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地理開題報告多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地理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一、研究課題:

國中地理圖冊閲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説閲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閲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國小生“聽、説、讀、寫”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麼,地理圖冊的閲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範圍和含義,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閲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看,雖然以課本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識、具備知識的能力,還必須經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的過程,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規律。一幅圖像中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又有表示各種事物的名稱的圖名、圖例和地圖資料説明,以及圖內各種文字、數字註記等。由此構成地理環境各要素間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因果信息,抽象的地理事物特徵和一般發展規律的信息,很容易通過觀察,展示在大腦中,形成整體認識。可見,教會學生讀懂地理圖冊上的地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方法:

調查法、合作法、文獻法、反思法。

1、調查法:調查當前學生對地理學習、理解現狀。採用問卷、談話等方法,以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2、合作法:根據研究目標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分析研究。各年級地理教師定期進行討論、交流不斷地積累、改進、提高研究的成果。

3、文獻法: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論文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4、反思法:對研究取得的結論進行全面完整地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總結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具體方法。

五、研究實施計劃:

1、準備階段:6月—10月①通過文獻資料、上網查閲等途徑蒐集、整理、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及理論。②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③設計問卷調查,撰寫開題報告。

2、研究階段:11月—20xx年5月。

①按時上傳小課題研究資料,交流、討論、分享研究心得體會

②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課題研究做好記錄設計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反思。

③按時參加小課題研究培訓學習,及時獲得專家引領、研究方法和理論支持。

④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交流,和諧互助,取長補短。

⑤隨時調整研究方法,師生互動,重視研究效果。⑥結合指導教師的幫助,撰寫小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上報研究情況。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 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六、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

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

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第2篇】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研究開題報告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和所受到的最強烈批評就是教學無效和低效的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鞏固課程改革成果,推進課程改革持續深化發展的關鍵。教學效率是指單位時間裏課堂教學的效果。具體地説,是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增幅三者之和所達到的效果。它不但是預期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綜合反映,而且是評價教學優劣的重要指標和整個教學過程運作狀態是否良好的重要標誌。

隨着我校從中等師範向普通高中的轉型,在分析為我校辦學傳統、師資優勢和生源的質量等基本條件的基礎上,學校把“秉承我校的優良傳統,突出學校在文科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優勢,堅持走以藝術類學生為突破口的特色辦學之路”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事實上,大多數學生的地理成績不高,成為我校文科學生和藝術類考生成績不夠理想的重要障礙。可以説,學生地理成績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考試成績的好壞,大學聯考文科綜合成績的好壞決定着學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學。為此,真正吃透地理課程標準,重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強化教法學法研究,對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地理課標》)指出,“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學生學習地球科學、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要使學生高質量地實現學習地球科學、掌握地理學習與地理研究的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的基本目標,確實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必須從調查分析地理“學困生”的學習現狀入手,研究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存在的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薄弱知識點”,找準學生學習地理的“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瞭解學生的學習地理的需要、動機、態度、興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採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學案、以直觀形象為手段的多媒體課件、以形式多樣的發展性評價等措施,不斷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地理教學的直觀性和綜合性,強化地理練習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增強地理教學評價的自覺性和有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端正學生的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教學的歷史則是教學工作者不斷追求教學活動效率的過程而已。換言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始終堅持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使絕大多數學生在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方面效果更好。面對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學困生”較為普遍,學習動力不強、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夠的“陪讀生”越來越多的學習狀況,積極探索地理教學方法,認真研究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

(一)課題的研究意義

1.有助於促進地理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並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化過程貫穿在整個教師生涯當中。在長期的與教育環境的互動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豐富專業知識和技能,滿足自身不同層次的需求,從而表現出與特定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教師角色行為。本研究的課題負責人先後在西北師大學習心理教育專業(本科)和教育管理專業(教育碩士),由於學校的轉型,現從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專業理論知識,但在地理學科教學中需要長期艱辛的付出、學習和研究,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參與本課題的研究的兩位地理教學同行,畢業於西北師大地理教育專業(本科),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但也需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學,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由於課題組成員在地理教學中具有教育理論與專業知識互補性的搭配組合,面對着水平基本相當的學生,有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專業成長的迫切願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促進研究者專業成長意義深遠。

2.有助於推動地理學科的教學改革

近兩年來,我校在教學中大力推行“精講多練,提倡反思”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改革,可在現實的教學中,由於教師形成的教學慣性,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現象仍然存在,教學效率仍然不高。針對目前的地理教學現狀,在學習內容多、任務重、考點細、要求高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我們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確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閲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同時,不斷延伸課堂教學的.“觸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基本技能,不斷鞏固地理教學改革的成果。

