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57K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讀後感【多篇】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一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遊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書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並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於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係等方面的主要特徵。

在烏托邦,人們過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間平等、互助、融洽、友愛。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飯,很少人會自己單獨從市場上買回食物。“烏托邦人是不允許自己的公民從事屠宰業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會逐漸消滅人性中最可貴的惻隱之心”。從這可以看出,烏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樸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人民變成充滿暴力跟殺戮的人。烏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們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恥。他們覺得人是不可能達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時,他們認為塗脂抹粉是一種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們今天,塗脂抹粉卻是很多女性的特點,或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或是為了在交往上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有的時候也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很愛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過,有的時候人們對於長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卻無法像烏托邦 人民一樣懷着一種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現出厭惡以及暗地給他們起外號。

在烏托邦人眼中,家庭倫理的意義重大,尊愛愛幼是永遠不變的傳統,他們每個家庭人數限制在16口人以內,並由父親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輕人侍奉年長者。在烏托邦,不允許一夫多妻,也不允許離婚,除非有通姦或者難以忍受的反常現象發生,可以由國家接觸婚約,並允許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許再婚的。這也是他們制度的一個侷限。在烏托邦,女性與男性是平等地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並對社會的發展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這些都跟我們國家今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烏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民主,即除奴隸之外的全體烏托邦人當家作主。烏托邦有一套完備的官員制度,高級行政官員必須從博學多才的學者中挑選。烏托邦並沒有律師,人人都能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權利。

烏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規定,不論男女都必須經常閲讀,而且要作為終生的習慣。這個跟我們現在提倡的終身學習差不多。同時,他們也很注重外來文化的學習。

在烏托邦人眼中,金錢就如糞土,國家實行財產公有,農業是經濟結構的基礎。他們認為“金錢被取消了,和金錢相關的欺騙、盜竊、搶劫、騷亂、叛亂等罪行也就不會發生了……一旦金錢廢除,貧窮也就馬上減少以至於消失了。”但是在我們今天,沒有金錢被認為是萬萬不能的。而且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流通,國家就無法得到發展。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於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實中被實現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讀後感 篇二

我第一次真正有些瞭解烏托邦這個詞彙的意義,要拜《奮鬥》這個電視劇所賜。那個“心碎烏托邦”是那羣在人生路上艱苦奮鬥的青年人的療傷之處,他們在那個他們自己定義的烏托邦中可以暫時忘卻在奮鬥路上所受的傷痛,可以慢慢恢復元氣為下一次出發做準備。我那時對烏托邦的理解就是一個逃離塵世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在那裏可以舒心的生活沒有那些讓人頭疼不已的煩心事。於是我向往有一天能找到屬於我的烏托邦,在那裏平淡幸福的生活。

到了大學才知道烏托邦不僅是一個夢、一個理想聖地,它還是一本書,一本由托馬斯·莫爾所著述的關於一個名叫烏托邦的地方的書。其實莫爾能夠詳盡的知道關於烏托邦的一切要感謝一個冒險家——拉斐爾·希斯拉德。這個冒險家遊歷了許多國家,喜歡流浪自由,不喜歡束縛,他把本該屬於自己的遺產給了自己的兄弟,自己揚着風帆踏着風浪開始了冒險之旅。他睿智沉穩,具有很高的哲學造詣。就是他將那個他居住了五年之久的理想國度介紹給了莫爾。拉斐爾是個令人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乘風破浪的勇氣,佩服他面對危機時的沉穩執着。

讀完《烏托邦》這本書,我對莫爾這個生活在都鐸王朝時期對於我們來説很遙遠的人才有了一些較為深入的認識,才感覺這個偉人離我們其實也挺近的至少在對理想社會的憧憬的層面上是的。我在想烏托邦或許已經在莫爾的心中建築了許久了,也許莫爾已經偷偷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許久。對於莫爾這個古老的哲人心中總是有種敬畏感。我讀了他寫給他的好朋友彼得·賈爾斯的信,感到莫爾是一個有些可愛的人。

