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總結(精品多篇)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 篇一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一)

是儀--三國時期吳國官員

是儀,本姓氏,起初擔任縣中縣吏,後在郡裏任職,郡相孔融嘲弄他,説“氏”字是“民”無上,可改為“是”,是儀於是就改姓為“是”。是儀後來依附劉繇,避亂到江東。劉繇軍隊失敗,是儀遷居會稽。

孫權繼位執政後,用文辭優美的詔書徵召是儀,是儀到後受到孫權親信重用,專門負責機要事務,被授予騎都尉之職。呂蒙圖謀襲取關羽,孫權將此事詢問是儀,是儀很贊同呂蒙的計謀,勸孫權採納其計。

是儀隨從孫權征討關羽,被任命為忠義校尉。是儀陳述辭謝,孫權命令説:“我雖然不是古代的趙簡子,您怎就不委曲自己作一個周舍呢?”荊州被平定後,孫權定都武昌,是儀被授任裨將軍,後封爵都亭侯,暫署侍中。孫權想再授予他以部隊,是儀自以為不是統率軍隊的人才,堅辭不受。黃武年間,孫權派遣是儀前往皖城就職將軍劉邵部下,想誘騙曹休到來。曹休來後,被吳軍打得大敗,是儀被升任為偏將軍,入朝總領尚書事,並總管朝廷外諸官,兼管訴訟事宜。孫權又命他教眾公子讀書學習。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遷都建業,命是儀留下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孫登對他十分敬重,有事都先諮詢他,然後才實施推行。是儀被進封為都鄉侯。

嘉禾元年(232年),是儀隨從孫登回到建業,再被任命為侍中、中執法,管理諸官事宜,兼管訴訟如前。典校郎呂壹誣告讒毀原江夏太守刁嘉毀訕誹謗國家政事,孫權大怒,將刁嘉逮捕入獄,詳細審問驗證。當時與此事有關係的人都十分恐懼呂壹,並都説聽到過刁嘉説了那些話,唯獨是儀説沒有聽説過。於是是儀被連續審訊多日,孫權詔旨要嚴厲審問,大臣們都為此畏懼如寒蟬無聲。是儀回答説:“現在刀鋸已架在我的脖子上,我怎敢替刁嘉隱瞞真象,而自取滅族之禍,成為不忠之鬼呢?只是為了讓陛下了解此事的真實本源。”是儀根據實情一一答問,言辭毫無變易。孫權於是放棄對他的審訊,刁嘉也得以釋放。

嘉禾三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孫權關心蜀漢情況,派遣是儀出使 蜀漢與其加強結盟友好。是儀作為使節的言行舉止很合孫權心意,後被任命為尚書僕射。

赤烏五年(242年),孫權先後立太子孫和及魯王孫霸,但孫權寵愛孫霸,是儀當時兼任魯王傅,認為孫和與孫霸的待遇似乎一樣,有所不妥,於是上疏説:“為臣私下認為魯王天資卓羣敬修美德,兼備文武才幹,如今適宜的安排,是讓他鎮守四方,作為國家的輔佐屏障。宣揚美好德行,廣泛顯耀威信,這是國家的優良傳統,全國人民所共同瞻望。只是為臣言辭粗疏,不能完盡表述心意。我認為二宮應當有所抑制,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他連上書三、四次,他作為魯王傅能竭盡忠誠,動輒加以規勸;對上奉事勤奮,與人相交恭敬。

是儀從不經營家財,不接受別人的施惠,房舍財物能供給日常生活就行。鄰居有人建起大宅,孫權出行望見,問人是誰建起大宅,他身邊的人回答説好像是是儀家。孫權説是儀儉樸,一定不是他。一問果然是別人家。是儀就是這樣收到孫權的信任和了解。

是儀衣着不精製,飲食極簡便,樂於賑濟贍養貧困之人,家中無什麼儲蓄。孫權聽説後,前往他家,要求看看他家吃的飯菜,並親口嘗食,對此深為歎息,當即增加是儀的俸祿和賞賜,擴增他的田地住宅。是儀多次推辭謝絕,因這種恩惠而心中不安。

是儀常常舉薦人才進獻良謀,從未説過別人短處。孫權常責備他不談論政事,沒有是非,是儀回答説:“聖明君主在上,為臣謹守本職,擔心於職不稱,實在不敢以愚笨的管見言辭,來干擾陛下視聽。”

是儀奉事國家公職幾十年,未曾有所過失。呂壹多次誣陷告發將相大臣,有的人竟被他告發有罪達四次之多,唯獨沒有藉口告發是儀。孫權感歎説:“如果人人都像是儀那樣,還到哪裏去施用什麼法律條令呢?”等到是儀重病卧牀,他留下遺囑要求用一般棺木安葬,穿戴平時衣服入殮,一切務必節省簡約。八十一歲時去世。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二)

孫綝--三國時期孫吳宗室、權臣

孫綝是三國時期東吳的皇族宗室。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與東吳權臣孫峻為同一祖父的從兄弟。太平元年(256年),孫峻在率軍北伐曹魏途中過世,將後事託付給年僅26歲的偏將軍孫綝。朝廷任命孫綝為侍中兼武衞將軍,領中外諸軍事,受命代理主持朝政,接替孫峻掌控了東吳最高的權力。此前,孫峻的專政及惡行已經引起東吳豪族勢力的不滿,他們不願意再看到孫峻之後又出現皇親宗室繼續壟斷朝廷大權的局面,以驃騎將軍呂據為代表的北伐前線諸將於是聯名上書推薦滕胤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孫綝的權力,防止他擅權專政。但孫綝巧妙地改任命滕胤為大司馬,且要求他去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呂岱鎮守武昌,希望以此讓他遠離朝廷。呂據等知道後大為不滿,於是從北伐前線率軍返回建業,派人通知滕胤,密謀推翻孫綝。孫綝知道之後,一方面派遣從兄右將軍孫慮(一説為孫憲)率領駐守都城的軍隊在江都抵禦呂據大軍,又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讓投靠東吳的曹魏叛將文欽、劉纂、唐諮等人攻擊呂據。另一方面派遺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前往要求滕胤立刻出發捉拿呂據。滕胤見狀,自知已經泄密,於是立刻擁兵自衞,並向典軍楊崇及將軍孫諮表示孫綝謀反作亂,逼華融等人作書駁斥孫綝。孫綝則上表宣稱滕胤叛亂,派將軍劉丞率騎兵圍困滕胤。滕胤逼迫華融等人矯詔發兵,華融等因不從而被殺。不久後呂據兵敗自盡,但滕胤並不知情,以為呂據會依期進軍與他會合,因此面色不變,談笑如常。有部下勸説滕胤引兵至皇宮的蒼龍門,不明原委的禁軍將士見到滕胤後,必然離開孫綝而聽從滕胤的調遣,那時則可進駐皇宮,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誅殺孫綝。當時已至半夜,滕胤不敢舉兵包圍皇宮,又仗着與呂據會依約前來支援,於是命令部下繼續堅守。到了早上,孫綝剿滅呂據後回師大舉進攻且最終殺了滕胤。其後下令誅滅了滕胤、呂據的三族。假節駐守夏口的鎮軍將軍孫壹是呂據、滕胤的妻兄,而且其弟孫封又因為參與密謀後失敗自殺。孫綝於是派遣鎮南將軍朱異偷襲孫壹,迫使孫壹率部曲千餘口逃奔曹魏。此役後,孫綝暫時控制住了局面,繼而遷為大將軍,受封為永寧侯。從兄孫慮在孫峻執政時很受厚待,在幫助孫綝平定呂據等人的發難後,得到的待遇反而比孫峻時少,於是很不滿,與將軍王惇共謀殺害孫綝。孫綝發覺後殺掉了王惇,孫慮被迫服藥自殺。

