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心理學畢業開題報告多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91K

心理學畢業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大學生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一、課題的提出

緊張、繁忙、競爭的氣氛也同樣籠罩中國小校園。 家長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片面追求分數;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臉上寫滿稚氣和青春的孩子們,揹負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該悠閒的雙休日, 奔波於各種為他們特設的學習場所。 經過了一天的學校生活, 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們都在悠閒自在地欣賞電視節目,而小小的孩子還要伏案對付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習題, 電視中精彩的節目對他們來説只是週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們的負擔實在太重了。於是,有些孩子開始厭學,有些孩子因為不堪忍受而 逃學拒學,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煩惱。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起跑線上的教師,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急需解決,我們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 對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要及時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厭學是目前中國小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導致輟學 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導和控制,就會發展為厭學症。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 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 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渠道對國小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探尋其厭學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決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希望通過實踐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細緻、合理、有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3、家長的教育方法更得當,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儘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脱出來。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研究本校厭學學生為主,以研究家長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為輔,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學生的厭學原因,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幫助厭學學生更好地學習,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研究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與研究中樹立系統觀、整體現,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包括學生的生理 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透過各種 錯綜複雜的現象從中找出主導性的因素與線索, 從而作出更有效的決策。

2、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生積 極進取的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動態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小生, 力求通過動態考查把握學生出現厭學情況的來龍去脈和問題癥結, 不能靜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現象或行為表現,應由果溯因,以動態的視野尋求其心理機制的運行和外部影響的發展脈絡, 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分析與研究中, 既要重視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使用,又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利於發現厭學的根源,採用有效的措施。

5、指導性原則

教師在找到學生厭學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判斷之後,要組織力量予以糾正。

【第2篇】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示例

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示例

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樣本

安徽中醫學院醫藥經濟管理學院

論文題目: 韓劇對高校女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探究 學生學號:學生姓名: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

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按學院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在上交論文時一併將其電子版報送院部。

3.學生查閲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xx年6月26日”或“20xx-06-26”。

【第3篇】大學生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一、課題的提出

緊張、繁忙、競爭的氣氛也同樣籠罩中國小校園。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片面追求分數;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臉上寫滿稚氣和青春的孩子們,揹負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該悠閒的雙休日,奔波於各種為他們特設的學習場所。經過了一天的學校生活,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們都在悠閒自在地欣賞電視節目,而小小的孩子還要伏案對付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習題,電視中精彩的節目對他們來説只是週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們的負擔實在太重了。於是,有些孩子開始厭學,有些孩子因為不堪忍受而逃學拒學,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煩惱。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起跑線上的教師,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急需解決,我們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對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要及時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厭學是目前中國小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導致輟學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導和控制,就會發展為厭學症。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渠道對國小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探尋其厭學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決策,以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希望通過實踐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細緻、合理、有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3、家長的教育方法更得當,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儘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脱出來。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研究本校厭學學生為主,以研究家長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為輔,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學生的 厭學原因,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幫助厭學學生更好地學習,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研究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與研究中樹立系統觀、整體現,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包括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透過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從中找出主導性的因素與線索,從而作出更有效的決策。

2、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動態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小生,力求通過動態考查把握學生出現厭學情況的來龍去脈和問題癥結,不能靜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現象或行為表現,應由果溯因,以動態的視野尋求其心理機制的運行和外部影響的發展脈絡,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分析與研究中,既要重視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使用,又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利於發現厭學的根源,採用有效的措施。

5、指導性原則

教師在找到學生厭學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判斷之後,要組織力量(或家長或老師或其他重要人物)對研究的對象進行必要的指導與教育,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解決問題,走出困境,更好地促進他們發展。

6、異同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對象的一般心理特點和行為發展規律,又要充分考慮年齡差異、性別差異、知識水平差異,理解接受能力差異、家庭環境差異等影響,努力做到共性、個性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7、保密性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談話內容結果予以保密,強調對研究對象的人格與利益的關係,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證。

8、主體性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和尊重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自覺和積極性。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談話與問卷)通過談話與問卷瞭解各班級中有哪些學生有厭學現象及厭學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學生更客觀地瞭解自己,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具體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2、觀察法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語、表情、動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學習、勞動、遊戲中的活動表現,瞭解存在的問題,在掌握比較詳實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分析與研究。

3、個案法

教師通過詳盡蒐集厭學學生的有關資料,系統整理,綜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4、資料文獻法

查閲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為實踐指明方向。

5、經驗總結法

總結研究中的有效經驗,提煉概括,撰寫論文。

六、課題研究的難點

受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拼命灌輸,課外則佈置大量的作業,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應付考試;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師已經意識到應當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家長不同意。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許多家長在孩子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以後,還要佈置額外的作業讓孩子做。

