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相關論文 篇一

《當前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的幾點思考》

【摘要】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形勢,“就業難”問題凸顯。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提出了新形勢下破除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思考

目前,隨着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難”凸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隨着各大院校的擴招,技術院校、成人高校的普及使畢業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同時各專業型人才也逐年增加。第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各單位對應聘者要求專業技術的同時,還對應聘者的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實踐能力、世界觀、價值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失業再就業人員、往屆畢業生也擠進就業大軍。第四,部分畢業生擇業觀念存在偏差,就業期望值和社會需求差距較大,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第五,應屆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難於找到合適的崗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嚴峻問題。鑑於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定是德才兼備的人。其中的“才”指的便是專業知識,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專業知識是求職者的立足之本,掌握熟練的專業知識才能使自己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因此,大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應該樹立就業觀念,努力用四年的時間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好,增強專業技能,學到利於職業規劃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使自己在專業領域立於不敗之地。

(二)參與社團活動,挖掘學生的個性才能

開展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載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社團活動,它能更大限度地激發主體的創造潛能、培養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大多數新生入學伊始,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或兩個社團,課餘時間積極參加社團組織的活動,參與比賽。通過參加相關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工作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如何應對複雜環境隨機應變的技能。這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個性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要轉變傳統的擇業觀念,樹立新時代就業觀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要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切忌好高騖遠。大部分畢業生不願去一線,去基層,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依然存在。很多同學想一次性找到自己理想的單位和工作,希望留在大城市,要求工資高、工作要體面、能解決住房等等,這些要求集中到一個單位是非常困難的。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閒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到基層鍛鍊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鍊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四)拓寬就業渠道,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就業就是有事做,有生活保證。那麼同樣是工作,為什麼不為自己工作呢。現在,網店、小攤位等許多小“營生”已經越來越普遍,所以自主創業是今後大學生一大就業路線。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五)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做兼職工作,為以後就業打下基礎和創造條件

寒暑期做兼職工作不是為了簡單的賺錢,更主要的是為了以後求職打下基礎。不要輕視短短的一個假期,這一個假期的工作所學會的東西是你在學校的專業課上無法學到和理解的。同時,任何一個兼職都很有可能成為你今後所要從事的工作。

二、學校要加大投入,做好就業指導工作,促進大學生就業

(一)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它是每一個工作崗位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牢記和自我約束的。對大學生而言職業意識就是他們在職業定向與職業選擇過程中對自己現狀的認識和對未來職業的期待與願望,很大程度影響到他們的就業方向。因此,我們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除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外,還要邀請專業的職業規劃人員到學院作講座,通過宏觀形勢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相關專業的美好前景,通過職業人員具體講解讓學生知道行業缺少的相關人才,進而明確學生在校期間的努力方向。

(二)強化就業指導,全面增強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當代大學生在職業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職業的個人價值,很少考慮職業的社會價值。容易造成大學畢業生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缺乏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差,而這些往往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應加強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職業意識,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多方面鍛鍊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等,形成比較強的綜合競爭力,儘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實踐、社會兼職和社團活動,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積累工作經驗。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三)建立畢業生就業網絡平台,促進就業

網絡已成為現今社會工作學習的重要平台。它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廣,而且方便快捷。通過建立網絡平台為畢業生提供各類工作信息,搭建網上招聘、求職平台,為畢業生擇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四)積極開展校園招聘會,促進大學生就業

招聘會仍然是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招聘會上,畢業生可以直接與企業面對面,可以對企業有更真實、更細緻的瞭解。同時對所要應聘的工作有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從而知道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參考文獻】

[1]王鐵英。不斷創新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模式[J]。科教導刊,2011(3)。

[2]任萍萍。關於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商界,2010(9)。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高校擴招政策的逐步推進,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增速變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在新的就業環境下,通過對就業政策進行分析,以期對未來的就業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背景;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的就業背景發生變化的主要表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數量呈跳躍式增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與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06萬增加到652萬,畢業生的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

