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托邦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3W

烏托邦讀後感(通用多篇)

烏托邦讀後感 篇1

因為現實已經不能教我存有半點感情,於是我虛構出一個世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我看到了愛、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遺失的良善,和光明,原來我曉得我並不屬於這個現實的世界裏,我是住在理想國中的一員,而這理想國並不僅僅由我一人虛構,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願景。

現實裏總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東西,在現實的世界裏已不能勾畫出理想的輪廓,因長久累積的積習已經太深,人人都在嚮往光明、和平、公義,但指望現實實在太難實現這種深深藴藏在人內心深處的光明、和平、公義,人們在現實的逼迫下,無奈於寄希望於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純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們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義公正的國還是無法完整的實現。

預言書裏寫道,理想的國要建立在這塵世間,但誰有這完全的智慧,在這現實的塵世間,建立一個完整的屬於仁義、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國呢,恐怕這樣的智慧,千百年來也難以尋找得到。

然而,人,永遠也不可算準將來的事情照着何種方向發展,並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種失望的境地,就以為未來沒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構畫的藍圖,你以為是屬於正義的,那麼就傾盡熱血去實行它,付盡熱忱、以一顆完整的愛心去將它實踐。

凡真正正義一類的藍圖,雖因環境的斥肘而導致踐行的失敗也不至於最終無果,後人會以你當時的念想而前赴後繼,跟隨着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繼續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績業,直到最終實現的那一天到來。

那時,你將在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觀看到當初構畫思想的藍圖在這塵世間得到落實,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構畫的事情得到了落實,那時,在你臉上閃現的光芒將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將得到眾人的讚美,但你並不以此為尊寵,你深深的確切你只不過是接受了來自內心深處永恆的召喚,去為了實現一項正義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動而寫了關於你,彷彿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誰呢,不過是萬千個人之中嚮往理想國的一員。

烏托邦讀後感 篇2

小時候就聽説烏托邦這個詞了,它被用來指稱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知道有這本書也有很長時間了,直到最近才看到這本書,《烏托邦》語言優美流暢,字裏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寫讀後感的願望,瑣事分心再上生性懶散一直遲遲沒有下筆,雖時隔多日卻依然縈懷在胸,此書對我的影響可見一般。

正如尼采通過學習查拉斯圖拉代言,托馬斯.莫爾在書中通過拉斐爾講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我很欣賞拉斐爾的人格,他學識淵博周遊世界閲歷豐富。完全能夠像莫爾和其他人所勸説的通過向國王獻策謀取高位享受榮華富貴。自從拉斐爾遊歷烏托邦後就覺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家制度。他深知這一制度很難獲得其他各國國王的贊同實行。這讓我想起春秋戰國時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議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沒能打動秦孝公。最後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頓時來了精神”亦步亦趨”。現實如此無可奈何。在理想與實行的兩難中商鞅選擇降低理想以求實行,拉斐爾選擇即使實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國王,他為了自由甘於平淡。

托馬斯·莫爾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學卻迫於父親的壓力改學法律從事律師行業,後來當了法官大臣。莫爾對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充滿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現出寬容。他並沒有像別的律師法官一味指責罪犯的道德品行。絕大多數人是迫於生計才挺爾走險。從社會制度來看待犯罪問題。莫爾認為貧窮是一切罪惡的起源,貧窮是社會不公引起的,而社會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嚴厲批評國王貴族的貪婪殘酷奢侈無度,深深同情勞苦大眾陷於水深火熱的疾苦,莫爾為拯救這些社會疾病開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藥方。工人農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比如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實現社會公正,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多麼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堅持這就是公正那是勝利者的專利;這一主張卻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國家重臣的莫爾足見難能可貴,把高尚的光環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沒多少人會反對。莫爾因反對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及其暴政而寧死不屈最終被下獄外死,為了理想不惜違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犧牲生命僅憑此莫爾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烏托邦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盛產黃金珠寶,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人人都得參加勞動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但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為勞動對他們就是一種娛樂,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活很多不幹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僕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烏托邦是共產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需要東西直接到倉庫去拿,人們鄙視金銀只有奴隸罪犯才穿金戴銀(他們的鐐銬是金子做的),珠寶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寶就會遭到恥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卻保護別國商人的私有財產,因為他們知道金錢對他們沒有意義而對別國商人卻意味着一切,這和蘇聯的共產主義的天壤之別。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沒有那麼多的花裏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吃飯都在大食堂裏吃,如果你願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麼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別。烏托邦有很好的醫保制度醫生醫術精湛服務熱情,病人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如果救治不了烏托邦提倡安樂死,因為他們覺得病人放棄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捨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並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過議會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於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餘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出現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容。烏托邦人反對戰爭特別是為擴張領土而戰,但為了自由正義他們不怕戰爭,一旦開戰他們會用金錢慫恿別國參戰或用重金懸賞敵國國王將領的人頭,再不行就花錢請僱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什麼樣的弊病。於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於奔命,幾無休喘時間,於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代社會嚴重的問題。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鬥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於作者當時身處的環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托馬斯·莫爾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個國家。但他寧願相信烏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這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雖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於世界上,卻寄託了他的希望。《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在腐朽的社會中的美好願望,是陶淵明在黑暗的現實中心靈的一方淨土。