七、預期的目標和結果以及創新之處

1、加強家校聯繫

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做到聯手共管,使學生有個引導和支持。同時端正家長對子女讀書的看法,使其與校方達成共識。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的規律,根據孩子學習情況、思維特點、興趣特長等,把握其“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選擇符合孩子實際的階段性期望目標,為孩子規定的目標要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使孩子能夠並樂於努力去達到目標。另外,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要多表揚,少批評。還有,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簡單、粗暴,動輒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溝通,瞭解其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關心、指導。

2、加強師生聯繫

有人説“教師是學生在學校裏的家長”。可見教師對學生而言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應該走近學生,關心學生,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世界,並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他們以信心與關愛,讓他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能夠與學生交朋友的教師是出色的教師。教師絕對不能歧視學生,而應該正確引導學生。

3、上好學習心理課

厭學學生大多沒有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學習上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上好學習心理課,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指導課餘生活

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合理地選擇自己的課餘生活,禁止學生上網吧、遊戲室等娛樂場所。可以召開“我的課餘生活”、“做文明的網絡使者”等主題隊會,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

八、課題研究任務分工

九、研究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研究論證階段(9月~10月)

1、確立研究方案;

2、開題論證;

3、進行學生學習能力分項調查(問卷法、談話法)。

階段成果:調查報告、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11月~2月)

1、進行實驗,個案研究;

2、適時反饋,調整研究策略;

3、課題研究小組進行論證,並設計有效的評價手段和方法。

階段成果:創造性學習個案及教學實踐階段經驗總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3月~5月)

1、整理相關資料。總結得失,繼續深入研究。

2、收集小課題研究成果,撰寫實驗論文及研究報告。

3、展示課題成果。論文、案例、隨筆等。

4、整理分析研究結果,結題論證。

第四階段:反思提高

最終成果形式:實驗報告、經驗論文和有一定推廣價值的開放性學習案例。

十、參考文獻

1、楊心德:《學生的自我有效感與學習動機》,《教育研究》

2、黃榮光:代寫論文 《學生厭學現象的心理分析及矯正對策》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4篇】本科心理學畢業設計開題報告

題目:國小生快樂感調查研究

1.1 國外的研究綜述

1.1.1 由邊沁開始的快樂與功利研究

英國倫理學家洛克和邊沁是其中堅代表。由於倫理學的學科使命與問題意識,使得倫理學家把快樂與行為的道德準則、價值判斷相聯繫。倫理學的這一道德追問與價值聯繫,使得哲學中的快樂演繹成為倫理學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凡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就是好的”,這就是功利主義的行事原則。

1.1.2 經濟學關於快樂與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經濟學中,把快樂概念引入經濟學。快樂——效用度量問題的研究始於傑文斯創立的邊際效用論。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換取快樂,人們消費的目的便是追求快樂減免痛苦。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把物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屬性界定為效用。傑文斯把勞動定義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負效用,勞動收益得到的快樂則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勞動時間則由勞動的邊際收益(正效用:工資產生的快樂)等於邊際成本(即由勞動產生的負效用:痛苦)來決定。[3] 在經濟學中,快樂概念轉化為“效用”,用以解釋人類在約束條件下的化選擇行為。從而可見,經濟學中效用概念的本質涵義仍然是快樂,快樂即效用。[4]

1.1.3 心理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主觀幸福感測量

從心理學角度看,快樂是個體依據自身標準對生活質量所作的主觀性評價與情感性反應,即主觀幸福感。[5]由於其注重個體行為心理研究的學科特徵,使快樂研究進一步轉向主觀分析,並突出對快樂的個體心理感受———情感與認知的研究。與之相應,心理學家們更願意以“幸福”來表徵快樂。一些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指人們的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狀態,是人合理地節制感性慾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使人格、理性不斷完善的活動。[6]

1.1.4 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測量

社會學領域關於快樂與幸福研究的着眼點在於社會羣體體驗,其目的是找到一種能夠用以評價特定社會主觀生活質量與滿意度的指標體系。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測量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主觀指標的構建過程。

社會學家意識到,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樂。因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人人快樂的狀態,可以説是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社會學家對快樂的研究是以人羣對社會狀況的“認可”即滿意程度為注意點的。[7]

1.2 國內的研究綜述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重視生活質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開調查他們認為生活質量是對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因此研究以人們的主觀態度資料為基礎從22個方面測量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數據從個體生活的13個方面探討了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這兩個研究領域之間的因果關係。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林南所做的這兩次研究側重於生活滿意具體領域的分析及與社會指標關係的探討,為我國社會學領域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

綜觀國內外關於快樂指數的研究,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關於快樂的思考從未停止過,説明快樂對人們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強調的是,快樂是最能夠準確表達人類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滿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狀況最終都是以主體自身愉悦、快樂的內心體驗為根本尺度的。