1、國際、國內的形勢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國際形勢看,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就業。我國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已從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從紡織品擴大到電子、五金和機電產品,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導致許多出口行業的經濟不能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行業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國內形勢看,自2006年起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峯,新增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新增就業崗位,高校逐年擴招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

2、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地區分佈看,東部省市吸納了全國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西部省區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足20%,東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學歷層次看,高職高專畢業生仍然是就業的難點。從學科專業看,工科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就業形勢較好,一些文科專業就業困難。專業趨同現象和學校的知名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儘管隨着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結構性矛盾已經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短期內這一矛盾將仍然存在。

3、新的就業環境下四種畢業生成為就業的難點。(1)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由於就業的學生不斷增多,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多的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不願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我國的教育體制多是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脱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佔和擠壓,一些低端崗位被多方佔領,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3)專業相同的人多,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2011年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受挫,金融部門最不樂觀,銀行、證券等行業處於低谷,可以預見,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大。

二、國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1、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這裏的基層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一方面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基層幹部的管理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來分流一部分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種的就業可能與就業道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推動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機遇。高校連續擴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納人才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推動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的迴流,既是增加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大學生資源流向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長效機制。具有同樣性質的政策還有幾項,比如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考招聘,擇優錄取;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等。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在引導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把擇業面放得更寬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對於畢業生來講,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穩定的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業狀況是我們勢必要選擇一個曲折的擇業過程,國家也正是通過一些後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鼓勵引導畢業生走上擇業的多樣化道路。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果説以上政策是國家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則是主張大學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政策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在一年內免徵其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與其它工作的工作環境相比,自主創業是充滿風險且比較辛苦的,大學畢業後又自謀職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着傳統觀念的國家中,還沒有大範圍地被認可,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數畢業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隨着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整體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會上成功的個人奮鬥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經驗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國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優惠配套政策給予幫助和扶持。國家提供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打消目前還存留在多數人心中的猶疑和偏見,創造百花齊放的就業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門為暫時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便利。畢業生户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兩年並免收服務費用;畢業半年以上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可持學校證明到入學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應免費為其提供就業服務;對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施低保救助等等。這些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的狀況,但也能從思想上情感上來減壓,為一時還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緩衝的寬鬆環境,讓他們在就業前減少因經濟壓力、生活問題等帶來的不安和困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職擇業的努力中去。

上述這些政策可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分流和減壓。一方面為大學生儘可能地提供多種就業的便利與可能,另一方面從實質上和心理上都給予減壓。如果要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和長遠考慮:一要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的統籌力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創業觀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等等。這幾項可以説是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管是促進高校建設及面對市場的專業設置還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些都是“遠慮”的體現,使國家、學校、個人都能真正培養一種面向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意識。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的就業政策也會在各個方面逐漸跟上實際的需要,切實落實已經出台的關於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繼續完善政策框架,在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可能的同時,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目前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勢下,國家這些政策説到底只是一種引導性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將會是今後一段時間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高校來講,要切實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意識,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的大學生則需要在學業、能力、實踐、意識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戰。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三

摘要: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因受經濟新常態和人口新常態雙重因素“疊加”影響,顯得更加複雜和嚴峻。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就業崗位總量減少、崗位競爭日趨激烈、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失業風險進一步加大。經濟新常態不僅對我國現行大學生就業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也加大了現行就業政策調整的難度。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實現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和服務職能,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為大學生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來保障就業困難大學生的基本生活。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形勢;政策創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新常態的核心與實質是:“減速度、調結構、上台階,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戰略取向。”[1]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意味着政府不能再沿襲過去把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也不大可能通過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制定強刺激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擴大就業。當今中國,正在經歷着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趨向惡化的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矛盾突出,“高成本時代”已然到來,再加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強力推進,以及隨着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導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都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當前大學生就業政策面臨諸多挑戰,亟須加快調整和創新。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新變化

