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旅融合發展助力縣域旅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5W

一、農旅融合發展現狀

農旅融合發展助力縣域旅遊

(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馬邊圍繞“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產業強縣”的總體思路,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逐漸形成了以“茶葉、青梅、竹筍”為主體,其他農產品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全縣現有茶園面積約23萬畝,鮮葉總產量5.2萬噸,年產值8.5億元;青梅種植總面積5萬多畝,產量約3000噸,年產值1500萬元;竹林總面積149萬畝,除大熊貓主食竹44萬畝,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包含筍用竹89萬畝和用材竹16萬畝,合計105萬畝,年產值6000萬元。

茶葉作為馬邊農業經濟的主導產業,先後建成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縣、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四川省精品農業(有機茶)標準化示範區、四川省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基地強縣,截止目前,全縣春茶鮮葉產量2.03萬噸,產值7.93億元,預計全年優質茶鮮葉總產量4.6萬噸、茶葉產值12億元。“馬邊綠茶”作為2020年推出的首支四川精準扶貧農產品公益廣告,已在央視14個電視頻道以及中國之聲、經濟之聲等滾動播放,“馬邊綠茶”區域品牌價值達14.54億元,已成為全縣8萬茶農的“綠色銀行”。同時,全縣大力推進以豐產村為核心基地的人工白竹基地建設,全縣竹筍基地面積達到100萬畝;“馬邊獼猴桃”獲得國家地理保護標誌認證,年產值5040萬元,實現果農户均年收入3萬元,馬邊“金紅1號”獲得第二屆全國獼猴桃品鑑會金獎;面對非洲豬瘟等動物重大疫情的嚴峻形勢,2020年實現出欄生豬17萬頭、羊11萬隻、禽57萬隻,在袁家溪鄉建成全市最大冷水魚繁育基地,年產冷水魚苗30萬尾。

(二)農旅融合發展現狀

脱貧攻堅以來,在中紀委的定點幫扶和協調下,引進中國旅遊集團並與其共同出資5000萬元,圍繞核心區規劃建設茶文化體驗區、彝文化體驗區、加工展示區、精品民宿區等打造的“福來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項目”已於2019年12月開工建設並即將於今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形成產業發展見實效、農旅融合促增收、園村一體相融合的發展新態勢。

此外,脱貧政策帶動及部分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積極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在農業基礎較好、農業產業優勢突出、旅遊開發前景較大的鄉村如勞動鎮福來村、柏林村,雪口山鎮永興村,不斷創新探索“旅遊+農業”模式,打造了各具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農事體驗、餐飲住宿等功能的特色“農旅融合”項目,如福來村高山茶葉手工製茶體驗館、柏林村“柏林山居”農家樂、永興村水果採摘園等,為馬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存在的問題

沐馬高速開通使馬邊躍入“高速時代”,在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累計接待旅遊8.8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3%,實現旅遊總收入4863.09萬元,比2019年同期提高15%。農旅項目的興起和大量遊客湧入表明我縣農旅融合發展勢頭較好,前景樂觀,但也仍處於起步、初創階段,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馬邊地處山區,山高坡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建設成本高,部分茶區產業路、園區路、排灌等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難度大,生產資料和基地產品運輸成本較高。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滯後,制約農旅發展。

(二)園區產業融合程度不深。產業主體間合作不夠、融合不深,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農旅融合度不深,文化研究不夠系統,宣傳與開發停留在表面,沒有挖掘到其核心價值,導致農業旅遊深度開發不夠,旅遊項目及產品沒有核心吸引力。

(三)主導產品發展水平不夠。茶產業作為馬邊農業主導產業,但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加工產品單一,生產水平不高,先進加工設備和技術應用較少,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綜合利用率低,進而市場競爭力差,只能成為名優茶葉的初級原料基地,導致農業產業鏈條短,可供旅遊開發挖掘的空間有限。

(四)農業產業品牌知名度不足,旅遊附加值低。通過多年的努力,培育“馬邊綠茶”“馬邊獼猴桃”“馬邊青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由縣級財政投入在打造和宣傳,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有限,其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停留在局部範圍內,農產品及其精加工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限制了馬邊農產品知名度的提升。由於茶葉、獼猴桃、青梅等農業產業存在季節性特點,農旅融合出現“潮汐”現象,即短時間內遊客的進入,但主要以觀光為主,產業鏈條短,創造的旅遊帶動價值有限。農產品轉化為旅遊產品不足,旅遊對農業的帶動能力有限。