他很忙忙到只有偷睡覺和吃飯的時間才能把自己心中的烏托邦寫成書分享給每一個嚮往它的人;他很認真認真到不放過關於烏托邦的每一個細節。他説他願做老實人不願裝聰明人。出身富裕的莫爾對於勞苦大眾的痛苦給予深切的同情。他關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厭惡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的貴族生活。

他認為財產私有是罪惡的根源,嚴厲批判造成大量農民流離失所的英國圈地運動。他主張要根除盜竊這樣的犯罪行徑只靠嚴厲的刑罰是不能根除這些弊病的。他認為嚴厲處罰盜竊犯是越法的,對社會不利。對於盜竊,這是過於嚴厲的處分,但又不能制止盜竊。僅僅盜竊不是應處以死刑的重罪,而除盜竊外走投無路的人,隨你想出什麼懲治的辦法,也還是要從事盜竊。在這點上,英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一樣,很類似誤人子弟的教書匠,他們寧可鞭撻學生,而不去教育學生。你們對一個盜竊犯頒佈了可怕的嚴刑,其實更好的辦法是,給以謀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於冒始而盜竊繼而被處死的危險。這個道理就好像是我們經常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莫爾是非常反對圈地運動的,他認為它是造成盜竊成風,社會混亂,人民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圈地運動將農民從土地上趕出去,他們失去了生存資料,轉而去勞動市場上找工作又經常找不到,窘迫的生活逼着這些人只能走這兩條路:一、盜竊(盜竊被抓住要受絞刑)二、沿途討飯(沿途討飯有可能被當做到處遊蕩的不務正業的遊民抓進監獄)莫爾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根本上恢復佃農對土地的所有權,讓佃農重新回到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上,控制壟斷,振興農業和織布,讓那些找不到工作在家的人適得其所。對於國王為了個人利益剝奪民眾的現象,莫爾作了激烈的批判。其實只有民眾普遍富裕了那麼國王自然會擁有許多資源財富。莫爾因反對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及其暴政而寧死不屈最終被處死,為了理想不惜違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犧牲生命僅憑此莫爾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烏托邦》當中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關於院經式哲學與政治的關係的比喻。柏拉圖做了一個經典的比喻:哲學家看到人們走出湧上街頭,渾身被經常的陣雨淋濕但卻無法勸他們進屋躲雨。哲學家們認為這種情況下至少自己是安全的,對於醫治別人的愚蠢,他們是無能為力的。進而比較指出哲學家何以有理由不參與管理國家。

烏托邦是個風景秀麗不易被外人進入的美麗島嶼。島上有五十四座城市,無不巨大壯麗,有共同的語言、傳統、風俗和法律。各城市的佈局也相仿,甚至在地勢許可的情況下,其外觀無甚差別。烏托邦社會實行公有制,那裏沒有一件東西是私有的,他們的房子是要每隔十年就要用抽籤方式調換房屋。他們的房屋很漂亮,整段建築的住屋後面是寬敞的花園。四圍為建築的背部,花園恰在其中。每家前門通街,後門通花園。烏托邦人酷愛自己的花園,園中種有葡萄、各種果樹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鬱鬱葱葱,果實之多及可口實在讓人垂涎欲滴。這樣看來烏托邦人很會享受生活。他們重視農業,一天只工作六個小時,每天都有其他的娛樂活動,與現代社會相比真是相當愜意呀!

他們的家庭規模被嚴格控制,家庭中長幼有序。其實説實話我不喜歡他們為使城市人口不過稀也不過密,規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於十名,也不得多於十六名,將一户過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補人口不足的一户的做法。我無法想象如何在一個家庭生活了許多年然後這樣自由組合家庭,也許烏托邦真的達到那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這種境界也不得而知。

在很大程度上烏托邦是個公平的社會,但是我發現這個公平的社會竟然仍然存在着奴隸,奴隸要做那些特別繁重的勞動,他們跟普通的烏托邦人民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天差地別的,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莫爾身為上層社會人士的侷限性。

