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小城鎮建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小城鎮建設》論文新版多篇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一

《小城鎮建設》論文範文

題目:關於小城鎮建設及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點): 學生姓名: 學

號:

課程名稱:《小城鎮建設》 完稿日期:

年 月

關於小城鎮建設及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文章通過對“三農”問題進行分析,得出了發展小城鎮及其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通過將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並且通過小城鎮的公共財政體制因勢利導,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

“三農”問題

公共財政體制

一、小城鎮建設問題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正式發佈,強調“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隨着我國市場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深入,“三農”問題日益顯現,不僅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首要問題,而且成為制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瓶頸”。如何解決這一大難題呢?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過將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從而達到減少農村人口,提高農民收入的過程。

長期以來,關於城市化的發展戰略問題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問題,而且眾説紛紜。有的人認為首先發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認為中等城市應該優先發展,有的人認為應着重發展小城市、小城鎮,還有的認為應該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鎮並進的戰略。

那麼,到底是發展哪種類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觀念上不應該懼怕人口的流動,而應該正視人口流動問題,因為只有通過人口流動才能保證長遠的社會穩定。其次,中國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國的國情。要想使中國如此巨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一步就轉移到大城市是不現實的,必須考慮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問題,如資金問題、住房問題、交通運輸問題等等一系列難題。發展小城鎮儘管有佔用土地資源過多,浪費巨大,污染嚴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業方面也遠遠不如其他幾種發展策略,存在着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決人口流動和勞動力轉移方面確實有其優勢和可行性。

二、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意義及發展方向

小城鎮是80年代以來新建的鄉鎮企業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鎮的星羅棋佈是全國經濟增長的有力的依託。它把廣大的農村與大中城市連接起來,不僅帶動了農村的發展,而且有力地支撐着大中城市的繁榮。

今後小城鎮建設應注意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農村工業經過多年的培育,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在今後的進一步發展中,應當追求規模和集聚效應,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發展農村的第三產業,使發展小城鎮戰略在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從城市的集聚效應來看,目前發展小城鎮僅在現階段是合理的,要想長遠發展則需慎重。長遠目標應該是有重點地發展條件較好、有前途的集鎮和城鎮,使其進一步發展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個地區不能平均地發展集鎮和城鎮。可以將縣城發展為中等城市,對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發展不應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選擇地發展。一是近期積極發展小城鎮和小城市,並要長期使其中的一些發展為中、大城市。對於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進行優化,同時有選擇的進行發展。二是改變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鄉差別,允許有條件的農民進城定居,從觀念上認識到違背城市化規律的做法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三是改變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許農民租房、買房、集資購房,以及到城裏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費市場和農村的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進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允許農民進城興辦企業,從事工、商、服務業等;允許企業從農村招工,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市就業,避免離鄉不離土,進廠不進城;還要在就業、擇業、遷移等方面實行體制改革和較寬鬆的政策,從而使農村剩餘勞動人口較為順利地遷移,與工業化同步實現我國的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綜上所述,城市化是農業現代化縮短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途徑,小城鎮建設自身也可以產生大量的財政收入,如土地出讓金、建築業的税收,還可以使人力、資本、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土地聚集,從而拉動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大量成長型的資源。因此,小城鎮建設應注意和撤鄉並鎮的工作相結合,還應和制定靈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資政策相結合。

三、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財政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方向

由於小城鎮財政存在着分税制財政管理體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鎮在省、市之間的收入分配沒有解決,表現在財政的預決算權由上級政府做出,同時返還給小城鎮本身的財政資金非常有限,從而導致了小城鎮財政資金的困難。另外,小城鎮的公共支出範圍還是主要圍繞“經濟建設”展開的,即財政支出用於工、商企業生產經營上的比重過大,用於公共事業方面的支出比較小。而且“統支”色彩較濃,公共支出範圍較寬泛,沒有統一的規則,產生了“攤薄”效應。小城鎮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小城鎮財政應儘快明確公共支出的範圍,把那些本不屬於政府而屬於市場該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給市場去做,而一些完全應該由政府承擔責任的,儘快承擔起來,避免有限財政資金的大量浪費。

所以説,儘快建立和完善適合小城鎮發展的財政體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城鎮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努力創造有利於小城鎮改革和發展的財政環境。結合我國小城鎮公共財政的實際情況,適時地進行制度和體制創新。

1 政府職能的轉變

政府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弊端,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投資,集中資金、精力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確保政府正常運轉和公共活動的需要,消除職能越位、錯位的矛盾,轉為向小城鎮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和優質服務。另外,政府還要努力實現政企分開,從“運動員”的角色儘快轉變為“裁判員”的角色,不再直接參與企業微觀經濟層面的活動,而是要轉為着力引導、規範和維護市場秩序,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加強小城鎮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給

