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人物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7K

歷史人物故事(新版多篇)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篇一

樊梨花是大唐時期的人物,也是古代十分著名的巾幗英雄中的一員。在西北邊亂的時候和薛丁山一起進行了平定的戰爭,因此而讓人們十分敬佩和感歎,她的行為在後世也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如今樊梨花的故事已經被改編成許多的藝術形式和文藝作品,她以一個典型的形象活躍在各種熒屏之上。關於這個人物的故事和相關信息在樊梨花簡介中有着一些記載,那麼樊梨花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個人物的呢?樊梨花簡介中介紹了她的一些生平事蹟,他的父親曾經是西突厥的一個關主,後來投靠了唐朝朝廷。而樊梨花是一個有勇有謀,集美貌和智慧於一體的女子,後來又嫁給了薛丁山,幫助丈夫一起抗擊敵人、南征北戰。關於她的故事也很快就在民間流傳起來,人們都認為她是一個心胸寬廣、文武雙全的傳奇人物。據説她從小就在黎山老母身邊學習武藝,經過了八年時間的修煉,她已經擁有非常高的武藝。當唐太宗派薛丁山平定西涼之後,樊梨花也一直跟隨着丈夫征戰,並很快成為丈夫軍中的主要力量。

另外樊梨花簡介中還介紹到她成為軍中西征的主力後,一直表現的非常的出眾,她的秀戎刀揮舞起來幾乎無人能敵,後來薛仁貴去世後,因為她能力突出被破格封為了大元帥,直到平定西涼的戰亂後,因為戰功赫赫而被唐高宗封為了威寧候,也因此成為了尊貴的一品夫人。提起樊梨花這個人物,許多人都會想起許多古裝電視劇中的角色,不可否認的是樊梨花這個人物形象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巾幗英雄,在她的身上許多流傳的故事都充滿了傳奇的意味,甚至有的電視劇中還為她編造出了神奇的能力。而樊梨花的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傳奇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在疑惑樊梨花在歷史上是真實人物嗎?畢竟在古代戰亂時期女子大多數都是非常柔弱而容易被人忽略的,那麼到底樊梨花在歷史上是真實人物嗎?

其實關於樊梨花是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個問題人們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認為是真實人物的人佔了大多數,可是仍舊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這個人物是人們虛構出來的。人們的説法不一而足,但是樊梨花確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是無法否認的。在大唐的貞觀年間樊梨花一直活躍在南征北戰的戰場上,她的丈夫薛丁山雖然是一個小説中的人物,可是原型就是薛仁貴的第一個孩子薛訥,和丈夫成親之後樊梨花屢立奇功,並在薛仁貴去世之後被封為了大元帥,西征結束之後又因為戰功赫赫而被封為了威寧候,這些事蹟在歷史上都有着相關的記載。

人們對樊梨花存在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可能是受到了影視劇的影響。隨着時間的推移樊梨花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被人們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因此在有些電視劇中也有些變化,甚至還增加了神話的氣息,但是這些都是根據樊梨花的真實事蹟改編的,神話是假的,可是樊梨花卻是真實的。提起樊梨花這個人物幾乎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感歎一番,這個人物在人們心中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傳奇,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從協助丈夫作戰開始一直到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元帥,最後又被封為威寧候,也是當時尊貴的一品夫人。樊梨花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着,並且在人們的傳頌中變得更加豐滿,因為她的傳奇人生所以至今民間依舊有許多關於樊梨花的故事。

在樊梨花的故事中有一則是發生在白桑關鎮的,這個地方是在秦嶺附近,也是進入河南和通過陝西的必經之路。在這裏有一條名叫戰馬溝的溝,這條溝的名字就是因為樊梨花而得來的。據説在唐朝時期,樊梨花曾經因為戰敗而撤退到了白桑關地區,當時就駐守在石門山附近,之後為了戰爭的勝利暫時留在這裏招兵訓練。有一次正在訓練的時候,樊梨花聽到附近傳來女子呼救的聲音,同時周圍還伴有馬的嘶鳴和人喊罵的聲音,樊梨花覺得事情十分的蹊蹺,於是帶領着身邊的人趕到了石門山下,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惡霸正在搶奪一名良家女子,樊梨花自然看不過惡霸作惡的模樣,於是很快就和惡霸帶來的人打了起來,直到將他們趕到了戰馬溝,惡霸知道了樊梨花的本事嚇得跪地求饒,並且表示自己一定會痛改前非再也不害人,樊梨花覺得這個惡霸也是個可塑之才,於是便將他留在了身邊精心訓練,果然增強了自己的`兵力。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樊梨花的故事,於是將這個溝命名為戰馬溝,並且稱呼當時他們駐守的地方為梨花寨。

