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4K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一

為了推動xx生態農業從小到大,鄂州農產品從低到高,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團先後深入梁子湖區“土家嶴鎮無公害甘薯高產示範膜;“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台灣省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大約在“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取成為國家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城市的目標。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我市風景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全市耕地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取得了“六個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範電影

自20世紀90年代我市發展生態農業以來,已經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範片。例如,樑紫湖生態農業示範區、百里場港線、範思線生態農業示範區和華容省農產品加工園區在我市生態農業中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具有生態標誌的農產品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全市建立了54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佔地63萬畝,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從點到面。形成了一批著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水竹頭、蓮藕等“原始字體大小”和&other土子壕”特產。武昌魚不僅成為偉人毛澤東的絕句,也成為歷任美國總統的中餐首選。xx生產的螃蟹曾經是“Traverse”在香港,銷售額佔市場份額的60%以上。“樑昕”武漢超市上架品牌有機番茄。亮道”品牌大米正在加工和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翅膀,並先後獲得多項大獎“國家名稱”“省字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色,發揮區域優勢,推進區域佈局,大力示範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紅塘湖農業生態公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種植模式,泰和萬畝有機農業“喝酒”山泉水。吃飯”有機肥“戴;生態圈“何時”健康之神“整個產業鏈”模式,林澤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個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循環畜牧業示範園區“豬沼澤-—;菜餚”循環畜牧業種植養殖模式,廬山生態園“宜居,適合就業,適合旅遊”模型等。,是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示範基地。

(四)土地流轉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有:“土地股份轉讓”“土地託管轉讓”“土地轉讓。“季節性土地流轉;等等,建立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確權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保障機制。

(五)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近年來,農業投入管理得到加強,沃土工程得到實施,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55.8萬畝,全市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示範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的調解工作。近年來,共查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10多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生物能源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近50%的秸稈機械化還田。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如東港沼氣供應站採用國內領先的搪瓷鋼板上流式固體牀中温發酵工藝,回收農業資源,實現燃料、飼料、肥料的有機轉化,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生態環境改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主要問題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市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羣眾的期望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很遠。主要有“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強,創造精品意識弱;

第二是創造“品牌”強烈的意識,推廣“品牌”意識淡薄;

三是短期效益觀念強,環保意識弱;

第四,做表面文章強,資金和技術援助方面弱;

第五,依靠領導支持,項目支持強,堅持市場決策意識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強,試圖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基於xx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針對目前鄂州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我們認為應做好我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工作。六大變化。

(1)將現代農業發展轉變為生態導向

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技術+品牌”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着力構建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和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第二,要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第三,是否有利於生態農業的發展應作為農村工作的一項措施。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的發展才有出路和希望。

(2)改變土地出讓方式,以土地換股權

土地流轉對實施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然而,目前農村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存在各種矛盾和複雜性,以及缺乏保障機制、流通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使得流通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該模式有助於提高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效率,有效維護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權益。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享受紅利。泰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採用“保證收入和剩餘股息。方式,成功地進行了土地出讓。

(3)將單一種植轉變為複合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發展觀光農業,必須創造“精品”“亮點”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生態園的美景。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觀賞、游泳和生活”環境景觀和收藏“自然—生產—休閒—娛樂—餐飲—教育”在其中的景觀綜合體中,發展體驗農業和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複合工業園。

(4)變擴大品牌為提升品牌

首先,要優先考慮政府引導和企業創新。大力推廣大喊“涼心牌蔬菜、涼島牌大米、武昌魚、涼湖有機碧玉茶、有機汕頭、涼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產業化,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儘快形成鄂州市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品牌建設,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第三,要實施以品牌發展企業的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各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份額和知名度高的品牌,引導資產和資源集中,促進一批有影響力和實力的品牌形成。第四,要增加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和地域特色的品牌數量,在國家和省級媒體上做廣告,並給予財政補貼。

(5)將政策支持轉變為多樣化投資

第一,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生態農業建設。第二,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利息補貼、補貼、以獎代補、投資入股等方式,引導和吸引民間資金和社會資金加大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投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民和社會共同投資的投融資機制。第三,實施整合和獎勵支持機制。捆綁項目,集中投資,項目資金規模效益最大化。同時,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較好,發展速度較快,可優先支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定和完善金融、税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6)將市場準入轉變為尋找市場

