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 篇一

關鍵詞: 就業導向;高職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根本宗旨,也是使學生儘快適應社會、適應企業的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業導向”是我國新時期發展職業教育所確立的辦學方針,它把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和有助於實現就業,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

隨着新時期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等職業院校對於人才培養的方法和目標也有所調整,如何培養更多的適合於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成為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另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適應當今形勢和企業的需求,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這也是當前高等職業院校所面對的新課題。

一、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環境

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相結合,紮實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教學是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每門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確定實踐性教學的具體課堂內容。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有助於提高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另外,思想政治概論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學生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實踐性課程的內容設計,要充分調查學生的需求,對於學生有困惑或者迷茫的知識要重點講解,確保學生能最大限度的參與到課程中。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後密切關注學生的活動和實踐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交流總結,確保學生學有所用。

以理論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大學生社團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眾多類型的學生社團中,最具有鮮明特色的就是理論社團。理論社團以學習、研究、宣傳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宗旨,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在學習和宣傳黨的理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校園文化以及開展社會實踐等方面發揮着獨特的作用。高職學生就業教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善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教育有機結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高職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不僅有利於學生順利、充分就業,而且有利於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理論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優勢,準確把握社團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切入點,以理論社團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理論宣傳、志願服務、主題辯論、社會調查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激發學生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的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辦好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承擔起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勞動力轉移和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變,直接向社會輸送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任務,必須首先解決辦學理念問題。以育人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己任,以社會評價為標準。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培養人才是大學最根本的使命,體現着大學的本質屬性和基本價值取向。高職院校培養模式以就業為中心,通過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就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使每一個畢業生都各有所長,各得其所,增強了學生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強化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二、與專業實訓實習相結合,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由於高職院校的專業實習多,把思政課程實踐教學與學生專業實習結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實踐教育相互滲透,從而解決課時緊張、經費不足和實習基地難找等的問題,使之成為高職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與學院黨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政課實踐教學比理論課的教授範圍更廣,教授難度也更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更大。學院黨團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實施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模式的主要環節。思政教研部與院團委、學生處密切配合,將學期實踐教學與院團委、學生處開展的假期實踐活動相結合,使教學活動中更多融入一些實踐活動,如“三下鄉”活動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策劃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案及實施步驟,並負責實踐教學的全面落實,從而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支撐。

完善知行統一的綜合性考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考核方式,採取知行合一的綜合考評方法,分別從理論知識學習、實踐表現和日常行為三個方面進行考核,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目標評價相結合,形成閉卷與開卷、筆試與口試、平時作業與期末考試、理論認知與實際表現相結合的科學有效的考評體系。具體操作分為平時考核、實踐環節考核和理論考核。

(一)平時考核

平時考核佔考核總成績的20%,具體考查:①學生在校思想品德表現。本項給分參照學生學期德育量化積分。②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表現。主要對學生出勤、課前5分鐘時事政治報道、聽課狀態、課堂發言等進行考核。

(二)實踐環節

考核實踐環節考核主要對學生活動參與程度、活動表現、獲獎情況、合作水平、實踐能力等進行考核。實踐環節考核佔考核總成績的30%,具體考查:①學生參加在線聯盟活動情況。一是規定活動,提交讀後感;二是自選活動,參加思政部組織的大學生在線聯盟活動,根據獲獎情況評定積分。②參加思政部、院團委、學生處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情況。

(三)理論考核

理論考核佔考核總成績的50%,主要採取開閉結合的複合型考試形式。閉卷主要適用於知識性識記的客觀試題,開卷主要適用於綜合應用性的主觀試題。開閉結合的複合型考試,既檢測了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的瞭解和掌握,又檢查了學生理解和運用科學理論的能力,克服了單一考試的不足。

在課堂教學模塊中,將教學內容整合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選擇和基本經驗”、“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新型]二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國際形勢的發展和特點”等24個專題,開展理論教學。通過課堂理論模塊的教學,提高運用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踐教學模塊中,由思政教研室牽頭,整合學生處、團委、心理諮詢機構等資源,開展“緬懷先烈。感受烽火歲月――參觀愛國主義基地,感悟新民主主義理論”、“工學交替,體驗改革成就――參觀工學交替單位,體驗經濟建設和改革成就”、“服務社區、關心家鄉建設――促進城鄉統籌。我為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躬身踐行、送技術進社區――營造服務文化氛圍,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區”、“身體力行,送文化進社區――弘揚先進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五大主題實踐活動。學生結合專業特長,到社區給居民表演文藝節目,幫助社區制訂文化活動方案。開展心理諮詢活動,宣傳先進文化理念等,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豐富和完善教育內容