3.有助於完善地理課程的知識整合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難點在於對地理課程內容的整合。《地理課標》強調,“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係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課程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針對大多數高中學生地理基礎知識薄弱、空間想象能力欠缺,而地理課程知識面廣、知識記憶任務重、圖表材料比較抽象等特點,本課題組在準確掌握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

研究設計有利於整合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效率的學案,研究製作有助於課程重點內容綜合化、直觀化、形象化的多媒體課件,對完善地理課程的知識整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有助於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教學效率,就必須從教學過程的各要素(包括教學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抓起。本課題通過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尤其是地理“學困生”)學習地理課程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挖掘和培育學習者學習地理的潛質和多元智力,採取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一段時期的參與性研究,在對地理課程標準、教材等內容全面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地理學案研究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強化課堂教學改革,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我校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意義重大。

【第3篇】地理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鄉土地理教材在國中應用研究—--以信陽市區中學為例

一、選題的科學依據(1、選題背景;2、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3、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附主要參考文獻)

(一)選題背景:

起初關注鄉土地理是緣於《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前言中課程性質的實踐性方面就提到鄉土地理考察,在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中提到鄉土地理基礎知識,在課程設計思路中説鄉土地理既可作為獨立學習的內容,也可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

第三部分課程內容中又明確地闡述了對鄉土地理標準:①運用地區,描述家鄉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點;②利用圖文資料説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其原因;舉例分析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③運用家鄉的人口資料與全國人口情況進行比較,説出家鄉人口數量和人口變化的特點;④瞭解家鄉的對外聯繫現狀,認識家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⑤瞭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還提出了活動建議:開展鄉土地理調查、為家鄉建設獻計策等活動。例如,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鄉土地理課題,開展調查,交流調查結果;開展為實現家鄉的綠色生活獻計獻策活動。並做了如下説明:①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② 這裏的“鄉土”範圍一般是指縣一級行政區域。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鄉土地理的教學也可以講授本地區(省轄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理。③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應納入地方課程開發計劃,並加以落實。提倡積極開發小尺度區域(鄉、鎮以下)的鄉土地理課本課程。④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至少應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會調查。

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發現多次提到鄉土地理。而且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解讀》中對鄉土地理用了一章進行解析,共三節。

第一節明確了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①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②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④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學意義:①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②因其可緊密聯繫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繫;③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④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第二節闡述了鄉土地理教學的特點: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第三節提出了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鄉土地理教學實施時對教師提出的要求:①熟悉家鄉地理,②具備地理實踐能力,③瞭解學生。

在官方發佈的這兩本重要的文件中能很清楚的發現鄉土地理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鄉土地理教育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有很多地區的中學鄉土地理教育未能形成體系,甚至就沒有。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鄉土地理教材。

(二)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鄉土地理教材取源於現實生活,其內容具有鮮明的不斷更新的動態特徵。因此,鄉土地理教學是學校地理教學中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部分,也最有利於學生“瞭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鄉土地理教材的應用是實現地理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最切生活的素材、數據和案例,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改進等一系列的整合,打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地理課堂。鄉土地理教材的內容是“選自學生身邊熟悉的緊密聯繫國情、為己所用的題材”,“對學生的地理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方式、方法給予指導。”因此,進行“鄉土地理教材在中學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1.理論意義

①通過理論研究,分析鄉土地理教材的內涵,為設計鄉土地理教材打下基礎;

②通過了解鄉土地理教材在中學應用的現狀,思考教材應用的問題;

③通過分析問題,掌握鄉土地理教材知識發展的最新動態;

④通過提出解決相關問題解決建議,推進鄉土地理學科發展。

2.應用價值

①通過對鄉土地理教材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當代教育改革中的新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②按照鄉土地理教材的設計原則,進行教材編制,豐富了地理教材的類型;

③通過對鄉土地理教材給予的科學設計,説明具體實施辦法,增強實施的可操作性,有利於調動當地地理教師的積極性,並有助於促進他們業務水平的提高。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1.國內文獻研究綜述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説明:“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應納入地方課程開發計劃,並切實加以落實。提倡積極開發小尺度區域(鄉、鎮以下)的鄉土地理科本課程。”但現實的中學並沒有落實,甚至沒有鄉土地理教材。亟需相關研究指導實踐。從查閲到的相關文獻看,現有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關於鄉土地理教育

