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政治小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政治小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政治論文 篇一

淺談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問題

摘 要: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活動有顯著的改進,但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存在參與不平衡、非制度化參與、參與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從從觀念、體制、經濟發展等方面分析了制約公民政治參與的原因並提出推進和完善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措施: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塑造參與型政治文化,增強公民參與意識;提高黨的民主執政意識,高度重視公民參與;加強公民參與的制度化建設。

關鍵詞:公民政治參與 現狀 措施

政治參與其概念來自西方政治學,就其廣義而言是指公民為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而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對政治體系施加影響的活動,是政治關係中公民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着政治關係的本質。切實加強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活動的研究,對於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我國政治參與的現狀

從政治文明建設的角度,政治參與是其中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它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治民主化,並且隨着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強化自己的功用與效能。追求普遍而平等的政治參與,不僅是民主政治的精神顯示,也是一個社會的政治發展所趨向的核心內容。根據國情的發展,適度的政治參與是必要的,這是保障社會發展有序化的一項重要措施。但相對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深刻變化,公民參與的總體水平顯然滯後,尚有極大的拓展空間。從實踐中看,公民政治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部分政治參與的動機表現為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並存的狀態

改革開放後利益原則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從而演變為某些人蔘與政治的一個主要驅動力,也就是説政治參與成為人們利益實現的重要途徑。現代公民政治文化下,公民進行政治參與是一種自覺意識,而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動機還缺乏由利益取向到政治文化的進一步深化。

(二)不同地域、不同階層,政治參與程度和質量不平衡

我國經濟發展區域的不平衡和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後地區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較為明顯。不同階層的人們,由於職業、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別,也導致他們的政治參與狀況表現各異。“處於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蔘與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處於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高些,這種差別確實可以反映出那些較低社會地位的成員在各方面的不利條件,諸如僅享有較低級別的信息和較少的閒暇時間。”

(三)我國公民對政治參與認知度相對較低,不利於人們的政治參與

我黨一直重視國人的主人翁教育,但是對如何進行政治參與的規則、方式、效用等方面的宣傳比較缺乏。加之激勵機制不完備,很多人處於政治冷漠之中,故而執行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偏頗。

(四)健全的政治參與程序和運行機制尚未形成

我國雖然在公民政治參與上建立了諸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社會協商對話制度、基層羣眾自治制度、輿論信訪制度等,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執行這些制度的具體措施及執行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在個別地方,選舉走過場,不是真正反映民意或代表民意等,從而阻礙了公民有效地進入國家政治生活過程,最終影響政治現代化的進程。

二、制約公民政治參與的原因

公民參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一)觀念滯後是阻礙公民參與拓展的最大桎梏

首先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漫長的封建社會既創造了璀燦的文化,同時也在人們的心裏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政策思想的烙印。在這種思想驅使下,部分官員不尊重公民應有的政治權力,僅把公民當作政策被動的接受者,認為公民理應絕對地接受和服從;或者害怕公民參與過多會影響社會的穩定,不敢為積極廣泛地推進公民參與的進一步開展。

(二)市場經濟環境的客觀制約

我國經濟發展明顯呈現出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不平衡狀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公民參與就更為積極主動,而廣大的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公民的參與力度就明顯弱化。市場經濟對公民參與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經濟發展增強了人們的參與意識與能力;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導致利益分化,擴大利益差距,一部分人被邊緣化,經濟條件惡化,失去了參與的機會與條件,例如下崗失業工人、農民及城市農民工等。

(三)現行體制的困擾

公民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現實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從我國目前來看,社會主義制度的階級本質決定了我國的政治機制對廣大人民羣眾參與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影響必然是積極的,但問題在於傳統體制下行之有效的政治體制在目前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革後仍然運行於我們的工作機制之中。這是制約當前全國很多地區公民參與機制創新的一個深層次問題:本身規範合理且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和長期在實際運行中不合理不規範的潛規則之間的矛盾。

(四)參與形式與渠道問題

目前,我國政治參與的渠道還相對單一,有待開發。例如中國工、青、婦的組織網絡是比較健全的,是黨聯繫羣眾的橋樑,也是公民政治參與的基本通道。通過工、青、婦等羣眾性組織來帶動“準組織化參與”,應該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公民政治參與的特色之一。但是目前工、青、婦組織這方面的功能相當孱弱。在整體上看,他們的行政化、機關化傾向比較嚴重,親和力不夠,社會公眾對其依賴感不強,作為黨聯繫人民羣眾的“橋樑”、“紐帶”和公民政治參與的通道,其發揮作用的空間還相當大。

三、推進和完善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措施

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的路徑,實際上是在探索建構一個民主行政治理模式,促使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轉變,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認知水平。經濟發展了,可以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活動,還將促進交通、通訊和技術的發展,從而為政治信息的傳播和公眾獲取政治資源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物質前提。經濟地位上的平等促成了人們對政治地位的尋求,共同富裕是實現公民政治參與平等性的經濟條件。其次,市場經濟推動思想解放。市場經濟的實踐喚醒了人們在經濟上的平等觀念、主體意識、競爭意識和法制意識,並使其成為發揚政治民主、喚起公民政治參與意識、激發公民政治參與願望的前提。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人們的觀念更新提供了外力助推。

(二)塑造參與型政治文化,增強公民參與意識

規範化的公民參與,必須要有高度的公民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因而要有相應的積極參與的政治文化,為公民參與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指導主體的政治行為,規定人們的政治傾向,影響和支配人們對政治行為方式的選擇。因此,拓展公民參與,必須塑造全新的參與型政治文化,增強公民的主體意識,引導公民進一步瞭解、信賴和支持政策體系,提高公民參與的理性程度,約束非理性的情緒型參與。