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結合學生就業,着力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心理問題。二是實施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就業風險和就業競爭,選擇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長,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的職業和崗位。三是加強就業誠信教育,提升素質。從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入手,增強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責任感和高精神境界。營造一種濃厚的誠信文化氛圍,把弘揚正氣、恪守承諾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和理念,讓學生時刻感同身受。四是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就業教育重要內容。根據學生心理問題發生和心理素質形成的特點,採取集體教育和單獨輔導、專題訓練與學科滲透相結合的方式,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五是開展職業與成才觀教育,激發學生求職成才動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成才觀,引導他們樹立終身學習、全面學習的理念並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六加強以愛崗敬業等職業價值觀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採取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就業實習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公德心、責任感、職業倫理等,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及法律要求,幫助他們樹立職業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自覺遵守職業行為規範,提升職業道德修養。七是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擇業期望。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優化教育環境,改進教育方式方法

(一)就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時而動,及時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把計劃經濟時期那種與社會需求相脱節的封閉型教育方式,轉變為面對現實社會,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開放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倫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這既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順應現代科學總體發展趨勢的要求,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促進自身不斷髮展的需要。就業教育可採取心理輔導、養成教育、危機干預等手段,運用模擬情景體驗法、典型案例介紹法、專業技能估量法、就業目標定位法、創業思路引導法等,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思想問題和不同心理特點,採取不同方式單獨進行教育。或針對學生模擬就業崗位,設計專業技能衡量標準,檢驗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分析其與就業崗位的差距,提出提升專業技能的思路和途徑。或通過假想比喻、言傳身教等方式,引導學生髮揮自身的主動性,在充分認識自己,全面分析、評價自己的基礎上找準自己在擇業中的適當位置,找到自己的興趣、特長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從而以避免擇業方向和擇業目標的盲目性。三是加強輿論監督,健全就業誠信監督機制。可以通過校園宣傳欄、廣播、BBS、校園網、校報等媒體進行宣傳教育營造校園誠信氛圍,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活動,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建立嚴格的就業資料審查制度,完善就業誠信考核體系,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講誠信、重誠信的好習慣。

(二) 建立健全教育服務體系,營造教育氛圍

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成立專門的就業教育機構,保證就業教育經費充足到位,人員配置科學合理。就業教育機構對學生就業教育工作提出總體部署並負責監督考核各系部工作的開展情況。各系部指定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畢業生就業教育工作,要求專業課教師利用授課時間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就業教育,實施就業中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對於該項工作的開展情況建立完善的監督評價體系,採取多種措施,形成完善的工作網絡,提高大學生就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教育隊伍,推進專業化

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優化隊伍結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就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的主要力量,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的許多思想問題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給予指導和解決。輔導員、班主任、專職從事學生管理的行政人員負責對學生理想信念、責任意識、價值取向、學習態度、職業規劃、社交技能、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等方面進行指導,開展經常性的職業指導和心理諮詢,及時解決學生就業中出現的思想問題。

總之,通過實踐化教學模式實現從教材為主體向教學為主體的轉變,以及從教學為主向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為主的轉變,形成以問題為核心,專題內容為單位,各自獨立的且具有系統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歐陽劍波,蘇冰星。 “工學結合”環境下高職生思政教育亟待實現的四個轉變[J].職教論壇,2008,(12):47-49

[2]劉萍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初探[J].職教論壇,2009,(12):54-56

[3]餘曉鋒。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環節新模式探討[J].學校思想教育研究,2007,(04):49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 篇二

關鍵詞 基礎理論課 教學設計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伯恩茅斯大學的前身是20世紀初成立的一所技術學院,1992年榮升到大學地位,其課程設置適應新世紀的挑戰,滿足了學生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需求。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和學生的滿意度也因此在全英名列前茅。

筆者通過對伯恩茅斯大學的實地考察與學習,以該校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為例,對該學院的《國際文化意識》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以期對國內相關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英國伯恩茅斯大學酒店管理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設計簡介

基礎理論課程在大學各專業教育中擁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對於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一直以來,這些課程由於理論高深、內容繁雜、教學方法簡單,很難被學生接受,是一般大學中學生滿意度相對較低的課程。

隨着旅遊業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伯恩茅斯大學近年來招收的國際學生也越來越多,學生就業的國家也越來越多,國際理解教育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開設了《國際文化意識》課程,學習時間從一年級延伸到四年級,每個學年都有一定的學習任務,側重讓所有的學生從國際化的視野去研究消費者在獲取、使用、消費和處置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特徵和行為規律,以期為消費者提供更為良好的服務。

