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材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8W

材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材建設調研報告篇1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技術迅速發展,人類信息時代大大提速。全球性信息化和網絡化進程為現代社會發展創造了更高的效率。對於現代化金融保險企業而言,加強計算機網絡建設,推進信息化建設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工作效率,進而加快全面創新,促進金融保險企業管理水平迅速提高。

為合理規劃和建設金融保險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在此過程中,我對總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企業信息化方面的調研,便於其他金融保險機構更好的借鑑。報告從信息化建設現狀、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對策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信息化建設現狀

1.管理信息系統向大後援應用階段發展,總部管理控制能力逐步在增強。

本次調研的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於20xx年10月19日開業的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公司的主要經營範圍包括:機動車輛保險、財產損失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短期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以及經保監會批准的其他業務。

都邦保險公司在計算機網絡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方面,基本上已經建設覆蓋全公司的綜合管理系統,並強化總部各部門之間、關聯分公司之間的實時溝通與協做,規範管理流程,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防範,實現跨地域、跨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管理信息系統從總部、各分公司、各部門、每個員工的局部單獨應用,逐步向跨部門、跨機構集成應用的階段發展,總部對下屬分公司的實時管控能力、業務協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如都邦保險公司在全國擁有分公司32家,分支機構多達400餘家,服務網點500餘家,其分支機構基本全部實現了oa辦公系統、核心業務系統、銷售管理系統、財務sap系統及網上培訓系統的上線運行,進一步規範了各分支機構的運營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及培訓管理等流程,強化了保費收入、業務費用、考核管理和培訓等關鍵控制點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2.深入應用保險信息化系統,為做強、做大保險主業提供強有力支撐。

現階段,都邦保險公司立足於保險行業,在保險業務的各環節大力推廣網絡應用信息技術,建立了統一的業務系統標準和業務運營標準,不斷的規範業務流程和操作標準,推動保險創新產品,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和知名度。網絡信息化已成為眾多現代化企業提高工作效率、產品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3.積極推進電子商務項目,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保險在中國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1979年4月,國務院同意恢復保險業務。20xx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對保險業做出“高水平、寬領域、分階段開放”承諾。20xx年5月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已突破1萬億元。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已登上歷史的舞台,並且已逐漸取代傳統的銷售模式,是對現代銷售模式變革創新的促進。太平洋集團公司董事長説:新技術正在改變這個世界,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對企業原有的商業模式也提出了新的問題。構建以客户體驗為中心的新的商業模式,其特點就是以客户需求和客户體驗為核心。沒有這個特點,這個商業模式是沒有時代特徵的。缺乏時代特徵的商業模式會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落敗,不要説發展,生存都會有問題。

在調研期間,都邦公司充分發揮保險行業的人才和信息網絡的優勢,深入開展了網上在線銷售、網上支付、第三方銷售平台等電子商務項目,取得明顯成效。但都邦公司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和同業相比尚存差距,如人保、平安、陽光等保險公司已實現了網絡銷售的多種功能,而且平安保險公司已在20xx年實現了10億元保費收入的佳績。網上產品銷售,既降低了運營成本、規範了業務流程,又規避了暗箱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公司的品牌價值也會得到提升。平安保險公司將產品銷售與電子商務系統整合在一起,使保險產品更貼近市場、貼近客户需求,使保險市場發展速度大幅提升。

4.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提高了科學決策和技術創新能力

在調研過程中,都邦保險積極通過數據挖掘、信息網站、知識管理等,加大力度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實施信息分級共享到下屬機構,為管理決策和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都邦保險採用統一對外門户平台,建立了40餘個信息門户,上網信息幾十萬個文檔,全公司員工通過信息門户系統實現了對網上信息和服務的共享,提高了效率。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都邦公司在面對新的市場要求時,必須要增強創新意識,不受過去的模式和經驗所限,要敢於用新的視角來分析問題,用新的工具來解決問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要重視新技術在經營管理中的運用,努力提高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雲計算技術的運用水平,把信息技術作為創新的重要引擎,優化客户界面,降低經營成本,防範經營風險,提高運營效率,推動企業的發展。