新的國家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規定所有農產品都要經過檢驗合格後才能上市銷售,農藥化肥使用過量的農產品達不到國家食品衞生標準,意味着辛苦耕耘的農產品毫無價值,甚至辛苦也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還會賠錢。那麼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重視科技支撐。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新品種,重點推廣腐熟無害農用肥料、微生物肥料、綠色肥料和綠色農業生產用化肥,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技術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繫一批高校,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實驗基地,充分發揮高校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的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所定位的品牌進行市場調研,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廣對接活動。組織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交易會和“農業超市”對接活動、大型旅遊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拓展我市農產品營銷,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二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們急需研究並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1、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市下大力氣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先後完成了三義寨、柳園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許、尉氏縣省級節水灌溉示範工程和趙口引黃灌區骨幹工程維修,對賈魯河、渦河等流經市內的主要河道進行了清淤治理。據統計,全市共有機電井8.5萬眼,井灌面積可達430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83.9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2%。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59.3%。

2、耕地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沃土工程的實施,一大批先進適用土壤肥料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質,糧食總產和單產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以來,市屬五縣相繼承擔了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累計投入補貼資金890萬元,完成了2萬多個土樣的採集與測試,落實萬畝沃土工程綜合示範基地建設10個,改造中低產田110萬畝,提高土壤有機質0.02%,推廣配方施肥面積689萬畝次。通過項目實施,市縣兩級土肥隊伍得到了加強,技術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縣都建有土肥測試中心,都能獨立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

3、農畜產品質檢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兩級(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三層(市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質檢體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級檢測機構1個,縣級監測中心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監測站4個。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被農業部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檢測機構,被省中心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機構。同時,市級蔬菜、果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已經啟動。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已通過省級驗收,並投入運行,年承檢能力可達到畜產品1000個指標、獸藥和飼料產品1000批次以上,畜產品、獸藥、飼料質量標準規定的檢測項目可檢率達到50%以上。農產品和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我市的農畜產品的安全水平和競爭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

4、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農機具867台,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機6000多台,農機總動力達616萬千瓦。在農業機械擁有量增加的同時,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面積進一步增加,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70%。全年完成機耕面積542萬畝,機收面積426萬畝,其中聯合收割面積423.79萬畝,完成機脱小麥佔全市麥播總面積的96%以上。

5、農村社會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一是加強了農村“水、氣、路、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6.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沼氣池3.2萬座,全市農村沼氣池已達8萬多座;實施“村村通”和電網改造工程,農村道路建設和電網建設深入推進,基本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電。二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個農業信息網站,32個信息服務平台,58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已實現了村村通電話,1628個村能夠上網查找信息,約佔全市行政村數的70%,電信、網絡已成為農民獲得農業信息和服務的重要途徑。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三

為進一步加強我區水資源調度管理,全面落實用水計劃,實現總量控制目標,近期,我局組織對x區引黃灌區作物種植結構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作物種植結構整體情況及變化趨勢、原因分析:

我區今年共有灌溉面積xx萬畝,其中春小麥xx萬畝,水稻xx萬畝,單種玉米x萬畝,其他作物共xx萬畝。總灌溉面積較xxxx年相比減少xx萬畝,其中春小麥減少xx萬畝,單種玉米減少xx萬畝,其他作物增加xx萬畝,水稻增加xx萬畝。總體變化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原因分析:總灌溉面積較xxxx年減少xx萬畝,作為建設用地被徵用了。作物結構調整,以高效節水為原則,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結構以及灌溉規模,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根據我區作物的組成與特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主要種植蔬菜、小雜糧等。

二、春灌以來引用水情況及x、x月份引用水計劃分析:

自x月xx日春灌開始以來,截止目前共累計灌溉農田xxx萬畝,累計引用水量xxxx萬mx,其中農業灌溉水量xxxx萬mx,生態湖泊補水xxx萬mx。x月份計劃引用水量xxx萬mx。