首先,加強對農業的投入。包括加強對農村的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產業化的支持以及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們決不能忽視農業的地位,而應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好本地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而培育龍頭企業,進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帶動整個小城鎮的經濟發展,並能夠對其他周邊的小城鎮產生示範作用。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通過迅速地提高農民的人口素質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從而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其次,加強小城鎮的基礎建設。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全國小城鎮平均瀝青路面不足1 3千米,全國3%的建制鎮、60%以上的集鎮缺少供水設備,因此進一步完善小城鎮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已經刻不容緩。加強小城鎮的基礎建設,不但能夠改善小城鎮的生產生活環境,在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的同時,還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外來投資者。政府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可以採取“政府出一些,個人、企業籌一些”的方式,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

再次,加強信息提供和高新技術開發。運用新信息、新技術不但能提高農業的質量,增強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提高鄉鎮企業產品的質量,增強鄉鎮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結合實際情況引進先進技術、設備,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進,造成有限的財政資金的大量浪費。

3 完善小城鎮的財政管理體制

在進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小城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基礎上,形成精簡、高效的運行管理體制。要從根本上完善分税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使小城鎮真正擁有一級財政和一級財力。具體的措施包括合理劃分縣、鎮財税的分配比例,調整機構設置,理順財税關係、改革財政預決算制度,使小城鎮成為一級獨立的財政,擁有自己的預算權和決算權。最後,各小城鎮還應籌建和完善一級國庫,同時還要依據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鎮之間的轉移支付體系,從而保證小城鎮的基礎建設和長遠的發展。

只有在結合小城鎮建設的基礎上,對農村財政體制加以改革,才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好“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劉豔,農村公共財政體制與小城鎮建設,財經問題研究,2004,(10)

[2]鄧子基,關於財政支農問題的若干理論思考,福建論壇,2004,(7)

[3]趙月,葛長銀 我國小城鎮體制現存問題分析及改革方向,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4]樑尚敏,關於推進小城鎮財政創新的若干構想,現代財經,2002,(8)

[5]劉溶滄,趙志耘 中國財政理論前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6]厲以寧 中國經濟運行於增長[M] 學習出版社,2002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二

學號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甌海分校“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論文(作業)題目淺談農村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姓 名

專 業 農村行政管理

淺談農村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摘要:分析農村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闡述環境污染給農村、農業造成的嚴重危害,論述加強農村城鎮建設中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生態小城鎮,改善和提高農村環境質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城鎮建設;環境保護

農村小城鎮建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綜合性課題。儘管農村小城鎮建設的表現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鎮,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不斷上升。但就實質而言,農村小城鎮建設是社會經濟系統中各個要素的聯繫與組合發生不斷變化,是農村產業系統的不斷優化和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探討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可能引發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對策。

一、農村小城鎮建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從系統論來看,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在地域上集聚的結果,會割裂生態系統內部的一些既存的聯繫。用農業生態系統理論來解釋,農業生態問題可以理解為“流”的問題,即農業系統中的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統外界的物質流、能量流等過多地流入系統,而系統內的物質流、能量流向外界輸出過少,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滯留或釋放到生態環境中,就會形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如果系統內的物質流、能量流等過多流向系統外,而系統外的物質流、能量流向系統內輸入過少,系統得不到應有的物質和能量補償,將產生嚴重的資源和能源耗竭問題。農村小城鎮建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更多的是緣於前者,即“流”的過分集中。一般來講,城鎮化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機物生態循環系統的改變。生態系統的循環存在一個內在的平衡機制,由於城鎮建設使農村人口聚集於城鎮,而城鎮的有機排泄物及其他廢棄物又不能有效地進入農田生態系統,這樣就割斷了有機排泄物及廢棄物與原來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聯繫,從而生成兩個環境問題因素:一是城鎮的有機排泄物和廢棄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鎮環境的有機物污染,如目前各種類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處理和環境污染問題,就是具體表現;二是農田生態系統的有機投入物減少,為了保持生態系統投入與產出的平衡,就必須用各種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機物投入,而農田大量注入化學肥料,必然會形成生態問題。

(二)農村工業生產活動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農村工業化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農村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農村城鎮建設的形成,農村小城鎮既是農村居民相對集中的場所,又是農村工業相對集中的生產經營基地。受鄉村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絕大多數鄉鎮在工業化進程中忽略了環境規劃和治理,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等隨意排放,致使空氣污染、水質污染、農田污染等,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二、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

當前,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鎮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情況嚴重,垃圾圍城現象普遍,生態惡化趨勢加重。突出表現是:

(一)城鎮周邊農村及農業污染嚴重。隨着農業的發展,農藥、化肥對農產品的污染及農膜產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鎮居民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燒秸稈造成大氣污染,規模化養殖及水產養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嚴重。特別是以化學肥料替代有機肥料造成的農田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耕地化肥施用量約每公頃375kg(發達國家化肥施用水平約每公頃200kg)。氮素化肥過量施用,會流失進入水體。研究證明,嬰兒發生亞硝酸鹽中毒或變性紅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內由於形成亞硝胺而致癌的現象,都與飲用硝酸鹽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關係。磷肥含有多種有害物質,過量的施用磷肥,使這些有害物質在土壤中不斷富集,進入“食物鏈”。