(一)經濟增速換擋,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經濟新常態的一大顯着特徵是:經濟增速換擋,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根據奧肯定律:“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多少,在動態意義上主要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即經濟增長速度快,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多,會直接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高就業率、低失業率現象;經濟增長速度慢,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會直接限制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低就業率、高失業率現象。”[2]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是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的必要條件,只有確保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增長才能保證大學生社會就業崗位的持續、穩定增加。在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一方面,化解過剩產能造成了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導致部分企業用工不足;再加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下降,進而波及大學生就業市場,導致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二)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經濟結構調整,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是經濟新常態的又一顯着特徵。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人才供給來源、勞動力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對當前社會就業狀況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尤其使得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供給與需求的類型結構性矛盾。即技術技能型人才“產能不足”,導致企業出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用工荒”;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理論學術型人才培養“產能過剩”,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二是,供給與需求的層次結構性矛盾。即多數地方高等院校受高層次就是高水平的邏輯影響,為了盲目追求和提高辦學層次與規模,而脱離為區域經濟發展供給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使得高學歷教育供給規模被盲目擴大,造成了高學歷學生數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並且還助長了“唯學歷論”的不良社會風氣。三是,供給與需求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即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不足,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供給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專業人才的市場要求,從而出現“結構性缺失”;另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過剩,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部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供給遠遠大於市場實際需求;還有,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導致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經濟增長動力切換,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加劇

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由原來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另一顯着特徵。在經濟新常態下,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改變了過去的單純依靠出口、投資、消費等外在因素,轉為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等內在因素來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外需變為內需、投資變為消費、政府投資變為社會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隨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以及政府對資源的佔有和支配的下降,單純依靠政府來主導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空間會越來越縮小,創新驅動和內需增長對高素質大學生資源的要求會持續增加。而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與宏觀層面上的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以及微觀層面上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當前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嚴重缺乏,如現實中高級技工缺口高達千萬人,這不僅已經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還嚴重影響到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調整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供需矛盾突出

大學生供需矛盾由來已久,且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需求側方面,由於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直接導致需求側總量有所下降。同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發生了新變化,原來一些舊的產業、行業現在要去產能、去庫存,根本不需要再招人了,而且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還造成了一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市場的壓力。此外,新產業、新業態對於大學生又有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分佈也不太均衡,以往高中層和一線城市的需求大,現在高中層的需求越來越小,二三線和基層的需求卻相對增多。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方面,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不高,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不適應。

(二)大學生供給質量不高

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都對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經指出:當前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一致的現象,“結果造成了一種普遍的、荒謬的狀況:在一個國家中,熟練工人奇缺,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過剩。”[3]作為世界製造業中心之一和產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着創新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存量不足的問題。現實當中,我國結構性用工荒問題十分突出,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一方面,是企業對於技術工人求賢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崗難求。

(三)大學生失業救助難度加大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處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不僅會加劇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還會直接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從現正從事的工作崗位中被淘汰出來,陷入失業或待業狀態。“無業不穩”,大學生一旦找不到工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或就業質量差,會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的出現,這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其家庭生活質量,還會使大學生個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進而導致其對社會的失望和怨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經濟新常態下,伴隨着經濟增長速度步伐的趨緩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步伐的加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的失業風險,從而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並對政府的大學生失業救助政策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對大學生失業救助的難度。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創新取向

(一)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

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一是,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必須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二是,要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必須堅持“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而實現應用型教育產教融合是關鍵,職業院校需要不斷推進職業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培養具有較高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的優秀應用型技能人才。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解決高等教育的“產能過剩”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產能過剩”問題,必須要將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有效對接:《本站·》一方面在於加強產業、行業以及職業發展趨勢預測,合理測算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數量,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在於根據人才需求特點和趨勢,針對不同層次和特點的院校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改變高等院校建設雷同的局面。四是,走創新發展之路,以創新作為“新動力”,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關鍵在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職業培訓包教學,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同時,還要改變過去的以知識教育、灌輸教育為主教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研究,着力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優化大學生能力結構,使之更加適應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需要。

2、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

一是,要堅持辦學理念創新,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明確學校辦學目標和發展思路,積極實施特色發展戰略,不斷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二是,要堅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這一主線,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三是,要堅持科學研究創新,努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四是,堅持文化創新,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由此可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校轉型發展,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才是破解時下企業普遍出現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結構性用工荒”難題的關鍵所在。