太平二年(257年),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因反對司馬氏專權,在壽春舉兵叛變,又殺揚州刺史樂綝,派吳綱領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請降,要求派援兵相助。東吳遂派遣文欽、唐諮與全端、全懌等人帶領三萬人先行趕往救援。魏鎮南將軍王基圍困壽春,但文欽等成功突圍入城與諸葛誕會合。曹魏於是集中了朝內外二十餘萬大軍徹底將壽春圍困得水泄不通。東吳於是任命朱異為假節大都督,率領三萬人屯居安豐。曹魏兗州刺史州泰率軍與朱異交戰,朱異大敗,死傷二千人。孫綝親率大軍進屯鑊裏,又派遣朱異率領丁奉、黎斐等人的五萬軍隊攻打曹魏。當時朱異屯於黎漿,遣將軍任度、張震等募勇敢六千人,在屯西六裏處搭建浮橋夜渡淮河,準備修築半月形的營壘,曹魏監軍石苞及州泰發現後將吳軍擊破。朱異又製造攻城武器車箱圍逼五木城,再次大敗而歸。與此同時魏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從小路奇襲吳軍屯放輜重所在地都陸,焚燬了朱異軍隊全部的軍備糧草。孫綝又再派兵三萬命令朱異與魏軍死戰,朱異不從,孫綝大怒,要求朱異前往相見。此時,跟  隨朱異軍中征戰的柴桑督、奮威將軍陸抗制止他去見孫綝,朱異於是説道:“子通,家人耳,當何所疑乎!”遂堅持前往。孫綝見到朱異後,馬上讓力士將其從座位上抓起來。朱異道:“我吳國忠臣,有何罪乎?”但孫綝還是下令處死了朱異,而改派弟弟孫恩虛張聲勢前往救援,自己則退回建業。壽春城中聽聞孫綝退兵,軍心不穩,文欽等多次試圖突圍未果。諸葛誕部將蔣班和焦彝出城投降,不久後吳將全懌和全端等人見援兵已絕,也率所部數千人出降。次年春,壽春淪陷,諸葛誕突圍途中被殺。孫綝沒有成功拯救諸葛誕,卻將吳國的重要將領朱異殺死,因此一時之間朝野對他都憤恨不已。當時,駐守吳國西部邊境的驃騎將軍朱績甚至擔心孫綝如果繼續秉政將使大臣們猜疑離心,使吳國陷入政治混亂,從而讓曹魏可以乘釁入侵。於是朱績密書暗中聯繫蜀漢,讓他們事先制定吞併吳國的計劃。

孫綝從前線返回建業後,吳帝孫亮已經開始親政,且派人問責孫綝救援不成而誅殺大將之過。孫綝害怕會對自己不利,回到建業並稱病不上朝謁見孫亮。他在朱雀橋南邊修建宮室,命令其弟威遠將軍孫據負責宿衞宮禁蒼龍門,弟武衞將軍孫恩、偏將軍孫幹、長水校尉孫闓分別駐守各個營地,想要以此來控制朝政以求自保。太平三年(258年),孫亮因為對孫綝不臣的行徑大為不滿,於是藉口追究其三姐朱公主孫魯育被殺事件的原委,降詔怒責孫綝的親信虎林督朱熊與外部督朱損當年沒有匡正孫峻誅殺魯育公主的錯誤。孫綝上表入諫求情,但孫亮不予准許,派遣左將軍丁奉誅殺了朱熊與朱損。此時,孫亮與孫綝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因此孫亮則私下與其大姐全公主孫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等討論誅殺孫綝事宜。但謀事不密,被孫亮的一個妃子知曉,那個妃子是孫綝從外甥女,於是偷偷向孫綝密報此事。孫綝連夜帶兵緝拿了全尚,並派遣其弟孫恩在蒼龍門外殺害了劉承。然後舉兵包圍皇宮,命令光祿勛盂宗到宗廟祭祀先帝,召集羣臣宣佈廢掉孫亮,羣臣十分震驚,無人敢違抗孫綝的命令。孫綝乃派遣中書郎李祟去奪取了玉璽,以詔書的形式向全國公佈孫亮所謂的罪狀。尚書桓彝不肯在詔書上署名,被孫綝殺害。典軍施正勸孫綝立孫權六子琅邪王孫休為皇帝,孫綝表示同意,於是命令宗正寫信給孫休,隨後將孫休迎回建業登基稱帝。另將廢帝孫亮貶為會稽王,送回封國;將全公主遷徙至豫章郡,全尚則被流放至零陵郡。孫休即位後,孫綝上疏給孫休,來表示自己的忠心。孫休則下詔封孫綝為丞相大將軍兼領荊州牧。孫綝之弟孫恩被封為御史大夫、衞將軍,孫據為右將軍,二人皆封縣侯。孫幹為雜號將軍、亭侯,孫闓也受封為亭侯。孫綝一門五侯,而且皆掌管禁軍部隊,權力遠遠超過皇帝,是東吳的大臣中一直以來未曾出現的事情。孫綝志得意滿,開始肆意妄為,甚至破壞民間信仰,燒掉伍子胥廟,又破壞各地的祠廟,斬殺道士。

