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新型城鎮化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77K

新型城鎮化論文多篇

新型城鎮化論文 篇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歷經了60餘年。在總結以往城鎮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鑑於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黨中央於2013年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策略。此後,新華社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新型城鎮化”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內涵所體現: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的深邃思想來引領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是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充分實現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特徵是統籌安排、城鄉一體。只有正確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明確城鎮化發展的改革任務,解決好城鎮化發展中的難題,提高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全面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與歷史任務,是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切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築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生產方式轉變,提高城市建設質量,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小康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國地域建築無論是建築材料的使用,還是建築樣式的選擇,都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此基礎上,藴涵着豐富的建築思想和審美意識的地域建築文化得以產生並不斷地豐富發展。然而,近些年來,席捲世界各個角落的“全球化”進程不僅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無法迴避地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強化了世界文化交流頻度、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發展的同時,還引導着文化發展趨向於同質化的方向發展。在地域建築文化領域,“全球化”具體體現為把某一發達地區的新技術、新觀念和新理論播撒向世界各地,這一方面促進了建築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卻由於趨同現象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地域建築文化的衰弱,大量地域特色濃郁的傳統建築消失,而且建築風格迥異、造型奇特的“國際範”現代建築慢慢成為了當代建築文化思潮的代表。

這種變化,在近些年我國具有一定代表性建築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缺失了我國本土建築語言的“方盒子”一棟棟拔地而起,諸如眾所周知的國家大劇院、“鳥巢”、CCTV大廈、水立方等國家性地標建築都由外國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而建成,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削弱了我國本土建築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我國地域建築文化特點逐步喪失的狀況引起了很多本土管理者、建築師們的質疑,並進一步指出了建築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即簡單符號化問題。簡單符號化本質上就是將地方建築的樣式、形態、裝飾、色彩等要素進行簡單的概括與提煉成為不假思索的地域符號,並結合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進行簡單的堆砌,形成新建築,組合成為新組團,構造出新城市。①這種“簡單符號化”未能把不同風格、特點的外來建築文化真正地融合到地域文化中,從本質上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地域文化精神,缺乏關心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軌跡,造成後來的建築與當地的文化缺少緊密和持續聯繫,地方歷史、地質地貌、傳統文化、經濟方式、生活習慣等因素被排斥在外,無法很好地創造出被認同的情感空間。例如在安徽地區,馬頭牆作為文化背景符號在當代建築上的運用比比皆是,隨處可見現代建築的山牆加上馬頭牆作為裝飾性構件,建築色彩採用黑白灰的調子,建築外表皮部分進行肌理處理,這樣的建築因此而被定義為徽派建築。事實上,這種對地域建築文化簡單符號化的理解和運用,既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國際建築同質化現象的反思與批判,還可以視為地域建築文化發展的一種新探索,但是這樣的理解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應該從更深層次去理解與挖掘地域文化,尊重建築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注重地域建築語言的更新,營造出符合當地文化的建築空間。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地域建築文化發展的思考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根據地域建築文化發展現狀,針對現代化進程中有效實現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發展的有機結合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新型城鎮規劃與地域建築文化保護

1、古建築保護

2、歷史老街區保護

歷史老街區是城市的活文物,時刻向後人展示着前人的生活方式、風俗文化、歷史的脈絡、社會的變遷,現在更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但是,歷史老街區的多數古老建築陳舊、破損問題比較突出,在新城鎮規劃時,確定好規劃政策與實施辦法是保護好老街區的重要措施,也是地域建築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在新城鎮規劃時對歷史老街區的保護要按照街巷肌理不變、古樹名木保留、院落尺度不變、修舊如舊、功能復興的方針進行整體性規劃,在維持原有社會功能的基礎上積極增添新的社會功能。在歷史老街道改造中,要加強院落、街道的整體性空間設計,加強視覺與景觀系統設計,加強交通空間設計。這樣在既保護好歷史老街區的同時,又讓老街區為新城市的建設發展添磚加瓦,促進了整個城市經濟文化繁榮。像北京煙袋斜街在規劃建設時,對舊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復興了傳統的煙袋斜街的功能,同時還增加指示系統,串聯了鼓樓、後海、什剎海景區,不僅保護了歷史老街區,還傳承了地方建築文化,促進了城市消費產業的發展。其他如天津五大道、上海多倫多名人街、齊齊哈爾羅西亞大街、重慶磁器口、成都寬窄巷子等歷史老街區均成功的擔負城市功能,又保護地域建築文化,成為整個城市發展的亮點。①

3、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保護

從社會學角度看,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很多是由血緣組織、地緣組織、業緣組織形成的,是社會宗法制度的體現,是地域建築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在新城鎮規劃時,對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的保護要按照合理利用歷史街巷;保留傳統城市空間格局與肌理;嚴格控制規劃容積率和建築高度;協調公共服務性建築風格;統籌建築佈局;重視古樹利用等多種手段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城市風貌,以促進城市與建築的和諧共生髮展。如拉薩市的發展,就很好得對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進行保護。拉薩市根據城市現狀與發展目標,在規劃方面制定了“一心兩線多點”城鎮空間發展策略,在布達拉宮周圍嚴格控制建築體量,對新建築的樣式、色彩、肌理都進行限制,很好得處理新建築與古代文明、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對城市格局進行強有力的保護,延續傳統城市格局和風貌。其他如瑞金、南京、揚州等城市都根據自身城市的情況,在規劃時採取強有力的舉措,對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都進行了很好的保護,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凸顯城市精神與地域建築文化,促進城市和諧發展。