鄉土地理教育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落實鄉土地理教育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鄉土地理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着鄉土地理教育和愛鄉愛國教育的好壞, 因此探究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鄉土地理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從全國大部分地區來看,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鄉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新課程改革也對鄉土地理教育提出明確要求,但是,由於課時限制、分數要求等因素,鄉土地理教育的實施還存在很多限制。教師們對於如何更好的進行鄉土地理教育還存在很多困惑。

(2)關於鄉土地理教學

中國的鄉土地理教學起步較晚,目前,從課程標準來看,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版)》 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把鄉土地理提升至與“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將其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體系之中,且從課程性質、理念、設計、目標以及內容等方面闡述了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性與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實驗)》 中有關鄉土地理教學的內容出現在內容標準中的“活動建議”部分,且基於鄉土地理基礎之上的活動所佔的比例較大,突出高中地理課程“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理念。此外,國內廣大教師與學者也對鄉土地理教學展開了大量研究。據文獻調研, 2000-- 年之間, 國內學者在三大地理教學期刊 《地理教學》、《地理教育》 和《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上發表的與鄉土地理教學相關的論文共計 69 篇, 主要涉及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鄉土地理教學策略與實施途徑,以及鄉土地理的各種學習方式和學習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圖法研究、地圖導學法研究,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研究、鄉土地理試題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實踐的研究等。由此可見,國內鄉土地理教育方興未艾,是中學地理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2)關於鄉土地理教材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國內關於如何編寫鄉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步入了新階段。但總體而言我國鄉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還較為薄弱、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綜合性為一體的教材較少,還有待豐富。關於如何進一步完善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不同學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拉薩市教育研究所郅崑山在《編寫拉薩市鄉土地理教材的幾點建議》一文中,認為編好鄉土地理教材可在:“新”、“特”、“實”、“情”四個字上下功夫。所謂“新”即編寫的指導思想新,“特”則是教材要突出地方特色,“實”指教材的實踐性,所謂“情”為教材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山西朔州師範楊軍在《談鄉土地理教材編寫的原則》一文中指出鄉土地理教材編寫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時省、市、縣相結合;二是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三是鄉土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四是結合統編教材,注意實踐性;五是要注意聲文並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系鄭耀星在《編寫地理教材中比較法的運用》一文中指出當前鄉土地理教材鄉土性不濃,主要是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沒有抓住鄉土地理內部各要素內部的主要矛盾,平均用力;二是沒有抓住鄉土地理要素之間的關係和聯繫;三是沒有明確鄉土地理向對於外界的特徵。他提倡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者,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跳出本縣框框,擺脱就事論事,多做比較,才能識得鄉土真面目。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一是抓住本縣(市)在所屬地(市)、省,乃至國內外地位;二是比較出本縣(市)與其他縣(市)之間的差異性,從中看清本縣(市)的特殊性;三是充分利用橫向、縱向比較,全方位正確的反映本縣(市)鄉土地理各方面特徵。

2.國外文獻研究綜述

(1)關於鄉土地理教育

學校鄉土地理教育直到近代才逐步形成。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是學校鄉土地理教育的開山鼻祖。他在《大教學論》中認為,地理學科是學生必修的20個科目之一,且學校地理應該系統講授:“宇宙中最重要的事實:例如圓形的天球,大海的形狀……尤其是他們本國的城市、山嶽、河流和其他典型特徵……”鄉土地理教育己確定為學校地理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後,不斷被許多教育家、地理學家所論述,也為許多地理教師所承認並努力地加以實踐。18世紀中期的法國大教育家盧梭在他的名著《愛彌爾》中專門講述了少年的“愛彌爾”應對自然界作詳細的實地觀察。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齊也強調了鄉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學生從認識自己學校場地和自己的鄉村開始逐漸擴充到整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現代國外學校課程中,都比較重視鄉土地理,將鄉土地理作為區域地理的組成部分,與本國地理,世界地理相提並論。日本在國小一、三年級設置鄉土環境課程,國中二年級本國地理課程中含有鄉土地理,高中地學課程中含周圍日常生活中的地學內容。英、法兩國都在不同階段設置了鄉土地理。巴西學校區域地理從社區地理、本州地理到本國地理、世界地理。美國的“同心圓”式課程理論,將地理課程從鄉土開始作為這種理論的典型例子。可見,國外學校鄉土地理教育歷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單獨設置,有的是作為區域地理課程中單獨組成設置,在國小、國中甚至高中階段分別開設了鄉土地理或含有鄉土地理的課程。

