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研究

欄目: 行政管理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68W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研究

摘要: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和變化,反映在中國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上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本文通過鄉村生活資料的改善、娛樂方式的變化、家庭生活方式的裂變以及春節習俗和職業方式的變化,從多個角度刻畫了鄉村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狀態。

關鍵詞:改革開放;鄉村;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圍繞自己的生命存在,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展開的各種實踐活動的典型樣式和總特徵,是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綜合性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和變化,反映在中國民眾的社會生活方式上,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總的來説,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生活方式,顯著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改革開放前,中國政府基本取消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運用計劃手段組織經濟生產和社會消費,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呈現出集體主義取向,具有高度同質性和一致性的特徵。同時,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集體主義的生活方式又停留在貧困和維持生存的水平上,很難談及生活質量。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面來。1979年,創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1983年,鄉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1984年又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並且逐漸由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發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而這也使得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

1.生活資料逐漸豐富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以來,民眾在飲食方面經歷了從食品短缺、憑證供應到市場繁榮、供應充足;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位;從自產自食,到市場化,再到多元化食品來源。健康營養、合理科學膳食成為當今民眾生活飲食的主基調。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一系列惠農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扭轉了農業生產長期停滯的局面,糧食產量連年大幅增長。40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翻了一番,從1978年的3億噸提高至2013年的6億噸。現在全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人均佔有糧食從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雖然我出生在90年代以後,我沒有經歷過饑荒的時期,但是在小的時候食物依然不豐富,經常吃的還是芋頭羹拌飯,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香噴噴的紅燒肉。在我的記憶裏面,最高興的是有酒席可以參加,因為酒席上可以滿足我對於葷食的渴望。我小的時候愛吃肥肉,那時還愛吃豬油拌飯,但現在也很少會去吃它們了。現在在家裏,雞鴨魚肉擺上桌面儼然已經常態化,只是來到大學讀書了伙食才倒退回去了,應該説偽進步。現在更多的是擔心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問題,比如這個雞蛋是不是人造蛋?有沒有放過量的食物添加劑,食品生產環境是否衞生?使用的肉是否新鮮?高密度養殖的速生雞是否有營養價值,或對人身體有害?國內學者對食品安全的問題也進行了諸多的探討[3-4]。

民眾的居住情況經歷了人工土房、磚瓦平房、鋼筋水泥樓房、多層小洋房。房屋的功能從最基本的遮風避雨棲身之所到安居樂業的支撐點再到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點,甚至不少鄉村家居房成為遊客觀賞景點和農民獲取收益的來源。從我的家鄉來看,以前的房屋大部分是夯土及木質結構,連基本的粉刷也沒有,從外觀來看顯得有些粗糙;內部而言透光性較差,房間內較陰暗潮濕。現在絕大部分家庭都蓋上了鋼筋水泥樓房,有乾淨的白牆和明亮的玻璃,以及漂亮的內部陳列和裝飾,也有乾淨的衞生間。雖然不及老房子冬暖夏涼,但總體上還是舒適了很多。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居民家庭設備更新速度明顯加快,購買各種高檔家庭耐用消費品已成為鄉村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部分鄉村居民逐步向現代化生活邁進。20 世紀80年代末,老“四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在鄉村迅速得到普及並漸趨飽和;90年代後,以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為代表的“三大件”逐漸成為鄉村居民的消費主流。近年來,隨着鄉村消費環境的改善和鄉村居民購買能力的增強,尤其是鄉村電網的改造以及“家電下鄉”政策的推行,空調、熱水器、汽車等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為鄉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內容。