烏托邦社會的婚配習俗很有意思。他們在選擇配偶時,烏托邦人嚴肅不苟地遵守在我們看來是愚笨而極端可笑的習慣。女方不管是處女抑或是再嫁女,須赤身露體,由一位德高望重已婚老婦人帶去求婚男子前亮相,同樣,男方也一絲不掛,由一位小心謹慎的男子陪伴來到女方面前。我們笑這樣的風俗,斥為愚蠢。烏托邦人卻對所有其他國家的極端愚蠢表示驚異。他們認為人們在買一匹花錢本不太多的小馬,尚且非常慎重,儘管這匹馬差不多是光着身子,尚且不肯付值,除非摘下它的鞍子,取下全副挽具,唯恐下面隱蔽着什麼爛瘡。可是在今後一生苦樂所繫的選擇妻子這件事上,他們卻掉以輕心,對女方的全部評價只根據幾乎是一手之寬的那部分,即露出的面龐,而身體其餘部分全裹在衣服裏,隨隨便便和她結成伴侶,如果日後發現什麼不滿意之處,就很難以融洽地共同生活下去。其實這個習俗乍一看很野蠻但是細細想來他們説的也不無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不是要坦誠相待嗎?但是我們這些自詡為文明人的人,經常對待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遮遮掩掩穿着厚厚的偽裝,讓人分不清善偽。我們光是花在鑑別真偽的時間就不是個小數目。現代社會與人交往真的好累,每個人都帶着面具,不願讓人真正瞭解自己。如果我們都能像烏托邦人一樣那樣希望別人坦誠同時自己也坦誠對人那該多好,那會省掉多少麻煩。烏托邦社會還實行一夫一妻制,對於對婚姻不忠誠的人會給予嚴厲的懲罰。總體來説,烏托邦的人民整體幸福感很高,它是許多人嚮往的理想勝地。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時常感到無所適從,經常感到無以復加的累,我們希望找到一個能夠緩解自己身心疲憊的烏托邦,然後逃離一切。祝福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烏托邦,然後能夠幸福快樂。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三

如果説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是以古希臘羅馬作為原型的話,那麼烏托邦的首都亞馬烏勒特城就在很多方面與雅典全盛時期一樣了。

莫爾的烏托邦是公有制社會,這一點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相同。可能猶太人的彌賽亞盼望也影響了莫爾對烏托邦的構想,這一點可從後文烏托邦國的人對基督教很快就能領會、接受就能看出來。同樣有意思的是,烏托邦人對古希臘的作品和思想感興趣。文中説,烏托邦語與古希臘語很相近,而且文中主人公就懷疑烏托邦人是古希臘人的眾後裔之一。

顯然,莫爾的烏托邦是兩希文明下的烏托邦,和古代中國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理想人格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人生理想中的“學優則仕”很不相同。烏托邦人愛好辯論,興趣則在於文學、藝術和哲學。這裏可以看出古希臘文明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只是烏托邦人並不明白古希臘人探討世界的本源——那些天上的哲學和被拉到人間的哲學,這一點和希伯來文明相似。烏托邦人認為,信仰和理性一樣,為幸福提供基礎。而且他們還認為,理想首先要喚醒沉睡在人們靈魂深處中對於上帝的信仰。他們也爭論善、靈魂、幸福等等,但認為至善就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這一點和儒家、道家不同,卻令人想起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對於自然法的研究。烏托邦人擅長音樂、修辭學、數學以及幾何,尤其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這一點跟古代埃及和巴比倫相似。他們對哲學和邏輯學卻沒興趣,或者準確點説,他們壓根就沒考察過這些問題。

烏托邦人衣着簡樸,對珍珠、黃金、白銀、綾羅沒什麼興趣,因為它們都是給犯人準備的,在這裏,犯人的鐐銬就是用黃金做的。寫到這裏,我們會疑惑,甚至會懷疑烏托邦社會還比較初級吧?他們這麼好的審美修養和鑑賞力,竟沒有發現金銀玉器、綾羅綢緞的審美價值嗎?!想一想,我們社會中有多少精美的藝術品是用它們做成的啊!菲迪亞斯的雅典娜像眼睛是用象牙做的,宙斯像全身是用精金包裹,古猶太人的金櫃、金燈台也是用精金包裹。雖然黃金和美並不等同,還製造了人間那麼多痛苦和不幸。文中還説,他們的宗教還不是一神教,倒與自然宗教更接近,雖然他們對神只有一個稱呼,但他們畢竟還容許其他神存在的。