三、為應對x月份用水高峯採取的措施、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採取的措施:一是積極協調x區水管所調度水量;二是加強對農民用水協會管理,監督指導用水協會對引水渠道在行水期進行巡視、維護,避免跑、冒、決口情況發生,以減少水量損失;三是啟用臨溝泵站x座,啟用抗旱補灌機井xx眼,啟用春季水庫蓄水xxx萬進行補灌;四是做好節水宣傳工作。在合理安排輪灌製度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呼籲羣眾增強節水意識,珍惜水源,節約用水。

存在問題:我區處於第二農場渠下游,用水高峯期第二農場渠低水位運行,我區有x個高口,造成農田灌溉引水困難。

原因分析:今年全區有效降雨少,氣温高,蒸發量大,造成農田灌溉困難。為應對x、x月份用水高峯期,我區積極採取各項措施,應對用水高峯期用水矛盾。

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典型帶動、農民自願”的方式,充分發揮能人、農户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組建新型的專業經濟合作社,搭建市場與農户的橋樑,提高了生產經營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實現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提升。

四、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那木鄉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前身天倉再就業經濟聯合社,是由原七棵樹砂礦下崗職工高佔偉,在9月把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民、下崗職工及其他人員組織起來而建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其目的是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以便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增加合作社成員收入。成立時該社佔地3000m2,建築面積381m2,由天倉雜糧種植合作社、天倉高香坊、天倉修理部三個部門構成。擁有蔬菜試驗田5000m2,農業試驗田5公頃。在此基礎上於成立了那木鄉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業務範圍為綠色雜糧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合作社擁有辦公面積381m2,生產車間478m2。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將對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繁榮,農民增產增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髮展壯大,關鍵是始終堅持以信譽作為合作社發展的根本,把農民作為合作社發展的依靠。多年來,合作社堅持“正直守信”的發展理念,根據現代綠色農業、綠色食品發展要求,大辦雜糧基地,成功探索出了合作社與農民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的“專業合作社+農户”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

經過我們的調查,天倉合作社的發展之路在於: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確定了主導產業。一是成立糧食加工企業,打造自己品牌。天倉種植百公頃無公害綠色雜糧,投資20多萬元,購進晾曬機、脱粒機、收割機、磨米機等設備,恢復傳統加工方式,採取碾坊、磨坊等恢復自然迴歸自然的傳統工藝深加工雜糧。推出優質稻米、白麪、蕎麪、玉米麪、玉米碴、小米、高粱等雜糧系列無公害產品,註冊國家認證“三稷”牌商標,培育自己的品牌。二是成立天香廠。他們經過幾年努力研究,不斷探索實驗,查閲中醫藥典,結合本地自然資源,終採用具有藥用價值,盛產於遼河兩岸的天然野生艾蒿及榆樹粉等做原料,把現代加工工藝與傳統方式相結合,製成了系列產品“天然本色艾蒿香”。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技術較為成熟。從而確定了以加工艾蒿香為合作社的主導產業,解決了下崗職工再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到現在合作社擁有500平方米左右的廠房,年產值40多萬元。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四

為促使生態農業由小變大,鄂州農產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一行先後深入到梁子湖區“塗家堖鎮萬畝無公害紅薯高產示範片”、“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台灣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市這個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發展的現狀

我市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鄉之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六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範片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以來,先後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範片。如梁子湖生態農業示範區,百里長港線、樊寺線生態農業示範帶和華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等,對我市生態農業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有生態標誌農產品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54個,示範基地面積63萬畝,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遐邇聞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茭頭、蓮藕等一批“原號”和“土號”特產。武昌魚不僅成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詠物絕句,而且成了美國連續幾屆總統的首選中國菜。生產的螃蟹曾“橫行”香港,銷量佔市場份額六成以上,“樑心”牌有機番茄在武漢超市上架,“樑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後榮獲多個“國號”、“省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行區域化佈局,大力示範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紅潤池湖農業生態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的種植模式,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喝”山泉水、“吃”有機肥、“戴”生態圈、“當”健康神的“全產業鏈”模式,澤林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推行的“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循環牧業示範園的“豬─沼—菜”循環牧業種養模式,峒山生態園“宜居、宜業、宜遊”模式等一批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轉”、“土地託管式流轉”、“土地轉讓性流轉”、“土地季節性流轉”等流轉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了確權確地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保障機制。