2.娛樂方式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減免農業税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農舉措,大大提高了鄉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鄉村居民特別是種糧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同時,扶貧開發力度的加大,新鄉村建設的推進,使鄉村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鄉村居民生活開始由温飽型向小康型遞進。鄉村民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改變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享受需要。這一時期,鄉村居民的休閒消費支出主要是購買文娛用品如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等產品,其他的支出性休閒消費很少。鄉村居民中自費訂閲書報雜誌的也不多,用於文化娛樂費很少,多數的閒暇活動都是非支出性的。進入新世紀以來,鄉村居民休閒活動日趨豐富多彩,休閒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提高。在休閒生活方面,現代家用電器和休閒文化用品在鄉村居民家庭中的發展速度很快,這提升了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洗衣機的使用減輕了婦女的一部分家務勞動,電視機作為現代化的大眾傳媒工具已廣泛進入農户,家庭影院、音響設備等家庭娛樂設施增加了鄉村居民在家中消費、娛樂的機會。電腦等體現現代化生活的傳媒工具也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這些現代化的傳媒工具為人們提供了休息、娛樂、學習的方便,也極大地豐富了鄉村居民的閒暇生活。體育鍛煉已經成為廣大鄉村居民閒暇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同時,看書、聽音樂、玩樂器也成了新一代鄉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卡拉OK現在也成了村裏年輕人的娛樂方式之一。寵物的飼養也隨着城裏人的到來而流行起來。農民的休閒生活觀由前些年單純的“為了體力恢復”轉變為“自我發展和自我創造”的積極消遣。

外出旅遊在鄉村也漸漸火熱起來,2008年鄉村居民旅遊人次10. 09億人次,。旅遊總花費2777. 6億元,人均花費275. 3元。鄉村居民出遊率高、人數多,但消費水平不高。無論是總花費還是人均花費,,村居民旅遊消費遠遠低於城鎮居民的旅遊花費。鄉村居民包機旅遊活動已屢見不鮮,鄉村居民自發組織其他形式旅遊,建立農業觀光旅遊景點和“農家樂”等旅遊接待場所也逐漸增多[5]。

但是如今鄉村孩子的娛樂方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往兒童的娛樂方式親近自然,在春天去採摘覆盆子,養一羣蠶寶寶;夏天去河裏游泳和捕蟬、去野地裏偷摘西瓜、掰玉米;秋天爬到樹上去摘棗子、摘柿子、去果園採橘子、到田裏去打泥巴戰;冬天打雪仗、圍着火爐聽大人們嘮家常。還有用油茶樹幹製作陀螺,用棕櫚樹葉來抽打陀螺讓它旋轉,做彈弓打鳥等。除了與自然相關,還有許多與手工製作相關和憑藉想象力創造的遊戲。比如摺紙,用紙折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像飛機、青蛙、紙鶴等,用瓦片磨成五個小石子在手掌手背上翻飛。而現在由於科技進步,電視、手機及電腦越來越普遍,在電子遊戲及電視劇電影的包圍下,孩子與自然的聯繫越來越弱,動手能力也大不如前。現在很少有小孩子會去田地裏打滾,會去捕鳴蟬,會去蹦蹦跳跳地玩皮筋遊戲。在我看來,他們已經失去了這世界很美好的一部分。

3.家庭生活方式的巨大裂變

3.1.以核心家庭為主呈現家庭小型化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每對夫婦生的孩子數量越來越少,據相關調查數據表明,中國目前户均3.33人,33人,而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現代化大城市在2007年户均人口不到3人,如北京2007年户均人口只有2.73人。並且當前女性的生育意願越來越低,即便已經開放了二胎,但201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20~49 歲有1 孩的育齡婦女中有再生育意願的婦女佔比還不到31%。其中,城鎮有再生育意願的婦女比例只有25%;鄉村有再生育意願的婦女比例略高一些,但也只有40%[6]。改革開放後,伴隨着城市户籍制度的鬆動和大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的巨大用工需求,使得原本缺乏流動性的傳統大家庭開始了人力資源的流動,衝擊了原有的大家庭模式。主幹家庭和核心家庭越來越多,而聯合家庭和主幹家庭都在逐漸變少,核心家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改革開放來鄉村中還出現了許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包括我自己,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在90年代開始的打工浪潮下,村子裏的年輕人都跑到外地,比如温州,東莞,上海等大城市打工。家裏的小孩子基本上都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照顧。

3.2婚姻方式的變化

傳統上婚姻都是由父母包辦,通過拜託媒人,以相親的方式促成婚姻,相親的對象也僅限於在村子裏或鄰村找,最多是在所在市範圍內找對象。而現在人們由於求學、工作,活動範圍和社交範圍不斷擴大,自由婚戀的情況越來越多,並且突破了地域範圍得限制[7]。就性行為而言,主導的觀念仍是傳統的性行為與婚姻的一致,但是在婚前發生性行為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重視婚後對配偶感情與性生活的忠貞;對婚外越軌的不接受性。但在婚姻家庭內部價值觀念上,人們更重視雙方感情的滿足,平等意識增強了。但不能不看到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婚姻關係中主導意識、個性解放得到增強的同時,人們對婚前、婚後的越軌行為有了較多的寬容。婚姻變得不穩定了,離婚現象日益增多。