他們看中的職業是紡織、木工、園林、製造等等。除此之外,他們還必須到鄉下去從事兩年的農活。等到主人公給他們帶去醫學時,他們就把醫學作為最為尊貴的學問了。正像畢達哥拉斯認為的,數是世界的本原。烏托邦人也認為,上帝的奧妙就隱藏在作為生物體的有機構成中去了。新約全書裏就有許多記載治病、驅逐污鬼的神蹟,是對醫術尊敬的又一個證明。

烏托邦人很聰明,在主人公的啟發下,終於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從此他們可以不再使用羊皮、樹皮和紙草了。雖然書籍不多,但流通很廣。正缺少指南針和火藥了。不是他們對長期遊歷,熟悉各國情況的旅客感興趣嗎?他們好像是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經濟,因為除了鐵之外,他們幾乎不缺少別的物品了。雖然如此,他們對商業卻是事必躬親的,這樣他們就能及時掌握外界各國最新的情況了。

可能一個上升的社會,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一樣,對婚姻看得都很神聖吧。在這樣的社會裏,對各種違規行為處罰是很重的,離婚是不那麼容易的。“上帝結合的,人不能把它拆開。“烏托邦教士人員雖然也很有威望,但還是隔離於政治之外了。這説明中世紀的政教合已不那麼適應時代了,時代是在要求: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可能莫爾一生最讓人不可理解的,也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他反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了。這樣莫爾就站在教皇這一邊了,也就是他還是反對天主教教會分裂的,名義上也支持了“教皇是上帝在人間教會的唯一代表”這一觀點。

烏托邦國總起來看是一種民主政治,他們也有他們的一套民主管理、議事表決。監督程序。他們的國家更像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制國家,各個城邦聯繫比較鬆散。他們的城邦樣式幾乎一樣,一如我們現在的城市。他們也有他們的議事會、公民大會、總督、酋長或族長什麼的。年幼者要聽命於年長者,妻子聽命於丈夫,兒女聽命於父母,這一點和古羅馬、古代中國很相似。他們還有他們的海外殖民地,顯然這些殖民地也是通過戰爭取得的。只是那些在戰爭中淪為戰俘的人並沒有被殺掉,不過他們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從事自由人認為不體面的行當,如屠宰業。文中主人公認為屠宰業會讓人變得殘忍,或者麻木不仁。猶太人也有自己的專門人員負責屠宰,他們不會讓動物痛苦地死去,不會吃動物的血——因為血是這個動物的生命,也不會用母羊的奶煮羊羔,等等。

烏托邦每户三十人,嬰兒由母親親自撫養。他們用餐在公共議事廳,是邊議事邊進餐,用餐很講究尊卑年幼次序。

烏托邦人正像古代的斯巴達人一樣,他們也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烏托邦人不僅給予鄰邦保護,還替鄰邦復仇,實際使得鄰邦成了它的附屬國了。烏托邦人也高價招收僱傭兵,裏面也有本邦人蔘加,當指揮。烏托邦法律是不允許僱傭兵進入烏托邦本島的,這一點是很英明的。瞭解羅馬史的人會很清楚這一點。當烏托邦人與別國有戰事的時候,烏托邦人第一會懸賞捉拿或暗殺敵國首領等重要人物的,第二會出離間計,第三會拉攏帝國的鄰邦,所有這些都會讓人想起中國戰國時代的合眾、連橫等等政策。

莫爾的烏托邦更像是一本文學書,正像它的副標題所標示的,“關於未來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它展示了莫爾豐富、奇妙、天才般的想象力。它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的美好設想和理念,而不在於科學般的具體構想。

烏托邦讀後感 篇四

“ 烏托邦 ” 一詞是從希臘文ou( 沒有 ) 和topos(地方) 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 “ 烏有之鄉 ” 。《烏托邦》中描繪的那個完美的國度確實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説裏,確實可以看到莫爾的內心對這樣的社會的嚮往和憧憬,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説,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 · 莫爾的願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