快樂是人的一種主觀的身心體驗。事實上,快樂雖然是一種內在的情緒體驗,但這種個體體驗與感受決不是“主觀隨意”的。其實,不同的人對外物的刺激回產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對快樂的體驗不同。本人認為,快樂是人們主客觀統一性的產物。快樂是一種通過外物的刺激作用於主體而產生的內在體驗,並且通過主題評價,它隨主體身心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由於快樂最終是通過主體感受的,因此快樂指數又稱主觀快樂感,是以百分數表示的人們的主觀快樂滿足程度。[8]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外界對主體的作用。

2 選題原因及意義

2.1 選題的原因

國小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居於基礎地位,為其繼續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對學生未來的人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質教育口號下,孩子們是否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快樂與否,不僅影響着國小生現在的生活以及學習,甚至伴隨着他們一生的成長。作為未來祖國的培養人才,國小生的快樂、快樂感受與快樂指數,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

在東環國小實習期間,班上的敖文清同學是一個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臉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爛漫的笑臉,看不到孩子們童年時代所應有的快樂。她從不按時完成作業,同學經常嘲笑她不寫作業的行為。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不按時完成作業呢?”她悶悶不樂地回答:“不想寫,我後媽不幫我在作業上簽字。”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這些四年級的孩子多了一份傷感,而少了一份快樂,我想這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原因,也許還存在其他的因素,那麼這些因素是什麼呢?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礎上,我編制了《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題目涉及可能影響國小生快樂的9個因素(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 選題的意義

此研究是從實證的角度,通過自編的問卷調查手段來來探究國小生的快樂程度,進而測算出國小生快樂指數。對於當代國小生的快樂指數實證研究的價值,筆者認為:

(1)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探究,是檢測國小生精神狀態的重要指標。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測量與分析,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快樂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有助於國小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2)掌握國小生的快樂狀況,能為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3)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積極意義,對於他們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4)進行快樂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個性的充分發展,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為祖國的未來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 研究的構想

3.1 研究的內容

(1)國小生快樂的研究評述。

(2)國小生快樂的研究現狀。

(3)對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統計結果。

(4)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國小生快樂的影響因素,探索影響國小生快樂的根源。

(5)根據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以及學生的心裏特徵,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據研究的結果現實,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國小生的快樂問題,淨化國小生生活中的周邊環境。

3.2 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2.1 對象

調查選取玉林市及鄉鎮兩所國小兩個班級四年級共110名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97份。

3.2.2 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自編《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分別對玉林市東環國小和桂平市油麻鎮中心國小兩所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對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9個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體驗。每道題採用李克特氏5點尺度計分的方法,學生從中選擇一項符合自己的答案,統計時各項賦分分別為5、4、3、2、1。因此,本問卷關於快樂體驗滿分為100分,表示很快樂,最低分為20分,表示很鬱悶。

(2)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閲報刊雜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

(3)訪談法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編制訪談提綱,對學生進行訪談。

3.2.3 數據處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採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3.2.4 研究假設

(1)父母的不同職業、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式影響學生快樂感的主要因素。

(2)兒童的年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3)城鄉學校學生的快樂感現狀不同。

(4)調查問卷中的9個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4 研究的創新點

(1)開展本課題研究,是在汲取國內外有關快樂指數、快樂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影響快樂的因素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徵編制而成的《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編制問卷採用了專家評判法,同時徵詢了國小教師的意見以及吸取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些題目是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的,保證國小生看得懂,能夠測量出國小生的快樂感。

(3)本問卷以玉林市城鄉兩所國小的四年級兩個班級的110位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進程

本課題研究分為六個階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選擇研究課題。

(2)編制調查問卷。

(3)發放調查問卷。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選擇畢業論文導師。

(2)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3)完成調查問卷統計。

(4)開題報告會。

(5)上交相關表格。

第三階段:論文撰寫、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論文評閲、答辯資格審查(xx年5月17日xx年5月21日)

(1)打印裝訂,送交指導老師和相關專業評閲人評閲。

(2)提出答辯申請,由系學位委員會對我的畢業論文進行資格審查。

第五階段:論文答辯(xx年5月24日至xx年5月28日)

(1)參加論文答辯會。

第六階段:整理畢業論文及相關材料(xx年6月1日xx年6月7日)

(1)整理畢業論文及相關材料,按照要求歸檔或上交,完成工作。

參考文獻

陳惠雄,劉國珍.快樂指數研究概述[j].財經論叢, xx, (3):29--36

蔣自強,張旭昆.西方經濟學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48

[3]傑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300

[4]陳惠雄.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xx:57-66

[5]邢佔軍.主觀幸福感研究:對幸福的實證探索[j].理論學刊, xx,(05)

[6]陳惠雄.“快樂”的概念演繹與度量理論[j].哲學研究, xx,(09)

[7]林劍.幸福論七題——兼與羅敏同志商榷[j].哲學研究, xx,(04)

[8]徐建華,霍麗敏,趙睿.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 xx,(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