(二)鄉鎮工業污染不斷加劇。改革開放帶來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村小城鎮的復甦和興起,但由於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佈局分散、規模小和經營粗放等特徵,使得周邊環境污染嚴重。鄉鎮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佔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過50%。農村工業中從事汞製品、砷製品、鋁製品、鉛製品等產業,由於技術工藝落後,設備簡陋,管理和各種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允許排放標準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直接危害羣眾健康。許多水庫也開始進入富營養化狀態,城郊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最為嚴重,給城市供水帶來嚴重危害。

(三)農村工業企業佔用和毀壞了大量農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如今我國可以開墾的荒地所剩無幾,而現有耕地卻被大量侵佔,其中農村工業的佔地面積是驚人的。自1979年以來,農村工業的佔地面積已經達到1億多畝,如農村磚瓦業就是佔耕地的大户。農村工業還污染和破壞了大量農田。據統計,全國每年因工業廢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積達2億多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減少的糧食超過了100億公斤,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其中因為農村工業污染和破壞而引起的達47%以上。

此外,由於城市環境污染的嚴厲制裁,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了郊區小城鎮,從而使其污染程度明顯高於大城市中心區。 總之,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面臨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三、農村小城鎮建設中環境保護的若干有效舉措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過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解決農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隨着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小城鎮建設的普及,如果不重視環境問題,勢必出現農村環境污染的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的局面,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對農村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儘管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對環境的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環境系統本身能夠承受,並良性運轉的限度,是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中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準則。

(一)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社會經濟大系統

傳統的農村小城鎮建設經濟系統把整個經濟社會看作一個系統,沒有特別考慮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影響。 這個系統未將資源環境因素包含在內,很容易對生態環境形成忽視甚至損傷。如果生產者為了產出最大化,可能會不顧資源的更新和環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產,形成粗放型經營模式。協調農村小城鎮建設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是要把農村小城鎮建設發展建立在資源良性循環的基礎

上,因此必須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社會經濟大系統。

這樣,引入自然資源環境因素後,經濟系統就成為整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經濟系統與自然資源環境系統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使農村小城鎮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推進要兼顧農業持續發展的三個目標

1、產量目標

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非農產業對耕地的佔用面積還會持續下去。據統計,今後一段時間,我國每年還將淨減少耕地300多萬畝,到2010年,人均耕地佔有量將不足1畝。這意味着,我國今後要以更少的耕地養活更多的人口,農業生產的任務是非常艱鉅的。所以,產量目標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2、收入目標

產量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農民的積極性狀況,而農民收入狀況直接影響着農民的積極性。另外,農民的收入狀況還是農村市場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斷增加收入,才能使農村市場(消費品市場和資本品市場)充滿活力,為工業和勞務產品提供不斷擴大的市場。因此,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過程不能忽視農民的收入問題。

3、環境目標

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是農村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農村小城鎮建設能否實現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狀況。如果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建立在農業健康發展基礎上的農村小城鎮建設也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

所謂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是指對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從實物、價值和質量等方面,在真實統計和合理估價的基礎上,統計、核實和測算其總量和結構變化,並反映其平衡狀態的工作。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資源家底不清,對自然的利用動態缺乏真實的瞭解,這是我國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系統的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須儘快組建專門負責全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的機構,規範核算項目;從統計入手,調整和增設農業自然資源統計項目。並將農業以及農村自然資源統計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完善報告制度,逐步實現定期化、規範化、公開化的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報告制度。

(四)政府要強化對農村小城鎮建設發展中的環境管理

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個: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國過去在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中使用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存在規範不夠、約束力不強、缺乏經常化和制度化的檢查與監督等問題,因此必須不斷加強。

經濟手段包括收費、補貼和排污權交易等幾個方面。收費制度和補貼制度我國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排污權交易,即釋放污染量低於政府規定的排污標準的經濟活動主體,可以把它的實際排放與允許排放間的差額賣給另一個經濟活動主體,買者因而可以排放高於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這種交易可以在市場上廣泛進行。排污權交易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隻要規定了整個經濟活動中允許的排污量,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將根據生產經營的