(五)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近幾年以來,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復播面積達55.8萬畝,舉辦測土配方施肥示範樣板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處工作,近年來查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十餘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有生物能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近50%。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東港沼氣供應站採用國內領先的搪瓷鋼板升流式固體牀中温發酵工藝,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實現了燃料、飼料、肥料有機轉化,有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羣眾的期盼相差較遠,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存在“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較強,打造精品意識較弱;

二是創立“品牌”意識較強,提升“品牌”意識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觀念較強,忽視環境保護意識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較強,在資金、技術幫扶解困方面較弱;

五是依靠領導支持、項目支撐較強,堅持市場決定取捨意識較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較強,着力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較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立足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針對鄂州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認為全力發展我市生態農業,重點要抓好“六變”。

(一)變發展現代農業為生態引領

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科技+品牌”的發展路子,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着力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二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要將是否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作為衡量農村工作。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複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於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並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於,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並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採取“收益保底、盈餘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複合型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閒—康樂—餐飲—教育”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複合型產業園。

(四)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創建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樑心牌蔬菜、樑道牌大米、武昌魚、樑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樑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儘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佔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國家級、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支持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户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綁項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項目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税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範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後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衞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着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麼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持。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着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繫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採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營銷,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五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結構

為抓手,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為方向,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規範化、市場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二、建設重點

根據我鎮農業資源優勢,重點構建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平台,着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工程,彰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格局。

突出四條主線,根據我鎮農業產業佈局,依託貫穿我鎮的主要幹道為主導骨架,接受興泰線的輻射,以特色農業為重點,形成四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帶。

一是以興沙公路沿線的優質糧經作物生產的產業帶。重點謀劃在興沙路沿線區域,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棉花、油料生產以及擴大鄭朱優質葡萄品系的種植及品質的提高,努力打造興沙線優質糧經產業帶。

二是興西線高效產業帶。重點在興西路兩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高效農業項目,以公司+基地+農户的形式,逐步實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產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脱水、生產加工基地,逐步擴大圩岸“金花菜”種植規模,努力形成興西線高效特經產業帶。

三是蕩橫線重點實施**鎮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以姜戴、夏許、丁沙、馬港等村形成20xx畝的核心區,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接受其輻射面積2萬畝,在園區內引進先進的品種,新型種植模式,推廣配套的新技術,走標準化生產路,創新經營模式,不斷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20xx年春,園區建設工作初建成效,指導、示範全鎮的高效生態農業。

四是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依據馬呂線現有的林地資源,策應徐馬荒景區開發,充分發揮馬呂路馬志宏林下養殖生態雞的典型示範作用,重點建設10萬隻畜禽生產基地,以馬港生態養殖為基地,採取“三統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養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響原生態林下畜禽這篇文章和品牌,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努力形成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

林業綠化:20xx年在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22.4%的基礎上,再增0.5個百分點,重點實施村莊綠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栽植景觀樹,美化環境,每個村建立圍村林,農户家前屋後栽植林果經濟林,美化環境、增加效益。

實施三個規劃。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是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環節,針對洪澇災害頻發的趨勢,水利建設在我鎮顯得十分重要,計劃實施三個規劃。一是對全鎮84.6公里的聯圩每年加修聯圩30公里,按照4.54式標準,能擋3.5米的水位進行加修;二是對三個大聯圩新建三個4個流量的排澇站,加大內排能力,關閉破舊、損耗大的老、病排澇站;三是新建3座高標準的圩口閘,確保高水位擋得住。

建立三個畜禽特色基地。水產業是我鎮農業的半壁江山,傳統的養殖品種養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場風險加大,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要求,依據我鎮豐富的水產資源,20xx年建立三個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馬荒原生態區域為主的3000畝生態龍蝦養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為示範點200畝特種魚、泥鰍養殖基地;三是以我鎮水產養殖場徐馬荒生態區域的3000畝為主板橋大閘蟹養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鎮成立現代高效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現代高效農業的規劃,實施及實施過程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協調,同時,根據工作重點和職能分工,成立以片長、蹲點鎮幹、各農業口職能部門具體工作班子,黨委、政府把現代高效農業作為20xx年三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之一,並根據農時季節序時進度,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檢查,對各村進展情況予以點評,督促年終進行考評、獎勵。

