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24K

大學生就業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 篇一

摘要: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文章從認識誤區、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業難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會和高校,包括畢業生本人共同解決的相應對策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

自1998年的高校“並軌”、擴大招生開始,可以説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空前的跨越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產業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畢業,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即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每年特定時間都會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係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一件大事。

1.大學生就業難原因何在

1.1認識有誤區

(1)擴招惹的禍。20xx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峯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xx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20xx年再增68萬,達280萬人,到20xx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將突破340萬,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一年緊過一年。於是,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惹的禍!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佔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50%以及從業人口中高學歷比例1/3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我國大學畢業生的飽和性失業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於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和大公司而已,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則是絕對不足。

(2)大學畢業必然是精英。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趨近大眾化。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單位的性質、行政級別(或企業規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所以觀念不能及時革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創造出的價值都是有限的,因此應理性地給自己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

(3)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性教育,既可以是學術性的專業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性的專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些顯然是相當一部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

1.2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差強人意

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主要與一個國家就業需求狀況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政策失調有關。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4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力的巨大壓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發展服務業等多種途徑緩解壓力,但據權威預測,中國未來3~5年,每年城鎮需安排2200~2300萬人就業,即使經濟保持7%~8%的增長率,仍會出現每年上千萬的“工作缺口”。在社會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沒有相應增長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後的本科生相繼畢業,一年多於一年。因此,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這樣勢必造成課程結構的僵化,閉門造車,脱離實際。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第三,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不管什麼類型、什麼層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靠攏。畢業生多數要走向生產第一線,而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的嚴重脱節。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問題研究來自:

2.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對策思考

2.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户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政府應出台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税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2.2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脱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2.3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裏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髮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自主創業是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試行方案,並首次設立了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上海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其創業培訓規劃包括入門培訓、實務與創業培訓、個性化輔導和開業跟蹤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訓實施政府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委託具有資質的創業培訓機構負責實施。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先培訓充電、後創業實踐,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是必要的,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創業、崗位立業作好準備。去年年初江蘇大學成立學生創業學校。武漢大學也宣佈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並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在全體本科生中增設“創業課”,教有能力的學生“做老闆”。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等的研究,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引導等也是高校應加強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權限。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二

摘要:關工委雖然以組織老同志關心、教育下一代為工作目標,雖然在年紀、思維想法、工作理念與年輕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經驗引導年輕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面對當代年輕人因社會環境的外因和個人發展的內因雙重因素影響而急劇改變的就業思潮,關工委如何順應年輕人的思想,給予正確指導?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關工委;匠人精神;就業;創新創業

一、高職類學生面對的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面臨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國家通過宏觀調控,有計劃性地調整公司用人需求;通過鼓勵學生創業,帶動新型市場,分散就業壓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討“創新”、“變化”的今天,重提“忠誠”、“敬業”、“主動”之類的話題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和過時,但這些標貼卻是關工委老同志們身上內化的絕對敬業、高度執行力和主動性工作美德,是他們希望傳承給年輕人的就業“法寶”,而這是畢業生匱乏的寶貴品質。

1、就業競爭環境激烈

從多家門户招聘網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工作經驗,這兩個詞被提及的次數最多,而這恰恰給高職類學生砌上了雙層隔牆。與本科相比,專科生只有3年的學習過程,在就職體驗上稍遜一成;每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使得招聘市場對於學歷要求也是水漲創高。連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聞總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語,這種日趨常態化的問題對於就業畢業生來説似乎“沒有最難,只有能難”。

2、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也有擴大趨勢,北上廣及周邊城市成為學生就業的首選,導致這些地區競爭異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現“用人荒”。再加上高職類學校與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專業差異,大部分本科院校專業佈局大、廣、深,高職類學校的專業設置比較侷限,導致專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文科類尤其明顯,對外經貿類、外語類一度招生火爆卻是就業困難專業。

3、就業期望值不匹配

根據最近幾年麥克斯公司對於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追蹤分析得出:80%以上的畢業生首選都是大公司、大公司或是企事業單位,認為福利待遇好、發展有前景,這一方面説明了公司效益帶來的人才驅動,另一方面反映了畢業生的預期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存在匹配困難。總結目前的就業形勢,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招聘信息不對稱、難以優化配置;從學生個人因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不適應、思想準備不夠。關工委可以依據問題導向,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實現有效就業。