沒有剝削,沒有戰爭,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這是作者的嚮往。雖然《桃花源記》的最後“不復得路”,但理想中的烏托邦始終使我們追求的方向。

而作者在書中所提倡的這些理念,一直以來都有人們積極的去推動,但是時至今日,已經有非常多人失敗了,然而為何會失敗,我想應該是這種理想與人性有一段很大的落差吧!但是作者以及許多這方面的努力者所提出的理念,有一部份也已經被落實在社會福利制度當中,如歐洲國家在這方面的制度就發展的十分完善,可見其理念還是有其可行性與珍貴性的,只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試驗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現,現在世界各國無不努力推行各種社會福利,我想這應該就是這個理念開花結果的時候了吧!

烏托邦讀後感 篇3

《烏托邦》一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所着。這部着作借一個虛構的社會——“烏托邦”來反映當時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圈地運動”情況。當我接觸了“烏托邦”這個虛構的但是有那麼令人嚮往的理想國的時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國”。

我接受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曾對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那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極度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充滿了嚮往。但是,我時常在想,共產主義社會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了嗎?共產主義社會之後,是否還會有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社會形態?我並不懷疑共產主義社會。我始終堅信共產主義社會最終會實現,人類的發展將會在那是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但是,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全人類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對於我個人來説,這個社會太宏大,太遙遠。在我有生之年,我並不奢望能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但我希望能闡述一下我個人對於理想社會的一些看法。

對於整個社會來説,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經濟、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對於人類社會來説,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財富的極度豐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發達。最重要的是人類的道德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觀點了。結合我們中國現實的國情,以我國現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來説,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但是,現在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充滿擔憂。

首先一個問題是經濟發展中造成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城鄉發展不平很、沿海與內陸發展發展不平衡表現得極為突出。其次是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公平問題: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貧富差異卻在日益拉大。再次是經濟發展的觀念問題: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後地區的發展觀念也非常落後,依舊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提高自己的政績而興辦的政績工程。還有……

我們的確取得了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成就,但作為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回避國家存在的問題。誠懇的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去掩蓋這些問題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人應該做的。

這一系列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們道德的淪喪。更確切的説,我們國人的道德水平並沒有隨着經濟的進步而得到提高。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但現實是,我們國家不但擺脱了過去一窮二白的經濟面貌,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國人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產主義也只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

因此,在我的“理想國”裏,道德水平是與經濟發達程度相適應的,甚至是略高於經濟發達程度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裏,那就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人民勞動成果的踐踏。而人民要真正成為財富的擁有者,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否則也會經不住財富的誘惑而墮落。

孔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認為孔子是主張人們追求富貴只要以仁義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並不主張人們過低水平的物質生活。事實上,想要人們在低水平的物質生活中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難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的道德能夠支配我們所擁有的財富,而不至於讓我們成為財富的奴隸。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類所創造的財富,那麼人類就不應該擁有這樣多的財富。

縱觀人類歷史,種種所謂“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禍。以長江為例,在古代,經常有洪災的是黃河,長江是很少出現洪災的。原因就在於長江水域內湖泊眾多,湖泊可以對洪水起到調蓄的作用。但是為什麼1998年長江流域會出現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氣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使得長江流域內湖泊的調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難知道,圍湖造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而我們在實施這項措施的時候,並沒有仔細考慮這樣做將要付出的代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發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經濟而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也是由於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道德的缺失有關。

在我的“理想國”裏,人們的道德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以至於能夠用道德來指導人類的一切行為。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要説什麼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自然會縮小。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全國是一個整體,先進要帶後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説什麼貧富差異,也可以自然縮小。為富者熱心慈善事業,盡力幫助貧困者。貧困者也積極勞動,通過誠實勞動脱貧致富。而要説什麼衝突、戰爭,那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人類是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什麼事情是非要用武力來解決的。