歷史人物故事 篇二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歎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説:“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歷史名人故事 篇三

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爸爸——衞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説:“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説:“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説:“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衞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爸爸把話説完,搶着説:“你是説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衞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衞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歷史人物故事 篇四

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達江東勸説孫權共同抗曹,魯肅帶他前去會見孫權。諸葛亮見孫權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難以用言語説動,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語激他。 寒喧之後,孫權問道:“曹兵共有多少?”諸葛亮答:“馬步水軍,共100餘萬。”孫權不信。諸葛亮説:“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20萬;平定河北,又得 五六十萬;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萬,現在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如此算來,曹兵不下150萬。我只説100萬,原因是怕驚嚇了江東之士。”魯肅聽後大驚失色, 一個勁向諸葛亮使眼色,諸葛亮卻裝看不見。孫權又問:“曹操部下戰將,能有多少?”諸葛亮説:“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不下一二千人!”孫權道: “曹操有吞併江東的意圖,戰與不戰,請先生為我下決心。”諸葛亮説:“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又新破荊州,威震天下,現在即使有英雄豪傑要與他抗衡, 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裏。希望將軍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他抗衡,就不如早一點與其絕交;如果不能,為什麼不依眾謀士的主張,向 他投降呢?”

孫權道:“就如您所説的,那麼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説:“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能篤 守節義,不受侮辱,更何況身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的劉豫州。事業不成,這是天意,又豈能屈處人下?”孫權聽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後堂。眾人都 笑諸葛亮不會説話,一鬨而散。魯肅則一個勁埋怨諸葛亮,批評他藐視孫權。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問我,我豈能説?”魯肅聽罷,趕緊跑到後堂告 訴孫權。孫權回嗔作喜,又出來與諸葛亮相見,並設酒宴款待。經請葛亮一番實事求是地分析,孫權果然進一步堅定了抗曹決心。

周瑜系江東 主戰派的核心。但是,他在與諸葛亮相見時,卻故意反説宜降不宜戰。魯肅不知是詐,與周瑜當面爭辯起來。諸葛亮裝作主張投降的樣子,然後説:“我有一計,既 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必親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卸甲而退。”周瑜問道:“用哪兩個人?”諸葛亮説: “我在隆中時,就聽説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壯麗的樓台,稱之為‘銅雀台’,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曹操原本就是個好色之徒,他很早就聽説江東喬公 有兩個女兒,長曰大喬,次曰小喬,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經發誓説:‘我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於銅雀台,以樂晚 年。如此,雖死也沒有什麼可恨的了。’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得到這兩個女子。將軍何不去找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 曹操。曹操得到她們之後,心滿意足,必然班師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什麼證驗沒有?”諸葛亮説:“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 他寫了一篇《銅雀台賦》。賦中的意思,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周瑜道:“先生還能記得這篇賦嗎?”諸葛亮説:“我愛其文采華美,曾經把它背了下 來。”説完,當即將《銅雀台賦》背誦了一遍。其中“攬‘二喬’於東南今,樂朝夕與之共”一語,果然是想要得到江東二喬的意思。周瑜聽罷大怒,站起來指着北 方大罵道:“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連忙勸阻説:“當年漢朝皇帝曾以公主和親,今天為了退敵,這民間的兩個女子有什麼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 知,大喬是孫伯符(即孫策,孫權之兄,其時已死)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諸葛亮佯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矢口亂説,死罪死罪!”周瑜道:“我與 老賊誓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於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激將法是人們熟悉的計謀形式,既可用於己,也可用於 友,還可用於敵。激將法用於己的。時候,目的在於調動己方將士的殺敵激情。激將法用於盟友時,多半是由於盟友共同抗故的決心不夠堅定。諸葛亮對東吳用的便是 此計。激將法用於敵人時,目的在於激怒敵人,使之喪失理智,做出錯誤的舉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機。激將法也就是古代兵書上所説的“激氣”、“勵氣”之法和 “怒而撓之”的戰法。前者是對己和對友,後者則是對敵。

歷史名人故事 篇五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誠懇尚信,在軍事上有謀略,禁止虜掠,爭取民心。“敝帚自珍”這個成語,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陽所下的一道詔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風格。

公元20xx年,劉秀經過多年征戰,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這個時候,各地還有許多豪強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其中,一個叫公孫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險要地勢,在這裏自立為帝,國號“成家”。

隨着全國的逐漸統一,光武帝數次遣使前去勸公孫述歸順東漢,但公孫述怒而不從。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東漢朝廷派兵征討,被述所拒。