(二)新型城鎮建設與地域建築文化傳承

1、體現場所精神

“場所是將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有意義結合起來的一個整體”②,因此,場所不僅具有建築實體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上的重要意義。建築創造場所,場所聚集構成場所精神,它使人們的生活形式和意義以更為準確的的方式顯現出來。場所精神的真諦從現象、結構、精神、意義、特徵、歷史等角度揭示出場所與人存在於世的關係。③處理好建築空間與場所的關係,體現場所精神,是地域建築文化傳承的首要環節。在新型城鎮建設方面,需要重點劃分區域、中心、標記、通路、邊界,處理好建築空間的伸展與圍合、人與環境的總體關係,將建築空間營造同場所精神得結合起來,創造出具有活力的地域性建築。像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在19世紀起,就是因為逐步發展為工業城市而引發了一些削弱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和形象特徵的變化———拆除了大部分的城牆使新城與老城的界限不復存在;城市周圍那些自發蔓延的人造環境損害了城市的總體形象,一些最富特徵的地區也隨着貧民區的清楚而消失了。即便如此,布拉格在歷史進程中基本上保持和發展中世紀所形成的形象特徵和空間結構,這種連續性的城市發展很好地延續地域建築文化,體現場所精神,使布拉格成為一座極富美感的城市。

2、重視城市歷史文脈

建築學領域對於城市歷史文脈的探討是關於建築與所在其城市以及人與建築的關係的問題,只有對這些複雜關係進行認真梳理與總結研究,找出內在規律,才能理解任何一個歷史建築以及新建築的意義。在新型城鎮建設方面,要重視單體建築與羣體的關係,注意新、老建築在視覺、心理、環境上的延續性,讓每一個建築都成為歷史、文化元素而有機地融入環境之中,保持特定空間內的個體因素與環境整體的時空連續性。具體措施可以是將新建築的立面化整為零、新老建築間接對應、建築形式上的感覺模仿、建築裝飾的運用、強化新建築細部等。如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貝聿銘先生深入研究了蘇州市的歷史文脈,在建築與環境的融合、建築單體的處理、新老建築的契合、細部材質的運用等方面都做了較好的處理,成功演繹了“中而新”、“蘇而新”的建築樣式,對地域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做出了示範。

(三)新型城鎮的城市文化營造與地域建築文化更新發展

1.新型城鎮城市文化營造

一般認為,城市文化是有別於其他城市的、具有鮮明特點的一般性文化,強調的是城市文化的標誌性與內涵價值。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建築文化、自然文化、公共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而其中最具象的表現形式就是建築文化,如北京作為古都,天安門、故宮、長城、四合院民居等標誌性建築物就很好地表述了城市文化。因此,新型城鎮城市文化營造重點必須放在新建築的內涵表達、新老建築的的融合、地域建築的新符號化、傳統建築材料的創新性運用、建築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建築空間的處理等方面。

2.地域建築的新符號化

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哲學等這些人類文化的具體精神形式均統歸於符號的範疇。①建築通過符號傳達出情感,形成隱喻,通過雙重譯碼的解讀,營造地域文化。總結與提煉地域建築文化的內涵特徵,進而具象成新的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徵符號等,並將這些新符號與建築營造結合起來,使新建築融入城市整體環境,營造新型城鎮城市文化,是地域建築文化更新發展的主要途徑。具體的方法有新建築的實效性設計、類比性設計、象形型設計、法則型設計等。②如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就是將現代建築與中國古塔元素符號相結合,建築自上而下,層層跌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陽光像金色的瀑布從塔頂順流而下,既藴含了佛教的佛光普照寓意,又將上海建築的弄堂文化同現代超高層建築技術相結合,符合上海的本土建築文化,也反映了上海地少人多的地理特徵與國際金融中心定位,結合新技術促進了地域建築文化的發展更新。

3.傳統材料的創新性運用

熟練掌握傳統建築材料的特性,同時利用現代技術生產能夠體現傳統材料的肌理、質感、色彩等屬性的可替代的建築材料,在滿足現代人審美觀的基礎上,創新性地生成新的建築空間,這是地域建築文化更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如現代徽派建築在使用現代建築框架技術與鋼筋混泥土、玻璃、瓷磚等現代材料的同時,使用傳統石材、木材作為建築物的裝飾性構件與表面肌理材料進行建築室內外裝飾,遵循傳統徽派建築空間格局進行佈置,營造特色建築空間,不僅能夠節約經濟成本,還能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延續城市脈絡,突出城市精神,營造新型城市文化,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與地域建築文化的更新與發展。

三、結語

總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與地域建築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之間存在着緊密聯繫,只有用發展的眼光深入研究地域建築文化的複雜性與矛盾性、認真分析地域建築文化的影響因子及相關構成要素,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契機,才能促使二者有機結合,建設出符合中國國情以及地區文化、適宜人居、環保生態。

新型城鎮化論文 篇二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江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市民化 社區體育信息化理論體系研究 論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法治政府建設 蘇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交通戰略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身份認同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文化傳承及其產業化問題研究 基於WT模型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支撐產業選擇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發展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財税政策研究 廊坊市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發展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社會利益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縣級政府職能研究 政府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職能定位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蔡繼明。中國的城市化:爭論與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34(5):10-14.