控制成本曲線,確定生產與污染的協調方式,社會總控制成本的調整將趨於最低。二是與排污收費制相比,排污交易權不需要事先確定收費率,也不需要對收費率作出調整。排污權的價格通過市場機制自動調整,排除了因通貨膨脹影響而降低調控機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夠提供良好的持續激勵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門可以通過增發或收購排污權來控制排污權價格,可大幅度減少行政費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過立法和司法活動,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控制和監督,以規範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使其與既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一致。我國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已頒佈實施了一批有關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法律,但相對城市環境保護和工 業污染防治而言,農村小城鎮環境保護工作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我國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手段還必須強化,真正確立法律手段在管理農村環境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五)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我國生態農業基本理論認為,生態農業既不同於完全依靠內部封閉或內部物質循環的有機農業,也不同於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質的工業化農業,不是單純的自然循環,而是自然、經濟、社會的複合體。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首先要積極發展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立體種植生態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有機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係,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採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藥,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其次要大力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是以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白色農業是利用至今尚未為人類充分開發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資源之一的微生物資源寶庫,應用科技進行開發,創建微生物工業型的新型農業。因此,發展微生物工程科學,創建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業型白色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六)加強生態型城鎮的建設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小城鎮建設在加快。按照什麼樣的模式建設城鎮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目前的模式有傳統城市、花園城市和生態城市,我們應該以生態城市為目標建設我們的城鎮。生態城市強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學功能,使人們居住的城市具備迴歸自然的特性。生態城市不一味強調綠地面積,但強調生物組分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控功能,要將城市的綠地系統提升到生態環境質量調控系統的高度來設計和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設要從大尺度和小尺度兩方面同時進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建設,使城市中的“自然”處於調控環境質量的地位。小尺度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體等各個方面進行生態學設計,保證快節奏工作環境下的無公害享受。具體來説,我們要突出抓好生態示範區建設項目,積極實施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以及城鎮工業廢棄物處置等項目;抓好城鎮工業污染源治理,結合鄉鎮工業小區建設,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建立生態環境支撐體系、生態資源保障體

系、生態城鎮佈局體系、生態產業發展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生態人居環境體系,形成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生態經濟高效發達、生態社會和諧相融的生態型城鎮體系。

參考文獻:

[1]葉堂林。小城鎮建設的規劃與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6 [2]包景嶺,駱中釗,李小寧等。小城鎮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 社,2005.5 [3]王祥榮,吳人堅,張浩,王壽兵等。中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報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社,2006 [4]湯銘潭,謝映霞,蔡運龍,祁黃雄。小城鎮生態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5]鄭志龍。論城鎮化中的環境保護[J]。經濟師,2007(7)

[6]蘭州:城市“綠化補丁”越來越沉重的憂思[EB/OL]。 (2010-1-6)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三

關於小城鎮建設的論 文

學員姓名

學 號

專 業

學 校

二O一五年月

小 城 鎮 建 設

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各類矛盾凸現。為有效解決工農兩大產業間的利益失衡問題,增加城鎮人口,擴大農副產品的市場空間範圍,提高農民相對收入水平,為此,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 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一、小城鎮建設的嚴肅性和必要性

小城鎮是我國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經濟發展的橋頭堡,屬於當地經濟最活躍的主導力量。目前,我國的農村城鎮化建設正處在一個加速發展階段,小城鎮的建設作為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介於大中小城市與農村之間,它的順利建設必然使得城鄉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經濟雙向良好互動的局面。小城鎮建設的必要性根據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化解農村深層矛盾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資源分佈不均,總體來説,有資源和地理優勢的地方,經濟相對發達。但是大部分的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了自身生計問題,不可能全部湧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納,他們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沒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來源,依然延續幾千年來的耕作模式,收入總量很難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農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會,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農村之間建設小城鎮,以小城鎮建設為紐帶實現城鄉共同發展,開闢新的就業就業渠道和空間,一部分農民進入小城鎮,解決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化解農村深層次的矛盾,從而使“三化”落到實處。

2、小城鎮建設有利於農村土地的集約,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為實現農村產業化經營打下堅實基礎

農業要發展,農民收入要實現穩步增加,前提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開展規模化經營,集約土地,根據現在農村的發展現狀以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來累積下來無規劃的陋習,缺乏科學佈局,往往住户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址建屋,農村散居現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費土地,單位建築用地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質量差,安全係數低,農户的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難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動場所和科技培訓場所,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受到限制,經濟發展缺乏推動力。四是給農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如電話線的敷設成本高,大多數農户用不上電話,信息難以及時傳遞,農村供電線、供水管、閉路電視線、煤氣管道的安裝,也由於其線路過長,成本過高,難以普及,使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難以有質的飛躍。這就使得我們必須重視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轉移和集中農民,才有利於改變以往老屋隨意亂建,浪費土地資源的行為,規範其行為,為今後農村產業化經營奠定基礎。

3、小城鎮建設有利於提升農村社會的軟實力,提升農村社會的文明建設

小城鎮建設的穩步推進,更多的農民到城鎮居住,有利於傳播城鎮新文明建設,提高農村農民的素質,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綜合提高農業社會的軟實力,勢必會加強在農村文化事業的建設,人們之間的交流通道更通暢,更便利。公共衞生和環境保護意識將大大增強。小城鎮建設中公共設施的構建,將大大緩解農村散居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和破壞,有效地使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4、小城鎮建設有利於拓展地方經濟發展空間和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