或許我設想的那個國度真的過於理想化了,不過在我心裏,那確實是一個完美的國度。我並不期望將來的人類社會能像我設想的那樣,心中能有念頭畢竟是件好事。儘管世界越來越好,但離想象的完美世界還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繼續奮鬥拼搏的動力。

烏托邦讀後感 篇4

感覺像是厚重版的《謠言》。

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覺得書之於我的意義就是學習新知,展現新世界,新觀念。它辦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就常識來説,一般認為羣體較之於個人所做的決定或得出的答案相對更優異,而協商更能將多人智慧這種優勢發揮。但在實驗和跟蹤調查中協商有時僅僅只是放大錯誤。

獨立的個體擁有的經常是不完整的相對矛盾的信息。通過羣體力量,信息得以流通,最終達到共享,即一個人擁有羣體所整合的知識。在一些情況下,羣體協商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假設羣體內部,各自擁有各個方面的信息,即總有一個人知道正確答案。那麼成員便會聽從該人——不論對個人或羣體而言,自信都與正確性有關。

真正的協商和推理可以糾正個體的錯誤,而不是灌輸他們集中於最準確的羣體成員的判斷。由此,協商失敗有兩個根源:信息的影響和社會壓力。如果成員彼此傾聽,他們可能會順從領導者,或者明顯一致意見,因而緘默不語。作為羣體性動物的人類,異者很容易因為不同而被羣體排斥,從而面對社會制裁。而信息影響和社會壓力對於低社會地位的成員都可能格外強大。羣體強調所有人會大多數人持有的信息,而犧牲一人或少數人持有的信息,死角就是後果之一。觀點相近的人聚到一起,他們通常放大他們的偏見,散播錯誤。

當今,媒體和互聯網遍佈於我們的生活,在信息超負荷的時代裏,我們很容易退回自己的偏見裏。博客等等的網絡工具讓人們更容易選擇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人或團體並加以關注。因此,當你看到與你相似的觀點時,便在潛意識中加強,於是更加堅信在自己的正確。就如同在自身之外建立繭房,隔絕異議,而相似觀點或者稱之為偏見則在繭房內如同回聲般來回,不斷放大,最終形成更加偏激的觀點。

文中提出建立訂立價格機制,可預測市場,維基,開放資源軟件等。修正老的信息聚合方法,使得擁有信息的人披露信息~~

烏托邦讀後感 篇5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鬥》裏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於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彙。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彙所寄予的深刻內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説:“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脱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裏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侷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侷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侷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並不是莫爾所願見到的結果。説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説:“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並構成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衝破封建關係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並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説:“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説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這個説法的先進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裏,財財產公有,人們務農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嚮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現在看來並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展和循環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註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後感 篇6

托馬斯·莫爾爵士(SirThomasMore,由於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又稱“聖托馬斯·莫爾”SaintThomas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莫爾的《烏托邦》是在1516年寫成的,而在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是一個奇葩。

莫爾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強的背景。從經濟上看,資本主義出於萌芽上升狀態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卻對下層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政治上看,那個時期出於地理大發現時期和殖民掠奪時期,歐洲人走向世界,大開眼界,各種新興的思想在歐洲不斷湧現。從思想上看,那個時期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訴求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各種人文主義思想者競相爭豔。而在宗教上,處於宗教改革時期。總的看來,那個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思想還是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新興的跡象,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了各種伴隨資本主義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義者們的高度關注,莫爾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佔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佔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給當時的英國農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佃農被迫脱離了土地,那些擁有土地的人們也被當時的大地主通過各種強迫手段廉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最終,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資金之後由於無法找到工作,被迫淪為盜賊和流民等,而當時的英國法律卻嚴厲禁止盜賊和流民等,如若發現,則會被處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莫爾出於對當時社會嚴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寫出了《烏托邦》這一劃時代的著作。

《烏托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爾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不合理的制度,並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裏面談到英國的圈地運動對農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響,使農民淪為盜賊和流民,而英國當時無人性的法律也使莫爾產生了強烈的反感,莫爾對圈地運動的嚴重後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並針對英國當時的法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而莫爾並不止於此,他通過這種現象,看到了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私有制的存在,並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後幾頁論述了私有制的嚴重弊端,這成了本書的中心,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了對第二部分的詳細論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勞動,人們之間相處和諧,社會出於良性運行的狀態,並且作者特別論述了財產共有、生產勞動、務農為本、城市規劃、衞生健康、學術研究、宗教活動、民主政治等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作者的構思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很多方面是來源於對現實的不滿,而作者憑藉深厚的學術修養,對古希臘古羅馬學術的瞭解以及當時地理大發現對作者的影響,形成了他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雖然作者在論述他的“烏托邦”時並沒有説明烏托邦存在的條件以及如何從起點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產生出這樣的思想實屬開天闢地之作,並且被尊奉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我覺得這是應該的。關於他的這一思想的更進一步的理解,還需要回到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以及對他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歐文、聖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的閲讀以及關於馬克思在這些思想家們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一點待後面的進一步閲讀,在後面系統閲讀馬克思的時候再回過頭來詳細綜合論述,這裏就止於此。

