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開展“三變”改革試點,探索盤活農村“三資的模式和路徑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95K

開展“三變”改革試點,探索盤活農村“三資的模式和路徑工作總結

開展“三變”改革試點,探索盤活農村“三資”的模式和路徑工作總結

XX縣地處XX市以南,山腹地貌突出,特別是XX南部片區山高溝夾、耕地零碎、人多地少,農民增收渠道多,連片脱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在全市脱貧攻堅全面創新改革的進程中怎麼補齊發展短板,在丘陵山區用什麼路徑推進精準扶貧,在離縣城偏遠的鄉鎮條件下怎麼發展現代農業,在經濟社會轉型中怎樣構建激發弱勢羣體潛能利益體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麼構建先富帶後富的制度機制等這五個現實問題,成為擺在XX縣面前的時代難題。按照XX市20XX年度縣市區委書記掛牌推進創新類農村改革項目責任書的目標任務,在全縣農村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試點,探索盤活農村“三資”的模式和路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

在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七權同確、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資金互助社、創新產業扶貧貸”等農村綜合改革的基礎上,今年2月,縣委、縣政府根據近兩年工作實踐研究決定,由XX市綜改區前線指揮部牽頭,XX縣委農辦、縣委政研室等部門協作,在XX縣南、北、東、西、中五路片區選擇11個鄉鎮13個村開展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試點和“維護羣眾利益不變、壯大集體經濟不變、同步全面小康不變”這“三不變”基本思路,力爭到20XX年底各試點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30%以上,財產性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貧困發生率控制在3%以內。“三變”改革試點主要整合集體土地、林地、塘堰和勞力、技術、房屋、資金等資源合理利用,以組建五大股份合作社為抓手,實現讓生產關係重構、生產資源重組,有效解決“集體空殼、土地零碎、勞力閒散、房屋空置”等關鍵問題。截至目前,11個試點鎮鄉13個村建立並開始運作的“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勞務股份合作社、村旅遊度假股份合作社、村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達到了43個,其中各試點村都已經依法組建前三種,後兩種根據各村資源情況選擇,實際上這五種農民股份合作社就是探索農民長期穩定增收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五種有效途徑。

(一)整合集體資源,組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讓權生錢。

XX縣農村村集體經濟基礎差,絕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為“空殼村”,20XX年全縣932個村中村集體經營收入僅有1006萬元,其中:5萬元以上的有14個村、5萬元以下的有476個村、尚有336個村無經營收益或“空殼村”。究其原因主要是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原有的集體資產被分光、變賣,剩下的僅少量的機動地、塘庫堰、校舍、荒山河灘等,也沒有得到很好利用。“手中無米,喚雞不理”,集體經濟弱化,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就成了問題。

綜改區充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按照“醖釀討論、徵求意見、羣眾表決”的議事程序,對改革涉及的清產核資結果、成員界定結果、股份量化方案、股份量化清冊、股份合作社章程、股東代表名冊實施民主監管“六公開”,構建農民充分參與機制,促進改革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先後在參與改革試點的13個村,成立了13個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由每個村的股民直接選舉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在村集體資產管理、農村產權確權頒證的每個關鍵環節,都由股份合作社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且三分之二以上社員同意並簽字形成決議後予以實施,保障了改革的公平公開、持續推進和羣眾滿意。通過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把集體閒置的校舍、房屋、機動地、林地、果園、塘庫堰、水利提灌設施等資產盤活,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建平鎮芝麻村,組建集體經濟合作社之前,集體經濟收入為0,組建後通過盤活機動地、塘庫堰、集體房屋等,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6萬餘元;再如樂安鎮斷山村把基礎設施投入量化入股、把產業發展資金入股種植專業合作社,集體直接參與分紅,集體經濟收入從原來的1000多元,增長到3萬餘元。