二、匠人精神的三點體現引導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一般説起匠人,我們的理解是把那些只會埋頭幹事不知創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於關工委的老同志來説,他們是對本職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第一,“匠人”的'敬業精神。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而且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他們對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也是本職責任。年輕人要學的不僅僅是聆聽老一輩的人的教誨,更要將敬業精神付諸行動。第二,“匠人”的執行力。“匠人”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事業精益求精,也外顯在強大的執行力上。對待工作嚴謹、認真,與現在年輕人光説不做、辦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匠人”擺脱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自己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完全顯現在強大的執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動性。傳統教育充斥太多“被動教育”,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似乎沒有多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動性,畢業生或主動或被動地喪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三、關工委如何在實際工作幫助實現有效就業

1、就業知識的普及化

就業成果作為考量一個學校工作的硬性指標,得到了學校的有效重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就業培訓納入必修課程;完善畢業生綜合素質培養實施方案,把就業素質作為基本素質之一等措施都是為保障學生就業做出的努力。但是與專業課程授課存在明顯不同的是:學生通過3-4年的漸進式學習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只想通過1-2個月的密集型授課就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受用一生的就業技能,這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關工委在每個大學階段有計劃地安排就業培訓、就業講座。通過階段性專業知識普及,讓學生在入校後就能實現有效的就業規劃,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慮“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2、就業實戰的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雖然談起來有些陳舊,但這一理念卻永不過時。再好的專業培養都是為了進入社會後的實踐運用,實戰好比容器,將學習過的知識置於這個容器中。關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長期工作的經驗,為學生搭建在校實戰平台。定期開展模擬招聘、網上招聘會,讓學生們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得到增長;運用公司人脈,推薦優秀學生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短期集中培訓讓學生儘早接觸社會,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3、就業機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保障機制隨之完善,很多學校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受到個人潛力和市場機遇的阻礙因素,大部分學生最終還是會選擇就業。但是就業的配套保證體系卻沒能跟上時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薦會上。關工委可以組建就業特長生工作室,激起學生對就業的內在需求;創立就業畢業生保障組,提供一站式諮詢、困難幫扶體系、多元化的推薦就業等方式。從學生進校後就能對就業產生認同並積極採取措施,保障自身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劍敏。高校基層關工委工作着力點及路徑選擇[J]。前沿,2010(10):177-179.

[2]朱文武。高校關工委工作的價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曹蕾。高校關工委指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196-197.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三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並對其調查,瞭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關鍵詞:學生,素質,就業,思考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説,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裏?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脱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説,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瞭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後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通過對企業的瞭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機率。

在平日的採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説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瞭解或比較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佔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麼,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於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後。

不明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的後遺症還表現在對自身的估計與期望上,超脱實際憑空對自身的評價通常會產生偏差。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有40.3%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是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反觀低於30%的表示“很明確企業對人才定義”的學生中,有69.6%的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滿足的理由來源於自身能力素質的不達標。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際溝通、工作態度、創新意識、道德品質這六項人才基本素質,在大學生眼裏哪一項是最為重要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經驗”排在第一,佔總量的48.4%。其次為“專業知識”,佔到17.8%,“工作態度”以11%位居第三。而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在學生眼裏最重要的人才標準榜中墊底。

大學生就業政策論文 篇四

摘 要: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大學生就業高峯期已然而至,就業困難成為了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針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現行就業政策雖能夠正確引導大學生就業,但仍有不足之處,本文將對現行就業政策進行分析並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 就業政策 問題 對策分析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隨着高校的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迅速遞增。高效畢業生數量從2004的 280萬,逐年遞增到2010年的630餘萬人。畢業生人數劇增,而初次就業率卻逐年下降。據統計,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73% ,2005年同期為72.6%, 2006年同期為71.9%, 2007年同期為70.9%,2008年同期為70%,2009年為68%。從08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世界經濟發展明顯放緩,經濟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實體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有效需求不足,失業率急劇上升,美國、歐盟各大經濟體失業率先後達到近二十年以來的最高點。在我國,就業形勢同樣嚴峻,特別是大學生就業情況,在金融危機和畢業生人數劇增的雙重壓力影響下越來越嚴峻。一方面 金融危機對生產部門的影響導致不少企業縮減或取消了大學生招聘,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有限,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差距太大;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改革,精兵簡政,國企改革,人員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又壓縮了就業崗位;再加往年未就業的待業畢業生,每年的畢業生數量遠多於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增大。