孫休登上帝位後,深知孫綝權傾朝野,尾大不掉,因此對他時刻提防小心。有一次孫綝奉獻牛酒給孫休,孫休擔心酒裏有毒,因此沒有接受。孫綝於是用酒宴請左將軍張布,喝到盡興時,孫綝口出怨言道:“當初廢黜少主時,不少人勸我應該自己即為稱帝。我認為當今陛下賢明,所以把他迎立他為天子。皇帝沒有我就不可能即位,如今我奉上禮品卻遭到拒絕,只是把我當作一般的臣子來對待而已,看來我必須要再次改變計劃了。”張布遂將這件事情告訴孫休,孫休於是緊記在心,怕孫綝會作亂犯上,於是對其多次給予賞賜,又加官孫恩為侍中,與孫綝一起批閲朝廷文書。當時有人告發孫綝懷怨在心,侮辱聖上,意圖謀圖反,孫休於是將此人抓住交給孫綝發落。孫綝便殺了該告密者,但此後其也開始感到惶恐不安,便通過孟宗向孫休表示自己要出屯武昌。孫休答應了他的要求,敕命孫綝所督帥的中營精兵萬餘人跟隨前往,軍隊所需要的武庫兵器,都下令給與。將軍魏邈勸告孫休,表示如果讓孫綝出屯地方的話將會造成國家**,武衞士施朔也舉報孫綝有謀反的舉動。孫休於是祕密詢問張布解決的辦法,張布和丁奉商議後決定在臘祭之日設宴來謀殺孫綝。在臘祭宴會當天,孫綝因為此前聽到一些風聲,遂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席。孫休派出使者十餘人去請他赴宴,孫綝無法在推脱,只得前往。行前孫綝與家中約定,在宴會過程中,家人可在府內放火,他就以這個藉口伺機返回。後來,孫綝見府中火起,於是向孫休請求返回,孫休不准許。孫綝準備強行離席,丁奉、張布此時示意左右將孫綝捆綁起來。孫綝方才醒悟,於是跪下叩首到:“臣願意被流放到交州贖罪。”孫休答道:“卿當初為何不流放滕胤、呂據,而卻將他們誅殺?”孫綝再次請求道:“臣願意受罰淪為官奴。”孫休又答道:“為什麼當初不讓滕胤、呂據成為官奴!”遂下令將孫綝斬首示眾,且宣佈曾與孫綝同謀作亂者一概予以赦免,於是孫綝部眾放下兵器請降者多達五千人。孫綝被殺時年僅28歲。其弟孫闓乘船想要渡河北降曹魏,在逃亡途中被追兵所殺。孫休下令夷滅孫綝三族,且發掘出孫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綬,將棺木砍碎後直接將其屍體埋葬,以此追究他當年殺害魯育公主的罪行。孫休認為與孫峻、孫綝同族是恥辱,特地從宗族中取消了他們的名字,將他們稱作“故峻、故綝”。孫休又下詔説:“諸葛恪、滕胤與呂據原來是無罪,而是受到孫峻與孫綝兄弟所殘害,我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為他們改葬,並加以祭祀。因為他們而牽連被流放者,都可以回來。”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三)

呂壹--三國時吳國人

呂壹極受孫權寵信,玩權弄法,大臣潘濬、步騭、陸遜時時刻刻上書指責。潘濬甚至打算把呂壹刺殺。

呂壹有門客違法,被建安太守鄭胄所殺,呂壹非常憤恨,於是中傷鄭胄,孫權立刻禁錮鄭胄,後因潘濬、陳表上言,鄭胄才得以釋放。

呂壹還曾誣告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孫權向百官調查,百官都不敢違逆呂壹,紛紛贊同。只有是儀表示沒聽過此事。最後因為是儀的堅持,刁嘉方得以無事。

呂壹陷害宰相顧雍,黃門侍郎謝厷去向呂探問消息,呂壹表示不樂觀。但是謝厷卻巧言,只要顧雍被免官,將由潘濬接任宰相。呂壹畏懼潘濬,只好放過顧雍。

呂壹又陷害孫權的駙馬朱據,控告身為左將軍的朱據私吞軍餉,拷打朱據幕府管理財務的軍官,並將該官打死。朱據憐其屈死獄中,為該官安葬。卻被呂壹認定是心虛的證據。朱據只好自我監禁,等候孫權審查。後來孫權發現朱據是清白的,於是説:“連朱據都會被誣告,何況一般的官吏百姓呢?”憤而將呂壹處死。

呂壹--三國時吳國人

呂壹極受孫權寵信,玩權弄法,大臣潘濬、步騭、陸遜時時刻刻上書指責。潘濬甚至打算把呂壹刺殺。

呂壹有門客違法,被建安太守鄭胄所殺,呂壹非常憤恨,於是中傷鄭胄,孫權立刻禁錮鄭胄,後因潘濬、陳表上言,鄭胄才得以釋放。

呂壹還曾誣告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孫權向百官調查,百官都不敢違逆呂壹,紛紛贊同。只有是儀表示沒聽過此事。最後因為是儀的堅持,刁嘉方得以無事。

呂壹陷害宰相顧雍,黃門侍郎謝厷去向呂探問消息,呂壹表示不樂觀。但是謝厷卻巧言,只要顧雍被免官,將由潘濬接任宰相。呂壹畏懼潘濬,只好放過顧雍。

呂壹又陷害孫權的駙馬朱據,控告身為左將軍的朱據私吞軍餉,拷打朱據幕府管理財務的軍官,並將該官打死。朱據憐其屈死獄中,為該官安葬。卻被呂壹認定是心虛的證據。朱據只好自我監禁,等候孫權審查。後來孫權發現朱據是清白的,於是説:“連朱據都會被誣告,何況一般的官吏百姓呢?”憤而將呂壹處死。

張闓——漢末武將

張闓(kǎi),陶謙的手下都尉。奉命護衞曹操之父曹嵩,因見錢起歹念,殺死曹嵩,奪去財寶逃往淮南投奔袁術,並擔任刺殺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的任務。

陶謙帳下都尉。太祖父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輜重百餘輛。陶謙遣闓將騎二百衞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後投奔淮南的袁術,並奉袁術之命假裝路過陳國,並刺殺了當時的陳王劉寵和陳國國相駱俊  。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四)