4.春節習俗的變化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回家團聚是每年的主題。但近年來,也有很多人選擇留守城市,去外地旅遊過年,春節習俗正在傳承中發生變化。春節習俗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產物。當下,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正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化社會轉變,傳統春節習俗產生的思想和物質基礎正在發生着急劇變化[8-9]。

在以前,還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等娛樂設備的時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就是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人們的文化和物質生活也都漸漸地豐富了起來。90年代以後,鄉村地區電視開始普及,許多人的童年中關於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過年期間談論春晚上的精彩節目,傳唱經典的歌曲是大家最熱衷的事情。除此之外,放鞭炮和煙花也是美好回憶中的一部分,各種各樣的鞭炮,仍在水裏的魚雷,摔在地上就能響的摔炮,能飛上天的竄天猴,以及鄉村的那種點燃速度十分快的,驚險刺激的土鞭炮都讓我們樂此不疲。

踏入21世紀,隨着信息時代的崛起,“網絡過年”也成為了一種常態。網上購年貨,看新年賀歲片,微信送祝福,發紅包慢慢出現在生活中。以前除夕全家一起看春晚,現在的除夕大家都忙着呢,忙着建羣搶紅包。除夕夜,大家不再期待某個明星的出現,不再談論某個小品的笑點,而是述説着搶了多少紅包,集了多少福。過去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主要是聊一些家常事,或者聚在一起玩玩撲克和麻將。而現在除了這些活動外,由於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技術的發展,春節期間出遊在鄉村也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出遊的地點一般是市內或者鄰市的一些景點。而其他活動,如ktv唱歌也越來越受年輕人和大人們的喜愛。

5.職業選擇的變化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的空前活躍使人們的職業選擇空間也極大寬廣。總體上來説,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與改革前相比,現代鄉村畢業的大學生明顯地認為自己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所有制上,許多人已經不再認為國營企業能夠提供穩定且高報酬的工作雖然目前鄉村畢業的大學生選擇的職業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師、公務員等職業,但職業選擇多樣化的趨勢也逐漸明顯[10]。

學習和培訓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爭取成功職業生涯的必備條件。面臨日益規範且競爭激烈的人力資源市場,人們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以保住自己的職位或者獲得提升,而且還需要為換工作而準備。許多鄉村的年輕人越來越願意花錢為自己投資,參加各種各樣的職業技能培訓,例如學習電商運營、進行化粧課程培訓等。

對於鄉村年輕人而言,他們的職業選擇觀念也發生着變化,與父輩不同,他們不再種地,不再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農業勞動人口的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這也與當代年輕人的職業觀念密切相關。他們嚮往大城市的生活。而90後的到大城市打過工的年輕人,接觸的信息較為廣泛,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頭腦較靈活。他們與其父母不同,他們的父輩後鄉村在主要從事於家庭裝修、建築行業等工作,而這些90後不再單一地認為到外面打工是他們掙錢的唯一出路。一些年輕人在經過幾年的初始資本積累後更願意自己學習一門技能並創業,願意自己通過打拼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參考文獻

[1]郭玲玲.改革開放40年農村居民生活方式變遷[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8(09):43-46. [2]徐曉新.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 農業經濟問題,2002(10):45-48.

[2]尹木子.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開放40年浙江城鎮居民消費變遷研究[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3(05):67-74.

[3]周德翼,楊海娟.食物質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與政府監管機制[J].中國農村經濟,2002(06):29-35+52.

[4]徐曉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45-48.

[5]餘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及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20(11):76-85.

[6]徐康順,範君暉.農村人口與鄉-城遷移人口二孩生育意願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0(10):64-66.

[7]周佔傑,方奕.中國農村婚姻形態的流變[J].青年學報,2016(01):60-66.

[8]顏宏赫. 從過年方式轉變看轉型期社會生活需要的基本特徵[D].東北師範大學,2017.

[9]陳潔君.社會學視角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變遷——以閩南春節習俗為例[J].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6,33(02):38-41.

[1]趙鍾恆.改革發展四十年:就業的五大轉變和四點感懷[J].中國就業,2018(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