(五)旅遊規劃思路不明晰,旅遊產品低端。個別地區或經營業主、農户等發展農業產業旅遊的熱情較高,但是缺乏前期規劃和整體設計,盲目發展不適宜的農業產業,反而破壞了生態的旅遊項目,導致一、三產業的雙重損失。我縣主要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的農家樂,仍然是休閒農業的主要類型,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經營主體自身管理能力、資本投入等條件的限制,項目景點打造往往是滿足中低端消費市場的低層次、重複性建設,導致精品項目缺位。

(六)旅遊要素保障乏力,旅遊人才支撐不足。馬邊旅遊發展主要靠政府投資,缺乏上級配套支持。縣本級財政收入乏力,旅遊招商引資難、融資渠道少,旅遊開發的要素保障乏力。同時本土旅遊高端策劃、經營管理、旅遊規劃、旅遊行政管理等專業人才或複合型人才匱乏,人才引進的吸引力不足,旅遊企業和從業人員服務和標準意識不足等成為限制馬邊文旅事業發展的瓶頸。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農業產業發展投入。利用近年來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優勢,着力解決產業基礎薄弱問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類主導產業基地標準化水平。重點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完善建設園區產業路、水利設施、休閒亭、參觀走廊的基礎設施,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二)創新農旅融合發展的市場運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提升旅遊道路、旅遊接待、旅遊服務等建設水平;充分引入縣域外產業巨頭或資本進駐,或是做大做強星農公司等農業產業龍頭,發揮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創新旅遊產品開發,完善旅遊路線,建設農耕文化主題項目,加強傳統生產技藝體驗等項目。例如,圍繞“中國彝茶之鄉”充分挖掘馬邊彝茶文化和人文資源,深入整理馬邊茶文化,講好馬邊茶故事,興建茶文化休閒園、茶生態旅遊公園、馬邊茶葉歷史博物館等各種茶文化主題設施,積極打造“彝茶”特色鄉村旅遊項目等。

(三)積極培育壯大主導產品。以實施鄉村振興為動力,按照“生產地即觀光地、產業園即體驗園、農產品即紀念品”思路,瞄準茶葉、竹筍、青梅、獼猴桃、優質畜禽、冷水魚等名優特農業產業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擴規提檔。以“住農家、吃農飯、賞農景”為主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農產品精深加工園等五大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培育一批生態有機農副文旅土特產企業,推動林茶畜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打造亦農亦旅的休閒觀光農業、家庭農業等生態農業模式,因地制宜建設馬邊茶文化觀光體驗博覽園、青梅產業園、水蜜桃產業園等農產品採摘體驗園,打造“農業旅遊廊道經濟”,構築鄉村農旅融合格局。

(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注重地理保護標誌和原產地標誌申報,加大綠色生態食品和農創產品研發,推進“小涼山”區域品牌商標註冊和“馬邊有機”“馬邊綠茶”品牌識別,延伸彝族泡水酒、彝族酸菜等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開發一批具有馬邊本土特色的農副旅遊商品,豐富“賣點”,常態化舉辦好“採茶節”及“中國農民豐收節”,吸引更多遊客慕名前來遊覽體驗。

(五)圍繞脱貧攻堅做好規劃。堅持把發展全域旅遊深度融入脱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大視野,積極融入“十四五”規劃,圍繞打造川西南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目的地,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和彝家新寨建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加大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力度,完善旅遊基礎設施配套,着力打造“煙雨高峯”等一批特色小鎮和“世外梅林”“雲上苗嶺”等主題鄉村旅遊,做大“小涼山火把節”旅遊品牌。利用“雲上福來”景點入選“樂山文旅新十景”的契機,加快推進福來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項目完工運營,擴大宣傳造勢;科學規劃,充分準備,力爭近幾年將“永樂光輝風情小鎮”建成“彝漢人文共融、景鎮空間一體、山水環境相依”的民族風情示範小鎮。

(六)強化人才保障。充實旅遊行政管理隊伍,培養本土旅遊幹部隊伍的“企業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識,積極“走出去”開拓眼界,加強地區旅遊發展的優秀做法經驗的交流;加強與知名旅遊企業、行業協會、旅遊大專院校合作,推動建立全域旅遊人才庫;創新轉變人才觀念,合作引進旅遊高端策劃、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不斷優化“彝鄉歸雁”人才引進工程,吸引本土人才迴流參與家鄉建設;各類人才培訓資金向旅遊人才培訓傾斜,加快培養文旅產業發展的緊缺型實用人才,提升旅遊從業者的素質;加大東西部協作旅遊專業人才的交流;建立業務及服務培訓機制,提升旅遊從業人員素質,開展對鄉村旅遊發展帶頭人、經營户、非遺文化“能工巧匠”傳承人和服務人員的技能培訓,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着力提高從業者在經營服務、食品衞生安全、消防安全、接待禮儀、餐飲和客房服務、鄉土文化講解等方面的素質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