閻柔——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閻柔(生卒年不詳),燕國廣陽(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年少時曾被烏丸、鮮卑俘虜,後來卻得到他們的信任。劉虞死後,閻柔被鮮于輔等推舉為烏丸司馬,聯繫鮮卑為劉虞報仇,和公孫瓚對抗。在官渡之戰時歸曹操,拜護烏丸校尉,對曹操討伐烏丸有功,賜爵關內侯。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視其如親兄弟,閻柔坐鎮北方,統帥幽州兵馬,抗擊胡人的入侵。曹丕即位後,拜其為度遼將軍。人物生平協助復仇閻柔自少在烏丸、鮮卑為俘虜,後為其所親近信任。鮮卑幫助閻柔殺害護烏桓校尉邢舉取而代之。公元195年(興平二年),原幽州牧的劉虞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因閻柔的名氣而推舉他為烏桓司馬,得到鮮卑的幫助對抗殺害劉虞的公孫瓚,與公孫瓚將領鄒丹戰於潞河之北,大破其軍,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因閻柔深得烏桓心而為袁紹所寵慰以安北方。歸順曹氏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官渡之戰中,閻柔遣使曹操,獲封護烏丸校尉。曹操在擊敗袁紹後又攻破南皮,閻柔領導烏丸、鮮卑等歸附,又獻出名馬,跟隨出征三郡烏丸,並在白狼山之戰中,受大將張遼的指揮,擊破烏桓。閻柔因功被封關內侯。在官渡一戰後臣服於曹操,對曹操討伐烏丸很有貢獻。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將其視若兄弟,鎮守北方,統帥幽州兵馬。曹丕即位後,拜閻柔為度遼將軍。(《全三國文 卷二十八》引《魏志·文帝紀》引《獻帝傳》的《公卿將軍奏上尊號》中有“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記載。) 王祥——古代二十四孝之一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 ),字休徵。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王祥於東漢末隱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拜太保,進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諡號“元”。 有《訓子孫遺令》一文傳世。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有“孝聖”之稱。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五)

軻比能——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

軻比能(2世紀?-235年),為中國三國時期的鮮卑首領之一。

軻比能出身鮮卑支部,因他作戰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被鮮卑民眾推舉為大人。軻比能因其部落近塞,所以他抓住有利條件積極學習漢族先進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軻比能統率下的部眾,戰守有法,戰鬥力相當強大。自曹操北征後向曹氏進貢表示效忠。魏文帝時,軻比能受封附義王。軻比能在進行部落統一戰爭時,受魏國干涉,受沉重打擊,於是對魏懷貳,獻書魏帝表忠,以麻痺魏庭,使之放鬆警惕。此後,軻比能的部眾變得強盛,控弦十餘萬騎,為害魏國邊境。每次鈔略得財物,軻比能都公開透明地均平分配,所以得部眾死力,各部大人都敬畏之。實力強大後,他繼續部落統一戰爭,於是威行諸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鮮卑族政權。深感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人物生平

崛起亂世

軻比能本來是鮮卑的一個小部落人,因為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眾人推舉他作為首領。因為這個部落靠近邊塞,自從袁紹佔據河北,中國人有很多逃奔軻比能。軻比能教會他們使用兵器,同時他自己也學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統率部下,摹效中原王朝。他外出打獵時,高舉軍旗,以擊鼓作為進退的口令。

建安(1—2)年間,軻比能通過護烏丸校尉閻柔向朝廷進貢。

建安十六年(2),曹操西征關中十一路諸侯,田銀、蘇伯在河間反叛。軻比能率三千騎兵,隨閻柔平定叛亂。

建安二十三年(2)四月,代北烏桓無臣氐(一作能臣氐)等反叛,請求歸順扶羅韓。扶羅韓統率一萬多騎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縣,無臣氐等人商議説,扶羅韓的威信並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業,於是另外派人向軻比能送信。軻比能馬上派萬餘騎兵前來迎接,並與無臣氐一起對天盟誓。軻比能於是在宴會上殺死扶羅韓。扶羅韓的兒子泄歸泥及眾部下都歸順軻比能。因為考慮到自己殺死了泄歸泥的父親,軻比能對泄歸泥特別友善。步度根因此埋怨軻比能。

之後,軻比能率軍協助烏桓作戰,曹操任鄢陵侯曹彰為驍騎將軍,率兵北征,大敗鮮卑、烏桓聯軍。軻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後來他恢復向中原政權貢獻。

延康元年(220年),軻比能派人向朝廷獻馬。魏王曹丕封軻比能為附義王。

大戰魏將

黃八年級年(2),軻比能將住在鮮卑的五百餘家魏國人驅遣出來,讓他們回代郡居住。

黃九年級年(222年),軻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騎兵,驅趕牛馬七萬多口與中原通商,並派遣一千多家魏國人居住在上谷。後來軻比能與東部鮮卑首領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鬥爭。素利向烏丸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擔心因此互相兼併,造成更大的危害,認為應該救助善良、懲治兇惡,向各部族顯示威信。於是單獨率領精鋭士兵,深入到鮮卑控制的地區,鮮卑軍很多,在魏軍前後進行抄掠,截斷退兵之路。田豫遂率軍挺進,距鮮卑軍十餘里時,紮下營寨,收集許多牛馬的糞便燒了起來,從另外一條路撤走了。軻比能見煙火不斷,以為田豫的軍隊還在,便離去了,走了數十里之後;才發現田豫已撤走。軻比能又率軍追擊田豫至馬城,將其重重圍困,田豫嚴密防守,令司馬樹立起旗幟,奏起鼓樂,率步騎兵從南門殺出,鮮卑軍把注意力集中到哪裏,便向哪裏攻擊。田豫則率領精鋭騎兵從北門衝了出來,擂鼓呼叫衝殺,兩面發起衝擊,鮮卑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都丟棄弓、馬逃走了。田豫率兵連擊二十餘里,鮮卑軍的屍體佈滿了原野。

步度根不斷與軻比能相互進攻,其勢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領部下萬餘人保守太原、雁門郡。步度根又派人對泄歸泥説:“你父親被軻比能所殺,你不想法替父報仇,反而歸順仇人。他今天雖待你不薄,其實那是在想日後殺死你的計謀。還不如迴歸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親,怎能和仇人相同呢?”從那以後,泄歸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軻比能想派兵追趕,可是沒有追上。步度根、泄歸泥率三萬多户百姓來到雁門郡內,請求歸附曹魏。雁門太守牽招下令還擊軻比能,殺死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軻比能與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因此,牽招又親自率領歸泥等攻打軻比能,在雲中故郡打敗軻比能。

黃初五年(224年),軻比能再次入侵素利。田豫率輕騎牽制了軻比能的後部,軻比能派部將瑣奴抵禦田豫,田豫出奇兵擊退瑣奴。

黃初六年(225年),軻比能又被幷州刺史樑習所破。

專擅漠南

軻比能因兼併各部的戰爭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干預,由此心懷反叛之心,並給輔國將軍鮮于輔寫信説:“胡人不識文字,已故的校尉閻柔為我向天子保舉。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派兵攻討,但是田豫卻協助素利。我在陣地上派瑣奴前往,聽説您來,馬上撤回軍隊。步度根處處搶掠,又殺死我弟弟,反誣衊我為強盜。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將軍應替我向天子講明情況。”鮮于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納安慰。軻比能的勢力因此更強盛,統領十多萬人。搶掠所得財物,他都平均分配,當着眾人面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所以部下願意為他效死力。其餘部落的首領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勢力還是趕不上檀石槐(東漢時鮮卑部落首領)。