2、強化工作責任。鎮幹部、村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單位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責任主體,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勇於實踐,要做好羣眾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規劃,明確時間部署,明確現代高效農業項目,創新土地的流轉方式,採取農户自建、租貸、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給羣眾自己選擇;同時明確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職責。

3、激勵扶持政策。根據市委22號文件精神,除市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獎勵政策外,鎮將出台《關於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實行以獎代補,調動全鎮上下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六

我市是《xx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佈局與發展規劃》確定的蔬菜主產區之一,設施農業又是市委、市政府所確定的發展十大特色產業之一。近期,我帶領調研組深入部分鄉鎮,就設施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發展現狀和成效

設施農業具有節水、聚能、高產、高效、穩定、便利的特點,是避災農業、節水農業、高效農業,易被廣大農民接受,適應現

階段我市農村發展實際,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設施農業的發展對豐富我市淡季農產品供應、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市光熱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光能充足、日照時間長的優勢,氣候資源是國家農業區劃中的優勢地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基本特點是日照長,年均日照達2936個小時,無霜期171天,氣温日較差大,≥10℃積温為3100—3500℃,因此氣温和熱量狀況適合農作物生長,利於作物幹物質積累和土壤有機質分解。耕地以河套灌淤土為主,排灌體系健全,溝渠路配套,耕作土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地肥沃,障礙因子少,土壤條件好,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蔬菜生長。

近年來,自治區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區發展百萬畝設施農業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市作為xx設施農業建設的主要區域,堅持“以政府扶持為導向、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發展原則,調動農民和社會各界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在速度、規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已成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截止底,全市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20.37萬畝,其中日光温室9.63萬畝、大小拱棚10.74萬畝。建成了利通區金積鎮,青銅峽市葉升鎮、大壩鎮、小壩鎮、瞿靖鎮,鹽池縣城西灘,紅寺堡開發區烏沙塘等7個萬畝設施農業園區和20個千畝設施農業園區。在設施農業栽培中廣泛推廣應用了優良品種、工廠化育苗、嫁接、測土配方施肥、滴灌等10多項無公害栽培技術,設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類型由以設施蔬菜為主,向設施瓜果、設施花卉、設施食用菌等多領域擴展延伸。基本實現了全年生產,均衡供應。目前,全市以辣椒、番茄、黃瓜、茄子、西瓜為主導的設施瓜菜年產量達到65萬噸,90%以上的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有58個蔬菜品種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

(一)設施農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快了露天農業向設施農業、糧油作物向經濟作物調整的步伐,改善了我市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我市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蔬菜、花卉和菌類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了農業由單一的糧、油種植向糧、油、菜、花卉、園藝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增加,質量提高。

(二)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以蔬菜、花卉、園藝種植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必將大大改善農業局部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優化種植結構,豐富種植種類,提高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

(三)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設施農業的發展使廣大農民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衝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越,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轉變,從而吸收了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參與到蔬菜和花卉種植,使農民嚐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近期調查表明,我市單茬西紅柿畝銷售收入10756元,純收益4931元。單茬辣椒畝銷售收入6876元,收益1631元。兩茬蔬菜平均畝銷售收入11714.5元,畝純收益3773.6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五)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推廣。設施農業對品種、栽植、管理的技術要求高,農民在搞大棚種植時主動要求學技術、用技術、請能人,一些農民還把相關技術組裝配套起來,有效促進了自身勞動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左鄰右舍和周邊村隊的示範輻射作用也不斷增強,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推廣,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