根據國家、省、市、地區各級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進入小城鎮建設的集中爆發期,小城鎮建設可拉動建材、家電、傢俱、電力、交通、供水、通訊、環保以及餐飲服務行業等行業的發展,從而推動地區經濟增長,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農民思路活絡,農副產品的銷售品味提高。與工業產品形成良好的互動。

二、研究在小城鎮建設中應注意的事項,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議:

1、小城鎮建設要準確定位,科學規劃,根據本地實際突出地域特色,增強小城鎮綜合實力

一個城鎮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的規劃,這其中的規劃設計要依託當地的實際情況,圍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努力。建設小城鎮,規劃要超前,立足高標準,建設可分期進行,避免重複建設和盲目建設,投入的項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羣眾的投資臵業的積極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風格,利用我們土地資源豐富,農副產品豐富等有利條件,發展規模化產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形成“品牌”效應,發揮他們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拉動整體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要以主導產業帶動,專業市場驅動,工業園區帶動來加快和促進小城鎮的綜合改造開發。

2、小城鎮建設堅持市場化運作模式,多元投資,共同建設,加速小城鎮建設步伐

小城鎮建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資金的來源問題,它是擺在我們建設中最大的一隻攔路虎,但是為了小城鎮建設中取得佳績,我們堅持不等不靠,堅持走市場運作的模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使我們的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建設的更好。資金投入來源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抓住國家重視改造基礎設施的機遇,爭取資金對小城鎮建設中基礎設施的投入。二是藉助廊道綠化拆遷包賠補償;三是煤礦搬陷包賠補償款;四是自籌自資;五是綜合利用沿街土地資源和公共基礎設施有償推向市場籌資;六是爭取銀行貸款。通過上述措施的積極謀劃,解決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出現資金困難的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建設。

3、小城鎮建設中監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發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成立專門的小城鎮建設領導機構,對於在城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懸而未決的問題拿出具體的措施,利用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強力推進建設進程。保障規劃的嚴肅性,選址的科學性,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對不符合要求的、不辦正規手續的、違反規劃設計要求的、堅決予以查處制止。監管到位。小城鎮建設中,會出現許多的問題,但是我們要時刻把握住時代實踐和人民的新要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現行小城鎮建設中出現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鄉鎮行政管理的相關制度,為小城鎮建設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4、小城鎮建設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注重環境的綜合保護

小城鎮建設不單單是簡單的樓房、道路、公益設施、工業園區、商業街道的修建堆徹就稱之為小城鎮建設,它涵蓋農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當然生態文明建設,環境的綜合治理保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態建設強調城市建設必須具有良好的生態學功能,使人們居住的城市具備迴歸自然的特性,它的建設並不是人們嘴上常説的綠化建設面積多,它主要強調的就是生物部分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調控功能,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要將城市的綠地系統提升到生態環境質量調控系統的高度來設計和建設。根據我的認知,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説:一是生態農業種植方面,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的農業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綜合保護利用,資源利用融為一體形成良性循環,進行生態種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費,發展現代新型農業,儘量給環境減少壓力。二是使城市中的 “自然”處於調控環境質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個方面進行生態學設計,保證快節奏下生活的無公害享受。積極施行垃圾無公害處理,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分類管理的辦法,控制工業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標準。並對排放物集中監測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諧相融的生態型城鎮體系。

總之,小城鎮建設,是繁榮農村經濟,解決農村“三農”根本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我國能夠早日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們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致富農民為己任,為祖國的小城鎮建設奮鬥!

參考文獻:

① 胡培兆 以城鎮化模式建設新農村

② 鄭新立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個問題

③ 淺談如何加快小城鎮建設

④ 關於小城鎮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的思考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四

論加快定西市小城鎮建設步伐

[內容摘要]

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與對策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強化鎮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省小城鎮類型多樣,發展水平層次不齊,發展戰略和對策也各具特色。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市農村小城鎮建設總體相對滯後,制約因素很多 ,應藉着西部大開發的契機,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發展進程。

[關鍵詞]小城鎮 規劃 管理

一、小城鎮的概念

在我國的城鎮體系中,小城鎮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為主體,以物資開發、利用、生產為特點,以聚集效益為目的,是集政治、經濟、物資為一體的有機實體。

二、我市小城鎮發展的基本形勢。

近年來,隨着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全市的一些重點小城鎮建設力度明顯加快,逐漸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由於經濟實力不強、產業培育滯後、投入嚴重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小城鎮建設起步晚、起點低,總體水平不高,改造提升、加快發展的任務還很艱鉅。

小城鎮處於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農村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發展小城鎮,可以打破城鄉分割狀態,使城市的資源向農村輻射,資金向農村擴散,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促進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轉變;能帶動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增加更多的就業空間,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增加農民收入。隨着國家統籌城鄉發展進程的推進,小城鎮建設必將成為“十二五”及至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發展重點之一。因此,我市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機遇也日趨成熟。