(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以提升政府服務能力來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

一是,政府要打出政策組合拳,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利用政府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來拉動就業。同時大力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並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提高用人單位僱傭大學生的能力和願望,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努力穩定和增加社會有效就業崗位。二是,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大學生供給質量。要積極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來提高大學生的勞動技能,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後再進入就業市場,從而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和國家的創新能力,使我國由一個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三是,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必須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切實將國家制定各項公平公正的就業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影響勞動力自主流動的制度壁壘。四是,廣泛搭建就業支持平台,全方位提供就業服務。首先,要建設全國企業用工需求信息數據庫和全國大學生人力資源供給信息數據庫,並促使“兩庫”有效對接,適時根據就業市場大學生供給平衡狀況不斷調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減少結構性就業矛盾。其次,要建立統一的全國人才市場信息動態發佈平台,及時發佈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大學生的求職信息,為大學生就業牽線搭橋。最後,要設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及時免費有效的登記諮詢、職業指導和就業援助等服務。

(三)健全完善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以加大對大學生失業的救助幫扶力度來降低社會風險

一是,要完善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政策。首先,要將大學生失業羣體納入到失業保險範圍內來,並通過立法程序將大學生失業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其次,要加大對大學生失業保險政策的執行力度,督促各級各類用人單位參加失業保險,對拒不執行國家政策的用人單位要給予一定處罰,維護公共政策的權威性。最後,要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基金,把大學生保險機制落到實處,切實保障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國許多大學生仍然遊離於失業保險制度之外,應該及時在失業大學生羣體中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範圍,適時提高失業大學生的失業保險金標準,依法確保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強大學生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力度。對大學生失業實行救助幫扶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技能培訓、就業信息諮詢等手段來促進大學生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降低社會風險,在加強對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的同時還應該完善其他社會保障政策。可以根據國家財力狀況,適時提高失業保險補助標準,同時要落實大學生失業保險、大學生醫療保險等相關制度,最大限度的幫助失業大學生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等現實困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失業大學生解除後顧之憂,還能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既關係其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解決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們只有主動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同時,加快培養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來確保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莫 榮,汪昕宇。2016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M]//。李培林。陳光金。張翼。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6-53.

[2]藺思濤。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與政策創新[J]。中州學刊,2015(2):82-85.

[3]李盛平譯着。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48)。

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 篇四

《淺談“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問題”》

【摘 要】就業是每個人和家庭要面對的問題,是民生之本。隨着高校擴招,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出。針對當前大學生與工作崗位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畢業生就業信息的作用與來源;緊接着分析了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巨大壓力的原因;最後本文從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四個方面提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措施和途徑。

【關鍵字】大學生就業;渠道;措施

一、就業信息的重要性

從國內外關於教育方法與解決就業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養上,而忽視了對專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做法通常會讓剛剛邁出校園的學子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二者應當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係,通過企業提供的就業信息來了解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從而靈活地調整教育模式。這樣一來社會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輸出的人才。[1]朱繼光(2009)曾提出學校和企業應加強聯繫,共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一,加強校企合作,讓高校瞭解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大學生及早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應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見習和實習機會。此外,大學生自身也要明確自己的未來的發展方向,瞭解社會發展趨勢,關注當今就業的動態。根據企業的就業要求,發現的自己的不足,從而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彌補自己的缺陷。當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校園招聘會。校園招聘會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其中不少企業是私人企業。2、學校校園網發佈的就業信息。校園網就業信息具有參考性。3、社會人才招聘會。社會人才招聘會所涉及的崗位多,信息廣泛,是獲取各種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4、報紙或新聞媒體。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取的信息一般繁瑣,缺少針對性。5、親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雖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教育理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連年擴招,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市場逐步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此外,由於日趨激烈的競爭,企業對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國家相關政策和改革的影響