這門課程屬於基礎理論課程,所有的酒店管理專業及其他服務類專業的學生都必須修這門課程。在十分注重實踐教學的伯恩茅斯大學,對於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也儘可能使理論更接近實踐,更接近學生本身,其主要授課團隊既包括校內的研究國際文化教育的專家教授,同時也選聘了優秀的國際學生代表進行部分內容的兼職授課。

1.1以核心教材為主要學習材料

鑑於國際文化意識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經濟條件、自然環境、飲食習慣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對於學生而言,顯得十分的龐雜。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學習,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的消費動機、消費行為與心理特徵,以期提供能滿足顧客心理需要的服務,在教學設計中,該教學團隊特別指定了一本核心教材《消費者行為:購買與持有》(Solomon,M,2013,10th)作為主要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從消費者的市場特徵、個性特點與角色、購買與處置商品、社會階層、文化對決策的影響等方面來了解消費行為。選擇本教材的主要原因是該教材在業內比較權威,內容體系合理,新穎又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1.2提供輔的學習資源

除了核心教材以外,教師還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包括單元學習手冊、圖書館資源推薦、閲讀清單、前沿專業論文、報紙文章、市場調查報告以及各類學習小貼士之類。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比較詳細的指導,提出十分具體的學習要求和考核要求,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從而能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與要求。

1.3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

在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視針對重要概念討論環節的設計和課堂、課外作業的設計。這種設計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課內外的全身心參與才能夠完成,激發學生個人、小組的積極性,發表個人的的觀點,理解有關的概念。

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往往尋找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視頻材料,讓學生從這些材料中得到啟示,理解相關的概念。教師可採用不同的形式如講解、討論、圖片展示、作業等加深學生的理解,這與國內理論課的教學是有着異曲同工之處的。

1.4強調即時評價的教學評價體系

伯恩茅斯大學十分重視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無論是針對整門課程,還是每個單元、每個主題,甚至於每節課,都有詳細的評價指標。如下面就是“消費體驗與行為”這個單元的展示環節的評價表:

2教學效果分析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評估,伯恩茅斯大學酒店與旅遊管理專業2011年在全英同類專業中排名第1名,2012年排名第3名,這些排名的主要參考指標就是學生的就業率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在全球化背景下,英國旅遊市場的火爆和海外就業逐年擴大也是該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高的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度除了要求學生具備有紮實的專業技能外,還要求學生能儘快適應不同文化背景、對不同的顧客羣體全心全意地去做好服務工作,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國際文化意識》課程的必要性和實效性。另外,從學生的評教也可以看出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滿意度是很高的。

3啟示

據瞭解,在伯恩茅斯大學,除了酒店管理專業外,很多其他專業的基礎課理論課的教學也採用了類似的教學設計。因此,對於國內高校如何提高基礎理論課的實效性也着較好的借鑑意義。

在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的重視與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多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在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採用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並運用評價體系及時地督促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這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的。

(1)教師提供大量的閲讀與參考材料供學生自學,以作業、詳細的評價體系來督促學生的自主學習。

從上文教學設計樣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顯得十分突出,備課的量很大,而講授的內容較少,大部分的教學時間裏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備課,多方瞭解學生的需求,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應付學生各種學習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滿意。對於學生的學習,主要以作業與評價體系來進行督促與調控,強調學習的過程。

(2)對作業的佈置與評價十分細緻,評價注重個性化與發展性。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理論課的作業佈置既有簡單的概念的理解與掌握,也有在概念基礎上理論的深入領會與運用,既有個人需要獨立完成的作業,也有小組作業,還有閉卷考試,形式多樣化,評價標準也同樣是多樣的,沒有唯一的評判標準,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會及時地給予指導,提供更多的幫助。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發展,而較少關注絕對的排名與選拔,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3)學習形式多樣化,教學資源豐富多樣。

伯恩茅斯大學的圖書館很大,藏書量大,設計也有獨特,有單獨的學習區也有小組討論作業區,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同時電子資源也十分豐富,校園網上有大量的資源可以查詢,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校園網進行學習的互動與交流。在這個平台中,學習變得可視化和多樣化,沒有唯一的標準和權威。除此之外,教師也會尋找與學生生活接近,易於被學生接受的各種資源供學生學習,如多媒體材料,各種圖片資料等,以加深學生對於理論的理解與掌握。這些也是大學今後基礎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之一。

參考文獻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 篇三

現階段,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遇到了很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的擇業求職不止是學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較,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有着一定的考驗。有關的調查顯示,現今有眾多的大學生由於專業、職業的擇選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類問題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第四位。心理問題分別包含了學習壓力、情感困惑、人際關係等,在就業的過程中能不能獲得良好的引導及處理,這不止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也會影響到學生本身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主要的心理問題