次年,劉秀又命大司馬吳漢前去討伐公孫述。吳漢,字子顏,南陽人,是東漢中興名將,武威將軍劉禹為其副將。

面對東漢的強大攻勢,公孫述調兵遣將進行抵擋,但節節敗退,吳漢連戰連勝,逼近成都。此後,雙方在廣都至成都之間展開殊死搏鬥,互有勝負。公孫述更是拿出國庫中的全部財貨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鳴鼓挑戰,暗地裏派遣奇兵,繞到漢軍背後進行偷襲。

這年十一月,公孫述親率數萬人,出成都城與吳漢大戰。兩軍連戰數日,公孫述兵敗逃走,最後被漢軍追上,刺穿胸部墜落馬下,當夜死去。

第二天,公孫述手下見大勢已去,棄城投降。漢軍副將劉禹率兵浩浩蕩蕩進入城內,將公孫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殺死,並割下公孫述的頭顱,派人飛馬送往洛陽。與此同時,他還縱兵大掠,四處焚燒。

這一消息傳至京城,光武帝劉秀大為震怒,特別下詔譴責劉禹:“這座城池已經投降了,滿城老婦、孩子還有數萬人,一旦縱兵進行放火亂殺,誰聽了都會心酸氣憤。通常之人,即使家裏有一把破掃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卻這樣不愛護子民的生命財產!你怎麼這樣殘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為?”隨即,劉秀下詔撤了劉禹的職務,並對主將吳漢也給以嚴厲批評。

“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東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發展而來,語義較重,而且不用於勸誡和批評方面。這樣看來許多詞語表面上的意義都是差不多的,不過在用法上可有着區別呢!小朋友們使用成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哦!

歷史人物故事 篇六

湖州民間流傳的毛筆故事,核心內容是:蒙恬到過湖州,就在這裏發展了毛筆。這裏,我們先來説清楚兩件事:一是秦代的“筆”,一是歷史上關於蒙恬的記載。“筆”字,是秦代開始用下來的。在未有完善的毛筆之前,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文字已經成熟,需要書寫。(在這之前,文字先是刻下來。刻在龜甲、牛骨上,這時期叫甲骨文。)當時未有紙,文字書寫在帛、竹簡、木簡上。書寫需要有工具,這是時代的需求。戰國的多個強國,都各自在試着製作良好的書寫工具。歷年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紋飾,明顯是用書寫工具繪劃的。也出土過早期的書寫工具,一九五四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發現過用兔毛包黈在竹杆外的書寫工具,是楚國的毛筆。當時各國發展書寫工具的情況,還反映在文字發展的情況上,各國的書寫工具叫法不一樣。在《説文解字》中,“聿”字條下,説明,聿是指書寫工具,“所以書也。”原來楚國的書寫工具叫做“聿”,吳國叫做“不律”,燕國叫做“弗”,到秦的時候,聿字加上竹頭,才叫做“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這裏很明白説出,當時各國都有了書寫工具,而秦國的“筆”,成為了主流,流傳下來。秦國發展的毛筆,與蒙恬有關。《史記》上有蒙恬的傳,記蒙恬的征戰以及修築長城,沒有提到蒙恬造筆。但重要的野史《古今注》(晉代崔豹撰)中,敍述筆的發展,説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雖然所記不詳,但這是古書上關於是誰始創毛筆的唯一記載。也一直沒有人提出另外的説法。現在在湖州善璉鎮那裏有了這樣生動的傳説,有蒙公祠,有歷史悠久的制筆傳統,那麼,參照起來,蒙恬制筆的故事,就具體起來了。毛筆,最好是用中山兔毫制。東漢的學者、書法家蔡邕,在他的《筆論》中説,書法,下筆之前,要先醖釀情懷,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見中山兔毫在漢時已是很出名的。中山是什麼地方?廣東人説到中山,自然先想到中山縣,孫中山的故鄉。但中山兔毫説的不是這個中山。戰國時,有中山國,在河北省中部。説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筆,很容易想到中山國,因為蒙恬在北方征戰的`時間很長。但蒙恬在忙於打仗的時候,應該不是用心於制筆的時候。另一箇中山,是韓愈在《毛穎傳》中提到的中山,韓愈把毛筆人格化,説他是中山人。這裏説的中山,在安徽、江蘇之間,又名獨山,產兔毫出名。這裏離湖州不遠,蒙恬是很有條件發現這裏的中山兔毫很好用的。那麼,蒙恬有可能來過善璉鎮嗎?《史記。蒙恬列傳》上説,蒙恬祖父蒙驁,先為齊將,後為秦將。蒙恬在秦始皇時,先做過“典獄文學”,做獄官,典管文字方面的事。秦始皇二十三年時,蒙恬的父親蒙武與王翦攻楚,虜楚王。蒙恬可能就在這時候到南方來。後來,他就忙着在北方逐戎狄、築長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