(二)整合土地資源,組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讓地生錢。

村組集體的土地零碎不來錢,成為助農增收的“新瓶頸”,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會動員農户以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把土地經營權變成股份,自願聯合從事農業合作生產經營,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新發展,也是農業經營體制中“承包制”向“股田制”的一種創新和發展。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約定,土地股份合作社年底取得的經營純收入中,可以提取10%來壯大村集體經濟。今年以來,通過工商註冊,13個試點村先後成立了13個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模式有三種:一是整理土地,統一經營型。農民自願將零碎的土地入股後,由村股份合作社統一整理土地,選擇主導產業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核算。分紅模式如雙樂鄉2000畝甜橙產業園1畝土地1股,前三年每股保底分紅300元,從第四年起,按照入股農户、龍頭企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集體7:1:1:1的利益鏈接方式進行分配。如宋觀廟村土地未整理前的面積是970餘畝,通過土坯房(危舊房)拆遷、小塊地改大等土地整理後,經確權後達到1300畝,多出的300餘畝為集體土地收益。二是大户承包,內股外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把農民變成股東,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情況下,由村統一規劃確定規模種植集中區域,採取對外租賃、入股經營的方式,統一發包給專業種養大户,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如王家堰村通過引進外地職業經理,走一二三產業相融發展的道路,建設“稻香漁村”項目,目前,奕川水產農業科技企業與王家堰村大發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合作,入股村民獲得每畝400元的保底紅金和每畝100元的二次分紅,並每三年上漲7%,每户入股村民在企業打工每年收入0.8萬元以上,同時,企業每畝出30元給村集體。王家堰村充分利用財政支持5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實施基礎設施項目,走“一田兩用、一水雙生”合作之路,發展“水稻+泥鰍”的稻鰍共生高效農業,採取“土地入股農户、未脱貧户+已脱貧户+村集體”6:2:1:1的利益鏈接機制,合股經營。三是抱團發展,複合經營型。王太溝村確定了“山上藤椒飄香,田裏稻鰍種養”的“一村二品”產業發展方向。組織動員全村農户積極參與土地、技術、資金入股,成立了雙樂鄉王太溝村原盛農民經濟股份合作社,下設土地經營工作部、勞務合作工作部、旅遊發展工作部、富民置業工作部等4個專門理事會運行機構,選舉產生了監事會。初步確立了以“合股聯營、村社一體、抱團發展”的模式,以“椒香輝映、稻鰍共生、休閒觀光、科技示範”的發展思路,走“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採取入股農户、股份合作社、龍頭企業、村集體之間“5:3:1:1”的利益鏈接機制,切實破解資源比較分散、土地閒置拋荒、農民單獨面臨市場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協和鄉紅燈橋村引進鐵騎力士集團在該村開展“金雞代養”試點,以貧困户為主體成立合作社,通過股權量化、多方分成,實現了政府產業扶持資金變股金、貧困羣眾變股東,促進貧困羣眾參與產業發展並實現了“無本增收”,年底按照入股農户收益、歸還銀行貸款、村集體收益、合作社3:5:l:1的利益鏈接機制,同時,合作社在養殖場周圍統一種植瓜萎,實現種養循環發展。

(三)整合勞力資源,組建村勞務股份合作社,讓力生錢。

村勞務股份合作社是讓農民土地入股後的閒散勞動力聚集起來,根據勞動力的年齡結構、技術程度、興趣愛好等特點,有組織地輸送到新型經營主體就業掙錢,實現多種渠道創收推進勞務股份合作目標。到目前為止,11個勞務股份合作社共入社1340人,實現總收入420萬元,人均增收3134元。其中:就地承包種植業(採摘、管理)勞務收入185萬元、承包農田水利項目勞務收入XX6萬元、其他收入69萬元。斷山村統一組織80餘人承包鄉村旅遊設施勞務和農田水利項目勞務,到9月底,村勞務股份合作社已實現純收入7.5萬元。紅花園村將入社的230人按年齡、技術專長分類,分別發展為就地承包種植園勞務、承包中涪路建設勞務、場鎮單位保潔勞務和組織到異地承包建築勞務等,已實現總收入210萬元,勞務股份合作社純收入2.1萬元。

(四)整合房屋資源,組建鄉村旅遊股份合作社,讓房生錢。

鄉村旅遊股份合作社充分把生態資源、空置的房屋、農耕文化和民俗等旅遊資源整合起來,聚集力量抱團發展。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約定,鄉村旅遊股份合作社年底取得的經營純收入中,可以提取10%來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變“荒”為股,打造旅遊小鎮。如今,隨着都市人在城市生活壓力增大,大家喜歡趁假期週末到生態較好的鄉村透氣放鬆,景福鎮藉助新建的XX至綜改區快速通道“中涪路”交通優勢,把鄉村旅遊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成立了XX縣首家旅遊度假股份合作社,正集中打造“九龍山.牡丹谷”鄉村旅遊景區,促進當地農民脱貧致富。據瞭解,鮮家嘴村景仙旅遊度假股份合作社與入股農户合作,1畝耕地、2畝林地或4畝荒地折成為1股,而每股每年至少將分得400元保底分紅。明年三月份正式營業後,到了每年底,景區還將以當年景區收入情況,給當地入股農户再分一次紅利。不僅如此,當地貧困户還可以在被開發後的景區找到工作,通過務工來獲得增收。二是變“散”為聚,客棧式居民點融入。紅花園村“養心谷”旅遊度假股份合作社結合農村土坯房(危舊房)改造搬遷政策,建設集休閒、旅遊、居住為一體的客棧式居民點。客棧式居民點讓改造搬遷農民直接融入鄉村旅遊業,通過遊客住宿、旅遊及商貿,從根本上解決羣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的問題。紅花園村將XX04餘畝土地整村流轉給XX梓商農業科技公司發展,土地入股入社率達97%。公司除每年給入股農户保底分紅300元/畝外,還從年終的純收入中提取30%用於壯大集體經濟。