太和二年(228年),田豫派遣翻譯官夏舍到軻比能女婿鬱築革建部落,夏舍被鬱築革建殺害。這年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伐鬱築革建,大獲全勝。田豫率兵返回到馬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歷來為鮮卑人所信任。閻志前往解釋勸説,才為田豫解圍。後來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對鮮卑實行安撫信任政策。軻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進貢。

被刺身亡

太和五年(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再出祁山,北征曹魏,與軻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遙相呼應。魏明帝曹叡命牽招適時進討。諸葛亮退兵後,軻比能回到漠南。

青龍元年(233年),軻比能誘使步度根依附,讓他背叛幷州刺史畢軌,並和他結親。又率兵萬餘人在陘北迎接他的家口資產。畢軌派部將蘇尚、董弼等部阻擊,軻比能派兵在樓煩與蘇尚等會戰,將其殺死。曹叡派遣秦朗率領中軍出討軻比能和步度根,最終二人敗走,步度根部將泄歸泥再度叛降。後來軻比能殺了步度根。

青龍三年(235年),王雄派勇士韓龍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之後,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曹魏的邊陲因此得以安息。

國曆史人物故事3:文和亂武,深沉大智 篇二

提起賈詡,恐怕瞭解三國的人當中沒有人不知道。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賈詡是個精通謀略,達於算計同時又善於自保的老狐狸。鬼謀賈詡,真正做到了謀己,謀人,謀天下的最高境界。

然而現在很多人對於賈詡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就是對於賈詡的“謀己”意見頗大,把目光的焦點完全放到了賈詡善於自保這一點上,從這一點發散思維到賈詡對主公不盡心,不忠心甚至對他的道德品質提出質疑。

我的觀點是“謀己”與“謀人,謀天下”並不矛盾,甚至前者是後兩者的基礎,賈詡能在每個新環境下都能使自己處在最安全的位置,同時為主公獻計“謀天下”,這不是謀士的完美模式嗎?眾所周知,曹操疑忌之心是出了名的,曹操的智囊除了郭嘉早夭,大部分謀士後期都明智的選擇明哲保身,荀攸的裝糊塗,程昱上表隱退,以避猜忌,劉曄的大隱於朝,不交時人都和賈詡一樣在自保,卻都沒有像賈詡那樣招來那麼多非議,無非是因為賈詡無疑是他們中間最成功的,所以才會聚焦了那麼多人的目光。難道謀士一定要想荀彧,崔琰,許攸,婁圭那樣最後身死亡破才好嗎?

為賈詡辯護後説説我欣賞賈詡的原因,我欣賞賈詡不是因為他善於自保,而在於他的謀略本身,綜觀賈式謀略,呈現出一種驚心動魄,亦正亦邪之美。

1,李傕,郭汜出逃長安,被賈詡勸阻,建議殺回長安,掌控天子,這條計策的直接後果就是加速了東漢王朝的崩潰,引起天下諸侯羣雄並起的戰亂。如此局面可以説是賈詡一手導演所造成的。因對造成李傕,郭汜之亂心中有愧,賈詡又多次周旋與各軍閥勢力之間,暗中設計保全大臣和獻帝,削弱軍閥勢力,成也賈詡,敗也賈詡。

2,賈詡早年遇強盜時利用強盜畏懼之心假稱自己是段煨外孫成功脱險,後真正依附段煨後洞察段煨猜忌心思,主動脱身投靠張繡,成功保全自己和家人。晚年又大隱於朝,明哲保身,位至三公,一系列的自保極為成功。

3,賈詡作為張繡首席謀士深得信任,幫助張繡多次挫敗了曹操的吞併之心,使曹操在宛城這個小釘子上吃盡苦頭,最有名的一次曹操徵張繡畏袁紹偷襲而撤退,賈詡洞察曹操心理,提出“敗而追之”,大破曹軍,幫助張繡打了個翻身仗。

4,官渡前夕張繡欲降袁紹被賈詡勸阻,賈詡洞察局勢,分析透徹,陳述三點原因料定曹操會容納張繡,提出與袁紹決裂,投靠宿敵和官渡處於弱勢的曹操。後來果然曹操不但沒記前仇(典韋曹昂之死),反而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5,官渡之戰,賈詡作為新近加盟的智囊表現出色,兩軍對峙,曹操兵寡糧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賈詡提出“四勝論”,指出袁紹必敗,與荀彧一起勸阻了曹操的退兵,堅定了曹操的信心。後許攸來投,眾人皆疑,賈詡荀攸力排眾議,識出許攸真降,並建議曹操採納奇襲烏巢之計,扭轉戰局。

6,曹操欲徵江東,賈詡洞察局勢,勸阻曹操征戰赤壁,曹操不納,後赤壁大敗,大傷元氣。

7,曹操征戰馬超,賈詡獻離間計,設計離間馬超韓遂,使其禍起蕭牆,矛盾激化,曹軍趁機進攻,果然大勝而歸。

8,曹操二子爭儲,明爭暗鬥,曹操問計賈詡,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深沉大智的賈詡輕易的戰勝了浮躁而耍小聰明的楊修,幫助曹丕反敗為勝,成功立儲。

9,曹丕即位,欲徵東吳,賈詡再次做出正確的戰略分析,反對曹丕出征。曹丕不納,果然大敗而歸。

賈詡善謀,這要歸結於他能清晰的洞察別人的心理活動,輕易的看穿對方的思維方式,賈詡是一個能把他人的想法玩弄於股掌之中的謀士,是一個比你自己更瞭解你的心思的謀士,這無疑是很可怕的。賈詡利用自己對人心和人性的“透視”,總能精確的分析當前的形勢,做出正確的戰略抉擇。

同樣是利用對人性的“透視”,賈詡在逆境和困難時還表現出超強應變能力,無論是面對強盜的殺身之禍,周旋於殘暴的軍閥之間,還是宛城面對曹操的兵臨城下,抑或是官渡面對強大的連曹操都犯杵的袁紹,賈詡總是處在弱勢的一方,卻反而總是表現出強勢的一面,巧計詐強盜,設計保獻帝,宛城敗曹操,官渡四勝論,實在是讓人歎為觀止。