二、我國現行大學生就業政策綜述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被提高到國家政策的高度,綜合來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或偏遠貧困地區就業

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和應徵入伍。圍繞基層面向羣眾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救助服務等領域,大力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對具有基層工作經歷的高校畢業生,在研究生招錄和事業單位選聘時實行優先,在地市級以上黨政機關考錄公務員時也要進一步擴大招考錄用的比例。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地方項目,鼓勵和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礎就業,並給予生活補貼和社會保障。

(二)減免税費,鼓勵企業積極吸納、引進高校畢業生人才

相關政策規定,企業招用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就業扶持政策,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招用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比例的,可按規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對符合條件的定享受最高為20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對困難國企保留高校畢業生的情況給予社保補貼或崗位補貼,困難國企開展在崗培訓的,按規定給予資金補貼等。

(三)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為了積極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2009年1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規定,在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可申請不超過5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扶持,合夥經營可適當擴大貸款規模,與此同時還應積極提供政策諮詢、項目開發 、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小額貸款、開業指導、跟蹤輔導的“一條龍”服務,

(四)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及高校要加強協作,採取網絡招聘、專場招聘、供求洽談會和用人單位進校園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系列活動,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費就業信息和各類就業服務。高校要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並作為必修課程,重點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提高求職技巧,調整就業預期。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建設,落實人員、場地和經費。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招聘活動安全保障,維護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

三、大學生就業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政策不切合大學生就業心理,政策效果不明顯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的行為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動支配下產生的,而這種心理活動又是由某種心理需要引起的。所以政策制定是否合理,能否順利執行以及可否產生預期的政策效果,都取決於政策與人們心理需求的擬合程度。因此,現行的就業促進政策效果不明顯、執行力度不足,其根本原因還是政策措施沒有適應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二)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以及完善的政策保障大學生的就業

從我國的就業促進法律體系來看,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全國性的明確規範基本法律,促進大學生就業立法基本尚為空白。於是各種各樣的就業歧視,不規範用工普遍存在。女大學生受到性別歧視、學歷層次低的受到學歷歧視、外地大學生受到地域或户籍歧視等橫行肆虐,這些都抑制了大學生與職業崗位的有效匹配,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政策評估體系不健全

當前只能看到政府出台的關於保障大學生就業的相關的政策規劃,實施細則等,而沒有對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評價做任何的交代,這反映了政府對政策的評估重視還不夠,即使有一定的評估,也只是政府內部的評估,而沒有相應的專家和政府外的評估機構,這樣無法反映出客觀狀況。這首先對政策執行反饋是十分不利的,由於沒有有效的評估機構,政策制定部門就很難得到有效的反饋來驗證其政策是否合理,對存在的問題也就很難發現和糾正。

四、完善我國大學生就業支持體系的對策分析

(一)深入調查和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整和制定政策措施

瞭解大學生心理需求尤為重要,只有對大學生心理進行深入瞭解,才能制定出有效、可持續的就業促進政策。通過全面掌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並以之為依據制定相關的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 才能使政策效果得到更顯著的體現,此外要注意分析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瞭解其產生的原因,思考其解決方法。

(二)完善政策及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要不斷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夠確保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權利,能夠實現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公開、公平與公正。其次,加大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實施力度,將各類促進就業的政策落到實處,再次,加強宏觀調控,建立適應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體系。綜合運用財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及城市社區、農村地區吸納大學生。深化勞動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制度的改革,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規範化和法制化。

(三)建立有效的政策評估信息系統

政策評估是政策延續、調整和終結的重要依據,是檢驗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徑,是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是政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也是公共部門構建良好社會形象的有效途徑,它有利於提高政策水平。首先,建立科學的政策評估標準。它是衡量大學生政策的利弊優劣的指標或準則。對於政策評估而言,沒有標準就不可能有評估,因此,建立政策評估標準是進行政策評估的起點,也是政策評估的重要內容。其次,進行全面綜合評估。採取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健全公共政策評估的信息系統,確保評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擴大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加強評估專家隊伍建設;加強公共政策評估的制度建設及對評估工作的監督。再次,加大對公共政策評估的投入和宣傳力度。利用新聞媒介傳播迅速與廣泛的特點,發揮其對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傳播與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 瀟智勇: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思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0,(06):35

[2] 周燕: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6,(01):31

[3] 郭平、顏燁弘:關於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分析及建議[J],湖南社會科學,2010,(05):170