(2)關於鄉土地理教學

國外從近代區域地理學誕生之時,便已經開始重視鄉土地理研究與教學, 確立了其在地理學中的地位。17 世紀誇美紐斯在設計地理課程時就強調必須從鄉土地理學習開始;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齊指出兒童的學習要與鄉土知識相結合;繼李特爾之後,德國大學教授赫阿爾夫·赫特納在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一書中重申了“地理課程應該從鄉土志開始”; 在美國,地理學習通常採用 “同心圓”式(或稱“擴展環境 式)的學習秩序,即地理學習從家鄉和家鄉周邊環境開始。在英國, 雖沒有鄉土地理教學的概念, 但十分重視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視鄉土地理教學,尤其對鄉土地理調查法有詳盡地研究。在鄉土地理課程設置方面,世界各國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如英國、法國等,優先學習鄉土地理;第二類如前蘇聯等,將鄉土地理知識滲透到各部分內容之中;第三類如澳大利亞等,以專題形式在問題探討中結合了鄉土地理的學習。由此可見,在國外, 無論是課程理念、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都十分重視鄉土地理,鄉土地理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關於鄉土地理教材

在編寫鄉土地理教材時,德國他們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挑選內容,如垃圾處理站的地址,過多施肥而引起對土地的危害問題等。一般以問題導向開始,提出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地理的思維方法來解決。澳大利亞的鄉土地理教材的開發在世界上是做得較有成效的,他們開發了土著人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比如: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河谷中學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確定了學生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了學校與社區的聯繫,但也存在工作量大、教學管理困難、社會難以理解等問題。研究發現國外在對鄉土地理內容的處理上有兩種方式:一是單獨設置鄉土地理內容,編寫相應的鄉土地理教材;另一是在有關本國地理和本省地理教學時要求教師聯繫鄉土地理知識,沒有單獨編寫鄉土地理教材。

3.發展趨勢

如何落實新課程標準中對鄉土地理要求尚無較為系統、成熟的研究成果可借鑑,而新課改環境下的鄉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單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專家學者逐步深入的展開相關研究,使鄉土地理地理教育理論更加聯繫實際。

(四)主要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代穩,張美竹,秦趣,王金鳳. 關於六盤水鄉土地理教材開發與建設的思考[j]. 教學與管理,,06:95-97.

馬愛元. 鄉土地理教材編寫的建議[a].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中國地理學會:,:2.

[3]張海. 我國鄉土地理教材:歷史變遷與發展思考[j]. 地理教學,,10:26-30.

[4]樑婷. 鄉土地理教學淺議[j].新課程導學,,29:15.

[5]蔡梅. 鄉土地理教材的開發與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08:60-62.

[6]柯志坤. 淺淡國中地理課中的鄉土地理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04:141+241.

[7]張衞青,徐寶芳. 中學地理教材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2:87-89.

[8]陳惠. 國中地理教材應用優化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

[9]趙媛,嵇昊威,管衞華,郝麗莎. 《江蘇地理》教材編寫體系與特色[j].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1:88-92.

[10]李素梅,滕星. 中國百年鄉土教材演變述評[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1:49-55.

[11]袁書琪,鄭耀星,劉恭祥. 地理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探討[j]. 課程.教材.教法,,12:50-53.

[12]張愛琴. 中國鄉土教材研究述評[j]. 現代教育科學,,10:12-15.

博碩士論文:

鄧偉軍. 中學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類型和編寫原則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

陳惠. 國中地理教材應用優化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

[3]周升娟.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鄉土地理教材建設[d].山東師範大學,.

[4]王信文. 鄉土地理的教育實踐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

[5]徐建華. 農村鄉土地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南京師範大學,.

[6]戚永華. 鄉土地理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

[7]曹傳道.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

[8]王海霞. 中學鄉土地理教育及教材建設初步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

[9]趙欣. 中學鄉土地理教育基本問題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

[10]張雷. 探究式中學鄉土地理教育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

[11]韓晶. 延邊地區國中鄉土地理教材開發研究[d].延邊大學,.

[12]黎藴元. 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

[13]袁華斌. 鄉土地理教育的探究[d].湖南師範大學,.

[14]唐燕. 都市地區鄉土地理校本教材的開發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

[15]趙國軍. 重慶市鄉土地理教學發展變化研究[d].重慶師範大學,.

[16]李振雲. 新課程理念下鄉土地理教學的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

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陳 澄,林培英.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陳勝慶.鄉土地理教育新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2.