三、目前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發展時間短,總體上講,我省小城鎮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規模成長轉變。我省小城鎮數量雖多,但平均規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農人口統計則規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顯。許多小城鎮的建設還有很多需要完善之處,如基礎設施簡陋,城市景觀差;人均佔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農產業基礎薄弱,就業機會少,對農村勞動力吸納力小;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存在,農民“紮根”還有後顧之憂。分而言之:

1、鄉鎮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直接阻礙了小城鎮建設的待續穩定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鄉鎮企業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整個國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工業獲得長足發展,告別了短缺經濟,工農業產品普遍過剩,由賣方市

場轉入買方市場,鄉鎮企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結構性困難,使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明顯減弱,也使小城鎮的發展失去了資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2、“二元化”的户籍結構影響人流向小城鎮聚集。城鄉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更是短缺經濟的結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業、上學、醫療、住房等各種權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特殊產物,賦予了户口不應有的福利功能。本質上正是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鄉居民區分成了兩個發展機會與社會地位不同的階層。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結構對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制約和阻礙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建立現代户籍管理新體制。最近幾年,在國務院和公安部等有關部門的推動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進行了一些有益地實踐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陰影還在,户籍制度的限制還在,還需要國家制定和配套相關政策、制度和法規。

3、小城鎮經濟結構趨同,產業層次偏低。我市80%以上的小城鎮均由農村型居民點發展而來,使這些小城鎮均具有較為典型的農產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鎮的特點。這種建立在農業開發之上的城鎮類型在發展中無疑缺乏足夠的竟爭

力,趨同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使各級小城鎮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力。

4、基礎設施不完善。現有的許多小城鎮的城市建設沿襲了農村型居民點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約性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城市景觀風貌缺乏特色等許多問題,使小城市鎮的舒適度、安全性等不盡人意,進而減小了小城鎮的吸引力,影響到小城鎮的進一步發展。

5、城鎮功能不健全,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力、整合力不強。正是由於城鎮建設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鎮功能普遍較弱,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的拉動性不強。由於城鎮規模小,金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水平低,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足,使小城鎮在人才和資金的引進、產品技術的更新、產業升級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響了小城鎮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對策

1、提高對農村城鎮化的認識,把發展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來抓。

全市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充分認識發展小城鎮對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農村現代化和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作用。加強對農村城鎮化問題的研究,把握小城鎮發展

規律,協調和處理定西市農村城鎮化研究、規劃、建設和政策等問題,把農村城鎮化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

2、準確定位,科學規劃,認真謀劃新一輪小城鎮建設 應本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原則,從本地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經濟實力、社會條件、人口規模等實際情況出發,明確界定小城鎮的功能定位。要在客觀分析全市各建制鎮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已具備建設條件的,儘快編制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規劃應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突出特色、適當超前,建設可分期進行。規劃一經確定,就要嚴格執行,不能隨意改變。

3、強基固本,改造提高,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由於經濟落後、財力有限,全市小城鎮普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道路交通、郵政通信、供電供水是城鎮最基本的基礎設施,要首先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學校、文體場所、商業網點、醫院、環保排污、環境綠化等也是城鎮必不可少的設施,要與城鎮建設同步發展甚至超前發展。同時還要通過鼓勵羣眾集資建房、引進房地產企業開發普通商品房、整理開發土地連片營造住宅小區等方式,加強居民住宅建設。

4、項目先導,產業開發,實施好發展第一要務。

要牢固樹立“經濟靠產業壯大,產業靠項目支撐,項目靠投資推動”的理念,把特色產業開發作為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牛鼻子”來抓。一是要立足於本地馬鈴薯、中藥材、畜草、蔬菜、花卉、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吸納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二是要發展以服務農村為主的服務業,積極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配套服務。三是要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集散能力的農產品、小商品交易批發市場和綜合貿易市場。另外,要構造支柱產業,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要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和市場體系建設相結合。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鄉鎮企業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以農產品加工、包裝、營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同時還要辦好市場,激活經濟,帶動相關產業。一定要引導鄉鎮企業到鎮區進行集中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企業規模經營和聚集效應。

5、要研究和制定有利於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流動的政策,儘快建立符合小城鎮經濟社會特點的行政管理體制。實行進城人口的市場化安置。通過各種途徑,千方百計為進城農民就業創造條件。要改革現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為了鼓勵農民進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讓農民進得來,住得下。

我市許多建制鎮的行政區劃偏小,總體實力偏弱,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受到行政區劃的

限制和制約,影響了小城鎮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正常發揮。因此,有必要結合機構改革,對規模較小的建制鎮進行撤併,同時還應逐步減少鎮級機關工作人員。