莫爾從烏托邦島、城鎮、文官制度、貿易和禮儀、交通、旅遊、奴隸和婚俗、軍紀、宗教九個方面 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 。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 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滄月般神祕的島嶼。那裏的公民是那麼純樸,基於優越的天然環境,烏托邦坐擁着無數的財富,然而,他們錢財如糞土,金錢於他們不過是一種保衞國家的工具,對於那些追求金錢的人他們的態度是那麼鄙夷。雖然他們的社會相對封閉,但是,那裏的人們卻不愚昧,他們崇尚科學,對知識的追求遠遠地超出我們的想象。對於外來的訪客帶來的技術,他們亦會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對於知識的渴求永無止境。

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並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於集體之中,而事實上,這樣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説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莫爾在書中並沒有説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對於莫爾在小説中虛構的這樣一個理想化完美的社會,個人而言,確實是受到震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當時,這不過是他的空想,即便在當代,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隨着經濟的發展,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原有的物質就無法滿足當下的人類,競技是無可避免的,絕對的集體主義只會遙遙無期!曾經對烏托邦的嚮往終究只是是我對理想化的完美事物的憧憬。

烏托邦讀後感 篇五

托馬斯·莫爾爵士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莫爾的《烏托邦》是在1516年寫成的,而在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是一個奇葩。

莫爾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強的背景。從經濟上看,資本主義出於萌芽上升狀態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卻對下層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政治上看,那個時期出於地理大發現時期和殖民掠奪時期,歐洲人走向世界,大開眼界,各種新興的思想在歐洲不斷湧現。從思想上看,那個時期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訴求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各種人文主義思想者競相爭豔。而在宗教上,處於宗教改革時期。總的看來,那個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思想還是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新興的跡象,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了各種伴隨資本主義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義者們的高度關注,莫爾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在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佔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佔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給當時的英國農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佃農被迫脱離了土地,那些擁有土地的人們也被當時的大地主通過各種強迫手段廉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最終,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資金之後由於無法找到工作,被迫淪為盜賊和流民等,而當時的英國法律卻嚴厲禁止盜賊和流民等,如若發現,則會被處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莫爾出於對當時社會嚴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寫出了《烏托邦》這一劃時代的著作。

《烏托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爾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不合理的制度,並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裏面談到英國的圈地運動對農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響,使農民淪為盜賊和流民,而英國當時無人性的法律也使莫爾產生了強烈的反感,莫爾對圈地運動的嚴重後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並針對英國當時的法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而莫爾並不止於此,他通過這種現象,看到了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私有制的存在,並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後幾頁論述了私有制的嚴重弊端,這成了本書的中心,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了對第二部分的詳細論述。

第二部分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勞動,人們之間相處和諧,社會出於良性運行的狀態,並且作者特別論述了財產共有、生產勞動、務農為本、城市規劃、衞生健康、學術研究、宗教活動、民主政治等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作者的構思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很多方面是來源於對現實的不滿,而作者憑藉深厚的學術修養,對古希臘古羅馬學術的瞭解以及當時地理大發現對作者的影響,形成了他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雖然作者在論述他的“烏托邦”時並沒有説明烏托邦存在的條件以及如何從起點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產生出這樣的思想實屬開天闢地之作,並且被尊奉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我覺得這是應該的。關於他的這一思想的更進一步的理解,還需要回到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以及對他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歐文、聖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的閲讀以及關於馬克思在這些思想家們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一點待後面的進一步閲讀,在後面系統閲讀馬克思的時候再回過頭來詳細綜合論述,這裏就止於此。

《烏托邦》讀後感 篇六

很早就聽過烏托邦這個詞,百度可知其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開來我們還能得出其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這一類的含義,同時也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烏托邦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風雨。這個地方順盛產黃金珠寶,並且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的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唯獨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這是一項特權,但奇怪的事,這裏的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為勞動對於他們來説並不是辛苦,而是娛樂的方式。人們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活很多不幹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僕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