[5]王靜愛.鄉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李永文,王靜愛.中國省市區地理-河南地理[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7]楊載田.鄉土地理的理論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二、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案

(一)主要研究內容

本研究按照“文獻研究→概念與理論研究→調查分析→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策略→鄉土地理教材設計”的思路進行。通過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分析,明確相關的核心概念,在理論研究指導下編制問卷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當今鄉土地理教材在中學應用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對策,並依據調查結果進行鄉土地理教材的設計。暫列提綱如下:

第一章 緒論

一、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二、相關文獻綜述

(一)國外鄉土地理教材的文獻綜述

(二)國內鄉土地理教材的文獻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鄉土地理教材的內涵界定

一、鄉土地理範圍的界定

二、鄉土地理的概念

三、鄉土地理教材的內涵

第三章 鄉土地理教材在中學應用調查分析

一、問卷的編制與實施

二、問卷調查的分析

第四章 鄉土地理教材在中學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不到位

二、經費和課時不充足

三、教師能力不夠

四、地理學習基地不適合

五、評價機制不健全

第五章 解決鄉土地理教材在中學應用問題的策略

一、編制鄉土地理教材。

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的重視,保障經費和課時

三、地理教師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建設地理學習基地

五、建立健全相關評價機制

第六章 進行鄉土地理的設計

一、鄉土地理教材的設計原則

二、鄉土地理教材的設計實例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二)研究方案

1.前期調研階段:20xx年1月——20xx年06月

(1)閲讀有關教學評價的專業書籍,奠定理論基礎。

(2)蒐集相關文獻資料,瞭解把握目前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3)根據前期的理論積累,列出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

2.理論研究階段:20xx年06月——20xx年12月

(1)依據調查問卷,全面開展調查研究。

(2)分析調查結果,開展理論研究。

(3)寫出論文初稿,提出對策建議。

3.完善提高階段:20xx年01月——20xx年05月

(1)進行系統總結、修改完善論文。

(2)準備答辯。

三、研究計劃及預期進展

20xx.3—20xx.5 蒐集資料、設計訪談提綱

20xx.6—20xx.8 整理調查文件,並對結果進行分析

20xx.9—20xx.12 將文獻資料和數據結果進行系統歸納、綜合

20xx.1—20xx.4 修改、完善論文

20xx.4—20xx.5 準備答辯 寫出文獻綜述

【第4篇】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導語以下是由整理的關於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篇

研究課題:國中地理圖冊閲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説閲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閲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國小生聽、説、讀、寫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麼,地理圖冊的閲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範圍和含義,它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閲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對象:七年級年級(1)班、(2)班和八年級年級(1)班、(2)班。

研究實施計劃:

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2)篇

選題背景: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閲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為小科副科,而作為非會考科目的國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着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優今年開始,國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為應試而教學。

雖説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國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國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為,在教育成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為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説: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裏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脱離具體的生活,脱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為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裏做點綴,就像鳥籠裏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啟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裏,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啟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為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鑑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國中地理課程中藴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國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國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國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3)篇

選題背景: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閲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為小科副科,而作為非會考科目的國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着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今年開始,國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為應試而教學。

雖説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國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國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為,在教育成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為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説: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裏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脱離具體的生活,脱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為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裏做點綴,就像鳥籠裏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啟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裏,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啟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為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

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鑑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

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國中地理課程中藴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國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國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國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地理課堂生活化

教學情景生活化

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會產生共鳴,易於接受與理解,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師要善於隨時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適時地將生活中學生隨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接受地理,瞭解地理,掌握地理。

積極進行生活化的技能訓練

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地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的生活化要求着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儘可能來自生活。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敍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生活地理化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對於地理這門學科,觀察更為重要。因此,地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的存在。讓學生養成良好觀察習慣,多看勤看,調動多種感官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把所學知識與觀察對象聯繫起來。

利用案例開展研究性學習。

案例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學生

的生活中有許多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並提供生

活案例。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媒體、網絡以及開展社會調查捕捉、收集各種地

理信息。

做生活的有心人,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課程實施或達到

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説,學生的世界就不再僅僅侷限於有限的教科書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學生活生生的教材,成為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要使地理課程理念轉變為有效的地理教學實踐,實現地理教育功能,有賴於

廣大地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相關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創造性的利用。

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式:

準備階段(12月5月):

課題組成立,學習研究計劃和相關材料,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立項階段(5月2月):

a)撰寫開題報告;

b)設計國中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地理學習興趣點的調查問卷;

c)問卷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

實施階段(2月3月):

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

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上一節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校際公開課;d)初步擬定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並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總結階段(3月9月):

a)整合專題講義,形成校本教材《初級中學生活地理》;

b)舉行面向全市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展示課;

c)結題報告《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