5.信息化基礎環境進一步改善,為加快發展並實現公司戰略目標做必要的準備

首先,都邦保險公司積極建立總部的信息網絡平台,以總部為核心,建立了覆蓋全國32家分支機構安全高速的專用oa辦公管理系統,有效支持了日常運營、財務管理、辦公等各項保險業務管理的應用。其次,都邦公司基本建立了總部的信息數據中心,將分散在管理中的各環節及各分支機構的業務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基礎數據存儲零亂、信息資源共享困難等問題得到不同程度地解決。再次,各類系統的信息化標準規範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為各種信息系統實現集成、共享創造了條件。最後,都邦公司信息化建設組織領導工作進一步加強。信息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主要由信息技術部門負責管理,強化了信息化工作集中管理,並自20xx年以來,都邦公司每年都會召開專門的信息化工作會議,加強公司信息化管理,對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做重要的部署,根據戰略規劃,明確了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發展的目標。

二、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都邦保險公司的信息系統不能滿足公司快速擴張的迫切需要,這種供求不平衡性直接影響業務的發展和管理的效率。

在大多數注重管理的企業中,新的應用需求增長速度要比數據處理部門所能提供的服務快得多,同樣都邦保險也存在此類的問題,都邦保險20xx年10月成立,三年間的時間已從最初的6家分公司,發展到全國32家分公司,

速度發展非常快,但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完全不能滿足業務高速發展的需要,存在諸多的瓶頸,如系統人才匱乏、系統改造週期長、服務商質量評估及信息更新時效等問題,都直接影響到管理效率及業務發展。

2.投入成本有限,難以推動信息化建設可持續發展。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的成本投入和資金支撐,而在實際的公司運營過程中,百萬千萬的成本投入也未必能使系統建設立竿見影。但是如果項目投入沒有能夠給公司帶來相應的效益增長和效率提升,那麼企業決策者無疑將揹負巨大的壓力,導致在信息化投入方面慎之又慎。相比保險行業的特殊性,盈利週期長,短期內難以見到收益,所以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是長期的,也是相當巨大的;

3. 總部信息化管理和技術隊伍參差不齊,難以承擔各分支機構根據公司發展戰略建設全局性的重任,難以推動信息化建設廣泛開展。

保險企業內一般都存在信息技術人才匱乏,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都邦保險每年都會有相當一部分信息技術人員的流失,同時也會去全國部分院校進行人才的招募工作,保證整體信息技術團隊的飽和性。但是要針對公司的業務實際定製個性化的管理信息系統,在人員流動較大的情況下,要想在技術和服務方面得到可靠的保證是很困難的。

同時,在保險企業之中,普通員工由於專業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導致對網絡信息化的理解存有差異,在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開展工作的技能亟待提高。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立足於保險行業實際,制定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設計劃。

在信息化建設時,需要從公司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的計劃,既要重視近期建設,仔細研究“戰術”,把工作做到實處,也要考慮長期發展,認真思考“戰略”,確保可持續發展,避免造成各機構、各部門、各項目成為“信息孤島”,使信息資源沒有互通,沒有共享,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同時要防止軟硬件的重複建設和投資,要把有限的人財物的資源充分發揮作用。

2.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強化信息化集成意識,充分發揮網絡優勢。

可靠、高效、安全的網絡系統,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在決策、計劃、領導、控制等各個環節都起着關鍵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各級領導制定決策、分析形勢,也可以輔助各層級的管理人員高效的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加強公司員工的信息化意識,加大對各層級員工計算機基礎技能的培訓,從繁瑣的辦公方式解脱出來,同時要增進大家對新型技術的敏感度。為此,各級員工在工作中應當多思考、多分析,一方面要強調操作規範,一方面要優化業務流程,同時大膽採用先進的技術,主動改進落後的的工作方式。

3.加強技術力量,推動信息化建設

要推動保險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足夠的技術保障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吸收專業人才加入企業信息化團隊,充實專業技術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選送現有技術骨幹力量參加相關學習和培訓,提高知識水平,培養出一支技術過硬的科技隊伍。企業自身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使信息化建設就能夠得到基本的技術保障。另外,還可以與專業的網絡服務公司建立全面合作關係,充分利用他們的信息資源,為企業提供更為廣泛有力的技術支持,進而不斷完善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4.規範系統管理,保證運營網絡良好運行。