(一)自我認知不足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理智仔細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這是在大學階段除了學習以外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大學生個性發展及健全的基準,是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為生活的相關閲歷、社會方面的經驗、成長的諸多背景太過簡單等原因的制約,大學生不能對自己及自己所處的環境客觀、充分地瞭解及認知,進而在自我的評價上存在着一定偏差,這對就業過程與適配職業的擇選及獲取都有着很大的影響,自卑及自負也是自我評價偏差大的常見體現。

(二)情緒困擾從大學的校園再到職場上,這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再加上現今的就業壓力很大,就使得學生經常處於應激的情況下,進而產生了焦躁、憤怒、抑鬱等情緒反差,這些情緒的反應若是過度進展,就會將人的心理平衡破壞,也對人的認知功能有着很大的損害,進而讓人們不能對環境及事件進行準確的評價及反應,這樣還可能會導致身體或心理病症、輕生等危險問題的出現。

(三)行為表現

1.迴避。迴避就是知道了什麼事情會出現,且在事情發生之前開始儘量地避免這樣的事情遇到的行動。比如,大學生經常説的“考研考研,緩刑三年”,其實,迴避雖然能緩解心理的應激,不過在諸多時候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應對反應,從本質上解決不了問題。

2.從眾。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羣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有些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對主客觀的狀況考慮不足及判斷不準確,盲目地從眾。比如幾年前的出國、考研。在盲目從眾的環境下所做的結果往往不適合自己,最終卻還要為此付出代價,致使畢業生的求職出現扎堆的現象,這在客觀上就加劇了競爭。

3.攀比。攀比,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地與高標準相比。很多的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進程中會互相比較,不能客觀、全面、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及對他人的評價,覺得別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覺心理不平衡,根本不會去認真考慮這個單位適不適合自己,就盲目地進行攀比。這樣不僅讓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還會在攀比時失去了適合自己的機會。

4.依賴。依賴是指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當今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面臨就業的競爭及壓力,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將希望置於別人的身上,被動地依賴自己的親戚、朋友、師長、學校等各界的幫助。導致自己深陷被動的擇業處境,這樣的心理及習慣會成為以後發展極大的阻礙。

三、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形成因素

(一)個體因素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形成

1.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大學生處於青年階段,也是個體由不成熟過渡到成年期的階段,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呈現着過渡的特性,這也會經常導致青年處在諸多的矛盾中,會受到環境的誘因影響致使出現心理問題;在求職的階段,學生直接要面臨的是從學生轉化為職業人,在社會角色上有着重大的改變,若是個體本來的心理行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麼眾多的心理問題就會出現。

2.自我認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學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並且其經驗跟水平也制約着他們對自我的充分、客觀的分析及瞭解;還有中國的大學生是被稱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學生總是對學校以外的生活沒有足夠的認知與瞭解。這樣就會出現自我認識的不完全、不準確的問題,會導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環境之間存在諸多的矛盾。

3.認知模式的問題。學生存在絕對化、過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會形成個體本身的另一個應激源,成為導致學生出現焦躁、抑鬱的負面情緒,或心理障礙的誘因。

4.應對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學生因為缺乏心理髮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對挫折時總是沒有合理有效的應對舉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也導致某些學生對外界的支持體系有着很強的預防心理,並且還不願意跟身邊的人講或不願意求助於學校的心理專業機構。應對措施及能力不足,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就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復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形成

1.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就業壓力過大。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形勢逐漸地嚴峻起來,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長,這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出現的主要應激源。畢業生的數量逐漸增加導致畢業生及社會間的矛盾加大,並且畢業生還跟我國的社會結構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國的經濟發展及人才需求都有着非常大的地區性差別,大學生的就業結構非常不平衡。

2.大學生個體社會化模式的不足。個體在社會的環境下呈現可以適應一定程度的社會文化,且參加社會活動併為社會所接受,這種進程叫個體社會化。若是個體的社會化沒有很好地完成,就會對社會不適應,進而出現心理問題及行為阻礙。校園及職場的距離已逐漸地成為了學生知識到工作能力轉化的最大阻礙。

3.外界環境的期許。外界環境會對學生的價值觀、認知等的發展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響。很多時候,社會輿論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態度來看待學生的,覺得大學生就應該要有好工作;並且人們對不一樣的社會分工及職業還有很大的偏見存在。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擇選就業有着極大的影響,也會導致更大的就業壓力。

四、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大力發展生涯教育,幫助學生良好地定位從大學生的自主就業制度施行以來,各個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主要是針對迎接的畢業生,注重講就業政策及技巧等就業安置方面的眾多內容。這樣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及技巧。應展開專業化、全程化、系統化的全方位職業生涯引導,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以達到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及定位、發展職業性的素質,這對就業進程中學生的眾多心理情況有着很大的決定作用。

