗,不能主動積極的去想對策,解決問題。

我們不必追求全面的勝利,當然全面的勝利最好,但是通常取得全面的勝利很難,我們只要在事情的末尾取得壓倒對方的勝利,也許我們很弱,但是對方也未必很強。

3.不要把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混淆,不分輕重。

有時候我們可能失敗了很多次,對方可能勝利了很多次,這不一定註定我們在將來就必定要失敗。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次關鍵的對抗中,我們可以一戰定江山;而對方也有可能因為屢戰屢勝,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從此一蹶不振。我們這一次對抗勝利了,説明以前的失敗都是次要的,都不是主要的矛盾,而這勝利的一次才是主要的矛盾,足以決定雙方的命運。

屢戰屢戰有時候可能比屢戰屢勝更有利於人的發展。

4.不要因為勝利小進步小而不去爭取,不要因為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小,影響小就不去實施。

我們處於劣勢,就是要不斷的去爭取勝利,爭取進步,這樣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積累起來,以後就可能成為大勝,取得大的成就。於此同時,我們要不斷的給與對方於殺傷,不斷的動搖對方的決心,不斷的給對方製造不良情緒,長久下去,就可能給對方造成巨大的殺傷,使對方變得疲憊不堪,使對方失去勝利的決心和勇氣,這就是積小成大,積少成多的道理。

我們的根本原則就是削弱對方,保存自己,壯大自己。

5.當對方鋒芒正盛的時候,不要去硬碰硬,這樣只會毀滅自己,要不逞匹夫之勇,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任對方送給我們女人的衣服,任對方嘲笑我們是縮頭王八,只管讓他們統統見鬼去吧,要看誰笑在最後。

對方氣勢洶洶,來勢正盛,此時猶如剛出山林的猛虎,爪牙鋭利無比,氣力着實嚇人。這時我們要暫避其鋒芒,給他讓出前進的道路,讓他在廣闊的田地裏隨意的馳騁,等他折騰累了我們再出來收拾他。

6.看整體而不只看局部,看未來而不只是看眼前。我們要有一定的胸懷,能裝能容,不斷的強壯自己,鍛鍊昇華。

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其辱的人自殺了,他們的未來也就葬送了。而小平同志經過三起三落,安然無恙,最後還登了大典,這不得不讓人佩服!我估計當時小平當時絕對沒有把挫折放在心上,估計他心裏想的是,老毛啊,你總有撒手的一天,到那個時候我再蹦出來,現在你就拼命折騰把,等我蹦出來再給你弄個底朝天!

三國時候的司馬懿,戰國時候的老甘龍,漢九年級傑的韓信,都是精通此道的高手。

這就是偉人,不為眼前的寸土得失而憂慮,能忍能耐,有時候耐一時,有時候卻需要耐一世,以期最後的一搏。他們看的是未來,是整體,是整個事情的發展趨勢。

7.分析問題的時候要着眼於事物的根本矛盾,性質特點,而不能單憑表象武斷的推出結論。因為事物的表象不總是事物本質的真實表現,有時候我們也會給對方製造假象,用於迷惑對方,同樣對方也在竭力給我們製造假象,必須去偽存真。

比如毛澤東對全國革命浪潮很快就會到來的分析就很經典。當時正值革命的低潮,紅色政權和工農活動遭到國民黨各系軍閥的瘋狂鎮壓和破壞,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這時候很多人泄氣了,很多人認為革命必不能成功,有的人更是寫信提問“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於是毛澤東分析了,現在雖然處於革命的低潮,但是我們來看看社會各階層的矛盾變得怎麼樣了?由於軍閥混戰,必然增加租賦,這勢必會加重農民和地主官僚之間的矛盾;外國資本壓迫民族資本,民族資本必定會變本加厲的壓迫工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必定會進一步加大;而學生。。。。等等這麼分析以一般,最後得出結論,目前雖然是革命低潮,但是個階層間的矛盾分明是加劇了,所以全國的革命高潮必定會迅速到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並且這不是遙遠的未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你看看描寫的多貼切,分析的多透徹,簡直讓我佩服的“無地自容”!

8.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三把火燒對了尚好,如果燒的不是地方,恐怕有百害而無一益。如果某一個領導調任一個新的領導崗位上,在還沒有對這個單位充分調查分析的情況下便忙着立規章,訂製度,多半是要歸於失敗的。

比如我們找客户,不好找,那麼就走出去,到市場上每天多跑跑,多轉轉,多瞭解信息和客户需求,瞭解我們的不足和優點,這樣時間長了,客户自然做不完。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事情就是要“精確制導”,充分調研,就是找到治病的正確藥方。

中醫案例集裏面有一個清代名醫治病的案例很有説服力,其實這個醫生醫術平平,也沒有特別的過人之處,他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名醫,就是他凡病都認真調研。有一次一個新婚的年前人去看病,全身腫的厲害,腰像水桶,五官都腫到一塊了,叫苦連天,很多醫生束手無策,而這個醫生一時也找不到原因,於是他便搬到了這個男青年家裏,與男青年同吃同住,忽然他發現由於是新的傢俱,油漆味很大,於是他斷定是油漆裏面的有害物質使青年生病。後來這個年輕人搬出了新屋,沒過幾天,病就好了。

倘若名醫不到年輕人家裏去做調研,而只是在案頭苦思冥想,是斷然不能解決問題的,這既是調研的魅力所在。毛澤東説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這話一點不錯。

9.光明前夜的黑暗,分娩前的陣痛。我們必須有耐心,不放棄。

有時候我們的力量大大的增強了,對方的力量大大的削弱了,但是還是不見我們的勝利,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着急甚至放棄。我們的力量雖然增強了,但是還不足以強到打倒對方;對方的力量雖然削弱了,但是還沒有弱到必敗的程度,所以這時更需要忍耐,繼續,以期最後的勝利。

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我方的進一步的增強和對方的進一步削弱,勝利必定是屬於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