計算機網絡既有它快速高效的一面,也會有信息安全隱患和威脅的一面。在公司日常運營過程中,軟硬件的故障、病毒的侵染、黑、客的攻擊都是我們日常所要面臨的問題。為了保證系統網絡能夠正常運轉,保護系統數據的絕對安全,使網絡系統的功能在工作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應當加強對其進行規範的管理,不斷強化員工規範使用網絡資源的意識。

四、報告綜述

保險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它需要保險企業自身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經營狀況,還要同時滿足功能完備、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和便於擴充等各方面的要求,存在着投資大,有一定風險和投資期長等問題,所以應當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開展信息系統建設。

計算機網絡是為了在企業高速運行而搭建的電子平台,計算機網絡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伴隨着企業的發展,會同企業一起成長,同時也只有把它與公司各項實際運營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在計算機網絡建設中積極創新,加快信息化的發展,能夠促進公司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可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從而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確立更大的優勢。

材建設調研報告篇2

一、我院信息化各系統總體建設,應用和管理情況

我院領導一直高度重視信息化網絡建設,信息化網絡建設情況也一直在全市走在前列,我院信息系統承載的業務主要有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司法統計系統,案件流程管理系統,刑事辦公管理系統,信訪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執行案件管理系統,人事信息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可以説囊括了我院絕大多數業務,在我院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院網絡主要包括外網,局域網,內網這三大網絡。外網主要是連接internet,共有40餘台終端計算機,主要用於查找資料。局域網主要用於單位各終端計算機的數據互傳以及數據存儲,即使各別終端計算機出現故障,也不會造成數據的丟失,我院的局域網,不僅保證了數據互傳的便利,也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可以很好的應對一些終端計算機的突發情況。內網主要是採用c/s模式,承接着案件流程管理系統,信訪系統,刑事辦公管理系統這三個重要系統。共有四台終端計算機,分別在立案庭,刑庭,執行局,院長辦公室。內網的終端計算機是跟外網物理隔離的,這就保證了它的絕對安全。另外,政工科有一台計算機專門進行人事信息管理;辦公室有兩台計算機分別承載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立案庭有一台計算機專門承載司法統計系統。另外,我院還建立了專門的網站以方便羣眾瞭解我院動態。

我院的網絡設備主要有cisco3745(r0)路由器一台,huawei/s2403h-hi交換機三台,主要用於外網建設。imb服務器一台,交換機一台,主要用於內網建設。惠普服務器一台,主要用於局域網建設。視頻會議相關設備。我院一貫重視信息化各系統的管理和維護工作。信息網絡有專業技術人員維護,規章制度體系完善,能覆蓋相關信息系統安全的絕大部分方面;遇到突發事件能夠及時有效的處理,避免更大的損失。我們會定期的對服務器系統cpu,內存,i/o狀態,進程等檢查,對系統設置,日誌文件,error report進行檢查分析,清理系統中的日誌文件和垃圾文件。其次,對磁盤陣列,光驅,維護終端等的狀態,設置進行檢查。對風扇,後備電池等敏感部件進行檢查,如有故障徵兆進行先期更換。雖然我院計算機使用者專業水平不高,但我們也給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護。主要是通過lan-based手段進行重要數據備份,就通過easyrecovery進行數據修復。並且對於備份服務器都進行了詳細的權限分配,所有客户機終端只能下載和上傳數據。

二、信息技術在科技強院中所起的作用

隨着科技強院步伐的不斷加快,法院圍繞使用計算機技術所進行的信息化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原有業務工作、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基層法院建設,已成為法院工作發展和融入社會的客觀趨勢。信息化建設,能夠將基層法院的業務工作、隊伍建設有效的整合為一體,促進其他各項審判工作的順利開展,使管理工作更加規範化、科學化,並且能很好地規範審判行為,促進審判公正。同時通過先進的網絡教育手段,使幹警們“立法為公、執法為民”的思想樹立得更加牢固,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有新的提高。我院的信息化建設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從開展信息化建設以來,極大的提高了我院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資料的準確性和易存儲性。我院的網站,可以讓羣眾更加了解我們,展現我們的風采,也方便我們直接跟羣眾對話溝通。計算機化的記錄不僅有利於以自動化取代笨拙的人工方式,而且它還能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可接觸性和時效性。通過信息技術,無論身在何處,法官都能獲取有關具體個案進展的最新消息,也可以實現對案件的跟蹤,對每個案件,信息技術系統都能形成日常提示、進程報告、待決事項清單以及公告誰將主持下一步工作。因此,從案件最初受理到案件最終解決,法官都能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對案件的監督、管理和控制。從長遠來看,對於有價值的案件,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形成完整的案件歷史卷宗;而且,這種完整的案件歷史卷宗可以説是迅捷的、可信賴的,不需要花高昂的費用就能得到它。我院的信息化系統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業務,可以説,我院如今的工作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