(二)強化就業心理輔導,提升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眾多的心理問題及就業問題都是彼此之間交織、相互的結果,這也就要求將心理引導及職業生涯的引導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進行部門工作的互通、互動。在心理輔導中要注重就業所導致的有關問題,更要將心理引導及進展體現不能缺少的組成模塊與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指導。這也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且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及適應程度也是學生以後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三)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程度良好的社會化環境是學生適應以後職場的基礎,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幫學生架起很好的溝通橋樑,讓學生能很好地跟職場的人進行交流,使學生更客觀地瞭解職場中的環境,並依據職業的環境要求,對學生進行有關素質的培養。因為職業對人的要求是多類型的,學生除了要有專業能力以外還要有綜合的素質。學校要關注軟能力的發展,以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四)發展社會支持體系,強化輔導人員的團隊建設良好的社會體系能夠極大地緩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及不良情緒,對學生進行認知的引導。學校也應該發展專門的輔導機構,開展多種類的學生自主活動,對學生就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我們應強化心理輔導者的綜合知識素養及背景,給學生提供科學的服務,教師要利用自己專業性的知識進行綜合引導,及時地處理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

五、結語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 篇四

[論文關鍵詞]高職;職業素質;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人員所具有的與從事具體職業相關的,對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的內在的品質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技能素質等。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擇業觀創業觀,培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等。從內容及其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看,職業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着極大的相關性和相融性。隨着高職“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職業素質的培養為着力點,創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體系,是提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一、圍繞職業道德教育,構建“一體兩翼”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承擔着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目前高職的思想政洽理論課的教學體系是根據和教育部的“05方案”設置的,即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下稱《基礎》課)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下稱《概論》課)。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對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着高職教育改革的深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新變化,整合、拓展、創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適應這一要求,筆者認為實踐中可嘗試構建以‘,05方案”為主體,以職業教育和心理教育為兩翼的教育內容體系。

(一)以“05方案”為主體,整合拓展教學內容,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概論》課和《基礎》課的開設,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形成科學的“三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圍繞高職人才培養特色,結合學生的實際,可整合、拓展課程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髮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導功能。如《概論》課可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在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的同時,將理論學習和學生關心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分析學生能感悟和觸摸到的內容,這樣既可避免理論宣講的枯燥性,又可增強教學的説服力。另一方面,針對高職的就業導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基礎》課教學中可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及跟學生的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教育,如可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以“職業指導”和“心理教育為兩翼。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職業指導不等同於畢業前的就業指導,它應貫穿於學生學習生涯的全程。職業指導課程應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根據學生髮展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大一可開展“職業導向性教育”,引導學生在瞭解專業、瞭解自身、瞭解社會的基礎上,制定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制定職業發展目標;大二,可進行“職業融人性教育”學生通過實習實訓,更好地瞭解社會分析自我,將職業生涯規劃落到實處並有效地實施、修正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將之與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學習職業道德的培養、職業素質的提升有機地結合起來;大三,町實施“職業拓展性教育”,針對畢業生羣體的需求,在做好常規就業指導工作的同時,注重學生作為職業人必備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提升,關注學生後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育培養。

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結構性和地域性的“供大於求”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人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國社會學大師莫里斯説過:“心理學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心理教育的任務就在於預防問題,發現問題,提供指導,為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礎。為此高職院校應立足高職教育的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指導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諮詢中心、大學生心協為主陣地,以心理危機干預為主線,形成中心、院系、班級心理委員三級工作網絡為支撐的日常工作體系……還可將心理教育與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與學生的專業教學、實習實訓相結合,使之日常化、全員化、全程化,引導學生形成積極良好的就業心態。

二、服務職業技能培養,構建“多邊合作”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是寓教於“行”的過程,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其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立足於“就業導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特色,積極探索高職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育的新途徑。

(一)健全實踐保障制度,創新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內容

在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往往會遇到諸如實踐課時、經費、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建立強有力的實踐保障體系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這個保障體系至少應該包括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制度保障。學校應組建一支包括黨委、教務處、學生處、團委、財務處、後勤保障處等部門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教師的工作隊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學校每年應根據學生數撥付一定的經費專項用於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教學,為其順利實施提供經費保障;教務處要以要求專業課實踐教學的標準來組織安排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教學,明確把實踐教學課時寫進教學計劃,有統一的大綱,有規定的內容和學分,有完整的課表安排,有規範的考核標準和要求,為實踐教學提供長期實施的制度保障。

從實踐內容上講,可嘗試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就業及和諧校園的構建相結合。利用實踐課時,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深入基層,在實際工作中!學習與人交流,與人溝通,與人相處,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力;實踐中瞭解社會需求,瞭解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發展的狀況,科學地做好自己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學生的專業實習實訓相結合,讓學生零距離地瞭解職業道德的內涵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知識競賽、讀書節等活動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積極投身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構建;參觀改革開放的典範,如華西村等,讓學生切身感觸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及黨的領導的正確性……