[4] 陳夢雅: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若干分析[J],法制與社會, 2009,(16):204

[5] 萬茗: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05):130

[6] 董元梅: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問題及對策建議[J], 現代商貿工業, 2010,(09):126-127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五

[摘要]我國實行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畢業生數量也隨之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乃至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條可行之路。文章從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出發,借鑑國際經驗,指出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創業教育的必要性,並提出了創業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創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

一、創業與創業教育

創業是指創設新的職業、創辦新的企業。創業能力是指工資形式就業以外的“自我就業”能力,這種能力與市場行為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組織指出:創業教育對於培養個人的首創和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要求將它提高到與學術研究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本質上説,創業教育就是指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存,提高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大計。

1999年4月在漢城召開第二屆國際高等教育大會,會議的主要文件中關於創業教育的一段論述:“為了迎接21世紀的新挑戰和變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訓過程必須包括創業能力,這種能力無論對工資形式就業還是自我謀職都同等重要。”1998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提出明確要求,在今後5~10年中,把每屆畢業生從現在的10%的創業率提高到20%~30%。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國家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通過招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培養了一大批立業、創業的實用人才。農業部在農業專科學校開展了培養不端“鐵飯碗”,以家庭經營專業户為目標的招生就業改革。通過改革,大部分畢業生走上了自我創業的致富之路。1988年湖南針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了農村家庭經營專業,培養專業農户和獨立經營的技術服務人才。1994年青島市政府提出富民工程,培養一批專業户和科技示範户,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高職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二、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是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人口增長要到2050年才能停止。據預測,我國人口2010年為13.81億,2050年為15.82億。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學率接近15%,若按每年新出生人口為2000萬計算,高等學校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500萬人,每年畢業生將在500萬以上。據介紹,2005我國各類高校在校學生總計已超過1500萬。而今後高等教育入學率將繼續增加,畢業生也就相應增加。據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我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一直保持在60%以上,面對這樣沉重的就業壓力,如果高等學校再按照過去的思路培養人才,以所謂的“適應性”來搶佔現成的就業崗位,路就會越走越窄。轉變大學生畢業就是到社會上尋求工作崗位的就業觀念,樹立加強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自己創業,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轉變大學生的就業思路,提倡和鼓勵自主創業。若改變就業教育思維模式,樹立創業教育新理念,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三、我國創業教育的現狀

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一般佔到20%或者30%,而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並且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比較低,據教育部2004年的一項報告,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中,贏利的僅佔17%,學生創辦的公司,5年內僅有30%能夠生存下去。根據中華英才網發佈的《2006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在回答“畢業後的意向”時,79.2%選擇找工作,選擇畢業後創業的僅有4.3%。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還很不成熟。

2008年1月,四川大學發佈的《我國本科畢業生創業失敗的原因調查與對策研究》顯示,在最近10年四川大學156個本科畢業生創業實例中,失敗的佔83.9%。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一)自主創業參與者少,旁觀者多

儘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機關、税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種種優惠條件,但是大學生參與的熱情仍不是很高。據華南某高校於2004年對5所重點高校1400名大學生做的一份調查顯示,有74.57%的學生表示有創業意向,可是最終創業的卻不足1%,可以説是寥寥無幾,大部分人都處於觀望的狀態。全國各地的高校情況基本上都是如此。2004屆的廣東高校畢業生約為13.028萬人,選擇自主創業的只有一兩位同學;2004屆的北京市高校畢業生中,也只有一名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大學生仍然把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作為擇業的首選目標,自主創業發展步伐緩慢。

(二)自主創業多集中於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行業,成功率低

大學生在校參加的自主創業計劃大賽中,大多數項目都是關於高新技術的。一旦學生畢業脱離學校後,要憑個人之力創辦高科技企業,往往顯得勢單力薄。因為一些風險投資公司不願意投資到學生創業這樣規模小、風險大的企業。所以,大多數畢業生在創業時選擇了啟動資金少且風險相對較小、較容易操作的傳統行業,如餐廳、諮詢、零售等小而適合自己的行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經驗。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培訓極其缺乏。近年來,國內創業教育逐漸升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介紹,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黑龍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經濟學院、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工作,這些高校有步驟、有層次地進行了創業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課堂式創業教育”“實踐式創業教育”以及“綜合式創業教育”三種比較典型的創業教育模式。但是,中國的創業教育還屬於經濟學領域,還沒有成為一級學科,甚至連二級學科都不是;各個高校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做這方面的探索,但是還沒有系統地納入到國家的教學安排中。