烏托邦讀後感 篇7

去年的熱播劇《奮鬥》風靡全國,人們街頭巷尾、茶餘飯後都在討論着劇情。帶着熱乎勁兒,前段時間,我又讀了它的續集《奮鬥烏托邦》。

“每個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塵埃,每個人心中都藏着一個宏大的烏托邦。”這是《奮鬥烏托邦》扉頁的卷首語。

它是《奮鬥》的續寫,以陸濤和夏琳在法國的生活為主線,描述中國當代80後年輕人自我、獨立、奮鬥的故事。在看完結尾合上此書的那一剎那,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感情!曾經説的山盟海誓在當以往的新鮮轉化為習慣之後,當視線從這個轉移到那個之時,人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奮鬥》故事裏的夏琳,獨立、有思想、好強、進取……可是她千不該萬不該表現的那樣不拿陸濤當回事兒。她沒有父母殷實的家底兒、也沒有萬分之一概率的機遇,但是,老天卻賜給了她最大的幸福——陸濤!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把夏琳刻畫的那麼要強,甚至過了頭兒。縱然她和陸濤都是設計師,但為什麼要賦予他們衝突?為什麼要讓夏琳活得那樣累、那樣自我、那麼的把理想當回事兒?這是個悲劇。所以,即使她離開了陸濤,也得不到幸福。

米萊、郭栩如,富二代。她們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業,她活得有目標。唯獨米萊,像她這樣的女孩兒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羣裏都措堆兒。倘若家境平平,也是這樣無味兒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萊一直找不到生命的價值,説不好聽的她就是個造糞機。但是,沒想到續集裏她居然頓悟了,那我只能説,你這樣活着才有意義。

烏托邦讀後感 篇8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看完《烏托邦》這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説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説,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願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於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並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於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説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莫爾在書中並沒有説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對於整個人類來説,烏托邦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嚮往,是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烏托邦讀後感 篇9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遊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書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並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於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係等方面的主要特徵。

在烏托邦,人們過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間平等、互助、融洽、友愛。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飯,很少人會自己單獨從市場上買回食物。“烏托邦人是不允許自己的公民從事屠宰業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會逐漸消滅人性中最可貴的惻隱之心”。從這可以看出,烏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樸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人民變成充滿暴力跟殺戮的人。烏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們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恥。他們覺得人是不可能達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時,他們認為塗脂抹粉是一種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們今天,塗脂抹粉卻是很多女性的特點,或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或是為了在交往上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有的時候也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很愛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過,有的時候人們對於長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卻無法像烏托邦人民一樣懷着一種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現出厭惡以及暗地給他們起外號。

在烏托邦人眼中,家庭倫理的意義重大,尊愛愛幼是永遠不變的傳統,他們每個家庭人數限制在16口人以內,並由父親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輕人侍奉年長者。在烏托邦,不允許一夫多妻,也不允許離婚,除非有通姦或者難以忍受的反常現象發生,可以由國家接觸婚約,並允許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許再婚的。這也是他們制度的一個侷限。在烏托邦,女性與男性是平等地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並對社會的發展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這些都跟我們國家今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烏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民主,即除奴隸之外的全體烏托邦人當家作主。烏托邦有一套完備的官員制度,高級行政官員必須從博學多才的學者中挑選。烏托邦並沒有律師,人人都能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權利。

烏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規定,不論男女都必須經常閲讀,而且要作為終生的習慣。這個跟我們現在提倡的終身學習差不多。同時,他們也很注重外來文化的學習。

在烏托邦人眼中,金錢就如糞土,國家實行財產公有,農業是經濟結構的基礎。他們認為“金錢被取消了,和金錢相關的欺騙、盜竊、搶劫、騷亂、叛亂等罪行也就不會發生了……一旦金錢廢除,貧窮也就馬上減少以至於消失了。”但是在我們今天,沒有金錢被認為是萬萬不能的。而且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流通,國家就無法得到發展。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於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實中被實現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