三、我院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我院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操作人員計算機水平不高,導致信息化各系統應用的不夠深入。

2、個別計算機終端偶爾發生數據丟失,系統崩潰,病毒入侵等問題。

3、部分終端計算機配置過低,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建議:

1、加強對幹警的計算機知識培訓。

2、加強對院內幹警的安全意識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定期的對安全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對於導致不良後果的責任人,要嚴肅追究責任,從而提高人員安全防護意識。

3、加大對線路、系統等的及時維護和保養,加大更新力度。

4、建議上級法院配發一些配置較高的計算機。

四、我院信息化建設規劃我院信息化建設起步早,相對比較成熟,全面。下一步建設規劃主要有以下兩點:

1、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法庭建設工作。

2、加強對幹警計算機水平的培訓,深化各系統的應用。

科技法庭的建設工作是接下來我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利用目前成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音視頻編解碼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以及通信與自動化技術,藉助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對法庭審判過程的所有電子筆錄、音頻、視頻、電子證物等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處理,並通過網絡以多種視頻應用形式(視頻直播、點播、下載、光盤刻錄等等)展現庭審過程。科技法庭建設工作,意義重大,它方便了法院工作人員、其它司法人員、普通民眾藉助信息化網絡和信息終端,實時瞭解庭審過程,支持在線司法監督,體現法院審判的公正與透明,充分展現和提升法院的司法形象,更加展現了創建和諧社會,實現司法公平、公正和公開及陽光審判的形象。

雖然我院的信息化建設起步早,也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實際應用情況還是不夠理想,根本原因在於我院幹警平均年齡偏大,面臨信息化建設這種新生技術,不容易適應。所以接下來,我院會加強對幹警計算機水平的培訓,更好的運行這些系統。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材建設調研報告篇3

隨着網絡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中。要切實落實“科技強院”的工作方針,有效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就必須把信息化建設作為人民法院增強審判能力,提高審判水平,促進審判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信息技術給審判管理帶來的便利

1、信息化在案件流程管理中的應用。網絡流程跟蹤能夠對案件在各個庭室和人員之間的流轉進行實時監控,提高案件流轉的效率。在傳統管理模式中,雖然也對案件各個環節的流轉節點進行了規定,然而由於無法進行監督,規定往往淪為一紙空文。建立流程管理平台後,審判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流程跟蹤對案件流轉的時間節點進行嚴格監控,杜絕立案後久拖未移、當事人上訴後未及時移送案卷等類似情況,也避免了相關責任人員的推諉扯皮。審判日誌的自動生成也可以對原始錄入的情況、時間節點、修改經過進行記錄,從而預防事後修改數據,保障司法過程的嚴格規範。

2、信息化在案件質效管理中的應用。對案件質效進行評查是審判管理的核心任務,其中對案件質量的評查主要通過對文書、卷宗以及庭審過程的評查來實現。網上評查具有全面性的優點,從而擴大了評查的覆蓋範圍和深度。在案件信息平台的基礎上,每個案件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電子卷宗,審判管理部門可以隨時調看卷宗和文書,不必到檔案部門調卷,也更加便捷。信息化還使審判管理部門對案件效率的管理更加及時,並使審判管理從事後監督的被動狀態,轉為更積極主動的狀態。藉助信息管理平台,審判管理部門可以對臨近審限仍未審執結的案件進行網上預警、催辦,對特殊、敏感案件進行重點督辦,對發生遲延的案件及時發出警示標識,避免案件超期未結。