如果説荀攸的善於應變是基於他在兵法在軍事上的造詣,那賈詡的應變能力則是基於對對手心理活動的透徹分析和把握,這一點比之郭嘉有過之而無不及,郭嘉能洞察對手的心理從而總能審時度勢,選擇正確的戰略策略,卻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而賈詡不但能做到分析正確的戰略局勢,而且能在己方處於弱勢的危機時刻善於應變,利用對手的心理使己方(或自己)化險為夷,轉敗為勝。

關於三國曆史人物故事 篇三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一)

胡遵——魏國大將、魏國大將之一

胡遵,字以道,漢建安十一年(206)丙申生,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人,魏衞將軍。景八年級年(238),遼東公孫淵反,司馬懿遣遵等擊破其將卑衍、楊祚。嘉平四年(252)冬十一月,詔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徵吳。十二月,吳大將軍諸葛恪拒戰,大破眾軍於東關。不利而還。正元二年(255)七月,以遵為衞將軍。甘露元年(256)秋七月己卯,遵薨。

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武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尚書僕射、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

《三國志》註解晉諸公贊曰:胡烈兒名淵,字世元,遵之孫也。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鎮,至車騎將軍。子奮,字玄威,亦歷方任。女為晉武帝貴人,有寵。太康中,以奮為尚書僕射,加鎮軍大將軍、開府。弟廣,字宣祖,少府。次烈,字玄武,秦州刺史。次岐,宇玄嶷,幷州刺史。廣子喜,涼州刺史。淵小字鷂鴟,時年十八,既殺會救父,名震遠近。

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后,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后、皇后,盛極一時。

糜竺——資助劉備的徐州富商

竺(又作糜竺)(?—2),字子仲。東海朐縣(今江蘇連雲港西南)人。原為徐州富商,後被徐州牧陶謙闢為別駕從事。陶謙病死後,奉其遺命迎接劉備。與其弟麋芳拒絕曹操的任命而跟隨劉備,在劉備最潦倒之時給予劉備很大的幫助,使他重新振作。2(建安十九年),劉備入主益州後,拜麋竺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諸葛亮之上,為劉備手下眾臣之最。呂蒙襲取荊州,麋芳舉城投降,導致關羽兵敗身亡,麋竺面縛請罪,劉備勸慰麋竺,對他待遇如初,但不久後即因慚恨病死。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擅騎射,雖然從未統領軍隊,但一直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

194年,陶謙病死,糜竺奉陶謙遺命,迎接在小沛的劉備入主徐州,並輔佐劉備。不久,呂布東來投靠劉備,但在1,呂布乘劉備與袁術發生戰爭,偷襲下邳,並虜獲劉備的妻子。劉備惟有駐於廣陵海西。糜竺特意將妹妹嫁給劉備,又送二千下人和金銀貨帛以支助軍隊,對於面對危難的劉備重新振作。後來曹操想表糜竺為嬴郡太守,但糜竺與其弟糜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

劉備兵敗給曹操,向南投靠劉表,劉備先遣糜竺與劉表見面,與糜竺、孫乾同為從事中郎。214年,劉備入主益州,被拜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其待遇為蜀漢眾臣中最高。可惜,其弟在關羽北伐時,叛蜀歸吳,令關羽被擒殺。糜竺自縛向劉備請罪,劉備反過來安慰他,認為弟之罪,兄不該相連,對他禮待如初。但糜竺反覺內疚而鬱病,一年多後就去世。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二)

顏良——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下名將

顏良(約160年—2)堂陽(今邢台市新河縣)閆仙莊人,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下名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次年兵進黎陽,遣顏良攻白馬。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在小説《三國演義》裏,於討董戰役的汜水關之戰中第一次被提及姓名,當時顏良、文丑催軍未回,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歎息。孫堅私藏玉璽被袁紹識破,顏良、文丑與程普、黃蓋、韓當拔劍掣刀相對。袁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時,耿武欲行刺袁紹,被顏良斬殺。隨後與文丑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

在小説《三國演義》裏,於討董戰役的汜水關之戰中第一次被提及姓名,當時顏良、文丑催軍未回,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歎息。孫堅私藏玉璽被袁紹識破,顏良、文丑與程普、黃蓋、韓當拔劍掣刀相對。袁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時,耿武欲行刺袁紹,被顏良斬殺。隨後與文丑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曹袁交兵,顏良統十萬精兵為前部,攻劉延於白馬。劉延屢次告急,曹操派15萬軍隊兵分三路解白馬之圍。關羽新降曹操並得了很多賞賜,希望參加對顏良作戰以回報曹操的厚待。曹操親率5萬迎戰顏良,但被顏良部下精兵整齊的陣勢所震懾。呂布舊將宋憲、魏續相繼請求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後敗走。雙方休戰。

在謀士程昱建議下,曹操召見關羽,但怕他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次日,顏良軍列好陣,關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頂向下看,遠遠看見了顏良的麾蓋。關羽跨上赤兔馬衝入袁軍。顏良未及反應,措手不及,即被關羽所殺。關羽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為曹操提供了進攻的機會。曹操在白馬之戰中獲勝,大破袁軍,還劫奪了很多物資。

顏良首級埋於僧固鄉樑僧固村西頭,歷經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長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浚縣知縣劉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漢將軍顏良之墓”。碑後被浚縣博物館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墊地,將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馬謖——失守街亭的蜀漢將領

馬謖(190-228),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侍中馬良之弟。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用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倍加器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但馬謖卻於諸葛亮北伐時因作戰失誤而失守街亭,因而被諸葛亮所斬。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馬謖是蜀漢安遠將軍、中參軍。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隨兄馬良仕劉備入蜀。劉備臨終對丞相諸葛亮説:“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您要謹慎!”諸葛亮並未聽取,以馬謖為心腹。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馬謖定攻心之計,諸葛亮深以為然。後為安遠將軍。建興六年,隨諸葛亮北伐,以馬謖為中參軍。諸葛亮出軍祁山,馬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但不從副將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導致軍敗。馬謖曾下軍令狀,諸葛亮將他斬首以正軍法,時年三十九歲。後以線縫首於屍,諸葛亮親寫祭文。

總評: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並未聽取。馬謖是一個好的參謀,也曾為諸葛亮討伐孟獲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卻因為其性格而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將領。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三)

馬岱——蜀漢中後期的重要將領

馬岱(183-?),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馬騰之子,馬超從弟。馬岱是馬超的堂弟,蜀漢中後期的重要將領。早年他曾經從曹操手中死裏逃生,後跟隨馬超大戰曹操。建安十九年,馬岱隨馬超歸附劉備,馬超臨終前將馬岱託付劉備。跟隨丞相諸葛亮南征孟獲和北伐曹魏,馬岱久經沙場、多負辛勞,作戰冷靜而勇猛,深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臨終授命於馬岱,襲斬魏延,馬岱成功的完成任務。