(二)構建多邊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途徑

首先可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滲透。在構建和諧校園、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越發多姿多彩。高職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教學,可與學校的黨團組織相結合,與各院系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相結合,在各級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滲透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環節: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動紀念日,組織或參與組織學生開展讀書節、徵文比賽、演講辯論賽、黨團知識競賽等活動,幫助學生在瞭解歷史瞭解國情的同時,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鍛鍊思考、表達能力;參與志願者組織或公益活動,如參與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義務獻血、組織到敬老院、孤兒院幫助老人照顧兒童、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等活動,培養鍛鍊學生的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及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實習實訓相滲透。“就業導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學生產生“短視”行為,重專業技能,輕思想政治素質。針對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可藉助學生實習實訓的機會,深入實習工廠,與實習指導教師及工廠的實習指導師傅們相互配合,讓學生在實習實訓中切實去體會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覺地去體會政治理論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從而提高其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圍繞職業素質提升,構建“全員全程”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考評體系

有學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標的全面性與考試的有限性永遠是一對矛盾,無論怎樣的考試都無法反映學生髮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考核尤為如此。高職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承擔着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否提高了?科學的“三觀”是否“人心人腦”?這一切很難用一個具體的量化的標準來衡量。這些特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內容、彤式、標準等都應有別於其他的課程。要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狀況,必須構建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評體系。

(一)重知重行,創新考核內容,豐富考核形式高職的生源構成、人才培養途徑、

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為此應圍繞學校的辦學宗旨、人才培養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等方面來創新考核內容。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於學生知行素質的提高,其結果可從三個方面來評判: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對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是否增強;在處理社會人生問題上的思想境界有無昇華。這三個結果,傳統的書面考試形式很難達到。因此應創新考核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記憶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創新性學習轉變,增加主觀性命題的比重,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形式和方法上講,可採取開卷、小論文、調查報告、口試等途徑,着重考查學生的“知行統一”、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等。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 篇五

時間不夠,網上東拼西湊;精力不夠,出錢請人來做;能力不夠,現成作品忽悠。這就是眼下畢業設計的現狀,學生抱着僥倖心理,希望能矇混過關,教師頭痛欲裂,看着論文無從下筆修改,哀歎:一年不如一年!設計的內容談不上創新,談不上理論聯繫實際,全是應付了事,使每年畢業設計的優秀率下降,不及格率攀升,如此發展趨勢,已經到達懸崖邊,沒有任何退路,必須應對新形勢進行大膽改革。

二、畢業設計教學新模式的思考與探討

(一)提前確定指導教師和課題方向,前移畢業設計時間學習國外的經驗,學生學完基礎課就確定指導教師,這樣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的學習時可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來選修專業課,及早進入指導教師的課題研究,提高學習的效率。我院以近三屆學生為試點,2011屆畢業生仍然是按照培養計劃要求,在第八學期確定畢業設計課題,2012屆畢業生提前一年確定畢業設計課題方向,2013屆畢業生提前半年確定課題方向,取得的效果有所區別,具體見表1。表中可以看出,第八學期開始確定畢業設計課題方向,優良的比例較低,不及格比例超過5%,如果提前半年確定課題方向,優良比例無明顯變化,不及格比例有所下降,如果提前一年確定課題方向,優良比例有明顯提高,不及格比例下降較多。可見,提前確定畢業設計課題方向,前移畢業設計開始時間,一是學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能將理論和實際結合,學習效率明顯提高;二是學生可以為畢業設計早做準備,做到早開題、早入題、早研究,時間充分了,當然畢業設計的質量就提高了。

(二)就業、實習與畢業設計掛鈎,變“一心三用”為“三位一體”每到畢業設計,學生往往受就業壓力的影響,每天奔波於人才交流市場和相關企業進行面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幹什麼,所以只要企業提出需求,就輕易確定實習單位,大量的時間在奔波中和摸索中流失,留給畢業設計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樣的一心三用,身心具疲,一無所獲。因此,學生如果根據各自的畢業設計課題,帶着相同的就業意向尋找實習單位,一是可以在企業找到行家作為企業導師;二是可以縮小就業的範圍,能很快地篩選出符合自己的面試單位;三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畢業設計中學到的知識,將其應用到實習中,使畢業設計和實習表現相扶相長。同時,看到專業知識如此全面的實習生,哪個企業不想留住人才?就業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的三位一體化,解決了所有的矛盾,也取得了一舉三得的功效。