3、信息化在數據統計管理中的應用。審判管理精細化是建立在數字化管理基礎上的,因此各個法院都設立了專門人員從事數據統計工作。實際工作中,司法統計報表的錄入一直是法院工作人員的一項重要日常工作。以審判信息管理平台為基礎,將審判信息平台與司法統計工作有效對接,實現司法統計報表的自動生成,可以減少大量的核對、計算的工作量,併為數據的統計更加精細化發展提供保障。質效指標通過對審判質量和效率指標數據的收集、統計、評估與分析,為審判工作提供宏觀導向和決策參考。收集生成質效指標往往耗時累力,而且形成的指標數據往往具有滯後性。信息化手段增強了指標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使審判動態的呈現更加精準、直觀。

二、制約法院審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原因

信息技術發展為審判信息交換、處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然而審判管理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審判管理信息化成熟度是逐步發展的,實踐中制約審判管理信息化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1、在司法觀念上,許多法院人員對審判管理的主要印象還停留在繁瑣的填報數據工作上,審判管理信息化後,往往需要涉及更多數據的基礎錄入工作。承辦法官在完成審判工作任務的同時,還要對這些管理事務性工作負責,工作熱情往往不高。基礎數據錄入是審判信息管理平台運作的基礎,但在一些基層法院,承辦人員為了案件工作任務已經超時加班工作,面對大量數據錄入工作,實在無力兼顧,故此一部分人對審判管理信息化缺乏積極態度,對完整準確錄入數據也缺少必要認識。工作中有些法院選擇由書記員或錄入員代替承辦人員進行信息錄入,但由於人員配置等原因,使工作信息常常無法及時的錄入系統,嚴重影響了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2、在技術應用上,信息化對審判管理信息系統實際操作人員的電腦知識水平和電腦操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法院工作人員不僅能熟悉審判業務工作,還能熟練操作電腦。但對於一些老同志來説,他們在信息應用和操作中的確存在着困難,這要求審判管理信息系統在技術層面上必須更加可操作、易操作,加強實用性。實踐中信息管理平台的設計者和維護人員往往並非法律專業人士,他們對法院工作常常缺乏瞭解,在系統設計中往往缺少專業的考量和前瞻性的意識,無法實現信息技術和法院管理的充分對接,使得信息管理系統的設置在實踐中不能完全滿足審判管理的現實需求。

3、在資源配置上,審判管理信息化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大工程。就目前來説,審判管理信息化仍舊面臨着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各方面的重重困難。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除了在建設初期要投入資金購買軟、硬件外,信息化設備還需要持續的維護和升級換代。同時,審判管理信息化需要懂法律、懂網絡、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這使得審判管理信息化對人才的需求比起經費保障更加的急需、迫切。人才和經費的缺口,使法院現有信息化建設水平受到重重的制約,也造成現有信息網絡的運行和使用程度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和效果。

三、對法院審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建議

1、審判管理信息化必須以審判信息化為前提。審判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應該是全面實現網上辦案,並逐步實現常規辦公無紙化、檔案管理電子化、流程監控網絡化和庭審記錄電腦化。審判管理信息化必須以審判信息化為基礎,先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入現有的審判職能機構和辦案程序中去,使管理所需的各項數據指標都能從審判信息平台中直接提取,減少重複勞動,減輕辦案部門和人員的手工作業量,真正實現提高案件的質量和效率的最終目的。

2、信息化必須以提升信息應用能力為突破口。信息化應用能力一直是制約審判管理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最大瓶頸,但受經費、時間等多種因素制約,信息應用培訓工作成效並不理想。應用網絡遠程培訓卻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它可以讓工作人員根據自身需要主動選擇培訓內容。由於不同的崗位、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層級對於信息技術培訓的要求不同,法院不可能有足夠時間和經費去組織滿足每個人員的培訓需求,通過電子化遠程的方式進行信息知識培訓更便捷也更高效。

3、藉助信息化發展實現審判管理職能的轉變。審判管理必須以審判工作為中心的規律決定了審判管理的重心應當定位在審判上。信息技術拓展了審判管理的服務職能範圍,使審判管理從過去監督、制約的單一定位逐步向服務、促進轉變。在管理平台設計中應當配置更多的辦案輔助功能,增強管理系統的服務機能,滿足辦案人員的工作需要,來激發辦案人員使用的積極性,才能使審判管理髮揮更大的效用。