[4] 石淑華,呂陽。中國特色城鎮化:學術內涵、實踐探索和理論認識[J].江蘇社會科學,2015(4):50-57.

[5] 周宏仁。信息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34.

[6] 呂斌,李國秋。信息化的理論反思[J].情報科學,2005,23(12):1791-1797.

[7] 馮獻,崔凱。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同步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作用機理[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3):269-273.

[8] 吳偉萍。 城市信息化發展路徑選擇: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J]. 情報雜誌,2007(2):101-104.

[9] 楊穎春。波普爾與拉卡託斯的科學發展模式比較[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93-96.

[10] 王飛。淺析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J].新西部(理論版),2015(4):171.

[11] 王遠桂。論我國城市信息化發展歷程和實施途徑策略[J].理論與改革,2013(4):88-91.

[12] 王旭東。社會信息化概念的歷史考察及其釐定[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6(4):414-419.

[13] 周宏仁。信息化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研究[J].電子政務,2009(Z1):7-18.

[14] 崔凱,郭靜利。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基礎、現實選擇與推動策略[J].現代經濟探討,2014(7):29-33.

新型城鎮化論文 篇三

1.1.1對城鎮新區進行建設以及舊區改造促進了房地產投資的增加

由於新區建設需要房地產的直接相關投資,房地產資金會直接注入,從而帶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另外,城鎮舊區的搬遷改造也會帶動當地房地產市場發展,以及房地產投資的增加。同時,搬遷户對住房的需求也會增加,供求效應促使房地產投資增加。

1.1.2新型城鎮化中人口的增加相應推動了對住房需求的增加

據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每年以約1%的速度推進,城鎮人口年均增長4%~5%,從而帶動新增住房需求快速增長。由於新型城鎮化的速度不斷增快,大量的人口向城鎮湧入,他們對住房的消費需求也不斷擴大,對住房面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房地產投資也會相應地增加。

1.1.3新型城鎮化帶來的生活水平提升帶動了房地產投資的增加

由於城鎮化的不斷髮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於房地產有着更高的需求。如房屋置換、休閒旅遊、娛樂消費等,這些都對房地產消費投資提出了新的要求,帶動了房地產投資的增加。

1.2房地產投資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作用

房地產業是城鎮化的重要物質載體,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和城市面積都高速膨脹,必然會帶動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相應地房地產投資在一定時期內的快速增長會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1.2.1房地產投資的增加解決了城鎮化中一部分人口的就業

由於房地產資金的增加,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工人來參與到房地產建設中來,因而解決了部分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問題。另外,房地產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會使得相關行業人員的需求增加,解決了城鎮化中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

1.2.2房地產投資的增加擴大了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資金

城鎮化建設的不斷髮展也要求建設資金的不斷投入,房地產投資的逐年增加、配套建設的不斷增大,促使新型城鎮化朝着環境更和諧、配套更完善、服務更全面的方向發展。房地產投資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加快了步伐,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房地產投資要和城鎮化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協調。投資滯後會影響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投資超前則會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

2結論與建議

2.1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鎮化發展水平與房地產投資存在正相關協整關係,二者之間存在着相互影響的關係。在短時期內,我國城鎮化水平的變化對房地產投資增加影響不大,不是其增加的原因,而房地產投資的變化則會使城鎮化水平發生一定的變動,即城鎮化水平對於房地產投資的影響不顯着,而房地產投資對於新型城鎮化的影響顯着。在長時期內,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對於房地產投資具有一定的影響拉動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力大於房地產投資對於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推動作用。

2.2建議

從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發展經驗來看,房地產本身的逐利性會給城鎮化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難題,會導致城鎮化的片面發展,房地產的健康發展才能有效促進新型城鎮化。鑑於此,我國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合理引導房地產投資的方向,使兩者協調健康發展。

2.2.1城鎮化方面

首先,根據城鎮自身特點,科學規劃其長遠的發展,引導房地產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合理投資,避免盲目的開發投資或者是滯後的房屋建設。其次,重點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工作,在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容量、地址、分配和管理等方面合理設計,加大過程控制與服務管理。再次,完善城鎮的基礎配套建設,建立生態宜居、宜業的城鎮,提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水平。最後,根據住房市場的供需合理供應房地產市場的土地,做好舊城改造和徵地安置補償工作,保障人民的正當利益。

2.2.2房地產投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