我國雖然已經由計劃經濟步入到了市場經濟,但在户籍、社會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於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社會制度的改革存在錯位,這同樣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困難。例如:由於現在大城市的經濟相對發達,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有着良好的創業環境,所以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較發達的城市。但許多大學生由於户口問題他們無法為自己的創業申請貸款資金,夢想也就隨之化為泡影。另外,現在很多企業,尤其是私人企業不可能像國企那樣為大學生提供很好的五險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畢業生不願意到私企或小企業工作,從而形成了供需錯位的現象。

(二)高校擴招和教育模式的影響

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造成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嚴重失衡。傳統關於大學生是寶的説法已經退出歷史舞台,而大學生就業困難卻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自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其增長率與社會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懸殊甚大。下面通過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簡單瞭解一下高校招生人數以及畢業生人數的情況: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高校招生人數(萬) 540 567 607 629 657 675 686 704

招生人數增長率 5.00% 7.05% 3.62% 4.45% 2.74% 1.63% 2.62%

大學生畢業人數(萬) 413 495 559 611 630 660 680 700

畢業生人數增長率 19.85% 12.93% 9.30% 3.11% 4.76% 3.03% 2.94%

表1 2006~2013年高校招生人數、畢業生人數以及二者的增長率;

資料來源:(1)高校招生人數及畢業生人數來自教育部公佈數據;(2)高校招生人數增長率和畢業生人數增長率均通過計算得來;

從上表中可知隨着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畢業生人數也隨之增加。根據招生人數增長率和畢業生人數增長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長率均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均突破700萬。這遠遠超出了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的範圍。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規的教育機制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在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高校應根據就業形勢靈活地轉變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識、新技能來培養社會所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總之,[3]高校作為人才的生產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新世紀的經濟法則已經表明,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

(三)企業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文憑

隨着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劇增,使得企業掌握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在招聘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利用畢業生市場供大於求的特點來抬高用人標準,對一般的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學生簡歷不屑一顧。他們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口號,將目光集中在少數名牌大學,而忽視了其他一般院校的畢業生。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一般院校的畢業生產生自卑感,從而不願意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去競爭同一個工作崗位。

(四)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後,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職方式

就業觀念對大學生選擇就業的行為影響很大,合理的就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一方面,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環境適宜的工作場所。同時,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部門工作抱有懷疑的態度,這種滯後的就業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結構不平衡問題。因此,社會中往往會出現“有業無人,有人無業”的現狀。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以後由於自我約束能力差,任意放縱自己。在四年的大學時光中,能力沒有得到較高的提高。此外正確的求職方式同樣是獲取理想工作的關鍵。俗話説,條條大路通羅馬,往往成功的路徑不止一條,求職的方式也不是絕對的。一般來説,求職方式主要有招聘會求職、網上求職以及電話求職。但對於不同的工作性質需要不同的求職方式,不同的求職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徑。[2] 三、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途徑

面對畢業生人數和就業崗位的不對稱現象,當前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迫在眉睫。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以及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國家、社會、學校和大學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努力,最終實現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府調控為輔助、以學校推薦為媒介、以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為根本”的就業機制。

1、國家方面

首先,國家應該為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政府要堅持為大學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對於積極響應“三支一扶”和西部計劃的大學生,政府應該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鼓勵他們到貧困和偏遠的地區磨練自己。第二,要建立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政府要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確保招聘過程公開、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國家應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為了實現大學生由崗位競爭者向崗位的開拓者的轉變,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為他們提供貸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這種做法使得創業者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調整培養結構。國家要根據社會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計劃和完善的教學模式,並將相應的指標和政策及時傳達到各個高校。

2、社會方面

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對大學生就業有着顯著的影響,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對就業的影響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導致了三大產業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最終使三大產業所能吸收的就業潛力也在逐年改變。因此,協調好三大產業之間的勞動力配置問題已成為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下面通過具體的數據和分析可以得到清晰的瞭解。

年份 就業人員(萬人)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所佔比例 第二產業所佔比例 第三產業所佔比例