審判管理離不開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但是審判管理信息化和其他司法改革不同。在硬件上,它是一項需要鉅額投入的系統工程;在軟件上,要着力於富有法院特色的針對性和完善性;在應用上,要加快抓緊提高幹警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改變傳統工作習慣。加強信息化建設,既是審判管理的現實需要,也是“科技強院”的應有之義,審判管理應以信息化為載體,實現管理水平的飛躍,不斷滿足未來審判工作發展的需求和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

材建設調研報告篇4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户;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xx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户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

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脱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户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

卜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説:“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脱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

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材建設調研報告篇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和源泉,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離

不開法治文化的支撐。只有在農村基層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説,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於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於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説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於“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着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着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並借鑑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説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其價值和目的就在於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衝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於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於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於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於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於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後,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於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範。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衝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於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於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幹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複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於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係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後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於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後,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氾濫,並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

材建設調研報告篇6

近年來,xx縣按照"科技興農,人才強縣"的指導思想,狠抓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發揮農村各類人才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進一步建強農村人才隊伍、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日前,對xx縣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並就如何加強新時期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況

據統計,全縣現有農村各類人才25967人。其中鄉鎮黨政領導人才307人,農村科技人才562人,農村中國小教師6091人,農村醫療衞生技術人員1272人,鄉鎮企業經營管理人才681人,農村實用人才17054人。全縣農村各類人才隊伍中,獲得初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10735人,其中獲得高級職稱的354人,獲得中級職稱的4621人,獲得初級職稱的5760人。

二、主要做法

1.狠抓農村人才資源開發。

一是建強組織機構引領農村人才開發。把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情繫三農、服務三農、發展三農"的主要抓手。

二是依託活動載體促進農村人才開發。積極探索新的活動載體,先後創造性地開展了"黨員聯户帶創奔小康"、"鄉村夜話"和"農村實用技術大聯賽"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促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壯大,成效顯著。

三是堅持辦點示範帶動農村人才開發。

首先是樹典型,發揮輻射作用。結合農村人才工程的實施,加大了農村人才典型的培育力度,先後共培育出種植、養殖、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典型示範户1247户,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

其次是建基地,發揮示範作用。按照"區分類別、合理佈局"的原則,掛牌建立農村實用技術示範基地,並很好地發揮了基地的作用。

三是辦協會,發揮指導作用。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結合區域實際,堅持"技術共享,資金互助,集中管理,規模發展,統一營銷"的發展模式,帶動和培育了一大批農村專業技術人才。

2.狠抓農村人才教育培訓。

一是藉助基地定點培訓。定期組織農村實用人才到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培訓,並請相關專家現場進行技術輔導,有效地提高了農村人才的實用技能。

二是組建講師團流動培訓。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流動講師團",分種養、加工和營銷三個專業授課組,到農村進行流動授課。

三是贈送技術資料自我培訓。免費向農村實用人才贈送《農村實用新技術》、《庭院經濟手冊》等鄉土實用技術教材7000多冊,贈送活頁技術資料30000餘份。

3.狠抓農村人才保障建設。

一是建立農村人才管理服務機制。主要是在縣、鄉、村三級建立農村人才信息庫,在人才密集的4個鄉鎮設立了人才服務站,對農村人才實行動態服務、跟蹤管理,及時瞭解和掌握一些業績較突出的農村人才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利於及時地提供幫助和服務。

二是建立農村人才職稱評審機制。開展農民職稱評審工作,致力於提升農村人才的層次水平。

三是建立農村優秀人才使用機制。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先後推薦了1xx多名懂經營、善管理、精技術的農村人才進入縣內企業中擔任管理和技術骨幹,吸納了600多名農村優秀年輕人才加入黨組織。優先啟用1500多名高中以上學歷的農村實用人才擔任村組幹部。

三、主要問題

1.總量不足,素質不強。從調查的數據分析,全縣農村各類人才總量僅佔農村人口總量的3.1%,明顯低於省市平均水平。特別是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仍然偏少。在農村人才隊伍中,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僅佔農村人才總量的7.1%,獲得高級職稱的人才僅佔農村人才總量的1.4%.