(六)設施農業發展的領域和規模持續擴大。今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揮川山區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區域比較優勢,面向市場,優化結構,在“名、優、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設施農業作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擴規模、抓市場、促產業”的思路,加快建設速度。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千辛萬苦抓項目,千家萬户搞培訓,千方百計解民憂,科學規劃,集中連片,加大投入,用好資金,強化服務,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成為我市設施農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政府推動是關鍵。市委、政府和各縣(市、區)高度重視設施農業工作,把設施農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早謀劃、早安排、早動手,年初就將設施農業的任務下達到各縣(市、區)、各部門,落實到農户、落實到田塊,加強督查考核,主要領導親自抓,各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建,各鄉鎮具體抓落實。農牧部門在年初就提出了日光温室建設方案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並及時與供電、水務、交通等部門溝通、合作,將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列入自治區年度計劃,並派駐技術人員蹲點把關。財政部門及時籌措建設補助資金,先期拔付540萬元,用於啟動建設。商務部門及時協調,保證建棚高峯期的柴油供應。

(二)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以公司引領、大户參與帶動羣眾發展設施農業。市委、政府因勢利導,適時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業十大產業基地”若干政策規定》、《關於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十大基地”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對投資發展設施農業在政策扶持上進一步做了明確規定,繼續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發展設施農業。一是廣泛發動公司、企業、個體老闆,積極參與設施農業建設。除享受xx市補助政策外,從建棚選址、道路、打井、架電、協調貸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有40多家公司、大户投資參與日光温室建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範作用;二是鄉村幹部、黨員、科技人員帶頭建設日光温室,率先垂範,帶着羣眾幹,做給羣眾看;三是調動本地羣眾發展設施農業。今年,通過政策驅動,能人帶動,全市70%以上的温棚由本地農民自己建設、經營,比去年提高40個百分點。

(三)統一品種規劃佈局,大力發展集約化生產。按照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集約化經營的設施農業發展要求,我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一村一品”,對日光温室茬口布局、主栽品種作出統一安排,積極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力強的新品種,大力推廣工廠化育苗、嫁接、反光幕、電動捲簾機、暖風爐等新技術,按照設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標準和種植技術規程指導農民生產,統一種苗供應、統一定植、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組織銷售,改變了過去品種多、亂、雜、統一銷售困難的局面。今年,我市日光温室品種以西紅柿、辣椒為主,面積佔80%以上。

(四)堅持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尋求金融部門信貸支持。發展設施農業,投入是關鍵。為此,市政府和各縣(市、區)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因勢利導,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社會力量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推進設施農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大市、縣(市、區)財政扶持力度。對集中連片發展日光温室500畝以上的園區,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造基礎設施,並視規模和財力給予每棚2500—8000元不等的補助;二是整合捆綁項目,形成共建合力。各縣(市、區)普遍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科技支撐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捆綁,整合資金,統一用於基地建設;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為設施農業發展注入活力;四是積極協調金融部門貸款,尋求信貸支持。最終市區由市財政擔保,國有土地抵押,爭取到自治區農發行設施農業貸款5000萬元。其它縣(市、區)也爭取到了金融部門對設施農業建設的信貸資金,為設施農業穩步推進創造了條件。

(五)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技術人員、農户的素質和生產管理水平。今年以來,組織實施了科技指導山川結對幫扶活動,充分發揮川區的技術優勢,派駐技術人員到山區蹲點開展技術示範、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大力培養山區技術人員和骨幹農民。多次舉辦培訓班、現場演示觀摩會,讓農民掌握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技術到位率,提升生產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日光温室建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修建一棟使用面積0.8畝的日光温室需要資金2萬元左右,加之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更大,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設施農業發展注重產前、產中服務,輕視產後服務。各級部門關心建設和種植,而忽視銷售。

三是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量小,品牌產品缺乏。農户在温棚中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突出,設施農業產品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四是科學技術推廣不夠深入。農民習慣於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一)優化佈局,按照市場要求加大種植結構調整。一是發揮優勢,調整優化設施農業生產佈局。川區以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為主,以外銷為主。山區鼓勵經濟、技術、勞動力等條件較好的農户先期發展設施農業,再輻射帶動周邊農户,逐步推進。二是突出特色,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依託市場,進一步優化品種佈局,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品牌和拳頭產品。日光温室蔬菜生產以番茄為主打產品,大中棚、小拱棚蔬菜生產以番茄、辣椒、黃瓜、西瓜為主打產品。三是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設施栽培。在利通區、青銅峽等生產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品銷路穩定的地區,以日光温室蔬菜、園藝為主,提高建設標準,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在鹽同紅等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選擇發展成本低、投入少的大中棚、小拱棚設施栽培形式,實行梯次發展,逐步提高設施標準。