6、創新機制,多元融資,以開放帶動小城鎮發展。

小城鎮要遵循市場規律,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建立起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全社會、內外資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融資的建設機制。一是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把投資的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地區以及民生工程傾斜的機遇,認真做好建設項目篩選儲備和申報工作。二是市、縣區財政應當設立小城鎮建設專項基金,專項用於小城鎮建設;各縣區收取的城市維護費和小城鎮集體存量土地收益,應全部用於小城鎮建設。三是推廣隴西縣經營城市的成功作法,通過統一徵地拆遷,進行土地使用權拍賣,盤活小城鎮存量土地資源。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方引進資金和項目,形成聚集效應。五是在供水、供熱、公交、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行業,可通過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和經營主體,實行政府特許經營。

7、加強管理,優化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小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於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能的管理。小城鎮應從治理髒、亂、差等不文明現象入手,全面加強城鎮管理,着力創造優美環境、優良秩序。要明確鎮政府在城鎮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健全和完善綜合管理機構,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要制定加強小城鎮管理的規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鎮管理規系。小城鎮建設不僅是政府行為,更應是市場行為。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加強城鎮意識教育,發揮廣大羣眾建設管理城鎮的積極性,建立起以個人投資為主,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投資機制,走地方財政投入啟動,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公用事業收費和引進外資等多元化、產業化、市場化的路子。

8、繁榮文化,公共服務,提升小城鎮的凝聚力。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要圍繞健全小城鎮文化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切實加強小城鎮中國小、幼兒園、醫院、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閲覽室、體育場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發展小城鎮文化教育事業打造載體、提供場所、拓展空間;在軟件建設方面,要積極引導小城鎮居民自發組織羣眾性演出團體,在農閒之餘和節假日期間,自編自演一些“貼近羣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社火,戲曲等鄉村文藝作品。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五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課程論文

題目:加強小城鎮建設 協調城鄉發展步伐

姓名:李 曉 婷

學號:12***

專業:農村行政管理

學校:青龍電大分校完稿日期:2012年11月

加強小城鎮建設 協調城鄉發展步伐

內容摘要:小城鎮建設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鎮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羣眾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史口鎮按照“壯大規模、提升層次、健全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明晰發展佈局,完善基礎配套,壯大鎮域經濟,改善鄉村面貌,着力打造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產業合理、有序平安的新型城鎮,努力推動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協調城鄉是發展中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重大課題,加強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是協調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而當前小城鎮建設與管理面臨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字:城鄉發展,小城鎮建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一、加強小城鎮建設和管理是協調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

“小城鎮是城市與農村的連接體和中轉站”,“發展小城鎮,可以使城鄉之間形成一種優勢互補、雙向互動的經濟關係,實現城鎮與農村產業相互銜接、經濟有效融合的兩性互動和一體化發展,最終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

小城鎮在協調城鄉發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鎮是城鄉交流的平台

小城鎮的發展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繫,開啟了城鄉交融的大門。具體體現在:小城鎮是城鄉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對農村的制約尤為突出,在廣大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和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後,農民無法全面、及時地得到市場信息,必然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節奏和農產品的銷售,小城鎮是一定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基礎設施相對較好,協作能力相對較強,信息相對靈敏,人才比較集中,是促進城鄉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鎮是城鄉市場對接的平台,我國買方市場已經形成,城市大量工業品積壓,農村商品供應品種少,選擇餘地不大,同時隨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對綠色食品、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鎮成為城鄉互通有無、完成市場對接的平台;小城鎮是城鄉人才流動的平台,當前我國人力資源的結構性問題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相對過剩,而另一方面農村急需大量高素質人才,同時又滯留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小城鎮可以作為城鄉人力資源雙向流動的紐帶,通過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引導城鄉人才有序合理流動。

(二)小城鎮是傳播城市文明和輻射農村經濟的橋頭堡

小城鎮向處於廣闊農村腹地的農民傳播了城市的思想觀念、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生活方式等,成為廣大農民接觸現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鎮的發展使許多農民的進城願望變成現實,率先進城的農民以自己撫育文明的生活體驗,向“後來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為城市化做着無聲的宣傳。而且小城鎮的鄉鎮在資金方面對農村的“反哺”作用,使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鎮涉農企業的發展有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

(三)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首先,小城鎮是農村鄉鎮企業的最佳聚集地,這既可以解決“村村點火、户户冒煙”、侵佔耕地、污染環境等問題,又可以實現資源、環保、規模效益、公共設施等綜合優化的理想效果,同時小城鎮也是未來變動升級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從農業現代化內涵看,小城鎮為農業環境現代化提供了空間環境,而空間環境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的依託和載體,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其次,從農業產業方面看,小城鎮發展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小城鎮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吸引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小城鎮遷移並逐步實現“農轉非”,這樣可以實現農村土地的合理流動和土地集中化、經營的規模化、管理科學化,從而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條件;第三,小城鎮發展為農民現代化,即農民知識化、智能化提供了現實條件和可能,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文化、衞生、餐飲、娛樂、信息、保險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為進入小城鎮的農民知識化提供各種方便條件,另一方面也對農民實現非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促使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改變及文化素質的提高,加快自身現代化步伐。