四、實施創業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一)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

1、創業意識的養成。創業意識支配着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是創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創業意識是大學生能動地掌握創業知識並具有創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就應該培養他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改革意識,鋭意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競爭意識和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2、創業心理品質的教育。創業心理品質是指對創業者在創業實踐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徵,在創業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性、堅韌性、剋制性、適應性等心理品質,為他們日後自主創業打下堅定的心理基礎。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艱苦奮鬥的精神,適應環境及社會生活、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是創業必備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創業人才成長中所需培養的重要因素。

3、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能力包括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通過創業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職業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懂得與創業有關的國家政策法規,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市場調查和預測市場走向的能力。

4、創業知識結構的建構。一個人知識面越廣,結構越合理,創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教學計劃中,除了安排系統的專業職業知識外,還要針對性地開設一些文化課、創業課,形成多元化課程體系,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加強自主創業教育

1、高等院校應該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課程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培養目標的確定和表述是進行課程選擇的基礎;而課程設置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高等院校應該開設有關創業教育的課程,以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技能以及正確選擇創業項目,從而改善目前大學生自主創業靠少數學生的自我摸索,有一定盲目性的狀況。針對創業基礎、實務知識和創業選擇的培訓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施載體是課程的內容和體系,必須發揮教學主渠道――課堂教學的作用,才能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例如,在美國的某些大學中開設“企業經營計劃”等課程;法國的某些大學設有“企業創辦學”等課程。而我國尚未在高校中開設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因此,必須把創業教育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增設一些創業教育課程,並在原有的相關課程中增加創業教育內容。

首先,改革課程設置,在教育內容上進行延伸和拓寬。開設專門的學科課程,如“創造學”“科技發明學”等課程,並編寫相關的教材。教材內容應包括創業風險、創業心理、創業技巧、創業理論、創業法制常識等不同的內容。並以創業需要為切合點,結合創業教育介紹一些相關且必須掌握的市場經營和生產管理知識、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通過課堂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其次,結合專業課教學,通過滲透、結合、強化的方式,加強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創業教育不要求打破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專門的創業教育,主要是在現有課程中挖掘、開發、增強創業教育的內容。在課程建設上提倡“文理互補”等多科協作方式,加強“通才”培養,為創業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2、高等院校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創業教育不僅要改革課程設置,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正如布莫(er)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教師只是依據早已設計好了的課程進行教學,而不考慮學生的興趣,那麼學習的質量必然會受到損害。創業教育條件下,教育質量的評價將主要由社會做出,對學生來説,與創業有關的知識、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強烈的創業慾望以及自信心與進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這樣的教學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或教學進行技術性革新,也不是傳統教育、教學的現代包裝,而是一種較為全面的、徹底的教學改革。

3、高等院校應積極實施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針對創業意向進行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高校通過過程輔導和政府、社會扶持等一條龍服務,解決創業過程中的相關難題,提高自主創業的成功率。

(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目前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規章制度還沒有健全或者落實,這就要求國家制定長期戰略和政策。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優化創業環境,指導和支持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一方面要開闢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是資金的缺乏,畢業生跨出校門進行自主創業時根本沒有任何資金積累,這就需要政府開闢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服務意識,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之門。要簡化手續,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進而形成全社會都來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氛圍。再者,政府、社會和學校的指導、支持和保護等一條龍服務應貫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前、中、後三個時期,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

(四)轉變社會觀念

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打破那些認為“學而優則仕”、去大公司、政府機關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尤其是大學生的父母應當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探索,在創業過程中,父母要關心他們的創業,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社會還必須提供一定的社會輿論導向,通過一些典型案例向社會廣泛宣傳,給予大學生輿論上的支持。在創業者遇到暫時的挫折時,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

[參考文獻]

[1]郭必裕。開展創新教育是培育創業人才的基礎[J]。煤炭高等教育,2002(6)。

[2]胡放。談創業教育中的育人觀念[J]。中國高教研究,2002(10)。

[3]葉育旺。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反思[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3)。

[4]歐清華。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障礙與對策探微[J]。教育與現代化,2004(3)。

[5]趙志生。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6)。

[6]陳文華,關小燕。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7]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

[8]蔡楷有。大學生創業教育初探[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2(4)。

[9]王永禎。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初探[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