(三)階段式答辯,遞進式把關論文質量第一階段:中期答辯。在畢業設計時間過半時進行,主要就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情況、畢業設計的進展情況、教師指導情況以及學生按計劃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保證畢業設計順利進行。第二階段:論文一辯,在畢業設計結束前兩週進行,主要就學生的課題完成情況和論文撰寫情況進行檢查,對於設計中有創新、論文質量優秀的學生,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意見,達到培育優秀論文的目的;對於設計中有較大問題或任務完成不理想的學生,應給予指導和修改意見,達到整改和完善論文的目的。第三階段:論文二辯,在畢業設計結束時進行,主要檢查學生在一辯中存在的問題的整改情況,以及論文的完善和實物的調試情況,起到最後一次把關畢業設計質量的目的。這三個階段的答辯,均對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且要求一次比一次嚴格,中期答辯督促學生抓緊時間。一辯時由答辯組來提出修改意見,其權威性更高,意見更全面;二辯可以杜絕學生的僥倖心理,如果整改不到位,質量不過關,將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成績,真正做到遞進式地把關論文質量。

(四)雙導師指導模式、三方會審論文評閲模式,完善畢業設計教學環節雙導師:企業導師+校內導師。企業導師根據課題的實用性進行指導,包括課題是否具有應用價值、設計步驟是否規範化、設計方案是否具有創新性、設計內容是否正確等;校內導師根據課題的進展情況進行指導,包括設計的理論依據是否正確、計算和程序調試是否無誤、課題的進展是否符合要求、論文的格式和撰寫是否符合規範、工作量是否合理等。三方會審:指導教師+盲審專家+專業教師。指導教師對論文進行初審,包括任務書的完成情況、論文質量、設計方案、程序調試、繪圖質量等,初審通過方能遞交盲審。盲審專家對論文進行嚴審,包括論文的結構、設計方案、設計成果、論文相似度等進行嚴格把關,審核通過方能參加論文答辯,並遞交專業教師評閲。專業教師對論文進行細審,對論文作出總體評價,包括論文的完成情況、質量情況、存在的問題等,該成績作為畢業設計總成績的一部分進行歸檔。

三、結論

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 篇六

一、ABC理論簡述

ABC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一種理論,埃利斯認為,人們通常的情緒困擾,是因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ABC理論是心理學上認知療法的一種,它是通過糾正人們的認知來改善諮詢者的情緒體驗,達到調節心理狀態的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比如,有兩個同事一起逛街,恰巧看到另外一個同事迎面過來,但是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就直接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可能有一個人是這麼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又沒帶眼鏡,沒看到我們,也可能有別的原因”,但是另外一個可能會想:“他是不是還在為前幾天的吵架耿耿於懷呢,他現在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找我茬了”。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想法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為,下一步可能前者該幹什麼幹什麼,而後者的這種情緒會讓他無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不合理的信念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不合理的信念中,就有可能產生情緒障礙。

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體會到,大學生的部分不良的就業心理狀態等都是由於認知錯誤造成的,如果輔導員能夠在工作中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進行積極的引導,對於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會有促進作用。ABC理論雖然是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但是理論掌握相對來説比較簡單,筆者認為,如果能和輔導員的實際工作進行融合,將會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就業形式嚴峻,大學生出現的就業心理問題單純依靠學校心理輔導的老師是不可行的,輔導員通過掌握ABC理論並能加以應用,將會大大增強學校就業工作的力量。

二、ABC理論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中的應用

大學生就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大學生出現的不良就業心理,是由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多種因素造成的,本文在這裏不再論述不良心理出現的原因,僅僅針對大學生出現的普遍的就業心理不良現象以及輔導員如何運用ABC理論進行教育和引導進行探析。

1、自卑

自卑主要表現為臉紅、低頭、出冷汗,這些大學生膽小、萎縮,面對就業單位不知所措。按照我國的學制,大學分為重點大學、普通本科、獨立學院、高職院校等,面對着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多大學生面對畢業院校比自己好的大學生或者條件比自己好的大學生容易出現缺乏信心的現象,這些大學生勇氣不足,瞻前顧後,缺乏主動爭取的心理。這種現象在學歷相對比較低以及農村的學生中出現的比較多,女性出現的比例也比較大。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輔導員在面對這些大學生時,要通過引導幫助他們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自己,因為大學生的B(信念)出現了不客觀,所以他們的情緒和思維的結果C就出現了問題。面對這些大學生的B,輔導員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通過自我認知,幫助大學生認清楚自己的性格、特長、優勢在哪裏,不要拿自己的劣勢去比別人的長處;另外,還要認清楚現實情況,對於應聘的崗位自己符合的條件有多少,不打無準備的仗,對於條件高的崗位不要貿然去應聘,否則失敗的次數多了勢必打擊自信心,而對於符合條件的崗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全力出擊,並及時總結應聘的經驗,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等。