(五)整合資金(技術)資源,組建村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讓錢生錢。

村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是充分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整理土地後,把節約的建設用地或一般農用地集中起來,在無法異地發展的情況下,根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把農民的技術、資金整合起來,就地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產品加工廠、農產品分檢包裝車間、倉儲(物流)用房等。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約定,村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年底取得的經營純收入中,可以提取10%來壯大村集體經濟。到目前為止,樂安鎮斷山村、雙樂鄉王家堰村組建了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如斷山村充分依託XX縣城近郊區域優勢,由6户農民利用多年從事運輸業和自有閒散資金的優勢,籌建農產品分檢包裝車間、倉儲(物流)用房。王家堰村與奕川水產公司合作,為解決泥鰍鮮活水珍品深加工進一步增值的問題,由村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組織技術和資金,計劃投資200萬元建設鮮活水珍品深加工廠,廠房建成後,統一租賃給奕川水產公司開發出口產品,公司每年支付的房租給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

二、取得成效

探索農村“三變”改革是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性改革,突出了集體和農民之間“股份合作、抱團發展”,較好地克服了一家一户分散經營的弊端,將是我縣今後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13個試點村通過“三變”改革試點,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激發了還權賦能活力。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投入為主修建的農業基礎設施,直接將產權明晰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國家投資或以國家投資為主興建的農田水利工程,除小(一)型水庫具有重要防洪功能外,其餘的直接將產權劃轉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農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使用權有序流轉。對具備經營條件的資源性資產、公益性資產,設置集體股和個人股,開展公益事業、股權激勵等。

(二)增強了經營主體實力。積極培育集體經濟組織,鼓勵村級組織發展各種股份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户+村集體”等多種形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使用權、知識產權等資源形式參股,壯大村級合作經濟。支持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委託流轉或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的方式,集中連片流轉農户的耕地和山林,建成一批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及標準化示範區。

(三)增進了產業融合效力。選準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着力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平衡發展。農業資源豐富的村要千方百計開發農業資源,發展具有精品水果、藤椒、蔬菜、水珍品等特色優勢產業。村集體在縣城郊區、農業園區、旅遊景區及交通幹道沿線的,用好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建設山地特色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村。利用產業基地帶動效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構建企業帶動、產業互動格局。

(四)形成了政策保障合力。一是錢的支持。鼓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產業發展扶持資金項目向村集體傾斜,統籌安排扶持農業生產類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二是地的支持。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對村級集體創辦領辦的實體及項目在用地上予以統籌優先安排。三是人的支持。從致富帶頭人、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優秀民營企業家、務工經商人員、返鄉農民工、種養能手等人羣中,大膽選用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進入村支兩委。四是物的支持。深入推進“四好新村”建設,鼓勵“村社合股、村村抱團、鎮村聯動”的發展模式,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五)完善了運行機制動力。完善管理制度,修訂和完善《XX縣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對村級集體經濟的責、權、利予以明確,在集體資金管理方面,推行村委會行政管理運行經費和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收入分賬管理。完善監督制度,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台,讓集體資產看得見又摸得着;完善核算制度,在堅持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資金使用權、財務審批權、財產收益權“四權”不變的基礎上,採取“村財鎮鄉代管”方式。完善分配製度,根據當年的經營收益情況,確定合理的分配比例,確保村集體成員共享增值收益。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積累機制,增強村集體自我保障能力。設立村級集體經濟專項獎勵資金,對於發展集體經濟成績較為突出的村,給予一定資金獎勵。

三、經驗啟示

XX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深化農村改革、夯實基層基礎、進一步促進共同富裕作出了積極探索。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啟示。