(二)依靠科技,促進設施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一是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加強設施的標準化建設,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提高温室外覆蓋、內覆蓋與遮陽網揭放的機械化操作水平。二是強化設施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設施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優化人員結構,保證推廣經費,增強服務能力。根據各縣(市、區)的產業特點,研究成立設施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積極探索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多元化組織形式。三是加強科技自主創新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工廠化育苗、陰陽棚日光温室、熱風爐、嫁接、生物防治、組織培養等高新技術。改變傳統單一的蔬菜種植模式,實現多茬次、多品種、立體式、反季節、延時令栽培。四是加強品牌培育。依據自然地理和品種優勢,打造地方特色品種,提高產品的深加工能力,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打造地方品牌。五是強化農民技術培訓工作。與實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百萬農民培訓工程”緊密結合,採取多種形式,切實提高農民對設施蔬菜、果樹栽培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的作用,帶動農民應用各項新技術,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做到棚棚都有“明白人”。六是發揮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各縣市在制定和實施設施農業發展規劃中,加快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組織園區內農户組成生產、銷售合作組織,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生產和銷售。

(三)建立健全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體系。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針對我市發展設施農業的主導品種和產品,加快制定無公害和綠色設施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質量、加工、包裝、運銷標準,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相關標準加大認證和監督管理,實現設施農產品生產、檢測、運銷的標準化、規範化。二是加強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實行定點定期檢測、監控,加強對番茄、辣椒、茄子、黃瓜、韭菜等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監管,突出抓好集中產地的瓜果、蔬菜農藥殘留量監控。引導支持無公害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城市社區設立無公害瓜果、蔬菜專營區和連鎖店,全面推行市場準入制度。三是加強農藥等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加大農藥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違禁農業投入品的行為,堅決取締非法生產、銷售違禁投入品的經營單位和攤點,從源頭上杜絕違禁農業投入品的濫用;對高毒、高殘留農藥實行定點經營,並建立銷售台賬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四)加強市場體系和中介服務組織建設。一是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在設施蔬菜集中產區,按照“優化佈局,完善設施,提高功能”的原則,搞好規劃佈局,建設產地批發市場。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市場建設,建立市場化運行管理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扶持壯大果菜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建立基地、進行技術改造、創建品牌、新產品研發等,促其做大做強。重視對流通企業的扶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壯大一批瓜果、蔬菜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三是培育發展中介服務組織。以生產、銷售為紐帶,以產銷大户、農民經紀人為龍頭,扶持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發揮其信息交流、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的優勢和作用。鼓勵支持各種中介服務組織與農民簽訂訂單,幫助農民搞活流通。四是努力擴大蔬菜、瓜果出口。依託出口骨幹企業,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建設蔬菜、瓜果出口生產基地,開拓蔬菜、瓜果國際市場,擴大出口。

(五)加大設施農業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供貸款貼息補助。主要對龍頭企業、中介流通組織、運銷大户從事農產品運銷提供貸款貼息補助,對與農民簽訂保價訂單,集中種植同一個品種達500畝以上的,給予以獎代補。二是鼓勵建立農產品銷售與信息採集中心。設施農業面積大的市縣可以考慮在目標市場大中城市建立農產品銷售與信息採集中心,負責提供當地農產品價格、市場供求信息,採集後向在全市發佈。三是扶持運銷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冷藏庫建設、冷藏運輸車、產地市場及配套設施建設。鼓勵企業、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投資建設預冷庫、購買冷藏車,政府給予貸款貼息。四是建立風險防範機制。針對設施農業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特點,積極倡導建立設施農業保險制度,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設施農業保險業務,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設施農業保險補貼,降低生產者的種植風險及市場風險,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五是對成效突出的縣(市、區)進行獎勵。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表彰獎勵先進縣,對發展設施農業速度快、市場營銷好、農民增收顯著市縣,給予以獎代補。六是建立高效、通暢的“綠色通道”。嚴格執行交通部等7部門《關於印發全國高效率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交公路發〔2005〕20號)和自治區關於建立“綠色通道”的有關通知要求,對整車運輸包括瓜果、蔬菜在內的鮮活農產品的車輛不滯留、不卸載、不罰款,對車輛的違規行為事後妥善處理。對合法裝載運輸瓜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路橋費實行不同程度的減免。七是鼓勵土地合理流轉。在維護農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本着“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統建分管等多種經營模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加快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建設。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七