關於馬岱的字,正史中沒有記載,甚至在三國志上連個馬岱的傳都沒有,其事蹟僅見於三國志·馬超傳以及三國志中其他相關人物傳記及裴松之的注,再加上其他相關史書的零星記載。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馬岱初次登場隨馬騰入許昌。後來馬騰和其餘諸子盡皆被殺,馬岱喬裝逃出。馬超起兵,馬岱隨之周旋。曾在潼關前打敗鍾繇。建安十九年,馬岱隨馬超救援劉璋,曾與張飛大戰十餘合敗北,旋即隨馬超歸降劉備。劉禪登基後,跟隨丞相諸葛亮南征孟獲和北伐曹魏,馬岱久經沙場、多負辛勞,作戰冷靜而勇猛,深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臨終授命於馬岱,襲斬魏延,馬岱成功的完成任務。

郝昭——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將領

郝昭(生卒年不詳),字伯道,太原人,中國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將領。郝昭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為雜號將軍,後受曹真的推薦鎮守陳倉,防禦蜀漢。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為郝昭所阻,勸降不成,晝夜相攻二十餘日後被迫退軍。魏明帝因此封其為列侯。不久因染疾而病死。郝昭臨終前留下遺令告誡其子郝一定要用平時的服飾斂葬。郝昭為人雄壯,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為雜號將軍,據《山西通志》記載,他曾隨張遼參加逍遙津之戰並斬殺孫權部將偏將軍陳武。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郝昭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初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司馬懿舉薦郝昭鎮守陳倉,以擋蜀軍。曹叡加封為鎮西將軍。蜀軍逼近陳倉,孔明使魏延攻打,但連日無功而回,諸葛亮大怒欲斬之。郝昭的同鄉靳詳來遊説郝昭,但被郝昭拒降。諸葛亮率三十萬大軍強攻,郝昭以三千拒守,諸葛亮先後用雲梯、衝車之法,又令人運土填城壕,但都被郝昭化解。相持二十餘日,諸葛亮無計可施。後因糧盡而乘機退兵,並於陳倉道口斬殺王雙。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前探知郝昭病重,趕在張郃換防前出兵。郝昭呻吟之間忽聽報蜀軍到城下,急令人上城守把。但當時各門上火起,城中大亂。郝昭聽知驚死,陳倉終被破。事後諸葛亮憐郝昭之死,令其妻小扶靈柩回魏國,以表其忠。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四)

程普——東吳十二虎臣之一

程普(?—2),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東吳的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斬華雄、破呂布,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勛卓著。赤壁之戰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後大破曹仁於南郡。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東吳早期的將領,以程普年齡最大,當時人們稱呼他“程公”,程普天性樂於施予,喜愛結交士大夫,惟曾與周瑜不睦。據《江表傳》記載:程普頗以己年長之故,數次侮辱周瑜。周瑜折節容下,始終不與程普計較。程普後來敬服周瑜而愈加親重,更向人説:“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潘璋——東吳十二虎臣之一

潘璋(?-234年),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潘璋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討,在合肥之戰、追擒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衞戰中多次立下戰功。但其為人奢侈貪財。經常設立軍市,又劫殺將士以獲得財物,但孫權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小説《三國演義》中,描寫潘璋擒獲關羽,並奪取了青龍偃月刀及赤兔馬,而且描寫了在夷陵之戰被為父報仇的關興所殺,但實際上都是虛構的小説效果。

潘璋天性放蕩,喜歡喝酒。家中貧窮。喜歡賒賬酤酒。債主上門討債。他就説:“等我以後富貴了再還。”

孫權喜歡他,讓他招募士兵,得到一百多人。於是用他為將領。因為討伐山賊,故提升潘璋為別部司馬。後來又擔任吳郡的集市刺奸,致使盜賊絕跡,因此為人所知。

升任豫章郡西安縣長。當初劉表任荊州牧時,西安縣百姓常受盜賊的騷擾。自從潘璋任西安縣長以來,賊寇便不敢入境侵犯,鄰縣建昌又有盜賊作亂,潘璋轉任建昌縣令,加授武猛校尉,討伐盜賊,一個月內就把盜賊全部平定,又召集本地的散兵遊勇,得到八百多人,帶領他們返回建業。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五)

朱治(漢末及三國時吳國將領)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楊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武將,東吳名將朱然之嗣父。早年隨從孫堅、孫策征伐,又輔助孫權,穩定江東,功勛卓著。此後長期居住在吳郡,孫權為吳王,拜其為安國將軍,配金印紫綬,徙封毗陵侯。每次進見,孫權都親自迎接。黃武三年(224年)卒,年六十九。

朱治早年曾擔任縣吏,後被察舉為孝廉,州里闢其為從事,隨孫堅到處征戰。

中平五年(188年),拜為司馬,隨軍討伐長沙、零陵、桂陽等三郡的周朝、蘇馬等賊軍,立有戰功,孫堅表他行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朱治隨孫堅大破董卓於陽人,進入洛陽,被錶行督軍校尉,特許將領步騎,往徐州幫助陶謙討伐黃巾軍。

安國刀:朱治常年隨孫氏征伐,黃武中,累功被拜為安國將軍,朱治鑄造了一把佩刀,就叫做安國。

顏淵之德:孫權曾對朱治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時對他很敬重,難於親自啟齒責備他,故而心內忿怨無法排解。

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緣故,又不敢公開明白地説出口。於是自求用孫權的意思來自問,這樣他就在孫權面前寫信,廣泛地闡明事物的常理,借題用自己的思想迂迴地推測分析孫權的內心活動。寫完後,他將信呈交孫權,孫權看後很高興,笑着説:“我的疙瘩讓你給解開了。顏淵之德,是要人更為親愛,難道就是這個意思吧!”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介紹 篇四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一)

王連--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王連,本為南陽人。劉璋時期王連進入蜀地,任梓潼縣令。劉備起兵葭萌,進軍南來,王連閉緊城門不降,劉備認為他這是在守義,故不強逼他。

待成都平定後,劉備任命王連為什邡縣縣令,又轉任廣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績。後升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經營事務,為國獲利甚多,有利於國家財政開支,於是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部屬,如呂乂、杜祺、劉乾等,這些人後來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連的提拔。王連被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兼管鹽府政務照舊。