(一)激活各類資源要素,是釋放產權制度改革紅利的根本前提。XX縣通過探索農民“股份合作、抱團發展”,活化了農村各類要素資源,成為推動“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轉換器”,是“一無所有”到“無中生有”的“點金術”。以前,村集體資產的租賃、發包都是村幹部個別人説了算,往往價格很低,缺少羣眾監督。實現股份合作制改革後,羣眾對集體資產的關注度高,從以前的“看得見、摸得着、管不了”到現在的“既監督、又當家、還分紅”轉變,集體資產在陽光下增值。這些經驗讓我們感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僅可以發生在經營性資產量大的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在擁有豐富自然資源但資金短缺、經營主體不完善的貧困山區和丘陵地區,同樣完全有條件做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篇大文章,同樣可以釋放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

(二)組織羣眾抱團發展,是引導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先決條件。通過充分整合利用人、地、錢的資源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將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推進產業化經營,變農民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實現小農村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讓廣大農民羣眾更多分享改革發展的“蛋糕”。“三變”以資源為紐帶,將集體、村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鏈接,農户自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閒散勞動力、空置房屋、技術、資金入股到村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户連結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各參與主體間公平分配利益,從而使股份合作社與農户實現互利共贏。實踐證明,通過組織羣眾抱團發展,既讓農民不斷增加收入,也能讓村級集體經濟升級壯大,不斷提升農民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製度,有效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三)利益鏈接振興鄉村,是打造“股份農民”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最佳形式。推動政策向農村傾斜、資金向農村集中、項目向農村匯聚、要素向農村流動,通過土地盤活、產業帶動、入股分紅、服務創收等辦法,念好“山”字經,做好“田”文章,打好“生態”牌,推動“利益鏈接”向“經營鄉村”轉變。採取入股市場主體、貼息撬動金融資金等方式,讓直接到户的財政扶貧資金成為能夠生財的經營資本,給羣眾帶來一條持續生財之道,也為精準扶貧找到一條新路子,解決了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分散、“一次性”使用效益低的問題,也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找到了一條新路子。實踐證明,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村級集體經濟抓村級集體經濟,撬動城市資本、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就能為村級集體經濟升級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建設“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四好美麗鄉村。

(四)強基固本共建共享,是做實“三變”改革蛋糕的重要保障。各級黨組織圍繞“3+2”黨建項目引領,通過統籌規劃、統籌資源、統籌路徑、統籌機制,充分發揮抓關鍵、指方向、強監督等核心引領作用,有效避免資源浪費、資產流失、基層腐敗,深化拓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XX縣在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過程中,既讓羣眾參與、更讓羣眾分享,既讓資源保值增值、更讓羣眾分配“大頭”。實踐證明,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既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又讓“維護羣眾利益不變、壯大集體經濟不變、同步全面小康不變”這“三不變”得到共建共享,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只有強化黨組織對各方資源、各方力量的統籌,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發揮資源、資產、資金的最大效益。

四、存在問題

XX縣在11個鎮鄉13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要讓“三變”改革在全縣推廣或走出丘區,從精緻的“盆景”變為全市乃至全省的精彩“風景”、從“一花獨放”變為“百花齊放”,還面臨着持續發展、風險防範、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在改革發展中不斷探索解決和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發展上缺乏主動性。一是統籌力度不夠。一些鎮村幹部平常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貧攻堅、環境保護、村內其他事務等工作上,在開展“三變”改革試點上統籌力度不夠,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不夠。二是推進工作不均衡。個別試點村還未找到合作模式,也沒有真正地把股份合作社運作起來,工作還停留在吊牌掛在牆上、印章鎖在抽屜裏、銀行開設的帳户還為零。

(二)市場風險防範措施不多。“三變”改革後,村集體、農民的有關資產權利權益入股進入了自負盈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特別是貧困户期盼在入股經濟實體中“分紅”願望強烈。但農業生產受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預見的市場因素雙重影響,農民合作社經營主體抗風險壓力較大。在如何防範雙重風險、解決經營主體穩步發展問題、保障農民股東利益問題上,相關防範措施不多。

(三)政策配套支持力度較弱。一是辦理股份合作社營業執照難。工商部門辦理股份合作社營業執照無政策支撐,導致非試點鎮村無法全面開展“三變”改革工作。二是財政資金變股金不到位。涉農相關部門創新改革力度不夠,未找準支持“三變“改革試點與市縣政策導向、資金投向的對接點,把省市的政策轉化為具體項目和發展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