廣陳鎮位於平湖市的東北部,地處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長三角開放區,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達。1999年政府機構進行精簡,新廣陳鎮由原來的廣陳和前港合併成立,合併後面積54.9平方公里,人口4萬多。

廣陳鎮歷來是我市的農業大鎮,其主要特點是:

一是農業產業比重大。廣陳鎮擁有從農人員3.95萬,耕地5.64萬畝。04年廣陳鎮農業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農業總產值達1.48億元,佔整個廣陳經濟總值的73.2%,同比增長15.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3.1個百分點。

二是新興產業發展快。廣陳鎮近年來發展了以榿木、香樟、蘭花為主的花卉苗木業,總面積達2006畝;以番茄、黃瓜、茄子、葡萄、李樹為主的蔬菜水果業,常年蔬菜面積3860畝,果樹708畝;以養殖南美白對蝦、太湖白魚為主的水產養殖業,面積達4000多畝;此外還有蘑菇面積31萬平方尺,紅菱1000畝。

三是工業發展相對弱。廣陳鎮的鄉鎮工業企業主要經營針織、服裝為主,由於起步晚,行業經營分散等原因,除了悦萊春毛衫製衣有限公司、春竹毛衫時裝有限公司等少數大規模企業外,其他的規模都普遍小,而且總體數量少,所以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外出比例相對比較高。

四是發展種養業優勢明顯。在廣成鎮現有各類種養業規模大户400多户,主要經營蔬菜、水產、水果、畜禽等特色產業。種養業的收入一向是廣陳鎮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收入頗豐。04年廣陳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918元,而其中光養殖業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個農業收入中達到了40%以上。

近年來,廣陳鎮乘借“三農”東風,整合當地資源,大力發展兩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雙低油菜、水產、畜牧等為特色的區域主導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有悦萊春、高新、民主三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佔地5000畝;一個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佔地1345畝;水產養殖面積4035畝,其中名特優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800畝;規模豬場43個,規模禽場61個;四個無公害稻米、無公害水產、雙低油菜、生豬繁殖基地正在申報立項中。總結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扶持,思路創新,加大投入。廣陳鎮政府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突出科技支撐,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以財政投入為導向,及時把農村工作的着力點由以往抓生產、增總量轉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務放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社會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產業。為了更好的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規劃佈局,鎮政府出台了《廣陳鎮人民政府關於20xx年扶持發展都市型農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性優惠文件,對花卉苗木、大棚、食用菌行業進行補助,對建立現代農業園區給予一定的獎勵等,充分調動了農民、企業的積極性。近年來,廣陳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規劃了悦萊春、高新、民主等三個現代化示範農業園區,建設標準農田38000多畝,農業累計投入資金達3800萬元。

二是做好“新三資”文章,廣泛吸納國內外資金的多元化投入,積極引導外資及民間工商資本投資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幾年來,先後引進新三資800多萬元,興辦各類農業“新三資”企業,建立各種綠色產業基地近千畝。例如:平湖蘭卉園藝有限公司,它座落在廣陳高新村,佔地63畝,是台商方進才、李正輝於20xx年5月共同投資創建的獨資農業企業, 常年以種植世界級名花——大花蕙蘭為主,主要銷往上海、蘇州等大中城市。經過幾年的發展,大花蕙蘭已在廣陳“生根開花”,成了平湖花卉產業的一枝獨秀。去年大花蕙蘭銷售了1.5萬盆,每盆平均價格150元,銷售收入達225萬元。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八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户、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範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註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佔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信息、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通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為項目應付檢查,為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願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範。就全縣154家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鬆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範化運作差。由於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運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於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為骨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並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户、養殖大户、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户、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建立示範社評定機制,分級發佈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税收優惠政策,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着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羣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户、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税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範、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户”、“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户”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