2.年齡老化,結構不優。年齡結構趨於老年化。30歲以下的僅佔7.6%,31—40歲的佔29.4%,41—50歲的佔46.8%,51歲以上的佔16.2%。絕大多數的農村實用人才由於年齡偏大,思想偏於保守,難以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觀念。專業結構不合理。由於受傳統小農思想的影響,停留於種植、養殖等生產週期較長、獲益較慢的行業上的佔84.9%,而對於市場經濟日益需求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營銷、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僅佔15.1%。人才資源配置不均衡。特別是隨着不同地域的經濟、文化發展形成差異,出現縣內優秀人才由農村偏遠地區向城鎮集中的現象,使得邊遠山區的人才隊伍建設狀況明顯落後於經濟相對發達的城鎮和平區,影響了全縣人才隊伍的均衡發展。

3.流失嚴重,引進困難。由於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特別是和那些大中型城市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比較,無論是工作環境、工資待遇,還是就業機會都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想留住本地人才、引進優秀人才,難度很大。

4.技術保守,影響力小。很大部分農村專業人才受"賣山、賣田,不賣手藝"、"教大徒弟餓死師傅"等狹隘思想觀念的影響,在思想上存在小農經濟的想法,技術上保守,缺乏規模發展的觀念,從而影響農村人才整體作用的發揮,真正起帶動作用的農村人才還只是佔少數,導致了整個農村人才隊伍作用的發揮缺乏普及性。

四、幾點思考

1.建立健全農村人才管理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級黨組織在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上,必須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和"黨管人才"的觀念,切實擔負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到黨組織的工作規劃中來。要針對農村人才分散的特點,切實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管理體系。要形成縣委集中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的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經常性指導,加強對農村人才的跟蹤管理和服務,切實幫助農村人才解決一些生產與生活上的實際困難。

2.建立健全農村人才教育機制,提高整體素質。

一是集中培訓,依靠專業輔導提高素質。要充分發揮縣委黨校、職業學校、鄉村農民學校以及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站點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組織農村各類人才集中培訓,進行政策、實用科技知識的理論輔導,提高素養。

二是開闊視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質。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派一批優秀的、有發展潛力的農村人才走出家門,到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啟迪思維,開闊視野,促使他們由運用一般簡單技術向掌握高新技術過渡,加快知識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強本區域農村人才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既介紹自己的先進經驗,又學習其他人才的成功做法,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是基地示範,依靠典型引導提高素質。在管理好現有人才示範基地的前提下,還要積極鼓勵、支持鄉村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分流領辦、創辦各類科技示範基地,形成樣板,做給農村人才看,帶着農村人才幹,從而增強農村人才的實際操作技能。

3.建立健全農村人才扶持機制,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對農村人才開發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研生產項目,採取傾斜政策,重點扶持,為農村人才的發展解決後顧之憂。

二是要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要結合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各類專家上門服務,進行巡迴輔導,傳播新技術、新知識。同時,要充分發揮高級農業專家、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組織全縣專家和科技人才與農村人才開展"一幫一"活動,這樣不僅能及時幫助農村人才解決在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又能為專家、科技人才提供實踐場所,實現優勢互補。

三是要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對進行特色農業開發、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項目,積極爭取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的支持,使農業小額貸款向農村人才傾斜。

4.建立健全農村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一是加大對農村人才的評選表彰力度。通過樹立"農村人才典型"和開展"優秀農村人才"創評等活動,大力宣傳報道農村人才典型和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蹟和成功經驗,擴大農村人才的影響力和示範帶動作用,增強他們的榮譽感。

二是開闢農村人才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綠色通道"。對那些有突出貢獻的農村人才積極幫助他們申報技術職稱評審,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是給予農村人才適當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在政治上,對那些政治素質好、技術過硬、發揮作用積極的農村優秀青年人才,要進行重點培養,符合條件及時吸收加入黨組織,並優先選拔充實到村組幹部隊伍之中,促使他們由個人帶頭致富向帶領羣眾致富轉變。在經濟上,對那些在示範帶動、科技創新等方面有突出作為的農村人才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業激情。