建興元年(223年),王連被任命為屯騎校尉,兼任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當時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稱臣,諸葛亮打算自己親自征討,王連勸諫説:“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鄉,不值得您這位全國人所指望依賴的人去冒險行事。”諸葛亮考慮到所有將領的才幹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連的勸諫更加懇切,所以停留了很長時間。不久王連去世,其子王山繼承爵位。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二)

嚴畯--三國時期孫吳官員、學者

嚴畯,字曼才,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人。年少時喜愛學習,通曉《詩》、《書》、三《禮》,喜好《説文解字》。東漢末年,因避亂來到江東,與諸葛瑾、步騭齊名,且關係甚密。

嚴畯性情樸直淳厚,他對於人才,能忠告人家良好的道義,志在讓他人能取得補益。張昭將他推薦給孫權,孫權任命他為騎都尉、從事中郎。

建安二十二年(2),橫江將軍魯肅病故,孫權任命嚴畯接替魯肅職務,督領一萬兵士鎮守陸口。眾人都為嚴畯感到高興,而他卻一再堅辭不受,説:“我向來只是個書生,不參與軍事,不具有佔據這種職位的才幹,罪過與悔恨將會隨之到來。”説時慷慨懇切,以至於流淚。孫權見他如此,才不再勉強,而讓呂蒙接替了魯肅的職位。時人都讚揚他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才能而辭讓權位。

孫權稱帝后,嚴畯任衞尉。曾作為東吳使臣出使蜀漢,蜀漢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欣賞。嚴畯不愛錢財,所得俸祿與賞賜,均拿出散發給親戚故舊,因此家中常不寬裕。廣陵人劉穎與嚴畯有舊交情,劉穎精研學問在家,孫權聽説後便徵召他,他稱病不應。他的弟弟劉略為零陵太守,在職任上去世,劉穎前往奔喪,孫權知道他是裝病,急忙傳令將劉穎收捕審訊。嚴畯也趕忙去告知劉穎這一情形,讓他馬上回來向孫權認罪。孫權十分氣憤,於是罷免嚴畯,而劉穎卻得以免罪。後來,孫權也覺處置不當,複用嚴畯為尚書令。嚴畯七十八歲時去世。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三)

朱異--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朱異童年時與張純、張儼三人皆因年幼而有文才而知名。朱異長大後,因父親朱桓的軍功而擔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朱桓稱病到建業治療,孫權升任朱異為騎都尉,代替朱桓掌管軍隊。赤烏元年(238年),朱桓逝世,朱異繼承嘉興侯爵位。

赤烏四年(241年),朱異跟隨朱然攻打魏國的樊城,獻計攻破樊城外圍,回師後被升任為偏將軍。魏國廬江太守文欽駐紮營寨於六安,將很多營寨設置在緊要道路上,用來招募引誘叛逃之人,成為吳國邊境的禍患。朱異於是親自率領手下二千人,攻毀文欽的七座營寨,斬殺數百人,被升任為揚武將軍。孫權與他談論攻戰之事,他的對答很稱合孫權心意。孫權對朱異的叔父驃騎將軍朱據説:“我本來知道季文勇敢果毅,見到他之後,覺得比我聽到的還有能力。”

赤烏十三年(250年),文欽詐降,祕密緻信給朱異,想讓朱異親自去迎接他。朱異上表呈文欽書信,説明他的投降是假意,不可立即迎接他。孫權下詔説:“如今北方土地尚未統一,文欽來信想要歸順,應當馬上迎接他,如果懷疑他有詐,就應當設計將其網羅住,佈置大部隊來防備他就可以了。”於是派遣呂據督率二萬人馬,與朱異合力挺進,到吳國北方邊界,文欽果然不降。

建興元年(252年),朱異升任為鎮南將軍。同年,魏國派遣胡遵、諸葛誕等出兵攻打東興,太傅諸葛恪領領四萬兵力到東興防禦,朱異督率水軍攻打魏軍浮橋,魏軍不敵,從浮橋撤退,浮橋不勝負荷斷裂,大量魏軍在水中遇溺,於是大敗魏軍。朱異又跟隨諸葛恪圍攻新城,新城未能攻克,朱異等人都説應該快速返回豫章,襲擊石頭城,不出數日就可以攻克。諸葛恪以書信曉諭朱異,朱異將書信扔在地上説:“不用我計,而用傒子言!”諸葛恪大怒,立即奪了朱異的兵權,並將朱異罷官遣還建業。

太平二年(257年)五月,魏國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反叛魏國,誕動用淮南的軍隊保衞壽春城,派遣將軍朱成前來吳國稱臣上疏,諸葛誕又派兒子諸葛靚、長史吳綱各位牙門子弟到吳國作人質,請求吳國出兵援救。六月,孫亮派文欽、唐諮、全端等率領步兵、騎兵三萬救援諸葛誕。又任命朱異為假節、大都督,率軍前往壽春援救諸葛誕,朱異從虎林率兵襲擊夏口,夏口督孫壹投奔魏國。七月,孫綝率軍救援壽春,進抵鑊裏,朱異從夏口趕來,孫綝派他為前部督,與丁奉等統領甲兵五萬解壽春之圍。八月,朱異因為軍中缺糧,於是引兵撤退,孫綝大怒,於九月七年級日在鑊裏殺害朱異。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四)

孫霸--吳大帝孫權第四子

孫霸是孫和的弟弟(一説為同母),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孫霸受封為魯王,以尚書僕射是儀兼任魯王傅。和當時的太子孫和一樣都特別受大帝喜愛。最初,孫和同孫霸雖為太子和魯王,卻沒有禮儀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宮室中飲食起居。後來羣臣議論認為太子藩王應該上下有別。於是為二人各設宮殿和幕僚,孫霸自此開始怨恨孫和。孫霸積極結交知名人士,曾親自光臨官署與官員親近。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吳景之孫吳安、孫輔之孫孫奇、諸葛恪之子諸葛綽、才子楊竺等年輕人的爭相依附。魯王和太子隨從互相憎恨詆譭,最終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也都支持他。赤烏七年(公元244年),孫權聽到孫霸同孫和不和的消息,禁止他們與官員往來,讓他們專心向學。但孫霸仍然不斷暗中多多結交大臣黨羽。後來孫和因為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誣而致太子地位有危機。孫霸一黨更加覬覦太子之位,尤以全寄楊竺為首的魯王賓客大多邪僻不正,欲藉此謀取奪位,中傷孫和和太子一派,望令孫權廢孫和而立孫霸,太子一系裏與魯王黨爭鋒相對的往往身死。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孫霸因圖謀害死孫和而被賜死,其黨羽全寄等被誅殺。

三國曆史人物故事(五)

中國武聖——關羽

關羽(?—2),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鋭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諡曰壯繆侯。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