2005 74647 33442 17766 23439 44.80% 23.80% 31.40%

2006 74978 31941 18894 24143 42.60% 25.20% 32.20%

2007 75321 30731 20186 24404 40.80% 26.80% 32.40%

2008 75564 29923 20553 25087 39.60% 27.20% 33.20%

2009 75828 28890 21080 25857 38.10% 27.80% 34.10%

2010 76105 27931 21842 26332 36.70% 28.70% 34.60%

2011 76420 26594 22544 27282 34.80% 29.50% 35.70%

2012 76704 25773 23241 27690 33.60% 30.30% 36.10%

表2 2005~2012年三大產業就業人數及其比例;

圖1 2005~2012年三大產業就業人數

圖2 2005~2012年三大產業就業比例;

資料來源:(1)2005~2012年三大產業就業人數及其比例均摘自中國統計年鑑;(2)圖1和圖2是根據表1繪製出來的。

從表1和圖1不難看出每年的就業總人數在不斷增加,但第一產業每年的就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卻在逐年增加,這説明就業崗位開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從圖2可以看到第一產業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大約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30.3%,上升了大約7個百分點,是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第三產業由2005年的31.4%上升到2012年的36.1%,上升了5個百分點,並且在2011年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例。

3、高校方面

剛剛走出校園邁入社會的學子們往往由於涉社不深、缺乏社會經驗、沒有正確的定位,所以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處處碰壁。因此,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者和輸出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他們做出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的一門必修課程,要讓所有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讓他們明白開設這門課程對他們將來就業的意義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採取靈活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課程當中來。課堂上老師可利用實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來激發同學們學習的動力。另外,對於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的學生,高校可以選擇有針對性的授課方式,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更能讓學生產生對着門課程的興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採用相同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牴觸心理,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最後,當面臨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的重大變化時,學生們應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遠有效的。因此,高校應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一個動態的把握。事實上,為了讓學生們進一步瞭解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又可分為內職業生涯規劃和外職業生涯規劃,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與聯繫,見下表。

職業生涯規劃概念及區別、相互關係

內職業生涯規劃

從事一項職業時所需具備的知識、觀念、心理素質、經驗、能力、身體健康等因素的結合及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是外職業生涯的前提,它帶動外職業生涯的發展

外職業生涯規劃

從事職業時的工作單位、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職稱、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結合及其變化的故事。外職業生涯通常是別人認可和給予的,也容易被別人否認和收回

可以看出,內外職業生涯規劃有着各自的特點、範圍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聯繫,相輔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導學生做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讓他們瞭解內外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讓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職業生涯規劃。

4、大學生方面

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和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需要提前為自己的將來做好規劃。首先,要增強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現在很多大學生依賴性較強,凡事都要請教父母或詢問朋友,缺乏主見。但對於走出校門的學子們來説,正是敢於奮鬥、敢於拼搏、敢於爭取的時期。他們理應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業。作為新一代的青年還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意識能提升人的內在動力。創新本質上概括了了一種新的人才標準,它藴含着一種重要的信息:社會需要充滿活力的人、有開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質和現代科學文化素質的人。它能夠激發人的能動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從而極大豐富和擴展了人自身的內涵。江澤民曾講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第二點、要具備競爭意識。競爭是一種能力,它能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如果一個人缺乏競爭意識,就等於沒有了奮鬥和進取的動力,那麼他終究逃不過平庸和被淘汰的命運。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勇於和善於競爭。第三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動機具有指導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同樣受價值觀的支配和約束,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着重要影響。[5]價值觀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意味着一個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抉擇,意味着一個有道德、講誠信、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託付的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僅是其成功就業的基礎,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墊腳石。

參考文獻

[1]朱繼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爾森?鮑利斯:《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遊一行:《狼性法則》,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年

[4]李軍鎖、王勝榮:《大學生就業指導》,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開復:《成功學教程》,中國商業出版社,2010年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五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麼,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説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後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後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XX年至20XX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於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於求。OECD公佈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係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硬件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説,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為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並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為買方市場。然而,對於這一變化,大學生並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於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鬆。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範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於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於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於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着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於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儘量動員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國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於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後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於大學生這一人羣,為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範的民辦職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説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於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於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為專業過於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後,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大學聯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14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