2、焦慮

焦慮主要表現為大學生長期擔心、心煩氣躁、心神不寧,思想壓力大,睡眠不好等,嚴重的甚至對就業表現出恐懼心理。這種情緒的出現主要源於大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就業形勢,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等。輔導員面對這樣的學生應該首先讓他們認識到,焦慮的出現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適當地焦慮可以讓大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就業,促使大學生做好就業準備,但是過度焦慮就會影響大學生的情緒以及就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大學生過度焦慮甚至產生恐懼心理的情況下,輔導員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B(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比如,有的大學生感覺自己沒有競爭的優勢,肯定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進而焦慮。輔導員要針對大學生的信念B——“沒有競爭優勢,肯定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進行糾正,通過自信心的塑造以及提高自身競爭力等方面糾正學生的認知。

3、從眾

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在就業的選擇上,多數大學生都存在從眾心理,表現為:選擇大家都看好的熱門職業;就業地區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或者大城市;趨向於選擇工資高的單位等。這是因為大學生很多人把別人的就業選擇作為自己的參考標準,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攀比,盲目從眾。這種從眾往往導致大學生扎堆找工作,造成很多人失利,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等後果。輔導員針對這種情況,同樣要糾正大學生心中的B(不合理信念)——“別人的選擇就是我的選擇”。輔導員要通過引導讓大學生認識到,每個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點,自己適合的工作和符合自己條件的工作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大學生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要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認識來選擇職業,不要盲目追求金錢、大城市和工作輕鬆等條件。而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剛開始起點的不同並不決定了每個人的生活,只要自己努力,辛勤工作,早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4、自我定位過高

這種大學生也體現為自大的心理,他們認為自身條件很好,自我估計較高,在職業的選擇上表現為職業取向太高,脱離現實,心態上自高、自傲,盛氣凌人。這種類型的很多大學生往往自己單向考慮自己的就業理想,要求就業單位工資、福利、工作環境等十全十美,對於用人單位挑三揀四,但是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這種單位是否能夠招聘自己。而這種大學生一旦未能如願,則容易出現失落、煩躁、抑鬱等心理現象,這種好高騖遠的心理對於大學生的順利擇業和就業產生的影響很大。

三、輔導員運用ABC理論的注意事項

輔導員面對這樣的學生,利用ABC理論糾正學生的不合理信念——“我的條件很好,我就應該去那些大型企業”。糾正這種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很多,輔導員可以利用清單法等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認識到“人外有人”,幫助他們認識到找工作不是要找所謂的“好”工作,而是要找自己適合的和適合自己的工作等。現實中,大學生的就業不良心理現象不僅僅只有以上分析的四種,但是筆者認為以上四種是受大學生認知因素影響比較大的心理現象。大學生就業認知因素是指由於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主客觀因素推理與判斷是否正確導致的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而ABC理論是認知療法的一種,針對以上四種心理現象最為妥當,因此本文不對其他心理現象進行分析。

ABC理論本身是心理諮詢方法的一種,筆者認為輔導員應用於大學生就業指導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諮詢講求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輔導員工作中,輔導員一定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逐步建立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只有這樣的前提下,輔導員進行的關於認知等的溝通和交流才能產生效果。當今國內眾多學者對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輔導員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的疏導者,但是具體怎麼疏導談之甚少,輔導員還是要經過實踐總結掌握方法。

2、ABC理論是通過糾正學生的認知來達到調整學生心態的目的。輔導員在開展工作前要認識到大學生自身已經具備的一些客觀現實條件等的不可改變性。如,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進行心理教育工作,這時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經過大學將近三年或者四年的學習已經基本確定,每個人的素質是不同的;大學生的性格經過社會化的過程也已經是基本穩定的狀態等。只有認識到這些,輔導員在開展工作中遇到瓶頸或者分析問題時才能比較全面和客觀,如一位輔導員在進行一名自卑學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導工作,他要通過交談認識到這名學生的自卑到底是因為什麼,是家庭、自身素質還是其他原因,而家庭條件等是老師不可改變的,這時在利用ABC理論進行疏導時應該把分析的重點轉移,而不應該侷限於不能改變的現實情況。

3、雖然本文研究的是ABC理論對於輔導員就業工作的幫助,但是就業工作是一個複雜的工作,輔導員在運用這個理論的過程中,還可以和其他的一些方法結合起來使用。該理論的使用也是因人而異,不一定所有的輔導員都適合使用本理論,輔導員在與大學生交流前,務必要做好準備工作,不要生搬硬套理論,注意根據學生情況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