二、在協調城鄉發展中小城鎮建設和管理出現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建設迅猛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小城鎮的建設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

(一)可能導致“準城市化”現象氾濫

以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城鄉二元結構,但不利於徹底改變城鄉分割的局面,因為這種城市化模式本身隱含着鼓勵農民進小城鎮,限制農民進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種在補徹底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不徹底政策。其實踐結果可能使中國的社會結構演變成“農村——小城鎮——大城市”這種三元結構,使部分小城鎮既不像城市、又不像農村;生活在小城鎮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區別於農民,從而使人們擔心的“準城市化”現象氾濫。

(二)整體規劃不強,佈局不合理

規劃在先,建設發展在後,作為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鎮,必

須用成熟的思想指導其建設,以保證小城鎮健康、有序的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國小城鎮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鎮佈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級政府缺乏正確的指導和科學的管理;城鎮幹部大多來自農村基層,對城鎮建設不是很熟悉;城鎮幹部更換頻繁,由此帶來的短期行為使規劃執行喪失了連續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鎮數量盲目擴張,佈局分散,鄉鄉有鎮,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鎮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

小城鎮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水、電、路、公廁、綠化、農貿市場、學校等公共基礎設施必須配套建設,而各種配套性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於資金緊缺,許多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長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鎮以馬路作市場,人車擁擠阻塞嚴重;有的小城鎮尚未安裝自來水,人們吃水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有些小城鎮電力不足,供應不正常,不能滿足鄉鎮企業和居民的用電需要;小城鎮普遍缺少文化、娛樂、社交場所;還有不少小城鎮缺少公共廁所,垃圾堆放場,亂扔垃圾現象比較普遍。

(四)管理混亂,改革滯後

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與現行條條塊塊的管理關係難以理順,使之在調控引導過程中受到多方摯肘。鎮政府對税務、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銷社、供電所、派出所、司法所、農口七站等主要部門沒有管轄權,只有“義務“,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統一領導。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體制不順,思想不解放,對本行政區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種種限制,將外地人才、資金、技術等拒之門外,制約了土地等許多因素的合理組合。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協調城鄉發展的對策

作為協調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的小城鎮建設既具有世界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所以我們可以在借鑑世界西方發達國家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的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尋求加強中國小城鎮建設與管理的對策,以促進協調發展。

(一)搭建融資平台,多渠道籌措小城鎮建設資金

小城鎮建設要與鄉鎮企業發展相結合,在投融資體制方面,要採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方式,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集體和個人出資為主,國家、集體、個人和民間資本共同投資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一是鼓勵農民成立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利用農民土地收益和經營收益籌措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基金;二是鼓勵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帶資進鎮,買房建房、興辦企業、務工經商;三是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參與小城鎮建設、興辦企業;四是在小城鎮

徵收的城市建設維護費應全額返還鄉鎮用於小城鎮建設;五是盤活存量資產、以項目為載體實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資;六是爭取上級政府給予財政投入或給予財政貼息貸款扶持。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於小城鎮健康發展的土地制度

小城鎮發展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土地的制約,這是當前小城鎮發展最緊迫的問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從保護耕地出發,制定農村非農用地規劃,小城鎮發展要儘量少佔用耕地。對城鎮發展確實需要佔用耕地的,要從動態平衡出發,給予保證。另一方面,要按照佔補平衡原則,積極探索農民進入小城鎮後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轉制度,明確土地流轉的途徑和管理方法。允許小城鎮規劃區內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採取作價入股、出讓、轉讓等方式參與小城鎮的開發。

(三)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

在發展建設小城鎮的同時,必須把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擺到突出的位置。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必須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條件,圍繞建設工業帶動型、商貿流通型、旅遊拉動型、資源開發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來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和建立主導產業。農業資源優勢強、經濟實力弱的小城鎮,應確定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個體手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把發展特色經濟同建設特色城鎮結合起來,把建設農業產業化同培育支柱產業結合起來,通過培育一兩個產業和幾個龍頭企業,建立起小城鎮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勢。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產業,小城鎮的發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後勁。

(四)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優化發展環境

要理順體制,建立健全小城鎮建設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強化對農村建築市場和施工隊伍的管理和監督檢查。要加強小城鎮內部的綜合治理,優化內部環境;制止“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營造寬鬆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營造平安環境;加強美化、綠化和公共衞生管理,打破“一條街,兩行樹”的舊格局,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加強文化建設,突出文化特色,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 朱啟臻,葉齊茂:《小城鎮建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8.

[2] 李文學,《建設和諧的新農村》,農村合作通訊,2006(11)。

[3] 曹宗敏,《新時期小城鎮如何發展》,城市管理,2006(3)。

[4] 楊守春,《。新農村建設要做好五篇文章》,今日浙江,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