烏托邦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一旦有人需要東西便直接到倉庫去拿。人們鄙視金銀只有奴隸罪犯才穿金戴銀(他們的鐐銬是金子做的,是因為這裏黃金珠寶太多而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珠寶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寶就會遭到恥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卻保護別國商人的私有財產,因為他們知道金錢對他們沒有意義而對別國商人卻意味着一切,這和蘇聯的共產主義的天壤之別(所以這種想象更加奇特,保護他人財產的同時是不是也因該禁止他們在烏托邦獲得財產的確立)。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沒有那麼多的花裏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吃飯都在大食堂裏吃,如果你願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麼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別。

烏托邦有很好的醫保制度醫生醫術精湛服務熱情,病人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如果救治不了烏托邦提倡安樂死,因為他們覺得病人放棄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捨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並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過議會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於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餘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

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出現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容。烏托邦人反對戰爭特別是為擴張領土而戰,但為了自由正義他們不怕戰爭,一旦開戰他們會用金錢慫恿別國參戰或用重金懸賞敵國國王將領的人頭,再不行就花錢請僱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烏托邦》探討了公有制的發展,莫爾等把財產公有制理解為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都公共佔有。摩萊裏、歐文等則理解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財產的公共佔有,即是生產資料的公共佔有。少數空想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傅立葉在自己的理想社會中保存了生產資料私有制,這是資產階級傾向的明顯表現。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計劃經濟的思想。聖西門主張,在實業制度下要有計劃地組織生產,徹底根除無政府狀態。另外,本書還探討了城鄉結合的問題,從托馬斯·莫爾開始,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注意到解決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羅伯特·歐文主張,把城市和鄉村結合起來,把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什麼樣的弊病。於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於奔命,幾無休喘時間,於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代社會嚴重的問題。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鬥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於作者當時身處的環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同時,該書是一本珍貴的歷史資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人生感悟錄,提示了人類天性中的極端矛盾性,一方面嚮往着寧和、幸福,沒有爾諛我詐、你爭我鬥,沒有窮富差別,沒有私有財產的理想王國。一方面又為了私利,(有金錢上的,也有名譽地位,權欲上的)不擇手段,不惜踐踏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由於人性的決定,共產主義雖然美好,但事實上,只能是一個海市蜃樓,只能是“烏托邦”。

烏托邦讀後感 篇七

總之,摩爾的“烏托邦”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組織形式,追求迴歸原始、自然、有序的生存狀態。與馬克思主義不同,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摩爾致力於風俗習慣(包括宗教、價值觀、婚姻制度等)的建設,探索重塑精神面貌(榮譽感、集體觀念、公眾意識等)的可能性。如何尊重人類的個性,弘揚人性的“好”的組成部分,如何將個人的利益和公眾和抑制人性中“惡”的增長,摩爾沒有腔狂熱和盲目樂觀,只有拉斐爾的口將完成這個想法。

然而,為什麼烏托邦仍然是錯誤的?我認為,一方面,摩爾只給出了理想的一個完整的概念,但沒有指出通往這個領域的可行途徑;其次,無論是習俗、歷史階段還是地理環境,烏托邦都是完全脱離現實的;第三,細節的微妙概念實際上導致烏托邦的脆弱——即使是地形和地貌,也必須預先精確地設定在論點的開頭。烏托邦的適應性和現實意義值得懷疑。最後,烏托邦的繁榮取決於“其他國家”的墮落(至少他們需要被金錢誘惑,被誹謗煽動,以確保戰爭的勝利)。“孤獨”的明顯傾向是否限制了它的普遍價值?

烏托邦讀後感(2)後的感想:夢想,變成現實

在閲讀《烏托邦》之後,我們才發現馬克思老先生的共產主義思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剽竊《烏托邦》。甚至在某些觀點上,馬克思仍然離不開摩爾的理論,如物質的極大滿足,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等待。

烏托邦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並不意味着它沒有一定的可行性。它的出發點是當今世界沒有完美的制度。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只有根除它,人類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

摩爾為烏托邦設計的系統是天才的概念。它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不合理的爭端,尋找一個和諧的未來世界,讓人類不再被困在痛苦中,永遠享受天堂的幸福。這是一個純潔可愛的理想。

當然,沒有一個系統是完美的,摩爾的理論也不例外。他試圖消除不平等,但他的制度中有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