(三)提高我黨的民主執政意識,高度重視公民參與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加強執政能力必須增強民主執政意識。應按照執政為民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參與度。重視民主執政中的公民參與,培育和創新公民參與機制,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監督中充分發揮公民參與的作用。

(四)加強公民參與的制度化建設

公民參與制度化即公民參與的合理化、法制化,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把公民參與的合理要求以合法的、公民能夠認同的法律規範確定下來;二是把公民參與行動納入規範的、合法的軌道。制度化的公民參與對於提高政策體系的綜合治理能力、補充政策體系能量、擴大政策體系的權力基礎、增強政策體系的整合能力和穩定性,推動公共政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義。應在尊重憲法和相關法律對公民政治權利規定的前提下,建立公民參與的法律規範和制度體系,用法律規範的形式把公民參與的內容、範圍、方式予以確定,使公民參與經常化和秩序化。

參考文獻:

[1]樊樹龍,唐虹。政治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樑波·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制約因素[J]·求實, 2002年5期, 47-49.

[3]趙海月。目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民主政治建設的考量[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3):1-5.

政治小論文 篇二

關於思想品德,我有太多感觸了,總而言之:思想品德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源於生活。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去一家外國快餐廳裏吃東西,我上完洗手間洗完手出來,我沒有烘乾我的手,而無意識地把手的水甩幹。此時,原看似高尚的兩名中年婦女貿貿然擺着兇惡、猙獰的面目衝着我,破口大罵道:“你怎麼做人的啊!一點思想品德道德都沒有,中國禮儀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會,你有沒有家教的你!你以為我們會怕你嗎?我們兩個也可以把你打敗吧!你以為你年青就夠我們打嗎?…”她們口若懸河地説,説得很暴力,我在一開始就已經連聲説:“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覺得很突然,一時反應不過來,隨聲便道歉。她們的話過於極端了,已經不是教育和提醒人的程度了,已經論到我終身、家人及我的自尊和原則去了……

我沒有和她講任何道理。第一,我有錯在先。第二,因為我知道和她們講道理是徒勞的,何況她們的聲音也掩蓋全場。第三,我尊重她們,我尊重和我母親同輩以上的人。就算真的談到要打要怎樣的,我自身條件也是比她們好一點點,可誰會如此不理智呢?

我自認倒黴走了,她們仍然在大吼大叫……

我覺得這是關乎一個人素質的問題,她們已經談不上是有良好素質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人了,動不動就要動粗似的,內在的品質掠奪了她們那高尚的外表,思想過於極端化了,很不理智,意氣用事,體現出一種很小氣、斤斤計較的內在,這種人是很少接受過優良教育的,沒有經過過教訓,往往得意洋洋,佔着自己是本地人就歧視我們這些外來人士。

還有一次,在我騎着單車在上學的途中我似乎聽見有人叫我,便回頭瞄瞄,卻忘記顧着看路,前面的的士突然停了下來,我“嘣”地一下撞上去了,我的單車把他的車殼撞凹了,我也傷了。

他先是送走了客人,看見我在地上,皺着眉頭地問道我:“啊!小妹妹!你有沒有受傷啊?還好嗎?”我完全驚呆了,我本身已經做好道歉和賠償的準備了,可他卻第一時間問我的傷勢,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感覺,都關乎到思想品德中。

我被他大量的品質所感化,他不但不怪罪我,還關心我,我實在是慚愧。

一個人的內在不是表現在他的外表多麼做作,而是發自內心地表達出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就體現在這裏。

政治小論文 篇三

我們知道,自律就是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有的人卻據此認為,講自律,就是約束了自己。,也就限制了自由;講自由,就不應該有自律,它們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他們不懂得自律和自由相輔相成的關係,自由離不開自律,自律保障着人的行動自由。

在社會生活中,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沒有任何限制、約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我們都放過風箏,美麗的風箏隨風起舞,似乎在空中能夠自由的飛翔。那麼,風箏真的能夠自由飛翔嗎?假如我們鬆開或切斷手中緊緊拉着的線,風箏還能飛翔嗎?

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也都由一根線索來約束着,這根線就是紀律。紀律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夠有效地保障人們正常地活動和生活的約束力量和條件。

自律是獲得行動自由的必要條件,你的自由如果不以自律來約束,肯定會妨礙和侵犯別人的自由和權利。反過來也一樣,你的自由和權利也會受到別人的妨礙和侵犯。

比如,對學生吸煙,有不少同學認為這只不過是一件小事,是個人的自由,與他人無關。確實,是否吸煙是你的自由,但作為中學生,卻違反了《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紀律,妨礙了別人享受清鮮空氣的自由。誠然,吸煙是個小問題,但許多青少年當初就是在類似的小問題上放縱穩步自己,目無原則,最終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遠,抱恨終生的。

俗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一定的力量維護共同的生活秩序,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人們就無法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

我們自覺地遵守了紀律,也就做到了自律。那麼對於紀律的約束力,我們就是否會感到不方便呢?就像游泳好手在水裏感到自由自在一樣,不會感到水對自己的約束和限制,一個養成了自律習慣的人,不會感到紀律是對自己的一種束縛。他對紀律就會自覺自願、樂意去遵守;對違反紀律的現象則不能容忍。這也叫“習慣成自然”。

綜上所述,自律和自由有密切的關係。我們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自覺遵守紀律,增強自己的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養成自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